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peduncular cistern intrathecal targeted drug delivery for intractable postherpetic neuralgia: A case report 被引量:2
1
作者 Feng Fu Xian-Feng Jiang +4 位作者 Jing-Jing Wang Lei Gong Chen Yun Hong-Tao Sun Feng-Wu Tang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3年第30期7380-7385,共6页
BACKGROUND Intractable 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can be difficult to manage even with aggressive multimodal therapies.Patients who experience uncontrolled refractory cranial PHN despit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may ben... BACKGROUND Intractable 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can be difficult to manage even with aggressive multimodal therapies.Patients who experience uncontrolled refractory cranial PHN despit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may benefit from an 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IDDS).For craniofacial neuropathic pain,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has been to place the intrathecal catheter tip below the level of the cranial nerve root entry zones,which may lead to insufficient analgesia.CASE SUMMARY We describe a 69-year-old man with a 1-year history of PHN after developing a vesicular rash in the ophthalmic division of cranial nerve V(trigeminal nerve)distribution.The pain was rated 7-8 at rest and 9-10 at breakthrough pain(BTP)on a numeric rating scale.Despite receiving aggressive multimodal therapies including large doses of oral analgesics(gabapentin 150 mg q12 h,oxycodone 5 mg/acetaminophen 325 mg q6 h,and lidocaine 5%patch 700 mg q12 h)and sphenopalatine ganglion block,there was no relief of pain.Subsequently,the patient elected to have an implantable IDDS with the catheter tip placed at the interpeduncular cistern.The frequency of BTP episodes decreased.The patient’s continuous daily dose was adjusted to 0.032 mg/d after 3 mo of follow-up and stopped 5 mo later.He did not report pain or other discomfort at outpatient follow-up 6 mo and 1 year after stopping intracisternal hydromorphone.CONCLUSION The use of interpeduncular cistern intrathecal infusion with low-dose hydromorphone by IDDS may be effective for severe craniofacial PH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herpetic neuralgia 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Interpeduncular cistern Craniofacial pain OPIOIDS Case report
下载PDF
经脊柱椎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脑桥前池置管药物输注技术应用指南
2
作者 李欣宁 王亚平 +9 位作者 邹定全 张伟 李欣 贺佩瑶 周浩宬 杨彤飚 朱钧 洪波 张宇 肖艳英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目的:鞘内镇痛药物的分布特点和目前置管技术的限制使传统的鞘内镇痛方法对头面部难治性疼痛无法发挥作用。本技术应用指南的制订旨在促进经脊柱椎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脑桥前池置管药物输注技术的推广和规范、安全应用。方法:工作小组采... 目的:鞘内镇痛药物的分布特点和目前置管技术的限制使传统的鞘内镇痛方法对头面部难治性疼痛无法发挥作用。本技术应用指南的制订旨在促进经脊柱椎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脑桥前池置管药物输注技术的推广和规范、安全应用。方法:工作小组采用改良德尔菲法,邀请本技术领域的10名专家对脑桥前池药物输注技术的相关议题进行3轮电子邮件函询及3轮现场会议讨论。结果:针对脑桥前池药物输注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技术原理、适应证和禁忌证、患者准备、脑桥前池置管手术规范、镇痛药物选择和剂量衔接、术后镇痛管理和并发症防治共7个议题形成一致意见(同意率≥80%)。结论:脑桥前池药物输注镇痛技术应用于头面部难治性疼痛患者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点,既可减轻长期罹受疼痛患者的痛苦,也能帮助一些患者保持人生最后一程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尊严,值得在国内外相关专业领域推广和规范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内药物输注 脑桥前池 癌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难治性疼痛 头面部疼痛 改良德尔菲法
下载PDF
全身阿片类药物转换为鞘内吗啡时戒断反应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越 杜美慧 +3 位作者 曾永芬 周晓艳 刘红军 金毅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2-289,共8页
目的:观察全身阿片类药物转换为鞘内吗啡镇痛时的戒断反应,探讨病人静脉自控给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东部战区总医院的阿片类药物耐受的难治性癌痛病人30例,经吗啡静脉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 目的:观察全身阿片类药物转换为鞘内吗啡镇痛时的戒断反应,探讨病人静脉自控给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东部战区总医院的阿片类药物耐受的难治性癌痛病人30例,经吗啡静脉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剂量滴定24 h后植入半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外接PCA泵鞘内持续输注吗啡。采用临床阿片类药物戒断量表(clinical opiate withdrawal scale,COWS)评估静脉吗啡转换为鞘内吗啡期间病人阿片戒断反应(opioid withdrawal reaction,OWR),记录OWR的发生次数、时间和程度;根据COWS评分将病人分为无OWR组(n=7)和OWR组(n=23),依据OWR的程度分为轻(n=4)、中(n=17)、中重(n=2)和重度(n=0)四组。OWR病人根据需求,采用吗啡静脉PCA给药治疗。评估转换过程中病人疼痛强度、焦虑、抑郁、睡眠、病人满意度,以及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本研究中OWR发生率为76.7%(23/30),轻度及中度占91.3%(21/23),其中87.0%(20/23)的病人需要通过静脉吗啡PCA缓解OWR。中重度组的COWS平均评分高于轻度组(P<0.05),中度组的PCA给药次数高于轻度组(P<0.05)。OWR组(n=23)入院时每日口服吗啡毫克当量与OWR持续时间(r=0.490,P=0.018)、发生次数(r=0.488,P=0.018)和PCA给药次数(r=0.495,P=0.016)呈正相关。病人转换为鞘内吗啡镇痛后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每日吗啡使用剂量均较入院时下降(P<0.05),焦虑、抑郁、睡眠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出院时便秘发生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全身阿片类药物转换为鞘内吗啡镇痛时戒断反应的发生率较高,静脉吗啡PCA治疗方便易行、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癌痛 阿片类药物耐受 吗啡 半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 戒断反应
下载PDF
氢吗啡酮或吗啡用于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治疗癌痛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4
作者 李荣荣 袁红斌 +1 位作者 王洋洋 何星颖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90-998,共9页
目的系统评价氢吗啡酮或吗啡用于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DDS)治疗癌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维普网、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Ovid等中英文文献数据库,查找鞘内输注氢吗啡酮或吗啡治疗癌痛的随机对... 目的系统评价氢吗啡酮或吗啡用于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DDS)治疗癌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维普网、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Ovid等中英文文献数据库,查找鞘内输注氢吗啡酮或吗啡治疗癌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3年8月31日。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检索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根据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RCT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RCT、544例患者,其中氢吗啡酮组282例、吗啡组26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后疼痛评分与暴发痛发生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吗啡组相比,氢吗啡酮组恶心呕吐、便秘及嗜睡发生率均下降(P≤0.05),且氢吗啡酮组生活质量优于吗啡组(P<0.05)。结论经IDDS输注氢吗啡酮治疗癌痛的疗效与吗啡相当,氢吗啡酮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性疼痛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 吗啡 氢吗啡酮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联合疼痛管理对居家中晚期重度疼痛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5
作者 孙丽华 唐倩 +2 位作者 顾光丽 范雪松 袁敏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1353-1359,共7页
目的探讨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DDS)联合疼痛管理对居家中晚期重度疼痛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0例接受IDDS治疗的中晚期重度疼痛癌症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所有患者接受IDDS治疗后留置鞘内药物输注导管出院,出院后对照组患者进行... 目的探讨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DDS)联合疼痛管理对居家中晚期重度疼痛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0例接受IDDS治疗的中晚期重度疼痛癌症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所有患者接受IDDS治疗后留置鞘内药物输注导管出院,出院后对照组患者进行微信群随访、试验组患者接受基于微信群的疼痛管理干预并随访,时间为3个月;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时,比较2组患者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R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癌痛自我效能量表(CPSS)、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分。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干预前的NRS、SAS、SDS、CPSS、QLQ-C3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时,试验组患者的NRS、SAS及SDS评分低于对照组,QLQ-C30的症状领域得分低于对照组,CPSS各维度得分QLQ-C30的功能领域、总体健康状况领域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鞘内药物输注系统联合疼痛管理可减轻居家癌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癌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自我效能,优化居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 癌性疼痛 居家管理 疼痛管理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自我效能教育对难治性癌痛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治疗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6
作者 栗彦伟 刘雪冰 +1 位作者 陈述 徐杉杉 《癌症进展》 2024年第14期1544-1547,1616,共5页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教育对难治性癌痛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DDS)治疗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依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将80例难治性癌痛IDDS治疗患者分为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33),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干预的基...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教育对难治性癌痛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DDS)治疗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依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将80例难治性癌痛IDDS治疗患者分为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33),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给予自我效能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困扰程度、自我效能、生活质量[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和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SCL-90、困扰量表评分均低于本组干预前,观察组患者SCL-90、困扰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症状管理、疾病共性管理评分均高于本组干预前,观察组患者症状管理、疾病共性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EORTC QLQ-C30量表各领域评分均高于本组干预前,观察组患者EORTC QLQ-C30量表各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5.74%,与对照组患者的81.8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我性能教育可明显改善难治性癌痛IDDS治疗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其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降低困扰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效能教育 恶性肿瘤 难治性癌痛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鞘内给药治疗慢性疼痛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窦新雨 梁辰 +1 位作者 祝斌 刘晓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45-653,共9页
目前慢性疼痛(chronic pain)被定义为一种疾病,全球众多病人受其困扰,口服镇痛药等常规治疗效果不佳且不良反应大。通过鞘内给药(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ITDD)技术可将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通过脑脊液循环直接作用于脑、脊髓而发挥作... 目前慢性疼痛(chronic pain)被定义为一种疾病,全球众多病人受其困扰,口服镇痛药等常规治疗效果不佳且不良反应大。通过鞘内给药(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ITDD)技术可将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通过脑脊液循环直接作用于脑、脊髓而发挥作用,快速、稳定、高效治疗慢性疼痛,同时低药物剂量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改善了病人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本文就当前鞘内给药治疗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当下利用ITDD治疗慢性疼痛及后续ITDD的改进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内给药 慢性疼痛 镇痛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
下载PDF
Minimally invasive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pain 被引量:3
8
作者 Yingjie Hua Dan Wu +6 位作者 Tian Gao Lu Liu Yanyu He Yiming Ding Qiaoying Rao Qiaohong Wu Zhongwei Zhao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Medicine》 2023年第2期64-68,共5页
Pain interventional therapy,known as the most promising medical technology in the 21st century,refers to clinical treatment technology based on neuroanatomy,neuroimaging,and nerve block technology to treat pain diseas... Pain interventional therapy,known as the most promising medical technology in the 21st century,refers to clinical treatment technology based on neuroanatomy,neuroimaging,and nerve block technology to treat pain diseases.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destructive surgery,interventional pain therapy is considered a better and more economical choice of treatment.In recent years,a variety of minimally invasive pain interventional therapy techniques,such as neuroregulation,spinal cord electrical stimulation,intervertebral disc ablation,and intrasheath drug infusion systems,have provided effective solu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ost-herpetic neuralgia,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ervical/lumbar disc herniation,and refractory cancer p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ventional therapy Nerve regulation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Discogenic pain 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
下载PDF
行经胸段全植入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治疗患者一例的护理
9
作者 钟淑姣 黄冰瑛 章英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0-112,共3页
总结1例难治性癌痛患者行经胸段入路全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s,IDDS)治疗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协助吗啡测试;正确辨别呼吸抑制原因,采取指向性措施;全面观察,早期识别脊髓损伤;落实集束化干预措施,... 总结1例难治性癌痛患者行经胸段入路全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s,IDDS)治疗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协助吗啡测试;正确辨别呼吸抑制原因,采取指向性措施;全面观察,早期识别脊髓损伤;落实集束化干预措施,预防颅内感染;实施全程心理支持,改善心理痛苦;开展针对性科普及随访,提高居家管理能力。经过治疗及护理后,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极大提高,随访期间无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痛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 胸段 护理
下载PDF
氢吗啡酮鞘内药物输注系统用于难治性癌痛病人的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张宇 唐轶珣 +5 位作者 历欧 唐灿 刘彤碧 廖潜 胡霞 孔高茵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23-830,共8页
目的:探讨氢吗啡酮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在难治性癌痛病人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行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难治性癌痛病人4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21):吗啡对照组(M组)和氢吗啡酮观察组(HM组),M组鞘内使用吗啡病人自控镇... 目的:探讨氢吗啡酮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在难治性癌痛病人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行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难治性癌痛病人4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21):吗啡对照组(M组)和氢吗啡酮观察组(HM组),M组鞘内使用吗啡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PCA),HM组鞘内使用氢吗啡酮PCA。记录统计两组测试前1天、鞘内PCA后1天、出院时、术后1月、2月、3月病人的数字疼痛评分、阿片类药物日消耗量、爆发痛频次和测试前与出院时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鞘内PCA后,数字疼痛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各观察点组间和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病人鞘内阿片类药物消耗量呈逐步上升趋势,组内术后3月与出院时相比显著增加(P<0.05),组间各观察点无差异。HM组出院时较M组,恶心呕吐显著降低(P<0.05)。M组4例病人因增量吗啡疼痛控制不佳行氢吗啡酮轮换,轮换后疼痛缓解达20%~50%。结论:氢吗啡酮鞘内镇痛效力与吗啡相当,可安全有效应用于鞘内药物输注系统难治性癌痛镇痛,并可能成为吗啡耐受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良好的替代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吗啡酮 吗啡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 难治性癌痛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经鞘内输注系统输注小剂量吗啡对顽固性晚期癌痛患者镇痛效果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俞良 邓芳 +3 位作者 李庆华 丁卫华 李秀秀 孙建良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8期926-930,共5页
目的:探讨经鞘内输注系统输注小剂量吗啡对顽固性晚期癌痛患者镇痛效果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杭州医院的顽固性晚期癌痛患者32例,术前均口服吗啡镇痛,入院排除手术禁忌后均予以鞘... 目的:探讨经鞘内输注系统输注小剂量吗啡对顽固性晚期癌痛患者镇痛效果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杭州医院的顽固性晚期癌痛患者32例,术前均口服吗啡镇痛,入院排除手术禁忌后均予以鞘内输注吗啡治疗,在达到疼痛缓解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2维持给药至观察中止。观察32例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的VAS评分,药物毒副反应、吗啡的日消耗量以及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患者的生存期。结果:研究发现:(1)术后患者最长生存期为207 d,最短为22 d,平均生存期为(109.6±49.6)d。术后1周吗啡的日均消耗量(3.60±3.25)mg明显低于治疗前口服吗啡日均消耗量(397.50±304.66)m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388,P<0.01);(2)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3±1.05 vs 1.72±0.77;t=22.729,P<0.001);(3)药物的毒副反应较前明显减少;(4)T细胞亚群CD_4^+、CD_4^+/CD_8^+、NK细胞等指标升高显著,T细胞亚群CD_8^+下降显著,与鞘内输注系统植入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与口服阿片类相比,鞘内输注系统植入能更有效缓解晚期癌痛,减少吗啡的日消耗量,减少阿片类药物的毒副反应,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晚期癌痛患者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内输注系统 晚期癌痛 免疫功能
下载PDF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中晚期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春艳 李毅 +2 位作者 池菲 张秀敏 孙金昊 《疑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805-808,812,共5页
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中晚期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7月河北省胸科医院急诊科、呼吸科、结核科收治的中晚期结核性脑膜炎患者12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41例,给予常... 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中晚期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7月河北省胸科医院急诊科、呼吸科、结核科收治的中晚期结核性脑膜炎患者12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41例,给予常规抗结核治疗;观察1组4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蛛网膜下腔注药治疗,2~3次/周;观察2组4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脑脊液置换加蛛网膜下腔注药治疗,2~3次/周。治疗2个月后,观察3组疗效,比较3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和颅压恢复时间,并对3组的脑脊液蛋白、葡萄糖、氯化物及细胞数的恢复情况进行比较,观察患者的脑脊液DNA阳性率及脑电图恢复情况。结果观察2组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观察1组88.10%高于对照组70.73%(P<0.05或P<0.01)。3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颅内压恢复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F=4.093、6.003,P<0.05),治疗2个月后3组脑脊液细胞数、蛋白、葡萄糖、氯化物比较均有显著差异(F=3.407、9.429、8.599、14.950,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2组脑脊液结核菌DNA阳性率降低(P<0.05),观察1组、2组脑电图均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中重度结核性脑膜炎能促进症状的缓解,颅压、脑脊液生化指标改善,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性脑膜炎 脑脊液置换 鞘内注药 疗效
下载PDF
介入治疗技术控制癌痛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阮明慧 曹国庆(综述) 倪家骧(审校) 《疑难病杂志》 CAS 2020年第10期1068-1071,1076,共5页
目前,癌症的发生率逐年增高,多数患者的疼痛控制不理想。而癌症相关性疼痛会引起情感抑郁、生活质量下降,对各种治疗的适应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癌症疼痛的治疗共识目前已朝着多模式治疗的方向发展,即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及早应用介入治疗... 目前,癌症的发生率逐年增高,多数患者的疼痛控制不理想。而癌症相关性疼痛会引起情感抑郁、生活质量下降,对各种治疗的适应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癌症疼痛的治疗共识目前已朝着多模式治疗的方向发展,即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及早应用介入治疗技术。其优势在于良好的镇痛疗效、阿片类药物用量的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下降及良好的经济效益。文章主要对癌痛治疗现状、癌痛产生的主要原因及相关机制,以及介入治疗技术控制癌痛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技术 神经阻滞 脊髓电刺激 椎管内药物输注系统
下载PDF
鞘内药物输注设备治疗癌痛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被引量:7
14
作者 赵睿 杨立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2975-2980,共6页
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的难治性疾病之一。晚期癌症常伴随出现疼痛,称之为癌痛,是困扰和降低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一大问题。随着人类对蛛网膜下腔药物扩散研究的深入,鞘内注射(IT)给药方式逐渐应用到疾病的治疗当中。其中鞘内药物输注设... 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的难治性疾病之一。晚期癌症常伴随出现疼痛,称之为癌痛,是困扰和降低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一大问题。随着人类对蛛网膜下腔药物扩散研究的深入,鞘内注射(IT)给药方式逐渐应用到疾病的治疗当中。其中鞘内药物输注设备(IDD)被大量应用于临床。本文回顾了近年文献,涉及IDD适应证及临床效果、禁忌证及注意事项和经济学因素,对IDD应用于癌痛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得出在IDD使用时需权衡利弊,尊重患者意愿,并尽可能降低成本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鞘内注射 鞘内泵 吗啡 适应证 禁忌证 临床疗效 并发症 卫生经济学
下载PDF
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海梅 韩丽 张成辉 《中国医药导刊》 2015年第2期125-126,129,共3页
目的:探讨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结核性脑膜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7例,观察组63例,使其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抗结核及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鞘内给药加... 目的:探讨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结核性脑膜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7例,观察组63例,使其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抗结核及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脊液压力及生化指标改善情况,统计两组患者脑脊液压力及生活指标恢复正常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愈率和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过治疗,两组患者脑脊液压力及生化检查各项指标均有所好转,其中观察组患者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脑脊液压力及各项指标恢复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上述比较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实施鞘内给药联合脑脊液置换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患者预后,缩短治疗疗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性脑膜炎 鞘内给药 脑脊液置换
下载PDF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复合用药治疗难治性疼痛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曾永芬 程祝强 金毅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21-926,931,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 IDDS)复合用药与单独用药比较治疗难治性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OVid、CBM、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搜索有关IDDS复合用... 目的:系统评价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 IDDS)复合用药与单独用药比较治疗难治性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OVid、CBM、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搜索有关IDDS复合用药治疗难治性疼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4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提取数据、评价质量,并交叉核对,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研究,438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IDDS单独用药,IDDS复合用药能显著降低疼痛评分及吗啡使用量(P<0.01)。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与IDDS单独用药相比,复合用药能减少恶心呕吐、瘙痒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便秘、幻觉、尿储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当前证据表明,IDDS复合用药治疗难治性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优于单独用药,且IDDS复合用药可以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量,进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 难治性疼痛 随机对照试验 复合用药 疗效 安全性 META分析
下载PDF
自控式镇痛泵持续鞘内吗啡输注用于肺癌骨转移性癌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潘娟 汪桂青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7-110,共4页
目的 :自控式镇痛泵(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联合持续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IDDS)用于肺癌骨转移性癌痛(bone metastasis cancer pain of lung cancer)的镇痛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 目的 :自控式镇痛泵(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联合持续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IDDS)用于肺癌骨转移性癌痛(bone metastasis cancer pain of lung cancer)的镇痛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就诊于郑州中心医院康欣舒缓病区的肺癌骨转移性癌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组标准从中选择3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植入IDDS,并外接PCA,持续吗啡注射液泵注,泵注速度(m L/h)=日初始剂量(mg)/(浓度·24),不低于0.1 m L/h。对照组:口服吗啡缓释片为主,吗啡注射液皮下应用处理暴发痛。在所有患者入组后规范化镇痛治疗前(T1)、治疗后3 d(T2)及治疗后1周(T3),分别记录其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得分和吗啡日用量,测定患者唾液α-淀粉酶(salivaryα-amylase,SAA)活性。同时观察2种镇痛方式的不良反应。结果:通过重复测量分析,2组病例的NRS、SAA活性均随治疗的进行而逐渐下降,观察组的吗啡日用量随治疗的进行而逐渐下降;且所有指标在相邻时间点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治疗方式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鞘内持续用药不良反应少(P<0.01)。结论:与口服吗啡相比,IDDS联合PCA吗啡泵注可使肺癌骨转移性癌痛更快速、更大程度地缓解,显著改善患者焦虑和应激状态,且吗啡用量小,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 自控式镇痛泵 肺癌骨转移性癌痛 唾液α-淀粉酶
原文传递
鞘内给药治疗58例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雷卫东 《临床研究》 2014年第11期3-3,9,共2页
目的:分析和研究鞘内给药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临床效果。方法我们选取2011年3月—2013年7月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116例,将其按住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住院编号尾数为奇数)与观察组(住院编号尾数为偶数),每组各58例患者... 目的:分析和研究鞘内给药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临床效果。方法我们选取2011年3月—2013年7月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116例,将其按住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住院编号尾数为奇数)与观察组(住院编号尾数为偶数),每组各5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给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鞘内注射药物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7天后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菌株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住院治疗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鞘内给药方法应用于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治疗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早期治愈率,对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及节省医疗资源均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内给药 静脉给药 神经外科术后 颅内感染
下载PDF
半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长期治疗难治性癌痛: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9
作者 章沿锋 冯智英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3年第4期642-646,共5页
患者,女,48岁,因肺癌多发转移伴有中重度胸背痛,先后行10个周期化疗、6次细胞免疫治疗以及靶向治疗,常规阿片类药物镇痛效果不佳,行半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DDS)植入术,术后以患者自控镇痛(PCA)模式镇痛近5年,疼痛缓解,未发生感染等... 患者,女,48岁,因肺癌多发转移伴有中重度胸背痛,先后行10个周期化疗、6次细胞免疫治疗以及靶向治疗,常规阿片类药物镇痛效果不佳,行半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DDS)植入术,术后以患者自控镇痛(PCA)模式镇痛近5年,疼痛缓解,未发生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经复习文献,这是此方法应用时间最长的第1例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疼痛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 有效性 安全性 成本效益
原文传递
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双途径给药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应用效果 被引量:19
20
作者 杨生军 张春满 郝文炯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820-823,共4页
目的探讨美罗培南、万古霉素静脉滴注联合万古霉素鞘内给药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自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63例开颅手术术后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n=31)和B组(n=32)。A组采用常规静脉滴注美... 目的探讨美罗培南、万古霉素静脉滴注联合万古霉素鞘内给药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自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63例开颅手术术后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n=31)和B组(n=32)。A组采用常规静脉滴注美罗培南和万古霉素进行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予以每日10 mg的万古霉素鞘内给药。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治疗前、后的颅内压、脑脊液常规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B组总疗程短于A组,痊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脑脊液葡萄糖、蛋白质及pH水平变化不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颅内压和白细胞计数有降低,且B组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有所降低,且B组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罗培南、万古霉素静脉滴注联合10 mg万古霉素鞘内给药治疗颅内感染疗效明确,安全性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罗培南 万古霉素 鞘内给药 颅内感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