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施肥年限对红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演替的影响
1
作者 石广萍 栾璐 +4 位作者 曾昭阳 郑洁 靳乐乐 孙波 蒋瑀霁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1,共9页
为探讨不同年限施肥处理对旱地红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演替的影响,基于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设置的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长期定位试验,采集种植玉米后第1年(Y2011)、第3年(Y2013)和第7年(Y2017)的土样进行分析。试验处理分为不施肥(CK... 为探讨不同年限施肥处理对旱地红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演替的影响,基于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设置的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长期定位试验,采集种植玉米后第1年(Y2011)、第3年(Y2013)和第7年(Y2017)的土样进行分析。试验处理分为不施肥(CK)、化肥(N)和化肥+秸秆猪粪配施(NSM)3个处理,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旱地红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差异。结果表明:(1)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养分含量,NSM处理对土壤肥力的提升效果比N处理好,且随着施肥年限的延长,提升效果越显著;(2)与Y2011相比,Y2013和Y2017下CK、N和NSM处理的细菌α多样性均显著提高,且N和NSM处理细菌多样性显著高于CK处理;(3)主坐标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土壤细菌群落主要通过施肥年限聚类在一起,但同一施肥年限下不同施肥处理之间细菌群落结构没有显著差异;(4)土壤全磷是驱动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变异的最关键因子。本研究从细菌多样性增加的角度,为探索有机培肥下红壤肥力提升和生态系统健康管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红壤 施肥年限 秸秆还田 细菌多样性 细菌群落结构
下载PDF
江西红壤旱地不同播期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梁星伟 叶清 +5 位作者 王志伟 陈淑艳 黄海强 杨文亭 梁效贵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9-1108,共10页
【目的】旨在明确江西红壤旱地玉米栽培的适宜播种时期。【方法】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试验材料,于2021—2022年5—7月设置播期处理,研究了不同播期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变化,以期为江西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结果】播期调整显著... 【目的】旨在明确江西红壤旱地玉米栽培的适宜播种时期。【方法】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试验材料,于2021—2022年5—7月设置播期处理,研究了不同播期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变化,以期为江西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结果】播期调整显著影响玉米的生育进程、花前花后物质积累和最终产量。玉米产量以5月初播种为最高(5529.99 kg/hm^(2)),并随播期推迟整体呈下降趋势。穗粒数是随播期变化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此外,粒重也受到播期调整的影响,且与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品种比较而言,郑单958产量整体高于先玉335。【结论】在不影响冬季作物(如油菜)的前提下,江西红壤旱地普通玉米应在品种选择的基础上,适时早播,时间不宜晚于5月上/中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红壤旱地 播期 玉米产量 籽粒灌浆 气象因素 干物质积累
下载PDF
施镁对红壤耕地油菜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张晨 李炳霖 +5 位作者 李子婧 罗军元 王馨悦 刘小三 肖国滨 吕伟生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9期21-28,共8页
为明确镁肥对红壤耕地油菜的增产提质效果,在典型红壤丘陵区(江西进贤)的水田和旱地分别设置了0、15、30、45和60 kg/hm2等5个镁肥施用量试验,研究了施用镁肥对油菜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镁肥显著增加了油菜籽粒产量,当... 为明确镁肥对红壤耕地油菜的增产提质效果,在典型红壤丘陵区(江西进贤)的水田和旱地分别设置了0、15、30、45和60 kg/hm2等5个镁肥施用量试验,研究了施用镁肥对油菜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镁肥显著增加了油菜籽粒产量,当镁肥施用量介于34.9~46.7 kg/hm2时,油菜籽产量达到最高。与不施用镁肥相比,增施镁肥增加了油菜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质量,但对收获密度影响不显著;施用镁肥显著提高了油菜籽含油率,但降低了油菜籽的蛋白质含量,对油菜籽的含水率和硫甙含量则无显著影响;施用镁肥显著增加了单位面积籽粒油脂产量和蛋白产量,当镁肥施用量介于30~45 kg/hm2时,两者均达到最高;在脂肪酸组成方面,施用镁肥对籽粒油酸含量和亚麻酸含量均有显著提升效应,同时降低了亚油酸和芥酸含量,而对其他脂肪酸组分的影响较小。综合上述,红壤耕地镁肥施用量介于30~45 kg/hm2时,有利于提高油菜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及千粒质量,并提高了籽粒含油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蛋白产量,协同实现了增产提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肥 红壤水田 红壤旱地 油菜 产量构成 品质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江西红壤旱地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武琳 黄尚书 +7 位作者 叶川 钟义军 黄欠如 成艳红 郑伟 孙永明 高蕊 周莺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75-1279,共5页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是表征土壤有机碳积累与质量的综合指标,可有效地反映人类活动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本研究以未开垦的红壤荒地为对照,研究了3种土地利用方式(农地、茶园、果园)下0~40 cm土层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土壤碳库管...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是表征土壤有机碳积累与质量的综合指标,可有效地反映人类活动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本研究以未开垦的红壤荒地为对照,研究了3种土地利用方式(农地、茶园、果园)下0~40 cm土层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土层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的大小均表现为农地>果园≈茶园>未开垦的红壤荒地,相比于未开垦的红壤荒地,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P<0.05)。(2)红壤旱地开垦利用均能显著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P<0.05),但在选取的3种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在0~1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农地>果园≈茶园;在0~20cm土层表现为农地与茶园相当(P>0.05),与果园有显著差异(P<0.05);在20~40 cm土层3种不同土地方式无明显差异(P>0.05)。因此,红壤荒地开垦利用能够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且农用地比果茶园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旱地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红壤旱地早熟型马铃薯高产与氮素高效的最优施氮量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胡志华 徐小林 +4 位作者 李大明 胡丹丹 宋慧洁 胡惠文 余喜初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216-2223,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下马铃薯的干物质积累、产量、氮肥吸收利用,结合土壤中无机氮在不同土层含量的变化,确定马铃薯产量和氮效率最优、环境风险最低的氮肥施用水平。【方法】试验于2018—2019年在南方典型红壤区旱地进行,供试品种荷...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下马铃薯的干物质积累、产量、氮肥吸收利用,结合土壤中无机氮在不同土层含量的变化,确定马铃薯产量和氮效率最优、环境风险最低的氮肥施用水平。【方法】试验于2018—2019年在南方典型红壤区旱地进行,供试品种荷兰15号为特早熟型马铃薯。设置N 0、60、120、150、180、210、240 kg/hm^2,共7个氮肥水平。于成熟期,调查块茎产量和总干物质积累量测定氮素含量,同时取0—20、20—40、40—60 cm土层样品,分析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结果】施氮量显著影响红壤旱地马铃薯产量、干物质积累与氮肥吸收利用。马铃薯块茎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均以施N 180 kg/hm^2处理最高,达26250 kg/hm^2(2018年)和27915 kg/hm^2(2019年);秸秆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而块茎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以施N 180 kg/hm^2处理最高,为97.65 kg/hm^2(2018年)和101.09 kg/hm^2(2019年)。氮素收获指数以N150 kg/hm^2处理最高,而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素回收率均以N180 kg/hm^2处理最高,氮肥偏生产力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施氮显著提高土壤中的无机氮含量,不同施氮量对无机氮的含量和分布影响不同。施N 150 kg/hm^2和N 180 kg/hm^2处理增加的铵态氮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且施N 180 kg/hm^2处理的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施N150 kg/hm^2处理,施N 150 kg/hm^2处理又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N 210 kg/hm^2和N 240 kg/hm^2处理增加的铵态氮主要分布在20—60 cm土层,其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施N 0—180 kg/hm^2范围内对土层中的硝态氮含量影响较小,施N 210 kg/hm^2和N 240 kg/hm^2处理显著增加了2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从无机氮总量看,施N 180 kg/hm^2处理可显著增加0—20 cm土层的无机氮总量,而施N 210 kg/hm^2处理和N 240 kg/hm^2处理则显著提高了20—60 cm土层的无机氮含量。【结论】极早熟型马铃薯适宜的氮肥用量范围较窄,过低或者过高施氮都会显著降低其经济产量、氮素收获指数和农学效率。在红壤条件下,施N 180 kg/hm^2可以显著增加0—20 cm土层中的铵态氮和无机氮含量,而不会增加20 cm以下土层的无机氮含量,超过此用氮量,则会显著增加土壤无机氮的向下迁移。因此,红壤旱地极早熟型马铃薯品种的适宜施氮水平为N 18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红壤旱地 马铃薯 氮素吸收利用
下载PDF
红壤旱地不同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对玉米病虫害的影响 被引量:28
6
作者 叶方 黄国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50-51,共2页
红壤旱地不同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对玉米病虫害的影响研究表明,间作、套种可减轻玉米病虫害。晚玉米间作绿豆,玉米纹枯病和玉米小斑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低于清种玉米。玉米蚜、玉米螟、黄足蠼螋和出尾虫是玉米生长中后期的主要害虫,尤... 红壤旱地不同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对玉米病虫害的影响研究表明,间作、套种可减轻玉米病虫害。晚玉米间作绿豆,玉米纹枯病和玉米小斑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低于清种玉米。玉米蚜、玉米螟、黄足蠼螋和出尾虫是玉米生长中后期的主要害虫,尤其是玉米螟、黄足蠼螋和出尾虫直接危害穗部,对产量影响较大。油菜||紫云英/玉米/玉米||绿豆模式玉米害虫种类和数量少,害虫天敌总数多,主要玉米害虫危害率低,适于红壤旱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旱地 农田生态系统结构 玉米 病虫害
下载PDF
秸秆覆盖量对红壤旱地棉花生长及土壤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崔爱花 杜传莉 +2 位作者 黄国勤 王淑彬 赵其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33-740,共8页
为探索红壤旱地较适宜的秸秆覆盖量,采取随机区组大田试验,设置4个秸秆覆盖水平:S1为0 kg/hm^2、S2为4375 kg/hm^2,S3为8750 kg/hm^2和S4为13125 kg/hm^2,研究秸秆覆盖量对红壤旱地棉花产量、出苗率、株高、叶绿素含量和土壤温度的影响... 为探索红壤旱地较适宜的秸秆覆盖量,采取随机区组大田试验,设置4个秸秆覆盖水平:S1为0 kg/hm^2、S2为4375 kg/hm^2,S3为8750 kg/hm^2和S4为13125 kg/hm^2,研究秸秆覆盖量对红壤旱地棉花产量、出苗率、株高、叶绿素含量和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处理(S2—S4)较不覆盖处理(S1),一是提高棉花出苗率,差异极显著(P<0.01);二是影响棉花生育后期的主茎生长速度,以S4效果最好;三是可明显促进棉花叶绿素含量的增加,且以S3和S4的效果较好;四是调节土壤温度,在8:00和20:00提高土壤温度,在14:00降低土壤温度,且日均地温变化幅度小,但随着土层的加深,调温作用逐渐减弱,整个覆盖期内日均温的差值与土壤深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五是显著增加棉花产量,S2、S3和S4分别比S1高11.4%、35.9%和37.7%,差异极显著(P<0.01),且随着覆盖量的增加,增产效果逐渐提高。综合来看,秸秆覆盖在改善红壤旱地棉花产量、出苗率、株高、叶绿素含量、调节土壤温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且以8750—13125 kg/hm^2效果显著,是红壤旱地值得推广的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量 红壤旱地 棉花生长 土壤温度
下载PDF
福建旱地土壤水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全斌 陈健飞 郭成达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0-126,共7页
分析了福建省旱地土壤的水肥状况 ,认为土壤存在着退化现象 ,其主要表现是土壤水分性质不良和土壤养分亏缺 .分析数据表明 ,该区旱地土壤潜在肥力较低 ,有机质含量差异较大 ,大部分土壤氮、磷、钾养分供应不足 .土壤贮水库容小 ,尤其是... 分析了福建省旱地土壤的水肥状况 ,认为土壤存在着退化现象 ,其主要表现是土壤水分性质不良和土壤养分亏缺 .分析数据表明 ,该区旱地土壤潜在肥力较低 ,有机质含量差异较大 ,大部分土壤氮、磷、钾养分供应不足 .土壤贮水库容小 ,尤其是土壤有效水库容有限 ,供水能力差 ,这容易导致和进一步加剧该区干湿分明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造成的夏秋季节干旱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土壤水肥状况的原因和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红壤 红壤 旱地 土壤水分 土壤养分 福建 土壤退化
下载PDF
不同母质发育旱地土壤反硝化功能差异及其关键影响因素 被引量:3
9
作者 邢肖毅 盛荣 +3 位作者 徐慧芳 张文钊 侯海军 魏文学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49-954,共6页
农田土壤反硝化作用强度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不同类型土壤反硝化作用活性的影响机制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通过大规模样带调查,系统采集了3种不同母质发育的旱地农田土壤,对比分析了土壤反硝化能力的差异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 农田土壤反硝化作用强度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不同类型土壤反硝化作用活性的影响机制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通过大规模样带调查,系统采集了3种不同母质发育的旱地农田土壤,对比分析了土壤反硝化能力的差异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发现:土壤反硝化势在3个类型土壤间有显著差异,其中河流冲积物发育的潮土(AS)反硝化势(以单位时间单位质量土壤的N2O释放量表示)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类型土壤22.22~579.09μg/(kg·h),平均高达213.34μg/(kg·h),黑土(BS)的反硝化势平均为136.38μg/(kg·h),略高于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的红壤(QRCS)(96.17μg/(kg·h)),但两者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与反硝化势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在本研究所测定的土壤性质中,pH可能是影响不同类型土壤反硝化势差异的关键因素,另外,有机质含量对3个类型土壤反硝化势也有一定影响。同一母质发育的土壤,反硝化能力在不同采样地点也存在差异,而且调控不同类型土壤内部反硝化势的关键土壤环境因素不尽相同,其中对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的红壤、潮土和黑土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分别为土壤有机质、pH和黏粒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农田土壤 反硝化势 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红壤 潮土 黑土
下载PDF
福建赤红壤旱地与红壤旱地水分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9
10
作者 全斌 陈健飞 郭成达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1年第2期115-120,共6页
释放80%的有效水时赤红壤旱地的t值(当释放的土壤有效水占有效水库容的比率为80%时的土壤水吸力值)较小,表明赤红壤旱地持水性较红壤旱地更差,植物更容易受到干旱的协迫。赤红壤旱地贮水库容比红壤旱地小,赤红壤旱地的比水... 释放80%的有效水时赤红壤旱地的t值(当释放的土壤有效水占有效水库容的比率为80%时的土壤水吸力值)较小,表明赤红壤旱地持水性较红壤旱地更差,植物更容易受到干旱的协迫。赤红壤旱地贮水库容比红壤旱地小,赤红壤旱地的比水容量达到 10-2数量级(难效水)在-10 kPa~-30 kPa就开始出现,而红壤旱地出现在-30 kPa以下,表明赤红壤旱地的失水速度快,保水供水性能弱于红壤旱地。最后,讨论了影响旱地土壤水分性质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红壤 红壤 旱地 土壤水分 福建
下载PDF
赤红壤水问题及其管理——以闽南漳浦县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全斌 陈健飞 +1 位作者 朱鹤健 郭成达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2-537,共6页
本文叙述了闽南低丘台地上赤红壤水问题及其有效管理。指出了该区年降雨量虽然丰沛,但仍小于年蒸发量,季节性干旱和土壤高温非常严重,成为影响该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而赤红壤的总库容、贮水库容和有效水库容都较小,进一步促进了旱情... 本文叙述了闽南低丘台地上赤红壤水问题及其有效管理。指出了该区年降雨量虽然丰沛,但仍小于年蒸发量,季节性干旱和土壤高温非常严重,成为影响该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而赤红壤的总库容、贮水库容和有效水库容都较小,进一步促进了旱情的发展,在气候、土壤、植被、水文、地形等因素综合作用下,赤红壤旱地水分问题显得特别突出,其上作物易遭受干旱的胁迫。完善灌溉设施,有计划发展喷灌、滴灌以及进行地表覆盖,能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红壤 旱地 土壤有效水 土壤水管理 福建
下载PDF
低氮条件下密度对红壤旱地秋芝麻产量和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汪瑞清 吕丰娟 +4 位作者 林洪鑫 张志华 袁展汽 魏林根 肖运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1-276,共6页
为了探索低氮条件下红壤旱地秋芝麻高产栽培的适宜种植密度,2016年-2017年在进贤县和南昌县开展试验,研究6个密度(D_(1)-15.0、D_(2)-22.5、D_(3)-30.0、D_(4)-37.5、D_(5)-45.0和D_(6)-52.5株/m^2)对秋芝麻产量构成因素、产量和叶面积... 为了探索低氮条件下红壤旱地秋芝麻高产栽培的适宜种植密度,2016年-2017年在进贤县和南昌县开展试验,研究6个密度(D_(1)-15.0、D_(2)-22.5、D_(3)-30.0、D_(4)-37.5、D_(5)-45.0和D_(6)-52.5株/m^2)对秋芝麻产量构成因素、产量和叶面积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年南昌县试验点D1和D2的单株蒴果数较D4显著增加18.32%和20.27%,其它处理的每蒴粒数较D_(3)显著增加15.92%~25.04%;随着密度的增加秋芝麻产量呈现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2016年进贤点密度为D6时产量较D_(1)显著增加40.78%,2017年进贤点为D_(2)和D_(6)时产量较D_(3)显著增加18.00%和16.74%,2017年南昌点为D_(2)、D_(5)和D_(6)的产量较D_(3)显著增加32.86%~44.15%。D_(2)、D_(5)、D_(6)的产量平均值较D_(1)显著增加20.66%~26.82%。叶面积指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随着芝麻生长发育都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因此,秋芝麻适宜密度应控制在22.5株/m^2或45.0~52.5株/m^2,才能够构建合理冠层,达到高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芝麻 红壤旱地 密度 产量 叶面积指数
下载PDF
红壤旱地综合利用及其与沟埂工程相结合的效应
13
作者 陈家正 丁瑞桂 +1 位作者 何小武 肖金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6年第4期83-87,共5页
概述了红壤旱地农、桑、草三带综合利用与沟埂工程相结合的模式,沟埂工程的修建方法。系统地分析了沟埂工程的蓄水拦泥抗旱保墒效应,农、桑、草综合利用与立地条件匹配的种植结构及其经济效益。
关键词 红壤旱地 沟埂工程 综合利用模式
下载PDF
红壤低丘旱耕地宽窄带间作模式综合效应研究
14
作者 王芳 谢庭生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5年第12期11-14,共4页
为了充分利用红壤地区的光、温、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增产增收,通过田间大区比较试验,对红壤低丘旱耕地宽窄带间作模式综合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副作物宽窄带间作与传统单作比较,综合效应得到明显的提高,年径流深、年泥沙流失... 为了充分利用红壤地区的光、温、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增产增收,通过田间大区比较试验,对红壤低丘旱耕地宽窄带间作模式综合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副作物宽窄带间作与传统单作比较,综合效应得到明显的提高,年径流深、年泥沙流失量分别减少69.4%、81.8%,耕作层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7.1%、9.1%、13.6%、8.1%,主作物玉米株高均值为3.03 m,极显著低于对照;穗行粒数为41.5粒/行,极显著高于对照;穗长、百粒重显著高,玉米季增产75.45 kg/hm2,增产1.7%,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分别收获饲料10087.5 kg/hm2、黄豆1270.5 kg/hm2、薯块7668.0kg/hm2;产投比由1.66提高到2.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低丘 旱耕地 宽窄带 间作模式 综合效应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旱地红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栾璐 郑洁 +4 位作者 程梦华 胡凯婕 孔培君 蒋瑀霁 孙波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91-997,共7页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特征,以南方典型旱地红壤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科学院鹰潭红壤生态实验站玉米单作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长期试验,利用高通量测序明确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特征,以南方典型旱地红壤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科学院鹰潭红壤生态实验站玉米单作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长期试验,利用高通量测序明确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提升显著,以秸秆猪粪配施(NPKSM)处理提升效果最佳;(2)常规化肥处理(NPK)对细菌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但秸秆还田(NPKS)、秸秆猪粪配施(NPKSM)以及生物质炭(NPKB)处理均显著提升土壤细菌多样性;(3)土壤有效磷和有机碳变化是影响细菌多样性指数的主要因素,而速效钾、pH、全磷以及全氮均显著驱动细菌群落结构变异。研究结果从培育红壤肥力和增加微生物多样性的角度,为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功能和土壤健康的协同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红壤 秸秆还田 细菌多样性 细菌群落结构
下载PDF
种肥播施方式对红壤旱地油菜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吕伟生 肖富良 +8 位作者 张绍文 郑伟 黄天宝 肖小军 李亚贞 吴艳 韩德鹏 肖国滨 张学昆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790-1800,共11页
为明确红壤旱地油菜适宜的种肥播施方式,本研究通过2017—2018年和2018—2019年2年的田间试验,系统分析传统种肥土表撒播(T1)、种子条播而肥料土表撒施(T2)、种肥等行异位同步播施(T3)和种肥宽窄行异位同步播施(T4)4种不同种肥播施方式... 为明确红壤旱地油菜适宜的种肥播施方式,本研究通过2017—2018年和2018—2019年2年的田间试验,系统分析传统种肥土表撒播(T1)、种子条播而肥料土表撒施(T2)、种肥等行异位同步播施(T3)和种肥宽窄行异位同步播施(T4)4种不同种肥播施方式对油菜产量、密度动态、干物质变化、养分吸收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肥播施方式对红壤旱地油菜产量形成和肥料利用率均产生了显著影响,且在低肥力条件下影响更为显著。相比T1和T2,T3、T4显著促进了油菜高产的形成和肥料利用率的提高,但T3与T4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种肥异位同步播施明显提高了各时期油菜干物质量,尤其是显著增加了初花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促进了花后根部与地上部干物质同步增长;同时促进了对N、P、K的吸收,保证较高的植株密度并协同产生充足的角果数,最终提高油菜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因此,种肥异位同步播施可显著提高红壤旱地油菜生产力,建议结合机械化种植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红壤旱地 种植方式 产量 肥料利用率
下载PDF
缓释肥一次性侧位深施对红壤旱地直播油菜产量形成和肥料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吕伟生 黄天宝 +5 位作者 肖富良 郑伟 肖小军 李亚贞 韩德鹏 肖国滨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96-1706,共11页
为明确红壤旱地直播油菜(Brassica napus L.)缓释肥(N-P_(2)O_(5)-K_(2)O=25-7-8)一次性侧位深施效果及适宜用量,2017—2020年在典型的红壤丘陵区(江西进贤)开展缓释肥施用方式对比试验(不施肥、一次性土表撒施和一次性侧位深施)和施用... 为明确红壤旱地直播油菜(Brassica napus L.)缓释肥(N-P_(2)O_(5)-K_(2)O=25-7-8)一次性侧位深施效果及适宜用量,2017—2020年在典型的红壤丘陵区(江西进贤)开展缓释肥施用方式对比试验(不施肥、一次性土表撒施和一次性侧位深施)和施用量试验(0、300、450、600、750和900 kg·hm^(-2)),研究缓释肥一次性侧位深施及不同施用量对油菜产量形成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传统土表撒施,侧位深施显著促进了N、P、K的吸收,同步提高了油菜产量和肥料利用率,且对晚熟油菜影响更为显著。菜籽产量与缓释肥用量呈线性加平台关系,适宜施肥量可保证较大的收获密度及较多的每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从而协同提高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维持较高的肥料利用率。晚熟和早熟油菜缓释肥侧位深施的适宜用量分别为720和605 kg·hm^(-2),产量潜力可分别达2 500和1 750 kg·hm^(-2)。因此,一次性侧位深施适量缓释肥可显著提高红壤旱地直播油菜生产力,建议结合机械化种植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油菜 红壤旱地 缓释肥 侧深施肥 产量形成 肥料利用效率
下载PDF
旱作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对沼液化肥混合溶液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阮仁杰 屠人凤 +2 位作者 李阳 胡宏祥 吴俊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6-32,共7页
利用沼液化肥混合溶液作为分散介质对红壤团聚体进行湿筛,探讨旱作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对沼液化肥混合溶液的响应机制,为推广沼液合理农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共设7个处理:CF1(100%化学N);CF2(80%化学N+20%沼液N);CF3(60%化学N+40%沼液N);CF... 利用沼液化肥混合溶液作为分散介质对红壤团聚体进行湿筛,探讨旱作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对沼液化肥混合溶液的响应机制,为推广沼液合理农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共设7个处理:CF1(100%化学N);CF2(80%化学N+20%沼液N);CF3(60%化学N+40%沼液N);CF4(40%化学N+60%沼液N);CF5(20%化学N+80%沼液N);F(100%沼液N);CK(纯水)。各混合物总N、P、K保持一致,N、P_(2)O_(5)、K_(2)O分别为120、90、135kg·hm^(-2)。分析各处理下土壤>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WR_(0.25))、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团聚体稳定率(AR)和分形维数(D)等团聚体稳定性指标。从CF1处理依次至CK处理,WR_(0.25)、MWD、GMD以及AR大致呈现上升的趋势,D呈现下降的趋势;各处理均以<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高(30.9%~33.9%);各处理WR_(0.25)较供试土壤样品的>0.25 mm机械性团聚体含量(DR_(0.25))均有大幅度的下降。随着混合溶液中沼液用量的增加,WR_(0.25)、MWD、GMD以及AR都呈现上升的趋势,D呈现下降的趋势。化肥水溶液中离子对土壤团聚体具有冲击作用,土壤团聚体的破坏主要表现为破坏大团聚体,形成小团聚体,而有机大分子可以减弱团聚体的分散作用。随着混合溶液中有机物质的增加,土壤团聚体的水稳定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红壤 团聚体稳定性 沼液化肥配比 湿筛法
下载PDF
红壤旱地以玉米为主体的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郭树健 李淑娟 +1 位作者 李娜 黄国勤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8-136,共9页
为揭示红壤旱地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差异,以有效反映种植模式与土壤质量的关系,以紫云英-玉米为对照(CK),设置马铃薯-玉米||大豆、“三花”混播(紫云英×油菜×肥田萝卜)-玉米||花生(TMP)、蚕豆-玉... 为揭示红壤旱地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差异,以有效反映种植模式与土壤质量的关系,以紫云英-玉米为对照(CK),设置马铃薯-玉米||大豆、“三花”混播(紫云英×油菜×肥田萝卜)-玉米||花生(TMP)、蚕豆-玉米||甘薯(BMS)、油菜-玉米||大豆(RMS)5种以玉米为主体的种植模式,分析了第1、2季收获后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结果显示:第2季间作玉米收获后,与CM处理(CK)相比,PMS、TMP、BMS、RMS的活性有机碳分别提高53.67%、67.89%、11.01%、57.80%;PMS、TMP、RMS处理的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与对照相比分别显著提高了52.63%~89.47%和53.49%~93.80%(P<0.05),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显著高于对照59.24%、60.71%、80.91%(P<0.05)。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与活性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玉米间作产量均高于单作,且不同种植模式经济产量都高于对照。综合分析认为,红壤旱地以玉米为主体的不同种植模式有利于提高活性有机碳含量及碳素有效率、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也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马铃薯-玉米||大豆处理经济产量最高,三花-玉米||花生处理最有利于提高碳库管理指数,油菜-玉米||大豆处理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旱地 种植模式 土壤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土壤肥力
下载PDF
免耕和稻草覆盖对红壤旱地土壤物理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贺菲 赵静 张旭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8年第10期45-49,共5页
通过设置常规耕作(CT)、常规耕作+稻草覆盖、免耕、免耕+稻草覆盖4个处理,研究了免耕和稻草覆盖对红壤旱地土壤物理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并分析了玉米产量与土壤物理性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免耕增加了0~20 cm土层土... 通过设置常规耕作(CT)、常规耕作+稻草覆盖、免耕、免耕+稻草覆盖4个处理,研究了免耕和稻草覆盖对红壤旱地土壤物理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并分析了玉米产量与土壤物理性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免耕增加了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0~3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并降低了0~20 cm土层土壤饱和持水量和非毛管孔隙度;稻草覆盖对土壤容重、水分常数及孔隙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影响较小;相比于常规耕作,免耕造成了玉米产量的下降,而稻草覆盖则提高了玉米产量;玉米产量与表层土壤物理性质的相关性较好,其受土壤容重、饱和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旱地 免耕 稻草覆盖 土壤物理性质 玉米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