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T2-FLAIR灰度直方图鉴别儿童幕下髓母细胞瘤与室管膜瘤
1
作者 冯奇星 边雪玲 +2 位作者 穆新暖 王福倩 闵祥德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T2-FLAIR灰度直方图鉴别儿童幕下髓母细胞瘤与室管膜瘤的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22例幕下髓母细胞瘤与14例室管膜瘤的MR影像学资料,从患者的T2-FLAIR图像中提取18个灰度直方图参数。正态性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参数在... 目的探讨T2-FLAIR灰度直方图鉴别儿童幕下髓母细胞瘤与室管膜瘤的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22例幕下髓母细胞瘤与14例室管膜瘤的MR影像学资料,从患者的T2-FLAIR图像中提取18个灰度直方图参数。正态性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参数在两者肿瘤中的差异,非正态性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参数在两种肿瘤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在两组间有显著差异参数鉴别幕下髓母细胞瘤与室管膜瘤的效能。结果幕下髓母细胞瘤组第90百分位数、四分位范围、平均数、中位数、极差、平均绝对偏差、稳健平均绝对偏差、均方根、变异度小于室管膜瘤组,对于鉴别两者区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以上参数中,其中第90百分位数诊断效能最佳,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第90百分位数在幕下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2,其敏感度为86.36%,特异度为64.29%。结论基于T2-FLAIR灰度直方图可为儿童幕下髓母细胞瘤与室管膜瘤诊断提供量化信息,为两者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髓母细胞瘤 室管膜瘤 灰度直方图
下载PDF
大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与外侧孔之间室管膜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9
2
作者 马常升 朱望东 +3 位作者 杨天祝 曹翠丽 李学平 田中重德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1-165,共5页
目的 探讨第四脑室外侧孔与外侧隐窝之间的室底结构扫描电镜观察特点。 方法 将 34只正常雄性SD大鼠分为幼年、成年及老年 3组 (2周龄~ 10 8周龄 ) ,以扫描电镜术对上述区域进行观察。 结果 在外侧孔与外侧隐窝之间的室底区为一... 目的 探讨第四脑室外侧孔与外侧隐窝之间的室底结构扫描电镜观察特点。 方法 将 34只正常雄性SD大鼠分为幼年、成年及老年 3组 (2周龄~ 10 8周龄 ) ,以扫描电镜术对上述区域进行观察。 结果 在外侧孔与外侧隐窝之间的室底区为一少纤毛区 ,但有较丰富的室管膜上结构 :1 有两种室管膜上纤维 ,一种纤维位于纤毛上方 ,常粘合成纤维索 ,交织成纤维网 ;另一种纤维穿行于纤毛簇之间 ,紧贴室管膜细胞表面 ;纤维之间不粘合也不交织成网 ,单根纤维清晰可见 ,全长粗细基本一致。 2 室管膜上细胞可见 2种类型 ,1种为吞噬细胞样细胞 ,位于纤毛簇上方 ;另一种为神经元样细胞 ,紧贴于室管膜细胞表面上。 3 与幼年和成年动物相比 ,老年大鼠室管膜细胞的纤毛和微绒毛明显减少 ,而室管膜上结构明显增多。 结论 该区符合室周器官扫描电镜观察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管膜 室周器官 扫描电镜 脑室 外侧隐窝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SD大鼠神经干细胞培养鉴定实验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廖可立 姜晓丹 +2 位作者 王彦惠 徐如祥 邹雨汐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953-955,W003,共4页
为探讨从SD胎鼠室管膜、皮质以及SD成年大鼠脑室下区、皮质分离并鉴定神经干细胞的可行性 ,以从上述部位分离的细胞作为种子细胞来源 ,在本实验室特制“CYTOKINE·神经干细胞培养基”中进行了神经干细胞培养诱导 ,单细胞连续传代培... 为探讨从SD胎鼠室管膜、皮质以及SD成年大鼠脑室下区、皮质分离并鉴定神经干细胞的可行性 ,以从上述部位分离的细胞作为种子细胞来源 ,在本实验室特制“CYTOKINE·神经干细胞培养基”中进行了神经干细胞培养诱导 ,单细胞连续传代培养 ,并分别以Nestin、NSE及GFAP免疫抗体鉴定神经干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结果发现 ,4种来源的组织细胞在相应培养条件下均有神经干细胞快速增殖 ,并有由多细胞组成的神经球形成 ,经鉴定 ,该细胞球表达特殊的胚胎神经干细胞Nestin抗原 ;进一步将这些细胞球分离成单细胞并重新以克隆密度进行培养 ,单个的细胞又很快形成神经球。对神经干细胞进行连续培养或加血清传代培养可使其进一步分裂增殖 ,有小芽形成并发育成突起、建立神经纤维联系 ,其中有的胞体增大 ,逐渐发育为较成熟的长突起细胞 ,长突起相互连接 ,交织成网 ,经鉴定为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 4种组织来源的细胞中所含有的干细胞数量不同 ,胎鼠较成年鼠更富含神经干细胞 ,室管膜或脑室下区所含神经干细胞较皮质更丰富 ,皮质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和室管膜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在形态学和分化程度上无特殊区别。该结果提示 ,SD胎鼠室管膜、皮质以及SD成年大鼠脑室下区、皮质 4种组织来源的细胞均含有神经干细胞 ;神经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研究 神经干细胞 细胞分化 细胞培养 室管膜 诱导分化
下载PDF
合并结节性硬化复征的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附9例报告) 被引量:8
4
作者 苏少波 杨学军 +5 位作者 张建宁 刘春祥 岳树源 俞凯 张大健 朱士广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364-368,共5页
目的探讨合并结节性硬化复征的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以及病理学表现特征。方法对1998-2005年收治的9例合并结节性硬化复征的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点、治疗原则及随访结... 目的探讨合并结节性硬化复征的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以及病理学表现特征。方法对1998-2005年收治的9例合并结节性硬化复征的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点、治疗原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9例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均位于室间孔周围,符合结节性硬化复征的临床诊断标准;男女之比为8∶1。CT检查肿瘤实体部分呈等或稍高密度,肿瘤边界清楚,瘤内有钙化灶。MRI扫描T1WI肿瘤实体部分多呈等信号,少数可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体部分呈均匀强化。其中8例同时伴室管膜下结节,5例伴有皮质结节。其中6例经额叶皮质入路,3例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肿瘤;肿瘤完全切除者7例,次全切除(>90%)者2例,无一例手术死亡。随访2~8年,肿瘤完全切除者无复发。结论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结节性硬化复征的特征性病变,手术完全切除者预后良好。结节性硬化复征所伴室管膜下病变如位于室间孔周围,引起脑积水或呈现逐渐生长趋势者,应考虑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硬化症 巨细胞室管膜 星形细胞瘤 神经外科手术(学)
下载PDF
人胚胎海马发育的形态学研究 Ⅴ.室管膜的发生 被引量:6
5
作者 邓锦波 蔡琰 +4 位作者 邱建勇 鞠躬 苏敏 孙晓江 张毅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37-142,共6页
运用HE和Nissl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对60例6周至足月的人胚胎海马室管膜上皮变化进行了观察。发现胚胎发育过程中室管膜发生了剧烈变化。最早室管层神经上皮细胞为假复层柱状,随着未分化细胞向外迁徙,海马室管... 运用HE和Nissl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对60例6周至足月的人胚胎海马室管膜上皮变化进行了观察。发现胚胎发育过程中室管膜发生了剧烈变化。最早室管层神经上皮细胞为假复层柱状,随着未分化细胞向外迁徙,海马室管膜层神经上皮细胞迅速增殖,形成复层上皮。当室管膜层细胞停止迁徙时,室管膜开始向假复层柱状及单层柱状上皮转变。电镜观察,胚胎早期神经上皮细胞由未分化细胞构成;其特点是,细胞质内各种特化细胞器匮乏,但糖原丰富。15周左右未分化细胞开始向长突细胞及室管膜细胞分化。长突细胞电子密度高,底部有细长突起,表面有微绒毛,胞质内微丝丰富;而室管膜细胞电子密度低,底部无突起,但表面有丰富的纤毛。对长突细胞及免疫组化染色的GFAP阳性细胞进行形态和发育特征的比较,提示两者属同一类细胞。扫描电镜下,15周前室管膜表面微绒毛较多,以后纤毛逐步发育,大量密集纤毛布满于室管膜表面。此外,还能见到一类接触脑脊液神经元,这类神经元可为多极或双极,并有突起伸入室管膜上皮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 人胚胎 发育 室管膜 形态学 发生
下载PDF
大鼠侧脑室及其脉络丛室管膜上皮的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杨程 吴淑玉 +4 位作者 郭艳苏 吴东霞 李向印 李春岩 雷建章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15,共4页
采用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大鼠侧脑室及其脉络丛室管膜上皮的超微结构特征 ,并探讨其功能。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侧脑室壁室管膜上皮细胞游离端呈不规则多边形 ,可见纤毛及微绒毛 ,偶见分泌泡。脉络丛上皮细胞游离端微绒毛及分泌泡丰... 采用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大鼠侧脑室及其脉络丛室管膜上皮的超微结构特征 ,并探讨其功能。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侧脑室壁室管膜上皮细胞游离端呈不规则多边形 ,可见纤毛及微绒毛 ,偶见分泌泡。脉络丛上皮细胞游离端微绒毛及分泌泡丰富 ,纤毛少见 ,可见“丛上细胞”。透射电镜观察发现 :侧脑室壁及脉络丛上皮均由单层立方上皮组成 ,但二类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明显有别。室管膜上皮表面可见纤毛及微绒毛 ,分泌泡少见 ;脉络丛上皮游离端微绒毛丰富 ,常吻合成迷路样网 ,微绒毛的顶端膨大 ,形成微顶浆分泌小泡 ,胞浆内细胞器丰富。大鼠侧脑室壁及脉络丛上皮超微结构的差异反映二者功能的不同。本研究认为侧脑室脑脊液分泌的主要部位是脉络丛 ,其分泌的方式除脉络丛上皮细胞的主动运输功能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脑室 超微结构 室管膜 电子显微镜 大鼠 脉络丛结构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小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与外侧孔之间室管膜扫描电镜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吕佩源 尹昱 +4 位作者 王丽 马常升 梁翠萍 王伟斌 李文斌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目的 :观察血管性痴呆 (VD)小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与外侧孔之间室管膜游离面扫描电镜特征。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再灌注法 ,制作小鼠VD模型 ;用扫描电镜进行观察。结果 :VD模型组小鼠病变较轻的部位纤毛和微绒毛明显减少 ,纤毛... 目的 :观察血管性痴呆 (VD)小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与外侧孔之间室管膜游离面扫描电镜特征。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再灌注法 ,制作小鼠VD模型 ;用扫描电镜进行观察。结果 :VD模型组小鼠病变较轻的部位纤毛和微绒毛明显减少 ,纤毛扭曲僵折、排列紊乱、倒伏在室管膜细胞表面 ;重者纤毛枯缩、粘连成团 ,微绒毛消失。室管膜细胞分泌颗粒明显增多 ,成堆分布。室管膜上神经元样细胞数目减少 ,胞体扁平、皱缩不饱满 ,树突减少。巨噬细胞样细胞胞体变小 ,表面突起减少。结论 :VD小鼠上述区域室管膜细胞和室管膜上结构存在着超微结构的损伤 ,提示以上形态学的改变是VD发生的重要病理学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小鼠 第四脑室 室周器官 室管膜 扫描电镜 超微结构 形态学
下载PDF
杂色曲霉素灌胃对小鼠外侧隐窝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郝庆卯 张祥宏 +6 位作者 邢凌霄 王俊灵 马常升 王丽 刘贵生 严霞 王凤荣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6-318,331,共4页
目的:观察杂色曲霉素(ST)对小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室管膜细胞结构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单次ST灌胃,分别于灌胃后1~16d处死动物,用扫描电镜观察外侧隐窝室管膜的结构变化。结果:ST灌胃后1h和2h组外侧隐窝处室管膜的纤毛稀少、粘连、... 目的:观察杂色曲霉素(ST)对小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室管膜细胞结构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单次ST灌胃,分别于灌胃后1~16d处死动物,用扫描电镜观察外侧隐窝室管膜的结构变化。结果:ST灌胃后1h和2h组外侧隐窝处室管膜的纤毛稀少、粘连、倒伏;4h和8h组纤毛粘连和倒伏更加明显,并出现室管膜细胞的破损和分泌颗粒;16h组纤毛粘连变轻,纤毛数量和形态逐渐恢复到正常,分泌颗粒少见。结论:提示ST对小鼠外侧隐窝室管膜细胞有明显的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隐窝 杂色曲霉素 灌胃 超微结构 BALB/c小鼠 室管膜细胞 扫描电镜观察 分泌颗粒 细胞结构 第四脑室 结构变化 损伤作用 纤毛 ST 粘连
下载PDF
室管膜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四例:临床表现及脑脊液细胞学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钱敏 关鸿志 +3 位作者 陈琳 郭玉璞 任海涛 赵燕环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568-572,共5页
目的分析室管膜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测方法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4例室管膜型PCNSL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脑脊液细胞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 目的分析室管膜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测方法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4例室管膜型PCNSL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脑脊液细胞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结果 4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3 d~5个月。临床表现为头痛、脑膜刺激征,分别伴有脊神经根征(2例)、多组脑神经麻痹(1例)和偏瘫(1例);病程中有间断低热(3例)。其中2例于发病2和4个月时死于脑疝。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压力(2例)、白细胞计数(4例)和蛋白定量(4例)升高,葡萄糖降低(3例)。4例患者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均发现淋巴瘤细胞或异形淋巴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大多数细胞呈现B细胞标记物阳性。头部MRI增强扫描第三和第四脑室、侧脑室壁异常强化,合并脑室周围强化病灶(2例)和鞍区病变(1例)。PET扫描和骨髓穿刺检查未发现颅外或脊髓受累证据。结论脑脊液细胞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是诊断室管膜型PCNSL的重要方法。室管膜及脑室周围病变应考虑PCNSL的可能,尤其MRI增强扫描发现结节样强化者更应提高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 室管膜 脑脊髓液 细胞学技术
下载PDF
大鼠脑脊髓不同部位室管膜上皮细胞表面的超微结构特征——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艳苏 杨程 +4 位作者 吴东霞 吴淑玉 李向印 李春岩 雷建章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5-149,共5页
目的 研究大鼠脑脊髓室管膜上皮细胞的区域性结构特征 ,并初步探讨其功能。 方法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法。 结果 侧脑室壁室管膜上皮细胞游离端呈不规则多边形 ,可见纤毛及微绒毛 ,偶见分泌泡。侧脑室脉络丛上皮细胞游离端呈不... 目的 研究大鼠脑脊髓室管膜上皮细胞的区域性结构特征 ,并初步探讨其功能。 方法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法。 结果 侧脑室壁室管膜上皮细胞游离端呈不规则多边形 ,可见纤毛及微绒毛 ,偶见分泌泡。侧脑室脉络丛上皮细胞游离端呈不规则多角形、梭形或三角形 ,微绒毛、分泌泡丰富 ,纤毛少见 ,可见“丛上细胞”。第Ⅲ脑室室管膜上皮细胞具明显区域性 ,脑室底部上皮细胞微绒毛短小、散在 ,有少量分泌粒 ,无纤毛 ;侧壁分泌泡较多 ,纤毛丰富 ;均可见“丛上细胞”。第Ⅲ脑室脉络丛上皮细胞可见大量细长微绒毛 ,分泌泡及“丛上细胞”较少。室间孔室管膜上皮呈梭形 ,长轴与室间孔平行 ,游离面罕见微绒毛 ,“丛上细胞”较多。穹窿下器及终板处室管膜细胞纤毛少见 ,而正中隆起处可见大量纤毛及微绒毛 ,并可见单个散在的纤毛上皮细胞。中脑导水管壁具有平行走向的纵嵴 ,游离面可见大量纤毛、微绒毛及分泌泡。第Ⅳ脑室室管膜上皮具大量长纤毛及微绒毛 ,分泌泡罕见。第Ⅳ脑室脉络丛上皮游离面呈多型性 ,可见短小密集的微绒毛及处于不同分泌周期的分泌泡 ,以及形态各异的“丛上细胞” ,偶见纤毛上皮细胞及特殊的单鞭毛上皮细胞。脊髓中央管结构较简单 ,游离面可见大量长纤毛、微绒毛及分泌泡。 结论 大鼠脑脊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髓 室管膜 上皮细胞 超微结构 扫描电镜
原文传递
吗啡对小鼠室管膜上皮、中央灰质及海马结构中巢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良富 张雪梅 +1 位作者 苏筱玲 王喜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54-858,共5页
目的:观察吗啡对小鼠脑组织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方法:2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10)。对照组每只小鼠每日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1 ml,实验组每只小鼠每日注射吗啡0.1 ml(1 mg)。30 d后处死小鼠,开颅取脑并制成石蜡切片,免... 目的:观察吗啡对小鼠脑组织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方法:2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10)。对照组每只小鼠每日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1 ml,实验组每只小鼠每日注射吗啡0.1 ml(1 mg)。30 d后处死小鼠,开颅取脑并制成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不同部位脑组织nestin的表达,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的室管膜上皮、中央灰质、室周灰质和海马结构中巢蛋白呈弱阳性表达,平均灰度值为150.982±13.31;其中有5类巢蛋白阳性细胞:第一类为室管膜上皮的基底细胞,第二类分布于室周灰质和中央灰质的深层,第三类主要分布于中央灰质的浅层、下托、海马旁回和内嗅区皮质的Ⅱ、Ⅲ层,第四类常见于顶盖与下托,第五类位于顶盖、海马、齿状回、海马旁回和内嗅区皮质的第V层;下托和内嗅区的阳性神经细胞数为(7.20±1.23)/mm^2。实验组上述部位脑组织巢蛋白呈阳性表达,平均灰度值为133.03±22.28,上述5类细胞的密度增加,下托和内嗅区的强阳性神经细胞数为(10.50±1.43)/mm^2。两组平均灰度值和阳性神经细胞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室管膜上皮细胞增生;中央灰质的浅层、海马旁回和内嗅区皮质第Ⅰ、Ⅱ、Ⅲ层内出现了第二类细胞;海马锥体细胞层第三类细胞增加;顶盖和下托内第四类细胞增加。结论:吗啡可能通过促进小鼠室管膜上皮细胞、中央灰质、室周灰质及海马结构巢蛋白的表达促进神经细胞的增殖、分化与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中间丝蛋白质类 室管膜 水管周灰质 海马
下载PDF
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娟 宋坤 +1 位作者 张巧全 朱海青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994-999,共6页
研究背景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中枢神经系统少见肿瘤,多发生于20岁以下的儿童或青少年,好发于侧脑室室间孔区,大多数患者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与结果女性患者,13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伴呕吐;MRI显... 研究背景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中枢神经系统少见肿瘤,多发生于20岁以下的儿童或青少年,好发于侧脑室室间孔区,大多数患者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与结果女性患者,13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伴呕吐;MRI显示左侧侧脑室室间孔区异常信号,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组织学观察肿瘤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大片束状排列的梭形细胞背景中可见成片的胖细胞样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呈毛玻璃样,以及少量节细胞样巨细胞和多核瘤巨细胞;肿瘤细胞胞核呈空泡状、核仁明显,无明显血管内皮增生或坏死区域;肿瘤细胞弥漫表达波形蛋白,部分表达S-100蛋白、上皮膜抗原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少量胖细胞样肿瘤细胞表达突触素,不表达神经微丝蛋白、神经元核抗原和细胞角蛋白,Ki-67抗原标记指数<1%。结论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WHOⅠ级),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特征,需注意与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神经节细胞胶质瘤和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等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瘤 室管膜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正中隆起室管膜面赘生物及其形成过程的电镜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常升 朱望东 +5 位作者 檀国军 杨天祝 曹翠丽 李相印 王丽 李学平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2-175,共4页
在正常SD雄性大鼠 (2周龄~ 2 7月龄 )第三脑室底正中隆起前缘附近 ,本研究用扫描电镜观察到有呈圆柱状中空赘生物出现。该赘生物可分为基底部、体部及末梢部 ,其直径为 2~ 10 μm ,长度为 2~ 2 30 μm。通过观察该赘生物的形成过程 ... 在正常SD雄性大鼠 (2周龄~ 2 7月龄 )第三脑室底正中隆起前缘附近 ,本研究用扫描电镜观察到有呈圆柱状中空赘生物出现。该赘生物可分为基底部、体部及末梢部 ,其直径为 2~ 10 μm ,长度为 2~ 2 30 μm。通过观察该赘生物的形成过程 ,有理由认为它是室管膜细胞过度增生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过程 扫描电镜术 正中隆起 赘生物 室管膜 大鼠 室周器官 第三脑室
下载PDF
ZnT7及游离锌离子在小鼠室管膜和脉络丛细胞的分布 被引量:8
14
作者 池志宏 柳玉霞 +2 位作者 张莉 于丹 王占友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7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研究锌转运体7(ZnT7)和游离锌离子在小鼠脊髓室管膜和脉络丛上皮细胞中的分布。方法应用ZnSe金属自显影技术(AMG)检测硒酸钠注射1.5h后小鼠脊髓室管膜细胞及脑室脉络丛上皮细胞的游离锌离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小鼠脊髓室... 目的研究锌转运体7(ZnT7)和游离锌离子在小鼠脊髓室管膜和脉络丛上皮细胞中的分布。方法应用ZnSe金属自显影技术(AMG)检测硒酸钠注射1.5h后小鼠脊髓室管膜细胞及脑室脉络丛上皮细胞的游离锌离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小鼠脊髓室管膜细胞及脑室脉络丛上皮细胞中ZnT7的表达。结果光镜下观察AMG染色的切片,小鼠脊髓室管膜细胞及脑室脉络丛上皮细胞中均有游离锌离子的分布;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脊髓室管膜细胞及脉络丛上皮细胞中均有ZnT7的表达,且与游离锌离子分布区域基本一致。结论锌离子可能在脊髓室管膜细胞及脉络丛上皮细胞内发挥重要作用,脊髓室管膜细胞及脉络丛上皮细胞可能在脑脊液锌转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锌离子 金属自显影技术 锌转运体 室管膜 脉络丛
下载PDF
大鼠脊髓损伤后巢蛋白在脊髓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8
15
作者 南国新 廖维宏 +3 位作者 伍亚民 李红运 王莉 龙在云 《脊柱外科杂志》 2007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巢蛋白(nestin)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30只Wister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损伤组(B组)。采用Allen打击模型(25g·cm),在T10段造成急性脊髓损伤,于损伤后1d、3d、1周、4周、8周进行取材,对距离...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巢蛋白(nestin)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30只Wister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损伤组(B组)。采用Allen打击模型(25g·cm),在T10段造成急性脊髓损伤,于损伤后1d、3d、1周、4周、8周进行取材,对距离损伤中心5mm处脊髓进行nestin免疫组化检测。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nestin阳性区域面积侧算。结果A组脊髓室管膜细胞只可见极少数细胞胞浆内nestin表达,白质中几乎无表达。B组中nestin于损伤后24h表达于室管膜以及软膜,灰质和白质亦有少量表达,1周达到高峰(P<0.05),4周明显下降,8周时很少或几乎无表达。结论脊髓组织的许多部位可能存在具有分化和更新潜能的祖细胞,脊髓损伤后这些细胞被激活,在功能恢复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脊髓损伤 干细胞 室管膜 神经再生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成年和老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下区细胞增殖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俊华 晋光荣 +1 位作者 向红兵 李云涛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4年第4期221-224,共4页
目的 :比较老年和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下区 (thesubventricularzone ,SVZ)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情况。方法 :制作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检测室管膜下区 5 溴脱氧尿嘧啶 (bromodeoxyuridine ,BrdU)标记的阳... 目的 :比较老年和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下区 (thesubventricularzone ,SVZ)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情况。方法 :制作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检测室管膜下区 5 溴脱氧尿嘧啶 (bromodeoxyuridine ,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 :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成年大鼠SVZ的BrdU阳性细胞明显多于老年大鼠。实验组成年和老年大鼠SVZ的BrdU阳性细胞均在缺血后 3d开始增加 ,7d时达到高峰 ,2 8d时仍高于正常水平 ,且成年大鼠各时间点SVZ的BrdU阳性细胞均明显高于老年大鼠。结论 :大鼠脑缺血激活SVZ神经干细胞增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大鼠 老年大鼠 局灶性脑缺血 室管膜下区 细胞增殖 病理学 神经干细胞
下载PDF
脑梗死后对成年小鼠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的观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敏敏 刘新峰 +4 位作者 徐格林 马玉苹 朱武生 樊新颖 郭芮兵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10期449-453,共5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对成年小鼠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梗死组(各24只),建立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采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神经干细胞,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脑梗死后7、14、21及28d... 目的探讨脑梗死对成年小鼠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梗死组(各24只),建立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采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神经干细胞,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脑梗死后7、14、21及28d时,损伤侧SVZ区、纹状体、皮质BrdU阳性细胞数及BrdU分别与微管相关蛋白Doublecortin(DCX)、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核心抗原(NeuN)双染细胞数的变化。结果MCAO术后7d,脑梗死组损伤侧SVZ区、纹状体、皮质BrdU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假手术组与脑梗死组分别为45.0±5.6和245.0±26.1、0和201.9±21.3、0和159.3±16.4,14d后开始下降(P<0.05)。脑梗死组MCAO术后7和14d,可在小鼠损伤侧SVZ区、纹状体观察到BrdU和DCX阳性细胞;术后28d,损伤侧纹状体可见BrdU和NeuN阳性细胞,数量均显著多于假手术组(P<0.05),BrdU和GFAP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可促进成年小鼠损伤侧SVZ区、纹状体及皮质的BrdU阳性细胞数增多,并诱导SVZ区干细胞向纹状体迁移且分化为神经细胞,从而促进SVZ区的神经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室管膜 神经发生
下载PDF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γ-干扰素在大鼠室管膜中的定位分布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志宏 欧阳五庆 +5 位作者 杨增歧 赵友琴 赵慧英 胡格 陈树林 李育良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41-43,共3页
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结合葡萄糖氧化酶 - DAB-硫酸镍铵呈色法 ,对正常成年大鼠室管膜上 IFN- γ的特征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IFN- γ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分布于大鼠侧脑室壁、第三脑室壁、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壁的室管膜中。其中... 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结合葡萄糖氧化酶 - DAB-硫酸镍铵呈色法 ,对正常成年大鼠室管膜上 IFN- γ的特征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IFN- γ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分布于大鼠侧脑室壁、第三脑室壁、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壁的室管膜中。其中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壁上存在有伸长细胞 ,发出基突伸向周围灰质。提示 IFN-γ可能作为一种新的脑神经肽存在于室管膜中 ,参与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管膜 IFN-Γ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分布 细胞因子 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
原文传递
P物质在大鼠脑室管膜中定位分布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卫 李海标 卢光启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58-160,共3页
SD雄性大鼠侧脑室注射秋水仙素100g/15L,24h后灌注固定,同时经侧脑室注射微量固定液加强对室管膜的固定。用免疫组化ABC法研究P物质在SD雄性大鼠脑室管膜中的分布。结果显示,SP免疫阳性细胞分布于第三脑室侧壁... SD雄性大鼠侧脑室注射秋水仙素100g/15L,24h后灌注固定,同时经侧脑室注射微量固定液加强对室管膜的固定。用免疫组化ABC法研究P物质在SD雄性大鼠脑室管膜中的分布。结果显示,SP免疫阳性细胞分布于第三脑室侧壁、中脑导水管和延髓中央管的室管膜中,其中位于下丘脑结节区第三脑室侧壁及最后区平面延髓中央管的阳性室管膜细胞为伸长细胞,发出基突伸向周围灰质。本研究首次证实了含SP伸长细胞的存在,结合本实验室其他实验结果提示,这些伸长细胞在含肽的种类和区域分布上存在差异,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伸长细胞在脑-脑脊液神经体液回路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化学神经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室管膜 伸长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脑室
原文传递
狗脊髓中央管室管膜上皮的超微结构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程 吴东霞 +3 位作者 吴淑玉 郭艳苏 李向印 李春岩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70-72,T003,共4页
目的探讨狗脊髓中央管室管膜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并分析其在脑脊液循环及脑脊液 脊髓屏障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发现狗脊髓中央管室管膜上皮由单层立方、柱状或假复层细胞组成 ,核圆形或椭圆形位于细... 目的探讨狗脊髓中央管室管膜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并分析其在脑脊液循环及脑脊液 脊髓屏障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发现狗脊髓中央管室管膜上皮由单层立方、柱状或假复层细胞组成 ,核圆形或椭圆形位于细胞基部 ,胞浆内细胞器丰富 ,其游离端具有大量纤毛和微绒毛 ,并可见散在或成簇分布的大小不等的微顶浆分泌泡 ;相邻细胞间具有明显的紧密连接及基底间隙。结论脊髓中央管室管膜上皮是脑脊液—脊髓屏障的重要结构 ,并在脑脊液的分泌和重吸收过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室管膜 显微镜检查 电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