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evaluation of soil moisture from AMSR-E over sourc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TangTang Zhang Mekonnen Gebremichael +3 位作者 Akash Koppa XianHong Meng Qun Du Jun Wen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9年第6期461-469,共9页
In this study,in-situ soil moisture measurements are used to evaluate the accuracy of three AMSR-E soil moisture prod ucts from 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JAXA(Japanese Aerospace Exploration A... In this study,in-situ soil moisture measurements are used to evaluate the accuracy of three AMSR-E soil moisture prod ucts from 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JAXA(Japanese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and VUA(Vrije University Amsterdam and NASA)over Maqu County,Sourc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SAYR),China.Re sults show that the VUA soil moisture product performs the best among the three AMSR-E soil moisture products in the study area,with a minimum RMSE(root mean square error)of 0.08(0.10)m3/m3 and smallest absolute error of 0.07(0.08)m3/m3 at the grassland area with ascending(descending)data.Therefore,the VUA soil moisture product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soil moisture during the 2010 growing season over SAYR.The VUA soil moisture product shows that soil moisture presents a declining trend from east south(0.42 m3/m3)to west north(0.23 m3/m3),with good agreement with a general precipitation distribution.The center of SAYR presents extreme wetness(0.60 m3/m3)dur ing the whole study period,especially in July,while the head of SAYR presents a high level soil moisture(0.23 m3/m3)in July,August and Septemb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SR-E soil moisture products soil moisture ground measurements sourc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AMSR-E soil moisture products applicability
下载PDF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assessment in Western Henan Province based on a comparison of conventional and ensemble machine learning 被引量:1
2
作者 Wen-geng Cao Yu Fu +4 位作者 Qiu-yao Dong Hai-gang Wang Yu Ren Ze-yan Li Yue-ying Du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3年第3期409-419,共11页
Landslide is a serious natural disaster next only to earthquake and flood,which will cause a great threat to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safety.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of landslide disaster based on experience-drive... Landslide is a serious natural disaster next only to earthquake and flood,which will cause a great threat to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safety.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of landslide disaster based on experience-driven or statistical model and its assessment results are subjective,difficult to quantify,and no pertinence.As a new research method for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assessment,machine learning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model’s accuracy by constructing statistical models.Taking Western Henan for example,the study selected 16 landslide influencing factors such as topography,geological environment,hydrological conditions,and human activities,and 11 landslide factors with the most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landslide were selected by the 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RFE)method.Five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Logistic Regression(LR),Random Forest(RF),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and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were used to construc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model of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The models were evaluated by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nd statistical index.After analysis and comparison,the XGBoost model(AUC 0.8759)performed the best and was suitable for dealing with regression problems.The model had a high adaptability to landslide data.According to the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map of the five models,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can be observed.The extremely high and high susceptibility area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Funiu Mountain range in the southwest,the Xiaoshan Mountain range in the west,and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n the north.These areas have large terrain fluctuations,complicated geological structural environments and frequent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The extremely high and highly prone areas were 12043.3 km^(2)and 3087.45 km^(2),accounting for 47.61%and 12.20%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study area,respectively.Our study reflects the distribution of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in western Henan Province,which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regional disaster warning,prediction,and resource protection.The stud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subsequent landslide disaster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model Risk assessment Machine learning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Logistic regression Random forest 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nsemble modeling Factor analysis Geological disaster survey engineering Middle mountain area yellow river basin
下载PDF
黄河流域(山东段)工业用地错配时空格局与应对策略 被引量:1
3
作者 倪剑波 郭鑫 +2 位作者 高瑞 林伟鹏 刘兆德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7-144,共8页
以黄河流域(山东段)9个设区市所辖77个区县为研究单元,利用2011—2020年山东省供地信息库中的工业用地供应数据,以及同期工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黄河流域(山东段)工业用地供应与工业利润总额时空变化特征,通过空间错配指数分析工业用地... 以黄河流域(山东段)9个设区市所辖77个区县为研究单元,利用2011—2020年山东省供地信息库中的工业用地供应数据,以及同期工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黄河流域(山东段)工业用地供应与工业利润总额时空变化特征,通过空间错配指数分析工业用地错配时空格局,并从科学配置、存量挖潜、提质增效和层级协同4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研究对于实现黄河流域(山东段)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与聚集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山东段 工业用地 空间错配 土地配置
下载PDF
黄河流域(山东段)村镇聚落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构建 被引量:1
4
作者 任震 刘雨桐 韩广辉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5-152,共8页
黄河流域(山东段)村镇聚落孕育了丰富独特的文化景观,建立识别指标体系对其文化景观基因进行挖掘整理,对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赓续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景观基因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对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文件的剖... 黄河流域(山东段)村镇聚落孕育了丰富独特的文化景观,建立识别指标体系对其文化景观基因进行挖掘整理,对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赓续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景观基因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对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文件的剖析,在历史景观视角下对黄河流域(山东段)的村镇聚落开展深入的文化景观田野调查、典籍研究等,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构建逻辑,通过“识别对象—识别因子—识别指标”解析出13项识别因子、40项识别指标,为黄河流域村镇聚落文化景观识别全覆盖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镇聚落 文化景观 景观基因 识别指标体系 黄河流域山东段
下载PDF
黄河流域山东段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孔亚暐 司淑婷 张德玉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24年第4期61-73,共13页
以黄河流域山东段为研究区,结合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规模特征、动态变化和分布特征等方面对国土空间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多维度定量分析,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探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规模特征方面,除乡村生活... 以黄河流域山东段为研究区,结合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规模特征、动态变化和分布特征等方面对国土空间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多维度定量分析,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探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规模特征方面,除乡村生活空间规模相对稳定外,其他各类国土空间增减特征显著;(2)动态变化方面,不同国土空间类型间的动态变化差异明显,且各区县单元综合动态度呈现东北高、西南低、中部突出的特征;(3)分布特征方面,各国土空间面积变化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这一特征在2010—2020年相对减弱;(4)驱动因素方面,研究区国土空间面积变化受到地形地貌、水热状况、区位情况以及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自然环境因素是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地理基础,社会经济发展则发挥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空间自相关 演变特征 地理探测器 黄河流域山东段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通量观测的实际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以黄河流域水源涵养区为例
6
作者 鞠琴 刘小妮 +4 位作者 刘娣 申同庆 谷黄河 王国庆 余钟波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8-347,共10页
蒸散发是地表水热平衡的关键要素,分析蒸散发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深入理解区域水文循环与生态系统过程至关重要。基于通量观测站数据,评估GLEAM、MTE、GLDAS和AVHRR共4种蒸散发产品在黄河流域水源涵养区的适用性,利用水量... 蒸散发是地表水热平衡的关键要素,分析蒸散发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深入理解区域水文循环与生态系统过程至关重要。基于通量观测站数据,评估GLEAM、MTE、GLDAS和AVHRR共4种蒸散发产品在黄河流域水源涵养区的适用性,利用水量平衡方法验证其在流域尺度上的精度,并探讨实际蒸散发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站点尺度上,GLEAM蒸散发产品精度最高;在流域尺度上,校正后的GLEAM蒸散发产品与实际蒸散发的相对误差在渭河南山支流区最小,其次是兰州以上地区;1982—2015年黄河流域水源涵养区实际蒸散发整体呈增加趋势,空间分布上自西到东逐渐增加;不同植被类型年均蒸散发差异较大,阔叶林的蒸散发最大(575.2 mm),其次是农田(504.3 mm),高山草甸的蒸散发最小(358.2 mm);实际蒸散发变化主要受到太阳辐射与气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发 遥感蒸散发产品 通量观测 影响因素 水源涵养区 黄河流域
下载PDF
砒砂岩区生态治理-生态衍生产业协同发展关键技术与模式
7
作者 姚文艺 王文彪 +2 位作者 申震洲 姚京威 杨才千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共10页
探索生态治理与生态衍生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技术与途径,是促进水土保持生态治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为此,以生态治理难度极大的黄河流域砒砂岩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经济学、生态产业技术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生态治理-生态衍生产业... 探索生态治理与生态衍生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技术与途径,是促进水土保持生态治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为此,以生态治理难度极大的黄河流域砒砂岩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经济学、生态产业技术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生态治理-生态衍生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应遵循的原则,探索了生态治理与生态衍生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技术与模式,并开展了示范应用。1)生态治理-生态衍生产业协同发展的原理是行为互驱动、效应互补偿,应遵循的原则是“双律适应、适地适生、三方意愿”;2)鉴于砒砂岩覆土区、覆沙区、裸露区生态环境有明显差异,分别构建了小流域生态治理-生态衍生产业协同发展的综合治理措施体系和模式,以坡顶、坡面和沟道为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的3个地貌单元,选择兼具水土保持功能和饲用、药用、食用等经济开发价值的作物进行生物措施配置,配合注浆固结、抗蚀促生、砒砂岩改性等新的工程技术措施进行生态治理;3)研发了物理-化学-生物综合改良砒砂岩土壤、砒砂岩复配风沙土+生物改良提质、灌草优化平茬及饲料加工、煤矸石改性资源化利用、高陡边坡抗蚀+控渗+植生固稳、生态果园建植等关键技术;4)基于砒砂岩覆沙区“土壤改良固沙+”(如土壤改良固沙+经济林种植、土壤改良固沙+梭梭草套种甘草等)生态治理模式的实践与示范,探索实施了“政府支持,科技支撑,企业产业化+公益性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的多元投资、多方参与、共同受益运行机制与模式。通过灌草平茬饲料加工、土壤改良、经济作物种植等产业化中试,以及矿区回填区生态恢复、小流域生态治理-生态衍生产业协同发展示范性实践,表明脆弱生态区治理中发展生态衍生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生态治理 衍生产业 生态经济 协同发展 砒砂岩区 黄河流域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资源超载地区和短缺地区的判定与动态管理
8
作者 牛存稳 党素珍 +1 位作者 孙响铃 郝春沣 《中国水利》 2024年第9期39-44,共6页
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而能源富集,工业用水需求强劲,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如何协调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实现对水资源超载地区、短缺地区的动态管理,至关重要。在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定义和内涵发展的基础上,总结了水资... 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而能源富集,工业用水需求强劲,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如何协调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实现对水资源超载地区、短缺地区的动态管理,至关重要。在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定义和内涵发展的基础上,总结了水资源超载地区和短缺地区的定义和判定标准,对黄河流域九省(自治区)进行了综合研判,并从水资源刚性约束、水资源监测和管控策略等方面提出了水资源动态管理的关键措施,以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水安全保障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超载地区 短缺地区 水资源动态管理
下载PDF
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测度分析和路径选择
9
作者 郭朝先 万君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1-19,共9页
根据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从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三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十多年来黄河流域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研究发现: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态... 根据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从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三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十多年来黄河流域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研究发现: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但梯度发展态势明显,一方面是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东高西低态势,另一方面是黄河流域省会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普遍高于非省会城市。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省区间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均衡,二是省区内新质生产力协调发展程度不高,三是新质生产力中的绿色发展成色不足。今后,应从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强化教育和人才培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力,进一步提升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新质生产力 测度分析 路径选择
下载PDF
山东省黄河流域红色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0
作者 赵美鲁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63-68,共6页
培育发展红色体育文化资源,构建中国特色的红色体育文化产业,是中国红色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重要课题。山东省黄河流域拥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红色体育文化资源。山东省推出红色文化旅游、红色体育文化活动、红色体育场馆建设等举... 培育发展红色体育文化资源,构建中国特色的红色体育文化产业,是中国红色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重要课题。山东省黄河流域拥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红色体育文化资源。山东省推出红色文化旅游、红色体育文化活动、红色体育场馆建设等举措,有效激活了红色体育文化的生命力;然而,在保护与传承、开发、运营、宣传方面仍存在不足。可以考虑从加强保护、创造性开发、提高运营战略、拓展宣传渠道等多个层面积极推进其在当下的价值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体育文化 山东省黄河流域 文化资源 开发 利用
下载PDF
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影响因素及调控对策
11
作者 杨瑛娟 贺宇倩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226-233,共8页
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并考虑黄河流域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地位,探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构建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其涵盖经济增长能力、创新能力、开放共享能力、绿色... 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并考虑黄河流域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地位,探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构建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其涵盖经济增长能力、创新能力、开放共享能力、绿色发展能力和协调发展能力,并通过熵值法和莫兰指数法对各省份进行综合评价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0年,山东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领先且保持稳定,但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差异;通过空间分析可知,黄河流域呈现出高-高集聚区(河南省)、低-低集聚区(陕西省、青海省、甘肃省和宁夏)、低-高集聚区(内蒙古和山西省)、高-低集聚区(四川省和山东省),表明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强化区域联动与合作、推动绿色发展4个方面提出建议,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高质量发展 空间差异 影响因素 调控对策 黄河流域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上游煤矿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其对固碳服务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泽民 刘博 关潇 《环境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0-201,共12页
明晰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区域碳储量的影响,是“双碳”目标背景下推进矿区低碳减排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多源数据集,使用InVEST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缓冲区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等方法,识别了1990-2020年黄河流... 明晰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区域碳储量的影响,是“双碳”目标背景下推进矿区低碳减排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多源数据集,使用InVEST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缓冲区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等方法,识别了1990-2020年黄河流域上游13个大中型煤矿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变化,评估了不同矿区及其周边不同距离缓冲区的固碳服务能力,并对二者的关联度进行分析,旨在厘清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固碳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0-2020年煤矿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草地、未利用地、林地和耕地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转移为主,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以288.8 hm^(2)/a的速度持续扩张.(2)1990-2020年不同时段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单一动态度均为正值,草地和未利用地则均为负值,其中2010-2015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综合动态度均较高,2015-2020年则均相对较低,并且露天开采方式矿区土地利用强度远高于井工开采方式.(3)1990-2020年各矿区内单位面积年固碳量在0.7~4.1 Mg/hm^(2)之间,在时间上呈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的趋势,并且在距离矿区50 km范围内,距离越远,平均单位面积年固碳量越高,影响程度逐渐下降.(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单位面积年固碳量的平均关联度从高到低表现为未利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水体.研究显示,黄河流域上游煤矿区开发过程中未利用地和耕地面积的变化是矿区生态系统固碳服务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上游 煤矿区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固碳服务 缓冲区分析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创新能力测度及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尚 翟彬 程利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0-732,共13页
创新在全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占据核心地位,城市是创新活动开展的主体区域,科学测度城市创新能力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及制定创新战略具有重要价值。以黄河流经区域中的48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人才培养能力、科技研发能力、经济支撑能力... 创新在全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占据核心地位,城市是创新活动开展的主体区域,科学测度城市创新能力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及制定创新战略具有重要价值。以黄河流经区域中的48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人才培养能力、科技研发能力、经济支撑能力和环境服务能力4个维度构建了城市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Jenks Natural Breaks分类法、基尼系数、Moran’s I等数据分析方法,测度了黄河流域城市创新能力,分析了黄河流域城市创新水平的空间分异及主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整体创新能力不高,少数高值城市与其余城市之间得分差距显著,创新能力呈现上、中、下游阶梯式递增趋势。(2)以朔州—陇南为线,城市创新能力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状态,且各维度的空间分布与总创新能力趋于一致。(3)黄河流域城市创新能力分布处于较不均衡状态,空间集聚特征表现为正向的空间关联,主要属于低值集聚的空间模式。(4)科技研发能力与人才培养能力对黄河流域城市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程度较大,其中有效发明数是各城市共同的障碍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能力测度 空间分异 障碍度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区域协同视角下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宝娣 钟城豪 +3 位作者 崔东旭 韩青 唐敬超 陈亚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24-4636,共13页
近些年黄河治理卓有成效,但因黄河生态底子薄弱,还存在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不稳定和退化等问题。以区域协同视角构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主要贡献在于融合生态、经济和社会层面的集成数据为基础,从自然环境(地)、人类活动(人)和... 近些年黄河治理卓有成效,但因黄河生态底子薄弱,还存在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不稳定和退化等问题。以区域协同视角构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主要贡献在于融合生态、经济和社会层面的集成数据为基础,从自然环境(地)、人类活动(人)和地物阻隔(人地耦合)三方面构建流域综合阻力评价体系,提出一个在黄河全流域地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新框架。具体内容包括:(1)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和景观连通性进行黄河流域生态源地识别;(2)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和地物阻隔三方面构建流域综合阻力评价体系,并对黄河流域生态安全进行分级;(3)结合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黄河流域生态廊道提取及战略点识别。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生态源地斑块数量为75个,面积为23.13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9.09%;流域高度安全区域面积为17.83万km^(2)、中度安全区域面积为27.83万km^(2)、较低与低安全区域面积为33.84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2.43%、35.00%和42.57%;流域具有94条生态廊道,平均长度为37503 m,主要用地类型为草地和森林;流域生态战略点共有12个,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东部,阻力值相对较高,容易成为影响黄河流域连通性的“瓶颈”。最后探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黄河流域整体生态保护以及现有《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影响,并从利用水资源评估体系优化生态源地的识别、基于电路理论结合指示性物种的迁移优化生态廊道和战略点识别,提出未来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建议,以期为构建面向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黄河流域资源时空配置,提供评价与优化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也为协同推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有效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生态战略点 黄河流域
下载PDF
2014—2022年黄河流域甘肃段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状况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魏巧珍 杨永宏 +2 位作者 梁艳哲 孙建云 樊玉芳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4年第1期58-64,共7页
目的通过对甘肃省境内黄河流域地区的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状况分析,识别影响黄河流域甘肃省段农村饮用水安全的主要因素。方法通过“全国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信息系统”收集2014—2022年甘肃省境内黄河干流及较大支流流经的58县(区)的农... 目的通过对甘肃省境内黄河流域地区的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状况分析,识别影响黄河流域甘肃省段农村饮用水安全的主要因素。方法通过“全国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信息系统”收集2014—2022年甘肃省境内黄河干流及较大支流流经的58县(区)的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黄河流域甘肃段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因素。结果2014—2022年共监测黄河流域甘肃段农村饮用水水样38076份,达标率为63.3%;影响达标率的主要指标为总大肠菌群,达标率为76.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区域、水期、水源类型、供水类型及消毒与否均会影响农村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其中与集中式供水、消毒、枯水期、地表水水样相比,分散式供水、不消毒、丰水期、地下水水样达标率较低,OR(95%CI)分别为1.794(1.601,2.011)、1.650(1.564,1.740)、1.317(1.262,1.374)和1.123(1.065,1.183);与黄土高原沟壑区相比,甘南高原草原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水样达标率较高,OR(95%CI)分别为:0.795(0.756,0.835)、0.663(0.607,0.725)。结论黄河流域甘肃段农村饮用水水质有待改善,微生物污染是其主要卫生问题,供水类型及消毒与否作为影响水质状况的重要因素应引起重视,建议应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保障农村饮水卫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农村 饮用水 水质
下载PDF
黄河流域农业农村氮流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弼 庞爱萍 李春晖 《环境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91,共12页
氮磷等营养元素过剩引发的面源污染问题,是黄河流域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为应对黄河流域氮素危机,从源头上降低面源污染负荷,本研究基于物质流和空间分析方法,刻画1949-2022年间黄河流域农业农村氮流时空格局演化规律,评估黄河流域面源... 氮磷等营养元素过剩引发的面源污染问题,是黄河流域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为应对黄河流域氮素危机,从源头上降低面源污染负荷,本研究基于物质流和空间分析方法,刻画1949-2022年间黄河流域农业农村氮流时空格局演化规律,评估黄河流域面源污染关键氮流和高风险区.结果表明:(1)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流域的作物收获量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2015年之后在氮输入水平持续下降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年均2%的增长,黄河流域在氮素利用水平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2)黄河流域农业农村依然存在严重的氮流失现象,其中存贮和反硝化是氮流失的主要部分,1962年、1992年和2022年这两部分流失量分别占耕地氮输出流的51%、47%和36%.2015开始氮素流失(存储)量逐年下降,2022年比2015年减少了15.55%,但是每年仍有30.12×10^(8)kg氮素流失到大气、水体和土壤中,是当年作物收获氮量的1.64倍,氮素损失率高达62.05%.(3)降雨和地势地形是影响氮径流的决定因素,在高风险区内约有27%~45%的氮剩余流失到附近的地表水中,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的最南部和东南角部分地区、陕西省的最南部和山东省东部地区.研究显示:黄河流域在氮素利用提升和氮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严重的氮流失现象;需要持续推进化肥减量、粪便还田和农村污水治理,同时需要在高风险区采取构建缓冲带等工程措施,才能实现面源污染等氮危机的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农业农村污染 氮流路径 时空分布 高风险区
下载PDF
研发投入对黄河流域地区高质量发展效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邸金 杜英 付英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88,共14页
通过对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基于2011—2020年黄河流域九省(区)面板数据,对研发投入空间差异进行了纵横对比分析。研究借助Malmquist指数,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测算研发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率,采用熵值法从多维度测评区... 通过对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基于2011—2020年黄河流域九省(区)面板数据,对研发投入空间差异进行了纵横对比分析。研究借助Malmquist指数,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测算研发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率,采用熵值法从多维度测评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建立单位根检验和随机效应模型,探究研发投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黄河流域研发投入绩效整体呈现增长态势,存在研发投入规模和强度非对称现象;经济发展质量呈东强西弱态势,研发投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需要整合科技创新链条和资本链条,促进双向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发投入 高质量发展 效率测度 随机效应模型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山东省沿黄地区规模化牛场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品质及营养价值评价
18
作者 魏立鹏 郭艺璇 +4 位作者 程群 徐进栋 程明 林英庭 朱风华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78-83,98,共7页
为了评定山东省沿黄地区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以了解规模化牛场青贮玉米的制作现状,试验于2023年3—5月份分别采集沿黄地区滨州市、东营市、德州市、菏泽市、济宁市、济南市、聊城市、泰安市、淄博市的规模化奶牛场(51个)和... 为了评定山东省沿黄地区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以了解规模化牛场青贮玉米的制作现状,试验于2023年3—5月份分别采集沿黄地区滨州市、东营市、德州市、菏泽市、济宁市、济南市、聊城市、泰安市、淄博市的规模化奶牛场(51个)和肉牛场(54个)全株玉米青贮饲料样品共105份,测定样品的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参照《青贮玉米品质分级》(GB/T 25882—2010)对全株玉米青贮品质进行分级。结果表明:淄博市全株玉米青贮中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市(P<0.05);德州市全株玉米青贮pH值显著高于滨州市、东营市、菏泽市、聊城市、泰安市和淄博市(P<0.05),其中淄博市全株玉米青贮pH值最低(3.15)。泰安市、滨州市全株玉米青贮淀粉含量较高,极显著高于东营市、德州市、菏泽市、济宁市、淄博市(P<0.01),聊城市极显著高于德州市、济宁市(P<0.01);济南市显著高于德州市、济宁市(P<0.05)。济南市全株玉米青贮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高,极显著高于菏泽市、济宁市,滨州市、聊城市极显著高于济宁市(P<0.01)。德州市全株玉米青贮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最高,极显著高于滨州市、东营市、聊城市、泰安市、淄博市(P<0.01),显著高于济南市(P<0.05);菏泽市、济宁市极显著高于淄博市(P<0.01)。德州市全株玉米青贮粗灰分含量最高,显著高于滨州市、东营市、聊城市、淄博市(P<0.05),菏泽市显著高于滨州市、聊城市、淄博市(P<0.05)。泰安市、济南市、滨州市、聊城市全株玉米青贮粗脂肪含量较高,极显著高于济宁市(P<0.01);东营市、德州市、淄博市显著高于济宁市(P<0.05)。各市间全株玉米青贮中乙酸、丙酸、酸性洗涤纤维、干物质、粗蛋白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泰安市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品质为一级;济南市、聊城市、滨州市为二级;淄博市、济宁市、德州市、东营市和菏泽市为三级。说明沿黄地区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品质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 沿黄地区 全株青贮玉米 发酵品质 营养价值
原文传递
基于DEA模型的山东省沿黄流域果业生产效率提升研究
19
作者 刘伟云 崔冬冬 +5 位作者 李颖芳 王晓芳 李晨 周菲 王栋 陶吉寒 《中国果树》 2024年第8期77-80,89,共5页
沿黄流域果业高质量发展对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推动果业振兴、乡村振兴意义重大。综述了果业生产效率相关研究,基于实际调研了山东省菏泽、滨州、东营市的果园情况和数据,构建了山东省沿黄流域果品投入产出指标体... 沿黄流域果业高质量发展对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推动果业振兴、乡村振兴意义重大。综述了果业生产效率相关研究,基于实际调研了山东省菏泽、滨州、东营市的果园情况和数据,构建了山东省沿黄流域果品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利用DEA模型进行果业生产效率测算,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规模经营、调整投入结构比例、强化现代栽培管理、发展智慧化生产等建议,以期推动沿黄流域果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 沿黄流域 果业 生产效率 DEA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产品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耕地时空动态变化
20
作者 李舒畅 郭正 +4 位作者 张风宝 罗佳茹 李玄添 申楠 杨明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9-150,共12页
[目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准确量化该区耕地时空动态变化对评估区域粮食安全、生态修复效益、水土流失状况及黄河下游安澜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5种30 m高分辨率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产品(CNLUCC、GLC_FC... [目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准确量化该区耕地时空动态变化对评估区域粮食安全、生态修复效益、水土流失状况及黄河下游安澜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5种30 m高分辨率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产品(CNLUCC、GLC_FCS30、CLCD、AGLC-2000-2015、GlobeLand30),运用耕地利用动态度、偏差系数、转移矩阵、空间一致性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多源产品耕地在多沙粗沙区的时空特征,形成30 m分辨率高精度融合数据集产品,并对其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基于融合产品分析1990-2020年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耕地的数量、分布、结构特征。[结果]现有多源数据集产品之间耕地特征存在较大差异,而融合产品精度均优于单独使用5种现有产品。基于融合产品分析发现,1990-2020年耕地面积呈先增加后波动式降低的趋势,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为分界线;1990-2020年耕地面积净减少3170.59 km^(2),减少17.63%,且>15°的坡耕地面积占比逐年减少;耕地的动态转移类型主要为草地,其次为人工地表。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的实施和城镇化建设是导致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结论]综合分析多源产品的优劣,基于目标地类融合和解释多源数据探究的有效方法,以深入研究某区域的地类特征,从而获得更为精确的研究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 融合产品 多源数据 时空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