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1篇文章
< 1 2 1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ashover Probability of Wind Turbine Blade and Impact of Strong Electromagnetic Pulse from Lightning Strikes on Wind Turbine Safety
1
作者 Lixin YAO Bin XIAO +5 位作者 Jianwen ZHANG Weixiang FENG Renhong GUO Zengru YANG Chunliang ZHANG Hui YANG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4年第1期62-66,共5页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flashover probability of wind turbine blade lightning arrester and the impact of strong electromagnetic pulses on the local and surrounding wind turbines during lightning strik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flashover probability of wind turbine blade lightning arrester and the impact of strong electromagnetic pulses on the local and surrounding wind turbines during lightning strikes.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lashover probability of direct lightning strikes by the wind turbine blade lightning arrester is almost negligible,and the strong electromagnetic pulse of wind turbine blade during lightning strikes has a serious impact on the electronic equipment of the machine,while the impact on the surrounding wind turbine is relatively small.At the same time,the calculation formula for the reflection of lightning current on the carbon brush between the wind turbine hub and the engine compartment during the flashing of the wind turbine blades is provided,and the calculation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 spatial gradient distribution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using Biot-Savart Law theorem is applied.The limitations of using wind turbine blades for lightning protection are pointed out,and a technical route for achieving wind turbine lightning safety is proposed,which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wind turbine lightning protection technici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d turbine flashover probability of blade lightning arrester Spatial gradient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Technical route
下载PDF
Generalized Blaze Flash,a“Flashover”Behavior for Forest Fires—Analysis from the Firefighter’s Point of View 被引量:4
2
作者 Francois-Joseph Chatelon Sophie Sauvagnargues +1 位作者 Gilles Dusserre Jacques-Henri Balbi 《Open Journal of Forestry》 2014年第5期547-557,共11页
The phenomenon called “flashover” or “eruptive fire” in forest fires is characterized by a sudden change in fire behavior: everything seems to burst into flames instantly and firefighters are overwhelmed by a sort... The phenomenon called “flashover” or “eruptive fire” in forest fires is characterized by a sudden change in fire behavior: everything seems to burst into flames instantly and firefighters are overwhelmed by a sort of eruption, spreading at a speed at far several meters per second. Unfortunately it has cost several lives in the past. The reasons for such an accident always create controversy in the research field. Different theories are highlighted and especially two major axes are currently subject to discussion because they are very popular among people involved in fire-fighting. The one with regard to VOCs emissions is the best-known among firemen. Under great heat, during summer or with a fire approaching, plants emit VOCs and the more the temperature grows, the more the amount of VOCs emitted grows.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essentially topographical, meteorological and atmospheric), the cloud of gas can accumulate in an appropriate zone. The concentration of VOCs may therefore reach the Lower Explosive Limit, triggering the burst of the cloud when in contact with the fire. The second theory depends on physical considerations. An example is based on a convective flow created by the fire itself. When a fire spreads on a slope, it creates an aspiration phenomenon in a way to supply the fire with oxygen. The more this phenomenon is important, the more the flames tilt and increase the rate of speed, needing even more oxygen and thus induced flow. This vicious circle can stabilize or have an erratic behavior to trigger off a fire eruption.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se two theories, and especially the new advances on this research subj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re Behavior flashover Blow up Induced Wind VOC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Nonlinear Dynamics in Studying Flashover Fire in a Small Open Kitchen
3
作者 Wan Ki Chow Jing Liu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16年第5期914-924,共11页
Open kitchen designs are found in small units in tall residential buildings of Asian-Oceania regions for better space utilization. As many combustibles are stored in small residential units, fire originated in the ope... Open kitchen designs are found in small units in tall residential buildings of Asian-Oceania regions for better space utilization. As many combustibles are stored in small residential units, fire originated in the open kitchen can grow and spread fast. Consequently, flashover can occur to give a big fire and result in severe casualties and property damage. Nonlinear dynamics can be applied to predict critical heat release rate to flashover in the unit with an open kitchen and will be illustrat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a two-zone model, temperature of the hot smoke layer was taken as the system state variable. An evolution equation was developed with selective control parameters. Onsetting of flashover using a 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 was demonstrated in the example residential units. Effects of the floor dimensions, the radiation feedback coefficient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wall material on the onset of flashover were then examined and analyzed. The developed nonlinear dynamical model for studying the onset of flashover giv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various control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URCATION flashover Nonlinear Dynamics Open Kitchen Small Residential Unit
下载PDF
Wet flashover voltage improvement of the ceramics with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4
作者 黄成硕 解向前 +3 位作者 周洋洋 祝曦 崔行磊 方志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22-30,共9页
Surface modification techniques with plasma are widely investigated to improve the surface insulation capability of polymers under dry conditions,whi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eatment method,surface physical and ch... Surface modification techniques with plasma are widely investigated to improve the surface insulation capability of polymers under dry conditions,whi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eatment method,surfac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and wet flashover voltage is still unclear for inorganic ceramics.In this work,the surface insulation properties of ceramics under wet conditions are improved using nanosecond-pulsed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with polydimethylsiloxane(PDMS)as the precursor.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DMS concentration and the water contact angle,dry and wet flashover voltages are obtained to acquire the optimal concentration.The surface charge dissipation test and surface physio-chemical property measurement with SEM,AFM,XPS are carried out to further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surface insulation enhancement.The results show that film deposition with micron thickness and superhydrophobicity occurs at the PDMS concentration of 1.5%.The dry flashover voltage is increased by 14.6%due to the induction of deep traps,while the wet flashover voltage is increased by 66.7%.The gap between dry-wet flashover voltage is decreased by 62.3%compared with the untreated one due to the self-cleaning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insulating ceramic wet flashover film deposition(Some figures may appear in colour only in the online journal)
下载PDF
高重复频率猝发多脉冲加载下交联聚苯乙烯真空沿面闪络特性
5
作者 黄子平 李远 +2 位作者 邓旭 李逢 李欣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04,共6页
基于高重复频率强流多脉冲加速器的应用需求,针对交联聚苯乙烯(XLPS)材料在猝发多脉冲下的真空沿面闪络特性开展了实验研究。采用放置于平板电极中的XLPS圆台样品,在脉宽120 ns的单个脉冲和间隔500 ns的三脉冲加载下开展了真空沿面闪络... 基于高重复频率强流多脉冲加速器的应用需求,针对交联聚苯乙烯(XLPS)材料在猝发多脉冲下的真空沿面闪络特性开展了实验研究。采用放置于平板电极中的XLPS圆台样品,在脉宽120 ns的单个脉冲和间隔500 ns的三脉冲加载下开展了真空沿面闪络实验,通过对实验平台和实验规范的优化设计,有效提升了实验效率和数据有效性,观测到了样品发生真空沿面闪络前的试样电压顶降现象和前序脉冲闪络对后续脉冲的显著影响,获得了XLPS材料在相应条件下真空沿面闪络的统计数据。在实验基础上,对XLPS材料在高重复频率多脉冲加载下的真空沿面闪络特性进行了分析,为高重复频率多脉冲加速器的绝缘设计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重复频率多脉冲 交联聚苯乙烯 真空沿面闪络
下载PDF
MV级真空绝缘堆考核实验平台研制及其应用
6
作者 周亚伟 呼义翔 +4 位作者 杨实 何德雨 尹佳辉 罗维熙 张信军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109,共5页
为解决绝缘堆真空沿面闪络的问题,研制了面向脉冲功率装置应用的真空绝缘堆耐压考核实验平台,建立了绝缘堆考核实验平台等效电路模型,分析了真空绝缘堆环间闪络对绝缘堆电压的影响。基于该平台开展了三种材料绝缘堆的真空沿面耐压考核实... 为解决绝缘堆真空沿面闪络的问题,研制了面向脉冲功率装置应用的真空绝缘堆耐压考核实验平台,建立了绝缘堆考核实验平台等效电路模型,分析了真空绝缘堆环间闪络对绝缘堆电压的影响。基于该平台开展了三种材料绝缘堆的真空沿面耐压考核实验,验证了真空绝缘堆考核实验平台的实用性与可靠性。该工作的开展为脉冲功率装置真空绝缘堆的工程化研制提供参考,同时为新型绝缘材料的应用研究提供考核实验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功率 真空绝缘堆 电压 沿面闪络
下载PDF
温度对环氧树脂沿面闪络特性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吴延宇 张蕾 +4 位作者 黄猛 周秀 汤浩 覃林生 李秀芬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9-206,共8页
特高压穿墙套管的绝缘问题是特高压输电技术研究的重点,在实际的工况中,由于内部及外部环境的影响,穿墙套管时常处于室温以上的环境温度中,导致绝缘性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研究交流和直流电压下环氧树脂闪络电压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特高压穿墙套管的绝缘问题是特高压输电技术研究的重点,在实际的工况中,由于内部及外部环境的影响,穿墙套管时常处于室温以上的环境温度中,导致绝缘性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研究交流和直流电压下环氧树脂闪络电压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及温度的影响机制,搭建了环氧树脂沿面闪络试验平台,测量在恒定气压的SF_(6)氛围中,环氧树脂在不同温度下的闪络电压,仿真分析了闪络电压的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在25~70℃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环氧树脂的闪络电压出现先小幅下降后上升的现象,存在闪络电压的最小值。该现象是由气—固界面电场分布、SF_(6)气体临界场强和环氧树脂表面陷阱能级的共同作用导致。研究成果可以为特高压直流穿墙套管绝缘优化配置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墙套管 环氧树脂 沿面闪络 温度
下载PDF
聚合物真空绝缘子表面二级微结构
8
作者 霍艳坤 刘文元 +4 位作者 何亚姣 柯昌凤 蔡利兵 白现臣 程军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116,共7页
为研究绝缘子表面二级微结构的耐压提升机制,将表面二级微结构拆分为两种子结构,也即是表面微孔结构与表面微槽结构,并通过复合材料制备、激光处理、酸液选择性腐蚀等方式制备出表面二级微结构与相应的两种子结构。对三种结构分别进行... 为研究绝缘子表面二级微结构的耐压提升机制,将表面二级微结构拆分为两种子结构,也即是表面微孔结构与表面微槽结构,并通过复合材料制备、激光处理、酸液选择性腐蚀等方式制备出表面二级微结构与相应的两种子结构。对三种结构分别进行沿面耐压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表面微孔与表面微槽均能有效地提升绝缘子的真空沿面耐压性能,而二者组合形成的表面二级微结构能够进一步提升绝缘子的真空沿面耐压性能。该结果表明通过将表面结构进行合理的组合能够实现对绝缘子表面闪络发展的多重、协同抑制,进一步提升绝缘子的真空沿面耐压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面闪络 二级微结构 表面微孔 表面微槽
下载PDF
小型化GIS隔板绝缘子电场优化设计
9
作者 夏欣倩 祝子绚 +7 位作者 刘琳 单婵 王世峻 王梦薇 朱理 蔡亦竹 郝艳捧 李立浧 《广东电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114,共10页
为解决小型化SF_(6)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as insulated metal-enclosed switchgear,GIS)沿面闪络频发的问题,以交流220 kV GIS隔板绝缘子为研究对象,基于电场设计准则、沿面闪络事故原因分析和电场的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提出小型... 为解决小型化SF_(6)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as insulated metal-enclosed switchgear,GIS)沿面闪络频发的问题,以交流220 kV GIS隔板绝缘子为研究对象,基于电场设计准则、沿面闪络事故原因分析和电场的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提出小型化GIS隔板绝缘子的电场设计中场强控制的关键点。研究发现:①目前GIS绝缘件的电场设计准则没有考虑两因素对沿面绝缘的影响,一是SF_(6)气体中沿面闪络电压比气体间隙击穿电压分散性大,二是特快速瞬态过电压对附着金属微粒盆式绝缘子沿面的绝缘威胁比标准雷电过电压大;②为提高盆式绝缘子的沿面绝缘强度,不仅要优化电场分布使得放电不沿面发展,还要降低微粒积聚区域的电场强度提升沿面的金属微粒容错性;③盆式绝缘子具有较好的金属微粒容错性,更适用于金属微粒较多的开关气室,相比之下,平盘绝缘子更适用于金属微粒相对较少的母线气室;④在沿面电场强度校核中,盆式绝缘子需重点关注绝缘子凹面电场强度最大值,平盘绝缘子则需关注沿面接地端电场强度最大值;⑤在内绝缘校核方面,2种绝缘子均需要关注内嵌电极表面电场强度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隔板绝缘子 结构优化 电场仿真 沿面闪络
下载PDF
GIL内部金属微粒问题研究进展
10
作者 董曼玲 臧春艳 +1 位作者 詹振宇 辛伟峰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共14页
GIL作为中国能源电力互联网建设中一种重要的新型输电设备,在许多大型工程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随着GIL应用日益增多,由金属微粒污染物造成的内部绝缘劣化问题也日渐突出,很有必要对GIL内部金属微粒运动行为与放电特性的机理开展深... GIL作为中国能源电力互联网建设中一种重要的新型输电设备,在许多大型工程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随着GIL应用日益增多,由金属微粒污染物造成的内部绝缘劣化问题也日渐突出,很有必要对GIL内部金属微粒运动行为与放电特性的机理开展深入研究。文中从金属微粒的形状与材质、金属微粒的尺寸与数量、金属微粒的存在状态、金属微粒受电场作用的大小与类型、绝缘子类型与表面状况5大角度对国内外研究工作进行了归纳总结,给出了典型金属微粒的受力分析模型及计算公式,论述了金属粉尘群的潜在危险,对比了固定金属微粒与自由金属微粒的运动规律,以及交流、直流、冲击等典型电压下金属微粒的运动变化,并依据GIL内部不同绝缘子类型对表面电荷积聚及沿面闪络机理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L 金属微粒 粉尘群 绝缘子 沿面闪络
下载PDF
染污绝缘子放电空间电场时频特性研究
11
作者 张东东 罗威 +2 位作者 黄宵宁 张志劲 韩学春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73-2886,共14页
恶劣气象条件地区的污闪事故时有发生,而目前对污秽外绝缘放电机制的理解还不够全面。为揭示污秽绝缘子放电空间电场特性,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污闪预警方法。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开展了染污绝缘子放电空间电场波形监测试验,重点研究了空间... 恶劣气象条件地区的污闪事故时有发生,而目前对污秽外绝缘放电机制的理解还不够全面。为揭示污秽绝缘子放电空间电场特性,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污闪预警方法。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开展了染污绝缘子放电空间电场波形监测试验,重点研究了空间电场波形的时频特征参量。对于时域特征,对空间电场信号有效值、峰峰值、峰值因子三个时域特征量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其与盐密、绝缘子闪络状态的关系;对于频域特征,对空间电场信号进行傅里叶分解,获得了不同试验条件下的频谱图,发现发生闪络时,绝缘子空间电场信号中谐波分量占比升高,并提出可用三次谐波因子来描述绝缘子污闪放电发展程度。研究成果可进一步揭示污闪放电机制,并为解决恶劣环境下输电线路污闪预警的实际工程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缘子 污秽 非接触式监测 空间电场 时频特性 污闪预警
下载PDF
HTV硅橡胶复合绝缘子伞裙的热老化特性分析
12
作者 程洋 吕栎 +3 位作者 夏令志 黄鸿飞 郭凯航 任成燕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55,共7页
高温硫化(HTV)硅橡胶复合绝缘子作为架空输电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长时间的户外运行中出现的异常发热状态会加剧伞裙的老化,严重时会威胁到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通过对HTV硅橡胶复合绝缘伞裙样品进行480 h的人工热空气老化试验,对样... 高温硫化(HTV)硅橡胶复合绝缘子作为架空输电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长时间的户外运行中出现的异常发热状态会加剧伞裙的老化,严重时会威胁到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通过对HTV硅橡胶复合绝缘伞裙样品进行480 h的人工热空气老化试验,对样品进行邵氏硬度、水接触角、红外光谱、微观形貌及沿面闪络电压等多项性能参数的测量,分析伞裙样品的热老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长时间的热老化作用,会加剧伞裙的硬化,降低材料的憎水性。随着热老化时间增加,伞裙样品的老化程度增加,沿面闪络电压先增加后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橡胶 复合绝缘子 热空气老化 憎水性 沿面闪络
下载PDF
电力变压器绝缘成型件的局部放电特性及其绝缘性能综合评价方法
13
作者 刘鑫 常文婧 +5 位作者 张学友 田宇 高春嘉 邢通 苏飞洋 齐波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7,共10页
本文搭建了电力变压器绝缘成型件的局部放电特性和闪络特性测试平台,获得了不同绝缘成型件的局部放电起始场强、局部放电起始放电量、局部放电熄灭场强、沿面闪络场强等4个关键绝缘指标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绝缘成型件的局部放电起始... 本文搭建了电力变压器绝缘成型件的局部放电特性和闪络特性测试平台,获得了不同绝缘成型件的局部放电起始场强、局部放电起始放电量、局部放电熄灭场强、沿面闪络场强等4个关键绝缘指标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绝缘成型件的局部放电起始场强随着电极间距的增大而降低,平行分量下当电极间距从10 mm增大到25 mm时,局部放电起始场强降低了40.6%左右,不同分量下局部放电起始放电量为8.51~13.70 pC;在平行分量下,绝缘撑条和绝缘垫块的局部放电起始场强分别为2.55~2.85 kV/mm和1.43~1.78 kV/mm;在垂直分量下,绝缘撑条和绝缘垫块的局部放电起始场强分别为2.65~3.35 kV/mm和4.31~5.49 kV/mm。不同绝缘成型件表面形貌对其沿面闪络特性影响显著,表面压纹凹槽越密集,尺寸越大,阻碍沿面放电发展的效果越好。基于测试的试样数据库,提出基于熵权法的绝缘成型件综合性能评价方法,利用绝缘成型件放电特性的4个指标以及表观密度、尺寸偏差的离散程度确定不同性能指标的权重,对不同绝缘件进行了综合性能评价,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变压器 绝缘成型件 局部放电起始特性 闪络特性 绝缘性能综合评价方法
下载PDF
ZnO形貌及粒径对EP复合材料表面电荷传输及沿面闪络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尹国华 段祺君 +4 位作者 邵帅 夏国巍 李经纬 钟昱尧 谢庆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7,共8页
无机填料的形貌及粒径是影响环氧树脂(EP)复合材料沿面耐压性能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采用ZnO纳米纤维和不同粒径的颗粒状ZnO掺杂改性环氧树脂制备EP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进行了直流沿面闪络性能与电荷消散速率测试。结果表明:ZnO填料掺... 无机填料的形貌及粒径是影响环氧树脂(EP)复合材料沿面耐压性能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采用ZnO纳米纤维和不同粒径的颗粒状ZnO掺杂改性环氧树脂制备EP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进行了直流沿面闪络性能与电荷消散速率测试。结果表明:ZnO填料掺杂能有效提升EP复合材料的闪络电压,其中纤维状ZnO填料的提升效果要明显优于颗粒状ZnO填料,颗粒状ZnO/EP复合材料的闪络电压随填料粒径的减小呈现上升趋势。当ZnO纳米纤维的质量分数为15%时,EP复合材料的闪络电压相比纯EP提高了27.1%。构建了有限元仿真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纤维状ZnO使得EP内部电场非均匀系数提升,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电流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氧化锌 形貌粒径 沿面闪络 表面电荷
下载PDF
基于图像识别的绝缘材料憎水表面凝露形貌表征及其对放电发展影响研究
15
作者 贾子建 吴田 +2 位作者 高广德 吴健 冯平辉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24年第2期26-33,共8页
凝露是造成电气设备绝缘劣化或损坏,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主要危害之一。在相同凝露条件下不同表面产生的凝露在形貌上存在差异,对其放电发展的影响不同。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湿区占比和凝露平均接触面积等特征形貌参数对沿... 凝露是造成电气设备绝缘劣化或损坏,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主要危害之一。在相同凝露条件下不同表面产生的凝露在形貌上存在差异,对其放电发展的影响不同。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湿区占比和凝露平均接触面积等特征形貌参数对沿面放电影响的表征方法,采用3种涂覆有不同憎水涂层的试验样品进行憎水性测试,在分析测定了不同样品表面憎水性的基础上,通过相关试验研究了不同憎水表面下凝露液滴的发展过程及分布规律,并分析了凝露形貌参数对闪络电压的影响。结果表明,CSS涂层、P-EL88涂层和无涂层样品表面静态接触角分别为103.17°、91.60°、80.77°,在0.01的显著水平下湿区占比和液滴平均接触面积对凝露闪络电压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89和-0.696,凝露闪络电压受湿区占比和液滴平均接触面积联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露形貌 沿面放电 憎水涂料 图像识别 相关性分析
原文传递
1m级间隙正极性雷电冲击闪络判据海拔校正方法的适用性
16
作者 刘柏炫 韩永霞 +3 位作者 何少敏 蔡汉生 刘刚 冯瑞发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25-831,共7页
绝缘子及空气间隙的雷电冲击闪络判据是评估输电线路耐雷性能的重要仿真模型之一,同一间隙的闪络判据在不同海拔地区应用需要进行海拔校正。绝缘子及空气间隙的雷电冲击U50%闪络判据可以采用g参数进行海拔校正,但是更加精确的闪络判据... 绝缘子及空气间隙的雷电冲击闪络判据是评估输电线路耐雷性能的重要仿真模型之一,同一间隙的闪络判据在不同海拔地区应用需要进行海拔校正。绝缘子及空气间隙的雷电冲击U50%闪络判据可以采用g参数进行海拔校正,但是更加精确的闪络判据如伏秒特性及先导发展模型法尚缺乏有效的海拔校正方法。该文针对110kV线路用复合绝缘子及1m棒-板间隙,分别在平原和高海拔地区开展了正极性标准雷电冲击试验,对比了海拔对冲击闪络特性的影响,分析了现有海拔校正方法在U50%及伏秒特性散点校正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拟合了适用于不同海拔的110 kV单支复合绝缘子及1 m棒-板间隙的正极性标准雷电波先导发展模型,并将该模型计算得到的U-t曲线与试验所得的伏秒特性散点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先导发展模型通过改变相对空气密度开展闪络判据海拔校正的适用性。最后,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先导发展模型对计算110kV输电线路耐雷水平的影响,证明了先导发展模型闪络判据海拔校正的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间隙 海拔校正 闪络判据 先导发展模型 耐雷水平
原文传递
用于干式空心电抗器热致缺陷的可逆示温涂料制备与变色理化特性
17
作者 董冰冰 武奔 孟岩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2-330,共9页
电抗器包封的异常发热问题较为突出,易引起匝间绝缘故障导致设备损坏。为了及时检测异常发热,提出一种用于干式空心电抗器热致缺陷的可逆示温涂料制备方法,并对其变色性能、电学及热学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显色剂双酚A决定变色... 电抗器包封的异常发热问题较为突出,易引起匝间绝缘故障导致设备损坏。为了及时检测异常发热,提出一种用于干式空心电抗器热致缺陷的可逆示温涂料制备方法,并对其变色性能、电学及热学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显色剂双酚A决定变色材料的颜色深浅,其含量的增大使得其颜色先变深后缓慢变浅;溶剂聚丙烯蜡决定变色温度,其含量越高,变色开始温度越高,变色结束温度并不明显。进一步基于变色材料的颜色变化、变色时间、复色时间、变色温度及可逆性等影响因素,优选出变色材料最佳组分(结晶紫内酯,双酚A,聚丙烯蜡)含量配比。采用搅拌混合法制备出可用于干式空心电抗器热致缺陷的可逆示温涂料,其变色温度范围为107~131℃,变色效果较为明显,并具有良好的耐酸碱性和有机溶剂性;其沿面闪络电压随变色材料组分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持久性就地型防污闪复合涂料(permanent-room-temperature-valcanicedanti-contamination flashover composite coating,PRTV)与变色材料质量比为10:3.4时达到峰值9.27 kV/cm;导热系数为0.2514~0.5806W/(m·K),并随组分含量增加而降低。研究成果可为干式空心电抗器热致缺陷温度在线检测提供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式空心电抗器 热致缺陷 可逆示温 涂料 沿面闪络 导热系数
原文传递
高压GIS功能梯度绝缘子交/直流电场优化与沿面闪络抑制
18
作者 董佳楠 杜伯学 +1 位作者 梁虎成 姚航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297-3305,I0031,共10页
在双极高压直流(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HVDC)系统中,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as-insulated switchgears,GIS)可能承受交-直流混合电压。为了提高盆式绝缘子的沿面耐电性能,该文提出了基于多维功能梯度材料(multi-dimensional ... 在双极高压直流(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HVDC)系统中,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as-insulated switchgears,GIS)可能承受交-直流混合电压。为了提高盆式绝缘子的沿面耐电性能,该文提出了基于多维功能梯度材料(multi-dimensional functionally-graded material,MFGM)的绝缘子交、直流电场协同优化方法,制备了兼具体介电常数梯度材料(e-functionally gradient materials,e-FGM)和表面非线性电导材料(surface nonlinear conductivity materials,SNCM)的MFGM绝缘子,并在直流、交流和交-直流混合电压下开展电场仿真计算与沿面闪络测试。结果表明:直流电压下MFGM绝缘子的凸面中心区域积聚同极性表面电荷,而周围区域积聚异极性表面电荷,使高压三结合点处的电场强度较常规绝缘子降低25%,沿面闪络电压提升约14.5%;交流电压下,MFGM绝缘子的沿面电场畸变较常规绝缘子降低21%,沿面闪络电压提升约18%;交-直流混合电压下,MFGM绝缘子可同时降低暂、稳态电场分量,沿面闪络电压提升约12.7%。MFGM绝缘子满足暂、稳态工况下的沿面电场协同优化需求,在高压直流气体绝缘装备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直流 环氧树脂绝缘子 功能梯度材料 电场优化 闪络电压
原文传递
盆式绝缘子闪络的典型异物红外图像识别算法
19
作者 徐嘉臻 孙国立 +3 位作者 李要锋 范国涛 李帅杰 宋辉军 《信息技术》 2024年第2期160-165,共6页
分割典型异物像素区域时,难以选取最佳分割阈值,导致识别出的典型异物定位精度较差,由此,提出盆式绝缘子闪络的典型异物红外图像识别算法。去除红外图像脉冲噪声、高斯噪声,通过边缘锐化和灰度均匀化,划分图像目标和背景,利用遗传算法... 分割典型异物像素区域时,难以选取最佳分割阈值,导致识别出的典型异物定位精度较差,由此,提出盆式绝缘子闪络的典型异物红外图像识别算法。去除红外图像脉冲噪声、高斯噪声,通过边缘锐化和灰度均匀化,划分图像目标和背景,利用遗传算法搜索各类图像灰度方差和最大值,将最大值对应的分割阈值作为最佳阈值,分割典型异物像素区域,构建改进BP神经网络,提取分割图像的异物类别特征,迭代训练后,识别周围典型异物类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减小定了位边界框与异物矩形框的间距,提高了异物目标定位精度和识别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缘子闪络 典型异物 红外图像 目标识别 图像分割
下载PDF
阻燃防护服轰燃条件下阻燃性能影响因素探讨
20
作者 董永昭 朱世杰 +1 位作者 郑炜博 盛华 《安全、健康和环境》 2024年第3期60-65,共6页
为减少石化员工在易燃易爆场所下的伤亡情况,结合有关国家技术标准规定,从阻燃纤维组成、混纺比例要求,以及实践检验数据等多个角度,特别是阻燃防护服在轰燃测试条件下的试验数据,深入分析了影响阻燃防护服阻燃防护性能的重要因素,以及... 为减少石化员工在易燃易爆场所下的伤亡情况,结合有关国家技术标准规定,从阻燃纤维组成、混纺比例要求,以及实践检验数据等多个角度,特别是阻燃防护服在轰燃测试条件下的试验数据,深入分析了影响阻燃防护服阻燃防护性能的重要因素,以及在生产、使用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事项。根据防护服内在、外在以及洗涤次数等方面的分析,总结了开展该项测试需关注的技术细节。明确提出了在混纺制作阻燃防护服中,要保障对位芳纶基本比例等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护服 轰燃 阻燃性能 对位芳纶 混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