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省宜兴地区碎石土滑坡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研究
1
作者 张纪星 宋京雷 +2 位作者 刘洪 王亚山 刘宝生 《世界地质》 CAS 2024年第3期452-461,共10页
针对江苏省宜兴地区典型碎石土滑坡地质灾害,开展了滑坡地质灾害特征分析和防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碎石土滑坡主要发育于宜兴南部山区山前缓坡地带,自然边坡坡度不大于15°;滑坡体具有上土下岩的二元结构特征,滑坡破坏模式为后退... 针对江苏省宜兴地区典型碎石土滑坡地质灾害,开展了滑坡地质灾害特征分析和防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碎石土滑坡主要发育于宜兴南部山区山前缓坡地带,自然边坡坡度不大于15°;滑坡体具有上土下岩的二元结构特征,滑坡破坏模式为后退式渐进整体变形破坏的牵引式滑坡,表现为地形改造+降雨诱发;滑坡体轴向水平距离为改造后边坡前缘高差的10.0~12.0倍。采用坡面修整、抗滑桩、回填压脚、挡土墙和截排水沟等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消除滑坡地质灾害隐患,坡体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收敛于定值,坡体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石土滑坡 山前缓坡地带 牵引式滑坡 稳定性 防治措施 宜兴地区
下载PDF
四川龙门山强震区特大泥石流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研究
2
作者 高路 赵松江 +2 位作者 杨涛 胡卸文 余斌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4年第4期13-24,共12页
强震区泥石流表现出群沟暴发、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规模大、危害重、防治难等特点,文章以强震区数十条典型特大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分析统计、试验验证及示范工程应用等方法,开展了典型泥石流沟特点及其防治工程效果研究... 强震区泥石流表现出群沟暴发、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规模大、危害重、防治难等特点,文章以强震区数十条典型特大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分析统计、试验验证及示范工程应用等方法,开展了典型泥石流沟特点及其防治工程效果研究,构建了强震区特大泥石流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形成了强震区特大泥石流勘查设计技术和防控关键技术体系。勘查设计体系在现有勘查技术基础上提出震裂物源识别新技术、堵塞系数分项取值新思路等;根据泥石流沟谷形态将强震区泥石流分为窄陡型和宽缓型;防控关键技术体系针对不同沟谷形态的泥石流分别进行综合防控关键技术探讨实践,统筹考虑了窄陡型和宽缓型泥石流沟上游、中游、下游沟谷特征。组合多种综合防控措施,建立了“起动控源→过程控量→末端控灾”逐级控制的强震区特大泥石流综合防控体系。结果可为强震区泥石流综合防控提供技术支撑,也可为非震区泥石流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强震区 综合防控体系 震裂物源 堵塞系数 窄陡型 宽缓型
下载PDF
湿热风缓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对风环境的影响效应
3
作者 徐辉 夏海松 +1 位作者 董莉莉 刘天琪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5-504,共10页
目的综合解析湿热风缓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对风环境的影响效应。方法基于田野调查,利用CFD软件对聚落整体和聚落建筑的风环境进行模拟分析;选取凤台村3栋典型三合院,分析不同长高比和宽高比对聚落空间风环境的影响。结果在聚落整体街巷结... 目的综合解析湿热风缓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对风环境的影响效应。方法基于田野调查,利用CFD软件对聚落整体和聚落建筑的风环境进行模拟分析;选取凤台村3栋典型三合院,分析不同长高比和宽高比对聚落空间风环境的影响。结果在聚落整体街巷结构与建筑密度的综合影响下,凤台村冬季的聚落空间风速总体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夏季的聚落空间风速呈由村口向东北方向的递增规律,聚落整体风环境良好;模拟分析得出聚落建筑吊脚干栏的最佳空间形制:宽高比为6,长高比为7.2。结论聚落空间风环境受到街巷结构与季节主导风、建筑形态与密度的综合影响,传统聚落空间形制体现了对区域风环境的高效适应,以及对局部微气候的有效利用,建议在进行聚落保护规划与地域建筑设计时应遵循此空间形制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环境 传统聚落空间 吊脚干栏 数值模拟 湿热风缓地区
下载PDF
高速铁路引入枢纽(地区)电分相缓坡设置方案研究
4
作者 王希元 张光源 《高速铁路技术》 2024年第3期81-86,共6页
为解决川中浅丘地形高速铁路引入枢纽(地区)时电分相合理设置的难题,本文以成达万铁路引入资阳西站为例,针对电分相涉及上下游多专业的特点,构建了“多因素分步研究、多维度综合比选、多工况行车验证”的研究方法,对电分相缓坡设置方案... 为解决川中浅丘地形高速铁路引入枢纽(地区)时电分相合理设置的难题,本文以成达万铁路引入资阳西站为例,针对电分相涉及上下游多专业的特点,构建了“多因素分步研究、多维度综合比选、多工况行车验证”的研究方法,对电分相缓坡设置方案进行研究,得到了满足功能需求、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技术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新线合场引入车站时,通常由同一相电源对车场内多线供电,末端分区所(电分相)应尽量靠近车站,减小牵引负荷;(2)分相区反向断电标边界里程=车站最外侧信号机里程-(一离去区段长度+三接近区段长度)-0.2 km-0.5 km;(3)列车限速40 km/h通过六跨短分相的最大上坡度为5‰;(4)川中浅丘地形下,分区所选址不作为控制电分相设置的主要因素;(5)枢纽(地区)内,电分相设置应统筹考虑规划线路的引入,避免规划线路实施时对既有铁路相关工程造成严重影响。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枢纽(地区) 电分相 缓坡 多因素
下载PDF
强震区沟谷宽缓组合对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影响研究
5
作者 赵宇鹏 杨太强 +2 位作者 王昆 程伟 罗军尧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7-175,共9页
岷江上游分布着大量宽缓型和窄陡型泥石流沟,沟道的宽缓和窄陡对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具有重要影响。以岷江上游宽缓型沟谷桃关沟为研究对象,采用Massflow软件模拟再现了沟谷内泥石流的动力过程,得到了“宽缓支沟+宽缓主沟”“窄陡支沟+宽... 岷江上游分布着大量宽缓型和窄陡型泥石流沟,沟道的宽缓和窄陡对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具有重要影响。以岷江上游宽缓型沟谷桃关沟为研究对象,采用Massflow软件模拟再现了沟谷内泥石流的动力过程,得到了“宽缓支沟+宽缓主沟”“窄陡支沟+宽缓主沟”两种组合下的泥石流动力学特征。研究表明:流域内不同级别支沟间的宽缓组合对泥石流的运移具有显著影响,这种沟间组合因素影响了泥石流的速度和泥深。“窄陡+宽缓”组合下,前期泥石流流速较大,下蚀效应明显,扩散路径长,后期多淤积;而“宽缓+宽缓”组合下,沟内泥石流的侧蚀效应更显著,加剧了沟道的演化。这两种组合下的泥石流均有堵塞河道进而发育成堰塞湖的风险。研究成果提高了关于沟道宽缓组合对泥石流运移影响的认识,可为沟谷类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沟谷形态 宽缓-窄陡 动力特征 强震区 岷江上游
下载PDF
环渤中缓坡带盖层逐级破裂与油气阶梯跃升式运移
6
作者 王飞龙 彭靖淞 +2 位作者 王广源 夏成岗 胡安文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6,共13页
随着渤海凸起区勘探程度的提高,缓坡带成为重要的勘探接替区,但缓坡带勘探成功率较低,油气运移模式及运移路径精准预测是制约勘探成败的关键因素。以环渤中地区为重点,分析了断陷盆地缓坡带多层输导体系条件下盖层破裂与油气运移的关系... 随着渤海凸起区勘探程度的提高,缓坡带成为重要的勘探接替区,但缓坡带勘探成功率较低,油气运移模式及运移路径精准预测是制约勘探成败的关键因素。以环渤中地区为重点,分析了断陷盆地缓坡带多层输导体系条件下盖层破裂与油气运移的关系,总结了相应的油气运移模式,并基于运移模式开展油气三维运移模拟,实现了缓坡带油气运移路径的精细预测。研究表明:①渤中凹陷周缘缓坡带普遍具有“盖-断双控阶梯式”油气成藏模式,主要包括古近系近源和新近系源外2类油气藏。近源成藏的油气直接来自于烃源岩,在东营组区域盖层控制下沿古近系第一输导层顺层运移;源外成藏的油气来自于二次调整运移的充注点,油气顺断层突破东营组盖层后,沿新近系多层楼式输导层呈阶梯式充注运移。②累计盖层断接厚度小于450m是下伏盖层破裂及浅层输导层充注发生的触发条件。③受盖层减薄和断裂活动的耦合控制,缓坡带不同构造部位油气运聚的阶梯环带不同,可以通过“盖-断耦合”分析来预测油气的空间分布,基于这一思路创新开展阶梯跃升式油气立体运移模拟,在蓬莱19-3缓坡带综合预测成功率达88%。④由于坡折断带坡坪转换的正断层的密集发育,加上盖层厚度及其断接厚度的剧烈变化,坡折带之下的斜坡外带通常为近源成藏,油气勘探应该以中深层为主;坡折带之上的斜坡内带,油气通常在源外成藏,油气勘探应该以浅层为主。该研究成果对于断陷盆地缓坡带油气勘探有利方向预测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中 缓坡带 盖层 累计断接厚度 充注点 阶梯跃升式运移 运移模拟 蓬莱19-3
下载PDF
Nitrogen source and fate of typical orchard with gentle slope in semi-arid areas
7
作者 Miaoying An Ying Xie +3 位作者 Yuguo Han Jinxing Zhou Hulin Guo Zhixu Q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SCIE 2023年第6期167-175,共9页
Excessive nitrogen (N) exports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are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numer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rchards, as an essential par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lay... Excessive nitrogen (N) exports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are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numer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rchards, as an essential par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lay a crucial role i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Understanding the migration pathways of N in orchards is significant for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orchards and the reduc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this research, the source and fate of N in a typical orchard in Beijing we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N management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 in combination with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abits. The total N input into the orchard was 487.19 kg/hm^(2)·a, of which 85.44%, 10.99%, 3.30% and 0.27% of N input were from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tmospheric deposition, biological N fixation and pesticide, respectively. A large amount of 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was the primary source of N input in the orchard. For the N fate, the N surplus in the soil could reach up to 68.40% of total N inputs, and only 20.16% were absorbed and utilized by plants. The amount of N losses through ammonia volatilization, runoff and sediment,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accounted for 10.68%, 0.39% and 0.37%, respectively. N input in the orchard mainly remained in soil, while N loss was mainly through ammonia volatilization. There were 176.72, 99.00, and 57.52 kg/hm^(2)·a N surplus in 0-40 cm, 40-80 cm, and over 80 cm soil layers, respectively. To deal with the N accumulation on the soil surface and the migration of N from the soil surface to the deep layer of orchards, reducing 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substituting circular furrow for the whole orchard fertilization, adjusting irrigation schedule by reducing the amount of single irrigation, increasing the frequency of irrigation to three times in the normal year, and adopting efficient water-saving irrigation technology are realizable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tle slope orchard N accumulation-migration N fate N source semi-arid area
原文传递
断层防治水评价及煤柱“三区”转换研究
8
作者 訾建潇 韩腾腾 董绪峰 《山东煤炭科技》 2024年第5期157-161,共5页
梁宝寺煤矿3500轨道上山巷掘进过断层,为了安全掘进需要对DF315断层区域进行富水性探查及防治水评价,通过物探、钻探及对巷道顶板、底板三灰、十下灰、奥灰等含水层进行安全评价,将DF315防治水煤柱转换为缓采区。物探、钻探及安全评价... 梁宝寺煤矿3500轨道上山巷掘进过断层,为了安全掘进需要对DF315断层区域进行富水性探查及防治水评价,通过物探、钻探及对巷道顶板、底板三灰、十下灰、奥灰等含水层进行安全评价,将DF315防治水煤柱转换为缓采区。物探、钻探及安全评价的结果:DF315断层周围富水性弱且断层不导(含)水,正常情况不存在断层沟通含水层水害风险;底板三灰、十下灰、奥灰等含水层的实际隔水层厚度都大于安全隔水层厚度,巷道顶板45 m范围内无含水层,则巷道掘进过程中不会受到上述含水层水害威胁。根据“三区”管理规定DF315断层煤柱可由禁采区转换为缓采区,3500轨道上山巷掘进中不受顶板及底板含水层水害威胁,可安全快速地通过DF315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煤柱 防治水评价 禁采区 缓采区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特征递归消除模型的可解释性缓丘岭谷地貌滑坡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4
9
作者 孙德亮 陈丹璐 +3 位作者 密长林 陈星宇 密士文 李晓琴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2-219,共18页
研究旨在基于随机森林-特征递归消除模型,通过SHAP算法(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HAP)与部分依赖图(Partial Dependence Plot,PDP)对缓丘岭谷地貌区域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与内部机制解释,以期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提供参考。利用优... 研究旨在基于随机森林-特征递归消除模型,通过SHAP算法(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HAP)与部分依赖图(Partial Dependence Plot,PDP)对缓丘岭谷地貌区域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与内部机制解释,以期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提供参考。利用优化随机森林算法对典型缓丘岭谷地区滑坡易发性进行研究,建立缓丘岭谷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利用特征递归消除算法剔除噪声因子,选取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环境条件、人类活动5个类型16个因子构建重庆合川区滑坡致灾因子数据库;结合合川区754个历史滑坡点,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因子重要性进行排序,并根据专家经验法对研究区的滑坡易发性进行划分,将研究区的滑坡易发性分为极低、低、中、高、极高5个等级;应用部分依赖图对合川区滑坡发生影响大的因子进行解释和SHAP算法对个体滑坡进行局部解释。结果表明:与原模型相比,随机森林-特征递归消除模型测试集AUC值提高了0.019,证明了特征递归消除算法的有效性;训练集以及测试集的AUC值分别为0.769、0.755,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缓丘缓坡地区在起伏较大地区滑坡密度较大,历史滑坡多集中于高易发地区;滑坡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均匀性与复杂性,各致灾因子对滑坡发生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异质性,在缓坡丘陵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高程、岩性3个因子对滑坡发生的影响最大;由SHAP算法对合川白塔坪上山公路滑坡事件进行解释,岩性与高程对滑坡起抑制作用,起伏度、坡度、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POI核密度促进滑坡发生。综上所述,基于随机森林-特征递归消除模型在缓丘岭谷区滑坡易发性评价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通过部分依赖图与SHAP算法对全局滑坡与个体滑坡发生的内在机理进行解释分析,有利于构建与完善不同地貌环境下滑坡易发性评价因子体系并探究滑坡内部决策机理,可为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估与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性区划 随机森林算法 缓丘岭谷区 特征递归消除算法 部分依赖图 SHAP算法
下载PDF
Seismic Sediment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hallow Sea Area,Gentle Slope Belt of Chengning Uplift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宪国 林承焰 张涛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4期471-479,共9页
Seismic sedimentology is a new frontier inter-discipline subject, and shows good prospect and potentiality in reservoir deposition research with seismic data and geophysics technologies. We made seismic sedimentology ... Seismic sedimentology is a new frontier inter-discipline subject, and shows good prospect and potentiality in reservoir deposition research with seismic data and geophysics technologies. We made seismic sedimentology research of shallow sea area, gentle slope belt of Chengning (埕宁) uplift, Bohalwan (渤海湾) basin. In shallow sea area with sparse well coverage, it was difficult to characterize the reservoir architecture with the traditional method based on wells. A new method to re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is built: (1) information on plane and in section is inter-ealibrated with each other; (2) recognize the isochronic surfaces by frequency decomposition and interpret the depositional character with technology of stratal slicing; (3) make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with the stratal slice interpreta- tion and the dissection of well group. The depositional model of this area is built and used in the architecture analysis of area without wells. The architecture description reveals that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 of pan-connection sand bodies in braided rivers is the reason for high water cut of the new horizontal well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sedimentology shallow sea area gentle slope belt of Chenguing uplift braided river ARCHITECTURE braided bar
原文传递
河曲露天煤矿采区转向方式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震 王晓民 +3 位作者 吕贵龙 李瑞行 王恒荣 马力 《陕西煤炭》 2023年第6期140-144,149,共6页
河曲露天煤矿在首采区服务年限结束后面临的采区转向问题可能会严重影响河曲露天煤矿的经济效益与正常的生产工作,进而影响河曲露天煤矿工作面布置、采排成本与剥采比以及后续的发展,基于以上原因开展对河曲露天煤矿首采区转向二采区的... 河曲露天煤矿在首采区服务年限结束后面临的采区转向问题可能会严重影响河曲露天煤矿的经济效益与正常的生产工作,进而影响河曲露天煤矿工作面布置、采排成本与剥采比以及后续的发展,基于以上原因开展对河曲露天煤矿首采区转向二采区的合理过渡转向方式的研究工作。通过对重新拉沟、扇形转向、缓帮留沟3种转向方式的特点进行分析并进行多方面论证,结合运距、外排量、煤质变化与平均剥采比等工程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基于经济上合理、工程上适用的原则对3种转向方式使用集值迭代法确定不同指标所占有的权重,最终使用TOPSIS评价法得出使用缓帮留沟方法转向为最佳转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SIS评价法 采区转向 扇形转向 重新拉沟 缓帮留沟
下载PDF
基于元胞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9
12
作者 李红波 张慧 +1 位作者 赵俊三 袁磊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3-29,F0003,共8页
研究目的:评价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研究方法:以GIS为系统环境,通过元胞自动机模拟地理空间过程,"生态位"确定元胞邻域之间的转换规则,构建元胞自动机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研究结果:模型运行得出了安宁市低丘缓坡土地... 研究目的:评价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研究方法:以GIS为系统环境,通过元胞自动机模拟地理空间过程,"生态位"确定元胞邻域之间的转换规则,构建元胞自动机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研究结果:模型运行得出了安宁市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的等级图谱,适宜建设区域主要分布在低丘缓坡区域的东北部,模型运行有效。研究结论:元胞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运行结果生态意义明确,适用于生态保护为目的的同质性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为评价、优化和编制低丘缓坡专项规划方案奠定了很好基础,也为类似的山地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评价 低丘缓坡 建设适宜性评价 元胞自动机 生态位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涠11区流一段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25
13
作者 李茂 李胜利 +3 位作者 姜平 于兴河 曾小明 戴明建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15-924,共10页
北部湾盆地涠洲11区流一段发育缓坡型和陡坡型两种类型的扇三角洲。结合岩电震资料,分析了这两类扇三角洲的异同,并探讨了造成这两类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异同的主控因素。其中陡坡型扇三角洲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陡坡带的流一段中亚段,粒... 北部湾盆地涠洲11区流一段发育缓坡型和陡坡型两种类型的扇三角洲。结合岩电震资料,分析了这两类扇三角洲的异同,并探讨了造成这两类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异同的主控因素。其中陡坡型扇三角洲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陡坡带的流一段中亚段,粒度较粗,以重力流成因的厚层砂砾岩体为主,沉积厚度大,平面展布小;而缓坡型扇三角洲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南部的涠西南低凸起缓坡带附近的流一段下亚段,粒度相对偏细,牵引流与重力流沉积构造均较发育,沉积厚度相对较小,平面延伸范围广。两类扇三角洲形成与分布特征的不同主要受控于构造格局、古地形的差异以及基准面变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西南凹陷 流一段 缓坡型扇三角洲 陡坡型扇三角洲 沉积特征
下载PDF
川东北元坝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台地演化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文光 蔡忠贤 +1 位作者 邹华耀 段金宝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10-413,共4页
在层序格架内研究川东北元坝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台地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元坝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4个体系域。元坝地区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台地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受到构造抬升和高位溢流的影响。在层序SQ1海侵... 在层序格架内研究川东北元坝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台地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元坝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4个体系域。元坝地区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台地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受到构造抬升和高位溢流的影响。在层序SQ1海侵期,元坝北部受到构造抬升的影响,外缓坡外侧沉积厚度反而大于外缓坡内侧厚度。从层序SQ1海侵期持续到高位初期的构造抬升减小了台地中缓坡与外缓坡的差异,促使台地规模迅速向北扩大。在层序SQ1高位期,元坝东部高位溢流现象显著。高位期台地可容纳空间减小,限制了台地的垂向加积潜力,沉积物向外缓坡方向侧向前积,出现高位溢流。鲕滩主要发育在高位溢流不同阶段所形成的中缓坡和缓坡斜坡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坡 高位溢流 层序 元坝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基于GIS的重庆低丘缓坡土地产业转移适宜度评价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伟 廖和平 +3 位作者 潘卓 李晓华 李涛 李靖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244-252,F0003,共10页
为了高效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科学构建低丘缓坡土地产业转移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借鉴,该文以GIS技术和实证研究为手段,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建立了包括3个评价目标共计13个指标的评价... 为了高效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科学构建低丘缓坡土地产业转移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借鉴,该文以GIS技术和实证研究为手段,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建立了包括3个评价目标共计13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以置信区间为基准的指标数据统计分析和处理方法,采用了动态权重的方式对评价指标权重予以修正,利用加权平均模型对适宜度进行了测算评价。研究结果可靠、信度较高、方法可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低丘缓坡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对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提供了方法借鉴和实践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 产业 土地资源 适宜度评价 低丘缓坡 两江新区
下载PDF
基于惩罚型变权的低丘缓坡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以重庆市两江新区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俊 廖和平 +4 位作者 庄伟 潘卓 李涛 时仅 褚远恒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3-119,共7页
为了解低丘缓坡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低丘缓坡开发建设的可行性,缓解城镇扩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选取自然生态适宜度、经济社会适宜度2个维度13项指标,引入惩罚型变权理论,探讨低丘缓坡评价指标的权重... 为了解低丘缓坡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低丘缓坡开发建设的可行性,缓解城镇扩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选取自然生态适宜度、经济社会适宜度2个维度13项指标,引入惩罚型变权理论,探讨低丘缓坡评价指标的权重修正方法,构建集"基础权重设定"、"权重修正"、"层次分析"等于一体的综合测度模型.结果显示:研究区西南部经济发达且自然环境基础好,低丘缓坡普遍适宜于开发建设;东北部低丘缓坡分布广泛,因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任务重,开发建设适宜性较差.研究表明,基于惩罚型变权的综合评价方法能有效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更客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丘缓坡 开发建设 适宜性评价 惩罚型变权 两江新区
原文传递
辽河东部凹陷南段沙三上亚段沉积特征与聚煤规律 被引量:3
17
作者 韩作振 高丽华 +4 位作者 杨仁超 樊爱萍 徐学蓓 陈金勇 刘亚南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76-781,共6页
根据单井岩性、沉积构造、测井以及连井剖面,对东部凹陷南段沙三上亚段进行了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分析,认为:沉积环境主要为冲积扇、曲流河、辫状河、三角洲、洪泛平原、滨浅湖以及半深湖。研究发现,研究区沙三上亚段聚煤环境类型多样,... 根据单井岩性、沉积构造、测井以及连井剖面,对东部凹陷南段沙三上亚段进行了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分析,认为:沉积环境主要为冲积扇、曲流河、辫状河、三角洲、洪泛平原、滨浅湖以及半深湖。研究发现,研究区沙三上亚段聚煤环境类型多样,目前已发现8个聚煤区:缓坡带的桃园三角洲聚煤区、黄金带辫状河聚煤区、热河台辫状河聚煤区、桃园废弃河道聚煤区、于楼废弃河道聚煤区、热河台废弃河道聚煤区,中间洼陷带的荣兴屯聚煤区、小龙湾聚煤区,聚煤区沿低洼地带呈长轴展布。煤层主要发育于辫状河泛滥平原、曲流河废弃河道、三角洲平原以及滨湖沼泽环境中,其中,辫状河泛滥平原、三角洲平原以及滨湖沼泽环境形成的煤层分布范围较广,为煤型气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聚煤规律 含煤层段 聚煤区 缓坡带 洼陷带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缓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产流效应 被引量:4
18
作者 靳婷 赵文武 +1 位作者 赵明月 徐海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2年第4期30-36,共7页
探讨缓坡土地利用方式与水土流失之间的作用机制,对于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具有积极意义。利用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2009—2011年间小区定位监测数据,探讨缓坡谷子地(F)、柳枝稷地(S)、撂荒地(A)、2/3谷子-1/3柳枝稷... 探讨缓坡土地利用方式与水土流失之间的作用机制,对于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具有积极意义。利用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2009—2011年间小区定位监测数据,探讨缓坡谷子地(F)、柳枝稷地(S)、撂荒地(A)、2/3谷子-1/3柳枝稷地(FS)、2/3谷子-1/3撂荒地(FA)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产流效应,结果表明:1)缓坡谷子地(F)的径流量最大,受短历时高强度降雨影响显著;2)7月是产生径流的敏感时期;3)土地利用方式S、A、FS、FA与F相比,具有不同程度的减流效应,减流效应大小顺序为A>S>FA>FS;4)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对减少缓坡产流量起到积极作用,但当降雨量、降雨强度较大时,植被覆盖削减径流的作用会被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土地利用方式 降雨 缓坡地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断陷湖盆地震相模式研究要点——以Capella油田为例 被引量:9
19
作者 范兴燕 张研 +1 位作者 唐衔 肖高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96-1206,1035,共11页
Capella地区整体表现为一"东断西超"狭长型断陷湖盆,具有缓坡带发育多种沉积相带类型、地震反射特征复杂多变以及湖盆短轴方向存在距离短、多源碎屑物叠置区分难度大的特点。传统断陷湖盆地震相模式在Capella湖盆陡坡区和长... Capella地区整体表现为一"东断西超"狭长型断陷湖盆,具有缓坡带发育多种沉积相带类型、地震反射特征复杂多变以及湖盆短轴方向存在距离短、多源碎屑物叠置区分难度大的特点。传统断陷湖盆地震相模式在Capella湖盆陡坡区和长轴入口区的沉积相研究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但在缓坡区和湖心区识别不同相带沉积物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文章对研究区断陷湖盆自身发育特点和地震相模式建立的难点进行了详细剖析并提出针对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断陷湖盆不同地带沉积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不同相带地震相特征和彼此间的差异,最终建立了一套适用于狭长型断陷湖盆的地震相模式,为后人对此类断陷盆地沉积相解释、评价以及储层预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湖盆 地震相 地震相模式 陡坡带 缓坡带 长轴入口区 湖心区
下载PDF
蜀南低缓构造区须家河组岩性气藏形成条件与勘探潜力 被引量:3
20
作者 金惠 杨威 +3 位作者 夏吉文 马彦良 施振生 沈珏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0-308,共9页
与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岩性气藏相对比,近年来蜀南地区须家河组勘探和开发一直没有获得重大突破,蜀南低缓构造区须家河组是否存在岩性气藏形成条件和勘探潜力一直为众人所关注。综合分析露头、岩心和测井资料,并通过对该区须家河... 与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岩性气藏相对比,近年来蜀南地区须家河组勘探和开发一直没有获得重大突破,蜀南低缓构造区须家河组是否存在岩性气藏形成条件和勘探潜力一直为众人所关注。综合分析露头、岩心和测井资料,并通过对该区须家河组构造背景、沉积砂体、烃源岩和储层等成藏条件、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认为:蜀南低缓构造之间存在大面积地层平缓区,具备大面积岩性气藏形成的构造背景;须家河组一段、三段、五段及六段二亚段为广覆式分布烃源岩,具备面式生烃特征,为岩性气藏的形成奠定气源基础;大型敞流型湖盆内须二段、须四段、须六段一亚段和须六段三亚段以砂岩沉积为主,砂体分布广并多层叠置,具备较好储集条件;源岩层与储集层间互沉积,源储一体使蜀南须家河组与川中须家河组具有相似的面状供烃、近源高效聚集成藏特征。蜀南地区须家河组具备岩性气藏形成基础,可形成大规模岩性大气区,勘探潜力巨大。该认识为低缓构造区须家河组勘探部署提供充分地质依据,并指明低缓构造之间的平缓区域是下一步勘探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缓构造 成藏条件 岩性气藏 须家河组 蜀南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