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view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Approaches and the U-Net 3D Model
1
作者 Weiyan Liu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CAS 2024年第4期578-593,共16页
Deep learning, especially throug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 such as the U-Net 3D model, has revolutionized fault identification from seismic data, representing a significant leap over traditional methods. Ou... Deep learning, especially throug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 such as the U-Net 3D model, has revolutionized fault identification from seismic data, representing a significant leap over traditional methods. Our review traces the evolution of CNN, emphasizing the adaptation and capabilities of the U-Net 3D model in automating seismic fault delineation with unprecedented accuracy. We find: 1) The transition from basic neural networks to sophisticated CNN has enabled remarkable advancements in image recognition, which are directly applicable to analyzing seismic data. The U-Net 3D model, with its innovative architecture, exemplifies this progress by providing a method for detailed and accurate fault detection with reduced manual interpretation bias. 2) The U-Net 3D model has demonstrated its superiority over traditional fault identification methods in several key areas: it has enhanced interpretation accuracy, increased operational efficiency, and reduced the subjectivity of manual methods. 3) Despite these achievements, challenges such as the need for effective data preprocessing, acquisition of high-quality annotated datasets, and achieving model generalization across different geological conditions remain. Future research should therefore focus on developing more complex network architectures and innovative training strategies to refine fault identification performance further. Our findings confirm the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 of deep learning, particularly CNN like the U-Net 3D model, in geosciences, advocating for its broader integration to revolutioniz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seismic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Learning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 seismic Fault Identification U-Net 3d Model Geological exploration
下载PDF
A Case History of Secondary 3D Seismic Exploration in the Liaohe Basin: An Example from the Rongshengpu–Qianjin Area
2
作者 田清波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05年第3期175-181,F0003,共8页
The working area is located in the industrially developed region of Rongshengpu-Qianjin, where a surface water system is developed, surface-layer lithology is complicated, and various kinds of hydrocarbon traps are bu... The working area is located in the industrially developed region of Rongshengpu-Qianjin, where a surface water system is developed, surface-layer lithology is complicated, and various kinds of hydrocarbon traps are buried at depth. The seismic data acquired previously couldn't be interpreted due to the complex surface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Taking secondary 3D seismic from the Rongshengpu-Qianjin are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escribes a set of techniques designed to overcome these difficulti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eismic data. The applied techniques included flexible acquisition geometry, low-noise receiver conditions, quantitative quality control, and so 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mintun Sag 3d seismic secondary exploration and complex area
下载PDF
Subtle traps prediction using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3D seismic technology: A case study from Qikou depression in Huanghua basin 被引量:1
3
作者 MAO Ning-bo DAI Ta-gen PENG Sheng-l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5年第z1期141-145,共5页
Forecasting subtle traps by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3D seismic data is a sensitive topic i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Research on subtle traps by geophysical data is the most popular and difficult. Based on the suffi... Forecasting subtle traps by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3D seismic data is a sensitive topic i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Research on subtle traps by geophysical data is the most popular and difficult. Based on the sufficiently drilling data, log data, core data and 3D seismic data, sediment sequence of Qikou depression, Huanghua basin was partitioned by using sequence stratigraphy theory. Each sediment sequence system mode was built. Sediment faces of subtle traps were pointed out. Dominating factors forming subtle traps were analyzed. Sandstone seismic rock physics and its response were studied in Tertiary System. Sandstone geophysical response and elastic modulus vary laws with pressure, temperature, porosity, depth were built. Experimental result and practice shows that it is possible using seismic information forecasting subtle traps. Integrated using geology, log, drilling data, special seismic processing technique, interpretation technique, high precision horizon calibration technique, 3D seismic visualizing interpretation, seismic coherence analysis, attribute analysis, logging-constrained inversion, time frequency analysis, subtle trapsobject is identified and interpreted. Finally, advantage object of subtle trap in this area was determined. Bottomland sand stratigraphic and lithologic reservoirs in Qinan slope zone have been founded by means of high resolution 3D seismic data field technique, high resolution 3D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technique and seismic wave impendence inversion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anghua BASIN sequence STRATIGRAPHY subtle TRAP seismic exploration 3d seismic ultrasonic wave
下载PDF
汶川地震发震构造带过WSFD-2钻井深反射地震数据3-D处理技术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雷小琼 鲁兴林 +3 位作者 肖继文 马振宁 钱荣毅 张贵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022-2037,共16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的发震机制与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特征紧密相关,应用反射地震探测方法精细探测发震构造内部的结构特征,对研究汶川地震的发震机理有重要意义.5.12地震后在地表错断最剧烈的区域之一虹口乡白庙村穿过...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的发震机制与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特征紧密相关,应用反射地震探测方法精细探测发震构造内部的结构特征,对研究汶川地震的发震机理有重要意义.5.12地震后在地表错断最剧烈的区域之一虹口乡白庙村穿过发震构造和深钻科研井WSFD-1和WSFD-2布置了兼顾浅中深层信息的反射地震探测剖面,该区域断裂带硬岩出露,地形地貌复杂多变,起伏剧烈,只能采取弯线地震测线布设方式采集二维反射地震数据,而且弯曲度大,造成CDP点分散严重.区域内构造复杂,褶皱逆推构造发育,地层和构造倾角大,采用常规二维地震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叠加处理时,易将不同地层的反射信息叠加到同一反射层.弯线叠加剖面上侧面波,混波干扰严重,会显著地降低原本低信噪比数据的分辨率,或剖面可靠性低,容易在二维剖面中造成解释陷阱.本文利用弯线地震采集的三维特性,用拟三维地震叠加技术处理汶川地震科学钻井附近横跨北川—映秀断裂带的二维弯线地震数据,弥补常规二维弯线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不足,将不同地层的反射信息分离归位到不同的三维叠加剖面上,解决二维弯线地震数据处理时混波干扰严重的难题.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选取合适的共中心点面元,获得了高分辨率的三维叠加剖面.相比于二维弯线叠加剖面,三维叠加剖面切片成像更真实,剔除了不同地层反射信息混叠的影响,能得到更准确的断点信息,并可以获得沿断层走向横向的信息,显著提高了构造解释的可靠性和精度.应用拟三维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处理龙门山断裂带的二维弯线地震数据,获取高分辨率的构造信息,有利于断裂带内汶川地震发震机制和龙门山隆起机制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发震构造 弯线地震探测 3-d叠加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陕231井区盒_8储层预测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来运 衡维民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20-625,共6页
陕 2 31井区三维地震勘探是鄂尔多斯盆地的第一块大面积三维地震区块 ,部署的主要目的是准确地描述盒 8砂岩储层 ,提供水平井的钻探井位。本文在综合分析研究区地质、钻井、测井、地震资料的基础上 ,采用精细的构造解释技术及属性分析... 陕 2 31井区三维地震勘探是鄂尔多斯盆地的第一块大面积三维地震区块 ,部署的主要目的是准确地描述盒 8砂岩储层 ,提供水平井的钻探井位。本文在综合分析研究区地质、钻井、测井、地震资料的基础上 ,采用精细的构造解释技术及属性分析、地震相分析、地震反演等多种方法综合的储层预测技术 ,对该区的构造及储层做出精确的解释与预测 ,提出水平井的建议井位 ,为下一步天然气的开发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陕231井区 盒8储层 预测 三维地震勘探 构造解释
下载PDF
宽方位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设计初探 被引量:23
6
作者 唐云 李显贵 +1 位作者 邱华 刘胜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3年第2期233-236,共4页
在地震勘探中 ,利用成本相对低的多方位P波勘探比利用成本较高的多波多分量勘探进行裂缝检测更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对JM和FG工区多方位角三维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的设计进行了一些探讨性的研究 。
关键词 地震勘探 地震资料 裂缝检测 采集观测系统设计 多方位角 三维地震 JM工区 FG工区
下载PDF
济阳坳陷隐蔽圈闭识别与精细描述 被引量:24
7
作者 韩文功 张建宁 王金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49-859,共11页
中国东部老油区的油气勘探已进入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隐蔽圈闭勘探的关键是储层识别与描述(主要是砂体的预测)。针对陆相断陷湖盆复杂多样的隐蔽圈闭类型,开发形成了以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和地震地质分析技术等为基础、在不同勘探阶段的岩... 中国东部老油区的油气勘探已进入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隐蔽圈闭勘探的关键是储层识别与描述(主要是砂体的预测)。针对陆相断陷湖盆复杂多样的隐蔽圈闭类型,开发形成了以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和地震地质分析技术等为基础、在不同勘探阶段的岩相、岩性、物性及流体预测的配套技术系列,应用于济阳坳陷典型的河道砂体和浊积砂体的识别与描述,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圈闭 识别与描述 三维地震勘探 地震地质分析 济阳坳陷
下载PDF
开发地震技术及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冯魁 张晓帆 +1 位作者 陈川 冯新生 《地质与资源》 CAS 2009年第1期64-69,共6页
地震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寻找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手段.并且正逐步向油气开发及生产领域渗透.出现的新技术主要包括:3D地震、垂直地震剖面、井间地震、时间推移地震、多波多分量地震、微地震检测、随钻地震等新技术.这些技术在... 地震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寻找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手段.并且正逐步向油气开发及生产领域渗透.出现的新技术主要包括:3D地震、垂直地震剖面、井间地震、时间推移地震、多波多分量地震、微地震检测、随钻地震等新技术.这些技术在国内各油田日益受到重视,在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为油田增储上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地震技术的形成过程作了简单回顾并着重对开发地震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归纳,同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三维地震 垂直地震剖面 井间地震 时间推移地震 多波多分量地震
下载PDF
马厂油田高密度三维观测系统设计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碗学俭 吴树奎 +1 位作者 杨素玉 邓会平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8年第6期598-603,608,共7页
马厂油田的地下地质构造复杂,以往采集的地震资料无法满足当前勘探开发的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高密度三维采集观测系统设计研究。基于马厂构造的地质构造特点,对观测系统的各类参数进行了分析试验,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小道距、小炮点... 马厂油田的地下地质构造复杂,以往采集的地震资料无法满足当前勘探开发的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高密度三维采集观测系统设计研究。基于马厂构造的地质构造特点,对观测系统的各类参数进行了分析试验,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小道距、小炮点距、小接收线距和小激发线距的观测系统,并根据目标区实际地质构造特点,采用可变面元方式进行数据采集。高密度观测系统的特点是物理点密度较大,覆盖次数高,炮检距分布均匀。正演模拟和实际应用表明,采用高密度三维采集观测系统采集的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较老资料有显著提高,特别是中、深层资料的信噪比得到了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勘探 观测系统设计 高密度 采集参数 信噪比 分辨率
下载PDF
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的碎屑岩沉积相精细研究——以松辽盆地北部齐家南地区四方台组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世伟 黄薇 +3 位作者 林铁锋 吴海波 陈艳 陈果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2-37,共6页
随着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越来越需要沉积相精细研究,以弄清沉积物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而精确识别储集砂体的类型及规模。以松辽盆地北部齐家南地区四方台组为例,探讨了依托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进行碎屑岩沉积相精细研... 随着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越来越需要沉积相精细研究,以弄清沉积物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而精确识别储集砂体的类型及规模。以松辽盆地北部齐家南地区四方台组为例,探讨了依托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进行碎屑岩沉积相精细研究来恢复古地理环境变迁的方法。在把握工区曲流河沉积背景的基础上,优选了能较好反映沉积物展布特征的相干体地震属性,进行了沿四方台组中部的地震数据密集采样与属性切片提取,并用以解释其沉积时期的环境变化。研究发现其间河道等砂质沉积环境逐渐减少,泛滥平原等泥质沉积环境随之增加,反映了湖侵-沉积基准面上升的过程。结果表明,参照区域及单井沉积相划分成果,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能直接用于碎屑岩沉积相精细研究,用以分析沉积物与古环境的演化,其特点是:井问预测能力强;可实现三维空间的连续评价,重塑沉积环境的演化史;可编制薄层段大比例尺沉积相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 碎屑岩 古地理 沉积相 精细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油气勘探实例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邱荣华 付代国 万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05-609,共5页
深化地质研究认识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成藏条件好,勘探潜力大。针对该区地表起伏大,边界大断裂地震资料处理归位不准确,圈闭落实程度低等问题,在三维地震重新采集的基础上,开展地震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和隐蔽圈闭识别技术攻关,在南部陡坡... 深化地质研究认识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成藏条件好,勘探潜力大。针对该区地表起伏大,边界大断裂地震资料处理归位不准确,圈闭落实程度低等问题,在三维地震重新采集的基础上,开展地震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和隐蔽圈闭识别技术攻关,在南部陡坡带栗园地区钻探发现一批含油圈闭,已控制石油地质储量1 740×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条件 勘探实践 三维地震 隐蔽圈闭 南部陡坡带 泌阳凹陷
下载PDF
复杂山区煤田三维地震数据采集技术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周俊杰 李士祥 +1 位作者 贾运巧 刘海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5-113,共9页
在复杂的山区煤田三维地震勘探中,受地形和地表、地质条件的限制,使野外地震数据采集技术成为关健。文中结合在新安煤田三维地震勘探过程中遇到的复杂条件(地形极其复杂,相对高差大、潜水面变化不定、地表岩性横向变化大等),通过野外的... 在复杂的山区煤田三维地震勘探中,受地形和地表、地质条件的限制,使野外地震数据采集技术成为关健。文中结合在新安煤田三维地震勘探过程中遇到的复杂条件(地形极其复杂,相对高差大、潜水面变化不定、地表岩性横向变化大等),通过野外的试验对比,选择良好的地震激发和接收条件,应用非线性观测系统理论等多项技术措施,以保证野外地震记录的质量,从而更好地为下一步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服务。研究结果表明:本勘探区内三维地震数据采集中,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得当,效果明显,而且对具有相似地表、地质条件的地区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勘探 地震数据采集技术 地震激发 接收
下载PDF
川西地区宽方位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钱光萍 康家光 丁成明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5年第2期170-173,共4页
针对川西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储层埋藏深,超致密,且具有很强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等特点,通过对以往 束状和砖块状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满足P波各向异性分析的宽方位三维采集技术。该 采集技术较之常规束状、砖块状采... 针对川西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储层埋藏深,超致密,且具有很强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等特点,通过对以往 束状和砖块状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满足P波各向异性分析的宽方位三维采集技术。该 采集技术较之常规束状、砖块状采集技术,在各个方位角上的炮检距和覆盖次数分布更加合理。将宽方位三维 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应用于川西某地区,得到了品质较好的地震资料。同时,P波各向异性裂缝预测结果与断裂 展布及构造分析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勘探 采集技术 川西地区 宽方位 各向异性分析 须家河组 非均质性 次数分布 技术应用 地震资料 分析结果 预测结果 三叠系 炮检距 方位角 块状 P波 储层 展布
下载PDF
火成岩遮挡油藏特征及滚动勘探开发实践 被引量:10
14
作者 荣启宏 宋建勇 蒲玉国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5-50,共6页
火成岩在东部第三系地层中较为发育 ,对应的火成岩油藏具有“小而肥”的特征 ,已成为目前老区滚动勘探与开发挖潜的一种重要类型 ,尤其是火成岩遮挡类型油藏 ,但由于其空间分布与成藏特征的复杂性决定了经济高效的滚动勘探开发技术是其... 火成岩在东部第三系地层中较为发育 ,对应的火成岩油藏具有“小而肥”的特征 ,已成为目前老区滚动勘探与开发挖潜的一种重要类型 ,尤其是火成岩遮挡类型油藏 ,但由于其空间分布与成藏特征的复杂性决定了经济高效的滚动勘探开发技术是其成功的关键。以火成岩遮挡油藏模型及其对应的地震T0 模型与地震解释模型的建立为基础 ,研究总结了火成岩遮挡类油藏的典型特征。在此研究的基础上 ,应用于高 81块火成岩遮挡油藏的勘探与开发 ,取得了初期的勘探、1998年的滚动开发、2 0 0 0年的油藏精细描述有突破 ,实现了该块原油生产能力的提高。高 81块的勘探与开发程序及研究方法对东部老油区、尤其是“小而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遮挡油藏 滚动勘探开发 三维地震 油藏描述 剩余油
下载PDF
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凝析气田勘探中的古地貌学方法 被引量:14
15
作者 范国章 赵宗举 +1 位作者 周进高 邬光辉 《海相油气地质》 2006年第2期52-56,共5页
针对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埋藏深度大、横向非均质性强、岩层顶面地震反射强而内幕地震反射弱且分辨率低等地震地质特点,充分利用三维地震信息,精细解释了上奥陶统桑塔木组内部地震反射强振幅、强连续等时界面和碳酸盐岩顶界面,刻画了塔中... 针对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埋藏深度大、横向非均质性强、岩层顶面地震反射强而内幕地震反射弱且分辨率低等地震地质特点,充分利用三维地震信息,精细解释了上奥陶统桑塔木组内部地震反射强振幅、强连续等时界面和碳酸盐岩顶界面,刻画了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碳酸盐岩台地—陆棚边缘高能礁滩体的地貌学特征,建立了碳酸盐岩建隆的地震地质模式。该模式为全面认识该区碳酸盐岩建隆沉积体系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范围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在该区奥陶系凝析气田勘探、有利勘探区带评价和储量评估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 碳酸盐岩 古地貌学 三维地震解释 塔里木盆地 塔中凸起 坡折带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油气勘探新技术 被引量:15
16
作者 何发岐 周家驹 云露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18-323,共6页
塔河油田的发现首先得益于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 ,在进一步的评价和滚动勘探开发过程中 ,针对古生界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 ,利用三维地震资料、使用各种地球物理方法开展了储层预测 ,来研究储层展布和含油气性 ;在井筒中应用... 塔河油田的发现首先得益于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 ,在进一步的评价和滚动勘探开发过程中 ,针对古生界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 ,利用三维地震资料、使用各种地球物理方法开展了储层预测 ,来研究储层展布和含油气性 ;在井筒中应用负压钻井技术 ,在保证能正常钻井施工、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油层的污染 ,也保证了油气层的及时发现 ;使用成象测井技术 ,对碳酸盐岩的孔、洞、缝的发育、渗透层段的侧向延展、连通情况以及地层流体类型进行研究 ,进而综合各种测井资料定量计算地层岩性及物性、含油性参数 ;压裂酸化工艺的成功应用 ,有效解除了油气层段地层人为造成的伤害 ,并且通过人工压开酸蚀新裂缝 ,达到连通天然孔洞缝、提高导流能力、恢复产能、解放油层的目的。除此之外 ,与这些主要技术配套的相关技术的使用 ,都对塔河油田的勘探评价起了有效的保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勘探 储层预测 负压钻井 压裂酸化 碳酸盐岩塔河油田 塔里木盆地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在煤田三维地震岩性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7
作者 张爱印 李学文 董守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4年第3期533-536,共4页
 利用地震技术解决岩性问题在煤田勘探中一直是近年来人们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与其他地震反演技术相比,测井约束反演技术不仅可提高原始地震资料的垂向分辨率,而且将地震波转换为层的信息,因此正在岩性勘探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  利用地震技术解决岩性问题在煤田勘探中一直是近年来人们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与其他地震反演技术相比,测井约束反演技术不仅可提高原始地震资料的垂向分辨率,而且将地震波转换为层的信息,因此正在岩性勘探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测井约束反演技术的原理及影响因素,并以开滦集团荆各庄矿某采区岩性勘探为例,说明了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在煤田三维地震岩性勘探中的具体方法和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约束反演 垂向分辨率 三维地震勘探 岩性勘探
下载PDF
三维地震构造应力场模拟及裂缝储层预测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云武 唐振国 陈守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1-35,共5页
随着油气勘探技术的提高,国内物性较好的沉积岩储层油气资源逐步被发现和开发,而沉积盆地中火成岩和基岩变质岩等一般被认为致密的储层在华北、辽河、大庆等油田相继发现,成为油气勘探的新领域。以海拉尔盆地乌东地区为例,基于三维... 随着油气勘探技术的提高,国内物性较好的沉积岩储层油气资源逐步被发现和开发,而沉积盆地中火成岩和基岩变质岩等一般被认为致密的储层在华北、辽河、大庆等油田相继发现,成为油气勘探的新领域。以海拉尔盆地乌东地区为例,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在建立层序格架和精细断层解释的基础上,进行构造应力场模拟,通过构造曲率、最大主应变、最大主应力等参数对构造裂缝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构造应力场分布与构造断裂体系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裂缝发育带分布在不同方向的两组断层相交部位、正断层或逆断层的上盘附近。裂缝预测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断层的位置和方向的精度,地层横向厚度和密度变化较大也对预测精度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 曲葺莲张量 变形张量 应力场张量 构造应力场模拟 裂缝储层预测
下载PDF
煤田三维地震数据处理中方差体技术的参数优选及应用效果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新红 蒋传琳 +1 位作者 刘卫 尚照顺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06年第5期450-452,455,共4页
方差体技术是基于统计学原理,利用三维地震数据体中相邻道之间地震信号的相关性计算样点的方差值,提取数据体中不连续信息,用以识别小断层和陷落柱等岩性变化点。笔者以山西某煤矿采区为例,通过方差体各项参数的测试,介绍方差体的运算... 方差体技术是基于统计学原理,利用三维地震数据体中相邻道之间地震信号的相关性计算样点的方差值,提取数据体中不连续信息,用以识别小断层和陷落柱等岩性变化点。笔者以山西某煤矿采区为例,通过方差体各项参数的测试,介绍方差体的运算模式、运算道数和时窗大小等参数对计算成果的影响,使方差体技术在确定煤层小断层和陷落柱等地质体时取得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田三维地震 三维方差体 运算模式 切片 构造 时窗
下载PDF
波阻抗反演技术在三维地震勘探煤层解释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平 马小平 +1 位作者 曾宪军 姜飞 《新疆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4-106,共3页
通过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技术,不仅提高地震资料纵向、横向分辨率,也提高了对复杂煤层及煤层宏观结构解释精度。利用该技术可对煤层厚度及结构进行定量解释,较好地完成了勘探中的任务要求。该技术可应用于煤田类似任务要求的勘探工作中。
关键词 波阻抗反演 三维地震勘探 分辨率 煤层解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