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3-D morphological approach on spatial form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ethnic mountain settlements:Case from Guizhou,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JIA Zi-yu MENG Cheng-yu ZHOU Zheng-xu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5期1144-1158,共15页
Ethnic mountain settlements are living heritage of varied vernacular cultures.The preservation of both the built form and the intangible socio-cultural associations with them are global concern in process of urbanizat... Ethnic mountain settlements are living heritage of varied vernacular cultures.The preservation of both the built form and the intangible socio-cultural associations with them are global concern in process of urbanization,and in the no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owever,there is a lack of multi-dimensional and cross-cultural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settlement morphology,making it difficult to guide practice effectively.Therefore,this study focuses on exploring an automatic or semi-automatic qua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method for the morphological identity of ethnic mountain settlements.We introduce and combine 3-D morphological indicators with existing 2-D indicators to build and test three different sets of indication systems for semi-automatic classification for the settlements’ethnic attribute basing on spatial morphology.Taking the Miao,Dong,and Tunpu(Han)ethnic settlements in Guizhou province,southwest China as research samples,we applied factor analysis and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methods to compare th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under the three systems using data from topographic map,field investigation map,satellite imageries,and ethnography or local chronicle.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3-D indication system has succeeded in semi-automatic qua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settlement morphology and ethnic identity by greatly increasing th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to 96.30%,which is a huge improvement compared with the basic 2-D indication system(42.59%)and the advanced 2-D indication system(61.11%).The settlement samples are further divided into two sub-types with significant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in each major ethnic category under the 3-D indication system.We then discussed the potential improvement and future large-scal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with the help of machine learning and other smart techniques.We hope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quantitative perspective and a mor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pre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assive and diverse vernacular heritages across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morphology QUANTITATION ethnic mountain settlements Cultural identity China
原文传递
湘西民族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与保护
2
作者 刘俊 朱超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24年第2期67-70,共4页
为了适应性的将湘西民族聚落景观基因进行有效识别与具体保护,拓展与建构理论方法进行湘西民族聚落景观基因传承与保护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采用文献检索、现场调研和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深入探讨湘西民族聚落的景观基因特征。从文... 为了适应性的将湘西民族聚落景观基因进行有效识别与具体保护,拓展与建构理论方法进行湘西民族聚落景观基因传承与保护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采用文献检索、现场调研和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深入探讨湘西民族聚落的景观基因特征。从文化遗产景观的维度建构基因识别因子体系,旨在更全面地了解和描述湘西民族聚落的景观基因,并依托湘西民族聚落的基本构成形式进行室内外方案设计的因子归类。研究结果呈现出五类关键的景观基因,涵盖室外设计方面的显性基因和隐形基因,以及室内设计方面的建筑基因、装饰基因、陈设基因和遗传基因,其共同构建湘西民族聚落的景观基因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民族聚落 景观基因 识别与保护
下载PDF
族群聚居与住屋形式——工具史视野下青铜时代西南夷聚落建筑的文化技术特色
3
作者 徐辉 刘鑫 温泉 《世界建筑》 2024年第1期73-79,共7页
本文以“族群聚居与住屋形式”合一的视域审视青铜时代西南夷的聚落建筑遗址,论述以氐羌族群为主体的康巴聚落建筑遗址中“柱造土掌与密肋邛笼”的特征,以濮越与苗瑶族群为主体的黔贵聚落建筑遗址中“抬梁穿斗与木栅干栏”的特征,以濮... 本文以“族群聚居与住屋形式”合一的视域审视青铜时代西南夷的聚落建筑遗址,论述以氐羌族群为主体的康巴聚落建筑遗址中“柱造土掌与密肋邛笼”的特征,以濮越与苗瑶族群为主体的黔贵聚落建筑遗址中“抬梁穿斗与木栅干栏”的特征,以濮越与氐羌族群为主体的滇云聚落建筑遗址中“木楞井干与干栏合院”的特征,揭示了青铜时代西南夷地区的先民将其游牧渔猎与农业栽培经济相结合,产生了穿斗式、抬梁式、井干式、邛笼式及混合式的聚落建筑空间形式。该住屋形式格局中环绕式的围合感与单向度的向心性隐喻着方国神圣仪式与权力,体现了方国联盟集团的共同利益与意志,是青铜时代西南夷社会文化系统中类“尖锥体”等级结构的物质化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夷 族群聚居 住屋形式 聚落建筑 文化技术
下载PDF
民族地区孝庄河博物馆聚落的公共艺术化
4
作者 白羽 于涵 韩嘉 《丝网印刷》 2024年第7期64-67,共4页
以民族地区博物馆建筑的公共艺术化为重点进行阐述,通过对“通辽市孝庄河博物馆聚落”的研究,梳理民族地区博物馆建筑公共艺术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并分析其现实意义与发展道路。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孝庄河博物馆聚落 公共艺术
下载PDF
公共健康权益可及性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
5
作者 刘金华 王棫冰 徐典 《西北人口》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7,共13页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是关键。而流动人口公共健康权益的可获得性和可及性程度又是增强流动人口身体素质、定居意愿、城市融入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China Migrants Dynami...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是关键。而流动人口公共健康权益的可获得性和可及性程度又是增强流动人口身体素质、定居意愿、城市融入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China Migrants Dynamic Survey,简称CMDS),聚焦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公共健康权益的现状,进一步使用二分变量对数比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少数民族流动家庭公共健康权益可及性对定居意愿发生比的影响,关注家庭主要劳动力(个体)和家庭其他成员(幼童、孕产妇)公共健康权益可及性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并探讨不同特征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健康权益可及性对家庭定居意愿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一是公共健康权益可获得性、可及性程度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家庭成员公共健康权益的影响效应大于个体影响效应,但孕产妇公共健康权益可获得性与家庭定居意愿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二是不同健康权益项目对单个个体健康权益可及性的影响权重不同。健康档案项目对个体公共健康权益的影响效应最大,疫苗接种项目对幼童公共健康权益的影响效应最大,孕产妇四项公共健康权益项目的作用相差不大。三是不同个体获得公共健康权益数量越多,其定居意愿发生比越高,但影响效应不同。公共健康权益可及性程度对于受教育程度低、夫妻两地分居、省内跨市流动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健康权益可及性 定居意愿 发生比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根植性研究
6
作者 阮雯雯 刘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5期80-84,共5页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多元文化生态在乡村扎根,文化生态具有根植性。湘西少数民族聚落作为湘西少数...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多元文化生态在乡村扎根,文化生态具有根植性。湘西少数民族聚落作为湘西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场所,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传统聚落文化生态面临着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失衡、传统聚落文化的生态适应与现代化转换、传统聚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多重挑战。基于此,分析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根植性的特征及作用,进而提出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根植性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湘西 少数民族 聚落 文化生态 根植性
下载PDF
壮族传统乡村聚落“那空间”形态研究——以桂西南地区村落为例
7
作者 张东 黄媛婷 程明洋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3期120-128,共9页
广西西南部珠江支流左江、右江是壮族先民的发源地,民族村落极具特色。“那”在壮语中意为水田,桂西南壮族的民族文化体系以独特的“那”文化为主,“那空间”是该区域中与壮族民族文化相对应的传统村落典型空间形态。本文结合民族学系... 广西西南部珠江支流左江、右江是壮族先民的发源地,民族村落极具特色。“那”在壮语中意为水田,桂西南壮族的民族文化体系以独特的“那”文化为主,“那空间”是该区域中与壮族民族文化相对应的传统村落典型空间形态。本文结合民族学系统总结少数民族壮族的民族文化体系,基于建立整体壮族村寨空间形态认知的目的,运用空间句法中的轴线分析量化样本村落的空间形态。桂西南壮族村落根据整体形态可以分为条带状、团块状和散布团块状,分别对应线性的、村落与自然交接的空间和紧凑空间关系代表的“那空间”。结合壮族传统村落整体空间可理解度数值均小于0.7、民族性节点“那空间”与核心轴线差值范围为0.05~0.5,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且波动范围较大等量化结果,提出壮族村落空间是整体弱边界形态、空间规律呈强秩序、节点空间高灵活分布的民族特色“那空间”,以期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和壮族乡村空间形态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壮族 空间形态 “那文化” “那空间” 桂西南地区
下载PDF
多民族地区的乡村聚落景观分区识别——以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为例
8
作者 董雨萌 彭程遥 王雪妃 《城市建筑》 2024年第5期37-44,共8页
我国多民族地区是在长期交流互动中形成的特殊区域,其发展与特色保护面临诸多问题。乡村聚落作为长时间文化积淀的载体,是进行文化景观研究的重要切入点。研究以石阡县自然地理、空间建设和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综合地理环境、文化背景... 我国多民族地区是在长期交流互动中形成的特殊区域,其发展与特色保护面临诸多问题。乡村聚落作为长时间文化积淀的载体,是进行文化景观研究的重要切入点。研究以石阡县自然地理、空间建设和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综合地理环境、文化背景、聚落景观、建筑形态因素,运用K-均值聚类法将石阡县划分为七类分区,并进一步分析自然地理、乡村发展和民族迁徙历史对乡村聚落“条带-核心”模式分区形态的影响。与石阡县乡村发展规划中的风貌分区成果进行比较可知,以自然地理单元为基础、兼顾宏观社会经济因素与中微观空间因素、遵循相对一致性原则的分区模式更能反映多民族地区的乡村聚落景观特色,从而为制定针对性的风貌建设指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地区 乡村 聚落景观 区划
下载PDF
侗族传统聚落气候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颀 赖筱书 +1 位作者 黄琼 张安晓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3年第1期141-146,共6页
侗族传统聚落在有限的资源与技术条件下,运用独特的生态自然观,获得宜人居址。本文以山地隘口、河谷平坝两种不同类型侗族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与数值模拟等方法,归纳其适应地域气候的规律及经验。研究表明,山地隘口聚落与河谷... 侗族传统聚落在有限的资源与技术条件下,运用独特的生态自然观,获得宜人居址。本文以山地隘口、河谷平坝两种不同类型侗族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与数值模拟等方法,归纳其适应地域气候的规律及经验。研究表明,山地隘口聚落与河谷平坝聚落选址及空间布局的气候适应性各有特点。山地隘口聚落以山地地形为气候适应前提,通过地势高差调节微气候环境;河谷平坝聚落以“背山面水”选址作为获得良好聚落方位的前提,通过合理布局建筑朝向及街巷空间适应当地气候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传统聚落 山水环境 气候适应性 聚落空间 海拔高度 街巷空间
下载PDF
甘肃洮河流域多民族聚居地区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0
作者 安玉源 宋佳敏 魏姝君 《甘肃科学学报》 2023年第1期112-122,共11页
甘肃洮河流域汉、藏、回等多民族聚居地区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该地区优化聚落格局及乡村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ArcGIS10.5空间分析软件及空间地理分析方法,对该地区聚落空间分布类型、形态、分异等特征... 甘肃洮河流域汉、藏、回等多民族聚居地区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该地区优化聚落格局及乡村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ArcGIS10.5空间分析软件及空间地理分析方法,对该地区聚落空间分布类型、形态、分异等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甘肃洮河流域多民族聚居地区聚落空间分布既具有共性、又呈现差异性特征。共性特征体现在聚落均呈凝聚型分布,平均密度较小,其主要受高程、坡度、水系和交通的影响。差异性特征体现在,汉族聚落分布均衡,核密度呈带状聚集形态;藏族聚落所处海拔较高,分布极不均衡,核密度呈散点状聚集形态;回族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则介于汉族与藏族之间,分布较为均衡,核密度呈团状聚集形态,这些差异性主要受到了高程、坡度和宗教文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洮河流域多民族聚居地区 多民族聚落 聚落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福建省乡土聚落的空间分布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旭芳 沈伟棠 +1 位作者 翁飞帆 丁铮 《风景园林》 2023年第6期121-129,共9页
【目的】少数民族乡土聚落作为少数民族的精神标识,承载了独特的民族元素和文化基因,研判其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对少数民族地区村寨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大有裨益。【方法】在厘清福建省乡土聚落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 【目的】少数民族乡土聚落作为少数民族的精神标识,承载了独特的民族元素和文化基因,研判其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对少数民族地区村寨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大有裨益。【方法】在厘清福建省乡土聚落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自然因素、区位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对其空间分布的驱动机制。【结果】结果表明:1)福建省乡土聚落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总体呈“七核三带”的“川”字形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2)福建省乡土聚落的空间分布与自然因素、水系密度、文化因素呈正相关,与交通密度呈微弱负相关,与经济因素呈总体负相关、局部正相关之势。【结论】生态环境与多重文化相互适应、交互耦合是促进乡土聚落传承发展的内生动力。鉴于此,提出乡土聚落的发展路径,为福建省乡土聚落的保护传承及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土聚落 空间分布 少数民族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地理民族双重影响下的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菁 龙彬 陈秋渝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5-91,共7页
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是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的重要保护对象。该地区独特的山地环境和复杂的民族构成是探究聚落景观生成机制的关键。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从生态、生产、聚落和宅屋4个层次选取传统聚落景观的关键特... 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是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的重要保护对象。该地区独特的山地环境和复杂的民族构成是探究聚落景观生成机制的关键。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从生态、生产、聚落和宅屋4个层次选取传统聚落景观的关键特征要素,结合GIS空间统计分析与形态分析的方法手段,总结归纳出受地理与民族双重影响下的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特征:1)受北高南低的自然地貌差异影响,传统聚落在区域尺度上呈现出北靠山居、南临水体的景观特征;2)受民族互动的影响,不同民族传统聚落景观呈现汉族聚落位于交通便利的溪河两岸,土家族聚落位于溪河两岸与浅丘地带,苗族聚落位于后山“溪里”的族群景观分异;3)传统聚落景观在聚落尺度上受地理与民族双重影响而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地理要素主要作用于生态、生产与聚落景观层次,民族要素主要作用于聚落与宅屋景观层次,并呈现出“从区隔到融合”的发展规律。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及其生成机制的挖掘为武陵山区文化生态保护提供了实证依据与支撑,可为构建西南山地多民族文化生态体系提供一个区域性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传统聚落 地形地貌 民族构成 景观特征 渝东南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侗族传统建筑与聚落研究综述
13
作者 范首权 吕红医 韩聪 《建筑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547-552,共6页
梳理1992年以来CNKI,WOS内的中国侗族传统建筑与聚落研究成果,分析领域发展势态、前沿成果与科学范式转型。分析表明:1)研究范式经历“事实-批判-实验”的范式转型,并向“社会释义”范式发展,考察建筑形态在民族互动实践中与文化创造的... 梳理1992年以来CNKI,WOS内的中国侗族传统建筑与聚落研究成果,分析领域发展势态、前沿成果与科学范式转型。分析表明:1)研究范式经历“事实-批判-实验”的范式转型,并向“社会释义”范式发展,考察建筑形态在民族互动实践中与文化创造的内涵关系。2)侗族传统建筑研究近年发生从环境量化分析向营造技艺研究的转变,追求从以“人”为中心的民族空间认知到以“物”为对象的建构赋形过程的多维探索。3)保护与开发模式经历从早期“分等分级保护”至“文化空间”,再到而今的释义性保护。同时指出可拓展的相关方向,包括谱系研究与村落生长机制、建筑与聚落形态与价值量化、深入展开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建筑 侗族聚落 传统村落 CITESPACE 知识图谱
下载PDF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海南岛民族聚落研究——以琼中什寒村为例
14
作者 王振恺 许先升 《华中建筑》 2023年第7期133-137,共5页
民族聚落是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文化生态复合体,只有对聚落景观特征、文化内涵形成准确认知才能进行有效的保护。该文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海南省琼中县什寒村为例,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出发,利用GIS识别聚落景观特征,... 民族聚落是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文化生态复合体,只有对聚落景观特征、文化内涵形成准确认知才能进行有效的保护。该文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海南省琼中县什寒村为例,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出发,利用GIS识别聚落景观特征,同时剖析文化基因内涵,尝试构建聚落景观特征与文化基因嵌合关系谱,讨论什寒村聚落景观形成机制,为海南岛民族聚落研究与利用保护提供理论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学 民族聚落 文化基因 海南岛 什寒村
下载PDF
乡村聚落形态特征量化研究——以广西柳州市少数民族乡村聚落为例
15
作者 罗茜 黄存平 黄建云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8-94,共7页
以广西柳州市的壮族、苗族、侗族等11个少数民族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根据实地调研结果和政府规划资料,对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进行定量化研究,根据各指标数值对聚落形态特征进行类型划分,并深入探究地理和文化因素对乡村聚落形态特征的影响... 以广西柳州市的壮族、苗族、侗族等11个少数民族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根据实地调研结果和政府规划资料,对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进行定量化研究,根据各指标数值对聚落形态特征进行类型划分,并深入探究地理和文化因素对乡村聚落形态特征的影响,总结出少数民族乡村聚落形态特征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为少数民族乡村聚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方向,为未来乡村空间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形态特征 少数民族 地形地貌 文化交汇
下载PDF
甘青民族走廊多民族聚落空间与共生智慧研究
16
作者 周雅维 崔文河 洪见兰 《古建园林技术》 2023年第6期46-50,共5页
清水河谷地处甘青民族走廊的腹心地带,这里民族多元、地貌多变、气候多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当前多民族聚居地区空间格局正发生巨大变化。本文首先解读清水河谷的地域自然环境与多元民族文化;其次对多民族聚... 清水河谷地处甘青民族走廊的腹心地带,这里民族多元、地貌多变、气候多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当前多民族聚居地区空间格局正发生巨大变化。本文首先解读清水河谷的地域自然环境与多元民族文化;其次对多民族聚落的景观空间格局、族群分布、文化空间、生产用地等空间要素进行剖析;最后研究归纳了清水河谷多民族聚落和谐聚居的传统共生智慧。本文研究对我国多民族地区人居环境建设以及创建民族互嵌型社区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青民族走廊 多民族聚落 空间格局 共生智慧 多元一体
下载PDF
土地整治助推民族地区发展的路径探索——以云南省为例
17
作者 杨磊 陈艳林 陈熙 《中国发展》 2023年第2期74-78,共5页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2009-2021年,国家资金支持在该省实施了两个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取得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控制区域水土流失、维护边疆稳定等多重成效。在深入调研总结土地整治助推民族地区发展...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2009-2021年,国家资金支持在该省实施了两个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取得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控制区域水土流失、维护边疆稳定等多重成效。在深入调研总结土地整治助推民族地区发展典型做法的基础上,该文提出了在高质量背景下优化土地整治工程的具体建议:一是继续以农田质量建设和生态修复为中心,用“大食物观”来指导土地整治项目区的规划设计;二是进一步挖掘土地整治项目背后的景观和文化价值,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等多种途径,做好从绿到富的转化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扶贫 乡村振兴 民族聚居
下载PDF
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多元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18
作者 李贞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1-127,共7页
通过对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合并数据分析发现,苗族和壮族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同时受到经济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对于蒙古族、满族、回族、藏族、土家族、侗族和瑶族流动人口,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小,而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较为显著。另外,... 通过对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合并数据分析发现,苗族和壮族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同时受到经济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对于蒙古族、满族、回族、藏族、土家族、侗族和瑶族流动人口,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小,而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较为显著。另外,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多元因素的作用机制在不同群体之间呈现出更为细致的独特性。据此,在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制定推动其长期定居和市民化政策时,不仅要关注经济因素的作用,还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来源地、迁移距离、文化特点等因素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文化融合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少数民族 居留意愿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岷江上游羌族传统村寨人居环境营造特色解析——以老木卡寨为例
19
作者 钟琪 宋云辉 陈一 《古建园林技术》 2023年第6期67-72,共6页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四川省境内岷江上游一带。岷江上游水网密集、山峦更迭的生态背景,多元的民族文化背景,影响着羌族传统村寨人居环境的营造特色。将传统羌族村寨的人居环境分为生态格局、支撑系统与民居单元三项...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四川省境内岷江上游一带。岷江上游水网密集、山峦更迭的生态背景,多元的民族文化背景,影响着羌族传统村寨人居环境的营造特色。将传统羌族村寨的人居环境分为生态格局、支撑系统与民居单元三项基本内容,归纳出传统羌族村寨“山-林-水-寨-地”的人居环境生态格局特征、支撑系统的防御性特征与民居单元的山地性特征。以四川省理县老木卡河谷羌寨为例,进一步从村寨布局与民居建筑等多方面具体阐述羌族传统村寨人居环境营造的生态特色、防御特色与山地特色,为传统羌族村寨的保护与修复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传统羌寨 人居环境 山地建筑
下载PDF
东北边疆朝鲜族聚居区乡村产业融合困境及长效机制构建
20
作者 沈万根 赵宝星 《东疆学刊》 2023年第4期61-67,130,共8页
全面小康社会已经建成,中国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已然开启。乡村产业融合,是东北边疆朝鲜族聚居区实现产业兴旺进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东北边疆朝鲜族聚居区乡村产业融合应当秉承“稳固一产、精致二产、做活三产”的思路,通过... 全面小康社会已经建成,中国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已然开启。乡村产业融合,是东北边疆朝鲜族聚居区实现产业兴旺进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东北边疆朝鲜族聚居区乡村产业融合应当秉承“稳固一产、精致二产、做活三产”的思路,通过深度挖掘多种生产要素,培育乡村产业经营主体并打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服务支撑体系,逐步突破乡村产业融合的发展困境,为实现东北边疆朝鲜族聚居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发展之匙,以期利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促进东北边疆朝鲜族聚居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的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边疆朝鲜族聚居区 乡村产业融合 巩固脱贫成果 乡村全面振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