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成藏动力学与成藏动力系统 被引量:24
1
作者 田世澄 孙自明 +2 位作者 傅金华 韩军 胡春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油气成藏动力学包括油气成藏的各种动力、盆地地球动力学背景以及油气从源岩到圈闭形成油气藏所经过的"路"——成藏动力系统。成藏动力系统既是成藏动力学的载体,也是成藏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成藏动力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排... 油气成藏动力学包括油气成藏的各种动力、盆地地球动力学背景以及油气从源岩到圈闭形成油气藏所经过的"路"——成藏动力系统。成藏动力系统既是成藏动力学的载体,也是成藏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成藏动力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排液(烃)单元、排液(烃)组合、成藏动力子系统、连通体系等。成藏动力系统研究的主要进展是:1)层序地层学研究在成藏动力系统识别和划分中的应用,认识到最大洪泛面是识别和划分成藏动力系统的关键界面;2)异常压力封存箱发育区的成藏动力系统;3)构造动力在油气生、排、运、聚、再运移、再聚集、直至油气藏破坏的成藏作用过程中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动力学 成藏动力系统 排液(烃)单元 排液(烃)组合 连通体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油气成藏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49
2
作者 段毅 吴保祥 +1 位作者 郑朝阳 王传远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33,共5页
应用油气成藏动力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了西峰油田的地质背景、油气成藏动力学条件和成藏过程,探讨了油气成藏动力学机制。从纵向上划分出自源高压封闭、混源低压半封闭和他源常压开放3个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自源高压封闭系统中浊积砂层... 应用油气成藏动力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了西峰油田的地质背景、油气成藏动力学条件和成藏过程,探讨了油气成藏动力学机制。从纵向上划分出自源高压封闭、混源低压半封闭和他源常压开放3个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自源高压封闭系统中浊积砂层系和混源低压半封闭系统中近源岩的三角洲前缘砂层系,是今后进一步勘探的主要目标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动力学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三角洲前缘砂层 西峰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腰英台地区青山口组油气运移、成藏机理 被引量:20
3
作者 王震亮 刘林玉 +3 位作者 于轶星 周荔青 吴聿元 朱桂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19-427,共9页
致密砂岩中的油气成藏是油气地质学领域内的前沿问题。如何将影响油气运移成藏的流体动力、成岩事件与油气成藏期次研究相结合,以准确确定油气的成藏机理,仍是目前研究中的薄弱环节。首先论证了青山口组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和生烃潜力... 致密砂岩中的油气成藏是油气地质学领域内的前沿问题。如何将影响油气运移成藏的流体动力、成岩事件与油气成藏期次研究相结合,以准确确定油气的成藏机理,仍是目前研究中的薄弱环节。首先论证了青山口组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和生烃潜力;恢复了最大埋深时期(古近纪末)泥岩的过剩压力,探讨了流体动力作用下的油气运移、成藏特点;立足成岩作用与成藏事件的紧密联系,根据次生包裹体均一温度、自生碳酸盐矿物的碳、氧同位素资料分析了成藏期次;最后综合石油地质概念模式和储层内流体活动的记录,建立了油气运移、成藏的模式。研究认为,青山口组烃源岩经历了较高的热演化程度(R0达1.0%~1.2%),古近纪时其中的过剩压力可达6~11MPa,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充足动力,砂岩储层内曾于明水期(K2m)内发生过含烃流体的两期注入。提出了古近纪前、后的“跷跷板”式成藏模式,即明水期一古近纪油气主要由源区向西南方向运移,而新近纪后的油气运移主要靠浮力驱动,但因储层已致密化,难以形成较高的连续油柱,油、水的分异程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英台地区 青山口组 流体动力 油气运移和成藏 成藏期次 成藏机理
下载PDF
东营凹陷博兴地区油气成藏动力学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13
4
作者 蒋有录 谭丽娟 +1 位作者 荣启宏 宋建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23-331,共9页
根据东营凹陷西南部地区的地质背景和地层压力特征 ,探讨了该区的油气成藏特征、成藏动力学机制及成藏模式。成藏动力学机制可分为 :自源封闭型和它源开放型。按照封存箱理论 ,油气藏的形成有箱内成藏、箱外顶部成藏和箱外边部成藏 3种... 根据东营凹陷西南部地区的地质背景和地层压力特征 ,探讨了该区的油气成藏特征、成藏动力学机制及成藏模式。成藏动力学机制可分为 :自源封闭型和它源开放型。按照封存箱理论 ,油气藏的形成有箱内成藏、箱外顶部成藏和箱外边部成藏 3种模式 ;又分为近距离运移、垂向运移和侧向运移 3种聚集模式。成藏动力学背景对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博兴地区 油气藏 成藏动力学 成藏模式 地层压力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下载PDF
大庆油田西部地区姚一段油气成藏动力学过程模拟 被引量:21
5
作者 雷裕红 罗晓容 +2 位作者 潘坚 赵建军 王鸿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4-210,共7页
在总结大庆油田西部地区姚一段石油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方法,利用盆模技术模拟了盆地的演化过程和烃源岩生、排烃史,恢复了明水期末—依安期初烃源岩的供烃量和姚一段顶面油气运移的动力条件;根据对各类输导通道的... 在总结大庆油田西部地区姚一段石油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方法,利用盆模技术模拟了盆地的演化过程和烃源岩生、排烃史,恢复了明水期末—依安期初烃源岩的供烃量和姚一段顶面油气运移的动力条件;根据对各类输导通道的分析,建立起该时期以砂岩输导层为主的输导格架。采用以逾渗理论为基础的油气运聚模拟方法,对供烃量、运移动力和输导格架进行了耦合分析,获取了姚一段油气运移路径的特征、分布及运移量。再结合其他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预测敖南鼻状构造、大安鼻状构造、英台鼻状构造、他拉哈地区及巴彦查干北部的低幅度构造为有利的勘探远景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 姚一段 运聚动力 输导格架 运移路径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及其在东营凹陷博兴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16
6
作者 蒋有录 谭丽娟 +1 位作者 荣启宏 宋建勇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2-16,共5页
对含油气系统进行了简要评述 ,指出了经典的含油气系统划分方法存在的局限性 ,提出了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及其划分方法。研究认为 ,含油气系统在空间上是一个以“源”为核心且相对独立的油气地质单元 ;油气成藏系统是在含油气系统内或之... 对含油气系统进行了简要评述 ,指出了经典的含油气系统划分方法存在的局限性 ,提出了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及其划分方法。研究认为 ,含油气系统在空间上是一个以“源”为核心且相对独立的油气地质单元 ;油气成藏系统是在含油气系统内或之间的一个以“藏”为核心且相对独立的油气运聚单元。油气成藏系统划分的依据是控制油气运移聚集指向的高势面及其他遮挡面 ,成藏系统对勘探程度较高地区的油气勘探评价更具实用价值。对东营凹陷西南部地区的油气成藏系统进行了划分 ,划分出西部高青断裂带、中部金家正理庄樊家鼻状构造带、东部纯化梁家楼和北部小营平方王等 4个油气成藏系统。各成藏系统大致以油气运移的“分水岭”为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系统 东营凹陷 博兴地区 应用 含油气系统 划分方法 油气聚集 油气运移
下载PDF
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运聚动力学特征及其类型 被引量:12
7
作者 邹华耀 向龙斌 +1 位作者 梁宏斌 朱庆忠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7-72,共6页
依据冀中坳陷潜山流体压力场、流体化学场及流体运移通道等特征的综合研究 ,将潜山分为三种运聚动力学类型 :不整合连通 -开放型潜山 (Ⅰ型 )、断层通道 -半开放 /半封闭型潜山 (Ⅱ型 )和封闭型潜山 (Ⅲ型 ) .Ⅰ型潜山与冀中坳陷中部区... 依据冀中坳陷潜山流体压力场、流体化学场及流体运移通道等特征的综合研究 ,将潜山分为三种运聚动力学类型 :不整合连通 -开放型潜山 (Ⅰ型 )、断层通道 -半开放 /半封闭型潜山 (Ⅱ型 )和封闭型潜山 (Ⅲ型 ) .Ⅰ型潜山与冀中坳陷中部区域性地下水动力系统相连通 ,油气源充足 ,可形成大规模的潜山油气藏 .Ⅱ型潜山分布于紧邻生烃洼陷的斜坡区 ,潜山相关断层的地震泵 (seismicpumping)通道作用促使油气运移与聚集 ,成藏条件较好 .Ⅲ型潜山位于沉降幅度较大的洼陷区呈“孤立”分布 ,上覆第三系形成异常高压力带 ,抑制了潜山相关断层流体通道作用 ,潜山呈封闭系统 ,油气运聚条件较差 ,可能只能形成小型潜山油气藏 ,勘探风险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聚集 动力学 流体压力场 成藏条件
下载PDF
构造应力在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20
8
作者 王毅 宋岩 单家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3-571,共9页
油气运移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构造活动期,构造应力是油气运聚的主要驱动力。构造应力引起的沉积岩石变形导致构造应力场呈非均一性的分布,形成若干个能量汇聚或耗散中心,为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提供驱动力,油气从高势区... 油气运移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构造活动期,构造应力是油气运聚的主要驱动力。构造应力引起的沉积岩石变形导致构造应力场呈非均一性的分布,形成若干个能量汇聚或耗散中心,为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提供驱动力,油气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油气运移具有沿破裂和断层向上运聚和从凹陷中心向周边运聚的趋势。破裂和断层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有利通道。准噶尔盆地在印支期和喜山期的构造运动最为强烈,构造运动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最大。印支期控制的石炭—二叠系油气系统,油气运移方向基本平行最大主应力梯度值的方向,油气运移从高值应力区向低值应力区运移,已探明的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主应力低值区以及应力等值线密集区的两侧。喜山期控制的侏罗系及第三系油气系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在构造变形强烈的盆地南缘地区,油气总体运聚方向表现由南缘生油凹陷高值应力区指向北部低值应力区。盆地南部的呼图壁、车排子地区(独山子)、马桥和白家海等局部的构造应力低值区是油气富集成藏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 油气运聚 物理模拟 成藏动力学 构造活动期
下载PDF
断陷盆地油气运聚成藏的动力学模型与方程——以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为例 被引量:7
9
作者 刘宏宇 陈伟 吴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38-746,共9页
随着油气勘探的逐渐深入和勘探条件的日益复杂,油气运聚成藏动力学定量化的研究已经成为石油地质研究的趋势和重要方向。该文以商业规模的油气体为研究对象,选择宏观层面的油气成藏动力和阻力参数,建立了一种新的定量计算油气运聚成藏... 随着油气勘探的逐渐深入和勘探条件的日益复杂,油气运聚成藏动力学定量化的研究已经成为石油地质研究的趋势和重要方向。该文以商业规模的油气体为研究对象,选择宏观层面的油气成藏动力和阻力参数,建立了一种新的定量计算油气运聚成藏动力和阻力的方法。该方法主要针对断陷盆地幕式成藏的特点,按照油气生排烃、运移、聚集成藏的不同过程,从油气运聚动力和阻力的角度,分析动力与阻力在幕式成藏关键时期的相互关系,建立4种动力学模型:超压驱动动力学模型、持续运移动力学模型、侧向封闭动力学模型和浮力驱动动力学模型,给出了相应的动力学方程,并以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为例,通过计算关键时期成藏动力与阻力,绘制平面等值线图,定量判断油气运聚的方向和距离,最终指出油气聚集有利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动力学 幕式成藏 油气运聚 成藏动力 成藏阻力 动力学模型 北部湾盆地
下载PDF
活动热流体与成藏、成矿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0
作者 陈红汉 李思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6年第4期259-262,共4页
地壳乃至上地幔的流体活动以及与成岩/成矿和人类密切相关的环境关系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地质学家的高度关注。文章侧重介绍沉积盆地中活动热流体与成岩/成矿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并结合南海莺—琼盆地的活动热流体与天然气成藏研究成果,... 地壳乃至上地幔的流体活动以及与成岩/成矿和人类密切相关的环境关系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地质学家的高度关注。文章侧重介绍沉积盆地中活动热流体与成岩/成矿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并结合南海莺—琼盆地的活动热流体与天然气成藏研究成果,认为盆地热流体的动力学特征不仅控制了烃类和稀有气体、稀有金属的成藏、成矿过程,而且对盆地的动力学演化具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热流体 成矿 成藏 油气藏 动力学
下载PDF
东濮凹陷北部流体作用与油气运聚 被引量:5
11
作者 徐田武 张成富 +5 位作者 金爱民 朱蓉 王君 王库 王睿 姚欣雨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2-156,共5页
东濮凹陷北部断裂破碎,盐岩发育,油气运聚过程及油、气、水分布关系复杂。文中通过分析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现今流体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分布特征,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及分析测试资料,研究了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流体作用与油气富集、分布、成... 东濮凹陷北部断裂破碎,盐岩发育,油气运聚过程及油、气、水分布关系复杂。文中通过分析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现今流体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分布特征,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及分析测试资料,研究了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流体作用与油气富集、分布、成藏之间的关系。东濮凹陷北部地层水矿化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央隆起带的文留地区,沙河街组各层段高矿化度地层水分布范围基本吻合,表明该地区断裂发育,地层垂向连通性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地层水矿化度高值区与油气富集区在平面分布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总体上,东濮凹陷北部地层水以原生沉积水为主,是强烈水岩作用的结果,受大气降水影响作用相对较弱,地层封闭条件较好。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除西部斜坡带及卫城-文明寨地区为弱低压—常压外,其余地区普遍发育高压。超高压主要分布在文留东部及中部,超高压分布区也是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域。文留地区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为辅,油气大量运移充注及盐岩良好的封盖性,对文留地区高压的保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化学 流体动力 油气运聚 东濮凹陷
下载PDF
论成藏动力系统的划分方法 被引量:12
12
作者 赵靖舟 时保宏 罗继红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29-435,共7页
成藏动力系统研究的核心是成藏动力系统的划分,正确的成藏动力系统划分对于勘探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探讨了成藏动力系统划分的原则和方法。认为:成藏动力系统划分的原则是同一成藏动力系统油气运聚条件、运聚动力和运聚特征的... 成藏动力系统研究的核心是成藏动力系统的划分,正确的成藏动力系统划分对于勘探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探讨了成藏动力系统划分的原则和方法。认为:成藏动力系统划分的原则是同一成藏动力系统油气运聚条件、运聚动力和运聚特征的相似性与不同系统的差异性;成藏动力系统划分的方法有依据压力系统(常压、超压、负压)、成藏性质(原生油气藏、次生油气藏、原生-次生复合油气藏)、油气藏相态类型(油藏、气藏、油气藏)、运移方式(侧向运移、垂向运移、侧向-垂向复合运移)、流体势、运移动力(或成藏动力)和沉积相等10多种方法,也可采用综合划分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动力系统 运聚系统 划分方法 勘探评价
下载PDF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罗晓容 张立宽 雷裕红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88-1210,共23页
油气成藏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是以一期油气成藏过程中从油气源到油气藏的统一动力环境系统为单元,定量研究油气供源、运移、聚集的机理、控制因素和动力学过程。以此为基础有望解决油气成藏定量的动力学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输导层概念... 油气成藏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是以一期油气成藏过程中从油气源到油气藏的统一动力环境系统为单元,定量研究油气供源、运移、聚集的机理、控制因素和动力学过程。以此为基础有望解决油气成藏定量的动力学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输导层概念的提出及砂岩输导层模型基本工作程序的建立,形成了可以利用通常的物性参数进行输导层量化表征的方法,实现了对油气运移通道的量化表征;采用断层连通概率的概念对各种参数表征断层开启性的能力进行比较和评价,探讨了各种地质参数的有效性和代表性,建立起了断层启闭性表征参数的评价方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耦合运聚动力与输导体系,实现成藏系统内油气运移过程的模拟分析;以运移途中烃损失量估算为基础,建立新的物质平衡方法,以模拟获得的运移路径为线索,评估油气在研究不同方向上的运移聚集量,展现油气运移的路径特征、运移方向及运移量,初步形成了以油气成藏动力学成因为基础的油气资源预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动力学 定量研究 输导层 断层封闭性 油气运移
下载PDF
乌—夏地区不整合油气藏成藏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太勋 查明 吴孔友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19,185,共7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地区目前已经发现了多个与不整合相关的地层油气藏,分析这些不整合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维地质模型和剥蚀厚度分析,恢复了研究区不整合的形成和埋藏史,并进行了成藏动力学的三维模拟。结...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地区目前已经发现了多个与不整合相关的地层油气藏,分析这些不整合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维地质模型和剥蚀厚度分析,恢复了研究区不整合的形成和埋藏史,并进行了成藏动力学的三维模拟。结果表明:乌—夏地区的三套烃源岩分别在不同的地质时期达到成熟并排烃。佳木河组烃源岩在中晚二叠世成熟,风城组烃源岩在晚三叠世开始成熟,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则在侏罗纪末开始生烃。不整合输导的模拟表明,靠近烃源岩层的不整合在油气运移中的贡献远大于远离烃源岩层的不整合,油气在不整合中沿着风化淋滤带和底砾岩层中微构造的脊部运移,形成优势运移通道。风化淋滤带中的油气横向运移距离短于底砾岩层中油气的横向运移距离。同一不整合中,油气容易在风化粘土层薄弱环节突破,进行窜层运移。不整合不但是油气输导体系,也是油气聚集的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模拟 不整合结构体 成藏动力学 油气运聚史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层序地层学与成藏动力学的耦合及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敬强 田世澄 +1 位作者 焦勇 张汝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28-633,共6页
层序地层格架和成藏动力系统都以地层沉积的多期旋回性作为层序或子系统划分的依据。文章讨论了层序地层格架与成藏动力系统在划分上的耦合,指出最大洪泛面既是层序地层格架中的重要界面又是成藏动力系统子系统划分的界面;探讨了层序地... 层序地层格架和成藏动力系统都以地层沉积的多期旋回性作为层序或子系统划分的依据。文章讨论了层序地层格架与成藏动力系统在划分上的耦合,指出最大洪泛面既是层序地层格架中的重要界面又是成藏动力系统子系统划分的界面;探讨了层序地层中的体系域与成藏动力子系统在成藏条件包括烃源灶、侧向疏导体系、封盖层、隐蔽圈闭等方面的关系,指出了生、运、聚等成藏作用研究在应用层序地层学寻找隐蔽油气藏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遵循"油气从源岩到圈闭"的思路是应用层序地层学技术寻找隐蔽油气藏的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 界面划分 子系统 体系域 成藏动力学 层序地层学
下载PDF
地层划分与成藏动力子系统划分之比较及统一性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敬强 李博 +1 位作者 田世澄 刘静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9-22,共4页
层序地层学和成藏动力学都以地层沉积的多期旋回性作为层序或成藏动力子系统划分的依据。通过对经典层序地层学和成因层序地层学的比较,选择经典层序地层学与成藏动力学进行层序或子系统划分的比较研究。从成藏动力系统的子系统划分和... 层序地层学和成藏动力学都以地层沉积的多期旋回性作为层序或成藏动力子系统划分的依据。通过对经典层序地层学和成因层序地层学的比较,选择经典层序地层学与成藏动力学进行层序或子系统划分的比较研究。从成藏动力系统的子系统划分和侧向疏导体系疏导性判断两个方面讨论了层序地层学与成藏动力学的关系,认识到成藏动力子系统界面与层序地层最大海(湖)泛面具有一致性;探讨了层序地层学储层分析和成藏动力学侧向疏导体系分析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低位体系域常常是良好的侧向疏导体系;探讨了层序地层学与成藏动力学研究中的相互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成藏动力学 体系域 子系统 界面划分 比较
下载PDF
盆地流体动力学及油气运移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7
作者 王震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99-103,共5页
盆地流体地质学的核心是流体动力学。分析盆地流体动力学的发育特点与演化历史,是目前进行油气运移、成藏研究的一个有效途径。由于中国沉积盆地的后期改造强烈,油气作为流体矿产,其运移、成藏作用及赋存位置的动态性更加明显。辨识、... 盆地流体地质学的核心是流体动力学。分析盆地流体动力学的发育特点与演化历史,是目前进行油气运移、成藏研究的一个有效途径。由于中国沉积盆地的后期改造强烈,油气作为流体矿产,其运移、成藏作用及赋存位置的动态性更加明显。辨识、评价盆地改造作用对盆地流体动力学的影响,有助于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油气运移研究。在综合分析影响盆地流体动力学的因素———沉积物的埋藏和成岩作用、大气水和地表水的渗入作用、构造作用以及地下流体的相对分布———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作者阐述了目前盆地流体动力学研究的进展和难点问题,归纳出了盆地流体动力学的演化特点,最后指出了近期研究中有待解决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以促进本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流体动力学 油气运移 研究进展 改造作用 油气运聚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拐地区侏罗系成藏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卓超 叶加仁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3-67,共5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拐地区目前已经在侏罗系发现了多个油气藏,分析这些油气藏形成的过程及其主要控制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成藏动力学的三维模拟结果表明,侏罗系油气藏的油气来源主要是二叠系风城组和乌尔禾组烃源岩,油气运移路径主...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拐地区目前已经在侏罗系发现了多个油气藏,分析这些油气藏形成的过程及其主要控制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成藏动力学的三维模拟结果表明,侏罗系油气藏的油气来源主要是二叠系风城组和乌尔禾组烃源岩,油气运移路径主要表现为由沙湾凹陷向车排子凸起、中拐凸起方向。从充注时间看,侏罗系八道湾组始于早侏罗世(178Ma),齐古组始于早白垩世(120Ma),充注过程一直持续到古近纪末期;白垩纪中期的构造运动使车拐地区的地形向现今的"南低北高"发展,改造了已经形成的圈闭,使此前形成的油气藏重新分配,并向北部重新聚集,从而形成现今侏罗系的油气藏主要分布在车拐地区北部和车排子断裂带附近区域,而在车拐地区南部仅存在一些残余油气藏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烃史 运聚史 成藏动力学 侏罗系 车拐地区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潜江凹陷北部潜江组成藏动力系统划分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娟 叶加仁 康建云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14,111-112,共5页
潜江凹陷北部潜江组是江汉盆地油气勘探与研究的重点,蕴藏着较为丰富的石油资源,但对其油气成藏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制约了勘探的进程。运用成藏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对潜江凹陷北部潜江组的成藏动力系统进行研究和划分。以构造—沉积演... 潜江凹陷北部潜江组是江汉盆地油气勘探与研究的重点,蕴藏着较为丰富的石油资源,但对其油气成藏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制约了勘探的进程。运用成藏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对潜江凹陷北部潜江组的成藏动力系统进行研究和划分。以构造—沉积演化的阶段性与旋回性为基础,结合生储盖组合、地层压力系统、油源特征和封闭程度将研究区潜江组划分为底部自源超压半封闭成藏动力子系统、下部混源超压半封闭成藏动力子系统、中部混源弱超压半封闭成藏动力子系统和上部他源常压半开放成藏动力子系统。总结出潜江凹陷北部潜江组的3种成藏模式,分别为自源—砂体—侧向成藏模式、混源—断层—砂体—垂向—侧向成藏模式和他源—断层—砂体—垂向—侧向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动力系统 子系统 成藏模式 潜江组 潜江凹陷
下载PDF
准中4区块侏罗系成藏动力子系统划分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德志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9-154,共6页
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侏罗系是一个下生上储并被区域性封隔层复杂化的成藏动力系统。通过层序地层学研究,结合异常流体压力分析,将侏罗系成藏动力系统进一步划分为3个子系统:顶部头屯河组常压-超压他源开放成藏动力子系统(Ⅰ);中部三工... 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侏罗系是一个下生上储并被区域性封隔层复杂化的成藏动力系统。通过层序地层学研究,结合异常流体压力分析,将侏罗系成藏动力系统进一步划分为3个子系统:顶部头屯河组常压-超压他源开放成藏动力子系统(Ⅰ);中部三工河组超压他源半封闭成藏动力子系统(Ⅱ);底部八道湾组高超压自源封闭成藏动力子系统(Ⅲ)。地化分析表明:油气从八道湾组烃源岩中生成之后,在三工河组砂体进行了广泛的侧向运移,并在适当位置聚集成藏;在喜山期,断裂带间歇性开启,油气可突破成藏动力子系统Ⅱ,沿断层运移至成藏动力子系统Ⅲ中进行聚集。这说明头屯河组油气主要来源于经过三工河组长距离侧向运移聚集的古油藏,并非来自深层油源断裂的直接输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动力系统划分 侏罗系 中部4区块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