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NO-GERMAN COOPERATIVE RESEARCHES ON AQUATIC ECOTOXICOLOGY AND ECOLOGICAL CHEMISTRY
1
作者 Xu Ying and Zhang Yongyuan(State Key Laboratory of Fresh Water Ecology & Biotechnology, 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 of the CAS, Wuhan)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995年第2期203-205,共3页
China has a huge population with relatively poor freshwater resource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the explosion of its urban population,a great deal of industrial waste water containing various chemicals and ... China has a huge population with relatively poor freshwater resource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the explosion of its urban population,a great deal of industrial waste water containing various chemicals and untreated urban sewage has been discharged into rivers and lakes and caused severe contamination of many freshwater resources.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has affected the quality of drinking water, fishery and agricultural irrigation.It is estimated that by the 21st century,there will be a shortage of freshwater resources,which arc indispensable to human life, and the future shortage of fresh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O-GERMAN COOPERATIVE RESEARCHES ON AQUATIC ecotoxicology AND ECOLOGICAL CHEMISTRY LAS high
下载PDF
New Insights in the Biodegradability and the Eco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Solar Products Containing Mineral and Chemical UV-Filters on Marine Zoo- and Phytoplanktons: An in silico and in vitro Study
2
作者 Jean-Claude Hubaud Karim Mekideche +1 位作者 Jean-Eric Branka Luc Lefeuvre 《Journal of Cosmetics, Dermatological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2024年第1期98-111,共14页
Background: Cosmetic formulations, and particularly solar products which contain mineral and chemical UV-filters, are often suspected of causing harmful effects on marine fauna and flora.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our ... Background: Cosmetic formulations, and particularly solar products which contain mineral and chemical UV-filters, are often suspected of causing harmful effects on marine fauna and flora.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our work in 2019 concerning the eco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such formulations on corals (Seriatopora hystrix), we here provide some new information about the biodegradability and the eco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these products on marine zoo- and phytoplankton. Therefore, we choose to realize in silico and in vitro studies of the biodegradability of several solar products but also to evaluate the eco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these products on one phytoplankton, i.e.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and one zooplankton, i.e. Acartia tonsa, of a great importance for sea species survival (notably as sources of food). Materials and methods: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biodegradability of the tested products: One in silico method and an in vitro one. 2 solar products were involved in the in silico study which consisted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degradation factor (DF) of each ingredient of the tested formulas in order to finally obtain their estimated biodegradability percentage. Already available data concerning each ingredient coupled to a computer model developed with one of our partners were used to achieve this study. The in vitro study involved 8 formulas containing UV-filters and was led by following the OECD 301 F guidelines. Ecotoxicological studies of 7 of the formulas containing UV-filters were for their part realized by following the ISO 10253 guidelines for the experiments led with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and the ISO 14669 guidelines for the experiments led with Acartia tonsa. In these studies, the effect of each tested product on crustaceans’ mortality and algal growth inhibition was assessed. Results: The in silico study predicted that formulas containing chemical UV-filters display a high biodegradability (superior to the threshold value of 60% given by the OECD 301 F guidelines). In the in vitro part of our work, the 8 tested formulas showed a biodegradability slightly inferior to the one predicted in the in silico experiments. Therefore, in order to evaluate if these calculated biodegradability value could have significant harmful effects on zoo- or phytoplankton, we studied the effect of our products regarding the growth inhibition on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and the mortality on Acartia tonsa. In this last part of the study, all the tested products were classified as “non ecotoxic” following an internal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Part 4 entitled “Environmental Hazards” of Globally Harmonized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and Labelling of Chemicals (GHS), 9<sup>th</sup> edition (2021).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are notably in line with those published by our teams in 2019 on the effects of solar cosmetic products on corals and seem to confirm that formulas containing mineral and chemical UV-filters can be daily used without displaying significant noxious effects on marine fauna and flora.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Filters Chemical UV-Filter BIODEGRADABILITY ecotoxicology in silico in vitro ZOOPLANKTON Phytoplankton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Acartia tonsa
下载PDF
微塑料的测定方法以及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
3
作者 崔铁峰 张杰 +2 位作者 卢灿然 王宏伟 叶晔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1,共8页
综述了当前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分离和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机械过滤、化学处理、胶体共沉淀、密度梯度离心和光学/荧光/拉曼分析等方法,同时介绍了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为微塑料污染的检测、监测和评估提供了参考.概述了MP... 综述了当前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分离和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机械过滤、化学处理、胶体共沉淀、密度梯度离心和光学/荧光/拉曼分析等方法,同时介绍了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为微塑料污染的检测、监测和评估提供了参考.概述了MPs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MPs在被水生生物摄入的过程中会对生物体的消化道造成物理损伤,同时MPs的摄入会增加饱腹感,影响水生生物对食物的消化吸收;MPs的摄入还会使水生生物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发生改变;MPs暴露会引起水生生物基因的改变,还会诱发水生生物的氧化应激反应,并干扰其脂质和能量代谢.MPs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及对肠道微生物平衡的破坏可能是生物体脂质和能量代谢相关基因改变的原因之一.MPs可以吸附和富集其他物质,从而对生物产生更严重的联合毒理效应.MPs对生物体消化道的物理损伤及其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扩散可能是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和免疫反应的主要原因.不仅对水生生物,MPs对人类的健康风险也引起人们对其潜在影响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水生生物 生态毒理效应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Xenopus laevis in ecotoxicology (Ⅰ)--Introduc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of laboratory animal 被引量:1
4
作者 QIN Zhanfen XU Xiaoba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11期1273-1280,共8页
The aim of the series of papers is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Xenopus laevis, as model animal in biology, in ecotoxicology. X. laevis as model animal is wildly used in biological study and has pro- vided a lot of r... The aim of the series of papers is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Xenopus laevis, as model animal in biology, in ecotoxicology. X. laevis as model animal is wildly used in biological study and has pro- vided a lot of relating data because of many advan- tages, such as living in water and being easily main- tained, laying eggs in the whole year, and externally fertilizing and developing. Embryos and larvae of X. laevis like other amphibians are directly exposed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and sensitive to pollutants. In addition, sex differentiation and sex organ devel- opment of X. laevis are sensitive to sex hormones and endocrine disruptors with sex hormone activities, which enable X. laevis to be used in studies on sex hormone disruption and reproductive toxicity of en- docrine disruptors. Metamorphic development of X. laevis is very sensitive to thyroid hormones and thy- roid disruptors, which enables X. laevis to be used for evaluating thyroid disruptors. Also, X. laevis ecotoxi- cology can be linked with amphibian population de- clines and malformed frog occurrence, being one of the hotspots in ecology. Thus, more and more labo- ratories have introduced X. laevis to ecotoxicological study. The quality of laboratory animals correlates with scientificity and reliability of results from animal experiments. 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toxicology. Quality control of X. laevis involving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water and food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爪蟾蜍 生态毒理学 实验动物 质量控制
下载PDF
纳米农药的优势与环境风险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杜谦 王听雨 +4 位作者 陈龙 丁希权 崔博 崔海信 曾章华 《现代农药》 CAS 2023年第2期28-35,共8页
农药制剂向着水基化、高效化、智能化与环保型方向发展。采用纳米材料制备技术构建的纳米农药因其小尺寸效应、界面效应和高渗透效应等特性提升了农药制剂的分散性、生物防效、控释特性及生物利用度。然而,与传统农药制剂相比,纳米农药... 农药制剂向着水基化、高效化、智能化与环保型方向发展。采用纳米材料制备技术构建的纳米农药因其小尺寸效应、界面效应和高渗透效应等特性提升了农药制剂的分散性、生物防效、控释特性及生物利用度。然而,与传统农药制剂相比,纳米农药在对非靶标生物毒性及环境归趋方面呈现出了新的特性,其环境风险及安全性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归纳总结纳米农药的优势的同时,对其环境风险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探讨了纳米农药在环境中的归趋及其生态毒理学效应,为纳米农药的有效、安全应用和风险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农药 防效 环境风险 生态毒理学效应 控制释放
下载PDF
聚乳酸微塑料及其复合污染的生物毒性效应与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邵雪纯 胡双庆 +4 位作者 张琪 龚凯林 傅梦茹 张卫 彭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35-945,共11页
综述了聚乳酸(PLA)微塑料单一暴露以及与其他污染物复合暴露的毒性效应,并探讨了PLA微塑料对生物的毒性作用机制.PLA微塑料的摄入会影响生物体的摄食、生长、存活、繁殖和运动行为;PLA微塑料与有机物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对生物体存在一定... 综述了聚乳酸(PLA)微塑料单一暴露以及与其他污染物复合暴露的毒性效应,并探讨了PLA微塑料对生物的毒性作用机制.PLA微塑料的摄入会影响生物体的摄食、生长、存活、繁殖和运动行为;PLA微塑料与有机物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对生物体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PLA微塑料主要通过机械损伤、氧化应激、神经损伤及免疫损伤对生物体造成损害.未来仍需对老化或降解的PLA微塑料的毒性效应、对陆地生物的复合暴露毒性效应与机制及其对全球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等方面开展探索和研究,以期为今后PLA微塑料的环境生态风险评估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微塑料 毒性作用 联合毒性 生态毒理学
下载PDF
土壤中微塑料的来源与其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邓爱琴 赵保卫 +5 位作者 朱正钰 段凯祥 张鑫 索进苗 杨茂莺 杨佳妮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5-357,共13页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的污染物,近年来由于其对环境的污染逐渐加剧而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当前对微塑料的研究多集中于水环境中,而对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的研究相对较少,由于其难以降解,会长期存在于土壤环境中,进而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物质循...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的污染物,近年来由于其对环境的污染逐渐加剧而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当前对微塑料的研究多集中于水环境中,而对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的研究相对较少,由于其难以降解,会长期存在于土壤环境中,进而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物质循环、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等造成严重的毒理效应.本文评述了土壤中微塑料的来源与其生态毒理效应,土壤中微塑料的来源主要有农用塑料薄膜的广泛使用、农业灌溉用水、污泥堆肥及施用、垃圾填埋和大气沉降.进而阐述了微塑料由于自身的颗粒效应、所含添加剂以及吸附土壤中其它污染物产生的复合污染,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显著的毒理效应.微塑料进入土壤环境后会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物质循环,使土壤结构发生改变、土壤透气性和酶活性降低.还会影响土壤动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使土壤动物产生肠道损伤、免疫反应、神经毒性、繁殖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以及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等;影响植物种子发芽率、含水量、生殖过程、光合色素、酶活性以及植物生物量和外在特征等;改变微生物原有的群落结构,抑制微生物活性、降低微生物多样性,并使其繁殖发育受到影响.最后,在总结了国内外对微塑料生态毒理效应研究的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塑料 来源 生态毒理效应
原文传递
施用草甘膦除草剂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张友 戴全厚 +2 位作者 严友进 胡泽银 周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13,共7页
草甘膦除草剂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物资,过量使用会导致大量草甘膦及其衍生物在土壤中残留,对生态环境安全构成威胁。通过系统阐述草甘膦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以及草甘膦对土壤生物及环境质量的影响,着重分析了草甘膦对土壤蚯蚓、... 草甘膦除草剂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物资,过量使用会导致大量草甘膦及其衍生物在土壤中残留,对生态环境安全构成威胁。通过系统阐述草甘膦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以及草甘膦对土壤生物及环境质量的影响,着重分析了草甘膦对土壤蚯蚓、微生物群落的毒理效应,草甘膦与土壤其他污染物的协同效应和草甘膦驱动土壤碳氮磷生物地球循环变化。同时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1)加强草甘膦的降解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并筛选更高效降解能力的微生物菌株,提高草甘膦降解效率和修复草甘膦污染环境的能力;(2)定期开展农业环境中草甘膦的检测和风险评估,摸清草甘膦在喀斯特区的迁移路径,探索草甘膦在岩溶地质中的吸附和去除能力,以更好地评估岩溶地质的碳汇稳定性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安全性;(3)借助酶化学计量学等研究方法,探明草甘膦在土壤中的转化速率、通量以及与微生物代谢和营养需求、环境效应之间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甘膦 土壤质量 土壤生物 生态毒理
下载PDF
蚯蚓对镉胁迫的响应及其毒理机制研究进展
9
作者 唐彬程 张悦 +4 位作者 刘嫦娥 罗庆睿 赵奕乔 张维兰 刘萍 《环境生态学》 2023年第10期92-102,共11页
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生物生存和生态环境质量造成负面影响且危害严重,成为研究热点而被广泛关注。蚯蚓作为典型的大型土壤无脊椎动物,在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传递与信息交流的相关环节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国内外关于镉... 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生物生存和生态环境质量造成负面影响且危害严重,成为研究热点而被广泛关注。蚯蚓作为典型的大型土壤无脊椎动物,在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传递与信息交流的相关环节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国内外关于镉(Cd)胁迫对蚯蚓的生理、生长、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组织损伤等影响及蚯蚓的响应效应与适应研究较多,但对毒理机制与响应机理的综合系统归纳较少。从分子、细胞、组织、个体及种群等不同层次总结了土壤Cd胁迫对蚯蚓的毒害效应及机理,系统阐述了蚯蚓通过拒绝吸收、结合钝化、氧化应激及隔离4方面对Cd胁迫作出的响应,进一步总结了蚯蚓适应Cd胁迫土壤的环境行为,从污染危害、生物响应、环境行为3方面阐述蚯蚓与Cd胁迫的相互关系,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毒理机理及生物响应机制、环境行为研究提供参考,为土壤环境质量的生态风险评价及后续污染修复提供理论支持,并进一步探索未来污染与生物相互关系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生态毒理 响应 环境行为
下载PDF
水生微宇宙研究热点及毒性对比与预测分析
10
作者 吴凡 王晓南 +3 位作者 王旭升 王佳琪 张聪 刘征涛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02-1812,共11页
为了解水生微宇宙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发文量统计后进行了计量分析,并使用CiteSpace提取文献关键词进行了聚类和时间线分析,结果表明:①国外和国内的水生微宇宙研究发文量分别于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显著增加.... 为了解水生微宇宙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发文量统计后进行了计量分析,并使用CiteSpace提取文献关键词进行了聚类和时间线分析,结果表明:①国外和国内的水生微宇宙研究发文量分别于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显著增加.②国内文献占比从21世纪10年代的16.1%升至21世纪20年代的26.1%.③生态毒理学研究在水生微宇宙领域占比较大.基于微宇宙的生态毒理学实验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群落水平的毒性效应,对相同暴露时间下单物种毒性实验与微宇宙毒性实验进行对比发现,两种实验的毒性数据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微宇宙毒性实验数据平均值较单物种毒性实验数据平均值低56%.此外,分别构建了通过单物种及水质参数预测微宇宙毒性数据的回归模型.研究显示,国内水生微宇宙相关研究正在逐步发展,且生态毒理学在国内外水生微宇宙研究中成为主要研究方向,相较于单物种毒性实验,物种在微宇宙毒性实验中种间关系的影响下对污染物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微宇宙 CITESPACE 生态毒理 毒性对比 预测模型
下载PDF
海洋纳米塑料污染现状及其对双壳类的生态毒理效应
11
作者 杨灿 徐文喆 孙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6-183,共8页
随着纳米塑料在海洋中的分布越来越广泛,纳米塑料逐渐演变成目前海洋生态系统中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纳米塑料比微塑料粒径更小,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与吸附力,成为海洋中污染物的重要载体之一,影响深远。双壳类... 随着纳米塑料在海洋中的分布越来越广泛,纳米塑料逐渐演变成目前海洋生态系统中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纳米塑料比微塑料粒径更小,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与吸附力,成为海洋中污染物的重要载体之一,影响深远。双壳类具有滤食特殊摄食方式,可通过食物链影响其他营养级生物,是食物链中重要一环。本文主要就纳米塑料的定义与来源、在海洋中的污染现状、对海洋双壳类的生态毒理效应进行阐述。纳米塑料可以通过海洋生物呼吸和进食过程中摄入体内,在吞噬细胞中诱导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和细胞毒性并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研究表明,在有其他污染物的存在下,纳米塑料的存在,会增加污染物在海洋生物体内的留滞时间,从而加大其毒性。纳米塑料可以通过食物网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塑料 污染现状 双壳类 生态毒理效应
下载PDF
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研究进展
12
作者 姜瑢 李勖之 +1 位作者 王美娥 陈卫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9061-9070,共10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人类活动加剧,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突出,不仅威胁人体健康,同时也严重威胁动植物及微生物的安全,生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但是我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目前主要关注人体健康,对生态系统的关注较少,缺乏土壤污染生态风...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人类活动加剧,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突出,不仅威胁人体健康,同时也严重威胁动植物及微生物的安全,生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但是我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目前主要关注人体健康,对生态系统的关注较少,缺乏土壤污染生态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及基于生态风险的土壤环境质量基准及标准。准确评价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实现生态风险评估及预警与管控的重要基础。针对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问题,分别对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特征、评价方法、评价终点、暴露-效应关系构建、生态毒性效应外推,以及群落水平与复合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展开了讨论,指出目前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主要是基于单物种的急性毒性测试,利用个体和亚个体水平的指示物作为评价终点,缺乏针对群落及生态系统高水平评价终点的生态毒性效应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污染物尤其是复合污染物对土壤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建议今后重点开展以下3方面的工作1)群落及生态系统水平评价终点的筛选;2)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及影响机制研究;3)土壤复合污染联合毒性效应定量评价及其不确定性研究。以期为准确评价实际污染场地土壤污染的真实生态毒性效应及生态风险,制定土壤污染生态风险评估等环境保护标准和技术规范提供理论基础和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污染 生态毒性效应评价 生态风险 评价终点 联合毒性效应
下载PDF
甜味剂的应用及其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13
作者 黎泽江 李宁杰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3年第29期149-152,共4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吃得更健康和更有营养成为人民关注的重点。目前,随着代糖甜味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为了让人们对甜味剂有全面的认识,该文首先介绍甜味剂的种类及应用领域,然后对人工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吃得更健康和更有营养成为人民关注的重点。目前,随着代糖甜味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为了让人们对甜味剂有全面的认识,该文首先介绍甜味剂的种类及应用领域,然后对人工甜味剂的污染现状及生态毒理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最后介绍含人工甜味剂废水的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味剂 污染现状 生态毒理 应用领域 处理方法
下载PDF
转录组学在海洋生物微塑料毒理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4
作者 叶景雯 姜双城 +2 位作者 钟崇铭 潘文涛 林琪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6-134,共9页
【目的】综述转录组学技术的发展历程、转录组学在海洋生物毒理学中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为转录组学在微塑料胁迫下海洋生物分子层面上的毒理效应和机理机制研究领域更为广泛与高效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在阐述转录组学发展历程及... 【目的】综述转录组学技术的发展历程、转录组学在海洋生物毒理学中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为转录组学在微塑料胁迫下海洋生物分子层面上的毒理效应和机理机制研究领域更为广泛与高效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在阐述转录组学发展历程及其在海洋生物毒理学应用的基础上,综述转录组学在鱼类、贝类、藻类和甲壳类毒理学上的研究进展;概括微塑料胁迫下海洋生物体内基因与蛋白质转录本的变化,并对转录组学在海洋生物毒理学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结果】利用转录组学技术阐明海洋生物体内微塑料毒性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微塑料会对海洋生物的免疫功能、代谢功能和生长发育方面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都造成显著影响。但是在后续研究中仍需丰富海洋生物基因信息组信息,加强低浓度微塑料胁迫下海洋生物全周期毒理学研究与微塑料联合毒性研究。【结论】转录组学主要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基因表达情况,已是目前海洋生物毒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组学 微塑料 海洋环境 生态毒理
下载PDF
水生生态系统中微塑料对微藻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15
作者 干牧凡 张妍 +1 位作者 时鹏 张成前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7-231,共15页
作为一种新污染物,微塑料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引起的生物效应和健康风险备受关注。微塑料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易成为各种污染物的载体,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或沿食物链传递,从而威胁到水生生态系统的安全。然而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 作为一种新污染物,微塑料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引起的生物效应和健康风险备受关注。微塑料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易成为各种污染物的载体,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或沿食物链传递,从而威胁到水生生态系统的安全。然而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机理尚不明确,因此,微塑料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微藻是水生食物链的基础,是水生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多种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生物,了解微塑料对微藻的生态毒性效应有助于评估其生态风险。本文基于已有研究,通过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尺度综合论述微塑料对微藻的生态毒理效应,解析微塑料对微藻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包括浓度、粒径、形状、表面电荷和添加剂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期望能为今后的微塑料毒性作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微藻 生态毒理效应 作用机制 水生生态系统
下载PDF
农用地土壤中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已基酯的污染现状及生态风险评估
16
作者 胡习邦 关晓彤 +1 位作者 谢紫霞 张修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083-2093,共11页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已基酯(Diethylhexyl phthalate,DEHP)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中,且非常容易累积在土壤环境中,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态系统循环,并沿着食物链传递影响人体健康。中国尚未出台DEHP基于农用地安全的生态阈值基准,因此,开展D...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已基酯(Diethylhexyl phthalate,DEHP)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中,且非常容易累积在土壤环境中,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态系统循环,并沿着食物链传递影响人体健康。中国尚未出台DEHP基于农用地安全的生态阈值基准,因此,开展DEHP农用地土壤生态风险和生态安全等研究非常必要。通过从国内外数据库和相关文献中筛选出土壤酶反应活性、植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等15种为代表性物种陆地生物最敏感测试终点毒性数据,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方法构建了DEHP对陆生生物的SSD曲线;计算了DEHP对不同陆生生物的5%危害浓度(HC5),分析比较DEHP对不同生物类别的毒性敏感性差异及其特征,并利用风险商(RQ)评价了中国不同地区土壤环境DEHP对不同生物类别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中国不同地区农用地中DEHP的污染程度差异较大,其平均质量分数范围为0-18.3 mg·kg^(−1),平均质量分数较高的地区从高到低依次为:青岛(18.3 mg·kg^(−1))>贵州(14.3 mg·kg^(−1))>广州(8.87 mg·kg^(−1))>大连(2.84 mg·kg^(−1))>杭州(1.48 mg·kg^(−1))>南京(1.37 mg·kg^(−1))>重庆(1.04 mg·kg^(−1))。基于发育、繁殖和行为等慢性毒性数据推导出的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为1.24 mg·kg^(−1);各地区的DEHP慢性毒性的风险商值范围为0-14.7,中国不同地区土壤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差异,青岛、贵州等地调查点农用地土壤生态风险商(RQ)较高,分别为14.7、11.5,表明生态风险较高,但大部分地区生态风险较低。该研究通过采用SSD方法推导DEHP农用地生态环境基准,可为农用地土壤生态风险评估与管控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已基酯 物种敏感性分布 生态风险 生态毒理效应 农用地土壤
下载PDF
兽药残留的毒性与生态毒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84
17
作者 陈杖榴 杨桂香 +2 位作者 孙永学 黄显会 曾振灵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8-91,共4页
对国内外兽药残留毒性及生态毒理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 .兽药残留包括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和在生态环境中的残留 .前者对消费者造成直接的危害 ,主要表现在 :直接的毒性作用 ,对人类胃肠道菌丛的影响和使病原菌耐药菌株增加 .在环境... 对国内外兽药残留毒性及生态毒理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 .兽药残留包括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和在生态环境中的残留 .前者对消费者造成直接的危害 ,主要表现在 :直接的毒性作用 ,对人类胃肠道菌丛的影响和使病原菌耐药菌株增加 .在环境中的生态毒理包括对土壤生物群落的影响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对昆虫的影响和在环境中的转归 .文章阐明兽药残留与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药 残留毒性 生态毒理 动物性食品 生态环境 危害
下载PDF
Major environmental and ecotoxicological processes of heavy metals in Lean River polluted by discharges from mining activities 被引量:5
18
作者 Wang Zi\|jian SKLEAC, 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5,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1999年第3期322-327,共6页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jor environmental and ecotoxicological processes of heavy metals pollution from Dexing Copper Mine in Jiangxi Province based on various findings in the Cooperative Ecological Research Proj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jor environmental and ecotoxicological processes of heavy metals pollution from Dexing Copper Mine in Jiangxi Province based on various findings in the Cooperative Ecological Research Project (CERP; Tang, 1994). It shows the knowledge necessary to elucidate metal pollution and its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Processes devoted to the ecological implication include generation of acid mine drainage, formation of secondary minerals from precipitation,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etal pollutants in sediments and relevant toxicity, as well as ecosystem alternation which may relate to chemical pollution.\; From the results, it was stated that the major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the environmental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sediment pollution by heavy metals. It shows that ad/desorption on the inorganic minerals, such as Fe/Al oxyhydroxid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mmobiliz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this river. There were clear indications that metal pollution has resulted in the toxicological and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and there would be the risk of secondary pollution in the way of mobilization of bound metals to the overlying water whe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re var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metal POLLUTION mobility TOXICITY ecotoxicology.
下载PDF
中国主要水域抗生素污染现状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28
19
作者 章强 辛琦 +1 位作者 朱静敏 程金平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75-1083,共9页
抗生素滥用所造成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资料,调研了中国特别是上海市的水环境中抗生素的种类及其污染水平,并概述了抗生素对于水生生物及人类的生态毒性效应.结果显示,黄浦江中污染最严重的是磺胺类... 抗生素滥用所造成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资料,调研了中国特别是上海市的水环境中抗生素的种类及其污染水平,并概述了抗生素对于水生生物及人类的生态毒性效应.结果显示,黄浦江中污染最严重的是磺胺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长江口含量较高的为磺胺类和氯霉素类,而从整个中国地表水的污染情况来看,最多的是氟喹诺酮类和磺胺类抗生素.养殖业废水和城市污水是抗生素的最高污染源头,抗生素进入水体后,不仅会诱导产生抗性基因,还会与其他污染物结合对水生生物和人类产生复杂的复合毒性效应.最后,对抗生素的污染研究方向和生态健康效应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污染水平 抗性基因 生态毒理 复合污染
原文传递
三氯生的生态效应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被引量:24
20
作者 徐海丽 林毅 +1 位作者 孙倩 于昌平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5-233,共9页
三氯生(triclosan)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菌剂和杀菌剂,主要添加于个人护理品等各类消费产品中。目前,三氯生在各种环境介质和生物体中普遍存在,其具有亲脂性、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危害。归纳和分析... 三氯生(triclosan)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菌剂和杀菌剂,主要添加于个人护理品等各类消费产品中。目前,三氯生在各种环境介质和生物体中普遍存在,其具有亲脂性、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危害。归纳和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三氯生的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三氯生在环境中的分布现状、生态效应和生物降解等,重点讨论了三氯生的环境毒性,以及三氯生杀菌的作用机制及其导致的细菌耐药性,最后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生 生态效应 生物降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