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ognitive Study on the Phenomenon of Metonymy in Cantonese
1
作者 LAN Cuiyan 《Psychology Research》 2021年第10期449-453,共5页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Mandarin Chinese,some references in Cantonese adopt metonym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this paper takes the conceptual metonymy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analyze the typical meton...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Mandarin Chinese,some references in Cantonese adopt metonym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this paper takes the conceptual metonymy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analyze the typical metonymic references in Cantonese,so as to illustrate the penetration of metonymic mapping in various languages employed by peo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TONESE REFERENCES REFERENTIAL metonymY metonymic MAPPING
下载PDF
A Study of L2 Learner’s Knowledge of Metonymic Sense of“Hand”
2
作者 MA Yiting GAO Wencheng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20年第9期259-265,共7页
Based on a learner corpus Chinese Learner English Corpus(CLEC)and a native speaker corpus Freiburg Brown Corpus of American English(FROWN),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Based on a learner corpus Chinese Learner English Corpus(CLEC)and a native speaker corpus Freiburg Brown Corpus of American English(FROWN),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and English native speakers in their knowledge of the metonymic senses of human body word“hand”.Two research questions are raised:(1)What are the features that distinguish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from English native speakers?(2)What are the rules in learners’learning of English metonymic senses?In order to answer these two questions,this paper has investigated the frequencies of the identified senses in two corpora of FROWN and CLEC,and the sequence of learning metonymic senses.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ese learner’s knowledge of metonymic senses of“hand”is restricted to fixed phrases,especially verb phrases.It is also foun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English learning,learners do have some preferences for basic sense,and then they learn peripheral senses by reciting some fixed phr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onymic sense of“hand” FROWN CLEC type of sense SEQUENCE
下载PDF
Memphis, Tennessee: A Metonym for Rock 'n Roll, the Child of the Blues
3
作者 Harry Sewlall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1年第3期173-189,共17页
The 1991 Booker Prize--winning novelist Ben Okri, while traveling in the Deep South after Barack Obama's victory in the November 2008 presidential election, wrote that Elvis Presley was a lingering deity in the city ... The 1991 Booker Prize--winning novelist Ben Okri, while traveling in the Deep South after Barack Obama's victory in the November 2008 presidential election, wrote that Elvis Presley was a lingering deity in the city of Memphis. The images of Elvis Presley, who earned the sobriquet "King of Rock" early in his career, and that of B. B. King, the exemplar extraordinaire of the Blues, are ubiquitous in the city of Memphis, which may be regarded as a metonym for the Blues and Rock 'n Roll. The byline for the city of Memphis is, "Home of the Blues, Birthplace of Rock 'n Roll", and this fact announces itself to the visitor as soon as he/she enters the arrivals concourse of the Memphis International Airport. As one proceeds towards the baggage claims area, the images which saturate the walkway create an aura that is redolent of the city's vibrant Rock 'n Roll era. Drawing on Foucault's notion of heterotopias, as well as Jakobson's work on metonym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hybrid musical spatiality of the city of Memphis and its environs, as well as its iconic status in the evolution of Rock 'n Roll which was engendered by the Bl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mphis (Tennessee) metonym Rock 'n Roll BLUES HETEROTOPIA Elvis B. B. King
下载PDF
语言哲学视域中的新写实小说“修辞转向”
4
作者 赵黎明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48-160,共13页
新写实小说的崛起,是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辩证发展,亦是小说叙事艺术的一种“修辞转向”。其从主观“讲述”到客观“呈现”的变化,折射了异常丰富的文学与哲学内涵。站在“名/实”关系视域看待新写实小说,发现它重视“实”更甚于“名”,具... 新写实小说的崛起,是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辩证发展,亦是小说叙事艺术的一种“修辞转向”。其从主观“讲述”到客观“呈现”的变化,折射了异常丰富的文学与哲学内涵。站在“名/实”关系视域看待新写实小说,发现它重视“实”更甚于“名”,具有轻主观而重客观的特质;而体现在叙述结构上,不论是情感态度、价值倾向,还是介入强度,都体现出“中性”或“零度”的艺术风格。此外,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不同,新写实善于转喻叙事——直陈其事,消除隐喻,又使其打上了现象学的某些烙印。当然,谓其“客观”“中立”、中性叙事,并不意味着它的倾向性消失,也不是说它放弃了介入生活的文学使命,只是为了说明其小说诗学与既往现实主义文学的不同,说明其对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特殊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写实小说 名实之辨 修辞转向 中性叙述 转喻叙事
下载PDF
“转隐喻”:舞蹈意义生成的基本修辞逻辑
5
作者 袁杰雄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4年第4期64-74,共11页
“转隐喻”是喻体以转喻为基础通达隐喻的一种复合修辞格,它是舞蹈意义生成的基本修辞逻辑。舞蹈的喻体能够跨域通达隐喻意义,关键环节是喻体转喻结构的设置,因为转喻为隐喻发生的相似性的确立提供了认知理据。舞蹈表意出现的转喻方式... “转隐喻”是喻体以转喻为基础通达隐喻的一种复合修辞格,它是舞蹈意义生成的基本修辞逻辑。舞蹈的喻体能够跨域通达隐喻意义,关键环节是喻体转喻结构的设置,因为转喻为隐喻发生的相似性的确立提供了认知理据。舞蹈表意出现的转喻方式主要有像似指代、指示指代以及规约指代,它们各具特点,同时又交织在一起,为通往隐喻铺设了不同形式的喻底显现条件。舞蹈的隐喻是在聚合轴上发生的,隐喻需要有“刺点”属性的在场成分来激发,需要建立在组合轴各在场成分形成的转喻结构基础上。当“刺点”成分激活了人们对其聚合轴上其他成分的联想,且各在场成分传达的转喻意义累积到一定程度,人们的相似性和类比性联想就会被调动起来,隐喻意义随之产生。因此,舞蹈的表意活动,隐喻往往伴随着一个基础性的转喻结构,两者合力共同搭建起舞蹈由浅层抵达深层的意义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符号学 “转隐喻” 转喻方式 聚合联想 意义逻辑
下载PDF
“得”字句式多义性的转喻解读
6
作者 鞠志勤 高秀雪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39-44,51,共7页
“得”字句式的多义性可以解读为“得”前后两个概念结构接合时借助了不同的转喻链,而不同的接合模式对应不同的句式义。以小说《士兵突击》为研究对象,对“得”字句式进行穷尽性分析可以甄别出“行为—前时段—达成”“事体—参与者—... “得”字句式的多义性可以解读为“得”前后两个概念结构接合时借助了不同的转喻链,而不同的接合模式对应不同的句式义。以小说《士兵突击》为研究对象,对“得”字句式进行穷尽性分析可以甄别出“行为—前时段—达成”“事体—参与者—状态”等七条转喻链,分别对应达成、伴随状态等七个句式义。这些句式义以达成义为核心构成一个语义网络,其中达成义最为典型,其他句式义均由达成义利用转喻机制引申而来。本研究佐证了认知语言学“意义具有理据性”的语言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得”字句式 概念结构 接合 转喻链 语义网络
下载PDF
大学生转喻思维与英语新闻听力培养研究
7
作者 黄淑萍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55-58,70,共5页
新闻听力是当下大学生实现跨文化接触的重要途径,转喻是新闻语篇的主要特征。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转喻机制实现了语言交际的普遍经济性,转喻关系在不同文化中呈非必然性。根据理想认知模型中的转喻理论,构建大学英语跨文化听力教学... 新闻听力是当下大学生实现跨文化接触的重要途径,转喻是新闻语篇的主要特征。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转喻机制实现了语言交际的普遍经济性,转喻关系在不同文化中呈非必然性。根据理想认知模型中的转喻理论,构建大学英语跨文化听力教学模型,将其融入语言教学各层面及策略训练。教学实验表明,凸显转喻思维的课程设计能显著提高新闻听力理解的速度及正确率,促进跨文化能力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喻思维 新闻听力 大学英语 理想认知模型 跨文化能力
下载PDF
多模态转喻复合体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国际形象的建构 被引量:3
8
作者 管乐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83-93,96,共12页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国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然而,目前主要是从城市品牌营销、城市视觉形象设计和旅游形象感知的角度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国际形象进行研究,从多模态转喻复合体...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国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然而,目前主要是从城市品牌营销、城市视觉形象设计和旅游形象感知的角度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国际形象进行研究,从多模态转喻复合体(metonymic complexes)的角度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国际形象的研究尚不丰富。文章以2021年12月广东广播电视台最新策划制作的粤港澳大湾区形象宣传片《未来无限可能》为语料,探讨多模态转喻复合体是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宣传片中建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国际形象并实现多模态认知的动态构建的,研究发现在该宣传片中主要通过多模态转喻链,(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多模态转喻和(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多模态转喻链以及多模态转喻与视觉夸张和视觉双关相结合的多模态表现形式成功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创新发展,网络互联互通和交通快速便捷的国际形象。本研究一方面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多模态转喻复合体理论,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多模态转喻复合体理论研究的范围,为多模态转喻复合体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语料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城市国际形象 多模态转喻复合体
下载PDF
体认视域下量词“把”的词义演变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廖巧云 李蕊秀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30,共11页
本研究结合CCL语料库分别对“把”的集合量词、个体量词和动量词这三种形式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历时分析发现,量词“把”的这三种形式在出现时间和计量对象方面都有所差异,而它们的计量对象都在不断增加和抽象化。我们进一步从体认视角分... 本研究结合CCL语料库分别对“把”的集合量词、个体量词和动量词这三种形式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历时分析发现,量词“把”的这三种形式在出现时间和计量对象方面都有所差异,而它们的计量对象都在不断增加和抽象化。我们进一步从体认视角分析发现,主客体间的多重互动贯穿于量词“把”的意义和概念的整个生成过程,从而使“把”完成了“动词义&名词义→集合量词义”“动词义→名词义→个体量词义(有柄事物)”“动词义→个体量词义(无柄事物)”和“动词义→动量词义”的词义转变过程。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在体认的多重互动作用下,认知主体基于反映相邻性的转喻机制实现了量词“把”的生成及其计量对象的抽象化。本文能为基于体认观研究词义演变提供参考并能为汉语外语教学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词“把” 体认的多重互动 转喻机制
下载PDF
文本类型与转喻机制视域下的实用文本翻译过程
10
作者 马立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12期38-42,共5页
文本类型不同,文本功能就不同。实用文本的功能特征决定了实用文本翻译过程中相应的功能转换(替代),从而使文本类型也发生相应的转换(替代)。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机制是一种翻译策略,体现在翻译过程中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替代关系。翻译过... 文本类型不同,文本功能就不同。实用文本的功能特征决定了实用文本翻译过程中相应的功能转换(替代),从而使文本类型也发生相应的转换(替代)。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机制是一种翻译策略,体现在翻译过程中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替代关系。翻译过程中文本类型的转换过程其实就是转喻机制的工作过程。文章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实用文本翻译实例剖析翻译过程中的部分代整体、整体代部分及整体代整体现象,从而使转喻机制的作用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得更加细致和具体,以期为实用文本的翻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类型 转喻机制 实用文本 翻译过程
下载PDF
隐喻机制与转喻机制的共通性探究——以汉语新闻热词英译为例
11
作者 马立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35-140,共6页
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修辞手段,更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两者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认知、理解、体验未知的、抽象的事体提供了便利。论文结合汉语新闻热词的特点,根据翻译过程中的隐喻性(对应性、解释性、创造性、文化性)和转喻... 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修辞手段,更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两者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认知、理解、体验未知的、抽象的事体提供了便利。论文结合汉语新闻热词的特点,根据翻译过程中的隐喻性(对应性、解释性、创造性、文化性)和转喻性(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替代关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究了隐喻机制和转喻机制在汉语新闻热词英译中的共通性。经探究发现,两种机制具有的共同特征是凸显某些信息,这为英译某些具有独特文化色彩的新闻热词提供了可靠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机制 转喻机制 汉语新闻热词 共通性
下载PDF
多模态话语的互动意义与转喻机制研究——以北京冬奥会中国风双语预告片为例
12
作者 周静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70-76,共7页
以视觉语法互动意义和转喻机制理论为基础,对冬奥会倒计时30天预告片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能进一步全面分析动态视频的话语功能,增强语篇互动意义的可解读性。同时,通过空间部分代整体、成员代范畴、显著特征代范畴、符号代事件、时间代... 以视觉语法互动意义和转喻机制理论为基础,对冬奥会倒计时30天预告片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能进一步全面分析动态视频的话语功能,增强语篇互动意义的可解读性。同时,通过空间部分代整体、成员代范畴、显著特征代范畴、符号代事件、时间代事件和动作行为代态度六种转喻类型,展示了冬奥会的独特魅力和中国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向世界传播了中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 视觉语法 互动意义 转喻机制 冬奥会
下载PDF
Animal Idioms' Teaching in Cognitive Perspective——from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n Chinese "Hu" Idioms and English "Lion" Idioms
13
作者 周红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7年第1期18-23,共6页
In the actual idioms teaching, most students feel that idioms are difficult to comprehend, memorize and make actual application just because the overall meanings of idioms are unpredictable. Since cognitive linguistic... In the actual idioms teaching, most students feel that idioms are difficult to comprehend, memorize and make actual application just because the overall meanings of idioms are unpredictable. Since cognitive linguistics is based on embodiment, it can change the abstract things into comparatively concrete things, which provides a shortest way to grasp these idioms. Actually, most idioms are based on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metonymy composed of conceptual mappings between the source domain and the target one. Therefore,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probe into the role of cognitive principles in idioms teaching, especially animal idioms from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n Chinese "hu" idioms and English "lion" idio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PHOR metonymY metonymic mapping frame and profil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cognitive culture
下载PDF
人体词语词义转喻性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黄碧蓉 于睿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9-23,共5页
人类的身体被作为一种基质用于认识和体验世界,历经几千年这种"体认"世界的过程,表身体各部位的人体词语的意义被赋予厚重的隐喻性和转喻性。本文分4类情形探讨人体词语词义的转喻性,即人体词语转指人、转指长度单位、转指人... 人类的身体被作为一种基质用于认识和体验世界,历经几千年这种"体认"世界的过程,表身体各部位的人体词语的意义被赋予厚重的隐喻性和转喻性。本文分4类情形探讨人体词语词义的转喻性,即人体词语转指人、转指长度单位、转指人体相应部位的特征或功能以及转指人体部位相应的动作行为,对其词义转喻性特征进行细致的分析。由于转喻操作的便利性,人体词语词义的转喻性是一个极其突显的特征,无论共时还是历时,均须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词语 词义 转喻性 突显特征
原文传递
立足于民族文化的彰显——转喻视角下辜鸿铭英译《论语》策略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屠国元 许雷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6期211-215,共5页
作为五四前中国儒家经典英译第一人,辜鸿铭的英译活动致力于通过翻译改变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成见、提升中国文化地位。文章从"文化适应""文化共核""文化缺省"三方面出发,通过转喻视角审视辜鸿铭《论语》英... 作为五四前中国儒家经典英译第一人,辜鸿铭的英译活动致力于通过翻译改变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成见、提升中国文化地位。文章从"文化适应""文化共核""文化缺省"三方面出发,通过转喻视角审视辜鸿铭《论语》英译过程中出现的有意改写,着重分析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下译者为彰显民族文化所做的翻译策略选择,并探讨译者所采用策略之于民族文化传播的效果,以期为辜鸿铭儒家经典英译活动寻找公允的历史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化传播 翻译策略 辜鸿铭 《论语》 转喻视角
下载PDF
基于《高级英语》的英语专业学生转喻思维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克 李淑康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年第8期77-83,共7页
《高级英语》是高等学校本科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高级英语教学也是英语专业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如何利用好各种资源促进高级英语教学是外语教育工作者深切关注的问题。高级英语中蕴含大量的诸如转喻的修辞格,因此,培养... 《高级英语》是高等学校本科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高级英语教学也是英语专业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如何利用好各种资源促进高级英语教学是外语教育工作者深切关注的问题。高级英语中蕴含大量的诸如转喻的修辞格,因此,培养学生的转喻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高级英语教学的质量。本文中,笔者首先介绍了转喻的基本理论,其次结合高级英语的教学目标,实证考察了学生对转喻的理解并分析了学生通过训练取得的成果,最后提出了一些训练学生转喻思维能力的建设性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专业学生 转喻思维 《高级英语》
下载PDF
论认知语境动态建构中的隐喻和转喻思维模式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红辉 周昌乐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9-154,共6页
从认知角度研究语境已经成为当今语境研究主流。对于认知语境的定义、构成、范畴及其应用,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认知语境的动态构建过程和机制还亟待研究。文章考察了认知语境的动态建构性并探讨了认知... 从认知角度研究语境已经成为当今语境研究主流。对于认知语境的定义、构成、范畴及其应用,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认知语境的动态构建过程和机制还亟待研究。文章考察了认知语境的动态建构性并探讨了认知语境的静态和动态的辩证关系,认为认知语境的建构即大脑相关图式和知识激活过程中对于共有的知识部分是一种转喻思维模式,对于新的图式和知识则体现了一种隐喻思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境 动态构建 图式 转喻思维 隐喻思维
下载PDF
转喻推理与转喻性习语加工模式的构建 被引量:11
18
作者 徐景亮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共5页
转喻如同隐喻一样是人们重要的思维方式和常见的语言现象,对语言的生成与加工具有重要的作用,如许多习语的生成都是以转喻为动因的。但与隐喻相比,转喻的研究明显不足,尤其是转喻这一语言现象会给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目的语习语习得过程中... 转喻如同隐喻一样是人们重要的思维方式和常见的语言现象,对语言的生成与加工具有重要的作用,如许多习语的生成都是以转喻为动因的。但与隐喻相比,转喻的研究明显不足,尤其是转喻这一语言现象会给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目的语习语习得过程中带来什么样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方法的研究较为罕见。为此,本文在对转喻相关理论研究介绍的基础上,以转喻性习语为研究对象,探讨转喻意义推理机制在转喻性习语加工中的作用,旨在构建目的语习得中转喻性习语的心理加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喻 转喻概念 转喻推理 转喻性习语 加工模式
下载PDF
误解与言语行为转喻 被引量:21
19
作者 孙亚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23,共4页
本文以Thornburg&Panther的言语行为转喻(简称为SAM)理论来分析涉及“请求”的误解产生的原因。我们先简述了SAM理论和“请求”脚本,然后把涉及“请求”的误解分为三类并用SAM理论来分析被误解的话语在脚本中的位置,结果发现:一方面... 本文以Thornburg&Panther的言语行为转喻(简称为SAM)理论来分析涉及“请求”的误解产生的原因。我们先简述了SAM理论和“请求”脚本,然后把涉及“请求”的误解分为三类并用SAM理论来分析被误解的话语在脚本中的位置,结果发现:一方面,如果说话人使用了“请求”脚本的边缘成分来实施“请求”,就增加了听话人误解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因为听话人尝试性地提供转喻思维,既可投入也可取消,这使得误解不可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误解 转喻思维 言语行为转喻理论
下载PDF
转喻翻译与翻译转喻 被引量:4
20
作者 关家玲 韩梅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79-85,共7页
"转喻翻译"意指对原文的"转喻"进行的翻译,重在关注修辞对应关系,是语言和微观层面的翻译;"翻译转喻"是指忽略原文中是否存在转喻语言,其重点在于利用转喻的认知理论指导翻译,有效构建源语和译入语之间... "转喻翻译"意指对原文的"转喻"进行的翻译,重在关注修辞对应关系,是语言和微观层面的翻译;"翻译转喻"是指忽略原文中是否存在转喻语言,其重点在于利用转喻的认知理论指导翻译,有效构建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认知对应关系,是概念和宏观层面的翻译。不论是转喻翻译还是翻译转喻,译者都应灵活采用多种有效的翻译方法,或再现源语转喻,或转换为目的语转喻,或舍弃源语转喻,或创造性进行翻译,实现源语和目的语的最佳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喻翻译 修辞对应 翻译转喻 认知对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