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ction technique of moving target based on passive millimeter wave
1
作者 李世中 牟春阳 张勇 《Journal of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Instrumentation》 CAS 2014年第4期29-33,共5页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ability when detecting the high-speed moving target with passive millimeter wave technology, a direct-detection passive millimeter wave detecting system using the monolithic micr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ability when detecting the high-speed moving target with passive millimeter wave technology, a direct-detection passive millimeter wave detecting system using the monolithic microwave integrated cir- cuit (MMIC) millimeter wave radiometer is built, and the measured data are obtained by experiment under different condi- tions. Based on feature analysis of testing signals, it points out that the peak of the first pulse and interval of two peak pulses are valid features which can reflect the motion characteristic of target. A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moving speed of target is put forward. The calculat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has enough accuracy and is feasible to determine the parameters of the moving target using for passive millimeter wave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ssive millimeter wave technology millimeter wave radiometer detection of moving target feature analysis moving speed of target
下载PDF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Cosmology
2
作者 Yiqi Xu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24年第11期3697-3705,共9页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ion has ushered in a new era of observing the universe, providing humanity with a novel window for cosmic cognition. This theoretical study systematically traces th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o...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ion has ushered in a new era of observing the universe, providing humanity with a novel window for cosmic cognition. This theoretical study systematically traces th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of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delves into its profound impact on cosmological research. From Einstein’s prediction in general relativity to LIGO’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the article meticulously delineates the key theoretical and technological milestones in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ion,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elucidating the principles and evolution of core detec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laser interferometers. The research thoroughly explores the theoret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gravitational waves in verifying general relativity, studying the physics of compact celestial bodies like black holes and neutron stars, and precisely measuring cosmological parameters. The article postulates that gravitational wave observations may offer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s for addressing cosmological conundrums such as dark matter, dark energy, and early universe evolution. The study also discusses the scientific prospects of combining gravitational wave observations with electromagnetic waves, neutrinos, and other multi-messenger observations, analyzing the potential value of this multi-messenger astronomy in deepening cosmic cognition. Looking ahead, the article examines cutting-edge concepts such as space-based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ors and predicts potential developmental directions for gravitational wave astronomy. This research not only elucidat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ion technology but also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far-reaching impact of gravitational waves on modern cosm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itational waves detection technology Cosmology Multi-Messenger Astronomy General Relativity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cathode quality and damage of aluminium electrolytic cell based on non-destructive technology 被引量:1
3
作者 Yu LUO Sheng-xiang LI +3 位作者 Dao-long CHEN Xi-ling LIU Chun-de MA Xi-bing LI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3929-3942,共14页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and damage condition of the electrolyzer,wave velocity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impact echo technology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cathode part of the electrolyzer.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and damage condition of the electrolyzer,wave velocity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impact echo technology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cathode part of the electrolyzer.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wave velocity is linearly related to the porosity,and there is also a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wave velocity and the square root of reciprocal density in cathode carbon blocks(CCBs)before installation into electrolyzer.Combined with detection results of wave velocity and voltage drop,the large-size CCBs with relatively good quality can be found.Through the impact echo technology on cathode steel rods(CSRs),the results of the on-site detection show that the damage condition of CSRs can be effectively evaluated,and the damage location of CSRs can be determined.This study proposes a novel and quantifiable method for the evaluation of cathode quality and damage,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prolonging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electrolyz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LYZER wave velocity detection impact echo technology cathode quality damage evaluation
下载PDF
低频导波检测技术在输油场站应用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龙 赵盼婷 +1 位作者 杜国强 赵馨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2期59-62,共4页
本文主要是对低频导波检测技术原理和应用进行分析,进而选取本次最优开挖验证点,通过MsS长距离超声导波检测仪在姬塬外输总站管网腐蚀检测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判断其应用效果具有哪些局限性和优缺点,为后续输油场站常规检测工作提供... 本文主要是对低频导波检测技术原理和应用进行分析,进而选取本次最优开挖验证点,通过MsS长距离超声导波检测仪在姬塬外输总站管网腐蚀检测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判断其应用效果具有哪些局限性和优缺点,为后续输油场站常规检测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导波检测技术 输油场站 管道腐蚀 效果分析
下载PDF
变压器油中电弧放电故障检测及防爆综述
5
作者 刘凯 樊立科 +3 位作者 聂广博 焦世伯 邓军 吴广宁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315-4328,共14页
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核心设备之一,其油箱内部易产生电弧故障,从而产生超压,致使油箱破裂,导致漏油,严重时引起爆炸甚至火灾,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造成严重威胁。该文针对变压器内部电弧故障从压力波特性、仿真模型、油中电弧检... 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核心设备之一,其油箱内部易产生电弧故障,从而产生超压,致使油箱破裂,导致漏油,严重时引起爆炸甚至火灾,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造成严重威胁。该文针对变压器内部电弧故障从压力波特性、仿真模型、油中电弧检测方法以及防爆技术等方面进行回顾,首先对压力波特性、仿真模型以及压力波传播规律进行了综述,其中重点介绍了4种压力波仿真模型并对比其优缺点;其次,根据电弧故障检测难度大、破坏性强等特点归纳了油中电弧检测技术及标准;此外,分析探讨了变压器电弧故障的关键防爆技术。最后根据电弧故障以及防爆技术分析现有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 电弧故障 压力波 电弧检测 防爆技术
原文传递
跨孔电磁波CT技术在工程精细勘察中的应用
6
作者 徐洪苗 彭青阳 +1 位作者 胡俊杰 王鹏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24年第5期775-783,共9页
随着我国基建事业的高速发展和工程建设的全面推进,过去以钻探、常规电法为主的传统勘察手段越来越难以适应日益复杂化、精细化的工程勘察需求,尤其在深埋管道、不规则发育岩溶等典型地质体探测精度较差;而跨孔电磁波CT技术具有分辨率... 随着我国基建事业的高速发展和工程建设的全面推进,过去以钻探、常规电法为主的传统勘察手段越来越难以适应日益复杂化、精细化的工程勘察需求,尤其在深埋管道、不规则发育岩溶等典型地质体探测精度较差;而跨孔电磁波CT技术具有分辨率高、反演直观的技术优势,因此本文系统开展了基于精细处理的跨孔电磁波CT(Compated Tomogrophy)技术在3个工程精细勘察中的应用研究。结合钻孔约束和验证情况,分别实现了深埋输油管道精细定位、局部岩溶及裂隙精细识别、大范围岩溶空间分布精细刻画勘察目标,分析认为探测效果较好区域精度可达到1.0 m以内。研究成果一方面验证了跨孔电磁波CT技术在深埋管道、不规则发育岩溶等目标地质体精细勘察的有效性,可为相近工程提供参考价值;另一方面揭示了跨孔电磁波CT技术在未来地下空间和结构体等多领域精细探测中具有广阔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孔电磁波CT技术 精细勘察 探测精度
下载PDF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船舶航行实景三维模型设计
7
作者 朱宗华 熊礼梅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75-178,共4页
为提升船舶驾驶人员及船员的船舶整体认知以及海况应对能力,确保船舶航行以及作业安全,设计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船舶航行实景三维模型。按船舶航行需遵循的物理定律以及原理,建立船舶航行运动姿态数学模型,并通过3Dmax构建船舶航行环境... 为提升船舶驾驶人员及船员的船舶整体认知以及海况应对能力,确保船舶航行以及作业安全,设计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船舶航行实景三维模型。按船舶航行需遵循的物理定律以及原理,建立船舶航行运动姿态数学模型,并通过3Dmax构建船舶航行环境实体以及地形模型,利用PM海浪谱法构建海表面三维模型,而后通过Unity3D虚拟现实仿真软件驱动调整构建的三维模型,并对所构船舶三维模型采用改进混合包围盒法实施碰撞检测,把地形以及海浪等实际数据信息融入到导入的模型之中,仿真模拟船舶航行实景,实现人机交互。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的船舶航行实景三维模型,可较为真实模拟船舶航行实景,为确保船舶航行以及作业安全提供可靠参考与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ity3D虚拟现实 船舶航行 实景三维模型 3Dmax技术 PM海浪谱 船舶碰撞检测
下载PDF
融合毫米波雷达和视频技术的多维目标检测系统
8
作者 华学兵 金露凡 +1 位作者 曾傲 蔡承宇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24年第18期59-61,共3页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毫米波雷达和视频技术的多维目标检测系统,旨在通过融合2种传感器的优势来提升目标检测的准确性、鲁棒性和全面性。该系统利用毫米波雷达的精确测距、测速和测角能力,结合视频传感器丰富的颜色、尺寸和轮廓信息,实现...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毫米波雷达和视频技术的多维目标检测系统,旨在通过融合2种传感器的优势来提升目标检测的准确性、鲁棒性和全面性。该系统利用毫米波雷达的精确测距、测速和测角能力,结合视频传感器丰富的颜色、尺寸和轮廓信息,实现了对复杂环境中目标的多维度感知与检测。通过时空同步、目标匹配和融合决策算法,该系统有效降低了目标的漏检率和误检率,为智慧交通、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领域提供了可靠的环境感知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雷达 视频技术 多维目标检测 时空同步 目标匹配
下载PDF
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例
9
作者 张雯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19期97-100,共4页
构筑全环境立德树人“大思政”格局,是全面提升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检测技术”是电子信息大类专业特色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与仪器领域科技前沿紧密结合,具有高度的学科交叉特性。融合思政元素开展教学工作具有... 构筑全环境立德树人“大思政”格局,是全面提升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检测技术”是电子信息大类专业特色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与仪器领域科技前沿紧密结合,具有高度的学科交叉特性。融合思政元素开展教学工作具有独特的优势,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检测技术”课程为例,探索了以课程教学为主线、科技前沿技术服务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例方面,从激光干涉产生的“小”条纹入手,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点背后隐藏的“大”学问,启发学生见“微”知“著”,树立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坚定科技报国的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检测技术 激光干涉 引力波测量
下载PDF
基于FPGA的数字带通滤波器设计与仿真 被引量:1
10
作者 闫慧欣 杨录 +3 位作者 李少聪 滕生超 左天乐 吕俊文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0,共4页
为快速准确地提取超声导波信号中的目标信息,采用流水线加法树阵列结构设计低阶滤波器,采用直接型低阶叠加实现20阶高精度带通滤波器。运用流水线技术与FPGA片上资源相结合实现对该结构数字算法优化,并将其应用在镍铬合金超声导波测温... 为快速准确地提取超声导波信号中的目标信息,采用流水线加法树阵列结构设计低阶滤波器,采用直接型低阶叠加实现20阶高精度带通滤波器。运用流水线技术与FPGA片上资源相结合实现对该结构数字算法优化,并将其应用在镍铬合金超声导波测温系统中。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滤波器对512点的混频超声导波信号滤波耗时约1047个时钟。该滤波器总体设计简单,可以达到实时滤波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PGA 数字带通滤波器 超声导波检测技术 FIR滤波器 流水线结构 加法树阵列 实时滤波
下载PDF
基于兰姆波谐振器和超表面的谐振式热红外探测器研究
11
作者 林叶繁 党岩盟 +2 位作者 孙海燕 赵继聪 王鹏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1-388,共8页
设计了一种基于氮化铝(AlN)兰姆波谐振器和超表面的谐振式热红外探测器,基于超表面的吸收器用于对特定波长红外辐射的吸收,再利用AlN兰姆波谐振器的温度频率效应检测红外辐射。首先,对兰姆波谐振器的电极周期、电极宽度、AlN薄膜厚度和... 设计了一种基于氮化铝(AlN)兰姆波谐振器和超表面的谐振式热红外探测器,基于超表面的吸收器用于对特定波长红外辐射的吸收,再利用AlN兰姆波谐振器的温度频率效应检测红外辐射。首先,对兰姆波谐振器的电极周期、电极宽度、AlN薄膜厚度和支撑轴尺寸进行优化设计,设计了电极周期分别为12μm和1.2μm的谐振器结构,其工作频率分别为365 MHz和2544 MHz。其次,设计了方形结构超表面的等离子体吸收器,并研究分析其红外吸收机理及结构尺寸对吸收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集成超表面红外吸收器并调节吸收结构尺寸,实现可调谐、近100%的双带吸收性能,在3μm~5μm和8μm~12μm处的吸收率均超过99.5%,谐振式热红外探测器的响应时间低于0.8 ms、热噪声等效功率低于10^(-11)Hz/μ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探测技术 热探测器 兰姆波谐振器 等离子体
下载PDF
长输管道泄漏检测技术应用策略探讨
12
作者 李勇 吕卫斌 +2 位作者 王进军 张强钰 林海峰 《全面腐蚀控制》 2024年第10期125-128,共4页
新版《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发布实施,管道行业对于泄漏检测技术精度要求更高。针对信号检测法、基于模型的检测法和模式识别检测法,阐述通过改进信号处理技术、应用模式识别方法、应用粒子群算法以及优化SVM算法解决管道微小泄... 新版《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发布实施,管道行业对于泄漏检测技术精度要求更高。针对信号检测法、基于模型的检测法和模式识别检测法,阐述通过改进信号处理技术、应用模式识别方法、应用粒子群算法以及优化SVM算法解决管道微小泄漏检测难题的研究进展。结合管道智能化发展趋势,提出加强多种检测机理融合的泄漏检测技术的理念,对于提高管道泄漏检测精度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 泄漏检测 技术 信号 模型 模式识别
下载PDF
数据驱动下具备高抗干扰能力的输电线路故障检测技术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志强 宋新新 +4 位作者 常英贤 姜杨 刘佩伟 郭昌升 王栋 《电网与清洁能源》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0-87,97,共9页
为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一种具备高抗干扰能力的故障检测技术。建立典型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模型并分析了行波的区内外传播特性;推导行波电流公式并解析其区内外差异,为故障检测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出基于行波电流弹性系数的方案并据... 为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一种具备高抗干扰能力的故障检测技术。建立典型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模型并分析了行波的区内外传播特性;推导行波电流公式并解析其区内外差异,为故障检测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出基于行波电流弹性系数的方案并据此建立了故障检测技术。设置不同故障状态对该故障检测技术的可靠性和正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案具备较好性能,解决了传统方案高阻故障不灵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直流系统 直流换流器 故障检测技术 行波电流
下载PDF
偶极横波远探测方位区分新方法
14
作者 吴柏志 许孝凯 杜群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3-49,共7页
偶极横波远探测仪器具有测量频率低、频带宽、信噪比高等显著优势,能够精确刻画井旁构造产状,在西北地区碳酸盐岩地层断溶体、断控体储层以及西南地区致密碎屑岩地层断缝体储层等应用效果显著。但由于偶极声源指向呈中心对称导致180... 偶极横波远探测仪器具有测量频率低、频带宽、信噪比高等显著优势,能够精确刻画井旁构造产状,在西北地区碳酸盐岩地层断溶体、断控体储层以及西南地区致密碎屑岩地层断缝体储层等应用效果显著。但由于偶极声源指向呈中心对称导致180°方位不确定性,难以实现方位探测。为克服这一缺陷,提出偶极横波远探测方位区分新方法,使用非对称发射、接收声系的偶极横波远探测测井仪采集多分量偶极横波数据,开展有限差分开展数值模拟并进行现场试验,形成处理解释软件模块。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对称接收方式相比,此方法打破了所接收的横波声场的对称性,实现了方位远探测。该方法定向放大了反射体所在方位的反射横波幅度,利用该特征可实现方位区分。现场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一致,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新方法可为井旁地质异常体方位探测及侧钻井、加密井部署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极横波 远探测 方位区分 试验验证
下载PDF
住宅建筑工程基础桩低应变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立鹏 《岩土工程技术》 2023年第2期207-212,共6页
研究一种住宅建筑工程基础桩低应变检测技术,该技术通过传感器采集从桩身反射回来的反射波信号,为提高信号质量,利用EEMD方法对信号实施去噪处理。提取不同缺陷类别基础桩反射波信号的时域特征和频域特征,并以此为输入,通过BP神经网络... 研究一种住宅建筑工程基础桩低应变检测技术,该技术通过传感器采集从桩身反射回来的反射波信号,为提高信号质量,利用EEMD方法对信号实施去噪处理。提取不同缺陷类别基础桩反射波信号的时域特征和频域特征,并以此为输入,通过BP神经网络分类识别模型,检测出基础桩缺陷程度,并根据相关参数,定位缺陷位置,完成基础桩低应变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该低应变检测技术,基础桩缺陷检测结果与实际缺陷位置误差较小,检测结果更为精确,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宅建筑工程 基础桩 反射波信号 BP神经网络 低应变检测技术
下载PDF
基于低应变反射波法的建筑工程桩基检测技术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健锋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23年第2期108-111,共4页
针对桩基桩位检测偏差较大,影响桩基稳定性的问题,设计基于低应变反射波法的建筑工程桩基检测技术。使用的低应变反射波法浮浆进行处理,使桩基裸露出新鲜密实的混凝土面;基于低应变反射波法对桩基缺陷位置进行确定;确定了桩基缺陷位置之... 针对桩基桩位检测偏差较大,影响桩基稳定性的问题,设计基于低应变反射波法的建筑工程桩基检测技术。使用的低应变反射波法浮浆进行处理,使桩基裸露出新鲜密实的混凝土面;基于低应变反射波法对桩基缺陷位置进行确定;确定了桩基缺陷位置之后,选择出合适的桩基检测传感装置对桩基桩位的偏差进行检测,最大限度地保证桩基施工稳定性。采用实例分析的方式,验证了该检测技术检测出的桩位偏差较小,检测效果更佳,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应变反射波法 建筑工程 桩基 检测 技术
下载PDF
基于槽波和CT成像的矿区煤系地质复杂工作面隐伏构造精细化探测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飞飞 《能源与环保》 2023年第10期167-171,共5页
利用槽波频散特性反演矿区煤系地质构造是一项重要工作,但是槽波传播过程中,地质情况变化复杂,单频或窄带滤波难以兼顾槽波群速度的变化和不同接收点的槽波能量,研究矿区煤系地质构造勘查中的槽波和CT成像联合探测技术。分析了槽波雷达... 利用槽波频散特性反演矿区煤系地质构造是一项重要工作,但是槽波传播过程中,地质情况变化复杂,单频或窄带滤波难以兼顾槽波群速度的变化和不同接收点的槽波能量,研究矿区煤系地质构造勘查中的槽波和CT成像联合探测技术。分析了槽波雷达探测技术以及对地质勘查的作用,槽波雷达探测技术凭借波阻抗界面采集煤矿周围的地质相关数据,再实施频散分析以及重构CT成像处理。整合全部勘查数据,分析处理后的资料,实现矿区煤系地质构造勘查。采用SCT槽波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将槽波地震联合探测方法引入矿区某矿1223工作面,综合利用透射槽波与反射CT图像重构成果精细解释2条断层在工作面内的展布位置及影响范围,经回采验证,2条断层的解释位置准确,应用效果较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槽波雷达探测技术 矿区煤系 地质构造 地质勘查 频散分析 数据采集
下载PDF
地铁地下工程中应用地震波CT技术探测孤石的参数选择
18
作者 胡晓娟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81-185,193,共6页
目的:地震波CT(计算机辅助层析成像)技术中,采用的不同探测参数(钻孔间距、检波点距、激发点距),对地铁工程中地下孤石探测结果的精确度有直接的影响,需要合理选择探测参数。方法:阐述了地震波CT技术的基本原理,以福州地铁1号线某车站... 目的:地震波CT(计算机辅助层析成像)技术中,采用的不同探测参数(钻孔间距、检波点距、激发点距),对地铁工程中地下孤石探测结果的精确度有直接的影响,需要合理选择探测参数。方法:阐述了地震波CT技术的基本原理,以福州地铁1号线某车站的工程实际为例,在相同的探测条件下采用3种钻孔间距(4.6 m、10.4 m及15.0 m)进行地震波CT探测,并对比分析探测结果。在此基础上,在钻孔间距分别为14.5 m和10.5 m两种工况下,选取了4种检波点距和检波点距的组合方式,对探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及结论:选用较小钻孔间距(取值为4.6 m及10.4 m)时更能精确地反映地下孤石的分布形态及具体分布位置。选用较大钻孔间距(取值为15.0 m)时探测得到的地下孤石分布范围与实际分布情况相比偏大,且形态特征较模糊。与激发点距与检波点距取值较大(二者均取2.0 m)相比,取值较小时(二者均取0.5 m或1.0 m)地下孤石的探测分辨率更高。地震波CT合理的参数取值为:钻孔间距取10.0 m,激发点距和检波点距均取1.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地下工程 孤石探测 地震波层析成像技术 探测分辨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