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距今2000年青藏高原湖泊水位下降的区域特征及机理
1
作者 王郁晗 安福元 刘向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68,共14页
基于亚洲夏季风与西风的影响范围将青藏高原划分为3个研究区,通过对比湖泊沉积物中多代用指标与晚全新世火山活动、北半球温度和亚洲季风指数,探讨了2 kaBP前后高原湖泊水位下降的原因,并分析了不同区域湖泊对气候波动响应的空间差异。... 基于亚洲夏季风与西风的影响范围将青藏高原划分为3个研究区,通过对比湖泊沉积物中多代用指标与晚全新世火山活动、北半球温度和亚洲季风指数,探讨了2 kaBP前后高原湖泊水位下降的原因,并分析了不同区域湖泊对气候波动响应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西南部湖面水位下降幅度大于西北部,更甚于高原东北部。这可能是因印度夏季风(Indian Summer Monsoon,简称ISM)强度减弱,高原西南部的湖泊更依赖于ISM降水的补给,因此对该季风所带来的水汽通量的减少更加敏感。而且,该时期的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简称NAO)的位相由负转正,使得青藏高原北部水汽辐合增强、降水偏多而南部降水偏少,进而导致高原南部湖面水位下降幅度普遍大于北部湖泊。导致青藏高原气候趋于冷干的主要原因,本文归因于该阶段厄尔尼诺(EI Niño)的加强。除此之外,该时期南半球环状模(Southern Annular Mode,简称SAM)冬夏季的不同位相也通过复杂的海气耦合过程,跨越赤道对青藏高原气候起到了降温减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湖泊 印度夏季风 厄尔尼诺 北大西洋涛动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指数对中国冬季气候变化表征能力的对比分析
2
作者 敖康顺 耿新 +1 位作者 张文君 王林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89,共22页
利用1951—2022年ERA5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全国站点气温和降水资料,将33个常用的东亚冬季风(EAWM)指数划分为海陆差异类、高压特征类、大槽特征类、低层风场类、中高层风场类和综合类6类,按类别对比分析了它们的线性变化... 利用1951—2022年ERA5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全国站点气温和降水资料,将33个常用的东亚冬季风(EAWM)指数划分为海陆差异类、高压特征类、大槽特征类、低层风场类、中高层风场类和综合类6类,按类别对比分析了它们的线性变化趋势和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并就各指数对中国冬季气温、降水时空变化的表征能力以及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北极涛动(AO)等气候系统主要内部变率的关系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显示:(1)在趋势变化方面,中国冬季气候暖湿化特征明显,但仅大槽特征类和综合类指数反映出季风的减弱趋势,其余类型指数则多呈现微弱的增强趋势,表明EAWM各子成员对当前全球变暖的响应存在差异;(2)在年际、年代际变化方面,EAWM指数主要表现为准4 a、准8 a和准16 a的周期振荡,基本都能刻画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EAWM的年代际减弱,对于21世纪第1个10年中期EAWM的年代际增强,考虑了南北气压差的海陆差异类指数以及高压特征类、大槽特征类和中高层风场类指数能较好表征;(3)在反映中国冬季气温变率的能力方面,除低层风场类指数外,各类指数表现良好,尤其是高压特征类指数的表征能力最佳,而在降水变率方面,高压特征类指数的代表性较差,低层风场类指数的指示意义最好;(4)在与气候系统主要内部变率的关系方面,大多数指数能较好反映ENSO与EAWM之间的关系,其中低层风场类指数的表征能力最好。而在反映AO与EAWM的关系上,则是高压特征类和大槽特征类指数的表现更佳。总体而言,除趋势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外,各类EAWM指数能够一致地反映中国冬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但不同类别指数所表征的侧重点存在差异。因此,在分析EAWM相关科学问题时应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指数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ENSO 北极涛动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与热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3
作者 陈文 于甜甜 +2 位作者 冯娟 陈尚锋 朴金玲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87,共28页
在东亚夏季风变异的众多影响因子中,热带海温是影响夏季风系统变化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热带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影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从季节内、年际到年代际时间尺度,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关于热带海气相互作... 在东亚夏季风变异的众多影响因子中,热带海温是影响夏季风系统变化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热带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影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从季节内、年际到年代际时间尺度,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关于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影响东亚夏季风变异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特别综述了关于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热带印度洋和大西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系统的影响和机理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此外,本文还系统回顾了热带海温对东亚夏季风与冬季风关联的影响及过程。最后,提出了在热带海温异常影响东亚夏季风季节内尺度变化、全球变暖下热带海温的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等方面值得深入探讨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西北太平洋异常环流 ENSO 热带印度洋 热带大西洋
下载PDF
Impacts of Atlant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on Indo-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NSO relationship 被引量:32
4
作者 RONG XinYao ZHANG RenHe LI Tim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22期2458-2468,共11页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tropical North Atlantic (TNA)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variation in inducing the circulation anomaly in the Indo-East Asian monsoon (IEAM) region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obser...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tropical North Atlantic (TNA)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variation in inducing the circulation anomaly in the Indo-East Asian monsoon (IEAM) region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observation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model-ing. The observation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TNA summer SST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eceding winter Ni?o3 SST and is simultaneously correlated with the circulation in the IEAM region. The simultaneous circulation pattern resembles that of the ENSO-decaying summer.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NA SST and the Ni?o3 region SST is primarily ascribed to the surface latent heat flux and short wave radiation anomalies induced by the ENSO teleconnection. Coupled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experiments show that, while including the air-sea coupling in the Atlantic, the model can reproduce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IEAM circulation, such as an anomalous anticyclone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WNP) and southerly anomalies over southeast China. While the climatological Atlantic SST is prescribed, the circulation over the WNP displays a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attern, with an eastward migration of the WNP anticyclone and the associated northerly anomalies over southeast China. It is argued that anticyclonic shear and Ekman divergence associated with the atmospheric Kelvin wave response to the TNA warm SSTA forcing is the primary mechanism for the generation of the anomalous anticyclone in WNP. The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provide a teleconnection pattern between TNA and short-term climate variability in IEAM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异常 北大西洋 ENSO 东亚季风 夏季季风 短期气候变化 中国东南部 西北太平洋
下载PDF
Recent Enhancement in Co-Variability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mmer Monsoon and the Equatorial Zonal Wind 被引量:1
5
作者 Minmin WU Xugang PENG +3 位作者 Baiyang CHEN Lei WANG Jinwen WENG Weijian LUO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9期1597-1616,共20页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mmer monsoon(WNPSM)is an important subcomponent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The equatorial zonal wind(EZW)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may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the e...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mmer monsoon(WNPSM)is an important subcomponent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The equatorial zonal wind(EZW)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may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The possible linkage between the EZW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the offequatorial monsoonal winds associated with the WNPSM and its decadal changes have not yet been fully understood.Here,we find a non-statio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NPSM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EZW,significantly strengthening their correlation around the late 1980s/early 1990s.This observed shift in the WNPSM–EZW relationship could be explained by the changes in the rela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configurations across the tropical oceans.The enhanced influence from the springtime tropical North Atlantic,summertime tropical central Pacific,and maritime continent SST anomalies may be working together in contributing to the recent intensified WNPSM–EZW co-variability.The observed recent strengthening of the WNPSM–EZW relationship may profoundly impact the climate system,including prompting more effective feedback from the WNPSM on subsequent ENSO evolution and bolstering a stronger biennial tendency of the WNPSM–ENSO coupled system.The results obtained herein imply that the WNPSM,EZW,ENSO,and the tropical North Atlantic SST may be closely linked within a unified climate system with a quasi-biennial rhythm occurring during recent decades,accompanied by a reinforcement of the WNPSM–ENSO interplay quite possibly triggered by enhanced tropical Pacific–Atlantic cross-basin interactions.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opical Atlantic cross-basin influences in shap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WNPSM-related wind anomalies and the WNPSM–ENSO inter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mmer monsoon equatorial zonal win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monsoon-enso interaction cross-basin interactions biennial variability
下载PDF
2023年汛期气候趋势预测与展望
6
作者 范方兴 郑飞 +16 位作者 彭京备 陈红 郎咸梅 詹艳玲 马洁华 李超凡 包庆 胡帅 董啸 田宝强 王磊 穆松宁 宗海锋 段晚锁 林朝晖 张庆云 周天军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0-460,共11页
2023年3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展汛期(6~8月)全国气候趋势预测会商会。通过综合大气所各数值模式和统计模型的结果,在未来4~6个月热带中东太平洋从持续3年的La Niña事件转为异常偏暖状态的背景下,预计2023年汛期,东北的北... 2023年3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展汛期(6~8月)全国气候趋势预测会商会。通过综合大气所各数值模式和统计模型的结果,在未来4~6个月热带中东太平洋从持续3年的La Niña事件转为异常偏暖状态的背景下,预计2023年汛期,东北的北部和东部、华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黄淮流域、东南沿海、西北地区中部、新疆和西藏的西部、西南地区中部降水正常略偏多,其中东北的北部和东部以及黄淮流域降水偏多2~5成,可能发生局地洪涝灾害。全国其他大部分地区降水正常略偏少,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河套北部至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北部降水偏少2~5成,可能发生阶段性高温热浪。预计今年夏季登陆台风数量接近正常。由于未来ENSO的演变趋势、西太平洋暖池对流的异常变化以及中高纬度环流异常的季节内变化等诸多因素都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此次汛期降水预测结果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将根据2023年春末、夏初大气环流和海洋等因子的实际演变趋势,做进一步补充订正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气候预测 El Niño-南方涛动 东亚夏季风 中高纬度环流 暖池对流 夏季降水异常
下载PDF
晚第四纪热带西太平洋海气CO_(2)交换影响因素
7
作者 郭景腾 熊志方 李铁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8-55,共8页
探究海气CO_(2)交换有助于解析全球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由于海水和大气的直接接触,研究表层海水碳酸盐系统变化成为探究海气碳交换的关键。基于已有热带西太平洋表层海水碳酸盐系统研究成果,本文总结了有孔虫壳体B/Ca和δ11B指标重... 探究海气CO_(2)交换有助于解析全球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由于海水和大气的直接接触,研究表层海水碳酸盐系统变化成为探究海气碳交换的关键。基于已有热带西太平洋表层海水碳酸盐系统研究成果,本文总结了有孔虫壳体B/Ca和δ11B指标重建碳酸盐系统参数的原理、方法及优缺点。然后,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东亚季风以及大气桥梁和海洋隧道三方面综述了晚第四纪热带西太平洋海气CO_(2)交换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结果显示,类ENSO通过横向平流和垂向变化分别影响热带西太平洋东端和西端的海气碳交换。东亚夏季风对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碳交换具有较强的调控作用,而东亚冬季风的调控作用较弱或不明显。冰消期南大洋深部流通状况增强,可通过大气桥梁(大气CO_(2))和海洋隧道(南极中层水)影响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碳交换。然而,为了更准确清晰地了解全球碳循环变化,还需针对指标记录的可靠性、覆盖范围以及海气碳交换在更长时间尺度的变化机理等方面开展更多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B/Ca δ11B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东亚季风 南大洋 碳循环
下载PDF
关于季风动力学以及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72
8
作者 黄荣辉 陈文 +1 位作者 丁一汇 李崇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84-502,共19页
季风和ENSO是影响亚洲和中国气候变化的两大系统,随着气候动力学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对季风及其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作者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季风动力学以及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主要综述了中... 季风和ENSO是影响亚洲和中国气候变化的两大系统,随着气候动力学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对季风及其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作者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季风动力学以及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主要综述了中国学者关于亚洲季风的认识与表述的深化,特别是对于季风的特征、系统性和年循环现象的认识。还回顾了中国关于亚洲季风的季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亚洲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此外,还提出在季风动力学以及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方面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动力学 ENSO 循环 大气环流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气候变异和机理以及平流层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45
9
作者 陈文 魏科 +1 位作者 王林 周群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25-438,共14页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关于东亚冬季风变异特征和机理方面的研究,特别对平流层过程对东亚冬季风和气候异常的可能影响作了回顾和进一步分析。东亚冬季风的变异除了季风强弱变化外,还有东亚冬季风的路径变化;研究表明,前者往往对应全国气温...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关于东亚冬季风变异特征和机理方面的研究,特别对平流层过程对东亚冬季风和气候异常的可能影响作了回顾和进一步分析。东亚冬季风的变异除了季风强弱变化外,还有东亚冬季风的路径变化;研究表明,前者往往对应全国气温一致的变化,而后者可以引起我国气温的南北反相振荡,并导致东亚冬季风变异存在南北两个子系统。此外,进入本世纪后,东亚冬季风的建立推迟,并且东亚冬季风在盛期明显减弱,但冬季风活动在早春比以往要更为活跃,这些变化与冬季气温南北反相变化也有密切的联系。进一步的分析揭示出东亚气温的南北反相变化是东亚冬季风变异的主要模态之一,而且它与平流层极涡强度密切相关。当异常的平流层极涡向下传播时,可以引起对流层低层北极涛动(AO)的异常以及西伯利亚高压的异常,并在东亚地区出现南北反相的温度变化。有关东亚冬季风变异的成因研究表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后,热带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影响变弱,而中高纬的北太平洋涛动(NPO)和乌拉尔地区阻塞强度的影响显著增强,相关研究还揭示了这些变化的原因。此外,东亚冬季风在1987年以后的持续减弱主要与准定常行星波活动年代际变化有关,行星波活动通过波流相互作用可以影响AO以及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从而导致冬季风异常。最后,本文还讨论了太阳活动11年周期变化对东亚冬季气候异常的可能影响和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ENSO AO 平流层过程 太阳活动
下载PDF
南海海温异常与ENSO的相关性 被引量:20
10
作者 谭军 周发琇 +1 位作者 胡敦欣 于慎余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77-382,共6页
使用1958-1987COADS资料,应用复经验正交函数(CEOF)分析方法,分析南海海表面温度场(SST)和风场(u及v)。结果发现,南海海温异常基本独立于西太平洋,同时存在类似于ENSO事件的年际变化,ENSO发生前冬季南海有异常降温过程,之... 使用1958-1987COADS资料,应用复经验正交函数(CEOF)分析方法,分析南海海表面温度场(SST)和风场(u及v)。结果发现,南海海温异常基本独立于西太平洋,同时存在类似于ENSO事件的年际变化,ENSO发生前冬季南海有异常降温过程,之后有增暖事件发生。分析还表明,南海SST异常主要取决于经向风场的异常强迫。南海SST与ENSO事件的相关性实质上反映了季风异常对ENSO循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温 季风 厄尔尼诺 相关性
下载PDF
大气季节内振荡及其重要作用 被引量:85
11
作者 李崇银 龙振夏 穆明权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18-535,共18页
大气季节内振荡(ISO)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气科学的重要前沿研究课题。作者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十多年来在大气季节内振荡(ISO)及其对其他气候系统的重要作用方面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尤其是新近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热带大气ISO的基本... 大气季节内振荡(ISO)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气科学的重要前沿研究课题。作者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十多年来在大气季节内振荡(ISO)及其对其他气候系统的重要作用方面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尤其是新近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热带大气ISO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活动规律;中高纬度大气ISO的基本特征和活动规律,以及与热带大气ISO的主要差别;全球大气低频(30~60天)遥相关特征;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动力学机制;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南海(亚洲)夏季风爆发,以及对南海(东亚)夏季风异常的重要作用;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与EI Nino(La Nina)的相互作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季节内振荡 ISO 大气科学 气候系统
下载PDF
近百年东亚冬季风与ENSO循环的相互关系及其年代际异常 被引量:36
12
作者 徐建军 朱乾根 施能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641-648,共8页
运用相关及滑动相关的计算技术,讨论了近百年东亚冬季风与ENSO循环的相互关系及其年代际异常。研究指出,东亚冬季风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年际关系具有年代际的变化特征;季风与ENSO循环的关系受到季风的QBO以及季风-海洋... 运用相关及滑动相关的计算技术,讨论了近百年东亚冬季风与ENSO循环的相互关系及其年代际异常。研究指出,东亚冬季风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年际关系具有年代际的变化特征;季风与ENSO循环的关系受到季风的QBO以及季风-海洋的年代际背景场配置关系的共同作用;当季风与海洋的背景场处于同样状态时,强冬季风有利于第二年冬季赤道东太平洋的升温,产生ElNino事件;当两者的背景场处于反位相状态时,强冬季风对应于第二年冬季的LaNina位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年代际 厄尔尼诺 相互关系 太平洋
下载PDF
印度季风与东亚夏季环流的遥相关关系 被引量:34
13
作者 戴新刚 丑纪范 吴国雄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44-552,共9页
通过NCAR/NCEP再分析资料诊断发现印度夏季降水与东亚 5 0 0hPa位势高度有显著的相关性 ,形成了印度—东亚遥相关型 (IEA型 )。结合太平洋日本型 (PJ型 )的特征 ,指出PJ型主要决定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北位置 ;IEA型在一定程度... 通过NCAR/NCEP再分析资料诊断发现印度夏季降水与东亚 5 0 0hPa位势高度有显著的相关性 ,形成了印度—东亚遥相关型 (IEA型 )。结合太平洋日本型 (PJ型 )的特征 ,指出PJ型主要决定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北位置 ;IEA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副高脊西伸的东西经度或夏季中国大陆上空的平均位势高度距平。气候模式数值试验揭示出印度—东亚遥相关型对东亚很重要并且与印度洋海温异常有关 ,借此提出ENSO影响东亚夏季风的两条途径 :一条是直接路径 ,另一条为选择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东亚 遥相关关系 ENSO 亚洲季风 厄尔尼诺 夏季 海温
下载PDF
2014/2015年东亚冬季风活动特征及其可能成因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王东阡 崔童 +3 位作者 司东 邵勰 李清泉 孙丞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07-914,共8页
2014/2015年东亚冬季风强度较常年同期略偏弱,季内冬季风强弱转换阶段性特征明显,初冬强度偏强,隆冬和后冬转为偏弱。受其影响,冬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但季内变化显著,初冬冷、隆冬和后冬暖。进一步研究表明,冬季风强度... 2014/2015年东亚冬季风强度较常年同期略偏弱,季内冬季风强弱转换阶段性特征明显,初冬强度偏强,隆冬和后冬转为偏弱。受其影响,冬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但季内变化显著,初冬冷、隆冬和后冬暖。进一步研究表明,冬季风强度偏弱与2014年9月北极海冰范围偏大(去线性趋势)有关,前期北极海冰偏大不利于西伯利亚高压偏强,进而导致冬季风偏弱和冬季气温偏高。中部型尼尔尼诺(El Nino)和太平洋十年振荡(PDO)暖位相的配合是造成冬季风强度偏弱的另一个重要外强迫。PDO位相在El Nino事件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中起调制作用,赤道中太平洋暖海温有利于偏南风距平控制我国东部及东部沿海地区,东亚冬季风强度偏弱,当PDO暖位相和El Nino事件协同作用时,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对El Nino事件的响应更加显著。东亚冬季风的季内变化则与大气对中部型El Nino事件的响应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ENSO 太平洋十年振荡 北极海冰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对ENSO事件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58
15
作者 何溪澄 丁一汇 何金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35-344,共10页
基于美国NOAA在ENSO诊断分析中使用的海洋Nino指数(Oceanic Nino Index,简称ONI),将1950~2005年冬季分成强El Nino、强La Nina、弱El Nino、弱La Nina和没有发生ENSO事件5类,用分类合成方法研究了冬季东亚大气环流对ENSO事件的响应... 基于美国NOAA在ENSO诊断分析中使用的海洋Nino指数(Oceanic Nino Index,简称ONI),将1950~2005年冬季分成强El Nino、强La Nina、弱El Nino、弱La Nina和没有发生ENSO事件5类,用分类合成方法研究了冬季东亚大气环流对ENSO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在低纬度,大气环流对ENSO事件的响应具有较明显的准线性特征,即大气对海洋暖事件与冷事件的响应大致是反位相的,对弱ENSO事件的响应与强ENSO事件相似但强度较弱。中高纬度大气环流与ENSO事件也有一定的联系,但同等强度暖事件与冷事件下大气环流距平场上的系统分布没有呈现明显的反位相,表明大气对海温异常的响应是复杂的。强El Nino事件时大气的响应信号显著,主要表现在东亚中高纬西风气流增强,亚洲北部地区气温偏高,距平风场上的切变线从长江中下游向东伸展,菲律宾海距平反气旋西北侧的偏南气流和南支槽前西南气流加强,其共同作用使南海和中国东南沿海出现显著的偏南风距平;强La Nina事件时,长江中下游向东伸展的脊线不明显,中国南方至南海处于偏北风距平区,但通过统计检验的范围减小;弱El Nino事件时,菲律宾海距平反气旋西北侧的西南气流偏东,与南支槽前西南气流分开,使得华南和南海的偏南风距平没有强El Nino时显著;弱La Nina事件时,西风带纬向气流减弱,亚洲北部地区气温偏低。对ONI指数与亚洲北部温度指数(NTI)的散点图的分析显示,9个强El Nino冬季中有8年亚洲北部温度距平偏高,7个弱El Nino冬季中只有1年温度偏高;8个强La Nina冬季有4年温度偏低,12个弱La Nina冬季中有11年温度偏低;亚洲强暖冬和强冷冬的发生与ENSO事件的联系不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风 ENSO事件 统计分析
下载PDF
ENSO暖冷事件下东亚冬季风的区域气候模拟 被引量:19
16
作者 何溪澄 李巧萍 +1 位作者 丁一汇 何金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28,共11页
选取强E1 Nino年(1997/1998年)和强La Nina年(1998/1999年)作为个例,利用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水平分辨率为60km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NCC)对东亚冬季风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式不仅从500hPa东亚大槽、副热带高压、地面蒙... 选取强E1 Nino年(1997/1998年)和强La Nina年(1998/1999年)作为个例,利用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水平分辨率为60km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NCC)对东亚冬季风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式不仅从500hPa东亚大槽、副热带高压、地面蒙古冷高压和850hPa东亚风场等方面,模拟出两年冬季风系统的不同特征,而且也模拟出与ENSO事件密切联系的大气低层环流的明显差别,表明区域气候模式对ENSO暖、冷事件下东亚冬季风的差异有较好的模拟能力。数值模拟也能够再现中国南海、菲律宾群岛以东的西太平洋和盂加拉湾3个主要的冷涌区,以及在两年不同海温和环流背景下冷涌发生的频数变化。分析还表明,模拟结果能较好地反映两年冬季中国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模拟出的冷空气过程、最冷时段出现时间与实际基本相符,模拟的主要降水带位置也与实况接近,特别是能够较好地模拟出中国南方地区1997/1998(1998/1999)年冬季异常多(少)的降水量。虽然数值模式的总体性能是较为满意的,但也发现在形势场的模拟中存在1998/1999年冬季东亚大槽模拟偏深和东亚沿海海平面气压梯度偏大等不足,需进一步加强对模式物理过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风 ENSO事件 区域气候模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亚洲冬夏季风对ENSO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216
17
作者 陶诗言 张庆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99-407,共9页
根据NCEP/NCAR1980~1995年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80年以来5个ElNino和LaNina年冬、春和夏季200、500和850hPa合成高度场、风场、流函数场及温度场。发现在冬季ElNino(LaNi... 根据NCEP/NCAR1980~1995年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80年以来5个ElNino和LaNina年冬、春和夏季200、500和850hPa合成高度场、风场、流函数场及温度场。发现在冬季ElNino(LaNina)年亚洲上空的环流型不利(有利)于寒潮向南爆发,导致亚洲冬季风和大洋洲夏季风弱(强)。在ElNino(LaNina)年冬季华南和青藏高原降水或降雪量为正(负)距平,这使得在晚春和初夏南亚的加热慢(快),导致夏季海陆的热力对比小(大),因而出现弱(强)夏季风。我们还发现强ElNino年冬季,在印度洋-亚洲上空出现类似于东太平洋-北美上空的PNA遥相关,我们称之为印度洋-亚洲遥相关型(IA),引起亚洲冬夏季风年际变化的物理过程都是由IA遥相关型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季风 印度洋-亚洲 遥相关型 厄尔尼诺
下载PDF
清代云南雨季早晚序列的重建与夏季风变迁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杨煜达 满志敏 郑景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05-712,共8页
根据以档案为主的历史文献资料逐年进行考订,复原了云南1711~1911年间的雨季早晚序列,并利用多种资料进行了检验。分析表明,云南雨季开始期年际和年代际的波动都较剧烈,还存在年代际尺度以上的长时间尺度波动。雨季开始期从18世纪初逐... 根据以档案为主的历史文献资料逐年进行考订,复原了云南1711~1911年间的雨季早晚序列,并利用多种资料进行了检验。分析表明,云南雨季开始期年际和年代际的波动都较剧烈,还存在年代际尺度以上的长时间尺度波动。雨季开始期从18世纪初逐步转向偏早,19世纪又转向偏迟,到20世纪又偏早,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季风的长期变迁。云南雨季开始期存在明显的准3年和11.3年周期,准3年周期可能和ElNino事件的准3年周期有关,11.3年周期明显和太阳活动的11年周期有关。同时发现,ElNino事件对云南雨季的开始期有重要的影响,在ElNino年云南雨季开始期主要为偏迟或正常,但这种影响存在明显减弱的时期,可能意味着ENSO事件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存在某种震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清代 雨季开始期 夏季风 ENSO
下载PDF
东亚冬夏季风对热带印度洋秋季海温异常的响应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东辉 谭言科 +1 位作者 张瑰 叶志敏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13,共8页
利用多年的Reynolds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秋季海表温度距平(SSTA)与后期东亚冬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秋季SSTA的主要模态是全区一致(USB)型和偶极子(IOD)型,USB型模... 利用多年的Reynolds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秋季海表温度距平(SSTA)与后期东亚冬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秋季SSTA的主要模态是全区一致(USB)型和偶极子(IOD)型,USB型模态主要代表热带印度洋秋季SSTA的长期变化趋势,而IOD型模态主要反映热带印度洋秋季SSTA的年际变化。热带印度洋秋季海温气候变率中既存在着明显的ENSO信号,也有独立于ENSO的变率特征,独立于ENSO的热带印度洋秋季SSTA变化的主要模态仍是USB型和IOD型。前期秋季USB模态与东亚冬季风及东亚副热带夏季风之间为负相关关系;与前期正(负)IOD模态相对应,南海夏季风强度偏弱(强),而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强度偏强(弱)。USB型和IOD型模态对后期东亚冬、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影响是独立于ENSO的,但ENSO起到了调节二者相关显著程度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 海表温度距平 东亚季风 ENSO
下载PDF
ENSO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联 被引量:22
20
作者 张礼平 张乐飞 曾凡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7-186,共10页
计算1月减6月El Ni o 3.4指数与6—8月平均200、850 hPa风场的相关矢量,分析中等或强ElNi o/La Ni a事件后的夏季(6—8月)中国东部降水异常分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对ENSO的响应,无论高、底层大气环流还是西太平洋... 计算1月减6月El Ni o 3.4指数与6—8月平均200、850 hPa风场的相关矢量,分析中等或强ElNi o/La Ni a事件后的夏季(6—8月)中国东部降水异常分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对ENSO的响应,无论高、底层大气环流还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1970年代中期气候突变后变为更敏感。主要表现在:对衰减的El Ni o的响应,夏季南亚高压偏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偏南,印度季风、南海季风减弱,黄河下游以南副热带季风增强。黄河中下游及以南形成异常环流辐合带,由El Ni o导致的降水正异常最有可能出现在这一西南-东北的带状区域。对衰减的La Ni a响应大致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亚洲夏季风 ENSO 中国夏季降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