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
1
作者 张红燕 胡培珠 +2 位作者 崔黎 武笑宇 张文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85-689,共5页
目的探讨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pithelioid glioblastoma,E-GB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E-GBM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E-GBM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16例E-GBM中,男性... 目的探讨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pithelioid glioblastoma,E-GB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E-GBM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E-GBM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16例E-GBM中,男性9例,女性7例,中青年人多见。镜下肿瘤细胞呈弥漫成片生长,黏附性较差,可见坏死;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横纹肌样,胞质丰富、嗜酸性,泡状核,有明显的核仁,核分裂易见;部分病例可见微血管增生。免疫表型:16例GFAP均阳性,部分为弥漫阳性,部分局灶阳性;16例S-100和vimentin均强阳性;Oligo-2阳性(15/16),部分病例为灶阳性或少量肿瘤细胞阳性;EMA(6/16)、CK(AE1/AE3)(1/16)灶阳性;ATRX、INI-1和BRG-1均阳性;desmin、Myogenin、MyoD1、HMB45、Melan-A、SSTR2和IDH1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10%~60%。分子检测显示:16例中13例存在BRAF V600E基因突变,均未检测到IDH1基因R132位点及IDH2基因R172位点突变,均未发现EGFR基因扩增;其中10例同时检测了TERT启动子突变情况,均未发现突变。术后14例患者获得随访,6例死亡,8例存活,总生存时间1~6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结论E-GBM是胶质母细胞瘤的一种少见亚型,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联合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标记及分子检测是诊断该肿瘤的有效手段,形态学上需与横纹肌样脑膜瘤、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其他类型胶质母细胞瘤、转移性癌及其他转移性恶性肿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 组织病理特征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伴Braf V600E突变型的影像学特征
2
作者 邓玲 古家美 +2 位作者 王芳 杜紫明 吴小延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10期12-16,共5页
目的:探讨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伴Braf V600E突变型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3年1月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伴Braf V600E突变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 目的:探讨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伴Braf V600E突变型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3年1月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伴Braf V600E突变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影像学表现。结果:8例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大脑半球均可见不同程度受累,1例病变位于额叶,1例病变位于颞叶,1例病变位于颞顶叶,2例病变位于额叶及顶叶,1例病变位于额叶及胼胝体,1例病变位于顶叶及左侧脑室三角区。4例伴不同程度囊变、坏死,8例均有明显瘤周水肿,两例出血,未见钙化。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序列显示4例呈高信号。8例患者完成MRI增强扫描,2例无强化,3例轻度强化,3例见环形、不均匀及明显强化。8例均存在不同程度占位效应。3例术后出现肿瘤复发。结论: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伴Braf V600E突变型的影像学具有一些特定的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十分重要,明确诊断仍需依赖病理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 胶质母细胞瘤 Braf V600E 影像学特征
下载PDF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伴BRAF V600E突变的临床诊疗及预后分析
3
作者 黄超芸 蒙志平 +4 位作者 王苏杰 罗威 古家美 王芳 吴小延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3年第4期323-326,331,共5页
目的通过对伴有BRAF V600E突变的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GBM)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分子特征及影像学特征分析,提高对伴有BRAF V600E突变的E-GBM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治疗和探讨疾病发生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 目的通过对伴有BRAF V600E突变的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GBM)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分子特征及影像学特征分析,提高对伴有BRAF V600E突变的E-GBM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治疗和探讨疾病发生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分子诊断科2016—2022年收治的8例经组织病理学及基因检测确诊为BRAF V600E突变的E-GBM患者,分析其临床、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学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8例E-GBM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6例,年龄15~70岁(平均年龄43岁)。免疫组化染色:GFAP、IDH1、Olig-2、BRAF、p53、ATRX、INI-1、EMA、Syn、Ki-67有不同程度的阳性。Sanger测序显示8例患者均为IDH1/2野生型,2例检出TERT基因启动子第228位点突变。荧光定量PCR显示8例患者均存在BRAF V600E突变,1例检出MGMT启动子甲基化。结论伴有BRAF V600E突变的E-GBM是一种侵袭性强、罕见的恶性神经系统肿瘤,在临床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方面均具有相对一致的特征,包括其显著好发于年轻患者,女性居多,发生部位几乎全部位于大脑半球,其组织学类型以E-GBM最为常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 临床病理特征 BRAFV600E突变 分子遗传学
原文传递
Olig2阳性的脑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观察
4
作者 饶洁 陈芳芳 +2 位作者 刘雯 袁静萍 何惠华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3期279-283,共5页
目的探讨Olig2弥漫强阳的脑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1例Olig2弥漫强阳的脑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并总结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入... 目的探讨Olig2弥漫强阳的脑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1例Olig2弥漫强阳的脑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并总结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入院后行右额叶病损显微切除术并送病理活检,镜下见弥漫增生的异型细胞呈片状,围绕血管生长,形态相对一致,呈上皮样,肿瘤细胞圆形、卵圆形,胞质嗜酸性,核异型性明显,核仁清楚,部分区域肿瘤细胞核偏位呈横纹肌样形态,核分裂像多见,可见大片出血坏死。免疫表型:Olig-2(+)、GFAP(-)、Melan A(+)、SOX10(+)、HMB45(灶+)、S100(+)、ATRX(+,未见缺失)、IDH1(-)、p53(+,约8%)、BRAF-V600E(+)、CD34(-)、EMA(-)、SSTR2(-)、PR(-)、Ki-67(+,约30%)。入院1周后患者自觉右侧大腿外侧渐起包块,增大明显;取少许组织送病理活检,病理诊断均为:恶性黑色素瘤,考虑转移。患者确诊后行免疫治疗,电话随访6个月,症状有明显好转。结论恶性黑色素瘤形态表现多种多样,当转移至脑且Olig2弥漫强阳性表达时,与颅内其他肿瘤形态和免疫表型鉴别困难,极易漏诊,详细的临床病史及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IG2 黑色素瘤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诊断与显微治疗 被引量:2
5
作者 孔腾霄 张栋韬 +4 位作者 袁善鹏 高鹏 焦贺男 李雪元 闫东明 《中国现代医生》 2022年第16期10-14,共5页
目的 探讨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GBM)的诊断方式、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0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例eGBM患者的资料,其中男3例,女10例,年龄4~42岁,平均(19.4±12.5)岁。病变部位:额叶4例,枕叶... 目的 探讨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GBM)的诊断方式、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0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例eGBM患者的资料,其中男3例,女10例,年龄4~42岁,平均(19.4±12.5)岁。病变部位:额叶4例,枕叶3例,颞叶3例,侧脑室2例,胼胝体1例,患者均行显微手术治疗。描述肿瘤临床特征及影像、病理特点,鉴别分析与其相混淆病变,随访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 eGBM临床表现多为因颅内占位而引起的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影像学检查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瘤体实性部分T1WI为低/稍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发生部位表浅,囊变、坏死、出血多,边界清楚,常累及邻近脑膜且伴周围组织水肿;11例术中全切,2例行大部分切除,12例术后同步放、化疗。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1个月(至末次随访仍有4例患者健在)。术后3例患者出现复发。免疫组化显示CK、GFAP、S-100阳性率较高和Ki-67增殖指数的高表达;分子生物学方面常表达INI-1和B-raf基因V600E突变。结论 eGBM的临床特点无特异性,一般为颅内占位引起的颅高压症状,其诊断依赖于放射学、组织学和遗传学的综合分析,显微手术切除和同步放化疗仍是一线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显微治疗
下载PDF
WHO(2016)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增分类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娟 凌雪冰 +3 位作者 赖名耀 胡清军 山常国 蔡林波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8-402,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pithelioid glioblastoma,Ep-GBM)的临床病理特征,探索Ep-GBM的临床诊疗新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13例Ep-GBM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总... 目的:回顾性分析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pithelioid glioblastoma,Ep-GBM)的临床病理特征,探索Ep-GBM的临床诊疗新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13例Ep-GBM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总结,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3例患者的分子病理学检测发现BRAFV600E阳性率76.9%(10/13),INI-1阳性率80%(8/10),中位Ki-67指数30%。病程中出现脑膜和/或脊膜转移9例(69.7%)。中位随访时间12(6~25)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8.6(2.2~16.5)个月,3例患者死亡,1年生存率为54%。结论:Ep-GBM恶性程度高,容易发生脑膜及脊膜播散。在初次诊断时应重视全中枢影像评估以决定是否需全中枢放射治疗。Ep-GBM常伴有INI-1表达及BRA FV600E突变,BRA F抑制剂是一种潜在的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 临床病理特征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10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7
作者 杨柳松 祝迎锋 唐剑敏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4-120,共7页
背景与目的: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pithelioid glioblastoma,EGBM)是一种罕见的胶质母细胞瘤亚型,国内外报道较为少见。探讨EGBM的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9年在华山医院北院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0例EGB... 背景与目的: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pithelioid glioblastoma,EGBM)是一种罕见的胶质母细胞瘤亚型,国内外报道较为少见。探讨EGBM的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9年在华山医院北院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0例EGBM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42.2岁,平均病程60.3 d,常见症状、体征为头痛、头晕和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影像学上肿瘤均位于幕上,伴不均匀强化和瘤周水肿,常见囊变。病理学上肿瘤细胞均有上皮样改变,部分有横纹肌样特征,胶质瘤的肿瘤标志物如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S100、P53多为阳性;可见上皮样标志物,如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但异柠檬酸脱氢酶-1(isocitrate dehydrogenase-1,IDH-1)一般阴性。8例患者得到随访,但预后不一,有短期内复发并转移者,也有长期生存者,中位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为17.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14.0个月。结论:EGBM是一种少见的胶质母细胞瘤分型,具有一些特定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但诊断主要依赖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手术切除和术后放化疗仍是EGBM的主要治疗方法,EGBM患者的预后不一,总体虽差但仍有长期生存者,可能与其具有不同的分子生物学亚型有关;特有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如BRAFV600E突变等对EGBM诊断和治疗的影响有待更多的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 手术治疗 影像学 病理学 预后
下载PDF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9
8
作者 曾英 肖华亮 +7 位作者 杨新 王秋实 林俐 杜娟 马瑜 罗清雅 马强 钟鹏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8年第6期414-419,424,共7页
目的探讨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GB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8例E-GBM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其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检测其分子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E-GBM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E-GBM患者8例,其中男性... 目的探讨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GB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8例E-GBM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其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检测其分子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E-GBM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E-GBM患者8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7例发生于幕上,好发于颞叶,以头昏、头痛为主要症状。MRI显示边界清楚或不清,病变呈长T1长T2信号,周围见片状水肿带,增强扫描显示不规则强化,瘤周水肿明显,可见囊性变、出血、钙化。镜下观察,肿瘤由上皮样细胞区域、横纹肌样细胞区域及局灶的经典型胶质母细胞瘤(GBM)区域构成,上皮样细胞片状或弥漫生长,局部失去粘附性,部分由围绕血管生长,形成乳头状结构;上皮样细胞呈圆形、卵圆形,细胞膜明显,胞质丰富,嗜酸性,细胞核大小不一,位于胞质一侧,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血管丰富,可见厚壁血管及微血管明显增生,可见肾小球样血管;坏死呈地图状,1例呈栅栏状坏死;局灶可见钙化。免疫组化:GFAP、Nestin、S-100、INI-1及vimentin(+),Nanog、MDM2、p53、c-Met不同程度(+),1例EGFR(+);Ki-67增殖指数为10%~30%,而Neu N、NF、Olig-2、IDH1、p16、Myogenin、MyoD1、SMA、desmin、CK、LCA、HMB45、Melan-A、CD68、Syn、CD30、CD34、PTEN均为(-)。分子病理表现:FISH显示8例1p/19q均未见缺失;未检测到EGFR扩增;MS-PCR显示2例MGMT启动子发生甲基化,6例MGMT启动子未发生甲基化;HRM-PCR显示8例均未见IDH1突变,4例BRAF V600E突变。结论 E-GBM罕见,需与横纹肌样脑膜瘤、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RT)、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性伴横纹肌样特征的大细胞肺癌、伴横纹肌样细胞特征的肾细胞等进行鉴别,其确诊需结合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进行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 免疫组化 临床病理特征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陈翠云 郭芳芳 +3 位作者 付芳芳 李晓栋 朱绍成 王梅云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第12期1-3,52,共4页
目的探讨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p-GBM)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并结合文献报道讨论该病的临床、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5例Ep-GBM,其中男1例,女4例,3例(3/5)病灶位于脑皮层下白质,1... 目的探讨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p-GBM)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并结合文献报道讨论该病的临床、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5例Ep-GBM,其中男1例,女4例,3例(3/5)病灶位于脑皮层下白质,1例(1/5)病灶位于脑白质深部、1例(1/5)病灶位于侧脑室三角区,均为单发。CT显示病灶稍低、低密度,且瘤体与水肿分界不清。MRI显示3例(3/5)囊实性病灶,实性及囊壁明显强化,且囊壁光整无壁结节;1例(1/5)实性肿块呈“花环状”明显强化;1例(1/5)实性肿块呈不均匀明显强化。3例(3/5)瘤周水肿较明显,2例(2/5)瘤周轻度水肿。病理表现:镜下观由上皮样肿瘤细胞区域、部分横纹肌细胞区域及局灶的典型胶质母细胞瘤区域构成。分子病理免疫组织化学:vimentin(+),S-100(+),GFAP(+),ATRX(+),P53突变型10%~20%,Ki-67表达10%~35%,IDH1无突变,BRAF V600E突变。结论Ep-GBM具有一定的影像特征,结合患者的发病年龄、部位,可提高术前Ep-GBM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 CT MRI 病理
下载PDF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的病理及影像学研究进展
10
作者 朱婵婵(综述) 刘玉波 王强修(审校)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7期1250-1253,共4页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pithelioid glioblastoma,E-GBM)是胶质母细胞瘤的一种新亚型。E-GBM具有发病部位表浅,易囊性变,囊壁不光整且厚薄不均,但肿块边界清楚,易侵犯邻近脑膜并出现脑膜尾征,可发生脑脊液播散转移等影像学特点。形态学上...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pithelioid glioblastoma,E-GBM)是胶质母细胞瘤的一种新亚型。E-GBM具有发病部位表浅,易囊性变,囊壁不光整且厚薄不均,但肿块边界清楚,易侵犯邻近脑膜并出现脑膜尾征,可发生脑脊液播散转移等影像学特点。形态学上,肿瘤细胞体积大,似上皮样,胞质嗜酸性,染色质空泡状,核仁明显,并出现类似横纹肌样细胞,微血管增生明显,可见栅栏状坏死。因E-GBM与其他脑肿瘤具有相似的影像学特点和形态学特征,应提高认知,减少误诊误治。E-GBM的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切除加术后辅助放、化疗。靶向治疗将成为新型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 影像学诊断
下载PDF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临床特征及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周丽丽 朱聪聪 +1 位作者 安吉洋 曲甜甜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01-1009,共9页
目的:探讨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p-GB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8月至2022年3月采用手术治疗的16例ep-GB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不... 目的:探讨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p-GB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8月至2022年3月采用手术治疗的16例ep-GB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的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患者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的差异,构建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PFS及OS的影响因素。结果:16例患者的中位OS为11.8个月,中位PFS为7.0个月。年龄<32岁组与年龄≥32岁组、肿瘤最大径<4.8 cm组与肿瘤最大径≥4.8 cm组,p53表达阳性组与p53表达阴性组患者PFS、OS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rank检验显示年龄<32岁组与年龄≥32岁组、肿瘤最大径<4.8 cm组与肿瘤最大径≥4.8 cm组、S100表达阳性组与S100表达阴性组、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Olig-2)表达阳性组与Olig-2表达阴性组、p53表达阳性组与p53表达阴性组患者的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070,95%CI:1.013~1.134,P=0.016)、术前肿瘤最大径(HR=2.150,95%CI:1.142~4.055,P=0.018)、Olig-2表达(HR=0.040,95%CI:0.003~0.498,P=0.013)对患者的PFS有影响;术前肿瘤最大径(HR=2.350,95%CI:1.149~4.798,P=0.019)、Olig-2表达(HR=0.080,95%CI:0.007~0.972,P=0.047)对患者的OS有影响。结论:年龄较大的ep-GBM患者术后进展风险高,肿瘤最大径较大、Olig-2表达阴性的ep-GBM患者术后不仅进展风险高且生存期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 生存分析 临床特征 预后
原文传递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临床病理与影像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娄平阳 蒋海辉 +1 位作者 郭杨 林松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62-764,共3页
目的探讨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p-GBM)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Ep-GBM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病理及影像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结果Ep-GBM患者发病年龄为(43.2±19.7)岁,年龄范围4~70岁... 目的探讨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p-GBM)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Ep-GBM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病理及影像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结果Ep-GBM患者发病年龄为(43.2±19.7)岁,年龄范围4~70岁。影像学上可见明显强化及坏死灶,约40.0%患者合并嚢变;灌注加权成像呈高灌注表现,波谱分析提示肿瘤区域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下降,胆碱(Cho)峰升高。分子病理学检测发现BRAF V600E阳性率33.3%,整合酶相互作用分子(INI-l)阳性率87.5%,中位细胞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为50%,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率及染色体1p/19q缺失率为0%。本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8.0个月,中位总体生存期为15.0个月。生存分析显示肿瘤未全切及端粒酶反转录酶(TERT)突变是预后危险因素。结论Ep-GBM作为一种新胶质母细胞瘤亚型,其预后不良,肿瘤全切是其治疗的关键;TERT突变是提示Ep-GBM预后极差的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 病理学 影像学 预后
原文传递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5例MRI表现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随 陈子健 +3 位作者 刘春雨 朱飞鹏 黄伟 卢光明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36-1139,共4页
目的分析、总结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G BM)的MRI表现,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eG BM的MRI图像,观察内容主要包括病灶部位、边缘、信号、瘤周水肿及强化特点。结果 1例病变多发,4例单发,病灶主体位于颞叶3例,... 目的分析、总结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G BM)的MRI表现,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eG BM的MRI图像,观察内容主要包括病灶部位、边缘、信号、瘤周水肿及强化特点。结果 1例病变多发,4例单发,病灶主体位于颞叶3例,顶叶1例,额叶1例;病变边界均清楚;1例瘤周重度水肿,4例瘤周轻中度水肿;1例病变呈'花环样'明显强化,壁厚且毛糙,3例病变实性部分及囊壁明显强化,壁薄且光滑,未见壁结节。结论 eG BM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发病部位表浅、肿瘤边界清楚及年轻人多见等特点,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 胶质母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