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提高冰川地貌表达维度的研究
1
作者 刘强 刘金花 +4 位作者 王磊斌 陈鑫 赵志斌 赵晓艳 李英奎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3期1087-1098,共12页
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含有重要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是鉴别冰川作用范围和性质的标志,也是冰川动力学研究的基础。冰川地貌的表达研究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冰川地貌制图方案,为冰川形成过程、冰川类型及冰川作用的动力... 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含有重要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是鉴别冰川作用范围和性质的标志,也是冰川动力学研究的基础。冰川地貌的表达研究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冰川地貌制图方案,为冰川形成过程、冰川类型及冰川作用的动力学特征判断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冰川地貌专题图的专业性为古冰川重建和古环境研究提供支撑的同时,也提高了非专业人士的解读难度。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地图、混合现实地图、微地图、语义地图和隐喻地图等的泛地图表达机制提供了更多维度的表达方案,在传统的空间几何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状态和读图者视角等维度,为冰川地貌表达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使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构建了卡若拉冰川西沟的交互式三维冰川地貌场景,增加了三维、动态和读图者视角等表达维度。通过前期研究工作基础(沉积物特征、测年等工作)对场景内典型的冰川地貌进行标注,将前期冰川地貌的研究认识与VR场景进行较好的对应。该场景可以720°自由变换,包含末次冰盛期-晚冰期、早全新世、新冰期、小冰期和现代冰川共40个分场景,可以激发读图者的沉浸感、交互感和构想感。VR等技术对冰川地貌进行泛地图式的更多维度表达,可以为冰川地貌教学、科普及学术交流提供良好的交互式三维冰川地貌素材,也可以辅助读者更加准确地判别冰川遗迹和认知冰川发育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地貌 虚拟现实 读图者视角 可视化维度 卡若拉冰川
下载PDF
A PRELIMINARY STUDY ON QUATERNARY GLACIAL LANDFORMS IN MT.MA'AN
2
作者 罗成德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1998年第1期92-96,共5页
Mt.Ma'an (4288 m) i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southwest edge of Sichuan Basin. It is situated to the south of the Dadu River. The geographic coordinates are: 28°58′N, 102°55′E. There are six peaks ... Mt.Ma'an (4288 m) i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southwest edge of Sichuan Basin. It is situated to the south of the Dadu River. The geographic coordinates are: 28°58′N, 102°55′E. There are six peaks over 4000 m in elevation. Many quaternary glacial landforms in this mountain have been discovered. It's a typical example of fossil glacial landform in the east China. Its glacial stages are the last glaciation (Q 3 3) and the neoglaciation (Q 3 4). Mt. Ma'an and Mt. Luoji (4359 m) are similar in the fossil glacial landform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For example, the ratio between the direct difference and the minus difference is differ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west edge of Sichuan Basin Mt.Ma’ an GLACIAL landform QUATERNARY glacier
下载PDF
Mapping the Late-Holocene Glacial Geomorphology and Glacier Surface Types in the Mt. Harajoriha, Central Tian Shan
3
作者 Yanan Li Ping F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9年第6期669-688,共20页
Alpine glaciers in the central Tian Shan are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climate change and also the freshwater tower for the transboundary countries in Central Asia. Knowledge about the glacier dynamics in the late Hol... Alpine glaciers in the central Tian Shan are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climate change and also the freshwater tower for the transboundary countries in Central Asia. Knowledge about the glacier dynamics in the late Holocene, such as the Little Ice Age, and surface zones is still limited. In this study, two headwater basins, the Xiata and the Muzart basins, in the Harajoriha Mountain Range in northwestern China were selected to investigate the glacial landforms and glacier surface type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geomorphological mapping and remote sensing analysis. Several types of glacial landforms including glacial valleys, moraine complexes, moraine ridges, and trimlines were identified and manually digitized based on the 30 m 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 (SRT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10 m Sentinel-2 satellite imagery, and high-resolution images from Google Earth. In addition, an effective automated mapping algorithm was applied to the modern glaciers from a Landsat 8 scene using its optical and thermal bands to classify glacier facies, i.e. ice, snow, and slush zone, and supraglacial debris cover. Field trip to the forelands of the Aerqialeteer Glacier in the Xiata basin allowed detailed mapping of the proglacial environment and provided field checks for the mapping with GPS tracks and panoramic photos. Through this fused approach, the mapping results showed a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sets of information connecting the glacier retreat since the late Holocene to contemporary glacier properties. They will be of particular value for future chronological reconstruction of past glacial events and for understanding how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play a role in the heterogeneity of glacier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ACIAL landformS glacier SURFACE Classification CENTRAL Tian Shan China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厚度测量与地形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通 效存德 +2 位作者 秦翔 侯典炯 丁明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59-1066,共8页
冰川地形特征的研究是构建冰川流动模型的基础.根据探地雷达获取的冰川厚度数据(2009年)和1∶5万地形图(1974年),得到沿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主流线的冰厚度分布以及5条冰川槽谷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沿东绒布冰川主流线的平均表面坡度约... 冰川地形特征的研究是构建冰川流动模型的基础.根据探地雷达获取的冰川厚度数据(2009年)和1∶5万地形图(1974年),得到沿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主流线的冰厚度分布以及5条冰川槽谷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沿东绒布冰川主流线的平均表面坡度约为0.08,平均厚度约为190m,最大厚度约为320m(海拔6 300m);在1974—2009年间沿冰川主流线冰厚度平均减薄约30m;东绒布冰川表碛覆盖区与白冰区尚未分离,目前很可能是一条停滞冰川,冰川末端位于海拔5 540m附近(下游方向);东绒布冰川槽谷形态接近于V型,而不是U型(b指数变化范围约为0.7~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 东绒布冰川 地形特征 冰厚度 冰川槽谷
下载PDF
中国东部黄山的成山过程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6
5
作者 罗照华 李德东 +2 位作者 潘颖 黄丹峰 梁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0-260,共11页
黄山是否存在过冰川是长期争议的科学问题,反对者的证据之一是黄山的海拔高度不能满足终年积雪的要求。这种认识源于地理学家对黄山成山过程的推测,没有考虑黄山岩体和区域地质演化所反映的成因信息。黄山岩体为一个主要由4个岩性单元... 黄山是否存在过冰川是长期争议的科学问题,反对者的证据之一是黄山的海拔高度不能满足终年积雪的要求。这种认识源于地理学家对黄山成山过程的推测,没有考虑黄山岩体和区域地质演化所反映的成因信息。黄山岩体为一个主要由4个岩性单元组成的早白垩世复式小岩基,从早到晚、由边缘到中心依次为温泉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云谷寺连续不等粒粗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狮子岭斑状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和贡阳山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组成。这种结构变化表明黄山地区发生过同侵位剥蚀作用,暗示岩浆侵位深度越来越小,受挤压构造力的驱动。与此相应,狮子岭单元的钾长石斑晶定向排列和云谷寺单元中的原生节理垂直于相邻两单元的接触界面,暗示黄山花岗岩具有强力侵位的特点。因此,黄山岩体形成于挤压构造环境,而不是前人推测的伸展环境。这种认识与区域构造变形和盆地分析的证据一致,暗示黄山地区曾经处于挤压造山环境,具有造山带型厚陆壳。对比岩浆起源深度和现今地壳厚度,可以合理地推测,晚白垩世以来黄山地区地壳减薄了约14~29km,其地貌响应约为1.94~4.18km。据此,黄山在早白垩世的海拔高度可能达到2693~4776m。因此,黄山形成于地壳沉陷过程中的差异侵蚀,而不是地壳的阶段式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黄山 风景 地貌 冰川 岩石圈减薄
下载PDF
基于GIS的玛旁雍错流域冰川地貌及现代冰川湖泊变化研究 被引量:39
6
作者 郭柳平 叶庆华 +2 位作者 姚檀栋 陈锋 程维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7-524,共8页
基于多源多时相的数字遥感影像、地形图和DEM数据,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西藏玛旁雍错流域冰川地貌类型和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对流域内近30 a来冰川和湖泊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4—2003年玛旁雍错流域冰川总... 基于多源多时相的数字遥感影像、地形图和DEM数据,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西藏玛旁雍错流域冰川地貌类型和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对流域内近30 a来冰川和湖泊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4—2003年玛旁雍错流域冰川总面积减少了7.27 km2,平均退缩速率0.24 km2.a-1;湖泊总面积减少37.58 km2,平均退缩速率1.25 km2.a-1.多时相的监测表明,冰川在加速退缩,且阳坡冰川的消融速度大于阴坡,坡度陡、面积小的冰川消融比例大于坡度缓、面积较大的冰川;湖泊面积先减少后有所增加,但总面积还是减少了,不少小湖泊消失.分析流域附近气象资料可知,气温上升和降水量减少是玛旁雍错流域内冰川消融与退缩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旁雍错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冰川地貌 冰川变化 湖泊变化
下载PDF
“冰臼”与“壶穴”之争 被引量:24
7
作者 李孟华 谢小康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81-384,共4页
对目前见诸报端的“冰臼”之说进行了讨论, 认为目前广东范围内所见之“冰臼”实际上是现代流水地貌之“壶穴”, 并指出, 以“冰臼”作轰动效应来吸引游客, 发展旅游业是不够严谨的。
关键词 冰臼 壶穴 涡流 冰川 流水地貌 冰川地貌
下载PDF
一种新型冰川地貌——山岳冰川型蛇形丘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强 杨武年 +1 位作者 谭曦 谭其生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9-111,共3页
蛇形丘一般发育在大陆冰川地区,其成因主要是冰下隧道中冰融水流动携带的砂砾堆积填充而成,组成物质为砂砾。该文提出山岳冰川地区也有蛇形丘发育,并阐述其成因、组成物质结构、地理位置等与大陆冰川地区蛇形丘的不同。利用该类地貌的... 蛇形丘一般发育在大陆冰川地区,其成因主要是冰下隧道中冰融水流动携带的砂砾堆积填充而成,组成物质为砂砾。该文提出山岳冰川地区也有蛇形丘发育,并阐述其成因、组成物质结构、地理位置等与大陆冰川地区蛇形丘的不同。利用该类地貌的航空立体影像进行分析论证,为山岳冰川型蛇形丘的存在、成因、物质结构、地理位置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地貌 山岳冰川型蛇形丘 成因 形态 结构
下载PDF
秭归庙河的第四纪冰川遗迹 被引量:3
9
作者 魏宝华 肖尚斌 +4 位作者 刘咏燕 赵家成 李媛 牛凤霞 王栋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4期89-95,共7页
描述了秭归庙河一带的冰斗、漂砾、冰川谷及冰水阶地等冰川遗迹,该古冰川的发现有利证实中纬度地区中低山第四纪时冰川运动的存在.为了探讨该地第四纪经冰川作用,从影响冰川形成的机制(降水、温度和雪线高度)出发,通过与庐山地区的气候... 描述了秭归庙河一带的冰斗、漂砾、冰川谷及冰水阶地等冰川遗迹,该古冰川的发现有利证实中纬度地区中低山第四纪时冰川运动的存在.为了探讨该地第四纪经冰川作用,从影响冰川形成的机制(降水、温度和雪线高度)出发,通过与庐山地区的气候特征对比,来进一步阐明秭归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基于庙河阶地中钙结岩中δ18O的分析,恢复了该地第四纪冰期时的古气温和降雨量,第四纪冰期时温度和降水分别为-3.1^+3.2℃和776~1 155 mm,这种气候背景条件有利于低山冰川作用的形成,总结出庙河第四纪时的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作用 冰川遗迹 第四纪冰川
下载PDF
以ESR测年为约束的中国第四纪冰期序列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柴乐 刘亮 +1 位作者 许姗 张威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8年第5期62-65,共4页
本文首次利用已公布的ESR测年数据,建立以ESR测年为约束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序列。ESR年代遍布昆仑冰期至小冰期的各次冰期,且成为指示昆仑冰期、中梁赣冰期等老冰期的重要证据。但还存在信号归零机制不清、残留剂量不易确定等问题,亟待深... 本文首次利用已公布的ESR测年数据,建立以ESR测年为约束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序列。ESR年代遍布昆仑冰期至小冰期的各次冰期,且成为指示昆仑冰期、中梁赣冰期等老冰期的重要证据。但还存在信号归零机制不清、残留剂量不易确定等问题,亟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地貌 ESR测年 冰期序列
下载PDF
试论浙江东部四明山、天台山、大盘山地区的地貌——对浙江“第四纪冰川遗迹”的讨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桑广书 叶玮 +3 位作者 吕惠进 裘善文 郑本兴 俞仲辉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2期217-222,共6页
近年来报道的浙江东部四明山、天台山和大盘山地区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关系到我国东部第四纪环境问题,也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科学认识有重要的影响.根据实地考察,对所报道地区的地貌特点、成因和类型进行了分析、论述.所... 近年来报道的浙江东部四明山、天台山和大盘山地区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关系到我国东部第四纪环境问题,也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科学认识有重要的影响.根据实地考察,对所报道地区的地貌特点、成因和类型进行了分析、论述.所谓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是由风化、重力、流水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类型,从末次冰期环境来看,浙江东部山地不存在发育第四纪冰川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 第四纪 冰川遗迹 浙东山地
下载PDF
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第四纪冰川研究进展与问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亮 许姗 +1 位作者 柴乐 张威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8年第5期48-51,共4页
喀纳斯河谷位于中国境内的阿尔泰山南坡中段,研究区陈列了多期次第四纪冰川遗迹,是研究区域地貌过程演化和古气候变化的重要载体。经过近40年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第一,摸清冰川地貌特征,运用地貌地层学原理进行冰期序列的配套;第二... 喀纳斯河谷位于中国境内的阿尔泰山南坡中段,研究区陈列了多期次第四纪冰川遗迹,是研究区域地貌过程演化和古气候变化的重要载体。经过近40年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第一,摸清冰川地貌特征,运用地貌地层学原理进行冰期序列的配套;第二,年代学进展喜人,利用14C、OSL、ESR、CR N等绝对定年技术获得了一批年代学数据,并据此划分了详细的冰进阶段,分别对应MIS 6、MIS 5、MIS 4、MIS 3、MIS 2(LGM)以及新冰期和小冰期。取得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新的问题,如:各阶段冰进范围划定存在争议;利用各种测年手段确定湖口冰碛丘陵的形成年代存在差异;LGM以来的年代学研究薄弱。这些问题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泰山 喀纳斯 冰川地貌 年代学 进展
下载PDF
山东中低山丘陵古冰川遗迹质疑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乃昂 张律吕 +2 位作者 余莺潇 于昕冉 田璐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1-231,共11页
近年来,有关山东中低山丘陵"古冰川遗迹"时有报道,使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再起纷争。为作澄清,通过实地考察对业已报道的"古冰川遗迹"进行质疑,指出其列举的"冰碛垄""古冰斗"&qu... 近年来,有关山东中低山丘陵"古冰川遗迹"时有报道,使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再起纷争。为作澄清,通过实地考察对业已报道的"古冰川遗迹"进行质疑,指出其列举的"冰碛垄""古冰斗""擦痕""颤痕"等不符合冰川地貌证据的专有属性和判别标准,冰期划分和雪线重建不符合科学发现与科学事实确证所需的充分条件,即不满足"将古论今"、地貌组合三要素系统配套、成因-环境一致性的判别原则和方法。因此认为,山东中低山丘陵不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部分学者提出"低海拔型古冰川"的论断,是基于例外主义的泛冰川论,必然会引致"雪球地球"事件进而颠覆第四纪为灵生纪的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冰川论 例外主义 冰川地貌 冰期划分 雪线重建
原文传递
“冰臼”与“壶穴”的鉴别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孟华 谢小康 《嘉应大学学报》 2000年第6期71-74,共4页
对同一地貌现象的成因争论,各执一词,本文试以“冰臼”、“壶穴”之间成因上的不同,从成生条件、过程乃至痕迹讨论它们的区别,并加予鉴别。
关键词 冰臼 壶穴 山谷冰川 涡流 鉴别 地貌学 形成机理 基岩河床 冰川发育
下载PDF
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世界级地质遗迹景观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明 《四川地质学报》 2020年第2期332-337,共6页
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拥有冰川地貌、变质岩、构造形迹与峡谷、湖泊等重要地质遗迹资源。通过野外调查与相关资料研究,对大理冰期剖面、苍山两处地质遗迹景观的科学、美学、科普教育、地学旅游、人文价值进行了全面分析,与国内、国际同... 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拥有冰川地貌、变质岩、构造形迹与峡谷、湖泊等重要地质遗迹资源。通过野外调查与相关资料研究,对大理冰期剖面、苍山两处地质遗迹景观的科学、美学、科普教育、地学旅游、人文价值进行了全面分析,与国内、国际同类型地质遗迹景观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其能达到世界级地质遗迹景观。本研究结果可供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参考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苍山 大理冰期剖面 冰川地貌 苍山 断块山 价值 评价
下载PDF
独龙江流域地貌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先之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996年第1期59-72,共14页
文章首先概述独龙江流域的地貌基本形态结构,分析现代地貌作用的外营力,讨论地质构造和地表物质对研究区地貌形成的作用和影响。作者着重根据现代冰川分布及其特征、古冰川遗迹、冰缘地貌类型和古冰缘地貌遗迹,研究独龙江流域全新世... 文章首先概述独龙江流域的地貌基本形态结构,分析现代地貌作用的外营力,讨论地质构造和地表物质对研究区地貌形成的作用和影响。作者着重根据现代冰川分布及其特征、古冰川遗迹、冰缘地貌类型和古冰缘地貌遗迹,研究独龙江流域全新世以来的构造抬升和气候演变。最后分析研究区坡地形成过程,河流地貌的发展与演变,阐述独龙江流域的地貌发育史。总之,文章坚持将今及古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 冰川 河流 独龙江流域
下载PDF
四川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地貌特征 被引量:7
17
作者 曹俊 《四川地质学报》 2004年第4期237-240,共4页
四姑娘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其主峰海拔 6 2 5 0m ,是四川省第二高峰。区内山势陡峭 ,地貌差异明显。海拔 380 0m以下 ,发育流水侵蚀、堆积地貌 ;海拔 380 0m以上广泛发育第四纪冰蚀地貌和古冰川堆积地貌。现代... 四姑娘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其主峰海拔 6 2 5 0m ,是四川省第二高峰。区内山势陡峭 ,地貌差异明显。海拔 380 0m以下 ,发育流水侵蚀、堆积地貌 ;海拔 380 0m以上广泛发育第四纪冰蚀地貌和古冰川堆积地貌。现代冰川海拔大约在 5 5 0 0m左右 ,受局部地形、供雪量影响 ,最低处可达 4 6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冰川地貌 流水地貌 现代冰川 四姑娘山 相对高差
下载PDF
哈巴雪山第四纪冰川发育特点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鸽 张威 贺明月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2年第4期104-110,F0004,共8页
哈巴雪山(5 396 m)位于横断山脉中北段,与玉龙雪山(5 596 m)以金沙江相隔,受西南季风影响强烈。在哈巴雪山3 100 m以上保存第四纪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主要沿哈巴雪山西北脊两侧分布。应用相对地貌法,对比邻近山地尤其是玉龙雪山,将哈巴... 哈巴雪山(5 396 m)位于横断山脉中北段,与玉龙雪山(5 596 m)以金沙江相隔,受西南季风影响强烈。在哈巴雪山3 100 m以上保存第四纪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主要沿哈巴雪山西北脊两侧分布。应用相对地貌法,对比邻近山地尤其是玉龙雪山,将哈巴雪山冰期系列初步划分为:倒数第二次冰期、末次冰期早期和末次冰盛期(LGM)。以哈巴雪山哈巴河谷的冰碛物为研究对象,其末端海拔高度在倒数第二次冰期、末次冰期早期、末次冰盛期分别约为3 100 m、3 500 m、3 900 m。应用TSAM法、MEIM法、CF法计算得出哈巴雪山古雪线高度在倒数第二次冰期、末次冰期早期、末次冰盛期分别为3 675 m、4 000 m、4 2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巴雪山 冰川地貌 冰期划分 冰川演化
下载PDF
风景独好川藏路
19
作者 张文敬 王雪珺 冯础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87-790,共4页
“中国人最喜欢的景观大道”是一个颇具开创性且兼具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实际上也属于旅游地理属性的科学新概念。它专指东起东海之滨的上海市,途经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重庆、四川、西藏,西止于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王国交界... “中国人最喜欢的景观大道”是一个颇具开创性且兼具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实际上也属于旅游地理属性的科学新概念。它专指东起东海之滨的上海市,途经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重庆、四川、西藏,西止于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王国交界的聂拉木县的樟木口岸,也就是国道318线以及道路两侧的区域长廊地带。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萨之间2100多公里的318国道川藏路段是最典型的景观大道。川藏公路沿线的冰川、冰川雨林和峡谷地貌是重要的景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大道 318国道 川藏公路 冰川 冰川雨林 峡谷地貌
下载PDF
新疆昭苏夏塔冰川地貌特征及成因分析
20
作者 杨林 邓强 沈洪江 《四川地质学报》 2021年第S02期151-155,共5页
夏塔位于新疆哈尔克山北麓和昭苏盆地之间,处于西天山造山带的核心部位,该地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在各种地质营力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以冰川地貌为主体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在野外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研究区冰川地貌具有空间... 夏塔位于新疆哈尔克山北麓和昭苏盆地之间,处于西天山造山带的核心部位,该地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在各种地质营力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以冰川地貌为主体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在野外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研究区冰川地貌具有空间分带性特征,冰川地貌以现代冰川为核心、四周发育着众多以典型冰蚀地貌为主要特征的古冰川地貌,辅以冰川堆积地貌和冰水沉积地貌,观赏价值较高。通过冰川地貌成因分析,进一步提升冰川地貌的科学内涵,为景区开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塔 冰川地貌 现代冰川 古冰川 成因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