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2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wly Discovered Native Gold and Bismuth in the Cihai Iron-Cobalt Deposit, Eastern Tianshan, 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5
1
作者 ZHENG Jiahao MAO Jingwen +2 位作者 YANG Fuquan CHAI Fengmei LIU F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928-938,共11页
The Cihai iron-cobalt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eastern Tianshan ironpolymetallic metallogenic belt. Anomalous native gold and bismuth have been newly identified in Cinan mining section of the Cih... The Cihai iron-cobalt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eastern Tianshan ironpolymetallic metallogenic belt. Anomalous native gold and bismuth have been newly identified in Cinan mining section of the Cihai deposit. Ore formation in the depos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based on geological and petrographical observations:(I) skarn, with the main mineral assemblage being garnet-pyroxene-magnetite;(II) retrograde alteration, forming the main iron ores and including massive magnetite, native gold, native bismuth, and cobalt-bearing minerals, with the main mineral assemblage being ilvaite-magnetite-native gold-native bismuth; and(III) quartz-calcitesulfide assemblage that contains quartz, calcite, pyrrhotite, cobaltite, and safflorite. Native gold mainly coexists with native bismuth, and they are paragenetically related. The temperature of initial skarn formation was higher than 340℃, and then subsequently decreased to ~312℃ and ~266℃. The temperature of the hydrothermal fluid during the iron ore depositional event was higher than the melting point of native bismuth(271℃), and native bismuth melt scavenged gold in the hydrothermal fluid, forming a Bi-Au melt. As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d, the Bi-Au melt was decomposed into native gold and native bismuth. The native gold and native bismuth identified during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prospecting and exploration for both gold- and bismuth-bearing deposits in the Cihai mining area. The gold mineralization in Cihai is a part of the Early Permian Cu-Ni-Au-Fe polymetallic ore-forming event, and its discovery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resource potential of other iron skarn deposits in the eastern Tiansh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金 铋矿床 磁铁矿 钴矿床 东天山 多金属成矿带 辞海 西北
下载PDF
Effects of the Different Supports on the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of Iron-Cobalt Bimetallic Catalyst for Fischer-Tropsch Synthesis 被引量:3
2
作者 Xiangdong Ma Qiwen Sun +2 位作者 Fahai Cao Weiyong Ying Dingye Fang 《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 EI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35-339,共5页
硅石,氧化铝,和活性炭支持了铁钴催化剂被早期的湿受精准备。这些催化剂被赌注, X 射线衍射(XRD ) ,和规划温度的减小(TPR ) 描绘了。为公司加氢在不同搬运人上支持的铁钴的活动和选择在 1.5 MPa 的条件下面被学习, 493 K, 630 h ... 硅石,氧化铝,和活性炭支持了铁钴催化剂被早期的湿受精准备。这些催化剂被赌注, X 射线衍射(XRD ) ,和规划温度的减小(TPR ) 描绘了。为公司加氢在不同搬运人上支持的铁钴的活动和选择在 1.5 MPa 的条件下面被学习, 493 K, 630 h (? 1 ) ,并且 1.6 的 H2/CO 比率。结果显示这项活动, C4 olefin/(C4 olefin+C4 石蜡) 在 Fe-Co/SiO2, Fe-Co/AC1, Fe-Co/A12O3 和 Fe-Co/AC2 的顺序的比率,和 C5 olefin/(C5 olefin+C5 石蜡) 减少。Fe-Co/SiO2 的活动到达了最大值。TPR 的结果证明 Fe-Co/SiO2 催化剂,到某程度不同。XRD 模式证明 Fe-Co/SiO2 催化剂与其它显著地不同;它有二衍射峰。活跃尖晶石阶段与支持被相关。给词调音:Fischer-Tropsch;二金属的催化剂;铁;钴;支持;硅石;氧化铝;活性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脱合成 双金属催化剂 载体 催化活性 选择性
下载PDF
镍电解除铜后液氯气氧化沉淀法除铁钴
3
作者 杨贵严 巫旭 +5 位作者 苟雪莲 冯建华 李豪杰 李亦婧 郭勇 卢晓锋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共11页
以氯气(Cl_(2))为Fe^(2+)和Co^(2+)氧化的氧化剂、Na_(2)CO_(3)为沉淀剂,对镍电解阳极液—硫化氢除铜后液深度除铁钴、Cl_(2)利用率和除铁钴渣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条件试验确立了最佳的Cl_(2)氧化沉淀法除铁钴的最佳... 以氯气(Cl_(2))为Fe^(2+)和Co^(2+)氧化的氧化剂、Na_(2)CO_(3)为沉淀剂,对镍电解阳极液—硫化氢除铜后液深度除铁钴、Cl_(2)利用率和除铁钴渣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条件试验确立了最佳的Cl_(2)氧化沉淀法除铁钴的最佳工艺条件,阐明了除铁钴渣中镍、铁、钴的存在形态。结果表明:Cl_(2)氧化沉淀铁、镍和钴的反应均属于放热反应,能够自发进行,且热力学反应优先顺序为Fe^(2+)>Co^(2+)>Ni^(2+);正交试验和单因素条件试验结果一致,最佳的除铁钴工艺条件为:通Cl_(2)前pH=5.0、通Cl_(2)终点ORP=1050 mV、反应终点pH≥4.5。在此条件下,Fe^(2+)和Co^(2+)去除率分别为99.8%和97%,Cl_(2)利用率大于97%,除铁钴渣的Ni(Fe+Co)=0.88。除铁钴渣主要由Ni、Fe、Co、O、S等元素组成;Ni以+2价为主,Fe和Co则以+3价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电解液 氯气 氧化 沉淀 净化 热力学
下载PDF
磁性ZnO/CoFe_(2)O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4
作者 姚珮琦 常薇 +3 位作者 张立 任致远 刘斌 杜燕萍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276,281,共5页
为了解决纳米光催化材料在使用后难以回收的问题,采用低温煅烧法制备了磁性ZnO/CoFe_(2)O_(4)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及紫外-可见漫反射等方法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ZnO和CoFe_(2)O_(4)不同复合比对材料光催化活... 为了解决纳米光催化材料在使用后难以回收的问题,采用低温煅烧法制备了磁性ZnO/CoFe_(2)O_(4)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及紫外-可见漫反射等方法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ZnO和CoFe_(2)O_(4)不同复合比对材料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ZnO与CoFe_(2)O_(4)复合质量比为12∶1时,所得材料的光催化活性最好;在500W氙灯照射下,其对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活性优于商业P25。光催化捕获实验表明,·OH是降解过程中的最主要活性物种,在重复使用5次后仍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且易于在外部磁场作用下分离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低温煅烧法 钴铁氧化锌
原文传递
铁、钴配合物催化烯烃硅氢化反应研究进展
5
作者 徐静雪 郝志强 林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46-52,共7页
烯烃的硅氢化反应是有机硅化合物的重要合成反应.铂等贵金属配合物常被用于催化烯烃的硅氢化反应,但自然丰度较低、价格高昂,限制了其应用和发展.因此,开发廉价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剂是非常有必要的.以铁、钴为代表的廉价金属配合物催化... 烯烃的硅氢化反应是有机硅化合物的重要合成反应.铂等贵金属配合物常被用于催化烯烃的硅氢化反应,但自然丰度较低、价格高昂,限制了其应用和发展.因此,开发廉价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剂是非常有必要的.以铁、钴为代表的廉价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具有成本低、地壳含量丰富、绿色环保等优势,在烯烃的硅氢化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综述了近年来铁、钴配合物催化烯烃硅氢化反应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该领域存在的机遇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烃 硅氢化反应
下载PDF
钴铁层状双金属负载生物炭对水体硝氮的吸附研究
6
作者 杨蕊铭 唐雅妮 +2 位作者 李婧雯 费超 王博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6-23,共8页
水体中的硝氮质量浓度不断升高,对水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存在潜在威胁。因此,解决水体中过量硝氮的问题刻不容缓。以Fe(NO_(3))_(3)·9H_(2)O、Co(NO_(3))_(2)·6H_(2)O、芦苇生物炭、NH_(3)·H_(2)O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将... 水体中的硝氮质量浓度不断升高,对水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存在潜在威胁。因此,解决水体中过量硝氮的问题刻不容缓。以Fe(NO_(3))_(3)·9H_(2)O、Co(NO_(3))_(2)·6H_(2)O、芦苇生物炭、NH_(3)·H_(2)O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将钴铁层状双金属负载到芦苇生物炭上,制备了可用于吸附水体中过量硝氮的Co/Fe-LDH@BC。结果表明,Co/FeLDH@BC可有效吸附水体中的硝氮,其吸附量为88.52 mg/g;吸附动力学模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等温线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说明吸附反应为自发的、吸热的,主要涉及离子交换、配体交换、静电吸引、氢键四种反应机理;Co/Fe-LDH@BC在大多数共存阴离子的水体中对硝氮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钴铁层状双金属 硝氮 共沉淀 吸附
下载PDF
河北某邯邢式铁矿矿石特征及钴的赋存状态研究
7
作者 王芳 白明 +4 位作者 朱丹 董立帅 刘爽 李献龙 鲁力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采用化学分析、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探针以及矿物自动分析系统(AMICS)等手段对矿石进行全面研究,重点关注其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嵌布特征、矿物粒度以及有用元素钴的赋存状态等工艺矿物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中磁性... 采用化学分析、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探针以及矿物自动分析系统(AMICS)等手段对矿石进行全面研究,重点关注其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嵌布特征、矿物粒度以及有用元素钴的赋存状态等工艺矿物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中磁性铁的含量占比达到94.23%,主要以磁铁矿为主要回收矿物。而钴的品位为0.014%,硫的品位为1.89%,在回收利用铁资源的同时,可进一步回收硫钴元素。矿石中的主要金属矿物包括磁铁矿、黄铁矿以及少量的铜矿物,非金属矿物主要包括蛇纹石、金云母和碳酸盐矿物等。矿石的结构形式主要为半自形-它形晶粒状结构、交代结构以及包含结构等;构造以块状构造和浸染状构造为主。当矿石破碎至-2mm时,磁铁矿和黄铁矿的粒度较粗。在矿石中并未发现钴的独立矿物存在,钴是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磁铁矿、黄铁矿以及褐铁矿中。通过采用适当的选矿工艺,可以获得硫钴精矿,从而进一步富集和回收钴元素。这些研究结果为该矿的综合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邯邢式铁矿 矿石特征 赋存状态 硫钴精矿
下载PDF
CoFe-LDH/泡沫铜的制备及催化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降解水中敌草隆性能与机制
8
作者 沈天瑶 杨怿 +3 位作者 于海鹤 徐鹏 张广山 王鹏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255,共13页
采用一步水热法,以钴和铁元素为活性组分制备了片层状钴铁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CoFe-LDH),通过调节元素摩尔比和水热温度、时间以及尿素投加量的制备条件得到了可以高效催化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DBDP)的粉末催化剂。研究结果表明,当n(尿... 采用一步水热法,以钴和铁元素为活性组分制备了片层状钴铁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CoFe-LDH),通过调节元素摩尔比和水热温度、时间以及尿素投加量的制备条件得到了可以高效催化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DBDP)的粉末催化剂。研究结果表明,当n(尿素)∶n(Co)∶n(Fe)=10∶3∶1,水热温度为120℃,水热时间18 h时,得到的CoFe-LDH催化性能最优,其催化DBDP降解敌草隆(DUR)的降解率和降解速率常数分别达到了96.54%和0.1354 min^(-1),制备条件中水热时间对催化性能影响最大。在此基础上,将配比优化的CoFe-LDH负载在泡沫铜(CuF)表面,得到了片状可回收的三元CoFe-LDH/CuF(CFHC)催化剂。系统地表征了CFHC的结构组成,研究了微观结构和元素组成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还原态铜元素的引入,增加了催化剂表面的氧空位含量,显著地提升了复合材料的催化性能。CFHC的加入成功将DBDP对敌草隆的去除速率提升至0.2175 min^(-1),是DBDP空白体系的3.18倍。CuF的引入增加了催化剂的导电能力,在降解过程中钴、铁、铜和氧空位之间的电子转移是高催化活性的根本原因,CFHC重新调整了DBDP体系内的优势活性物种,·O_(2)^(-)和^(1)O_(2)取代·OH成为了降解敌草隆的主要活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 钴铁 敌草隆 泡沫铜
下载PDF
不同正极材料的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实验研究
9
作者 张军 韩路豪 +1 位作者 王子阳 姚斌 《建筑电气》 2024年第2期38-44,共7页
为探究不同正极材料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特性,针对不同荷电状态(SOC)下相同容量的不同正极材料大容量52 Ah磷酸铁锂电池(LFP)和53 Ah三元锂离子电池(NCM)的热失控进行实验,通过热失控行为、热失控特征参数等参数对比二者的宏观行... 为探究不同正极材料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特性,针对不同荷电状态(SOC)下相同容量的不同正极材料大容量52 Ah磷酸铁锂电池(LFP)和53 Ah三元锂离子电池(NCM)的热失控进行实验,通过热失控行为、热失控特征参数等参数对比二者的宏观行为与特征。实验结果表明:NCM热失控比LFP更剧烈;SOC越大,NCM与LFP更易发生热失控且热失控更剧烈,NCM热失控对SOC的变化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磷酸铁锂电池 三元锂离子电池 热失控 荷电状态 特征参数 温升 正极材料
下载PDF
高铁低品位红土镍矿酸浸工艺研究
10
作者 郭佳文 陈进中 冯吉福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8,共9页
研究了用硫酸从印尼某高铁低品位红土镍矿中加压酸浸镍、钴、铁,并探讨了浸出渣中铁品位变化及常压、加压下的浸出动力学。结果表明:在酸矿比260 kg/t、温度250℃(对应水蒸气压力4.0 MPa)、液固体积质量比3/1、搅拌速度300 r/min、粒度... 研究了用硫酸从印尼某高铁低品位红土镍矿中加压酸浸镍、钴、铁,并探讨了浸出渣中铁品位变化及常压、加压下的浸出动力学。结果表明:在酸矿比260 kg/t、温度250℃(对应水蒸气压力4.0 MPa)、液固体积质量比3/1、搅拌速度300 r/min、粒度100目、反应时间1 h条件下,镍、钴、铁浸出率分别为98.1%、98.3%、4.7%,铁品位可达51.3%;加压和常压下,镍、钴浸出过程均符合界面化学反应控制的收缩核模型,加压下反应活化能分别为116、91 kJ/mol,常压下反应活化能分别为41、53 kJ/mol;常压下主要是针铁矿的浸出,高压下主要是铬铁矿、磁铁矿等矿相的浸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镍矿 高铁 低品位 酸浸 动力学
下载PDF
Conjugated polymerized bimetallic phthalocyanine based electrocatalyst with Fe-N_(4)/Co-N_(4) dual-sites synergistic effect for zinc-air battery
11
作者 Shuaifeng Wang Zhongfang Li +5 位作者 Wenjie Duan Peng Sun Jigang Wang Qiang Liu Lei Zhang Yanqiong Zhuang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41-53,I0002,共14页
The bifunctional oxygen catalyst is essential for zinc-air batteries(ZABs).Here,an efficient bifunctional oxygen catalyst,PPcFeCo/3D-G,is obtained throughπ-π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njugated polymerized iron-cobalt... The bifunctional oxygen catalyst is essential for zinc-air batteries(ZABs).Here,an efficient bifunctional oxygen catalyst,PPcFeCo/3D-G,is obtained throughπ-π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njugated polymerized iron-cobalt phthalocyanine(PPcFeCo)with excellent thermal stability and three-dimensional graphene(3D-G).The bimetallic synergistic effect of PPcFeCo,verified by DFT(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calculation,andπ-πinteractions enhances the catalytic activity and durability of the PPcFeCo/3D-G.Regarding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the PPcFeCo/3D-G with a high electron transfer number(3.98,@0.768 V vs.RHE)has excellent half-wave potential(E_(1/2)=0.890 V vs.RHE)and exhibits outstanding reversibility(ΔE=0.700 V,ΔE=Ej=10-E_(1/2)).The liquid ZAB(LZAB)employed PPcFeCo/3D-G displays a high power density(222 m W cm^(-2)),a specific capacity(792 m A h g-1),and excellent durability(120 h).This work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high-efficiency bifunctional cataly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airbattery Bifunctional oxygen catalysts Polymerized iron-cobalt phthalocyanine Bimetallic synergy π-πinteraction
下载PDF
华南—西秦岭地球化学走廊带水系沉积物钴含量影响因素评价
12
作者 刘东盛 迟清华 +6 位作者 王学求 聂兰仕 周建 刘汉粮 张必敏 王玮 徐善法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55-1669,共15页
地球化学填图可为解决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提供重要基础数据。深入理解沉积物中钴含量影响因素是科学利用钴地球化学填图数据的前提。本文基于华南—西秦岭地球化学走廊带钴等元素(指标)空间分布,利用相关性系数R、线性回归方程和地理加... 地球化学填图可为解决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提供重要基础数据。深入理解沉积物中钴含量影响因素是科学利用钴地球化学填图数据的前提。本文基于华南—西秦岭地球化学走廊带钴等元素(指标)空间分布,利用相关性系数R、线性回归方程和地理加权回归方法系统评价不同因素对沉积物钴含量的影响。中—基性岩区和碎屑岩区源岩对沉积物钴含量具有主导作用。在碳酸盐岩区和酸性岩区,源岩-沉积物的局部拟合度和回归系数均降低,说明源岩对沉积物钴含量的相关性和贡献度减弱,富集系数提高和负的回归系数表明次生富集作用的影响占据主导。在碳酸盐岩和酸性岩区,铁锰氧化物和有机质对沉积物钴的次生富集影响显著,尤其在碱性条件下和强氧化条件下,氧化锰和有机质与钴的次生富集相关性达到R_(Mn)=0.54~0.63和R_(org)=0.75。引入地理加权回归方法研究不同地质背景区源岩对沉积物钴含量影响,进一步深化了水系沉积物钴含量影响因素的认识,为资源勘查和环境评价提供理论参考和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沉积物 岩石 铁锰氧化物 有机质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电流密度对电沉积钴-铁-二氧化锆复合镀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璐 余云丹 卫国英 《电镀与涂饰》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共6页
在由FeSO_(4)·7H_(2)O 30 g/L、Co SO_(4)·7H_(2)O 30 g/L、H_(3)BO_(3)30 g/L和抗坏血酸1 g/L组成的Co-Fe合金镀液中添加10 g/L自制纳米ZrO_(2)溶胶,电沉积得到Co-Fe-ZrO_(2)复合镀层。研究了电流密度对Co-Fe-ZrO_(2)复合镀... 在由FeSO_(4)·7H_(2)O 30 g/L、Co SO_(4)·7H_(2)O 30 g/L、H_(3)BO_(3)30 g/L和抗坏血酸1 g/L组成的Co-Fe合金镀液中添加10 g/L自制纳米ZrO_(2)溶胶,电沉积得到Co-Fe-ZrO_(2)复合镀层。研究了电流密度对Co-Fe-ZrO_(2)复合镀层微观结构、厚度、显微硬度和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电流密度从5 mA/cm^(2)增大到30 mA/cm^(2),Co-Fe-ZrO_(2)复合镀层的晶粒细化,ZrO_(2)颗粒复合量、厚度和显微硬度均增大,耐蚀性先改善后变差。当电流密度为25 mA/cm^(2)时,Co-Fe-ZrO_(2)复合镀层的厚度为18.6μm,显微硬度为349 HV,表面平整致密,耐蚀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钴-铁-二氧化锆复合镀层 电流密度 微观结构 厚度 显微硬度 耐蚀性
下载PDF
电化学阻抗谱识别不同化学体系退役动力锂离子电池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放放 冯祥明 +3 位作者 赵光金 夏大伟 胡玉霞 陈卫华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09-614,共6页
退役动力锂离子电池梯次利用可充分提高动力电池的经济性,然而目前动力电池标识信息混乱、电池荷电状态差异和工作电压重叠均导致无法直接或依据开路电压准确分辨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与镍钴锰三元动力电池。为此,基于动力锂离子电池的结构... 退役动力锂离子电池梯次利用可充分提高动力电池的经济性,然而目前动力电池标识信息混乱、电池荷电状态差异和工作电压重叠均导致无法直接或依据开路电压准确分辨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与镍钴锰三元动力电池。为此,基于动力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和等效电路,建立了容量与动力电池界面电容、反应电阻、韦伯阻抗和液相电阻的对应关系,通过分析动力电池容量对电化学阻抗实部和虚部的影响探讨了利用阻抗法快速识别退役动力锂离子电池化学体系的可能性。结果表明电化学阻抗实部与虚部的比值与电池容量无关,据此可利用该比值随频率的变化差异快速识别不同化学体系的动力锂离子电池,从而避免依据充放电判断电池化学体系的低效率。此外,软包装磷酸铁锂和镍钴锰三元电池的测试结果也表明10 Ah、12.5 Ah和50 Ah的磷酸铁锂电池阻抗虚部与实部比值随交流信号频率的变化基本相同,但与镍钴锰三元电池明显不同,初步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阻抗谱 磷酸铁锂 镍钴锰酸锂
下载PDF
双金属负载PTFE中空纤维催化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15
作者 郑礼芃 林海波 +1 位作者 王晓 刘富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34,共11页
以聚四氟乙烯(PTFE)中空纤维膜为载体,通过亲水和胺化修饰,原位生长钴铁普鲁士蓝类似物,经低温煅烧(300℃)得到钴铁双金属负载的PTFE中空纤维催化膜.利用扫描电镜(SEM)、显微红外光谱仪(FTIR)和接触角测量仪(CA)等手段对膜的物化特性进... 以聚四氟乙烯(PTFE)中空纤维膜为载体,通过亲水和胺化修饰,原位生长钴铁普鲁士蓝类似物,经低温煅烧(300℃)得到钴铁双金属负载的PTFE中空纤维催化膜.利用扫描电镜(SEM)、显微红外光谱仪(FTIR)和接触角测量仪(CA)等手段对膜的物化特性进行表征,还研究了其催化降解性能和长效稳定性.在连续24 h错流过滤下,催化活化过硫酸盐(PMS)产生以单线态氧(^(1)O_(2))为主的多种活性氧(ROS),实现了对罗丹明B(RhB)的瞬时去除,去除率达99%以上,分别研究了pH、PMS用量以及阴离子种类和浓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钴铁双金属负载的PTFE中空纤维催化膜可有效实现高含盐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并具有较好的运行稳定性,有望用于实际的工业废水的深度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 PTFE中空纤维膜 钴铁双金属 单线态氧
下载PDF
钴铁尖晶石在CO_(2)加氢中的结构演变与催化特性
16
作者 王明瑞 张蒙蒙 +4 位作者 丁凡舒 袁菲 张光辉 聂小娃 郭新闻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1-49,共9页
利用原位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揭示了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的结构明确的钴铁尖晶石(CoFe_(2)O_(4))在催化CO_(2)加氢转化中的结构演变与催化特性。原位XRD分析结果表明,CoFe_(2)O_(4)在预还原过程中形成Co_(3)Fe... 利用原位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揭示了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的结构明确的钴铁尖晶石(CoFe_(2)O_(4))在催化CO_(2)加氢转化中的结构演变与催化特性。原位XRD分析结果表明,CoFe_(2)O_(4)在预还原过程中形成Co_(3)Fe_(7)合金,Co_(3)Fe_(7)合金在反应中保持稳定,且其催化加氢能力较强,转化产物主要为甲烷与C_(2)-C_(4)烷烃(C_(2)^(0)~C_(4)^(0))。K-CoFe_(2)O_(4)(将CoFe_(2)O_(4)用K_(2)CO_(3)助剂改性)的预还原过程中出现富钴合金(K-Co1Fe1)向富铁合金(K-Co_(3)Fe_(7))的转化,且需要更高的预还原温度才能使Co_(3)Fe_(7)合金完全形成。反应过程中,K-Co_(3)Fe_(7)逐渐被碳化并形成双金属碳化物K-(Co_(1-x)Fe_(x))5C2。K-(Co_(1-x)Fe_(x))5C2催化CC偶联能力较强,低碳烯烃(C2=~C4=)与液态烃类(C5+)的时空收率分别达到8.7 mmol/(g·h)与4.6 mmol/(g·h)。DFT计算结果表明,(Co_(1-x)Fe_(x))_(5)C_(2)具有适宜的加氢能垒与较低的C—C偶联能垒,利于碳链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 钴铁尖晶石 结构演变 原位XRD 活性相 DFT计算
下载PDF
模板法制备非晶态CoFe(OH)_(x)的电催化材料的研究
17
作者 周治宇 陈俊雪 +1 位作者 李义兵 蒋学先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87-3091,3098,共6页
开发具有高效、持久活性析氧反应(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的过渡金属电催化剂对于清洁制氢生产有重要意义。利用模板法制备非晶态的二元金属氢氧化合物CoFe(OH)_(x)。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场... 开发具有高效、持久活性析氧反应(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的过渡金属电催化剂对于清洁制氢生产有重要意义。利用模板法制备非晶态的二元金属氢氧化合物CoFe(OH)_(x)。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拉曼共聚焦显微镜拉曼光谱仪(Raman)对催化剂的相结构和微观形貌等进行表征,标准三电极的电化学系统在饱和N_(2)气氛的1 mol/L KOH碱性溶液中,考察催化剂在析氧反应中催化性能。得益于非晶态结构存在大量缺陷和反应活性位点以及金属间的协同作用,通过电化学测试CoFe(OH)_(x)/65在电流密度在10 mA/cm^(2)下,过电位为288 mV;此外,其稳定运行14 h内无明显削弱,表现出良好的OER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态 氢氧化合物 铁钴化合物 析氧反应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朱冲富钴矽卡岩型铁矿床的钴成矿机制:来自原位硫同位素和锆石U-Pb年龄的约束 被引量:1
18
作者 梁贤 汪方跃 +4 位作者 周涛发 魏长帅 张龙 国显正 张昆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015-3030,共16页
钴作为关键战略性稀贵金属,主要以共伴生形式产于多类矿床中。其中,富钴矽卡岩型铁矿床是重要的具备开发潜力的矿床类型之一,但其钴的来源和富集机制不清。朱冲富钴矽卡岩型铁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庆-贵池矿集区,是成矿带内新近... 钴作为关键战略性稀贵金属,主要以共伴生形式产于多类矿床中。其中,富钴矽卡岩型铁矿床是重要的具备开发潜力的矿床类型之一,但其钴的来源和富集机制不清。朱冲富钴矽卡岩型铁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庆-贵池矿集区,是成矿带内新近发现的首个大型矽卡岩型富铁矿床,其伴生的钴资源量达到了中等规模。同时,朱冲富钴矽卡岩型铁矿床中钴品位在长江中下游同类矿床中最高,达190g/t。本研究对朱冲富钴矽卡岩型铁矿床开展了成矿岩体锆石的U-Pb定年和矿床垂向(钻孔剖面)上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的空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深部隐伏的岩浆岩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39.6±1.0Ma和138.9±0.6Ma,为早白垩世。垂向上,黄铁矿硫同位素总体范围为+5.3‰~+13.9‰,δ^(34)S自上而下变化极大,且呈现较强的不均一性,明显不同于安庆铁铜矿的硫同位素组成。朱冲富钴矽卡岩铁矿自下而上矿化-蚀变分带中富钴磁铁矿矿体中黄铁矿δ^(34)S范围为5.3‰~10.0‰;近矿透辉石矽卡岩带中脉状黄铁矿δ^(34)S范围为12.1‰~13.9‰;蚀变闪长岩中脉状黄铁矿δ^(34) S范围为7.1‰~10.8‰;外带矽卡岩中脉状黄铁矿δ^(34)S范围为6.8‰~7.6‰;月山组含膏盐粉砂岩中黄铁矿δ^(34)S范围为12.0‰~12.7‰;最上部铜头尖组粉砂岩脉状黄铁矿δ^(34)S范围为6.1‰~7.8‰。朱冲富钴磁铁矿矿石中黄铁矿硫同位素介于月山岩体和月山组含膏盐粉砂岩硫同位素之间,矿石中硫同位素记录了两个端元的混合。长江中下游富钴矽卡岩型矿床(铁铜钴)成矿规模及品位的统计表明,钴矿化与铁铜矿床类型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成矿热液中膏盐层硫的加入对钴矿化没有明显的影响,富钴矽卡岩型铁矿床钴主要源于岩浆热液,钴的沉淀主要受控于高温热液的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冲Co-Fe矿床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锆石U-PB定年 硫同位素 富钴矽卡岩型铁矿床
下载PDF
含铁铜钴硫酸渣浸出液水解沉淀法除铁试验研究
19
作者 程彦玲 宋文强 +2 位作者 陈官华 张汉泉 余洪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32-236,共5页
为了从含铁及铜钴等有价金属的硫酸渣浸出液中回收铜钴,针对高浓度铁离子浸出液,提出水解沉淀法除铁,系统研究了氧化剂H2O2用量、氧化时间、滴定温度、滴定终点p H值、搅拌时间等对铁去除率以及铜钴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沉铁条件... 为了从含铁及铜钴等有价金属的硫酸渣浸出液中回收铜钴,针对高浓度铁离子浸出液,提出水解沉淀法除铁,系统研究了氧化剂H2O2用量、氧化时间、滴定温度、滴定终点p H值、搅拌时间等对铁去除率以及铜钴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沉铁条件为H2O2用量5 m L、氧化时间2 h、滴定温度70℃、滴定终点p H=3.0、搅拌时间1.0h,此时浸出液中铁的去除率为91.97%,铜和钴的损失率分别为12.20%和12.04%。SEM-EDS和XRD分析结果表明,碳酸钙沉铁渣渣相单一,产物表面光滑,呈棒状和不规则的片状;产物主要物质为二水硫酸钙和针铁矿。在除铁过程中,少量的Cu和Co被沉淀物吸附,从而导致了Cu和Co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钴浸出液 水解沉淀法 除铁 铜钴损失率
下载PDF
FeCo_(2)S_(4)/CF复合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20
作者 陈云飞 申延明 +1 位作者 魏超 段家琪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5期8-11,共4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出一种基于铁钴硫化物(FeCo_(2)S_(4))与碳纤维布(CF)的纳米复合材料FeCo_(2)S_(4)/CF。探究了不同硫源硫化对FeCo_(2)S_(4)/CF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XRD、XPS、SEM等系列现代表征手段对FeCo_(2)S_(... 采用水热法制备出一种基于铁钴硫化物(FeCo_(2)S_(4))与碳纤维布(CF)的纳米复合材料FeCo_(2)S_(4)/CF。探究了不同硫源硫化对FeCo_(2)S_(4)/CF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XRD、XPS、SEM等系列现代表征手段对FeCo_(2)S_(4)/CF的物相结构、组织形貌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硫源的条件下制备的Fe Co_(2)S_(4)/CF的形貌不同。FeCo_(2)S_(4)-Na_2S/CF复合材料为中空纳米管状,而Fe Co_(2)S_(4)-TAA/CF复合物呈草坪针状。复合材料经测试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FeCo_(2)S_(4)-Na_2S/CF在电流密度为1 A·g^(-1)下的比电容为486 F·g^(-1);FeCo_(2)S_(4)-TAA/CF在电流密度为1 A·g^(-1)下的比电容为300 F·g^(-1)。其次,研究了材料的循环性能。在电流密度5 A·g^(-1)条件下,经5000次循环后,Fe Co_(2)S_(4)-Na_2S/CF的比电容仍保持在初始值的82%;在电流密度5 A·g^(-1)条件下,经过5000次循环后,Fe Co_(2)S_(4)-TAA/CF的比电容仍保持在初始值的75%。均显示出优良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钴硫化物 复合材料 合成 超级电容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