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机携行外骨骼负重上斜坡动态建模与仿真
1
作者 聂少卿 刘放 +2 位作者 董蓉 刘亚飞 吴宝宁 《机械传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9-85,共7页
为了实现下肢外骨骼的精确控制,对外骨骼在不同负重下上斜坡过程中各关节力矩进行了分析。基于西南交通大学第三代人机携行助力外骨骼机器人,运用拉格朗日方法建立了外骨骼动力学模型,得到各关节力矩计算表达式;通过三维动作捕获系统得... 为了实现下肢外骨骼的精确控制,对外骨骼在不同负重下上斜坡过程中各关节力矩进行了分析。基于西南交通大学第三代人机携行助力外骨骼机器人,运用拉格朗日方法建立了外骨骼动力学模型,得到各关节力矩计算表达式;通过三维动作捕获系统得到下肢运动数据,利用Matlab软件计算出关节所需的驱动力矩,得出在上斜坡过程中的力矩变化规律;在SolidWorks软件中建立外骨骼三维模型,将其导入Adams软件中进行动力学仿真,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能够提升在外骨骼上斜坡过程中控制结果的准确性以及人体穿戴外骨骼的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助力外骨骼 动力学仿真 人机携行
下载PDF
助力型外骨骼行走模式下多关节动力分配仿真分析
2
作者 陈琦 刘放 王智政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78-1783,共6页
助力型外骨骼是一种人机高度结合的复杂机械结构。为了研究外骨骼在行走模式下负重50 kg时各关节所需驱动力矩以及功率变化规律,本文以西南交通大学第三代助力型外骨骼为研究对象,建立外骨骼模型,运用拉格朗日方程对外骨骼进行动力学分... 助力型外骨骼是一种人机高度结合的复杂机械结构。为了研究外骨骼在行走模式下负重50 kg时各关节所需驱动力矩以及功率变化规律,本文以西南交通大学第三代助力型外骨骼为研究对象,建立外骨骼模型,运用拉格朗日方程对外骨骼进行动力学分析。为实现外骨骼与人体的携行运动,通过姿态传感器对人体行走过程中关节角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测量与分析,并将其作为驱动函数对ADAMS环境中的外骨骼虚拟样机进行动力学仿真,得出各关节驱动力矩变化曲线,并拟合出各关节功率曲线。所得结果增加了人机携行性以及结果的可靠性,为助力型外骨骼的驱动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外骨骼 动力学仿真 人机携行 驱动功率
下载PDF
下肢携行外骨骼系统模糊自适应位置控制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杨秀霞 张毅 +1 位作者 归丽华 杨智勇 《计算机仿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1-235,共5页
研究下肢携行外骨骼系统稳定性控制问题。下肢携行外骨骼系统支撑行走阶段位置控制存在稳定性、实时性不足,提高位置控制的速度及精度,使具有适应性和鲁棒性,为了克服具有实时重力补偿的传统方法,提出固定重力补偿的位置控制方法,并利... 研究下肢携行外骨骼系统稳定性控制问题。下肢携行外骨骼系统支撑行走阶段位置控制存在稳定性、实时性不足,提高位置控制的速度及精度,使具有适应性和鲁棒性,为了克服具有实时重力补偿的传统方法,提出固定重力补偿的位置控制方法,并利用模糊推理逻辑可逼近非线性函数的特点,将模糊控制算法与具有固定重力补偿的传统PD控制算法相结合,提出了具有固定重力补偿的模糊自适应位置控制算法,应用到下肢携行外骨骼支撑行走阶段的位置控制中。仿真结果表明控制方法能够使外骨骼准确迅速跟踪人体运动,并能够显著减小人所施加的力矩,系统鲁棒性较强,能够适应负载的变化,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携行外骨骼 固定重力补偿 模糊自适应位置控制
下载PDF
下肢外骨骼负载携行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郭庆 尹静敏 +1 位作者 王强 蒋丹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10,共5页
对人自然行走的步态运动规律进行了5个步态相位划分,并通过人体动作捕获试验获得行走过程中下肢髋关节和膝关节角度变化规律。结合髋关节与膝关节姿态运动规律建立膝关节外骨骼运动数学模型,从理论上分析负载携行系统的运动特性,给出位... 对人自然行走的步态运动规律进行了5个步态相位划分,并通过人体动作捕获试验获得行走过程中下肢髋关节和膝关节角度变化规律。结合髋关节与膝关节姿态运动规律建立膝关节外骨骼运动数学模型,从理论上分析负载携行系统的运动特性,给出位姿随动控制时的液压缸动态负载参考值。利用伺服阀对液压缸位移进行伺服控制,设计液压缸位移反馈PID控制律,实现携行系统在不同负重、不同位姿变化条件下人机耦合助力随动控制需求。通过重载携行试验表明:外骨骼能够实现50 kg以上人机重载携行,试穿员具有明显的省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外骨骼 人体步态 助力携行 液压位移控制
下载PDF
基于类牛顿学习律的携行外骨骼系统控制
5
作者 杨秀霞 王亭 杨智勇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6年第4期646-648,共3页
为了提高系统的控制速度及精度,运用携行系统重复运动这一特性,根据类牛顿迭代学习律的理论,构造了时变的下肢外骨骼迭代学习算子,考虑了人机作用力。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关键词 携行外骨骼系统 类牛顿学习律 人机作用力
下载PDF
基于小波网络的下肢携行外骨骼系统模型辨识研究
6
作者 杨秀霞 刘迪 赵国荣 《仪表技术》 2015年第12期10-12 17,17,共4页
采用虚拟样机技术对外骨骼进行建模,同时应用虚拟样机模型对系统动态方程的逆模型采用小波网络进行学习逼近,充分利用了小波网络在时域及频域所具有的非线性映射能力。理论分析及仿真结果证明了此模型逼近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关键词 下肢携行外骨骼 小波网络 模型逼近
原文传递
下肢外骨骼助力性能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邱林 钟佩思 +3 位作者 李东民 郑义 葛立 康静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31-1335,共5页
为定量研究下肢外骨骼的助力性能,提出了助力性能量化指标矩差和ΔT与矩差功率比μ,矩差和ΔT定义为人体穿戴外骨骼前后下肢髋、膝、踝三关节力矩差值之和,矩差功率比μ定义为ΔT与外骨骼消耗的总功率p之比。建立了下肢外骨骼的动力学模... 为定量研究下肢外骨骼的助力性能,提出了助力性能量化指标矩差和ΔT与矩差功率比μ,矩差和ΔT定义为人体穿戴外骨骼前后下肢髋、膝、踝三关节力矩差值之和,矩差功率比μ定义为ΔT与外骨骼消耗的总功率p之比。建立了下肢外骨骼的动力学模型,结合人体步态运动数据获得了在常见步态下总功率p的变化情况。利用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建立了人体简化仿真模型和人机穿戴仿真模型,分析了ΔT的变化规律,结合p和ΔT得到μ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行走站立阶段,ΔT均保持较大数值,表明穿戴外骨骼之后,在站立阶段人体下肢三关节力矩大幅减小,外骨骼辅助作用明显;矩差功率比μ均在摆动阶段取得最大值,表明在摆动阶段外骨骼单位功耗对人体辅助贡献大,功耗利用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外骨骼 助力性能 评价方法 人机穿戴仿真模型 MATLAB
下载PDF
人机携行外骨骼双腿交替多相行走建模与仿真 被引量:3
8
作者 陈琦 刘放 王智政 《机械传动》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0-85,共6页
为了研究人机携行外骨骼行走过程中多相交替过程下运动学参数的变化规律,基于D-H坐标系对外骨骼建立运动学模型,运用Newton-Euler递归公式计算出行走过程中的运动学表达式。为实现外骨骼与人体的携行运动,通过位移姿态传感器对人体行走... 为了研究人机携行外骨骼行走过程中多相交替过程下运动学参数的变化规律,基于D-H坐标系对外骨骼建立运动学模型,运用Newton-Euler递归公式计算出行走过程中的运动学表达式。为实现外骨骼与人体的携行运动,通过位移姿态传感器对人体行走过程中各关节参数进行了测量与分析。基于西南交通大学第三代人机携行外骨骼为研究对象,在Adams环境中建立虚拟样机,以人体运动参数为驱动,对外骨骼进行运动学仿真,并以双腿多相交替过程为切入点,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可为人机携行外骨骼驱动的测控系统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外骨骼 交替多相 运动学仿真 人机携行
下载PDF
人机携行外骨骼系统行走过程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吴涛 刘放 +1 位作者 庞振华 唐语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6690-6694,共5页
为研究人机携行外骨骼系统行走过程中各关节的力矩,以人机携行外骨骼系统为研究对象,对负重行走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用光学捕捉系统采集人机携行外骨骼系统负重30 kg,不同行走速度下的试验数据。以SINESQR函数为基函数,通过MATLAB平台... 为研究人机携行外骨骼系统行走过程中各关节的力矩,以人机携行外骨骼系统为研究对象,对负重行走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用光学捕捉系统采集人机携行外骨骼系统负重30 kg,不同行走速度下的试验数据。以SINESQR函数为基函数,通过MATLAB平台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各特征角的运动方程。利用达朗贝尔原理建立各关节的力矩方程,通过MATLAB平台进行分析计算,得到在负重30 kg,行走速度为3、4.8、6 km/h下各关节力矩随时间的变化。研究结果为后续人机携行外骨骼系统质心平衡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携行外骨骼 行走过程 动力学模型 关节力矩
下载PDF
A review of the design of load-carrying exoskeletons 被引量:4
10
作者 LIANG JieJunYi ZHANG QinHao +2 位作者 LIU Yang WANG Tao WAN GuangFu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9期2051-2067,共17页
The increasing necessity of load-carrying activities has led to greater human musculoskeletal damage and an increased metabolic cost.With the rise of exoskeleton technology,researchers have begun exploring different a... The increasing necessity of load-carrying activities has led to greater human musculoskeletal damage and an increased metabolic cost.With the rise of exoskeleton technology,researchers have begun exploring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developing wearable robots to augment human load-carrying ability.However,there is a lack of systematic discussion on biomechanics,mechanical designs,and augmentation performance.To achieve this,extensive studies have been reviewed and 108 references are selected mainly from 2013 to 2022 to address the most recent development.Other earlier 20 studies are selected to present the origin of different design principles.In terms of the way to achieve load-carrying augmentation,the exoskeleton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are sorted by four categories based on the design principles,namely load-suspended backpacks,lower-limb exoskeletons providing joint torques,exoskeletons transferring load to the ground and exoskeletons transferring load between body segments.Specifically,the driving modes of active and passive,the structure of rigid and flexible,the conflict between assistive performance and the mass penalty of the exoskeleton,and the autonomy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in each section to illustrate the advances,challenges,and future trends of exoskeletons designed to carry loa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ad carrying lower limb exoskeleton joint torque load transfer load-suspended backpack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