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无棣县发现晚商至西周早期煮盐遗存
1
作者 游丽霞 燕生东 《盐业史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70-80,F0003,共12页
近年来,位于古黄河及其支流入海处的无棣境内发现了一批商周、金元时期的盐业遗址群,邓王东北、傅山子一带规模较大的晚商至西周时期盐业遗址群为首次发现。这些盐业遗址群规模较大,成群分布,时代从殷墟各时期至西周早期,均与相邻地区... 近年来,位于古黄河及其支流入海处的无棣境内发现了一批商周、金元时期的盐业遗址群,邓王东北、傅山子一带规模较大的晚商至西周时期盐业遗址群为首次发现。这些盐业遗址群规模较大,成群分布,时代从殷墟各时期至西周早期,均与相邻地区沾化以及莱州湾南岸近同。调查和钻探发现了地下卤水坑井,面积较大的盐灶,煮盐后形成的草木灰、红烧土、盔形器碎片堆积,以及各类坑池堆积,其规模、结构和布局与莱州湾南岸同时期盐业遗址相同,说明其制盐工艺流程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棣 晚商至西周早期 盐业遗址群 盔形器
下载PDF
山东北部晚商西周煮盐工艺流程研究
2
作者 付永敢 《盐业史研究》 CSSCI 2023年第4期22-32,共11页
文章在整体把握出土遗存的基础上整合科技分析、模拟实验、文献记载、民族志等方面的信息,分煮盐作坊建设、制卤、煮卤成盐三个环节系统研究了山东北部晚商西周时期的煮盐工艺流程。重点介绍了盐灶、制卤系统等煮盐作坊核心设施的形制... 文章在整体把握出土遗存的基础上整合科技分析、模拟实验、文献记载、民族志等方面的信息,分煮盐作坊建设、制卤、煮卤成盐三个环节系统研究了山东北部晚商西周时期的煮盐工艺流程。重点介绍了盐灶、制卤系统等煮盐作坊核心设施的形制以及建造与修葺方式,着重讨论了坑池—草木灰、沉淀沟等学界争议较大的几类遗存的性质与功能,认为煮盐作坊在坑池中制卤时用草木灰吸附杂质并提高卤度,再通过沉淀沟去除泥沙和草木灰,在煮卤成盐环节,采取了边添卤边取盐,以连续获取散盐的出盐手法。同时也对作坊建设、制卤和煮卤成盐环节的基本操作步骤做了具体复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北部 晚商西周 煮盐 工艺流程
下载PDF
楚国控制鄂东铜矿时间考 被引量:2
3
作者 孙继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88-92,共5页
鄂东铜矿是指位于长江中游的大冶-九江地区的古铜矿。西周中晚期楚国未涉足鄂东铜矿。按文献记载:早期的楚国几代国王虽然励精图治,但其国力依然弱小,无力染指鄂东铜矿;同时,考古发现表明:西周中晚期鄂东铜矿的主人是古越人。《史记》... 鄂东铜矿是指位于长江中游的大冶-九江地区的古铜矿。西周中晚期楚国未涉足鄂东铜矿。按文献记载:早期的楚国几代国王虽然励精图治,但其国力依然弱小,无力染指鄂东铜矿;同时,考古发现表明:西周中晚期鄂东铜矿的主人是古越人。《史记》记载的熊渠所伐之"鄂"应为南阳盆地的"西鄂"。文献和考古资料都表明楚国控制鄂东铜矿的时间应该是春秋中期楚成王熊恽东下淮夷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中晚期 春秋中期 楚国 鄂东铜矿
下载PDF
殷商至周初的(戈丮)与(戈丮)臣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学勤 《殷都学刊》 2008年第3期13-14,19,共3页
方(戈丮)各鼎属西周早期后段器,系器主为妻作器。铭文中"方"是地名,"(戈丮)"是爵或职名,"各"是人名。"(戈丮)"作为爵或职名,在晚商青铜器铭文屡见,而藏于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的商代晚期玉... 方(戈丮)各鼎属西周早期后段器,系器主为妻作器。铭文中"方"是地名,"(戈丮)"是爵或职名,"各"是人名。"(戈丮)"作为爵或职名,在晚商青铜器铭文屡见,而藏于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的商代晚期玉戈刻铭等均表明(戈丮)的地位很高。殷墟出土的跽坐执戈者以及西周较晚的铭文,也反映出称(戈丮)者可能是执戈拱卫之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瓶各鼎 西周 商代晚期
下载PDF
晚商文化在东方地区的分布态势与周初东封 被引量:3
5
作者 燕生东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0-116,共7页
晚商时期,当商王朝的势力在北方、西方、南方和东南部退缩时,唯有东方地区聚落分布密集,文化繁荣,与殷墟文化关系也最为密切。周初所分封在东方地区的近二十个姬姓、功臣及姻亲邦国均位于晚商文化的分布区内,说明这些封国主要是管控东... 晚商时期,当商王朝的势力在北方、西方、南方和东南部退缩时,唯有东方地区聚落分布密集,文化繁荣,与殷墟文化关系也最为密切。周初所分封在东方地区的近二十个姬姓、功臣及姻亲邦国均位于晚商文化的分布区内,说明这些封国主要是管控东方地区势力强大的殷遗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商文化 东方地区 周初东封
下载PDF
试论虢叔旅钟的纹饰与断代
6
作者 王清雷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0-135,168,共17页
虢叔旅钟作为一套西周晚期的传世名器,历来为学界方家所垂青。目前,关于虢叔旅钟的纹饰与断代尚存在着较大的争议。该文先对虢叔旅钟的纹饰进行考辨,厘清其甬、旋、篆带和正鼓部这四个部位的纹饰种类与定名。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以往的... 虢叔旅钟作为一套西周晚期的传世名器,历来为学界方家所垂青。目前,关于虢叔旅钟的纹饰与断代尚存在着较大的争议。该文先对虢叔旅钟的纹饰进行考辨,厘清其甬、旋、篆带和正鼓部这四个部位的纹饰种类与定名。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以往的断代研究成果,从调音和纹饰两个方面对虢叔旅钟的断代进行了探讨,认为该钟应为西周晚期宣王后段之器。该文指出,对于编钟的音乐考古学断代,我们在关注与音乐有关的调音等音乐学断代元素的同时,还应该做到对编钟纹饰的系统性把握,这是编钟断代的重要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虢叔旅钟 纹饰 断代
下载PDF
湖北宜昌万福垴遗址出土费昂斯珠科技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天然 崔剑锋 +2 位作者 黄文新 史德勇 向光华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1-63,共13页
湖北宜昌万福垴遗址是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时期的以楚文化为主的遗存,以该遗址M8出土的费昂斯(faience)珠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分析其成分和结构特征并讨论其工艺特征,丰富对长江中下游地区该时期费昂斯的相关认识。本研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 湖北宜昌万福垴遗址是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时期的以楚文化为主的遗存,以该遗址M8出土的费昂斯(faience)珠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分析其成分和结构特征并讨论其工艺特征,丰富对长江中下游地区该时期费昂斯的相关认识。本研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显示费昂斯制品以富钾费昂斯及混合碱费昂斯为主。再依据以往发表的西周时期费昂斯制品的科技研究,结合考古发掘相关材料,试图从费昂斯器物使用方式的角度,窥视其在古人精神文明进程中的角色,反观费昂斯在中原地区的发展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昂斯 西周中晚期 富钾助熔剂 SEM-EDS
下载PDF
邾鲁文化的渊源与形成 被引量:1
8
作者 秦颖 王洪军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1-46,共6页
邾,又称邹,是一个古老的东方部落方国,西周初年所封的鲁国乃古代东方的奄国之地。两国域内著名的"汶阳之田"与"泗西之地",孕育出光辉灿烂的古老东方文明。这一文化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岳石文化与晚商文化的冲击、... 邾,又称邹,是一个古老的东方部落方国,西周初年所封的鲁国乃古代东方的奄国之地。两国域内著名的"汶阳之田"与"泗西之地",孕育出光辉灿烂的古老东方文明。这一文化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岳石文化与晚商文化的冲击、西周文化东渐与邾奄文化的交融、春秋人文思潮与邾鲁文化的形成。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一文化逐渐向其他地区传播与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邾鲁文化 岳石文化 晚商文化 西周文化 邾奄文化
下载PDF
论西周至春秋中晚期“士”的社会身份之发展演变——兼论《诗经》中士的生存状态
9
作者 佘红云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97-99,共3页
 早期"士"首先由殷周之际较有权势的上层贵族,一变而成为周代礼乐制度规定下的低级贵族。同时,随着作为礼乐制度核心的宗法世袭制的动摇和封建制的逐渐崩溃,这一阶层在春秋中叶以后再次发生蜕变,并渐与庶人合流,形成一个新...  早期"士"首先由殷周之际较有权势的上层贵族,一变而成为周代礼乐制度规定下的低级贵族。同时,随着作为礼乐制度核心的宗法世袭制的动摇和封建制的逐渐崩溃,这一阶层在春秋中叶以后再次发生蜕变,并渐与庶人合流,形成一个新兴阶层。并在更为深远的意义上最终促进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春秋中晚期 社会身份 发展演变
下载PDF
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沟西墓地2012~2014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3
10
作者 梁云 方志军(绘图) +1 位作者 李鑫 赵兆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46,F0002,共21页
2012~2014年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在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沟西墓地北区发掘140座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主要是头向西的屈肢葬,出土各类器物1000多件(组),时代从西周晚期延续至战国中晚期,特征与上世纪80年代发掘的“A组遗存”一致,... 2012~2014年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在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沟西墓地北区发掘140座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主要是头向西的屈肢葬,出土各类器物1000多件(组),时代从西周晚期延续至战国中晚期,特征与上世纪80年代发掘的“A组遗存”一致,均属秦文化。本文选取7座典型墓葬介绍,其年代从西周晚期延续至春秋晚期。本次发掘丰富了周代秦文化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家坪遗址 沟西墓地 西周晚期至战国晚期 秦墓
下载PDF
襄樊邓城黄家村遗址2005年东区周代遗存发掘简报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先福 范文强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44,共12页
2005年12月,襄樊邓城城址东侧的黄家村遗址东区发掘9个10×10米探方,清理出周代灰坑10座,水井1口,出土较多的陶器,器类主要有鬲、甗、盆、盂、豆、罐等,其时代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属邓国文化遗存。
关键词 黄家村遗址 邓国村落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下载PDF
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沟东墓地2012~2014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2
12
作者 梁云 方志军(绘图) +1 位作者 侯红伟 张志丹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26,共15页
2012~2014年,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在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沟东区发掘墓葬52座,出土了一批铜器、陶器等遗物,属秦文化范畴。墓葬年代从西周晚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晚期,是研究秦墓年代序列和文化特征不可多得的资料。
关键词 毛家坪遗址 沟东墓地 西周晚期至战国晚期 秦墓
下载PDF
西周铭文中的“■”族为“妘”姓考
13
作者 刘晓晖 张振林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5-108,共4页
见于西周中晚期铜器铭文中的族徽符号"■(周)",根据周人不用族徽的通例,可知铸器者必不为姬姓周族人。铭文末尾署''■(周)"的铜铭,根据其铭文内容可知,其作器者都为周氏,器主之氏与器铭末所署的徽识如此契合,应... 见于西周中晚期铜器铭文中的族徽符号"■(周)",根据周人不用族徽的通例,可知铸器者必不为姬姓周族人。铭文末尾署''■(周)"的铜铭,根据其铭文内容可知,其作器者都为周氏,器主之氏与器铭末所署的徽识如此契合,应该不是巧合。通过考察分析所有的■器铭文内容及与其相关的其他铭文,此"周"氏族当属妘姓氏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中晚期 铜器铭文 族徽
下载PDF
虢仲铜鼎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曼 常军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9-22,共4页
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虢仲墓出土的29件铜鼎,依铭文和纹饰的不同可分为六种七式,其中前一种为实用器,后五种为明器。通过对其形制铭文的研究,确定其铸造年代应在西周晚期,对当时的用鼎制度研究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虢仲铜鼎 形制铭文 西周晚期 用鼎制度
下载PDF
自然灾害视域下的西周末期政治重心东迁
15
作者 潘明娟 《唐都学刊》 2020年第1期68-74,共7页
西周末期,随着黄河流域气候的逐渐干旱寒冷,自然灾害频繁且严重,其中旱灾14年次、寒灾2年次、震灾2年次;西周末期政治重心的转移是在特定灾害背景下的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西周末期一百多年的天灾,导致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游地区... 西周末期,随着黄河流域气候的逐渐干旱寒冷,自然灾害频繁且严重,其中旱灾14年次、寒灾2年次、震灾2年次;西周末期政治重心的转移是在特定灾害背景下的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西周末期一百多年的天灾,导致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游地区生存环境恶化,经济大幅度衰退,社会秩序也迅速崩坏,统治秩序也发生较大变化。在军事上,宗周成为被动防御戎狄入侵的前线,成周则是对东南夷掠夺战争的基地;在经济上,成周逐渐成为经济中心,拥有大量的诸侯贡赋和从东南夷掠夺来的物资囤积。西周末期的政治重心东迁至成周,是在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游地区自然灾害频仍的背景下出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末期 政治重心迁移 自然灾害
下载PDF
陕西西咸新区大原村西周时期制陶遗址2020~2021年发掘简报
16
作者 徐良高 付仲杨 +7 位作者 崔凡(绘图/摄) 井冯丽(绘图) 彭子源(绘图/摄) 浦泽心(绘图/摄) 钟泽宇(绘图) 匡正潇(绘图) 王一凡 王迪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57,F0002,共22页
2020~2021年,大原村制陶遗址的发掘,遗迹有陶窑、灰坑、墓葬、水井、灶等,遗物有大量陶器及少量骨器、蚌器、石器等。该遗址是主烧夹砂褐陶分裆鬲的制陶手工业作坊,主体年代为西周晚期偏早,遗迹有“工居葬合一”的特点。这些发现有助于... 2020~2021年,大原村制陶遗址的发掘,遗迹有陶窑、灰坑、墓葬、水井、灶等,遗物有大量陶器及少量骨器、蚌器、石器等。该遗址是主烧夹砂褐陶分裆鬲的制陶手工业作坊,主体年代为西周晚期偏早,遗迹有“工居葬合一”的特点。这些发现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丰镐遗址的聚落布局、手工业生产模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西咸新区 丰京遗址 制陶作坊 手工业生产模式 西周晚期偏早阶段
原文传递
安徽庐江县申山双墩遗址发掘简报
17
作者 曹斌 包丽君(执笔/线图) +3 位作者 孙霄(执笔/线图) 张辉 胡欢欢(线图) 张金桥(摄)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40,共14页
双墩遗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庐城镇申山村西北约2.5公里,东南距庐江县城约6公里,西距罗埠河约1.2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1°18′34″、东经117°14°42″,海拔约17米(图一)。
关键词 安徽庐江县 双墩遗址 西周中晚期 江淮地区 周文化
原文传递
周代“山”字形铜饰研究
18
作者 何晓歌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93,共11页
“山”字形铜饰用于周代丧葬活动中,用薄铜片制成,整体形态以“山”字形为主。“山”字形铜饰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发现于三门峡上村岭墓地,发掘者称之为“铜饰”。林已奈夫认为其可能即为《礼记》所载“翣”[2]。
关键词 “山”字形铜饰 中高等级墓葬 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翣”
原文传递
安徽马鞍山申东遗址2019年度发掘简报
19
作者 陈大元 宫希成 许鑫涛(绘图)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6-58,F0002,I0006,F0003,共16页
2019年2—6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申东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425平方米,发现大型灰坑H5。出土遗物丰富,有陶器、原始瓷器、硬陶器、石器、小件青铜器等,年代为西周晚期。此次发掘为研究两周时期皖南沿江地区考古学文化提供... 2019年2—6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申东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425平方米,发现大型灰坑H5。出土遗物丰富,有陶器、原始瓷器、硬陶器、石器、小件青铜器等,年代为西周晚期。此次发掘为研究两周时期皖南沿江地区考古学文化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沿江地区 申东遗址 H5 西周晚期
原文传递
湖北省大冶市蟹子地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唐丽雅 罗运兵 +1 位作者 陶洋 赵志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7-105,共9页
湖北省大冶市蟹子地遗址地处长江以南鄂东南丘陵地带的山间小盆地,其文化堆积大致可分为新石器时期和西周早期,新石器时期的遗存又分为一期和二期,一期相当于石家河文化时期(4500—4200aB.P.),二期相当于后石家河文化时期(4200... 湖北省大冶市蟹子地遗址地处长江以南鄂东南丘陵地带的山间小盆地,其文化堆积大致可分为新石器时期和西周早期,新石器时期的遗存又分为一期和二期,一期相当于石家河文化时期(4500—4200aB.P.),二期相当于后石家河文化时期(4200~3900aB.P.),西周遗存的年代主要是西周早期(3000~2900aB.P.),其整体面貌与鄂东南地区西周时期典型的土著遗存风格非常一致。2009年5月至9月,在发掘遗址的同时进行了土样的采集和浮选,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末期和西周时期的炭化植物遗存。此次浮选共计采集样品22份,共发现了14611粒炭化植物遗存,包括大量的稻米(Oryzasativa)、少量的粟(Setariaitalica)和极少量的杂草(weeds),此外还有少量的炭化稻谷基盘(ricespikeletbase)。浮选结果显示,蟹子地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和西周时期均以稻作农业经济为主,西周时期有对粟进行利用。另外,该遗址新石器时代二期一处房址(T1831F1)集中出土了一批形态偏小的炭化稻米,这可能属于另外一个稻种。蟹子地遗址是鄂东地区,以及湖北长江以南地区首个进行浮选并进行植物遗存研究的遗址,该研究结果为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和西周时期的植物利用历史提供了新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蟹子地遗址 新石器时代末期 西周时期 植物考古 炭化稻 炭化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