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patial-explicit dynamic vegetation model that couples carbon,water,and nitrogen processes for arid and semiarid ecosystems 被引量:8
1
作者 Chi ZHANG ChaoFan LI +5 位作者 Xi CHEN GePing LUO LongHui LI XiaoYu LI Yan YAN Hua SHAO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3年第1期102-117,共16页
Arid and semiarid ecosystems, or dryland, are important to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Dryland's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vegetation dynamics as well as biogeochemical cycles are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climate and ... Arid and semiarid ecosystems, or dryland, are important to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Dryland's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vegetation dynamics as well as biogeochemical cycles are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composition. Vegetation dynamic models has been applied in global change studies, but the com- plex interactions among the carbon (C), water, and nitrogen (N) cycles have not been adequately addressed in the current models. In this study, a process-based vegetation dynamic model was developed to study the responses of dryland ecosystems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emphasizing on the interactions among the C, water, and N proc- esses. To addres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C and water processes, it not only considers the effects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on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and soil moisture on organic matter (SOM) decomposition, but also explicitly models root competition for water and the water compensation processes. To addres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C and N processes, it models the soil inorganic mater processes, such as N mineralization/immobilization, denitrifica- tion/nitrification, and N leaching, as well as the root competition for soil N. The model was parameterized for major plant functional types and evaluated against field observ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cess-based model arid ecosystem C cycle vegetation dynamics
下载PDF
植被生产力模型研究进展
2
作者 乔毅 冯霜 +5 位作者 苗林 潘思涵 霍丽霞 刘福明 国润才 张成福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4期83-89,共7页
植被生产力模型作为生态系统植被研究的重要工具在植被生产力研究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植被生产力模型的应用范围、实用条件进行论述,总结了不同植被生产力模型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植被生产力的估算... 植被生产力模型作为生态系统植被研究的重要工具在植被生产力研究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植被生产力模型的应用范围、实用条件进行论述,总结了不同植被生产力模型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植被生产力的估算模型主要包括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和光能利用率模型。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综合考虑了多维度环境因素,对碳氮循环和土壤呼吸的动态变化过程模拟精确。光能利用率模型主要聚焦于植被生产力与光合有效辐射吸收之间的关联研究,能够与卫星数据结合,计算大面积植被生产力。讨论每个模型的应用范围、实用条件,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优缺点。植被生产力模拟应根据不同场景,运用多种模型综合分析,避免单一模型带来的不足,为植被生产力可持续发展提供准确数据。在未来研究中进一步关注模型参数优化和不确定性分析,以提升植被生产力模型的模拟性能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产力 生态系统过程模型 光能利用率模型
下载PDF
基于过程模型的2000—2018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动态及其权衡与协同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牛忠恩 何洪林 +4 位作者 任小丽 张黎 秦克玉 赵旦 吕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96-509,共14页
2000年以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经历了剧烈变化并显著改变了生态系统服务。深入理解近2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权衡与协同关系对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最新发展的遥感驱动的生态系... 2000年以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经历了剧烈变化并显著改变了生态系统服务。深入理解近2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权衡与协同关系对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最新发展的遥感驱动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过程模型(CEVSA-ES),研究定量评估了2000—2018年中国4种生态系统服务(即净初级生产力、固碳、蓄水及土壤保持)的时空格局及其权衡与协同关系。结果发现:(1)净初级生产力、固碳、蓄水及土壤保持等服务在2018的全国总量分别为3.68 Pg C/a、0.43 Pg C/a、1015.71 km^(3)/a 208.18 Gt/a;东部季风区的生态系统服务显著高于西北内陆地区及青藏高原地区,特别是热带-亚热带地区主导了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其对全国尺度不同生态系统服务总量的贡献率均高于50%;(2)2000—2018年,全国净初级生产力、固碳、蓄水及土壤保持均呈增加趋势,年际变化速率分别为42.80 Tg C/a、13.42 Tg C/a、11.90 km^(3)/a、1.11 Gt/a,其中净初级生产力、固碳、蓄水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针对不同气候区,热带-亚热带季风区主导了净初级生产力及固碳的增加趋势,蓄水在不同气候区均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土壤保持仅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呈显著增加趋势;(3)2000—2018年中国净初级生产力、固碳、蓄水、土壤保持等服务两两之间均呈协同关系。净初级生产力是众多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其与固碳、蓄水、土壤保持两两之间均呈现显著协同关系,这奠定了不同服务之间协同关系的基础;在空间上,两两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呈协同关系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均超过60%,其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本研究有助于增强对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认知,提高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可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与协同 过程模型 CEVSA-ES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
下载PDF
基于植被羰基硫通量估算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鹏远 王绍强 +6 位作者 陈斌 汪磊 杨风亭 乔云峰 陈敬华 王震宇 刘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7841-7860,共20页
羰基硫(COS)是大气中的长周期痕量气体,其分子结构、对流层大气混合比的昼夜和季节动态类似于二氧化碳(CO_(2))。植物光合作用及其水解过程中,受扩散通路导度和酶活性影响,气孔的COS与CO_(2)吸收紧密相关,同时,植物自养呼吸并不释放COS... 羰基硫(COS)是大气中的长周期痕量气体,其分子结构、对流层大气混合比的昼夜和季节动态类似于二氧化碳(CO_(2))。植物光合作用及其水解过程中,受扩散通路导度和酶活性影响,气孔的COS与CO_(2)吸收紧密相关,同时,植物自养呼吸并不释放COS。最新研究中,采用植被COS通量直接指示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综述了植被COS通量与光合作用中碳固定过程的关联机制,以及采用涡度相关观测、整合大气COS监测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等方法开展植被COS通量与GPP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了关键生态过程和参数,发现方法存在以下瓶颈:(1)生理过程、尺度效应和解析效应影响了COS与CO_(2)的叶片相对吸收率,(2)观测与模拟手段有待进一步耦合,(3)全球COS观测密度限制了方法验证,(4)硫循环过程影响了多区域模拟精度。方法发展的前沿领域包括:(1)开展重点地区植被COS通量观测,(2)提高COS卫星柱浓度的覆盖范围,(3)完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的COS吸收机理。展望未来研究关注的科学问题是:对于亚热带等尚待开展COS连续观测的区域,采用植被COS通量直接代理GPP的精度和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羰基硫 通量 涡度相关 生态系统过程模型 总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矿区生态系统演变与修复模式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李云鹏 孔胃 +1 位作者 楚储 蔡永宁 《中国矿业》 2023年第1期60-66,共7页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造成矿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影响矿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明晰矿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机理,对研究受损矿区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矿区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阐述矿区生态系统...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造成矿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影响矿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明晰矿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机理,对研究受损矿区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矿区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阐述矿区生态系统作为社会-经济-自然一体的复合型生态系统的内涵特征结构和功能。矿区生态系统具有复合性,人工性,开放性和能量、物质流动的特殊性等特征,能够在维持系统内部能量、物质、信息流动平衡的同时,与外部系统进行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换。明确了煤矿区生态系统演变的2种类型,位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矿区生态系统演变成荒漠或半荒漠生态系统、位于湿润或半湿润地区的矿区生态系统演变成水域或水陆共生生态系统;演变阶段可划分为原生态系统阶段、系统受损阶段、系统重建阶段以及系统动态平衡阶段等4个阶段。针对受损矿区生态系统的修复,提出3种修复模式:自然年恢复模式、辅助再生模式和生态重建模式。本文在总结矿区生态系统演变类型、演变阶段及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矿区生态系统的修复模式,旨在为矿区生态系统提供科学、合理的修复和重建模式,人工正确诱导受损矿区生态系统的最终演替方向,确保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重建的潜在风险最小化,从而促进矿区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合理再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生态系统 演变类型 演变阶段 演变过程 修复模式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地面数据的景观尺度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模拟 被引量:43
6
作者 张娜 于贵瑞 +1 位作者 赵士洞 于振良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5期643-652,共10页
描述了一个反映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的景观尺度生态系统生产力过程模型 (EPPML) .该模型以遥感图像作为数据源 ,从中获取影响植被生产力的重要变量———叶面积指数 (LAI) ;主要对景观尺度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 (NPP)和蒸散量的空间分... 描述了一个反映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的景观尺度生态系统生产力过程模型 (EPPML) .该模型以遥感图像作为数据源 ,从中获取影响植被生产力的重要变量———叶面积指数 (LAI) ;主要对景观尺度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 (NPP)和蒸散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时间动态进行模拟 ;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手段对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显示 ,从而实现将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的结果从小尺度向中尺度进行拓展和转换 .本研究用EPPML对 1995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生产力进行了模拟 ,结果表明 ,EPPML可以比较准确地模拟该保护区主要植被的NPP .NPP的模拟值年均为 0 .6 80kgC·m-2 ,变幅为 0 .10 5~ 1.2 4 1kgC·m-2 (82 .1% ) ,其中阔叶红松林的年NPP最高 (1.0 84kgC·m-2 ) .NPP年总量为 1.332× 10 6tC ,以阔叶红松林和云冷杉林最高 ,分别为 0 .5 4 0× 10 6tC和 0 .4 2 8× 10 6tC .NPP的季节变化呈明显的单峰型 ,7月最大 (6 .13gC·m-2 ·d-1) .NPP在夏季积累最多 (0 .4 6 5kgC·m-2 ) ,春季次之 ,冬季最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尺度 生态系统生产力 过程模型 遥感数据 地面数据 净初级生产力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基于EALCO模型对中亚热带人工针叶林CO_2通量季节变异的模拟 被引量:19
7
作者 米娜 于贵瑞 +5 位作者 王盘兴 温学发 孙晓敏 张雷明 宋霞 王树森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19-1131,共13页
EALCO模型是一个基于生理生态学过程,模拟生态系统下垫面与大气之间水、热和碳通量交换的综合模型。将该模型应用在亚热带常绿针叶林,对其生态系统过程进行了模拟,以深入探讨季节性干旱对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对EALCO模型进行了参数化... EALCO模型是一个基于生理生态学过程,模拟生态系统下垫面与大气之间水、热和碳通量交换的综合模型。将该模型应用在亚热带常绿针叶林,对其生态系统过程进行了模拟,以深入探讨季节性干旱对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对EALCO模型进行了参数化与初始化并对模型的光合作用时段和落叶机制进行了改进,以更好地模拟亚热带人工针叶林生态系统。千烟洲通量观测站自2002年底开始应用涡度相关技术对中亚热带人工针叶林生态系统进行通量观测,该站点2003年经历了一次较严重的季节性干旱(由高温与少雨综合作用造成),降水量仅为多年平均值的65%,而2004年的年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值较为接近,利用该站点2003和2004年特殊的气候条件,使用其通量观测数据对模型的模拟效果进行检验。从模拟结果的总体趋势来看,模型能较好地从半小时、日及年尺度上反映两年内土壤-植被-大气之间的碳交换状况。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在一年中呈现单峰型变化,遇高温及干旱胁迫GPP值下降。由于受到干旱胁迫的影响,2003年GPP值比2004年偏低12.9%。模拟结果显示,2003年GPP值比2004年偏低11.2%。观测数据与模拟结果均显示,水分胁迫期间净碳交换量(Net ecosys-temproduction,NEP)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日变化均呈现一种"偏态",即一天中生态系统碳交换量最大值出现在上午某一时刻,之后逐渐降低。模拟结果显示,水分匮缺对光合能力的影响比对生态系统呼吸作用的影响更为强烈,因而导致了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降低。进一步分析表明,水分匮缺期间,晴天正午之前,深层土壤(>20cm)水分的匮缺抑制了光合作用能力,正午之后,高温与深层土壤水分匮缺共同削弱光合作用能力,影响各占一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针叶林 碳通量 EALCO模型 生态系统过程 季节性干旱
下载PDF
地表面物理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耦合反馈机理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0
8
作者 季劲钧 余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39-448,共10页
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 A V I M) 研究地表面物理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耦合的机理和实现方法,其基础是植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等物理过程影响植物的生理生长过程,使得植被宏观形态和相应的地表的动力学参... 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 A V I M) 研究地表面物理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耦合的机理和实现方法,其基础是植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等物理过程影响植物的生理生长过程,使得植被宏观形态和相应的地表的动力学参数上发生显著变化,又反过来作用于植被与大气、土壤之间的物理交换过程。这种气候与生物圈双向反馈过程是在季节和年际时间尺度上的主要相互作用机理。应用 A V I M 于内蒙古半干旱草原,模拟了在大气状况强迫下,草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植被与大气之间 C O2 、潜热和感热的交换,揭示了地表物理和生物学过程耦合反馈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面物理 生物地球化学 过程 大气-植被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过程模型研究综述 被引量:71
9
作者 冯险峰 刘高焕 +1 位作者 陈述彭 周文佐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69-378,共10页
陆地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的模拟已从统计模型发展到过程模型时代。过程模型从机理上对植物的生物物理过程以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和模拟,理论框架完整,结构严谨。论文从植物器官、个体、冠层、景观以及区域等不同尺度对过程模型进行分... 陆地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的模拟已从统计模型发展到过程模型时代。过程模型从机理上对植物的生物物理过程以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和模拟,理论框架完整,结构严谨。论文从植物器官、个体、冠层、景观以及区域等不同尺度对过程模型进行分析。近年来,由于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使得遥感过程模型融合了遥感及时、准确、宏观、多尺度的优势而成为当前生产力模型的主攻方向。遥感过程模型可实现生态系统NPP的及时模拟和动态监测,便捷、准确地反映NPP的时空变化格局。而在NPP建模过程中,尺度转换是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同尺度模型间扩展时,需要采取相应的数学手段进行尺度转换,同时遥感和GIS技术提供了尺度转换的有力工具。综观我国NPP研究的发展,起步晚、发展快是其特点。虽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过程模型的建模方面还很不足,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第一性生产力(NPP) 过程模型 遥感过程模型 陆地生态系统 尺度转换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述评 被引量:27
10
作者 王燕 高吉喜 +1 位作者 王金生 郑好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337-339,共3页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已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如何准确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目前所面临的难题。本文通过对已有研究方法的回顾和总结,比较了不同研究方法的优劣,总结了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过程及相关模型,从而为促进生态服务价值评...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已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如何准确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目前所面临的难题。本文通过对已有研究方法的回顾和总结,比较了不同研究方法的优劣,总结了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过程及相关模型,从而为促进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评估方法 评估过程 模型
下载PDF
西藏高寒河谷流动沙地植被恢复潜力综合评价模型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海东 秦卫华 +1 位作者 张涛 沈渭寿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220-228,共9页
生境胁迫条件下高寒河谷不同类型沙地植被恢复潜力定量评价,是开展青藏高原退化沙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和决策依据。笔者选择河滩流动沙地、河岸流动沙地和山坡流动沙地3种类型试验样地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类型沙地... 生境胁迫条件下高寒河谷不同类型沙地植被恢复潜力定量评价,是开展青藏高原退化沙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和决策依据。笔者选择河滩流动沙地、河岸流动沙地和山坡流动沙地3种类型试验样地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类型沙地的植被演替阶段划分和生境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通过构建植被恢复潜力评价指标与标准体系,建立了高寒河谷流动沙地植被恢复潜力综合评价模型。结合2008-2014年的植被恢复试验结果,验证与探讨了该模型的评价精度与适用性。结果表明,山坡流动沙地植被恢复潜力等级为强,河滩流动沙地植被恢复潜力等级为较强,河岸流动沙地植被恢复潜力等级为较弱。气象条件、地形条件和土壤状况决定了生境胁迫条件下植被恢复具备的先天条件,恢复措施则决定了其具备的后天条件。通过强有力的人工促进植被恢复措施即可直接提高寒河谷流动沙地植被恢复潜力,亦可间接改变土壤状况,从而提升植被恢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模型 生态系统 生境胁迫 植被恢复潜力 评价模型 决策支持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的模型模拟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长生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EI CSCD 2004年第1期49-57,共9页
世上万物皆由百十种化学元素组成 ,追索元素的迁移转化可揭示自然界各客体的内在联系。近代生物地球化学的发展 ,为实施这一朴素的哲学思想于科学研究实践提供了理论与方法。基于生物地球化学量、场、群、流的概念 ,一个陆地生态系统模... 世上万物皆由百十种化学元素组成 ,追索元素的迁移转化可揭示自然界各客体的内在联系。近代生物地球化学的发展 ,为实施这一朴素的哲学思想于科学研究实践提供了理论与方法。基于生物地球化学量、场、群、流的概念 ,一个陆地生态系统模型已建立起来。这一名为DNDC的模型 ,以追踪模拟碳、氮和水分在生态系统的运动为线索 ,将植物初始光合生产力 ,有机质在土壤的转化 ,及大气 -生物界面气体交换联结成一个整体 ,从而将农田、森林、草原等复杂系统转化为可操作的计算机模拟模型。建立这一模型的目的是为预测在当代人类活动影响下陆地生态系统发展的趋势。中美两国科学家们最近使用此模型计算了中国水稻田甲烷气的  排放总量 ,发现 2 0世纪 80和 90年代中国稻田水管理措施的改变 ,减少了中国农业甲烷排放量的 4 0 % ,即 5 0 0万t。与此同时 ,全球温室气体观测系统发现大气甲烷浓度的增长速率在 1980~ 2 0 0 0年间不寻常地降低了。DNDC模拟的结果表明 ,中国稻田甲烷排放减少的时间与数量 ,与全球大气甲烷浓度增长速率降低的时间与幅度相一致。这一例证表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型在预测生态系统变动方面的可实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生物地球化学 过程模型 DNDC 计算机模拟 复杂系统
下载PDF
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54
13
作者 任海 王俊 陆宏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4117-4124,共8页
简介了恢复生态学中常用的生态学原理,以及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状态过渡模型及阈值、集合规则、参考生态系统、人为设计和自我设计、适应性恢复等理论;从生境、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尺度层面,以及将全球变化与人类干扰纳入... 简介了恢复生态学中常用的生态学原理,以及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状态过渡模型及阈值、集合规则、参考生态系统、人为设计和自我设计、适应性恢复等理论;从生境、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尺度层面,以及将全球变化与人类干扰纳入生态恢复范畴等方面介绍了恢复生态学的研究进展与主流认识。在此基础上,对恢复生态学的发展障碍与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状态过渡模型 集合规则 生态系统 生态过程
下载PDF
一个植物冠层物理传输和生理生长过程的多层模式 被引量:17
14
作者 季劲钧 胡玉春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1999年第2期25-37,共13页
通过提出一个多层的植物冠层和土壤的模式,对冠层中辐射、热量、水汽和二氧化碳的传输等过程,光合、呼吸等生理过程以及土壤中水、热传输等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把物理过程与生理过程联系起来,实现了植被与大气的双向反馈;应用此... 通过提出一个多层的植物冠层和土壤的模式,对冠层中辐射、热量、水汽和二氧化碳的传输等过程,光合、呼吸等生理过程以及土壤中水、热传输等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把物理过程与生理过程联系起来,实现了植被与大气的双向反馈;应用此模式于小麦生长期各主要过程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植被相互作用 农业生态系统 陆面过程
下载PDF
海洋生态动力学模型在海洋生态保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樊娟 刘春光 +2 位作者 冯剑丰 王君丽 彭士涛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8-83,共6页
介绍了海洋生态动力学模型的基本组成和分类。从初级生产力模拟、生态系统过程模拟和生态影响评价模拟三方面阐述了生态动力学模型在海洋生态保护中的应用,最后总结了海洋生态动力学模型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海洋生态动力学模型 初级生产力模拟:生态系统过程模拟 生态影响评价模拟 海洋生态保护
下载PDF
Grime的植物对策思想和生态学研究理念 被引量:25
16
作者 刘志民 赵晓英 范世香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4期603-608,共6页
以Grime教授编写的《植物对策、植被过程和生态系统特性》(PlantStrategies,VegetationProcessesandEcosystemProperties;第二版)一书的主要内容为主,介绍了Grime植物对策思想的核心及其价值,阐述了Grime植物生态学研究理念。
关键词 CSR对策 功能类型 植被过程 生态系统特点 比较生态学
下载PDF
一类带有栖息地偏好的生态系统模型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伟 李方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23-626,共4页
为了研究栖息地偏好对物种之间竞争结果的影响,从生物入侵的角度,建立了带有栖息地偏好的模拟生态模型,通过模拟讨论了该模型的性质,并研究了一类新问题,得到某一类物种个体的固定概率与另外一类物种个体固定概率的比值与第一类物种对... 为了研究栖息地偏好对物种之间竞争结果的影响,从生物入侵的角度,建立了带有栖息地偏好的模拟生态模型,通过模拟讨论了该模型的性质,并研究了一类新问题,得到某一类物种个体的固定概率与另外一类物种个体固定概率的比值与第一类物种对第一种植物的偏好、第二类物种对第二种植物的偏好、第一种植物占所有植物的比例,以及前两类物种总数的关系,并且推导出前两类物种的个体的后代占据整个种群的概率公式,进一步利用Moran过程讨论,给出相应的计算过程。得出结论:生态系统受栖息地偏好的影响,该结果对研究栖息地偏好在物种竞争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 栖息地偏好 固定概率 MORAN 过程 转移概率矩阵 生态系统模型 物种竞争 生物入侵
下载PDF
灌区生态系统健康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26
18
作者 方延旭 杨培岭 +3 位作者 宋素兰 杜军 薛彦东 苏艳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99-205,共7页
传统灌区的不合理建设给灌区内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生态型灌区建设模式来指导灌区可持续发展。该文探讨了灌区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并根据灌区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和指标筛选原则,选取相互独立且反映灌区生态系统结... 传统灌区的不合理建设给灌区内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生态型灌区建设模式来指导灌区可持续发展。该文探讨了灌区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并根据灌区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和指标筛选原则,选取相互独立且反映灌区生态系统结构属性、环境要素、功能要素及社会经济要素4个方面的典型敏感指标,组成灌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由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相结合的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出灌区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模型。并用此评价北京市北野厂再生水灌区的生态系统健康性。结果表明:模型很好的表征了北野厂再生水灌区生态系统健康疾病的现状。现模型能较好地评价灌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模型 模糊集 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再生水灌区
下载PDF
双台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铁良 孙一民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93-798,共6页
为了解双台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当前所处的健康状况,采用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该湿地的生态系统健康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为0.6464,整个地区的生态系统25.... 为了解双台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当前所处的健康状况,采用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该湿地的生态系统健康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为0.6464,整个地区的生态系统25.92%处于很健康状态,21.42%属于健康状态,19.59%属于亚健康状态,15.31%属于一般病态,17.76%属于疾病状态。评价结果表明,双台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正处于亚健康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台河口湿地 健康评价 生态系统 PSR评价模型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中国岩溶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20
作者 陈静 罗明明 +4 位作者 廖春来 马瑞 周宏 邹胜章 陈植华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21-230,共10页
岩溶湿地是广泛分布于岩溶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湿地类型。受特殊水文地质结构的控制,岩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湿地类型有着显著差异。基于国内外湿地及岩溶湿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西南岩溶湿地具有上下双层结构、... 岩溶湿地是广泛分布于岩溶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湿地类型。受特殊水文地质结构的控制,岩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湿地类型有着显著差异。基于国内外湿地及岩溶湿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西南岩溶湿地具有上下双层结构、封闭的储蓄水构造、快速的生态水文循环等特点,以及地表水-地下水转化、生态需水转化的规律和研究方法,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岩溶湿地水量、水质以及生态系统演化的影响,并总结了岩溶湿地生态水文模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最后,针对目前岩溶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未来研究中应加强对岩溶湿地结构及生态水文循环过程的研究、查明人类活动对岩溶湿地产生的影响、构建生态水文耦合模型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湿地 生态系统 生态水文过程 水文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