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7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媒介生态学还是媒介环境学?关于Media ecology的汉译问题 被引量:2
1
作者 阳海洪 《云梦学刊》 2013年第5期149-153,157,共6页
关于"media ecology"的汉译问题,学界存有争议,或将之翻译成"媒介生态学",或翻译成"媒介环境学",概念的不清晰引发了学术研究的混乱。东西方的"media ecology"虽都秉持了生态学的基本思维方式... 关于"media ecology"的汉译问题,学界存有争议,或将之翻译成"媒介生态学",或翻译成"媒介环境学",概念的不清晰引发了学术研究的混乱。东西方的"media ecology"虽都秉持了生态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但在研究取向上,是有明显的区别。北美的"media ecology"将媒介作为环境来研究,以探讨媒介及由媒介所建构而来的符号环境如何限制人类感受和思考这个世界的方式,并由此影响到人类行为为主要研究内容。而媒介生态学属于中国的原创概念,是指以媒介为中心展开,研究媒介与其生存发展环境问题的学说。两种理论在理论来源、研究方法和学术关怀上都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应将北美的"media ecology"汉译成"媒介环境学",中国的原创理论命名为"媒介生态学",以廓清其学科差异,避免理论的混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dia ecology 媒介生态学 媒介环境学
下载PDF
Effect of agar concentration in media on green plantlet regeneration frequency in rice anther culture
2
《Chinese Rice Research Newsletter》 1999年第2期7-8,共2页
We studied the effect of agar concentration inmedia on callus induction rate and green plant-let regeneration frequency in rice.Materialswere Fgeneration of indica/indica or indica/japonica,which were 96E76(Hei’e/Zha... We studied the effect of agar concentration inmedia on callus induction rate and green plant-let regeneration frequency in rice.Materialswere Fgeneration of indica/indica or indica/japonica,which were 96E76(Hei’e/Zhaiye- qing 8),96E80[(IR 24/Guanglu'ai 4//Zhongnan’ai)/Yifengzao],96E86(Zhong- munong 9/Zhaiyeqing 8).The induction mediaused was M8+2mg/L 2,4-D,and agar con-centrations were 0.6%,0.8%,and 1.0%,respectively.Regeneration media was MS+2mg/L KT+0.5mg/L IAA+0.5mg/LNAA,and agar concentrations were 0.6% and1.0%.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alli indu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ffect of agar concentration in media on green plantlet regeneration frequency in rice anther culture
下载PDF
On ecological inheritance constru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era of intellectual media
3
作者 HAo Wen-jing 《Ecological Economy》 2023年第2期163-174,共12页
It is known tha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of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in a country, and it is also an organic component and representation of national history, spirit and cohesion.Therefore... It is known tha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of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in a country, and it is also an organic component and representation of national history, spirit and cohesion.Therefore, a goo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arrying forward the ethical basis of human culture as well as maintaining its value core. Nowadays, the rapid intelligentization of media has ushered in the era of intellectual media,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massive media, man-machine integration and self-evolution”. In the era of intellectual media, traces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can be seen everywhere, and the ecology of th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reconstructed.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the author firstly makes clarification of the advancement of the era, which has given a new logic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and various intelligent powers should be developed including intelligent acquisition, processing and judgement ability of content value. Then, the technology empowerment is analyzed, which has made reconstru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while being digitalized,th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come systematized in way of “Points, Lines and Planes” at the same time. Therefore, the communication ecolog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uld be established as a new approach of inheritance via all sorts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so as to promote Chinese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enhance our national image in the long ru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a of intellectual medi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inheritanc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原文传递
Study on the Aesthetic Deformation of Micro Short Drama Aud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Ecology
4
作者 LI Ming-xia LI Jia-xi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4年第10期908-915,共8页
Micro short drama is a new form of fictional narrative in the environment of digital intelligent media,which attracts the attention of the audience in the era of fragmentation and forms an explosive growth of the indu... Micro short drama is a new form of fictional narrative in the environment of digital intelligent media,which attracts the attention of the audience in the era of fragmentation and forms an explosive growth of the industrial marke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ort content,concentrated dramatic conflict and quick plot reversal.However,the“viral”dissemination of micro short drama makes the audience’s aesthetics show the aesthetic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arthy,ugly and non-reality.The article applies media ecology Neil Postman’s theories of“entertainment to death”and“technological monopoly”to observe the impact of micro short dramas on audience aesthetics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market of micro short dramas and guid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udience aesthe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 short drama media ecology aesthetic deformation
下载PDF
The Cultural Ecology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Forests in China 被引量:1
5
作者 Ying ZHANG Weiming SONG +1 位作者 Ke CHEN Chunjing GOU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3年第9期116-119,共4页
Forests have economic,ecological,social and cultural functions.Forests Cultural ecology,the counterpart of forest ecology,is the integration of human spirit formed on the basis of natural forest and living systems.In ... Forests have economic,ecological,social and cultural functions.Forests Cultural ecology,the counterpart of forest ecology,is the integration of human spirit formed on the basis of natural forest and living systems.In recent years,China's urbanization rate has increased from 28%in 1993 to 45.68%in 2008,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urban forest has made great progress,but insufficient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e forest cultural ecology protection and the relevant regulatory was not well performed.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forest cultural ecology and the management,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has become mature and entered the consumption phase,besides,cultural ecology protection of forest will be the essence of urban forestry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so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will be paid to the protection of urban forest cultural ecology,especially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The study suggests that protection of urban forest cultural ecology should be included into the forest legislation and management.The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urban forest developmen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highlight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material wealth production and spiritual wealth production,and finally promote protection of urban forest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FOREST CULTURAL ecology PRODUCTION green Cul
下载PDF
Follow the Open Source Road: Contemplating the Ethics of the New Information Ecology
6
作者 Andrew Jon Longcore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5年第10期495-505,共11页
The evolutionary complexity of modem media systems represents an area of research that would benefit from further description and debate.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hallenges and consider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evolutionary complexity of modem media systems represents an area of research that would benefit from further description and debate.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hallenges and consider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new, constantly changing media ecology, a more holistic worldview must be catapulted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collective discussion. To that effect, the following essay examines the open source software movement from the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of Tibetan Buddhism. Using the principles of interconnectedness, impermanence, and the illusory nature of self and reality, all fundamental elements of Buddhist philosophy, this discussion provides a renewed framework for exploring the ethical implications of open sourcing. A review of Buddhist teachings, coupled with literature from foundational media theorists such as Neil Postman and Marshall and Eric McLuhan, will set the stage for contemplating the ethics of the modem information ecology, epitomized by the collaborative spirit and community connections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dia ecology BUDDHISM open source software information ethics
下载PDF
国际战略传播:日本的理念、能力建设及启示 被引量:1
7
作者 吴限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7-124,I0004,共19页
日本的国际战略传播建构以推进体系机制建设和强化传播能力为中心,旨在提升与安保战略的适配度,强化舆论战、思想战能力,维护国家利益、塑造国家形象,进而推进其价值观外交。日本国际战略传播能力、传播生态及其体系机制构建的关键,是... 日本的国际战略传播建构以推进体系机制建设和强化传播能力为中心,旨在提升与安保战略的适配度,强化舆论战、思想战能力,维护国家利益、塑造国家形象,进而推进其价值观外交。日本国际战略传播能力、传播生态及其体系机制构建的关键,是建立一套由首相官邸领导和外务省主导的能够充分培养外宣人才,承接官民两轨外宣渠道需求、增容社交网络资源,广域多维、高效协同的现代传播体系。其策略为有效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以及文化符号系统,实施分众化、在地性和植入式传播,以宣传日本的政策主张、文化魅力等,塑造有利日本的文化心理和国际舆论环境。日本加速构建国际战略传播,推动其传统外宣向主体性、主导型外宣转化,实现外宣战略、外交战略和国家战略三位一体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国际战略传播 传播理念 传播体系 传播生态 新媒体
下载PDF
体育文化生态发展模型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方程 安珠鑫 《体育教育学刊》 2024年第4期72-81,共10页
建设“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美丽中国”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探讨生态文明视域下体育文化生态发展问题,为促进体育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运用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构建体育文化生... 建设“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美丽中国”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探讨生态文明视域下体育文化生态发展问题,为促进体育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运用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构建体育文化生态发展模型。研究发现,体育文化生态发展模型由深层结构的“生态体育理念与交流”、中层结构的“生态体育制度与机制”和表层结构的“生态体育科技与创新”3个主要因子构成。“生态体育理念与交流”因子在模型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在完善生态体育制度、优化生态体育工作机制,以及生态体育科技创新行为与活动中,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理念。25岁以下居民以大、中学生为主,对生态体育文化的认可度较低,家庭、学校、社会应更加关注针对这类群体的宣传、教育、引导,为其创造更多参与生态体育文化实践活动的机会;学历越高对生态体育文化的认可越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低学历人群的重点关注与科学引导;中共党员对生态体育文化的认可显著高于非中共党员,应充分发挥其模范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文化 生态文明 发展模型 绿色发展 体育强国
下载PDF
“非物”织景:生成式AI的文化编码及数字生态影响
9
作者 陈文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142,共12页
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信息规定着人们的生活世界,数字化秩序(非物)正在取代大地(物)秩序。生成式AI成为超越工具关系的编码者,在数字文化格局中占据了优势生态位,“非物”成为新的编码质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文本,生成式AI的文化编码... 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信息规定着人们的生活世界,数字化秩序(非物)正在取代大地(物)秩序。生成式AI成为超越工具关系的编码者,在数字文化格局中占据了优势生态位,“非物”成为新的编码质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文本,生成式AI的文化编码是一种不断递归的“N级编码”,模仿、涌现和创化是其关键逻辑。政治、资本和文化因素使生成式AI具有更加明显的“社会形塑性”,生成式AI所编织出的数字新景观,推动了文化创作的繁荣、文化圈层的互嵌、文化生产的民主,也带来了科学、伦理、审美与文化安全上的困顿,对数字文化生态有显在的重构影响。面对生成式AI编码所带来的“超文化”现象,需要将一种媒介生态管理的视角介入其中,才能更好地引导与调适数字文化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 AI 非物 文化编码 数字文化生态 媒介生态管理
下载PDF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
10
作者 聂志萍 李红娟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6,65,共9页
以2006—2022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水污染密集型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政策实施以后,为满足经营合法性和利益相关者的环保诉求,水... 以2006—2022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水污染密集型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政策实施以后,为满足经营合法性和利益相关者的环保诉求,水污染密集型企业绿色创新水平显著提升;且对于高耗水行业、非国有企业、位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的企业和面临较低环境不确定性的企业,该试点政策微观促进效果更明显;机制分析表明,相比于媒体关注,媒体压力能正向调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与企业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文明城市 水污染密集型企业 绿色创新 媒体压力
下载PDF
以新时代绿色文化夯实人类生态文明之基
11
作者 纪明 方玲玲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1-10,共10页
生态危机是由资本主义以资本积累为基本逻辑的发展方式所致,这种发展方式必然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生态危机引发的人类文明形态反思中,绿色资本主义虽然提出了在资本主义文明下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方法,却忽视了资本主义... 生态危机是由资本主义以资本积累为基本逻辑的发展方式所致,这种发展方式必然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生态危机引发的人类文明形态反思中,绿色资本主义虽然提出了在资本主义文明下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方法,却忽视了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根本性矛盾。人类文明新形态包含生态文明,其内涵的绿色文化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社会主义文化,必然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发展新时代绿色文化必将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文化 生态危机 生态文明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作为“环境”的新闻
12
作者 杨保军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年第5期1-14,共14页
作为环境的新闻,是指由日日常新的各种类型的新闻文本构成的环境,可称为“新闻环境”。媒介生态是塑造新闻环境的基础,新闻文本是构建新闻环境的基本材料,“自发”与“自觉”方式的统一是形成新闻环境的基本机制。新闻环境是由新闻符号... 作为环境的新闻,是指由日日常新的各种类型的新闻文本构成的环境,可称为“新闻环境”。媒介生态是塑造新闻环境的基础,新闻文本是构建新闻环境的基本材料,“自发”与“自觉”方式的统一是形成新闻环境的基本机制。新闻环境是由新闻符号环境、新闻信息环境、新闻意义环境构成的;符号环境是新闻环境结构的“表层”,信息环境是新闻环境结构的“中层”,意义环境是新闻环境结构的“深层”。新闻环境是中介化的环境,是真实性与虚拟性、稳定性与变动性相统一的环境。新闻环境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社会活动展开的环境,也是普通大众日常生活沐浴其中的一种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环境 信息环境 意义环境 新闻环境 媒介生态
下载PDF
云南生态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生态视觉形象探析
13
作者 宋文娟 陈龙清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122-126,共5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在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从多元一体格局下的“绿美云南”生态文化切入,探究云南传统生态文化符号的视觉感知功能与文化符号价值,强调感官互动下文化符号意义层面的外延与内涵。通过探析中华民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在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从多元一体格局下的“绿美云南”生态文化切入,探究云南传统生态文化符号的视觉感知功能与文化符号价值,强调感官互动下文化符号意义层面的外延与内涵。通过探析中华民族生态文化的视觉象征意蕴,探寻文化符号学视域下“绿美云南”与“美丽中国”建设的路径与方法,助力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视觉形象,增强绿色文化自觉,铸牢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化 视觉符号 绿美云南 美丽中国
下载PDF
新媒介何以“持续生长”:数字媒介生态视角下的数字可持续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金圣钧 钟新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99,共8页
近年来,受到本土功能主义应用式传播研究风气的影响,相关研究对数字媒介生态理论维度和分析视角的革新、凝练和批判有所欠缺。文章在梳理对媒介生态学相关误读的基础上,探讨了从传统媒介生态学到数字媒介生态的进化机理与内涵变迁。在... 近年来,受到本土功能主义应用式传播研究风气的影响,相关研究对数字媒介生态理论维度和分析视角的革新、凝练和批判有所欠缺。文章在梳理对媒介生态学相关误读的基础上,探讨了从传统媒介生态学到数字媒介生态的进化机理与内涵变迁。在此基础上,引入数字可持续性概念,从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数字媒介时间的生态学层面和数字保存、数字共享的传播层面解读数字可持续性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关注在媒介生态变迁中如何延长数字寿命等问题。文章认为,数字媒介运作中物质与非物质、人类与非人类等因素如何在特定语境中通过组合实现持续性生长,是研究数字媒介生态时需长久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媒介生态 数字可持续性 媒介生态学 数字化传播 媒介技术
下载PDF
Sora:传媒生态镜像进化与认知变革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诗瑶 沈阳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60,共8页
Sora作为革命性的“类世界模型”,以镜像进化的逻辑发展,引领“天人智一”认知融合新纪元。在文生视频技术驱动下,文章以三组核心矛盾作为切入点,探讨Sora对未来传媒生态认知的潜在影响。研究发现,Sora引领我们从“真实世界美学”探索... Sora作为革命性的“类世界模型”,以镜像进化的逻辑发展,引领“天人智一”认知融合新纪元。在文生视频技术驱动下,文章以三组核心矛盾作为切入点,探讨Sora对未来传媒生态认知的潜在影响。研究发现,Sora引领我们从“真实世界美学”探索到“异世界美学”等,这标志着从标准化资源向个性化创新的转变。同时,其预示着传媒主体将从传统的半人工编辑转向语义智能体,传媒场景将更深层次地打破物理时空区隔,传媒产业价值将朝向AI自动化等方向发展。此外,文章通过对Sora官网发布的48个视频进行案例分析发现,“AI幻觉”问题开始显现。未来传媒从业者在角色方面,需从生产者转变为核查者;在应用方面,需重视编码与解码过程;在治理层面,需从人工治理逻辑转向机器治理逻辑。具体而言,“AI幻觉”的治理包括基于博弈理论的幻觉识别技术,利用多角色、多智能体,进行AI系统间的博弈与碰撞,有效识别和修正幻觉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RA 传媒生态 认知融合 “IP的AI化” “AI幻觉”
下载PDF
自媒体话语生态对德育有效性的消解与重构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斌 徐鹏 +1 位作者 陈金 李金琼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38,共8页
话语是人们解释世界、传递思想的工具,同时也是德育的重要载体。自媒体空间的话语生态如一股隐形的力量,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和主流价值观,揭示其消解德育有效性的内在机理,对于指导学校德育话语有效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话语... 话语是人们解释世界、传递思想的工具,同时也是德育的重要载体。自媒体空间的话语生态如一股隐形的力量,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和主流价值观,揭示其消解德育有效性的内在机理,对于指导学校德育话语有效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话语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从话语与德育关系视角揭示自媒体话语生态对德育有效性的消解机制,主要表现为:自媒体的多元话语阐释侵蚀了道德认知,话语交互原则解构了宏大叙事,话语控制、规约、削弱了德育权威。为实现德育有效话语重构,需要融合多元话语体系以提升道德理论的阐释力,建立平等对话机制以重构道德叙事的亲和力,创设德育共享语境以强化学校德育的公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 自媒体话语生态 道德理论 道德叙事 学校德育
下载PDF
微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微党建”工作创新研究——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奕 贾冬艳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9-72,共4页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微媒体的广泛使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将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调查了大学生应用微媒体的现状,并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进而结合各类微媒体的传播方式、传...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微媒体的广泛使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将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调查了大学生应用微媒体的现状,并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进而结合各类微媒体的传播方式、传播特点及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出创建“微平台、微党课、微行动、微典型”的“四微一体”学生党建工作新生态,助推学生党建工作转型升级,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微党建”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微媒体 微党建 新生态
下载PDF
技术迭代与深度媒介化:数智媒体生态的演进、实践与未来 被引量:6
18
作者 郭全中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67,94,共9页
在深度媒介化的背景下,数智媒体生态研究应在生态学的基础上,以深度媒介化的视角理解其本质、演进、实践和未来趋势。因此,文章建构了一个包含融合化、网络化、智能化、平台化、国际化的数智媒体生态的“五维”框架,并基于这一理论框架... 在深度媒介化的背景下,数智媒体生态研究应在生态学的基础上,以深度媒介化的视角理解其本质、演进、实践和未来趋势。因此,文章建构了一个包含融合化、网络化、智能化、平台化、国际化的数智媒体生态的“五维”框架,并基于这一理论框架对数智媒体生态的演进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在实践路径上应通过打造互联网平台生态圈和主流媒体的“小生态”优化数智媒体生态结构,未来应从媒体融合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人机关系互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构建三个角度寻找突破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媒体生态 深度媒介化 媒介生态学 “五维”框架
下载PDF
浒苔暴发前后青岛沿岸水体和藻体的细菌群落结构与生态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19
作者 刘妮 于永翔 +6 位作者 王印庚 张正 王春元 廖梅杰 荣小军 庞明海 李京泽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37,共14页
自2008年起,浒苔(Ulva prolifera)暴发给海洋环境生态、水产养殖业、旅游业和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影响。为进一步探究浒苔暴发对近岸环境中细菌群落结构与生态因子的影响,本研究对浒苔暴发前后青岛沿岸主要滨海区域水体、浒苔藻体中可培养... 自2008年起,浒苔(Ulva prolifera)暴发给海洋环境生态、水产养殖业、旅游业和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影响。为进一步探究浒苔暴发对近岸环境中细菌群落结构与生态因子的影响,本研究对浒苔暴发前后青岛沿岸主要滨海区域水体、浒苔藻体中可培养细菌群落的组成与丰度及环境理化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浒苔暴发后,青岛沿岸水体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无机氮、砷离子和活性磷酸盐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溶解氧、Cd、Pb、Cr、Cu等金属离子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聚集地浒苔藻体中有机碳含量低于非聚集地(P<0.05),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硫化物、Hg、Cd、Zn和Cu离子含量高于非聚集地(P<0.05)。可培养细菌分析结果显示,浒苔暴发后,青岛市沿岸水体与藻体中可培养细菌的数量增长超1个数量级,弧菌(Vibrio)占比增加了38%;基于16S rDNA的细菌鉴定结果显示,浒苔暴发前,青岛市沿岸海水中的主要优势菌为长巨牡蛎弧菌(Vibrio gigantis)、塔斯玛尼亚弧菌(Vibrio tasmaniensis)和大西洋弧菌(Vibrio atlanticus);浒苔暴发后,青岛市沿岸海水中的主要优势菌为强壮弧菌(Vibrio fortis)、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欧文斯氏弧菌(Vibrio owensii)。优势弧菌的毒力基因与耐药基因携带风险检测结果表明,浒苔暴发后,弧菌携带毒力基因(VAC、vhh、chxA、tlh和flaA)和耐药基因(strA、strB、QnrVC和sul2)的类别和检出率均增高。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浒苔暴发对青岛市沿岸环境中细菌群落结构及环境生态的影响,查明了浒苔暴发产生的有害微生物种类及其携带的毒力基因、耐药基因风险,为黄渤海近岸海域浒苔绿潮防控、海洋生态保护、水产健康养殖和公共卫生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浒苔 绿潮 生态环境因子 可培养细菌 弧菌 毒力基因 耐药基因
下载PDF
两种大型海藻提取物对杜氏盐藻生长和代谢活性的促进作用
20
作者 王婧一 蔡春尔 +3 位作者 张颖 董傲 查敏俊 何培民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48-1357,共10页
实验选取绿潮藻提取物和铜藻提取物作为一种高经济价值藻一一杜氏盐藻生长的营养添加剂,与传统的f/2培养基相比,探究两种大型海藻提取物对杜氏盐藻的生长和某些代谢活性(色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光合活性)的影响。藻类生理指标和营... 实验选取绿潮藻提取物和铜藻提取物作为一种高经济价值藻一一杜氏盐藻生长的营养添加剂,与传统的f/2培养基相比,探究两种大型海藻提取物对杜氏盐藻的生长和某些代谢活性(色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光合活性)的影响。藻类生理指标和营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浓度的藻华提取物对杜氏盐藻生长的促进效果显著。添加0.26%、0.31%、0.38%的绿潮藻提取物和添加0.24%的铜藻提取物均能够显著促进杜氏盐藻生物量增长、光合色素和营养物质的积累,但对杜氏盐藻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和有效量子产量(Yield)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一定浓度的绿潮藻提取物和铜藻提取物能够显著促进杜氏盐藻的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该发现为藻华防控及利用大型藻华提取物来优化杜氏盐藻的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潮藻提取物 铜藻提取物 营养添加剂 杜氏盐藻 培养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