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cal Stress Field in Wafer Thinning Simulations with Phase Space Averaging
1
作者 Miaocao Wang Yuhua Huang +2 位作者 Jinming Li Ling Xu Fulong Zhu 《Computers, Materials & Continua》 SCIE EI 2021年第7期743-759,共17页
From an ingot to a wafer then to a die,wafer thinn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To reveal the material removal mechanism of semiconductor at nanoscale,molecular dynamics has been widely use... From an ingot to a wafer then to a die,wafer thinn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To reveal the material removal mechanism of semiconductor at nanoscale,molecular dynamics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grinding process.However,most simulation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with a single phase space trajectory,which is stochastic and subjective.In this paper,the stress field in wafer thinning simulations of 4H-SiC was obtained from 50 trajectories with spatial averaging and phase space averaging.The spatial averaging was conducted on a uniform spatial grid for each trajectory.A variable named mask was assigned to the spatial point to reconstruct the shape of the substrate.Different spatial averaging parameters were applied and compared.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ummation of Voronoi volumes of the atoms in the averaging domain is more appropriate for spatial averaging.The phase space averaging was conducted with multiple trajectories after spatial averaging.The stress field converges with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trajectories.The maximum and average relative difference(absolute value)of Mises stress was used as the convergence criterion.The obtained hydrostatic stress in the compression zone is close to the phase transition pressure of 4H-SiC from first principle calc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cal stress field phase space alpha shape wafer thinning molecular simulation
下载PDF
锦屏一级水电站库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与局部应力场特征
2
作者 祁玉萍 孟令媛 +5 位作者 龙锋 宿君 孔令喆 肖本夫 路茜 冉喜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9-204,共16页
利用四川及邻区数字地震台网2013—2018年的波形资料,基于CAP和HASH方法反演得到锦屏一级水电站(以下简称锦屏水库)库区及周边M_(L)≥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根据DRSSI方法计算得到库区局部应力场信息,结合该区域的地质资料,从震源机制参... 利用四川及邻区数字地震台网2013—2018年的波形资料,基于CAP和HASH方法反演得到锦屏一级水电站(以下简称锦屏水库)库区及周边M_(L)≥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根据DRSSI方法计算得到库区局部应力场信息,结合该区域的地质资料,从震源机制参数和局部应力场变化等方面讨论了水库加卸载对该区域地震活动的影响.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库区地震活动类型以走滑型为主,不同加卸载阶段震源机制类型存在一定差异,库区蓄水前期震源机制类型呈现多样性,蓄水后期与区域背景场趋于一致;(2)库区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以NNW-SSE向为主,分时段结果显示,蓄水后期局部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由NNW向逐渐发生偏转至NW向;(3)库区周边的地质构造和岩性条件有利于库水的渗透,蓄水后重力载荷和流体渗透的共同作用导致岩体断层面库仑应力的变化,从而呈现出库区蓄水前后中小地震活跃程度的显著差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屏一级水电站 触发地震 震源机制解 局部应力场
下载PDF
玉树地震震前甘孜—玉树断裂局部应力场时空偏转特征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3
作者 张涛 苏占东 +5 位作者 孙进忠 张建勇 唐磊 周剑 王磊 张明磊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216,共14页
区域地质构造活动会改变地壳的应力状态,构造地震是区域地质构造活动的极端方式,了解震前发震断裂局部应力场的变化规律对断裂活动性的表征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利用颗粒离散元软件PFC~(2D),以玉树地震台站YRY-4钻孔应变仪的监测数据为依... 区域地质构造活动会改变地壳的应力状态,构造地震是区域地质构造活动的极端方式,了解震前发震断裂局部应力场的变化规律对断裂活动性的表征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利用颗粒离散元软件PFC~(2D),以玉树地震台站YRY-4钻孔应变仪的监测数据为依据,模拟2010年4月14日玉树M_S 7.1级地震发震断裂,甘孜—玉树走滑断裂,震前局部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的时空偏转特征。研究表明,震前玉树台站位置的模拟最大水平主应力SH方向出现逆时针偏转,在积累了一定应变能后偏转逐步恢复,模拟局部应力方向的变化趋势与现场实际观测结果基本一致。断裂处不同位置SH变化规律不同,距离断裂构造越近,局部应力受到的扰动越明显;位于拉应力集中区的SHT和压应力集中区的SHP同时向两者所在区域的分界方向旋转,且偏转角随时步的增加逐步增大;不同区域的应力积累程度不同,且随着加载时间的推移而增强,并在不同时刻发生破裂,具有明显的时空异步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甘孜—玉树断裂 离散元 局部应力场 偏转角
下载PDF
集成排气歧管低周疲劳寿命研究
4
作者 路明 张文权 李强 《内燃机与配件》 2024年第3期25-27,共3页
集成排气歧管的设计使排气部分收到高低温载荷的反复冲击,因此在局部区域会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超过材料的屈服强度,产生塑性变形,会有低周疲劳破坏的风险。本文基于有限元的方法,计算某冲击循环的瞬态温度场结果,并基于此结果进行交变... 集成排气歧管的设计使排气部分收到高低温载荷的反复冲击,因此在局部区域会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超过材料的屈服强度,产生塑性变形,会有低周疲劳破坏的风险。本文基于有限元的方法,计算某冲击循环的瞬态温度场结果,并基于此结果进行交变工况下的应力应变分析,研究排气部位危险位置的温度、应力和应变的变化规律,并基于局部应力应变法得到该位置的疲劳寿命,为缸盖设计提供一种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排气歧管 低周疲劳 局部应力应变法 瞬态温度场
下载PDF
铁路新型标准混凝土箱梁预应力锚固区力学行为精细化研究
5
作者 盛兴旺 孙青山 +1 位作者 郑纬奇 刘思聪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572-2581,共10页
标准混凝土箱梁在我国铁路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铁路应用某新型标准混凝土箱梁,采用单排大吨位的预应力锚固形式,共计在梁端设置了17个预应力锚固区。相较于武广客专等应用的双排预应力钢束标准混凝土箱梁,其腹板预应力锚固区的局部... 标准混凝土箱梁在我国铁路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铁路应用某新型标准混凝土箱梁,采用单排大吨位的预应力锚固形式,共计在梁端设置了17个预应力锚固区。相较于武广客专等应用的双排预应力钢束标准混凝土箱梁,其腹板预应力锚固区的局部应力分布及精细化力学行为值得进一步研究。通过建立新型标准混凝土箱梁空间有限元模型,考虑材料的非线性行为,对箱梁端部预应力锚固区的局部应力场及裂缝开展高精度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预应力钢束张拉过程中锚固区混凝土最大主压应力位于N6(腹板最上部预应力钢束)的喇叭口边缘,为33.45 MPa;最大主压应力小于其抗压极限强度值,集中在喇叭口的环向范围内,整体呈现区域小、收敛快的分布形式;标准混凝土箱梁的主拉应力值随预应力钢束张拉不断增大,其中N3(腹板最下部预应力钢束)区域的主拉应力变化最为显著,张拉完成后,锚固区混凝土最大主拉应力达到了混凝土抗拉极限强度,主要分布于锚垫板四周,最大裂缝出现在N6锚垫板上边缘的两角处,裂缝宽度为0.088 mm。混凝土封锚可有效降低预应力锚固区的开裂风险,但在实际服役环境中仍应对此区域进行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标准混凝土箱梁 预应力锚固区 非线性分析 局部应力场 裂缝分布
下载PDF
相位失配弹性平板复合波导中的缺陷态
6
作者 宋乐 张乔木 +2 位作者 刘欢 樊亚仙 陶智勇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04-610,共7页
为了在弹性波波导中实现缺陷态的调控,该文基于相位失配原理设计了一种周期性平板波导结构。以正弦边界弹性波导为例,通过连接具有不同相位的两段波导结构,形成了弹性板中不同程度的缺陷,并分析了其谱带特性和能量局域化特征。结果表明... 为了在弹性波波导中实现缺陷态的调控,该文基于相位失配原理设计了一种周期性平板波导结构。以正弦边界弹性波导为例,通过连接具有不同相位的两段波导结构,形成了弹性板中不同程度的缺陷,并分析了其谱带特性和能量局域化特征。结果表明,禁带中存在两个不同模式的缺陷态,其以透射峰形式出现并随着相位的改变产生频移。与此同时,两个缺陷态在空间上对应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分布也具有不同的模态特征。该文提出的复合弹性波导缺陷态调控方法,不仅为研究弹性波与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关键的理论支持,也为实际弹性波探测器件的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波 缺陷态 应力分布 局域化 模场调控
下载PDF
汶川M_W 7.9和集集M_W 7.6地震前应力场转换现象及其可能的前兆意义 被引量:50
7
作者 刁桂苓 徐锡伟 +4 位作者 陈于高 黄柏寿 王晓山 冯向东 杨雅琼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8-136,共9页
2008年四川汶川M_W 7.9地震和1999年台湾集集M_W7.6地震均为挤压推覆构造环境下发生的板内逆断层型地震.通过对比分析2次地震前的CMT解、震源区附近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反演的应力场可知,集集地震主震震源机制解与用台湾内陆中西部... 2008年四川汶川M_W 7.9地震和1999年台湾集集M_W7.6地震均为挤压推覆构造环境下发生的板内逆断层型地震.通过对比分析2次地震前的CMT解、震源区附近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反演的应力场可知,集集地震主震震源机制解与用台湾内陆中西部的CMT解反演得到的逆断层类型构造应力场吻合,而在主震前震源区附近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与构造应力场不一致的走滑类型局部应力场,但当局部应力场变化到与构造应力场一致时,数月后发生主震;同样,用青藏高原东部的CMT解震源机制反演得到走滑类型的构造应力场,逆断层类型的汶川主震与构造应力场的压应力轴吻合,震区附近中小地震反演得到了与构造应力场一致的区域应力场,但震前局部应力场变化与逆断层类型应力场一致时,随即发生主震.说明逆断层型主震区附近随着震源区应力积累,在震前会出现相似的局部应力场转换现象,当最终转换到与发生主震的应力状态一致时,表明震源区附近应力已达到相当高的应力水平,可能是发生大地震的征兆,应引起进一步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集集地震 构造应力场 局部应力场 应力场转换 强震发生的征兆
下载PDF
边坡物理模型倾斜加载方式的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吴剑 张振华 +2 位作者 王幸林 晏华斌 刘德富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13-718,共6页
模型试验是研究边坡失稳机制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倾斜模型获得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也是常用的试验方法。作为一种试验加载方法,倾斜加载方式的可控性、倾斜过程中应力场的相似性都是影响该方法应用的关键性问题。为了研究试验方法的可控... 模型试验是研究边坡失稳机制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倾斜模型获得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也是常用的试验方法。作为一种试验加载方法,倾斜加载方式的可控性、倾斜过程中应力场的相似性都是影响该方法应用的关键性问题。为了研究试验方法的可控性,以块状滑体为例,分析计算了模型倾斜和离心加载两种试验方法对滑块抗滑安全系数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倾斜加载方法可以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加连续地降低滑块的抗滑安全系数,而离心加载方式仅在1g~10g范围内对滑块的抗滑安全系数产生显著影响。为了比较模型倾斜前后模型内部应力场的相似性,建立了物理模型的数值计算模型,模拟不同倾斜角条件下坡体内的应力场。计算结果表明,模型倾斜过程中,坡体中部应力状态保持稳定,倾斜角较大时,坡体的前缘滑带位置应力状态变化较大,前缘进入塑性变形的可能性增大,局部应力场变化有利于模拟水库型滑坡的破坏机制。为了验证倾斜模型模拟滑坡破坏过程的应用效果,以千将坪滑坡为原型,采用倾斜加载方式进行破坏模型试验,获得了滑坡的破坏过程。与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模拟的结果相比,模型试验得到的破坏形态更接近实际滑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模型试验 倾斜加载 局部应力场变化 水库型滑坡
原文传递
局域地应力场获取的插值平衡方法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传庆 周辉 +2 位作者 冯夏庭 张振华 董绍尧 《岩土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016-2024,共9页
针对由整体地应场插值计算局域地应力场的问题计算量大、受地质结构的影响大、不过分追求高精度等特点,改进了反距离加权插值法,考虑了单元体积的影响,提高了该方法在此问题中的适用性。基于此,提出了平面问题、三维地面和地下工程局域... 针对由整体地应场插值计算局域地应力场的问题计算量大、受地质结构的影响大、不过分追求高精度等特点,改进了反距离加权插值法,考虑了单元体积的影响,提高了该方法在此问题中的适用性。基于此,提出了平面问题、三维地面和地下工程局域地应力场的求取策略,建议了边界全平动约束和法向约束两种边界条件,并验证了其合理性和适用场合。最后,在大型水电工程深切河谷坝肩边坡分析中进行了应用分析。结果表明:该插值方法简单实用,能够满足工程分析的精度要求;局域地应力场的求取策略计算效率高,计算精度能够满足工程分析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 反距离加权插值法 边界条件 局域应力场 边坡 隧洞
下载PDF
各向异性地层重复压裂最优时机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广清 陈勉 +1 位作者 姚飞 赵振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85-888,893,共5页
依据低渗透储层力学参数和渗流特点,建立了考虑地层各向异性的固-液耦合最佳重复压裂时机模型,提出了等应力点的概念。对多因素影响下的最佳重复压裂时机的研究表明,远场水平地应力差较小、弹性模量较大、初次裂缝长度和宽度较大、低渗... 依据低渗透储层力学参数和渗流特点,建立了考虑地层各向异性的固-液耦合最佳重复压裂时机模型,提出了等应力点的概念。对多因素影响下的最佳重复压裂时机的研究表明,远场水平地应力差较小、弹性模量较大、初次裂缝长度和宽度较大、低渗透、初次改造后平均生产压差较大等影响因素对重复压裂产生新缝有利。将影响因素分为3类:①产生重复压裂新裂缝的影响因素;②仅影响最优重复压裂时机的因素;③可以忽略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地层 重复压裂 最优压裂时机 局部应力场 等应力点 固液耦合 数学模型
下载PDF
随机疲劳寿命预测的局部应力应变场强法 被引量:42
11
作者 尚德广 王大康 +1 位作者 李明 姚卫星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7-70,共4页
在应力场强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缺口疲劳损伤局部应力应变场强方法,该方法可同时考虑缺口根部局部应力应变梯度对疲劳损伤的影响。通过对缺口件进行随机交变加载下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给出一种随机疲劳寿命预测的局部应力应变场强... 在应力场强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缺口疲劳损伤局部应力应变场强方法,该方法可同时考虑缺口根部局部应力应变梯度对疲劳损伤的影响。通过对缺口件进行随机交变加载下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给出一种随机疲劳寿命预测的局部应力应变场强方法,由该法来预测缺口件疲劳裂纹形成寿命,经初步验证,其精度要高于传统的局部应力应变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应力应变场强 弹塑性有元 疲劳寿命预测 随机加载 机械结构
下载PDF
长江三峡工程周边地区的采矿诱发地震 被引量:15
12
作者 胡毓良 杨清源 陈献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49-360,共12页
地震观测和实地调查表明,长江三峡工程周缘广泛存在采矿诱发地震。采矿诱发地震主要是由于矿山采空区的出现使浅部地壳差应力增大岩体失稳而产生的,它们不同于天然地震。水库蓄水前应对这些地震的背景进行详细研究。在进行区域地震震... 地震观测和实地调查表明,长江三峡工程周缘广泛存在采矿诱发地震。采矿诱发地震主要是由于矿山采空区的出现使浅部地壳差应力增大岩体失稳而产生的,它们不同于天然地震。水库蓄水前应对这些地震的背景进行详细研究。在进行区域地震震情分析和预报、区域应力场及活动断裂研究时应严格加以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 地震 诱发地震 局部地应力 长江三峡工程
下载PDF
强矿震地球物理过程及短临阶段预测的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铁 蔡美峰 +2 位作者 孙丽娟 左艳 冀林旺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4年第4期961-967,共7页
基于中尺度地震实验场高密度数字地震和前兆台网对抚顺老虎台矿两次强矿震进行连续的现场观测,用地震学方法和小波工具分析强矿震孕震过程采集到的数据,提取短临阶段的异常信息;用区域强震震源机制解、强矿震的震源机制解、极近场震... 基于中尺度地震实验场高密度数字地震和前兆台网对抚顺老虎台矿两次强矿震进行连续的现场观测,用地震学方法和小波工具分析强矿震孕震过程采集到的数据,提取短临阶段的异常信息;用区域强震震源机制解、强矿震的震源机制解、极近场震源调查、震源高精度定位、现场绝对地应力测量、三维有限差分数值试验方法,分析强矿震的孕震应力场环境和震源机制;通过定量观察采矿与矿震活动的相关性,分析强矿震的直接诱发原因.提出地质构造环境、地应力场和采矿活动共同作用诱发强矿震的机理和局部应力场在孕育该震过程起主导作用、卸荷重力应力场抑或耦合了高压瓦斯的膨胀起主要诱发作用的观点;发现煤炭深部开采条件下,矿震和瓦斯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有可能存在一种开采卸荷和高压瓦斯气体膨胀耦合作用诱发的新型矿震——卸胀耦合型矿震;提取到震前短临阶段存在的b6值、η值、频次、波速比等可信的地震学异常和定点潮汐形变前兆异常,对异常信息的提取方法和强矿震短临阶段的预测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矿震 局部地应力场 采矿活动 卸胀耦合 地震学方法 预测
下载PDF
水力压裂多裂缝起裂射孔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素玲 张影 +1 位作者 朱永超 孙卫国 《力学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07-611,共5页
针对复杂地质近井筒多裂缝起裂的难题,结合岩体力学与损伤力学相关理论,建立了近井筒地层流固一损伤力学模型,采用数值求解获得了射孔壁面的应力及损伤状态,计算表明:初始地应力最小值越小,地层的起裂压力越低;射孔方位角越小,起裂压力... 针对复杂地质近井筒多裂缝起裂的难题,结合岩体力学与损伤力学相关理论,建立了近井筒地层流固一损伤力学模型,采用数值求解获得了射孔壁面的应力及损伤状态,计算表明:初始地应力最小值越小,地层的起裂压力越低;射孔方位角越小,起裂压力越低.随着射孔方位角增大,近井筒微裂缝为45。夹角的拐折裂缝,起裂压力增大,基于此,对于正断层及顺滑断层地应力类型,取射孔方位角小于30°,螺旋射孔夹角30°或45°,对于逆断层地应力类型,螺旋射孔夹角取45°,可有效地实现多裂缝起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地应力场 多裂缝起裂 裂缝形态 射孔参数优化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主梁局部应力子模型分析及试验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启飞 李爱群 +1 位作者 赵大亮 王浩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7-290,共4页
为掌握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主梁在运营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情况,根据其构造特点,将结构划分为2个结构体系,分别建立整体结构尺度模型和局部构件尺度模型,并采用子模型法进行跨尺度模型的衔接.以五河口斜拉桥的预应力混凝土主梁为例,进行了... 为掌握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主梁在运营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情况,根据其构造特点,将结构划分为2个结构体系,分别建立整体结构尺度模型和局部构件尺度模型,并采用子模型法进行跨尺度模型的衔接.以五河口斜拉桥的预应力混凝土主梁为例,进行了车轮荷载作用下的主梁局部应力分析,与该桥成桥静载试验的测试结果对比表明,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说明该计算分析方法实用、可行,从而为进行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在运营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性分析提供了一种便捷、可行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 主梁 局部应力 子模型分析 成桥试验
下载PDF
含纳米纤维共晶基陶瓷复合材料的局部应力场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协权 倪新华 +1 位作者 马英忱 高克林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08期168-171,共4页
通过考虑纳米纤维与共晶界面的相互作用,利用四相模型推导出共晶基陶瓷复合材料中三相胞元内的应力分布规律;根据体积平均应变,得到共晶基陶瓷复合材料的有效柔度增量;由复合材料远场应力边界条件获得棒状共晶体内基体、界面和纳米纤维... 通过考虑纳米纤维与共晶界面的相互作用,利用四相模型推导出共晶基陶瓷复合材料中三相胞元内的应力分布规律;根据体积平均应变,得到共晶基陶瓷复合材料的有效柔度增量;由复合材料远场应力边界条件获得棒状共晶体内基体、界面和纳米纤维内的局部应力场。结果表明:棒状共晶体内的局部应力场与共晶体内各组分的刚度和体积含量以及夹杂和界面相的形状有关。由于共晶界面的强约束效应,基体分担的应力数值明显减小,所以共晶界面使共晶基陶瓷复合材料得到了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纤维 共晶基陶瓷复合材料 共晶界面 局部应力场 尺度效应
下载PDF
反应堆压力容器接管边缘应力区局部减薄处应力强度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小彬 米小琴 +2 位作者 魏亚东 杨敏 陈海波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2-54,69,共4页
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反应堆压力容器接管边缘应力区应力强度进行了模拟分析。给出了接管边缘应力区筒体的薄膜应力强度、薄膜+弯曲应力强度以及减薄区应力集中系数随减薄区尺寸大小及其位置等因素的变化规律。分析得出:最大薄膜应... 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反应堆压力容器接管边缘应力区应力强度进行了模拟分析。给出了接管边缘应力区筒体的薄膜应力强度、薄膜+弯曲应力强度以及减薄区应力集中系数随减薄区尺寸大小及其位置等因素的变化规律。分析得出:最大薄膜应力强度随着减薄区长半轴的增大呈外凸形增大,随着减薄区深度的增大呈直线形增大,随着减薄区离不连续区距离的增大呈内凹形减小;最大薄膜+弯曲应力强度随着减薄区长半轴的增大基本保持不变,随着减薄区深度的增大呈直线形增大,随着减薄区离不连续区距离的增大呈内凹形减小;应力集中系数随着减薄区长半轴的增大呈内凹形减小,随着减薄区深度的增大呈直线形增大,随着减薄区离不连续区距离的增大呈内凹形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堆 压力容器 接管 边缘应力区 局部减薄 应力强度
下载PDF
一种新的随机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尚德广 王大康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33-436,共4页
根据疲劳损伤具有局部性的特点,在应力场强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缺口疲劳损伤局部应力应变场理论;该理论可同时考虑缺口根部局部应力应变梯度对疲劳损伤的影响.通过对缺口件进行随机交变加载下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提出一种随机加载疲... 根据疲劳损伤具有局部性的特点,在应力场强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缺口疲劳损伤局部应力应变场理论;该理论可同时考虑缺口根部局部应力应变梯度对疲劳损伤的影响.通过对缺口件进行随机交变加载下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提出一种随机加载疲劳寿命预测的局部应力应变场强法;由该法来预测缺口件疲劳裂纹形成寿命,其精度要好于传统的局部应力应变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加载 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局部应力应变场强 疲劳损伤 寿命预测 机械缺口 疲劳破坏
下载PDF
三峡及邻区晚第三纪以来构造应力场特征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贾永刚 单红仙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36-41,共6页
用三峡及邻区(东经108°~113°,北纬29°~33°)地质资料,地震资料,现 场地应力测量资料论证三峡及邻区晚第三纪以来构造应力场稳定性及其分区特 征。
关键词 区域构造 构造应力场 晚第三纪
下载PDF
2013年吉林前郭强震群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变化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康建红 郑国栋 +1 位作者 张宇 张洪艳 《防灾减灾学报》 2017年第3期92-96,共5页
使用吉林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计算了2013年吉林前郭强震群序列ML≥2.5地震的谱振幅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前郭强震群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总体较高,在0.85~0.95之间波动,说明该序列具有很强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区域应力场强度较高... 使用吉林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计算了2013年吉林前郭强震群序列ML≥2.5地震的谱振幅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前郭强震群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总体较高,在0.85~0.95之间波动,说明该序列具有很强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区域应力场强度较高,分析认为可能是该震群序列一直持续发生的原因。研究发现,在2013年11月23日MS5.8强余震发生之前,谱振幅相关系数升高,震后,则明显降低,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即强震前小震震源机制趋于一致,强震后,则发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郭强震群 谱振幅相关系数 震源机制一致性 区域应力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