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In-situ Sludge Reduction and Enhanced Nutrient Removal in an Integrated Repeatedly Coupling Aerobic and Anaerobic and Oxic-setting-anaerobic System
1
作者 Shanshan Yang Wanqian Guo +5 位作者 Qinglian Wu Haichao Luo Simai Peng Heshan Zheng Xiaochi Feng Nanqi Ren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EI CAS 2015年第5期17-24,共8页
Aiming to achieve simultaneous good performances of in-situ sludge reduction and effluent quality,an integrated repeatedly coupling aerobic and anaerobic and oxic-setting-anaerobic system( r CAA + OSA) is developed to... Aiming to achieve simultaneous good performances of in-situ sludge reduction and effluent quality,an integrated repeatedly coupling aerobic and anaerobic and oxic-setting-anaerobic system( r CAA + OSA) is developed to reduce sludge production and enhance nutrient removal. Considering the mechanism of in-situ sludge reduction in this r CAA +OSA system,the combined effect of energy uncoupling metabolism and sludge cryptic growth maybe attributed to the higher reduction of biomass.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al sludge reduction in this r CAA + OSA system is obtained when the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HRT) is controlled at6. 5 h,which an increase in 16. 67% reduction in excess sludge is achieved compared with OSA system( HRT of 6. 5 h). When compared the performances of effluent qualities,the enhanced nutrient removal efficiencies also can be observed in this r CAA + OSA system. Three-dimensional 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3D-EEM)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is applied to characterize the effluent organic matters( Ef OM) under different HRTs in the OSA and the r CAA+OSA systems. Analyses of 3D-EEM spectra show that more refractory humic-like and fulvic-like components are observed in the effluent of the OSA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se results,simultaneous enhanced in-situ sludge reduction and improved nutrient removal can be obtained in the r CAA +OSA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itu sludge reduction BNPR Ef OM EEM r CAA OSA
下载PDF
In-situ sludge reduction based on Mn^(2+)-catalytic ozonation conditioning:Feasibility study and microbial mechanisms
2
作者 Haozhe Huang Tingting Wei +6 位作者 Hui Wang Bing Xue Sisi Chen Xiankai Wang Haibin Wu Bin Dong Zuxin X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85-197,共13页
To improve the sludge conditioning efficiency without increasing the ozone dose,an in-situ sludge reduction process based on Mn^(2+)-catalytic ozonation conditioning was proposed.Using ozone conditioning alone as a co... To improve the sludge conditioning efficiency without increasing the ozone dose,an in-situ sludge reduction process based on Mn^(2+)-catalytic ozonation conditioning was proposed.Using ozone conditioning alone as a control,a lab-scal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coupled with ozonated sludge recycle was evaluated for its operating performance at an ozone dose of 75 mg O_(3)/g VSS and 1.5 mmol/L Mn^(2+)addition.The results showed a 39.4%reduction in MLSS and an observed sludge yield of 0.236 kg MLSS/kg COD for the O_(3)+Mn^(2+)group compared to the O_(3)group (15.3%and 0.292 kg MLSS/kg COD),accompanied by better COD,NH_(4)^(+)-N,TN and TP removal,improved effluent SS and limited impact on excess sludge properties.Subsequently,activity tests,BIOLOG ECO microplates and 16S rRNA sequencing were applied to elucidate the changing mechanisms of Mn^(2+)-catalytic ozonation related to microbial action:(1) Dehydrogenase activity reached a higher peak.(2) Microbial utilization of total carbon sources had an elevated effect,up to approximately 18%,and metabolic levels of six carbon sources were also increased,especially for sugars and amino acids most pronounced.(3) The abundance of Defluviicoccus under the phylum Proteobacteria was enhanced to 12.0%and dominated in the sludge,they had strong hydrolytic activity and metabolic capacity.Denitrifying bacteria of the genus Ferruginibacter also showed an abundance of 7.6%,they contributed to the solubilization and reduction of sludge biomass.These results could guide researchers to further reduce ozonation conditioning costs,improve sludge management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ated sludge in-situ reduction Catalytic ozonation conditioning Dehydrogenase activity Carbon source utilization Microbial community
原文传递
黑水虻处理城镇污泥和餐厨垃圾的性能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田维平 邢宇 +3 位作者 王周强 贠卫伟 简于玲 颉延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425-4431,共7页
利用黑水虻处理不同比例的城镇污泥和餐厨垃圾混合物,考察黑水虻幼虫生长发育状况,研究黑水虻对城镇污泥和餐厨垃圾的处理效果并通过测定黑水虻虫粪重金属含量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黑水虻处理城镇污泥和餐厨垃圾的幼虫存活率均大于9... 利用黑水虻处理不同比例的城镇污泥和餐厨垃圾混合物,考察黑水虻幼虫生长发育状况,研究黑水虻对城镇污泥和餐厨垃圾的处理效果并通过测定黑水虻虫粪重金属含量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黑水虻处理城镇污泥和餐厨垃圾的幼虫存活率均大于93%;黑水虻干重(189~299g)随着城镇污泥比例的增加而降低;黑水虻虫体粗脂肪含量为7.73%~26.81%,蛋白质含量为22.80%~36.65%.黑水虻处理城镇污泥和餐厨垃圾减量率超过57%,幼虫生物量为13.8%~23.9%;虫粪有机质含量为60.86%~95.22%,N、P、K总养分含量为4.20%~6.58%;黑水虻处理后其粪便中Cr、Cd、As、Pb、Cu重金属元素含量降低,表明黑水虻粪便具有较大的肥料化利用价值.黑水虻处理技术可实现城镇污泥和餐厨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虻 城镇污泥 重金属 减量化 资源化
下载PDF
污泥快速堆肥发酵技术在北京河西再生水厂中的试验
4
作者 刘子奇 田志为 王楚濛 《净水技术》 CAS 2024年第11期164-169,共6页
北京丰台河西再生水厂二期工程是一座设计规模为5.0万m^(3)/d的再生水厂,出水标准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890—2012)中B标准,其污泥处理系统设计采用板框脱水+好氧堆肥处理工艺;在此水厂中,好氧堆肥采用污泥快速... 北京丰台河西再生水厂二期工程是一座设计规模为5.0万m^(3)/d的再生水厂,出水标准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890—2012)中B标准,其污泥处理系统设计采用板框脱水+好氧堆肥处理工艺;在此水厂中,好氧堆肥采用污泥快速堆肥发酵技术,通过加入芽孢杆菌(Bacillus)微生物接种剂缩短堆肥发酵时间至8 d,并通过前期试验验证,得到良好的发酵效果。保证效果的同时也能够减少除臭风机及除臭装置的容量,同时减少占地面积,为其他工程提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处理 好氧堆肥 快速堆肥发酵 剩余污泥 降低能耗
下载PDF
Sludge reduction during brewery wastewater treatment by hydrolyzation-food chain reactor system 被引量:3
5
作者 Lijie LI Qunhui WANG +1 位作者 Xuesong LI Shuo YANG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08年第1期32-35,共4页
During brewery wastewater treatment by a hydrolyzation-food chain reactor(FCR)system,sludge was recycled to the anaerobic segment.With the function of hydrolyzation acidification in the anaerobic segment and the proce... During brewery wastewater treatment by a hydrolyzation-food chain reactor(FCR)system,sludge was recycled to the anaerobic segment.With the function of hydrolyzation acidification in the anaerobic segment and the processes of aerobic oxidation and antagonism,preda-tion,interaction and symbiosis among microbes in multi-level oxidation segment,residual sludge could be reduced effectively.The 6-month dynamic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removal ratio was 92.6% and average sludge production of the aerobic segment was 8.14%,with the COD of the influent at 960–1720 mg/L and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of 12 h.Since the producedsludge could be recycled and hydrolyzed in the anaerobic segment,no excess sludge was produced during the steady running for this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lyzation multilevel oxidation excess sludge reduction
原文传递
剩余污泥改良生物滞留设施雨水径流控制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炜 韩成梅 +5 位作者 李橙 刘晓萌 代梦德 张星辰 贠茜 李思敏 《水力发电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6-73,共8页
为应对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及污水厂剩余污泥处置问题,用剩余污泥改良生物滞留设施基质,通过理化特性分析筛选适宜的掺泥比例范围,并考察剩余污泥基质生物滞留设施的雨水径流调控效果。结果表明:在上层15cm基质掺入比例≤44.8%的剩余污泥... 为应对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及污水厂剩余污泥处置问题,用剩余污泥改良生物滞留设施基质,通过理化特性分析筛选适宜的掺泥比例范围,并考察剩余污泥基质生物滞留设施的雨水径流调控效果。结果表明:在上层15cm基质掺入比例≤44.8%的剩余污泥可有效提升生物滞留设施雨水径流调控能力。基质中掺泥比例越大,生物滞留设施雨水径流总量调控效果越优,而出水污染物浓度则呈现略有上升的趋势。与砂土基质相比,40%剩余污泥基质生物滞留设施的次径流总量削减率可提高16.9%,出水COD、TN、NH4+-N和TP平均浓度分别为29.10 mg/L、3.25 mg/L、1.66 mg/L和0.093 mg/L,可满足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ΙⅤ类、Ⅴ类、Ⅴ类和Ⅱ类水质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设施 剩余污泥基质 理化性质 径流总量削减 面源污染控制
下载PDF
低温-次氯酸钠对污泥减量化及可生化性研究
7
作者 刘壮壮 唐玉朝 +4 位作者 伍昌年 薛莉娉 陈园 蔡丽丽 刘俊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5-112,共8页
以市政污泥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低温耦合次氯酸钠对污泥的破解效果,以及后续减量化及可生化性的影响。在反应温度为80℃、NaClO投加量为166.7 mg/g、反应时间为60 min的实验条件下,破解液中SCOD可以达到13210 mg/L,COD破解率达到42.54%。... 以市政污泥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低温耦合次氯酸钠对污泥的破解效果,以及后续减量化及可生化性的影响。在反应温度为80℃、NaClO投加量为166.7 mg/g、反应时间为60 min的实验条件下,破解液中SCOD可以达到13210 mg/L,COD破解率达到42.54%。破解液中的多糖及蛋白质质量浓度可达到587.3、376.8 mg/L,说明该方法可有效破解污泥,药剂投加成本仅为0.029元/g。污泥SS去除率达到30.71%,可有效减少污泥预处理成本,实现污泥减量化,并缩减污泥后续处置成本。经加热处理后液相中的余氯在1.0 h内可降至0.37 mg/L,破解液的碳氮比由10.04提高到28.97,但BOD5/SCOD仅为0.282。结合反应过程中TCOD和蛋白质的变化,以及三维荧光光谱表征,推测可能是ClO^(-)与部分易降解有机物发生矿化反应,导致破解液的可生化性有所降低。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污泥减量化效果显著,药剂投加成本低,可生化性可接受,可为污泥的减量化及资源化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污泥减量 可生化性 低温 次氯酸钠
下载PDF
剩余污泥处理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晓静 夏杨 +3 位作者 张云富 张翀 袁敏航 马鑫垚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3年第1期117-120,共4页
当前,我国剩余污泥产生量逐年增加,但其处理技术并未得到长足发展。本文基于剩余污泥处理现状,全面介绍了剩余污泥处理技术,系统总结了不同处理工艺的优缺点和尚未解决的技术问题,并展望了剩余污泥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剩余污泥 污泥处理 污泥减量
下载PDF
石化剩余活性污泥源头减量化研究进展
9
作者 李丽娜 《中外能源》 CAS 2023年第1期91-97,共7页
活性污泥法具有污染物去除率高、成本低的特点,已成为目前石化企业污水处理场的典型工艺。然而,其广泛的应用产生了大量剩余活性污泥因而造成了废水处理过程中二次污染的排放及高处理成本。因此,有关实现剩余活性污泥源头减量化的理论... 活性污泥法具有污染物去除率高、成本低的特点,已成为目前石化企业污水处理场的典型工艺。然而,其广泛的应用产生了大量剩余活性污泥因而造成了废水处理过程中二次污染的排放及高处理成本。因此,有关实现剩余活性污泥源头减量化的理论与工艺亟待研究。目前相关理论包括维持代谢和内源呼吸、解偶联代谢、隐形生长及生物捕食理论,均是通过改变原有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强化或者抑制某个特定过程)实现污泥减量化的目的。已研究的相关工艺包括延长污泥停留时间的膜生物反应器、改变微生物生存环境的好氧-沉淀-厌氧工艺以及投加填料达到延长微生物食物链的生物膜法等工艺。然而,由于石化企业来水水质波动大以及现有污水处理工艺的复杂性,并且各个工艺的局限性包括膜生物反应器的膜污染、好氧-沉淀-厌氧工艺的水质波动及生物膜法的反应器设计等问题,相关工艺的研究及应用受限。通过对已有工艺进行理论分析研究以及简化模拟,可以寻找出实现污泥源头减量化工艺与现有工艺的契合点,最终推动石化企业剩余活性污泥源头减量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化剩余活性污泥 源头减量化 污水处理工艺
原文传递
利用红斑顠体虫减少剩余污泥产量的研究 被引量:39
10
作者 梁鹏 黄霞 钱易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17,共5页
 在活性污泥反应器中引入红斑体虫以考察其生长条件和对剩余污泥的减量效果及对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SRT为15~34d时对红斑体虫的长期生长没有影响;进水COD负荷<0.6mg/(mgVSS·d)时红斑体虫可大量出现。不同SRT...  在活性污泥反应器中引入红斑体虫以考察其生长条件和对剩余污泥的减量效果及对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SRT为15~34d时对红斑体虫的长期生长没有影响;进水COD负荷<0.6mg/(mgVSS·d)时红斑体虫可大量出现。不同SRT和进水负荷条件下的污泥产率系数与反应器中的红斑体虫密度成负相关,对剩余污泥的减量比例为39%~58%。红斑体虫的存在有利于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且对COD、氨氮、TP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减量 红斑顠体虫 捕食 活性污泥反应器 负荷
下载PDF
pH值对剩余污泥水解酸化溶出物的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高永青 张晶宇 +2 位作者 彭永臻 王建龙 巩有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9-145,共7页
在室温条件下(25℃),采用批量实验,研究了pH值在4.0~12.0变化时污泥水解酸化效率情况以及水解过程中溶出的可溶性有机物(SCOD)、挥发性有机酸(VFAs)和氮、磷的质量浓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污泥水解酸化效率递减顺序为碱性>酸性>中... 在室温条件下(25℃),采用批量实验,研究了pH值在4.0~12.0变化时污泥水解酸化效率情况以及水解过程中溶出的可溶性有机物(SCOD)、挥发性有机酸(VFAs)和氮、磷的质量浓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污泥水解酸化效率递减顺序为碱性>酸性>中性.ρSCOD、ρVFAs、ρ(NH4+-N)和ρ(PO34--P)随时间延续而增大,并且都随pH值升高(4.0~11.0)而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pH=11.0时,ρSCOD和ρVFAs值最大,分别为2 599 mg/L和749 mg/L;pH=4.0时,ρ(NH4+-N)和ρ(PO43--P)值最大,分别为208.1 mg/L和193.4 mg/L.通过调整pH值能改变污泥水解酸化效率,并且选择pH值在10.0~11.0时,可以协调水解酸化效率与后续脱氮除磷系统N、P负荷之间的关系,既为脱氮除磷系统提供SCOD和VFAs,又可以实现剩余污泥减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解酸化 PH值 可溶性有机物 挥发性有机酸 剩余污泥减量
下载PDF
以剩余污泥减量化为目标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12
作者 冯权 邢新会 刘则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832-836,共5页
以剩余污泥减量化为目标 ,针对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而产生大量污泥的现象综述了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 ,即对剩余污泥的后处理 (污泥产生后再处理 )、减少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泥的产量和污泥原位降解。
关键词 污泥降解 活性污泥法 剩余污泥 减量化 多孔微生物载体
下载PDF
污泥臭氧氧化破解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赵玉鑫 尹军 +2 位作者 于合龙 王立军 王剑寒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23-527,543,共6页
为提高臭氧破解污泥的效率,降低剩余污泥原位减量成本,采用自制的污泥臭氧氧化反应装置,重点研究了臭氧投量、pH值和初始污泥浓度对污泥破解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0mg/g是破解污泥的临界臭氧投量,高于此值,污泥固体颗粒开始溶解,并随... 为提高臭氧破解污泥的效率,降低剩余污泥原位减量成本,采用自制的污泥臭氧氧化反应装置,重点研究了臭氧投量、pH值和初始污泥浓度对污泥破解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0mg/g是破解污泥的临界臭氧投量,高于此值,污泥固体颗粒开始溶解,并随着臭氧投量的增加而增加;中性、偏酸性环境和较高的污泥初始浓度有利于污泥的臭氧氧化破解。综合考虑污泥破解后胞内物质释放情况,确定最佳操作条件:臭氧投量为208mg/g,pH值为6,初始污泥浓度为19629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控制 剩余污泥减量 臭氧 原位 溶胞
下载PDF
蚯蚓生物滤池处理剩余污泥的效果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杨健 易当皓 +1 位作者 赵丽敏 邓德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92-897,共6页
以上海市某污水厂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对未投加蚯蚓的生物滤池(CBF)和投加蚯蚓的生物滤池(EBF)处理城市剩余污泥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EBF的悬浮固体浓度(SS)减量率、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VSS)减量率分别可达49.5%~55... 以上海市某污水厂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对未投加蚯蚓的生物滤池(CBF)和投加蚯蚓的生物滤池(EBF)处理城市剩余污泥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EBF的悬浮固体浓度(SS)减量率、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VSS)减量率分别可达49.5%~55.6%和60.0%~63.2%,比CBF分别提高了14.4%-21.7%和22.3%-26.4%.EBF的出泥VSS/SS,污泥的沉降性比(SVI),污泥比阻(SRF)分别由原泥的64.8%,103.4mL/g,5.19×10^11m/kg降至51.8%,38.4mL/g,2.00×10^11m/kg,而CBF的出泥VSS/SS、SVI、SRF则分别为61.0%,51.8mL/g,4.12×10^11m/kg.通过蚯蚓-微生物协同作用可以显著提高剩余污泥的减量化和稳定化效果,还能较好地优化污泥的沉降性能、脱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处理 效果 污泥减量化 污泥稳定化 蚯蚓-微生物协同作用
下载PDF
污泥减量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5
作者 鲁智礼 庞朝辉 +3 位作者 王海燕 周岳溪 柳栋升 张娜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06-510,共5页
针对当前日益突出的污泥处理处置难等问题,分别从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方面阐述了当前污泥减量化技术的研究发展现状,介绍了各种工艺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污泥减量化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污泥减量化技术... 针对当前日益突出的污泥处理处置难等问题,分别从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方面阐述了当前污泥减量化技术的研究发展现状,介绍了各种工艺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污泥减量化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污泥减量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污泥减量 污泥产率 解偶联 生物处理
下载PDF
水解溶菌酶污泥减量过程中的污泥特性 被引量:8
16
作者 宋勇 施周 +1 位作者 陈世洋 罗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07-1010,共4页
利用水解溶菌酶对从SBR系统中取出的部分污泥进行水解,然后再回流到SBR系统中,通过与未加水解溶菌酶的相同系统对比,研究了水解溶菌酶对SBR系统中污泥减量与污泥特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续50d的运行期间,水解溶菌酶作用下的SBR... 利用水解溶菌酶对从SBR系统中取出的部分污泥进行水解,然后再回流到SBR系统中,通过与未加水解溶菌酶的相同系统对比,研究了水解溶菌酶对SBR系统中污泥减量与污泥特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续50d的运行期间,水解溶菌酶作用下的SBR系统中剩余污泥减量总计达到76.29%,而该系统对COD与氨氮的降解效率与未加酶系统基本持平,分别为88.21%与68.72%,但其TP平均去除率较未加酶系统降低了17.2%;系统中由于水解溶菌酶的添加,污泥的微生物活性得到强化,比氧气吸收速率平均提高35%,ATP的平均值比对比系统提高了3.12nmol/mgML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污泥减量 水解溶菌酶 SBR
下载PDF
水解酸化/AAO工艺的同步脱氮除磷及污泥减量研究 被引量:31
17
作者 王建龙 彭永臻 +2 位作者 刘莹 高永青 高春娣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3期1-5,共5页
针对传统活性污泥法脱氮除磷效率低、污泥产量高的缺点,提出了水解酸化/缺氧-厌氧-好氧(HAAO)污水、污泥一体化处理工艺,研究了该工艺去除COD、氮、磷和污泥减量的效果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COD为286-425mg/L、N... 针对传统活性污泥法脱氮除磷效率低、污泥产量高的缺点,提出了水解酸化/缺氧-厌氧-好氧(HAAO)污水、污泥一体化处理工艺,研究了该工艺去除COD、氮、磷和污泥减量的效果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COD为286-425mg/L、NH4^+ -N为36-58mg/L、PO4^3- -P为4-12mg/L、总水力停留时间为11.5h及无外加碳源和碱度的条件下,系统对COD、NH4^+ -N、TN、PO4^3- -P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5%、98%、84%、87%。好氧段的DO浓度、固体停留时间(SRT)和剩余污泥回流比对系统的运行效果有重要影响。将污水和剩余污泥同时进行水解酸化,既可有效地改善污水的可生化性,提高系统对碳源的利用效率,又可实现污泥的减量化,试验条件下系统的污泥减量率达5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氮 除磷 污泥减量 水解酸化 AAO工艺
下载PDF
利用寡毛类蠕虫反应器处理剩余污泥的研究 被引量:36
18
作者 魏源送 刘俊新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03-808,共6页
考察了一种新型寡毛类蠕虫反应器(由游离型蠕虫生长区和附着型蠕虫生长区组成)处理排放剩余污泥的效果.在试验的启动阶段1#反应器接种了颤蚓(Tubificidae) ,2 #反应器作为对照.对照试验的结果表明,整个试验运行期间,颤蚓始终存于1#反应... 考察了一种新型寡毛类蠕虫反应器(由游离型蠕虫生长区和附着型蠕虫生长区组成)处理排放剩余污泥的效果.在试验的启动阶段1#反应器接种了颤蚓(Tubificidae) ,2 #反应器作为对照.对照试验的结果表明,整个试验运行期间,颤蚓始终存于1#反应器中,并且主要附着在填料上和聚集在反应器底部.从第3 5天开始,2个反应器中均发现了游离型蠕虫如红斑瓢体虫(Aeolosoma)、仙女虫(Nais)和叉形管盘虫(Aulophorus) .蠕虫生长有助于污泥减量和改善污泥沉降性能,并且颤蚓的存在和生长可导致更显著的污泥减量效果.整个试验期间,1#反应器的平均污泥减量效果为5 7% ,远高于对照反应器.高浓度NH+ 4 N对蠕虫有毒害作用,从而抑制了蠕虫的生长.寡毛类蠕虫的生长对硝化过程没有影响,但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氮、磷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寡毛类蠕虫 剩余污泥 污泥减量 蠕虫反应器
下载PDF
好氧-沉淀-厌氧工艺剩余污泥减量化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19
作者 王建芳 赵庆良 +1 位作者 刘志刚 林佶侃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27-432,共6页
研究了好氧-沉淀-厌氧(OSA)工艺污泥减量效果以及ORP、污泥回流比、厌氧污泥浓度、厌氧污泥停留时间、有机负荷和废水种类等因素对OSA工艺污泥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流OSA工艺平均污泥产率为0.24g/g,比相同条件下传统活性污泥(CAS)... 研究了好氧-沉淀-厌氧(OSA)工艺污泥减量效果以及ORP、污泥回流比、厌氧污泥浓度、厌氧污泥停留时间、有机负荷和废水种类等因素对OSA工艺污泥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流OSA工艺平均污泥产率为0.24g/g,比相同条件下传统活性污泥(CAS)工艺污泥产率下降44.34%.降低ORP主要从污泥衰减效果和能量解偶联两方面影响OSA工艺污泥产率.间歇实验结果表明,浓缩污泥ORP从-100mV降到-250mV时,污泥衰减更加显著,污泥产率从0.43g/g降至0.32g/g.污泥回流比是OSA工艺污泥产率重要影响因素,以实验运行稳定性和污泥产率相结合为原则,连续流实验的最佳回流比为0.33.提高厌氧污泥浓度,延长厌氧污泥停留时间,有利于污泥减量.Ns从0.41kg/(kg·d)提高到1.13kg/(kg·d),将乙酸钠为唯一碳源的配水改变为屠宰废水,均能使CAS工艺污泥产率提高,而OSA工艺污泥产率基本不受影响,因此OSA工艺污泥减量率相对于相同条件下CAS工艺提高6%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减量 影响因素 氧化还原电位 污泥回流比 有机负荷
下载PDF
化学解耦联剂对活性污泥工艺中剩余污泥的减量作用 被引量:16
20
作者 叶芬霞 陈英旭 冯孝善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94-399,共6页
采用合建式曝气沉淀池模拟装置,将3,3′,4′,5 四氯水杨酰苯胺(TCS)作为代谢解耦联剂添加到完全混合活性污泥工艺中.连续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在每g固体悬浮物中含量为0 5mg时,TCS是一种有效的化学解耦联剂,可降低剩余污泥产量约30%.在60d... 采用合建式曝气沉淀池模拟装置,将3,3′,4′,5 四氯水杨酰苯胺(TCS)作为代谢解耦联剂添加到完全混合活性污泥工艺中.连续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在每g固体悬浮物中含量为0 5mg时,TCS是一种有效的化学解耦联剂,可降低剩余污泥产量约30%.在60d的运行期间,活性污泥工艺的COD去除效率和污泥的沉降性能未见有明显影响,但出水氨氮及总氮浓度升高,污泥的SOUR值相应增加.镜检发现,添加解耦联剂运行60d后,污泥中的丝状菌增多,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数量和种类减少,且活性也降低.以上结果表明,可以应用TCS来降低活性污泥工艺中的剩余污泥产量,但对污泥的种群结构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工艺 曝气沉淀池 解耦联剂 COD 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细菌 反应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