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软下硬地层地铁盾构施工地表沉降模拟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鹏 谭庆振 +2 位作者 潘随伟 任安琪 章善保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34-39,共6页
为了研究上软下硬地层地铁盾构掘进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以某地铁工程大岭山东站—松山湖站区间盾构掘进项目为依托,通过实测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上软下硬地层盾构掘进及硬层比对地表沉降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双线盾构掘进地表横向沉... 为了研究上软下硬地层地铁盾构掘进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以某地铁工程大岭山东站—松山湖站区间盾构掘进项目为依托,通过实测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上软下硬地层盾构掘进及硬层比对地表沉降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双线盾构掘进地表横向沉降规律分别呈V形和W形变化;盾构掘进时对前后地表变形影响的范围约为40 m,其中前方5 m至后方15 m范围内的地表沉降变化率最大;地表沉降随地质硬层比的增加逐渐减小,硬层比为16.7%~83.3%时,地表沉降变化较大,可将硬层比83.3%、16.7%作为上软下硬复合地层研究的上下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软下硬地层 盾构法 硬层比 地表沉降 地铁
下载PDF
层间硬度比对Cu-Be/Cu层状异构复合材料强韧性的影响
2
作者 柳春林 唐延川 +3 位作者 张庆祝 秦新宝 郎鹏江 张欣磊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79,共13页
通过真空热压复合、冷轧及热处理的方式制备了具有不同层间硬度比(R_(Cu-Be/Cu)分别为3.0、5.0、7.0)的Cu-Be/Cu层状异构复合材料。研究了层间硬度比R_(Cu-Be/Cu)对复合材料强度-塑性匹配及应变硬化率的影响,探索了不同R_(Cu-Be/Cu)下... 通过真空热压复合、冷轧及热处理的方式制备了具有不同层间硬度比(R_(Cu-Be/Cu)分别为3.0、5.0、7.0)的Cu-Be/Cu层状异构复合材料。研究了层间硬度比R_(Cu-Be/Cu)对复合材料强度-塑性匹配及应变硬化率的影响,探索了不同R_(Cu-Be/Cu)下异质变形诱导强化对复合材料应变硬化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R_(Cu-Be/Cu)升高,层状异构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升高、均匀伸长率降低,但复合材料抗拉强度均高于依据混合定律计算值,且均匀伸长率均高于相应Cu-Be组元,其中R_(Cu-Be/Cu)为5.0的复合材料具有最优强度-塑性匹配。异质变形诱导强化作用可使层状异构复合材料中产生额外应变硬化,但R_(Cu-Be/Cu)为3.0的复合材料中异质变形诱导强化产生的应变硬化作用较弱,而R_(Cu-Be/Cu)为7.0的复合材料中异质变形诱导硬化作用在塑性变形初期就达到饱和状态并迅速降低,R_(Cu-Be/Cu)为5.0的复合材料中异质变形诱导硬化在材料应变硬化过程中占据主导作用,且可在较大应变范围内为材料提供额外应变硬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异构复合材料 层间硬度比 力学性能 应变硬化 异质变形诱导强化
下载PDF
Combined Bearing Capacity of Spudcans on a Double Layer Deposit of Strong-Over-Weak Clays
3
作者 YIN Qilin DONG She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33-143,共11页
An extreme sea storm process can lead to a jack-up rig under the combined loading condition of vertical load(V), horizontal load(H), and moment(M) to have stability problem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nalysis of combin... An extreme sea storm process can lead to a jack-up rig under the combined loading condition of vertical load(V), horizontal load(H), and moment(M) to have stability problem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nalysis of combined bearing capacities of a circular spudcan on layered clays with a strong layer overlying a comparatively weaker layer. Numerical models combined with displacement-based load tests, swipe tests, and constant ratio displacement probe tests are adopted to calculate the uniaxial bearing capacities, failure envelopes in combined V-H, V-M planes, and failure envelopes in a combined V-H-M load space, respectively. A parametric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vertical load level V, the layer strength ratio s_(u,t)/s_(u,b), and the hard layer thickness t_1 on the bearing capacities is then perform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vertical load level is a key factor that influences the values of H and M and the size of the H-M failure envelope. The existence of the underlying weak clay decreases the bearing capacities in all directions, and the vertical capacity Vult is affected more than the horizontal(H_(ult)) and moment(M_(ult)) capacities based on a single uniform deposit. The influence of the underlying weak clay on H-M failure envelope is mainly shown where H and M are coupled in the same direction. In contrast, little difference is observed when H and M are coupled in opposite dire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BINED bearing capacity circular SPUDCAN layerED clays vertical load level strength ratio hard layer thickness
下载PDF
软黏土上覆硬土层极限承载力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文白 魏晓添 赵玉同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9-123,共5页
对双层地基室内模型试验分析,研究了软黏土上覆硬土层厚度变化和水灰比变化对上覆硬土层软土地基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水灰比的增加对增大其极限承载力效果显著,而厚度的增加对提高双层地基极限承载力效果不显著。对双层地基的极限承载... 对双层地基室内模型试验分析,研究了软黏土上覆硬土层厚度变化和水灰比变化对上覆硬土层软土地基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水灰比的增加对增大其极限承载力效果显著,而厚度的增加对提高双层地基极限承载力效果不显著。对双层地基的极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极限承载力的修正公式,并把计算值与试验值做了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地基 模型试验 硬土层厚度 水灰比 极限承载力
下载PDF
软硬互层岩体力学特性及破坏形态的室内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黄锋 周洋 +1 位作者 李天勇 胡学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230-238,共9页
软硬互层岩体是煤矿开采过程中常常遇到的不良地质,其构造的特殊性导致安全事故频发。为研究软硬互层岩体的力学特性及破坏机制,通过自制不同岩层倾角,不同层厚比的软硬互层岩体,采用室内岩石力学试验方法,得到:(1)软硬互层岩体的破坏... 软硬互层岩体是煤矿开采过程中常常遇到的不良地质,其构造的特殊性导致安全事故频发。为研究软硬互层岩体的力学特性及破坏机制,通过自制不同岩层倾角,不同层厚比的软硬互层岩体,采用室内岩石力学试验方法,得到:(1)软硬互层岩体的破坏从硬层开始,再逐步扩展到软层。单轴条件下,软层抑制裂隙扩展的能力随软层厚度的增加递增,但会引起峰值强度的下降;三轴条件下,随着软层厚度的增加,软层抑制裂隙扩展的能力先增加后降低,峰值强度呈倒"V"的规律、黏聚力显著下降,内摩擦角保持稳定。(2)单轴条件下,0°与30°试样均有应力跌落现象,不同的是30°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在应力跌落过后还有一段上升期,延性破坏特征更明显;三轴条件下,0°的岩体具有明显的峰后软化特征,而30°的岩体则不明显,多数为硬化流动破坏。随着软层厚度的增加,应变软化程度先增加后降低。(3)围压对软层、硬层的膨胀变形约束效果不同,容易引起软硬互层岩体的剪切破坏;随着围压的增加,峰后应力随应变的降低速率逐渐变缓、应变软化程度逐渐减弱、延性增大,软硬互层岩体峰值强度、峰值应变、弹性模量增大。(4)岩层存在倾角时,软弱互层连接处的敏感性增强,试件更容易产生贯穿裂隙;一定范围内的岩层倾角会弱化软硬互层岩体的力学性能,导致软硬互层岩体的弹性模量、峰值强度、内摩擦角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硬互层 室内试验 层厚比 岩层倾角 围压
下载PDF
厦门地铁上软下硬地层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刘重庆 曾亚武 +1 位作者 朱泽奇 李彪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44-449,共6页
针对厦门地铁1号线莲坂站~莲花路口站盾构区间隧道工程,通过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研究在上软下硬地层中过渡区盾构法隧道施工对地表沉降变形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软下硬地层地表横向沉降受硬层比的影响比较明显,基本上表现为随硬... 针对厦门地铁1号线莲坂站~莲花路口站盾构区间隧道工程,通过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研究在上软下硬地层中过渡区盾构法隧道施工对地表沉降变形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软下硬地层地表横向沉降受硬层比的影响比较明显,基本上表现为随硬层比增大,地表沉降量整体减小且沉降槽变浅的趋势。其中隧道轴线正上方以及轴线附近监测点的沉降量受硬层比的影响相对于远离隧道轴线的监测点要大;上软下硬地层地表纵向沉降受硬层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纵向沉降量及开始和结束的位置变化上,随着硬层比的变大,盾构施工对地表纵向沉降量及其影响范围都在缩小;通过研究隧道轴线正上方监测点地表最终沉降值与硬层比的关系,建议将硬层比15%~85%视为开展上软下硬地层地表变形研究的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软下硬地层 盾构法 地表沉降 硬层比
下载PDF
头/盘界面对润滑剂转移行为及分布的影响
7
作者 潘登 郝秀红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1-145,共5页
为进一步提高磁头飞行的稳定性,增加硬盘存储容量,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磁头磁盘接触条件下盘片上类金刚石薄膜(DLC)层粗糙度、DLC表层官能团比例及单个润滑剂分子中羟基数对润滑剂转移行为及润滑剂在盘片表面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为进一步提高磁头飞行的稳定性,增加硬盘存储容量,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磁头磁盘接触条件下盘片上类金刚石薄膜(DLC)层粗糙度、DLC表层官能团比例及单个润滑剂分子中羟基数对润滑剂转移行为及润滑剂在盘片表面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降低DLC层粗糙度,增加DLC表层官能团比例都将降低磁头磁盘间的润滑剂转移量;当磁盘表面存在物理吸附态的润滑剂分子时,增加单个润滑剂分子中的羟基数也可降低润滑剂转移量;但降低DLC层粗糙度或同时增加DLC表层官能团的比例和单个润滑剂中羟基数会增加润滑剂在盘片表面堆积的高度,进而降低磁头飞行稳定性.综合考虑润滑剂转移量和润滑剂在磁盘表面堆积厚度对磁头飞行稳定性的影响,DLC层粗糙度应降低至约0.07 nm,DLC表层官能团比例增至约80%,单个润滑剂分子中的羟基数量应少于8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剂转移 分子动力学 粗糙度 类金刚石薄膜(DLC)表层官能团比例 硬盘
下载PDF
软硬互层岩体变形破坏机制物理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小亮 陈新 宋笑凡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3980-3995,共16页
为研究软硬互层结构层状岩体的变形破坏与拉-剪断裂机制,采用物理相似模拟手段预制不同层面倾角和软硬层厚比的试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并对试验应力-应变曲线和试样表面裂纹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单轴压缩下试样峰值强度和杨氏模量... 为研究软硬互层结构层状岩体的变形破坏与拉-剪断裂机制,采用物理相似模拟手段预制不同层面倾角和软硬层厚比的试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并对试验应力-应变曲线和试样表面裂纹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单轴压缩下试样峰值强度和杨氏模量,随层理面倾角β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随软硬层厚比k的增加有降低趋势。(2)由于沿层面的局部剪切滑移,倾角为30°~45°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在加载初期有一个明显的应力突降点,这是软硬互层岩体应力-应变曲线一个独有的多峰型特征。另外相比于已有层状岩体破坏模式,发现一种软层压碎、硬层穿层拉破坏的新模式。(3)采用表面裂纹图像提取方法,首次给出在层面倾角β和软硬层厚比k控制下,试样表面裂纹特征演化的玫瑰花分布图。同时研究拉、剪断裂的破坏机制和裂纹的分布占比以及对试样破坏模式的影响规律。研究得出,层面倾角β控制裂纹的扩展方向;软硬层厚比k决定拉、剪破坏的占比。沿层面的剪切滑移、硬层中的拉伸断裂以及软层中的压碎破坏,是导致试样变形破坏的3个主要因素。当层理面倾角β在30°~45°附近时,层面发生剪切滑移,剪裂纹增多。当层理面倾角在0°和90°附近时,试样在穿层或沿层方向发生拉伸破坏,剪裂纹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软硬互层岩体 破坏模式 层理面倾角 软硬层厚比
原文传递
换填硬壳层对软土区水泥土搅拌桩影响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黄志华 曹雄 李蒙杰 《公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4-132,共9页
针对桩顶与桩间换填硬壳层的滨海软土区水泥土搅拌桩,开展施工阶段和工后道路运营阶段的数值计算分析,探讨换填硬壳层材料参数、厚度等因素对软土区水泥搅拌桩受力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桩间换填硬壳层能够有效提高桩间淤泥的地基... 针对桩顶与桩间换填硬壳层的滨海软土区水泥土搅拌桩,开展施工阶段和工后道路运营阶段的数值计算分析,探讨换填硬壳层材料参数、厚度等因素对软土区水泥搅拌桩受力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桩间换填硬壳层能够有效提高桩间淤泥的地基承载力,换填材料推荐可选用性质良好的含石类土,换填厚度建议0.5 m及以上;施工机械应避免行驶在复合地基边桩桩间土,且控制接地压力不大于90 kPa。软土区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采用0.5 m厚石屑垫层+0.8 m厚路基填土,能够有效控制路基顶面的差异沉降;对桩间淤泥进行厚度0.5 m的换填,能够有效改善复合地基浅层部位及上方路基填土受力变形状态,显著减小道路运营期车辆荷载作用下桩间土的沉陷,促进应力横向扩散,减小桩土差异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工程 软土地基 水泥土搅拌桩 硬壳层 换填 桩土应力比
原文传递
岩层厚度对砂泥岩水平互层岩体力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叶四桥 陈雨爽 +1 位作者 曾彬 崔华龙 《勘察科学技术》 2021年第1期1-5,15,共6页
该文针对砂泥岩水平互层岩体,基于FLAC3D数值分析方法,分别采用层厚比(泥岩层厚与砂岩层厚之比)与岩层密度(一定岩体厚度范围内的岩层数)表征砂泥岩水平互层岩体的相对岩层厚度和绝对岩层厚度,分析了不同岩层厚度对砂泥岩水平互层岩体... 该文针对砂泥岩水平互层岩体,基于FLAC3D数值分析方法,分别采用层厚比(泥岩层厚与砂岩层厚之比)与岩层密度(一定岩体厚度范围内的岩层数)表征砂泥岩水平互层岩体的相对岩层厚度和绝对岩层厚度,分析了不同岩层厚度对砂泥岩水平互层岩体的单轴抗压强度及变形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砂泥岩水平互层岩体的层厚比以0.75为界限,当层厚比小于0.75时,砂泥岩水平互层岩体的单轴抗压强度随层厚比的增加而大幅减小,随岩层密度的增加大幅增加。因此,实际工程中应综合考虑层厚比及岩层密度两种因素对岩体强度的影响进行取值;当层厚比大于0.75时,砂泥岩水平互层岩体的单轴抗压强度随层厚比的增加稍有减小,随岩层密度的增加稍有增加,但总体上趋于稳定,并接近于泥岩的抗压强度,因此,实际工程中可按泥岩的抗压强度进行取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硬互层岩体 层厚比 岩层密度 抗压强度 变形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