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洛他唑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的治疗效果及血清PAF、vWF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杨亚峰 石林 +1 位作者 刘颖娟 贺琦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10期1393-1397,共5页
目的 探讨西洛他唑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的治疗效果,并观察其对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西安宝石花长庆医院收治的10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 目的 探讨西洛他唑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的治疗效果,并观察其对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西安宝石花长庆医院收治的10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溶栓后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西洛他唑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血清PAF、vWF、红细胞比容(HC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rathel指数)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0.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PAF、vWF、HCT、FIB分别为(70.23±6.94) ng/L、(98.06±14.21)μg/L、(0.40±0.07)%、(3.48±0.63) 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1.04±8.37) ng/L、(117.83±17.39)μg/L、(0.48±0.09)%、(4.02±0.71)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m RS评分分别为(7.35±1.35)分、(1.82±0.2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08±1.42)分、(2.24±0.35)分,Barthel指数为(70.03±7.4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16±6.2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为11.76%,略高于对照组的9.8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洛他唑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的应用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清PAF、vWF水平,改善神经功能,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溶栓 西洛他唑 血小板活化因子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疗效
下载PDF
流场中vWF-A1介导的血小板表面CD40L表达
2
作者 鄞梦珠 姬彦儒 +2 位作者 黄文华 方颖 吴建华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7-923,共7页
目的揭示流场中vWF-A1介导血小板表面CD40L表达的力学调控机制。方法选用原核系统表达蛋白、流式细胞仪、平行平板流动腔技术与细胞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技术,探究在不同流体剪切力(fluid shear stress,FSS)环境中血小板由vWF-A1诱导活化和... 目的揭示流场中vWF-A1介导血小板表面CD40L表达的力学调控机制。方法选用原核系统表达蛋白、流式细胞仪、平行平板流动腔技术与细胞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技术,探究在不同流体剪切力(fluid shear stress,FSS)环境中血小板由vWF-A1诱导活化和随后表达CD40L的过程。结果vWF-A1在静息条件下不会激活血小板;FSS是vWF-A1介导的血小板CD40L表达的启动开关;随着剪切应力累积(shear stress accumulation,SSA)的增加,血小板CD40L的表达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SSA达到2 Pa·min时,血小板CD40L表达量达到峰值。结论vWF-A1、FSS和SSA调控血小板表面CD40L的表达,SSA促进了血小板表达CD40L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剪切力 CD40L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血小板 剪切应力累积
原文传递
vWF和ADAMTS13活性对脓毒症患者早期预后评估的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衡军锋 严洁 +1 位作者 赵益明 陆士奇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71-875,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和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和含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A disintegrin—like and metalloprotease with thrombospondin type 1 motif,vWF裂解酶,ADAMTS13)...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和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和含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A disintegrin—like and metalloprotease with thrombospondin type 1 motif,vWF裂解酶,ADAMTS13)的活性在感染性休克和脓毒症患者早期及预后评估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06—2013—06收住无锡市人民医院ICU的感染性休克或脓毒症患者40例,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20例和死亡组20例,记录其一般情况及入组时APACHE11评分,于发病第1、3、5、7天分别运用ELISA法检测其血浆vWF活性及ADAMTS13活性,各样本均数用方差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参数间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并绘制ROC曲线探讨vWF活性、ADAMTS13活性与APACHE Ⅱ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的vWF活性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ADAMTS13活性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同时死亡组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存活组在第3天vwF活性升高、ADAMTS13活性下降、APACHEⅡ评分升高,而在第5天和第7天又出现vWF活性持续下降、ADAMTS13活性持续升高、APACHEⅡ评分持续下降,死亡组则呈现vWF活性持续上升、ADAMTS13活性持续下降、APACHEⅡ评分持续升高(P〈0.05)。40例患者的平均vWF活性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1),而ADAMTS13活性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P〈0.01):ROC曲线分析,vWF活性和ADAMTS13活性AUC均接近于1,提示能很好地预测患者的预后(P〈0.01)。结论vWF活性、ADAMTS13活性均是判断感染性休克和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可靠指标。在脓毒症的病理过程中,此二者数值的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即vWF活性的升高、ADAMTS13活性的降低预示了患者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感染性休克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ADAMTS13
下载PDF
初诊2型糖尿病ET-1、NO、vWF含量与血管内皮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秀华 吴晨光 +2 位作者 江忠文 孙肖宁 窦焕芝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0年第5期412-414,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氧化亚氮(NO)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血管内皮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66例临床初诊T2DM、30例健康者血浆中ET-1、NO和vWF;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 目的:探讨临床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氧化亚氮(NO)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血管内皮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66例临床初诊T2DM、30例健康者血浆中ET-1、NO和vWF;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2DM组空腹血糖(FBG)和三酰甘油(TG)、低密度胆固醇(LDL-c)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T2DM组ET-1、vWF均增高(P<0.05),两组NO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2DM组反应性充血引起的肱动脉内径较对照组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反应性充血引起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率较对照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ET-1、vWF与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临床初诊T2DM患者存在ET-1、vWF水平增高和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内皮细胞标志物ET-1、vWF可反映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T2DM) 内皮素-1(ET-1) 氧化亚氮(NO)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中国汉族人vWF基因内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王迎春 李震宇 +4 位作者 王泳 万海英 顾建明 台虹 阮长耿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93-296,共4页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聚丙烯酰胶凝胶电泳(PAGE)的方法,研究了71名中国汉族人142条染色体的vWF基因40号内含子的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中国人群vWF基因内存在ATCT的串联重复序列,其VNTR存在14,13,12,11,10,9,8和7等八种等位基因...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聚丙烯酰胶凝胶电泳(PAGE)的方法,研究了71名中国汉族人142条染色体的vWF基因40号内含子的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中国人群vWF基因内存在ATCT的串联重复序列,其VNTR存在14,13,12,11,10,9,8和7等八种等位基因,总的理论杂合率为79.4%。该VNTR携带遗传信息量大,作为血管性血友病的遗传指标之一对vWD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血友病 von WILLEBRAND因子 vwf基因 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 遗传咨询 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下载PDF
慢性肝炎患者血浆vWF及其前肽与纤溶系统测定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韩纪举 魏然 +4 位作者 李震 任道凌 吴亚平 王增贤 陈彬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4期1289-1292,共4页
目的:探讨肝炎患者血浆vWFpp,vWF,tPA,PAI1及DDimer含量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ELISA法对肝炎组及对照组血浆vWFpp,vWF,tPA,PAI1及DDimer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肝炎组血浆vWFpp(1.54±1.83)mg/L与对照组(0.43±0.09)mg/L有显著差异,P... 目的:探讨肝炎患者血浆vWFpp,vWF,tPA,PAI1及DDimer含量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ELISA法对肝炎组及对照组血浆vWFpp,vWF,tPA,PAI1及DDimer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肝炎组血浆vWFpp(1.54±1.83)mg/L与对照组(0.43±0.09)mg/L有显著差异,P<0.01;vWF(60.30±99.81)mg/L与对照组(11.27±5.34)mg/L有显著差异(P<0.01);tPA(27.87±14.05)μg/L与对照组(16.70±7.13)μg/L有显著差异(P<0.01);PAI1(43.22±13.53)μg/L与对照组(63.37±6.63)μg/L有显著差异(P<0.01);DDimer(1.02±1.36)mg/L含量与对照组(0.60±0.67)mg/L有显著差异(P<0.01).vWFpp含量与vWF,DDime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tPA含量与PAI1含量间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其他测定项间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慢性肝炎患者的血液vWFpp,vWF,D二聚体、tPA及PAI1水平能通过不同途径反映肝病时机体的凝血与纤溶系统的状态,且对于病情的判断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n WILLEBRAND因子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前肽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D-二聚体 肝炎 慢性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vWF水平对PCI术后心肌无复流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军根 肖接承 +7 位作者 赵益明 杨俊华 李小勤 丁礼 徐颖 孙海伟 王卫广 陆士奇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关系以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103例,依据术后血管造影TIMI血流分级和心肌呈色分...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关系以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103例,依据术后血管造影TIMI血流分级和心肌呈色分级(MBG)分为两组,冠状动脉前向血流〈TIMIⅢ级或TIMIⅢ级但MBG〈2级者38例为无复流组,余65例为再灌注组,另以2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于急诊入院时采集静脉血,采用ELISA测定血浆vWF的含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的因素. 结果 再灌注组和无复流组血浆vW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均〈0.05),无复流组血浆vWF水平高于再灌注组( P 〈0.05);计算得出所有患者入院时血浆vWF水平25、50、75百分位数分别为120%、150%、18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血浆vWF水平≥180%( P =0.003)、血小板平均体积( P =0.002)及中性粒细胞计数( P =0.049)是AMI患者PCI后心肌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血浆vWF水平≥ 180%组与〈180%组相比,无复流发生比例增加( P =0.002),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增加( P =0.027),平均住院时间延长( P =0.037).结论 入院时血浆vWF水平是预测AMI患者PCI后心肌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与AMI患者PCI后无复流发生、住院期间MACE发生、平均住院天数相关,对于PCI后AMI患者的预后评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无复流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急性心肌梗死(AMI)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对血浆ADAMTS-13活性与vWF抗原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杰 韩悦 +2 位作者 胡璐萍 吴德沛 阮长耿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68-572,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预处理前后ADAMTS-13活性及v WF抗原含量,探讨预处理过程对ADAMTS-13及v WF水平的影响及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取113例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处理前后外周血,20例健康志... 目的:通过检测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预处理前后ADAMTS-13活性及v WF抗原含量,探讨预处理过程对ADAMTS-13及v WF水平的影响及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取113例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处理前后外周血,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作为对照),采用FRETS-v WF73荧光试验检测血浆ADAM TS-13活性,ELISA法检测v WF抗原量。多数患者采取改良BUCY,部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予TBI+CY方案预处理,淋巴瘤患者多用BEAM等方案预处理。结果:①移植后发生血栓并发症8例,49例患者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 GVHD)。②113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处理前后ADAMTS-13活性均较正常对照组低,而v WF抗原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预处理后ADAM TS-13活性减低的患者占59.3%(69/113),其中活性减低范围在60%以上的患者占8.0%(9/113);相应的VWF抗原含量也出现增高(P<0.01)。③8例血栓并发症患者ADAMTS-13活性预处理后均降低,与非血栓组有明显差异(P<0.01)。活性减低超过预处理前60%的占37.5%(3/8),同时v WF抗原量增加(P<0.01)。④49例a GVHD患者ADAM TS-13活性均值在预处理后降低,但是与非a GVHD患者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其中25例患者在a GVHD发生当时ADAMTS-13活性较预处理前发生了明显减低(P<0.001),活性减低超过预处理前60%的占6.0%(2/3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移植预处理后ADAM TS-13活性下降超过预处理前60%,是后期发生血栓的风险因素(P<0.01);而预处理后ADAM TS-13活性下降不是a GVH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后ADAMTS-13活性较预处理前下降,v WF抗原含量升高;血栓病人尤为明显。ADAMTS-13活性降幅超过60%是后期发生血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而预处理后ADAM TS-13活性减低与a GVHD的发生无关。所以ADAM TS-13活性降低是移植后血栓并发症的重要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血栓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下载PDF
急性肺损伤患者早期HDL-C D-二聚体vWF水平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郭强 黄建安 +5 位作者 黄坚 金钧 王俊 付建红 黄芳 徐华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46-648,共3页
目的 了解早期测定的高密度脂蛋白(HDL-C)、D-二聚体、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水平对急性肺损伤(ALI)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重症监护病房2003-11-2005-10收治的53例AU患者早期测定的HDL-C、D-二聚体、... 目的 了解早期测定的高密度脂蛋白(HDL-C)、D-二聚体、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水平对急性肺损伤(ALI)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重症监护病房2003-11-2005-10收治的53例AU患者早期测定的HDL-C、D-二聚体、vWF水平和临床资料,比较上述指标对ALI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结果53例患者中。按有无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严重脓毒血症和死亡各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营养状况、氧合指数(氧分压/氧浓度)、肺内分流值、急性生理功能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呼气末正压水平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ODS组、严重脓毒血症组和死亡组较对照组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D-二聚体、vWF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合并或继发MODS、严重脓毒血症和死亡的ALI患者早期HDL水平明显偏低,而D-二聚体、vWF水平明显升高.早期HDL-C水平低.和D-二聚伙vWF水平高可能是ALI预后不良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高密度脂蛋白 D-二聚体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vWF、GMP-140、CRP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轶男 史瑞英 +1 位作者 袁洪 张梦玺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病 (EH)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因子改变。方法 :选择 31例 、 期 EH患者和 2 8例老年正常对照者 ,测定其血浆 v WF因子、α颗粒膜蛋白 - 140 (GMP- 140 )和血清 C反应蛋白 (CRP)含量。结果 :E...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病 (EH)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因子改变。方法 :选择 31例 、 期 EH患者和 2 8例老年正常对照者 ,测定其血浆 v WF因子、α颗粒膜蛋白 - 140 (GMP- 140 )和血清 C反应蛋白 (CRP)含量。结果 :EH组患者血浆 v WF、GMP- 140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EH组血浆 v WF含量与收缩压呈正相关。结论 : 、 期老年 EH患者有明显的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小板活化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收缩压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高血压病 Von WILLEBRAND因子 vwf Α颗粒膜蛋白-140 GMP C反应蛋白 CRP
下载PDF
vWFGMP-140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钱进先 李磊 +2 位作者 陆士奇 陈罡 赵益明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84-687,共4页
的了解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与GMP-140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0-04-2011-04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9例,分成迟发性脑... 的了解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与GMP-140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0-04-2011-04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9例,分成迟发性脑缺血组(DCI组)和非迟发性脑缺血组(无DCI组)、脑血管痉挛组(CVS组)和无痉挛组(无CVS组)、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引入正常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在SAH后第1天、第4天、第10天收集静脉血,使用ELISA方法检测vWF和GMP-140水平,观察其动态变化;TCD检测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VMCA),出院时行GOS预后评分。结果①血浆vWF水平在DCI组、CVS组及预后不良组第1天、第4天、第10天均高于正常对照组,DCI组与无DCI组在第1天、第4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天、第10天CVS组与无CVS组、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血浆GMP一140水平在各组早期均显著升高,在第1天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血浆vwF、GMP-140水平与预后相关,并且早期vWF水平与DCI发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 P选择素(GMP-140) 迟发性脑缺血(DCI) 脑血管痉挛(CVS) 预后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浆和含药血清对氧剥夺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NO、vWF、6-keto-PGF1α的影响及与体内实验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罗银河 葛金文 +4 位作者 刘林 王国佐 易亚乔 廖君 石咏梅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4期604-608,共5页
目的:比较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和含药血浆对缺氧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分泌NO、v WF、6-ketoPGF1α的水平与体内实验真实值的接近程度,为半体内实验选择含药血浆还是含药血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氧剥夺BMECs模型为研究对象... 目的:比较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和含药血浆对缺氧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分泌NO、v WF、6-ketoPGF1α的水平与体内实验真实值的接近程度,为半体内实验选择含药血浆还是含药血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氧剥夺BMECs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浆和含药血清对BMECs条件培养液中一氧化氮(NO)、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 WF)、6-酮-前列腺素1α(6-keto-PGF1α)含量的影响,并与补阳还五汤干预的中动脉阻塞模型大鼠血浆上述指标水平进行比较。结果:结果发现:与空白血浆组合空白血清组比较,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浆和含药血清均能明显降低氧剥夺BMECs条件培养液中v WF的含量,升高NO、6-keto-PGF1α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含药血浆组v WF、6-keto-PGF1α水平与体内实验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28和0.933,明显高于含药血清组(r=0.715、0.770,P<0.05),而含药血浆组和含药血清组NO含量与体内实验相关系数分别为0.702、0.75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半体内实验研究补阳还五汤对脑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血浆药理学方法比血清药理学方法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药理学 血浆药理学 体内实验 一氧化氮(NO)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 6-酮-前列腺素1α(6-keto-PGF1α)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E-selection、ICAM-1、vWF的表达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谢靖 古丽松 +1 位作者 耿玉荣 王宏 《当代医学》 2011年第4期32-33,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中E-选择素(E-selection)、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vonWillebrand因子(vWF)的表达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6例ACI患者血浆中sE-selection、可溶性血浆中细胞间粘附分子-...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中E-选择素(E-selection)、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vonWillebrand因子(vWF)的表达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6例ACI患者血浆中sE-selection、可溶性血浆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vWF的水平。结果在ACI患者发病24小时内,sE-selection为(57.11±7.31)ng/ml、sICAM-1为(264.35±30.98)ng/ml、vWF为(179.36±23.68)%,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1)ACI患者早期存在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小板活化;(2)E-selection、sICAM-1,和vWF与ACI的发生发展及临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E-选择素 细胞间粘附分子-1 von WILLEBRAND因子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对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患者血浆中s-ICAM-1、s-VCAM-1和vWF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章庆春 尹邦良 +1 位作者 杨一峰 周新民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1期3317-3319,3321,共4页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雅施达和卡托普利对风心病换瓣术后患者血浆中可溶性黏附分子含量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风湿性心脏病患者90人,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Ⅲ ̄Ⅳ级,换瓣术后分为雅施达组(30人)、卡托普利组(30人)和对照...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雅施达和卡托普利对风心病换瓣术后患者血浆中可溶性黏附分子含量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风湿性心脏病患者90人,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Ⅲ ̄Ⅳ级,换瓣术后分为雅施达组(30人)、卡托普利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分别给予雅施达、卡托普利和安慰剂治疗。分别于术后4周、8周抽血测定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并同时作心功能测定。结果给予雅施达和卡托普利治疗的风心病患者血浆中s-ICAM-1、s-VCAM-1和vWF浓度都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周心功能恢复也好于对照组(P<0.05),雅施达组和卡托普利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能降低风心病术后患者血浆中可溶性黏附分子水平,尽早改善内皮功能和心肌功能,加强术后心脏功能的恢复,而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的种类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心脏病 细胞间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vWF含量与微量蛋白尿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谢萍 雷仁义 王恒大 《高血压杂志》 CSCD 2002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血浆vWF含量变化与微量蛋白尿 (MAU)之间的联系及其决定因素。方法 入选 5 5例EH(Ⅰ、Ⅱ期 )患者 ,并按 2 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量将其分为两个亚组即 :伴MAU组及不伴MAU组 ;31例健康对照。测定其反映血...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血浆vWF含量变化与微量蛋白尿 (MAU)之间的联系及其决定因素。方法 入选 5 5例EH(Ⅰ、Ⅱ期 )患者 ,并按 2 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量将其分为两个亚组即 :伴MAU组及不伴MAU组 ;31例健康对照。测定其反映血管内皮功能损害的指标 -血浆vWF值、2 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量 ,同时对其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 1(PAI 1)及其纤维蛋白原 (Fbg)含量、血压 (BP)、体重指数 (BMI)、血脂及血肌酐 (Scr)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 伴MAU的EH患者比不伴MAU的EH患者以及健康对照的血浆vWF水平明显升高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个体的血压、vWF值及尿白蛋白排泄率呈正相关。伴MAU的EH患者血浆Fbg含量升高并与vWF值升高水平相关。另外 ,循环中vWF水平、MAU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在EH患者vWF值升高与MAU同时存在 ,并且两者间存在联系 ,说明MAU可反应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即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两者联系的确定因素。此外 ,伴MAU的EH患者Fbg及vWF含量升高 ,说明其血液凝固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微量蛋白尿 内皮功能障碍 von WILLEBRAND因子 EH 血管内皮细胞
下载PDF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vWf、VEGF及黏附分子水平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5
16
作者 汪菲 高向阳 张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6期2207-2210,共4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黏附分子水平变化及其检测意义。方法:158例T2DM患者依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T2DM组(单纯糖尿病组,n=52)与DN组(糖尿病肾病组,n=106),...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黏附分子水平变化及其检测意义。方法:158例T2DM患者依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T2DM组(单纯糖尿病组,n=52)与DN组(糖尿病肾病组,n=106),后者又可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n=54)和大量白蛋白尿组(n=52);同时选取同期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4组间的血清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黏附分子(sVCAM-1、sICAM-1和E-选择素)水平。结果:T2DM组与DN组患者hs-CRP、IL-6、TNF-α、vWf、VEGF、sVCAM-1、sICAM-1和E-选择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DN组显著高于T2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组中,与微量白蛋白尿组相比,大量白蛋白尿组的hs-CRP、IL-6、TNF-α、vWf、VEGF、sVCAM-1、sICAM-1和E-选择素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DN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血清炎性因子、vWf、VEGF与黏附分子等均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指标水平检测对病情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炎性因子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黏附分子
下载PDF
内皮细胞因子TM、vWF、凝血因子Ⅶ、Ⅷ和D-二聚体在肝移植排斥反应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温春光 罗绍凯 +5 位作者 何晓顺 李娟 刘敏 刘莉莉 邹外一 彭爱华 《肝胆外科杂志》 2004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 为了解肝移植出现排斥反应患者内皮细胞因子、凝血因子和纤溶功能的变化 ,了解这些因素在监测排斥反应、疗效和判断预后的作用。方法 随机观察肝移植 4 1例 ,其中出现排斥反应 1 6例 (急性排斥 1 2例、慢性排斥 4例 )。在术前、... 目的 为了解肝移植出现排斥反应患者内皮细胞因子、凝血因子和纤溶功能的变化 ,了解这些因素在监测排斥反应、疗效和判断预后的作用。方法 随机观察肝移植 4 1例 ,其中出现排斥反应 1 6例 (急性排斥 1 2例、慢性排斥 4例 )。在术前、术后检测血浆血栓调节蛋白 (S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 WF)、因子 V (FV )、V (FV )和 D-二聚体 (D- D)含量。结果  1有排斥者术前 FVII含量减少 (6 9.2± 7.2 % ) ,D- D含量则升高 (1 .1 9± 0 .2 0 ng/ L) ;2有排斥者术后、排斥前 2天 FVII进一步减少 (分别为 75 .7± 3.1 ,6 0 .7± 4 .5 ) ,而 STM(分别为 5 .5 8± 0 .4 2 m g/ m l,5 .93± 0 .4 5 ng/ m l)、v WF(分别为 1 0 1 .2± 4 .6 % ,1 0 4 .3± 5 .8% ) ;D- D(分别为 2 .89± 0 .75 ,5 .2 8± 0 .81 )则明显升高 ;3急性排斥较慢性排斥 ,冲击治疗无效组与有效组 ,治疗后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 ,STM和 D- D均明显升高。结论 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 :1血浆 STM  v WF、D- D含量增高和FVII含量减少 ,可作为肝移植排斥早期预报指标 ,其中 STM的特异性最高 ;2血 STM、v WF、D- D和 FVII可作为监测肝移植排斥的实验室检测项目和指标 ;3血 STM和 D- D可作为区分急性与慢性排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排斥反应 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因子VⅡ(FVⅡ) 因子VⅢ(FVⅡ) D-二聚体(D-dimer D-D)
下载PDF
糖调节受损患者血浆sEPCR,sTM,vWF水平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廖国玲 杨风琴 杨华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77-78,82,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浆蛋白C受体(sEPCR)、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在糖调节受损状态下的变化.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60例健康人(对照组)和59例糖调节受损患者的血浆sEPCR,sTM和vWF.结果 空腹血糖受损患... 目的 探讨血浆蛋白C受体(sEPCR)、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在糖调节受损状态下的变化.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60例健康人(对照组)和59例糖调节受损患者的血浆sEPCR,sTM和vWF.结果 空腹血糖受损患者血浆sEPCR,sTM和vWF含量分别为120.92±24.46 μg/L,19.94±5.08 μg/L和99.13±14.78 U/L,高于对照组(117.28±20.27 μg/L,18.09±6.37 μg/L,98.12±10.70 U/L),t为1.9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耐量减退患者血浆sEPCR,sTM和vWF含量分别为126.34±28.52 μg/L,21.61±7.60 μg/L和106.02±22.85 U/L,较对照组显著增高,t为0.952,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相关分析,血浆sEPCR,sTM和vWF与空腹血糖水平呈正相关(r=0.89,P〈0.01;r=0.55,P〈0.01;r=0.88,P〈0.01).结论 随糖调节受损的发生发展,血浆sEPCR,sTM和vWF水平随之也增高,血浆sEPCR,sTM和vWF变化可能为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蛋白C受体 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 糖调节受损
下载PDF
OPN和vWF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与肺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子晏 杨述华 《实用癌症杂志》 2008年第3期263-265,共3页
目的检测骨肉瘤组织中骨桥蛋白(OPN)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表达,分析OPN和vWF的表达与骨肉瘤肺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检测10例骨软骨瘤和62例骨肉瘤组织中的OPN和vWF表达情况。结果2例骨肉瘤患者中OPN和vWF阳性... 目的检测骨肉瘤组织中骨桥蛋白(OPN)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表达,分析OPN和vWF的表达与骨肉瘤肺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检测10例骨软骨瘤和62例骨肉瘤组织中的OPN和vWF表达情况。结果2例骨肉瘤患者中OPN和vWF阳性表达率为75.81%(47/62)和67.74%(42/62),且在转移骨肉瘤中OPN和vW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44%,88.89%,明显高于无肺转移骨肉瘤组织中OPN(68.18%,30/44)和vWF(59.09%,26/44)的阳性表达率,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OPN和vWF在骨肉瘤中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型无关,而与临床分期、肺转移呈正相关。结论OPN和vWF在骨肉瘤组织中呈高表达,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及肺转移密切相关,骨肉瘤中OPN表达与vWF表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骨桥蛋白 骨肉瘤 肺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血浆GMP-140和vWF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余自强 蔡晓燕 +3 位作者 吴树农 舒兆龙 刘欣 张明水 《白血病》 1997年第2期74-75,共2页
采用ELISA法测定3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结果发现,初治和复发患者血浆GMP-140、vWF浓度较正常对照显著升高(P<0.01),完全缓解后... 采用ELISA法测定3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结果发现,初治和复发患者血浆GMP-140、vWF浓度较正常对照显著升高(P<0.01),完全缓解后明显下降至正常水平;血浆GMP-140与vWF浓度间呈显著正相关,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数与血浆GMP-140浓度间呈显著正相关。结果提示,急性白血病患者体内存在血小板活化程度增高、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等病理改变。检测血浆GMP-140和vWF水平有助于疾病严重程度的了解及预后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白血病 血浆检验 GMP-140 vwf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