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bone graft impaction on posterior intervertebral body fusion for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1
作者 唐向盛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1年第2期92-92,共1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bone graft impaction on posterior intervertebral fusion for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Methods From January 2001 to July 2008,36 patients with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wer...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bone graft impaction on posterior intervertebral fusion for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Methods From January 2001 to July 2008,36 patients with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were treated b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NE JOA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bone graft impaction on posterior intervertebral body fusion for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下载PDF
微创经肌间隙入路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评价 被引量:3
2
作者 钟浩博 孙春汉 +4 位作者 马晋 刘伟乐 陈楚群 赖伟强 杨剑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7-359,363,共4页
目的报道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患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对27例患者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5例,年龄58.2岁(46~74岁)。极外侧型椎... 目的报道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患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对27例患者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5例,年龄58.2岁(46~74岁)。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7例,椎间盘开窗摘除术后复发3例,退变性腰椎不稳17例。结果切口长度4.2 cm(4.0~4.5 cm),手术时间90 min(70~160 min),术中出血量130 ml(90~2500 ml)。随访8~20个月,无严重并发症,27例均获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腿痛评分从术前平均(7.4±1.1)分降至(2.4±1.3)分,VAS腰痛评分从术前平均(6.7±1.3)分降至(1.8±1.5)分。临床疗效评定:优22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2.6%。结论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具有创伤小、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优点,在合理选择适应证的情况下是一种理想的下腰椎融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 椎间融合术 微创 多裂肌
原文传递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固定治疗急慢性腰椎间盘损伤回顾性分析
3
作者 孙俊 汪颖峰 罗俊杰 《解剖学研究》 CAS 2011年第3期219-222,共4页
目的总结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急慢性损伤的疗效。方法 2007年7月-2010年10月应用双侧椎板部分切除减压后行TLIF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间盘急慢性损伤10例共12个节段,男6例,女4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1岁。腰椎退行性变... 目的总结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急慢性损伤的疗效。方法 2007年7月-2010年10月应用双侧椎板部分切除减压后行TLIF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间盘急慢性损伤10例共12个节段,男6例,女4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1岁。腰椎退行性变伴神经根管狭窄1例,慢性腰椎滑脱3例,急性外伤性腰椎滑脱伴双侧神经根损伤2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失稳4例。结果全部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平均随访10(6~48个月)个月,根据Denis疼痛分级、JOA评分法,术后平均改善率90%。结论 TLIF方法可在充分减压的前提下获得脊柱的即刻稳定同时完成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用于腰椎间盘急、慢性损伤中、短期随访临床效果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损伤 椎间孔 椎弓根螺钉 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下载PDF
基于椎间盘切除及融合术的椎间孔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王春辉 何方生 +1 位作者 吴兵 盛文辉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144-2149,共6页
为了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分析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因素,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减压方式。本研究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颈椎病患者椎间孔面积,评估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程度及受压因素。共收治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间的47例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所... 为了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分析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因素,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减压方式。本研究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颈椎病患者椎间孔面积,评估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程度及受压因素。共收治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间的47例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所致的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手术患者,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受压因素分为:单纯椎间盘突出致压组(Ⅰ组),共21例;骨性压迫组26例(Ⅱ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单纯椎间盘压迫组给予前路椎间盘切除术,椎间盘合并骨性狭窄组在椎间盘切除基础上行椎间孔减压术。采用Surgimap软件Ⅰ组通过MRI(T2W1矢状面),Ⅱ组通过CT(二维重建矢状面,骨窗)测量患者病变节段两侧椎间孔的面积,将两组患者手术前健侧与患侧的椎间孔面积进行对比,术后患侧椎间孔面积与术前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月VAS评分和NDI评分,47例患者均获得6~12月随访。实验证实所有患者临床根性症状缓解,均无感染、内固定松动、食管瘘等并发症,这也说明术前根据影像学测量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面积,评估压迫程度,分析压迫因素,可以选择不同方式的减压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椎间盘切除及融合术 椎间孔减压术 神经根型颈椎病 椎间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