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ling foraging habitats of Hume’s Pheasant (Syrmaticus humiae) in Dazhong Mountain, Yunnan, sou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5
1
作者 周伟 李宁 +3 位作者 邓忠坚 张庆 李明会 王学荣 《Chinese Birds》 2010年第4期236-243,共8页
We modeled foraging habitats of Hume’s Pheasant (Syrmaticus humiae) on a macro-habitat level using ArcGIS in an attempt to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management and restoration of habitats. Field work was condu... We modeled foraging habitats of Hume’s Pheasant (Syrmaticus humiae) on a macro-habitat level using ArcGIS in an attempt to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management and restoration of habitats. Field work was conducted from March to April in 2006 and 2008, and from October to November in 2005 and 2008 in Dazhong Mountain, Yunnan Province, southwestern China. The selection of ecological factors was estimated by means of a resource selection index, distance analysis and the method of hierarchical habitat selection. The foraging habitat patches were modeled spatially by ArcG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ctual and potential foraging patches overlapped considerably in spring and autumn. The number and total areas of patches in the autumn were smaller than those in the spring. The minimum and average areas of patches in the autumn were larger than those in the spring, while the maximum areas of actual and potential foraging patches in the autumn were equal to those in the spring. Similarity in the selection for survival and safety consideration in both seasons was the main strategy for landscape factors of habitats by Hume’s Pheasant, while seasonal difference in selecting a landscape matrix was their secondary strategy, affecting landscape factors in the habitat. Changes of foraging patches in both seasons reflect a difference of resources requirement by the bird. Fragmentation and miniaturization of foraging patches would result in the formation of a meta-population of Hume’s Pheas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e’s Pheasant (Syrmaticus humiae) foraging strategy habitat modeling habitat patch
原文传递
长江江豚对孤立栖息地斑块利用规律研究及潜在因子分析
2
作者 张康 张平 +4 位作者 夏德军 李子航 吴赞 于道平 陈敏敏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33-1641,共9页
为研究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seorientalis asiseorientalis)对人类干扰包围下孤立栖息地斑块的利用规律,采用目视考察和声学监测两种方法研究了不同季节江豚在被航运、航道整治、大型码头等包围的何家洲水域的分布及概率。并与江豚... 为研究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seorientalis asiseorientalis)对人类干扰包围下孤立栖息地斑块的利用规律,采用目视考察和声学监测两种方法研究了不同季节江豚在被航运、航道整治、大型码头等包围的何家洲水域的分布及概率。并与江豚对长江自然岸滩牛屯河边滩的分布及概率做比较,揭示江豚对被高强度人为干扰包围的孤立栖息地斑块利用规律并定性分析潜在影响因子。丰水期和枯水期目视考察平均单次观察到的江豚分别为(10.00±2.35)和(15.60±8.17)头次,主要集中分布在何家洲水域及牛屯河边滩,两个季节平均单次观察到的江豚头次没有显著差异。丰水期和枯水期在何家洲和牛屯河边滩水域几乎每天都能声学监测到江豚分布。丰水期何家洲水域浅滩、汇流区及牛屯河边滩的江豚探测概率分别为0.377±0.074、0.06±0.036和0.140±0.081;枯水期何家洲水域浅滩、汇流区及牛屯河边滩的江豚探测概率分别为0.137±0.102、0.216±0.087和0.495±0.098。江豚在研究水域3个监测点的昼夜分布节律表现出随机性,表明江豚在该水域昼夜活动相当。可见,江豚对何家洲水域仍有较高的利用率,尤其是在丰水期。枯水期江豚对何家洲水域浅滩水域利用率明显降低,低水位导致浅滩萎缩和航运对近岸水域的占据可能是重要的影响因子。鉴于江豚对何家洲水域的高利用率和何家洲外围被较大的人类干扰所包围,研究建议在何家洲水域设置江豚重要栖息地标志及控制何家洲左汊的船只数量和船只间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声学监测 孤立栖息地斑块 栖息地选择 栖息地保护 长江江豚
下载PDF
基于景观功能连通度的鄱阳湖草洲生境斑块重要性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成 陈文波 黄芳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672-3687,共16页
以鄱阳湖草洲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水位变化与物种扩散生态过程,在识别不同水位梯度下草洲生境范围和斑块组成的基础上,通过基于图论的景观连通度方法分析不同水位梯度和不同扩散距离下草洲景观功能连通度的变化特征,分别运用可能连通度... 以鄱阳湖草洲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水位变化与物种扩散生态过程,在识别不同水位梯度下草洲生境范围和斑块组成的基础上,通过基于图论的景观连通度方法分析不同水位梯度和不同扩散距离下草洲景观功能连通度的变化特征,分别运用可能连通度指数的相对值(dPC)和中介度指数(BC)识别重要草洲斑块和关键草洲节点.结果表明,鄱阳湖草洲呈现“水落滩出、水进草退”的景观特征,草洲生境同时面临水体的淹没效应和分割效应.随着水位的增加,草洲分布范围不断缩小,从7.54m水位下的1813.61km^(2)减小到17.17m水位下的182.36km^(2),大斑块破碎与小斑块消失并存.从水位变化过程来看,随着水位的增加,草洲斑块在生态功能上的链接数减少、难以连接的独立组分增加、连接的可能性降低,草洲景观功能连通度逐渐降低.从物种扩散过程来看,物种扩散距离对草洲景观功能连通度具有绝对正向作用,随着扩散距离的增加,草洲景观功能连通度显著增加.共识别出重要草洲斑块124个,这些斑块一般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鄱阳湖中部,集中分布在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识别出关键草洲节点16个,这些节点主要由小型斑块构成且主要分布在鄱阳湖中部和南部的边缘地带.巨型斑块和大型斑块对于维持草洲景观功能连通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处于关键节点位置的小型斑块作为脚踏石或连接要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草洲 景观功能连通度 生态过程 生境斑块重要性
下载PDF
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小区利用度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丁平 李智 +1 位作者 姜仕仁 诸葛阳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03-108,共6页
1995年 10月至 1996年 5月在浙江省开化县水坞山区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和样方法对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小区利用度影响因子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 :(1)食物和水因子是决定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利用度的最主要因子 ,随季节的变化 ,影响白颈长尾雉栖... 1995年 10月至 1996年 5月在浙江省开化县水坞山区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和样方法对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小区利用度影响因子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 :(1)食物和水因子是决定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利用度的最主要因子 ,随季节的变化 ,影响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小区利用度的食物种类亦随之变化。 (2 )冬季 ,灌木层因子的作用大于草本层因子 ;春季 ,草本层因子的作用大于灌木层因子。(3)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小区利用度多元回归模型 :冬季 :Y=0 .0 4 4 438X1+ 0 .0 0 35 19X2 - 0 .0 0 15 4 2 X3 + 0 .0 74 5 33;冬末春初 :Y=0 .5 2 6 6 6 0 X1+ 0 .0 4 144 4X2 - 0 .0 0 5 5 2 2 X3 - 0 .5 85 0 4 1;春季 :Y=0 .10 2 32 4 X1+ 0 .10 176 3X2 - 0 .0 0 2182 X3 + 0 .12 0 0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小区 利用度 白颈长尾雉 影响因子 空间异质性 多元回归分析 食物 季节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网络的影响——以苏锡常地区白鹭为例 被引量:34
5
作者 吴未 张敏 +1 位作者 许丽萍 欧名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4897-4906,共10页
生境网络对于物种更具有生态意义。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网络的影响,对破碎景观中种群的扩散和迁徙至关重要。研究结果有助于区域生境网络的恢复和完善,从物种的角度而非景观结构的角度优化生态网络。以城市化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 生境网络对于物种更具有生态意义。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网络的影响,对破碎景观中种群的扩散和迁徙至关重要。研究结果有助于区域生境网络的恢复和完善,从物种的角度而非景观结构的角度优化生态网络。以城市化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明显的苏锡常地区为研究区域,优势湿地鸟类白鹭为代表物种,构建物种生境斑块约束条件概念模型,提出按照物种生活习性特征划分、选择生境斑块的方法,并从斑块和网络结构两个视角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网络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0年研究区白鹭生境的适宜地类总面积虽有所增加,但主要由于大量新增线性人为干扰致使白鹭生境网络质量下降;(2)白鹭生境网络在研究区不是全区覆盖的回路,基本由宜兴—溧阳片、无锡滨湖片、苏州吴中片和苏州阳澄湖片4个小片网构成,其完整程度按照宜溧片、滨湖片、吴中片、阳澄湖片降次排列;至2010年,宜溧片破坏最为严重,滨湖片和吴中片次之,阳澄湖片受破坏程度相对最弱。总体上,白鹭生境境况在10年间恶化明显,土地利用变化朝着不利于白鹭持续生存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适宜地类斑块 生境斑块 生境网络 白鹭 苏锡常地区
下载PDF
基于栖息地斑块尺度的青弋江河源溪流鱼类群落的时空格局 被引量:15
6
作者 朱仁 司春 +3 位作者 储玲 芮明 吴添天 严云志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86-694,共9页
确定鱼类的栖息地利用格局是研究物种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也是鱼类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必要前提。目前,有关溪流鱼类群落的栖息地斑块利用格局尚存在争议。基于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对青弋江河源溪流的逐月调查数据,初步研究了鱼类群落的... 确定鱼类的栖息地利用格局是研究物种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也是鱼类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必要前提。目前,有关溪流鱼类群落的栖息地斑块利用格局尚存在争议。基于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对青弋江河源溪流的逐月调查数据,初步研究了鱼类群落的栖息地斑块利用格局,着重在栖息地斑块尺度上解析了鱼类群落的时空变化规律。主要研究结果显示,深潭和急滩2类斑块间的底质、流速、水深、溶氧栖息地因子显著差异,且深潭斑块的环境稳定性高于急滩。研究共采集鱼类15种,其中鲤科鱼类8种,占采集物种数50%以上。基于鱼类物种存在与否的不连续变量的分析结果显示,鱼类物种组成的斑块间和月份间变化均不具显著性。但是,基于鱼类物种多度的连续变量的分析结果显示,鱼类群落结构存在有显著的斑块间变化和时间动态;就斑块间变化而言,原缨口鳅(Vanmanenia stenosoma)在急滩斑块中的多度更高,而宽鳍(Zacco platypus)、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和尖头(Phoxinus oxycephalus)等其他关键物种则在深潭中具有更高多度。深潭斑块的鱼类物种数显著高于急滩,但2类斑块间的个体数无显著差异。深潭斑块的鱼类物种数较稳定,而个体数月变化显著,可能与鱼类繁殖和群体补充以及越冬死亡等有关;急滩鱼类物种数和个体数的月变化均显著,除了与鱼类群体补充和越冬死亡有关以外,还可能受越冬时栖息地斑块选择变化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在栖息地斑块空间尺度上,由于研究区域内大多数物种在栖息地斑块选择上无明显的特化性,深潭和急滩斑块间鱼类的物种组成分布不符合前人所报道的"生境-共位群"格局,但区域内常见种多度的变化可引起鱼类群落结构的斑块间差异和季节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源溪流 栖息地斑块 鱼类群落 时空格局 生境-共位群
下载PDF
白鹇种群分布与栖息地斑块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22
7
作者 郑家文 丁平 +1 位作者 徐肖江 夏贵荣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51-953,共3页
为了解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种群分布与栖息地斑块特征之间的关系,于1998年9月至1999年8月在浙江省古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其外围地区对白鹇种群进行调查.通过羽迹法调查并估计斑块内局部种群数量的相对大小,分析斑块内植被及景观... 为了解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种群分布与栖息地斑块特征之间的关系,于1998年9月至1999年8月在浙江省古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其外围地区对白鹇种群进行调查.通过羽迹法调查并估计斑块内局部种群数量的相对大小,分析斑块内植被及景观特征对斑块占有及种群相对密度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斑块面积、总盖度、乔木层盖度和灌木层高度等对斑块内有无白鹇出现影响显著,斑块面积大、总盖度及乔木层盖度高、灌木层高度高的斑块内白鹇出现率高,斑块面积大则局部种群的相对密度也大,两者间呈极显著正线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种群密度 栖息地斑块 古田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火绒草斑块群落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牟晓明 于应文 +3 位作者 王先之 张红梅 徐长林 花立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5306-5315,共10页
以青藏高原两种生境(阴坡和阶地)和4个斑块大小等级水平(等级1:0.2—0.6m2,G1;等级2:0.6—2 m2,G2;等级3:2—3.6 m2,G3和等级4:3.6—8.6 m2,G4)的火绒草(Leontopodium nanum)群落为对象,利用幂乘方法则,分析了其种群和群落空间异质性和... 以青藏高原两种生境(阴坡和阶地)和4个斑块大小等级水平(等级1:0.2—0.6m2,G1;等级2:0.6—2 m2,G2;等级3:2—3.6 m2,G3和等级4:3.6—8.6 m2,G4)的火绒草(Leontopodium nanum)群落为对象,利用幂乘方法则,分析了其种群和群落空间异质性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明晰了优势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和偶见种对其植被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火绒草斑块的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均呈集群分布,植物种的随机出现频率和实际出现频率的方差对数值与其幂乘方法吻合性较高(R2﹥0.8),幂乘方法能对火绒草斑块植被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客观分析。优势种火绒草和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亚优势种球花蒿(Artemisia smithii)和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等的相对空间异质性(ε)高于群落的空间异质性(δC),位于直线y=0上方,使群落趋于集群分布;伴生种西北针茅(Stipa krylovii)、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和苔草(Carex sp)等的ε与群落的δC类似,位于直线y=0附近,它们维持群落自身空间分布状态;偶见种的ε低于群落的δC,位于直线y=0下方,降低群落的集群分布。随火绒草斑块等级水平的增加,群落物种数呈增加,丰富度指数DGI呈降低变化。一般火绒草斑块的δc和βw为阶地﹥阴坡,DGI为阶地﹤阴坡;两种生境下,植物种组成的相似性G1斑块较低,G2—G4斑块较高。火绒草斑块的群落分布格局主要由优势种和亚优势种及偶见种的ε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绒草斑块 生境 斑块大小 幂乘方法则 分布格局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野化培训大熊猫对生境斑块的利用频率及其与斑块资源的关系 被引量:7
9
作者 周世强 黄金燕 +5 位作者 刘斌 张亚辉 周小平 李德生 王鹏彦 张和民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7-130,共4页
采用动物行为随机观察法和斑块资源调查样方法,调查和分析了2003年7月~2004年9月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祥祥”在野化培训圈中对生境斑块的利用频率及其与斑块资源的关系。结果表明,野化培训大熊猫“祥祥”共利用斑块230个,占总斑... 采用动物行为随机观察法和斑块资源调查样方法,调查和分析了2003年7月~2004年9月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祥祥”在野化培训圈中对生境斑块的利用频率及其与斑块资源的关系。结果表明,野化培训大熊猫“祥祥”共利用斑块230个,占总斑块数的80.99%;其中属于主食竹种分布的斑块190个,约占竹类分布斑块的87.16%,利用斑块的82.61%。从不同月份大熊猫利用斑块的总面积来看,野化培训大熊猫经过了3个生态适应过程:恐惧期、探寻期和稳定期。具体表现为刚放入培训圈活动范围小,其后随机性较高,活动范围增大,随着对环境的适应,逐渐趋于稳定。由于野化圈的面积较小,生境结构单一,培训大熊猫的斑块利用频次除与个别斑块组成因子具有较为明显的相关关系之外,而与其它斑块资源均无显著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外放归 培训 大熊猫 生境利用 斑块资源 卧龙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晋北盐碱化草地群落斑块的多样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祥 谢开云 +2 位作者 王妍君 董宽虎 朱慧森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60,共10页
通过对晋北盐碱化草地8个不同的草地群落斑块的优势度、多样性、群落相似系数及土壤性质等特征进行研究,揭示草地群落斑块在演替过程中的结构特征与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对草地植被恢复与盐碱化草地治理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8个群落斑... 通过对晋北盐碱化草地8个不同的草地群落斑块的优势度、多样性、群落相似系数及土壤性质等特征进行研究,揭示草地群落斑块在演替过程中的结构特征与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对草地植被恢复与盐碱化草地治理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8个群落斑块的物种组成和优势度差异比较明显,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斑块Ⅱ、Ⅲ和Ⅰ、Ⅳ、Ⅴ、Ⅵ、Ⅶ、Ⅷ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Pielou均匀性系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在斑块Ⅱ、Ⅲ和Ⅵ、Ⅶ、Ⅷ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斑块Ⅶ和Ⅷ、Ⅵ和Ⅶ、Ⅳ和Ⅴ群落相似系数最大,分别为0.956 7,0.929 7,0.903 4。8个群落斑块分为2类,其中斑块Ⅰ、Ⅱ、Ⅲ为一类,主要表现为土壤含水量、容重、pH值和碱化度比较小,植被特征主要是以较高大的赖草为优势物种,随着土壤的旱化,一些不耐旱的种群在群落中消退,比较耐旱的赖草在此类斑块中占据优势,形成以赖草为优势种的斑块;其他斑块为另一类,植被特征主要是以比较低矮的委陵菜和麻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化 斑块 生境破碎 Α多样性 群落相似系数
下载PDF
基于斑块尺度的神农架川金丝猴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宇 李丽 +1 位作者 李迪强 吴巩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784-3791,共8页
基于斑块尺度的生境适宜性研究,可以通过物种分布的景观格局特征,推导出研究区的景观适宜性,有利于景观规划决策。研究首先分析农业用地对神农架川金丝干扰的阈值,其次采用泊松回归构建基于斑块尺度的包含植被类型、斑块特征和人为干扰... 基于斑块尺度的生境适宜性研究,可以通过物种分布的景观格局特征,推导出研究区的景观适宜性,有利于景观规划决策。研究首先分析农业用地对神农架川金丝干扰的阈值,其次采用泊松回归构建基于斑块尺度的包含植被类型、斑块特征和人为干扰特征的猴群分布模型,依据模型结果叠加道路适宜性分级图对川金丝猴适宜生境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农业用地干扰阈值为2000 m;(2)最优模型显示猴群偏好面积大、形状简单的寒温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斑块,对农业用地具有回避性;(3)道路干扰已成为川金丝猴迁移的主要障碍,川金丝猴分布区受到的农业干扰较小,但其成为阻碍川金丝猴扩张分布区的屏障。建议神农架保护区全面开展道路与旅游景点对野生动物干扰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适宜性 斑块尺度 川金丝猴 人为干扰
下载PDF
斑块生境下逃亡共存模型及其计算机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彩琳 李自珍 +1 位作者 张景光 王新平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96-299,共4页
斑块生境下的逃亡共存是生物种的一种生存对策 ,文章在Tilman工作的基础上 ,建立了斑块生境中生物种逃亡共存的新数学模型 ,并对两种群的动态行为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试验研究 ,模拟计算结果表明 ,斑块生境中共存的两物种 ,其竞争能力的排... 斑块生境下的逃亡共存是生物种的一种生存对策 ,文章在Tilman工作的基础上 ,建立了斑块生境中生物种逃亡共存的新数学模型 ,并对两种群的动态行为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试验研究 ,模拟计算结果表明 ,斑块生境中共存的两物种 ,其竞争能力的排序与其扩散能力的排序恰好相反 ;种间作用机理分析表明 ,这两个种能力的负相关是其种群内生物个体生理负耦联在群体水平上的反映 ,是个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存对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生境 逃亡共存模型 计算机模拟 生理负耦联 竞争能力 扩散能力 种间作用机理
下载PDF
晋陕蒙煤炭开发战略研究——中国区域煤炭开发战略之新探索 被引量:14
13
作者 田山岗 尚冠雄 +1 位作者 李季三 王永康 《中国煤炭地质》 2008年第3期1-15,共15页
区域煤炭开发战略是国家总体开发战略的基础和核心。我国煤炭资源依据开发制约的主要因素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资源约束型、环境约束型、区位约束型。晋陕蒙(西)地区的煤炭资源具有三大特征和两大瓶颈,即煤炭资源优势、生态环境劣势、区... 区域煤炭开发战略是国家总体开发战略的基础和核心。我国煤炭资源依据开发制约的主要因素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资源约束型、环境约束型、区位约束型。晋陕蒙(西)地区的煤炭资源具有三大特征和两大瓶颈,即煤炭资源优势、生态环境劣势、区位中势之特征,以及生态环境、运输能力之瓶颈。研究并总结了该区域煤炭资源开发所特有的规律,即:资源禀赋对开发规模的约束规律;矿井在开采过程中对岩层体、水体的影响,以及对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的影响规律;不同地质条件、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下,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规律;煤炭开发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成本和收益规律。提出了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双赢,近期与长期兼顾的总方针。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丰富资源,提高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保障国民经济对能源的需求。实现煤炭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人的生存与发展效益相统一的总体战略目标;以及产能东稳西增、开发布局时空有序、生态缀块差异管理、生产规模化现代化、稀缺煤类保护等五项具体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开发战略 开发影响类型 东稳西增 时空有序 生态缀块差异
下载PDF
岷山山系土地岭大熊猫栖息地廊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家德 高天雷 张文 《四川林业科技》 2011年第6期52-56,共5页
本文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理论,根据土地岭区域前后两期森林分布信息和大量的野生动植物以及社会经济信息,详细分析了土地岭区域建立大熊猫栖息地走廊带的植被分布格局、斑块结构、廊道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土地岭区域植被... 本文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理论,根据土地岭区域前后两期森林分布信息和大量的野生动植物以及社会经济信息,详细分析了土地岭区域建立大熊猫栖息地走廊带的植被分布格局、斑块结构、廊道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土地岭区域植被符合大熊猫栖息地建设条件。残余班块分布连续,占据区域森林植被的主体,有利于廊道栖息地恢复。引进斑块面积大,质量差,是廊道栖息地建设的主要改造类型。在众多的社区活动影响中,采笋的负面影响最大,最值得重点关注。基于一些主要因素的分析,作者提出了在土地岭建立大熊猫栖息地走廊带的关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岭 大熊猫栖息地 廊道 斑块
下载PDF
瓯江河口生境破碎化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宋兰兰 徐群 陆桂华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21,共5页
瓯江河口沿岸与外海水交汇地区,是海洋无脊椎动物、鱼类栖息、索饵产卵和生长的优良场所,由于围垦造地、航道整治已缩小了鸟类和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人类活动对河口地区栖息地的影响可通过生境破碎化研究来确定其扰动程度。根据瓯江河口... 瓯江河口沿岸与外海水交汇地区,是海洋无脊椎动物、鱼类栖息、索饵产卵和生长的优良场所,由于围垦造地、航道整治已缩小了鸟类和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人类活动对河口地区栖息地的影响可通过生境破碎化研究来确定其扰动程度。根据瓯江河口海域测站相关的水环境因子,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对瓯江河口水生境破碎化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瓯江干流虽被七都涂和灵昆岛分流后水流流态发生改变和流量、泥沙分配不均,使得其水生境斑块与瓯江干流生境存在差异,但总体水生境斑块还是处于连续状态;瓯江河口附近的海域水体理化特征呈高度异质性,斑块状分布特征明显。再通过各生境因子的生境斑块类型图分析瓯江海域水体原来较大斑块的自然水体景观被分割情况,确定瓯江河口水生境破碎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瓯江河口 生境破碎化 景观斑块
下载PDF
龙王山常绿阔叶林石生藓分布格局的缀块性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中生 方炎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2-36,共5页
为了加强对苔藓生态学的认识 ,应用缀块思路及相关的生态学理论 ,分析了龙王山常绿阔叶林 5种不同生境缀块中石生藓类的分布格局。结果发现石生藓类H′、D、βR、βc、βT、βCJ等α、β多样性指数与各缀块的受干扰程度密切相关 ,表现... 为了加强对苔藓生态学的认识 ,应用缀块思路及相关的生态学理论 ,分析了龙王山常绿阔叶林 5种不同生境缀块中石生藓类的分布格局。结果发现石生藓类H′、D、βR、βc、βT、βCJ等α、β多样性指数与各缀块的受干扰程度密切相关 ,表现出明显的梯度变化 ,真实反映了各缀块生境异质性。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缀块性 石生藓 干扰 生境异质性 常绿阔叶林 分布格局
下载PDF
达乌尔鼠兔扩散过程中的生境选择 被引量:33
17
作者 王梦军 钟文勤 +1 位作者 宛新荣 王广和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98-405,共8页
通过调控牧压,研究了达乌尔鼠兔扩散过程中的生境选择。结果表明,放牧活动强化了草原植被的斑块性,改变了植被为鼠兔提供的资源条件,导致鼠兔斑块间的扩散,和扩散鼠兔对不同植被斑块的生境选择。扩散鼠兔首先粗略地选择茂盛郁闭植... 通过调控牧压,研究了达乌尔鼠兔扩散过程中的生境选择。结果表明,放牧活动强化了草原植被的斑块性,改变了植被为鼠兔提供的资源条件,导致鼠兔斑块间的扩散,和扩散鼠兔对不同植被斑块的生境选择。扩散鼠兔首先粗略地选择茂盛郁闭植被的斑块生境,此条件隐含了好的隐蔽状态和丰富的食物资源等信息。在此生境选择的基础上,进行斑块生境的优化选择,生境里植被中等程度的郁闭状态、丰富的越冬可贮存植物生物量、可食植物量和喜食植物量等状态是影响鼠兔扩散过程中移居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小叶锦鸡儿的分布影响着鼠兔的微生境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乌尔鼠兔 斑块 扩散 生境选择
下载PDF
上海世博后滩湿地的景观修复 被引量:5
18
作者 朱义 陈伟良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23,共5页
湿地生境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受严重破坏并形成残存斑块,使其物理性状、生态功能、生物因子与自然湿地存在差异,需要采取不同的景观恢复目标和策略。世博后滩湿地的景观修复策略注重维持生境的基本条件:在水动力学恢复和控制表土侵蚀的基础... 湿地生境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受严重破坏并形成残存斑块,使其物理性状、生态功能、生物因子与自然湿地存在差异,需要采取不同的景观恢复目标和策略。世博后滩湿地的景观修复策略注重维持生境的基本条件:在水动力学恢复和控制表土侵蚀的基础上,扩大湿地生境斑块和建立功能性湿地,以增加缓冲能力,防止生物入侵,进行植被保育和恢复重建,为城市化过程中残存湿地斑块的保护提供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湿地生境 残存斑块 城市化 景观修复
下载PDF
下沙新城区城市化过程中不同生境斑块荠菜种群数量特征及生活史变异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瑞建 张岳恒 陈波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6期438-444,共7页
结合野外调查及实验室分析对下沙新城区城市化进程中典型生境斑块内野生荠菜种群的数量特征、生殖分配及生活史对策进行研究,旨在揭示伴人植物成功入侵城市斑块生境的机制.研究表明:斑块间种群数量特征发生明显的变异(p<0.01),月份... 结合野外调查及实验室分析对下沙新城区城市化进程中典型生境斑块内野生荠菜种群的数量特征、生殖分配及生活史对策进行研究,旨在揭示伴人植物成功入侵城市斑块生境的机制.研究表明:斑块间种群数量特征发生明显的变异(p<0.01),月份间也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p<0.01);同一时间水平上种群所处的物候期不一致,生殖分配也有所不同.正是由于这些变化,荠菜这类伴人植物才能成功入侵到城市化的斑块生境中;同时这些变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生境斑块 荠菜 数量特征 生活史
下载PDF
物种多样性与植物群落的维持机制 被引量:67
20
作者 叶万辉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7-24,共8页
物种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是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形成了许多假说。剖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具有增加、减少和稳定共存三方面内容,着重阐明物种稳定共存的内因是物种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差异,外因是生境具有小尺度的差异... 物种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是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形成了许多假说。剖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具有增加、减少和稳定共存三方面内容,着重阐明物种稳定共存的内因是物种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差异,外因是生境具有小尺度的差异;群落生境异质性是其物种多样性维持的基础,并影响着群落的组织过程;群落的斑块镶嵌结构源于林隙形成的生境异质性,导致了物种多样性;群落斑块镶嵌结构是群落的基本属性,使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得以长期维持等论点。最后,还以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为例,对群落斑块镶嵌结构的形成及其对物种多样性维持和群落生产力构成与维持等方面的意义予以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生境异质性 维持机制 植物群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