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hrub modulates the stoichiometry of moss and soil in desert ecosystems, China 被引量:5
1
作者 LI Yonggang ZHOU Xiaobing ZHANG Yuanmi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9年第4期579-594,共16页
Desert mosses, which are important stabilizers in desert ecosystems, are distributed patchily under and between shrubs. Mosses differ from vascular plants in the ways they take up nutrients. Clarifying their distribut... Desert mosses, which are important stabilizers in desert ecosystems, are distributed patchily under and between shrubs. Mosses differ from vascular plants in the ways they take up nutrients. Clarifying their distribution with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may be useful in explaining their mechanisms of living in different microhabitats. In this study, Syntrichia caninervis, the dominant moss species of moss crusts in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China, was selected to examine the study of stoichiometric characteristics in three microhabitats(under living shrubs, under dead shrubs and in exposed ground). The stoichiometry and enzyme activity of rhizosphere soil were analyzed. The plant function in the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parts of S. caninervis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so the stoichiometry of the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parts might also be different. Results showed that carbon(C), nitrogen(N) and phosphorus(P) contents in the below-ground parts of S. caninervi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above-ground parts. The highest N and P contents of the two parts were found under living shrubs and the lowest under dead shrubs. The C contents of the two part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among the three microhabitats. In contrast, the ratios of C:N and C:P in the below-ground par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above-ground parts in all microhabitats,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microhabitats of exposed ground and under living shrubs. There was an increasing trend in soil organic carbon(SOC), soil total nitrogen(STN), soil available phosphorous(SAP), and C:P and N:P ratios from exposed ground to under living shrubs and to under dead shrub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soil total phosphorous(STP) and soil available nitrogen(SAN), or in ratios of C:N and SAN:SAP. Higher soil urease(SUE) and soil nitrate reductase(SNR) activities were found in soil under dead shrubs, while higher soil sucrase(STC) and soil β-glucosidase(SBG) activities were respectively found in exposed ground and under living shrubs. Soil alkaline phosphatase(AKP) activity reached its lowest value under dead shrubs,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icrohabitats of exposed ground and under living shrub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hotosynthesis-related C of S. caninervis remained stable under the three microhabitats while N and P were mediated by the microhabitats. The growth strategy of S. caninervis varied in different microhabitat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energy cycles and nutrient balances. The changes of stoichiometry in soil were not mirrored in the moss. We conclude that microhabitat could change the growth strategy of moss and nutrients cycling of moss patch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s STOICHIOMETRY Syntrichia caninervis MICROHABITATS soil STOICHIOMETRY soil enzyme Gurbantunggut DESERT
下载PDF
干旱条件下苔藓层对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土壤水分变化的缓冲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朱高红 王晓 薛亚东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8-185,共8页
【目的】探讨干旱条件下苔藓层对青海云杉林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为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旱区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及森林可持续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干旱年和常水年有、无苔藓样地土壤水分的连续观测,分析不同干旱条件下苔藓层对土... 【目的】探讨干旱条件下苔藓层对青海云杉林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为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旱区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及森林可持续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干旱年和常水年有、无苔藓样地土壤水分的连续观测,分析不同干旱条件下苔藓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年际尺度上,常水年有、无苔藓样地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为(29.5±6.1)%、(29.6±7.1)%,干旱年有、无苔藓样地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为(22.3±4.7)%、(27.7±4.2)%;常水年苔藓层对青海云杉林土壤水分无显著影响(P>0.05),干旱年苔藓层会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P<0.05)。年内尺度上,不同月份苔藓层对土壤水分的作用存在差异,表现为生长季早期苔藓层对青海云杉林土壤水分的作用不显著(P>0.05),生长季中后期作用显著(P<0.05)。不同降雨条件下苔藓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显著。晴天或小雨条件下,苔藓层对土壤水分作用不明显(P>0.05),中大雨条件下,苔藓层会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P<0.05)。【结论】苔藓通过增加入渗和抑制土壤蒸发,从而在干旱条件下对土壤水分变化起到缓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云杉 祁连山 苔藓层 土壤水分 干旱
下载PDF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冠下裸斑形成土壤学机制
3
作者 张帅 吕杰 +2 位作者 马媛 陈静 沈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844-4853,共10页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与齿肋赤藓共生区域中,梭梭冠下常形成藓类结皮裸露斑块。为研究梭梭冠下裸斑形成机理,以裸斑内土壤、裸斑外藓类结皮土壤、背景裸地土壤以及背景藓类结皮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四类土壤营养物质含量和理化因子,并测...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与齿肋赤藓共生区域中,梭梭冠下常形成藓类结皮裸露斑块。为研究梭梭冠下裸斑形成机理,以裸斑内土壤、裸斑外藓类结皮土壤、背景裸地土壤以及背景藓类结皮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四类土壤营养物质含量和理化因子,并测定土壤代谢组以及分析其之间差异。结果表明,裸斑内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比与裸斑外藓类结皮和背景藓类结皮土壤并无显著性差异,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并非造成梭梭冠下藓类裸斑的原因。裸斑内土壤Na+、K+、Mg^(2+)、SO_(4)^(2-)、CO_(3)^(2-)、HCO_(3)^(-)含量显著高于裸斑外土壤、背景裸地土壤和背景结皮土壤,总盐含量最高为1.705 g/kg。这个含量不足以对齿肋赤藓正常生长造成影响,因此裸斑内土壤中较高的离子浓度也并非藓类裸斑产生的原因。土壤代谢组结果显示不同土壤代谢物具有极显著差异,油酰胺等酰胺类化合物相对丰度最高,占总代谢物的72.68%,且在裸斑内土壤中相对丰度显著高于裸斑藓类结皮土壤、裸地土壤和背景结皮土壤,因此推测裸斑内土壤中油酰胺等酰胺类化合物可能是抑制齿肋赤藓生长的主要原因,是造成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冠下藓类裸斑产生的主要土壤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梭梭 藓类裸斑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代谢组
下载PDF
苔藓结皮短期添加对青藏高原人工草地植被和土壤的影响
4
作者 马录花 孟宪超 +4 位作者 王贵强 马子峰 李以康 周华坤 宋明华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48-1358,共11页
为揭示苔藓结皮短期添加对人工草地植被和土壤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同禾草组合处理的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苔藓结皮短期添加后人工草地植被和土壤的变化特征和相关关系,发现苔藓结皮短期添加显著提高群落地上生物量和高度(P<0.05)... 为揭示苔藓结皮短期添加对人工草地植被和土壤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同禾草组合处理的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苔藓结皮短期添加后人工草地植被和土壤的变化特征和相关关系,发现苔藓结皮短期添加显著提高群落地上生物量和高度(P<0.05),随着苔藓结皮添加量增加群落地上生物量也增加并且在SFXF组合中最高;土壤全磷、全氮、含水量随着苔藓结皮添加量增加而增加,pH呈相反趋势,苔藓结皮A1添加处理对速效养分的影响比A2明显,土壤蔗糖酶活性随着苔藓结皮添加量增加而提高;相关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有效磷和多酚氧化酶在SFXF组合中苔藓结皮添加简单效应显著(P<0.05),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添加苔藓结皮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影响植被群落。因此,短期添加苔藓结皮对青藏高原“黑土滩”的恢复和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结皮 人工草地 土壤养分 酶活性
下载PDF
苔藓对喀斯特城市林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5
作者 张寅方 王秀荣 +2 位作者 申俊杰 黄补芳 段礼鑫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711-2720,共10页
【目的】探究苔藓对喀斯特城市林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揭示苔藓在喀斯特城市林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观山湖公园为研究区域,选取常绿针叶林、竹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 【目的】探究苔藓对喀斯特城市林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揭示苔藓在喀斯特城市林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观山湖公园为研究区域,选取常绿针叶林、竹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常绿灌木林6种林分,采集苔藓覆盖土壤、裸地土壤及苔藓,测定土壤和苔藓碳(C)、氮(N)、磷(P)含量,分析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与裸地土壤相比,6种林分的苔藓覆盖土壤N含量和氮磷比(N∶P)均显著增加(P<0.05,下同)。除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外,其他林分的苔藓覆盖土壤碳磷比(C∶P)均显著高于裸地土壤。苔藓覆盖促进常绿针叶林、竹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灌木林4种纯林的林下土壤C累积。竹林的苔藓覆盖土壤C、N、P含量分别为99.06、0.79和11.79 g/kg,均高于其他5种林分,其中P含量与其他林分差异显著。不同林分中,针阔叶混交林的苔藓C和N含量最高(0.24和0.29 g/kg),常绿针叶林的苔藓P含量最高(4.12 g/kg),竹林的苔藓C∶N和C∶P分别为1.27和0.17,均高于其他5种林分,其中C∶P与其他林分差异显著。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苔藓N含量与土壤C∶N呈显著正相关。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林分类型、有无苔藓覆盖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和苔藓C、N、P化学计量比均有显著影响。通过冗余分析(RDA)发现,郁闭度对苔藓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有显著影响。【结论】苔藓对喀斯特城市林下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具有潜在影响,苔藓覆盖对改善喀斯特地区土壤N缺乏具有积极作用,竹林中苔藓覆盖土壤的养分累积效应最明显。进行林地管理和改造时,可优先培育竹林,以充分发挥苔藓对土壤养分的富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生态系统 喀斯特城市
下载PDF
黄土高原生物结皮覆盖对土壤线虫垂直分布格局的影响
6
作者 张颖 肖波 +1 位作者 王彦峰 曹尤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447-8458,共12页
线虫在土壤食物网中占多个营养级,是土壤生态过程的重要指示生物,对维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生物结皮作为“荒漠工程师”对干旱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影响,但其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与机制尚不明确。分别采集藓结... 线虫在土壤食物网中占多个营养级,是土壤生态过程的重要指示生物,对维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生物结皮作为“荒漠工程师”对干旱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影响,但其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与机制尚不明确。分别采集藓结皮和藻结皮覆盖下不同深度(0—14 cm,每2 cm一层)的土壤以及无结皮土壤,采用Baermann湿漏斗法提取土壤线虫并鉴定计数,对比分析了生物结皮类型和土层深度对土壤线虫属的丰富度、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及其途径。结果表明:(1)无结皮土壤中线虫以头叶属(Cephalobus)、细齿属(Leptonchus)和微矛属(Microdorylaimus)为优势属,而生物结皮覆盖土壤中线虫以无咽属(Alaimus)、细齿属(Leptonchus)、鹿角纯属(Cervidellus)和微矛属(Microdorylaimus)为优势属;(2)与无结皮相比,藻结皮使土壤线虫的属的丰富度、丰度和Shannon指数分别提高了35.2%、89.2%和4.5%,而藓结皮分别提高了44.4%、83.0%和24.8%;(3)两类生物结皮覆盖土壤剖面中线虫丰度均呈单峰分布,其中6—8 cm土层丰度最高,是深土层的3.2—11.7倍;而Shannon指数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表土层是深土层的1.5—1.7倍;(4)土壤温度、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线虫属的丰富度的主要因素,有机质、NH+4-N和NO-3-N含量是影响线虫丰度的主要因素,而土壤温度、含水量和速效磷含量是影响线虫多样性的主要因素。生物结皮可通过提升土壤含水率和养分含量、降低土壤温度等途径显著提升土壤线虫的丰度和多样性,并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的垂直分布继而间接调控土壤线虫群落的垂直分布格局,这对于理解生物结皮维持和提升干旱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具有重要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藓结皮 藻结皮 土壤动物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干旱生态系统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藓类结皮覆盖下土壤多功能性特征及影响因子
7
作者 雷菲亚 李小双 +7 位作者 陶冶 尹本丰 荣晓莹 张静 陆永兴 郭星 周晓兵 张元明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2-820,共9页
生物土壤结皮是由干旱区重要的活性地被物组成,可显著影响地表土壤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改善表层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从而影响土壤多功能性(Soil Multifunctionality,SMF)。藓类结皮是生物土壤结皮的重要类型之一,本研究旨... 生物土壤结皮是由干旱区重要的活性地被物组成,可显著影响地表土壤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改善表层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从而影响土壤多功能性(Soil Multifunctionality,SMF)。藓类结皮是生物土壤结皮的重要类型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究西北干旱区荒漠藓类结皮覆盖下土壤与裸沙的SMF差异性,探究两者SMF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通过分析土壤的8个干旱区关键生态系统功能指标,运用平均值法和因子分析法计算SMF,运用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SEM)等探究SMF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藓类结皮覆盖下土壤的单一和多功能性显著高于裸沙。(2)裸沙和藓类结皮覆盖下SMF变化的驱动要素具有差异性,裸沙SMF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干旱(Aridity)和土壤含水量(SWC),而藓类结皮覆盖下SMF驱动要素为土壤砂粒含量。(3)年均温(MAT)对裸沙和藓结皮覆盖土壤SMF的变化均呈现最大的间接效应。因此,藓类结皮发育显著增加了荒漠土壤SMF,同时也调节SMF的相关驱动因素。以上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荒漠裸沙和结皮覆盖下SMF的差异性及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多功能性 西北干旱区 藓类结皮 驱动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高寒沼泽湿地植被特征和土壤养分对自然野火的响应
8
作者 孙华方 李希来 +3 位作者 金立群 苏晓雪 杨鑫光 乔有明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57-2566,共10页
为探讨高寒沼泽湿地植被和土壤养分对野火的响应,本文选择高寒沼泽湿地野火影响区和非影响区(对照区)调查植被群落和土壤养分特征。结果发现:与对照区比,野火显著增加了禾本科和杂类草盖度(P<0.05),豆科和苔藓盖度分别从6.17%和32.67... 为探讨高寒沼泽湿地植被和土壤养分对野火的响应,本文选择高寒沼泽湿地野火影响区和非影响区(对照区)调查植被群落和土壤养分特征。结果发现:与对照区比,野火显著增加了禾本科和杂类草盖度(P<0.05),豆科和苔藓盖度分别从6.17%和32.67%下降到0.17%和4.50%(P<0.05)。野火显著降低了土壤全氮和速效磷含量,但显著增加了速效氮含量(P<0.0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对照区苔藓盖度直接影响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影响系数分别为0.990和0.913。野火影响区苔藓盖度与Shannon-Wiener指数存在正向直接影响(影响系数=0.604)。死苔藓生物量与Pielou指数和全磷含量之间为直接负向影响关系,影响系数为-0.652(P<0.01)和-0.503(P<0.05)。野火影响区和对照区的苔藓均是影响土壤养分和植物多样性的关键因子。故在分析野火的影响时,除重点关注禾本科、豆科以及氮磷等敏感指标变化特征外,也要重视苔藓的生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火 土壤养分 植被特征 苔藓 结构方程模型 高寒沼泽湿地
下载PDF
Topographic differentiations of biological soil crusts and hydraulic properties in fixed sand dunes, Tengger Desert 被引量:14
9
作者 Zhi Shan ZHANG Yong Le CHEN +3 位作者 Bin Xing XU Lei HUANG Hui Juan TAN Xue Jun DO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5年第2期205-215,共11页
Biological soil crusts (BSC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urface soil hydrology. Soils dominated with moss BSCs may have higher infiltration rates than those dominated with cyanobacteria or algal BSCs. However, it is... Biological soil crusts (BSC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urface soil hydrology. Soils dominated with moss BSCs may have higher infiltration rates than those dominated with cyanobacteria or algal BSCs. However, it is unnown whether improved infiltration in moss BSCs is accompanied by an increase in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r water retention capacity. We investigated this question in the Tengger Desert, where a 43-year-old revegetation program has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two distinct types of BSCs along topographic positions, i.e. the moss-dominated BSCs on the interdune land and windward slopes of the fixed sand dunes, and the al- gal-dominated BSCs on the crest and leeward slopes. Soil water retention capacity an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were measured using an indoor evaporation method and a field infiltration method. And the results were fitted to the van Genuchten-Mualem model. Un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ies under greater water pressure (〈-0.01 MPa) and water retention capacities in the entire pressure head range were higher for both crust types than for bare sand. However, saturated and un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ies in the near-saturation range (〉-0.01 MPa) showed decreasing trends from bare sand to moss crusts and to algal crusts. Our data suggested that topographic differentiation of BSC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not only soil water retention and hydraulic conductivities, but also the overall hydrology of the fixed sand dunes at a landscape scale, as seen in the reduction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in deep soil water stor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gal crusts hydraulic conductivity moss crusts soil water retention curve Tengger Desert
下载PDF
Carbon fix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iological soil crusts in a revegetated area of the Tengger Desert,northern China 被引量:8
10
作者 Lei HUANG ZhiShan ZHANG XinRong L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4年第6期725-734,共10页
Biological soil crusts (BSCs) are an important type of land cover in arid desert landscape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arbon source-sink exchange within a desert system. In this study, two typical BSCs, moss... Biological soil crusts (BSCs) are an important type of land cover in arid desert landscape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arbon source-sink exchange within a desert system. In this study, two typical BSCs, moss crusts and algae crusts, were selected from a revegetated sandy area of the Tengger Desert in northern China, and th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over a 3-year period from January 2010 to November 2012. We obtained the effec- tive active wetting time to maintain the physiological activity of BSCs basing on continuous field measurements and previous laboratory studies on BSCs photosynthesis and respiration rates. And then we developed a BSCs carbon fixation model that is driven by soil moistur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oss crusts and algae crusts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soil moisture and temperature dynamics by decreasing rainfall infiltration. The mean carbon fixation rates of moss and algae crusts were 0.21 and 0.13 g C/(m2.d), respectively. The annual carbon fixations of moss crusts and algae crusts were 64.9 and 38.6 g C/(m2.a), respectively, and the carbon fixation of non-rainfall water reached 11.6 g C/(m2.a) (30.2% of the total) and 8.8 g C/(m2.a) (43.6% of the total), respectively. Finally, the model was tested and verified with continuous field observations. The data of the modeled and measured CO2 fluxes matched notably well. In desert regions, the carbon fixation is higher with high-frequency rainfall even the total amount of seasonal rainfall was the sa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s crusts algae crusts soil moisture dynamics non-rainfall water effective wetting time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生物土壤结皮对油蒿水分吸收的影响模拟 被引量:4
11
作者 关红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5875-5889,共15页
植物可利用水分是决定沙生灌木生长的主要因子,生物土壤结皮(简称生物结皮)在降雨期影响降水入渗,而在干旱期改变土壤蒸发,从而影响土壤水分分布,最终可能影响灌木水分吸收。然而,关于不同降水条件下生物结皮对灌木水分吸收和水分胁迫... 植物可利用水分是决定沙生灌木生长的主要因子,生物土壤结皮(简称生物结皮)在降雨期影响降水入渗,而在干旱期改变土壤蒸发,从而影响土壤水分分布,最终可能影响灌木水分吸收。然而,关于不同降水条件下生物结皮对灌木水分吸收和水分胁迫的影响机制认识不清。以油蒿为研究对象,基于试验数据和1990—2019年气象数据,采用数学模拟,定量研究了毛乌素沙地不同降水条件下生物结皮对土壤水分分布和油蒿水分吸收的影响,评价干旱期生物结皮对油蒿水分胁迫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结皮处理相比,生物结皮处理的土壤蒸发降低了5.1%;生物结皮改善了干旱期的土壤水分条件;生物结皮降低了植物水分胁迫的比例,平均降低比例为8.1%;生物结皮提高了植物水分吸收,平均增加比例为12.8%;生物结皮和对照植物水分吸收的比值随季节降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均值为1.13。综上,生物结皮的出现并未消极地影响沙生灌木的水分吸收。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生物结皮与灌木的共生或竞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结皮 地衣结皮 藓结皮 土壤水分分布 植物水分吸收 植物水分胁迫
下载PDF
丹江口库区典型小流域生物结皮驱动土壤性质变化及分离响应 被引量:2
12
作者 平原 澹腾辉 +4 位作者 李雨晨 曾建辉 宓桂音 谭林芳 郭忠录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7-94,共8页
为探究生物结皮发育驱动下土壤水蚀特征及机理,选取苔藓发育为优势种的退耕样地,设计5个盖度等级(1%~20%,20%~40%,40%~60%,60%~80%,80%~100%),以裸地为对照,在不同水流剪切力(6.12~19.64 Pa)下进行冲刷试验。结果表明:结皮发育显著影响... 为探究生物结皮发育驱动下土壤水蚀特征及机理,选取苔藓发育为优势种的退耕样地,设计5个盖度等级(1%~20%,20%~40%,40%~60%,60%~80%,80%~100%),以裸地为对照,在不同水流剪切力(6.12~19.64 Pa)下进行冲刷试验。结果表明:结皮发育显著影响土壤养分含量,且高盖度结皮覆盖下养分表聚效应更加明显。生物结皮发育显著影响土壤分离能力,裸地土壤分离能力[1.4656 kg/(m^(2)·s)]为生物结皮[0.0042~0.4682 kg/(m^(2)·s)]的3.58~348.95倍,裸地细沟可蚀性(0.2935 s/m)为生物结皮(0.0010~0.0822 s/m)的3.57~293.50倍。相对土壤分离能力及细沟可蚀性均随结皮盖度增加呈指数函数衰减,结皮冲破时间随结皮盖度增加呈指数函数增长;非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分离能力可用水流剪切力、生物结皮盖度和土壤黏结力进行模拟(NSE=0.749)。综上,生物结皮发育显著提升土壤抗侵蚀性能,研究结果可为半湿润区水土流失防治及生物结皮管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结皮 苔藓 土壤分离能力 细沟可蚀性 丹江口库区 紫色土
下载PDF
苔藓结皮对碳酸盐岩的风化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涛 国辉 +1 位作者 周金星 彭霞薇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8-455,共8页
岩溶地区碳酸盐岩裸露率高、土壤形成速率缓慢,是世界上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岩溶石漠化地区,苔藓植物与裸露钙质岩石上的藻类、细菌和真菌共存,形成苔藓结皮。苔藓结皮依赖其独特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态和遗传机制在干旱贫瘠的岩... 岩溶地区碳酸盐岩裸露率高、土壤形成速率缓慢,是世界上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岩溶石漠化地区,苔藓植物与裸露钙质岩石上的藻类、细菌和真菌共存,形成苔藓结皮。苔藓结皮依赖其独特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态和遗传机制在干旱贫瘠的岩石上生长,参与碳酸盐岩的风化、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对岩溶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荒漠生态系统工程师”。文章尝试阐明苔藓结皮各组分(微生物、苔藓植物)参与的岩石风化成土过程以及在石漠化治理中的应用,为岩溶区石漠化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结皮 碳酸盐岩 风化成土 微生物 苔藓植物
下载PDF
黄土高原风蚀水蚀交错区农田生物结皮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井海梦 赵允格 +3 位作者 刘姝延 澹台彧 周楠 乔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32-1539,共8页
为了明确黄土高原风蚀水蚀交错区农田生物结皮的分布状况及其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本文以该区农田(春玉米)土壤自然发育的生物结皮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探索了该区农田生物结皮盖度及组成。并在此基础上,以裸土为对照,采用环刀法和双环... 为了明确黄土高原风蚀水蚀交错区农田生物结皮的分布状况及其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本文以该区农田(春玉米)土壤自然发育的生物结皮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探索了该区农田生物结皮盖度及组成。并在此基础上,以裸土为对照,采用环刀法和双环法测定了土壤水分入渗参数,研究了农田藻结皮及藓结皮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风蚀水蚀交错区水浇地和旱地中均有生物结皮分布,平均盖度为42.11%,其中藻结皮盖度为33.74%,藓结皮盖度为8.37%。生物结皮显著降低了农田土壤饱和导水率,与裸土相比,藓结皮和藻结皮覆盖下土壤0~5 cm土层土壤饱和导水率分别降低55.14%和23.54%;藓结皮使土壤的稳定入渗速率、平均入渗速率及累积入渗量分别显著降低了51.11%、47.71%和46.50%,藻结皮使土壤的稳定入渗速率、平均入渗速率及累积入渗量分别降低了25.56%、21.10%和20.91%,但与裸土差异不显著。藓结皮的形成能够降低农田土壤砂粒含量,提高土壤黏粒含量,进而降低农田土壤渗透性。综上,生物结皮的形成导致了农田土壤渗透性的降低,这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农作物对土壤水分的有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导水率 藻结皮 藓结皮 入渗速率 土壤理化属性
下载PDF
干旱荒漠区不同藓结皮斑块碳通量对降雨量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永刚 张元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84-1595,共12页
藓结皮作为干旱区重要的地表覆盖物,主要呈斑块状分布,其大小能够明显改变土壤和藓类植物的含水量、蒸散量以及养分含量,对荒漠地表的稳定和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降雨是干旱荒漠区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能够直接影响藓结皮的生理活性,决... 藓结皮作为干旱区重要的地表覆盖物,主要呈斑块状分布,其大小能够明显改变土壤和藓类植物的含水量、蒸散量以及养分含量,对荒漠地表的稳定和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降雨是干旱荒漠区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能够直接影响藓结皮的生理活性,决定了藓结皮土壤的碳源-碳汇效应。然而不同大小藓结皮斑块碳通量对降雨的响应是否不同并不清楚。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齿肋赤藓(Syntrichia caninervis Mitt.)斑块为研究对象,施加不同降雨量(0 mm、2 mm、5 mm、15 mm降雨),连续54 h测定不同大小藓结皮斑块(直径为:4.6 cm、5.6 cm、10 cm)碳通量。结果显示:(1)在2 mm和5 mm降雨量下,不同斑块大小藓结皮静碳交换速率连续54 h内的变化趋势相似,直径为4.6 cm和5.6 cm斑块累积碳通量呈负值,表现为碳固定,10 cm斑块则相反表现为碳释放,在15 mm降雨量下,不同斑块大小藓结皮碳通量均表现为碳释放,直径为10 cm的藓结皮斑块净碳交换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与直径5.6 cm和4.6 cm藓结皮斑块不同;(2)斑块大小和降雨量变化均显著影响藓结皮斑块碳通量,土壤含水量与静碳交换速率呈显著的正效应,且土壤含水量与静碳交换速率间斜率随斑块面积增加呈增加趋势,土壤温度低于25℃时,藓结皮斑块碳通量随土壤温度增加呈降低趋势,高于25℃时,土壤温度对藓结皮斑块碳通量无显著影响。因此,未来荒漠藓结皮碳通量研究中应考虑降雨量和斑块大小对藓结皮碳通量的影响;且从碳收支平衡解释小型藓结皮斑块对荒漠小降雨脉冲有较强的适应性,同时为评估未来荒漠降水格局变化下荒漠藓结皮斑块组成、分布以及荒漠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藓结皮斑块 碳通量 降雨量 土壤含水量 斑块大小
下载PDF
藓类泥炭对崇明岛潮土类耕地土壤养分及酸碱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史鸿志 韩根成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第7期142-145,共4页
采用田间大区试验方法,研究波罗的海藓类泥炭和有机肥不同添加量对崇明岛潮土类耕地土壤养分和酸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机质、水解性氮和有效磷含量随藓类泥炭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有机质最高提升4.3g/kg,但在一定程度上会... 采用田间大区试验方法,研究波罗的海藓类泥炭和有机肥不同添加量对崇明岛潮土类耕地土壤养分和酸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机质、水解性氮和有效磷含量随藓类泥炭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有机质最高提升4.3g/kg,但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土壤速效钾含量,同时提高土壤酸碱度。因此,藓类泥炭作为土壤改良材料,可为提升耕地地力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藓类泥炭 土壤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养分
下载PDF
苔藓对天山1号冰川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7
作者 袁野 石岩磊 +1 位作者 袁祯燕 樊永红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9-46,共8页
文章通过对天山1号冰川冰缘区有无苔藓群落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土壤和苔藓群落关系的研究,探究苔藓植物对冰缘区土壤微环境的生态作用。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菌群功能,并对有无苔藓群落下土壤理化因子... 文章通过对天山1号冰川冰缘区有无苔藓群落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土壤和苔藓群落关系的研究,探究苔藓植物对冰缘区土壤微环境的生态作用。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菌群功能,并对有无苔藓群落下土壤理化因子与菌群结构的相关性进行探究。苔藓群落影响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在苔藓群落下土壤中的芽单胞菌门、泉古菌门等的种群丰度相较于裸地土壤变化显著;在苔藓群落下泉古菌门种群丰度下降了76.64%,芽单胞菌门种群丰度下降了71.84%;泉古菌门、MBNT15、衣原体门等在苔藓群落下的土壤与裸地土壤中的种群组成相比较有显著差异。具有氨氧化、硝化、芳香族化合物降解作用的菌群群落结构在苔藓群落影响下与裸地土壤相比有显著差异。与裸地土壤相比,在苔藓群落的作用下,参与好氧氨氧化和硝化的微生物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并且有氨氧化、硝化和芳香化合物降解功能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显著差异(P<0.01)。苔藓群落的定殖对天山1号冰川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会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物种丰度发生改变,特别是全磷与速效磷、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很大;并且在苔藓的覆盖下土壤中微生物的物种丰度呈现上升趋势,但类如泉古菌门、芽单胞菌门等门类菌群物种丰度显著(P<0.01)低于裸地。与裸地土壤相比苔藓群落的覆盖会抑制具有氨氧化、硝化作用、芳香族化合物降解的微生物并使其群落结构发生改变。总体而言,苔藓群落的覆盖会因其下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对微生物群落的形成产生促进或抑制的作用,并会因此形成特异性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 冰川 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
原文传递
腾格里沙漠固定沙丘结皮层藓类植物的生态功能及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64
18
作者 徐杰 白学良 +3 位作者 田桂泉 黄洁 张镝 冯晓慧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4-242,共9页
通过1998—2001年的野外调查,沙坡头地区固定沙丘结皮层藓类植物共3科、11属、24种,新发现 8 个本地区新记录种。人工固定沙丘仅分布有7种藓类,而自然固定沙丘包括了所有的 24 种藓类,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构成了复杂的苔藓植物群落。... 通过1998—2001年的野外调查,沙坡头地区固定沙丘结皮层藓类植物共3科、11属、24种,新发现 8 个本地区新记录种。人工固定沙丘仅分布有7种藓类,而自然固定沙丘包括了所有的 24 种藓类,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构成了复杂的苔藓植物群落。沿坡向随高度的上升,藓类植物的盖度减少,而藻类植物的盖度却有上升的趋势。自然固定沙丘藓类植物盖度明显小于围封的人工固定沙丘。人工固定沙丘随着固定年限的增加,藓类植物的生物量明显增高,不同种类藓类植物的生物量明显不同,综合盖度因素,真藓拥有该地区最大的生物量。不同类型、不同种类的藓类植物结皮厚度和株高之间都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 01)。不同固定沙丘藓类结皮土壤的总盐量、阴、阳离子总量都明显高于藻结皮和流沙,苔藓结皮中苔藓植物体内Mg/Ca率在0 50~0 98之间,结皮土壤Ca2+含量明显高于其他3种离子,Na+、K+ 离子含量较少。苔藓植物生物量与土壤磷、土壤有机质呈明显正相关(P<0 05),土壤pH值与土壤磷含量和苔藓植物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P 分别为<0 01 和<0 05),表明高的 pH值显著影响土壤磷含量和植物生物量。磷含量还与氮含量显著相关(P<0 05),充分表明磷是荒漠生态系统苔藓植物生长发育首要的限制因子。藓类结皮土壤中的有机质、全磷、全氮、速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沙丘 盖度 土壤磷 生物量 结皮 有机质含量 土壤环境因子 藓类植物 苔藓植物 维管植物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林区不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地被物及土壤持水特征 被引量:41
19
作者 张远东 刘世荣 +2 位作者 罗传文 张国斌 马姜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27-635,共9页
川西亚高山森林是我国西南亚高山水源涵养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20世纪中叶以来农业人口的增加和森林的开发利用,受干扰强度、频度和干扰时间的影响,原始暗针叶林退化为耕地、草地、灌丛、次生阔叶林或人工林。1998年后,该区相继启动... 川西亚高山森林是我国西南亚高山水源涵养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20世纪中叶以来农业人口的增加和森林的开发利用,受干扰强度、频度和干扰时间的影响,原始暗针叶林退化为耕地、草地、灌丛、次生阔叶林或人工林。1998年后,该区相继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为评价工程效益,确定长江上游水源涵养林的恢复与重建模式,需要进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生态水文效应的对比分析。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对比分析了川西亚高山林区农田、草地、退耕还林地、灌丛、次生桦木林、人工云杉林和老龄针叶林的地被物(苔藓与枯落物)和土壤持水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与覆盖类型间地被物和土壤持水性能差异显著。随着干扰程度的增加,苔藓、枯落物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下降,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持水性能下降。苔藓最大持水量排序是老龄针叶林>人工云杉林>天然次生林>灌丛。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排序是老龄针叶林>天然次生林>人工云杉林>灌丛>草地>退耕还林地。人工云杉林与天然次生林之间、草地与退耕还林地之间苔藓和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没有显著差异。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排序是天然次生林>老龄针叶林>人工云杉林>灌丛>农田>草地>退耕还林地,其中天然次生林显著高于人工云杉林,草地与退耕还林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对于森林恢复途径和树种的选择,需要考虑未来林分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持水量 苔藓 枯落物 土壤 亚高山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桦木林的林地水文效应 被引量:57
20
作者 张远东 刘世荣 +2 位作者 马姜明 史作民 刘兴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939-2946,共8页
川西亚高山森林是我国西南亚高山林区水源涵养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原生的亚高山暗针叶林在经历大规模采伐利用后,天然更新的次生桦木林已成为该区域的主要森林类型之一.前人对原始暗针叶林水文学的研究已相当丰富,内容涉及冠层截留、地被... 川西亚高山森林是我国西南亚高山林区水源涵养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原生的亚高山暗针叶林在经历大规模采伐利用后,天然更新的次生桦木林已成为该区域的主要森林类型之一.前人对原始暗针叶林水文学的研究已相当丰富,内容涉及冠层截留、地被物持水特征、森林蒸发散、土壤入渗、根土作用层等诸多方面;而对于采伐后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的研究较少,仅有的结论也以人工林为主.通过对林地苔藓、枯落物和土壤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了川西亚高山次生桦木林在不同林龄和海拔梯度间的林地水文效应,这对于丰富亚高山森林水文学的研究、确定长江上游水源涵养林的恢复与重建模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桦木林苔藓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在不同林龄间差异显著,随林龄增大而显著增加;而在不同海拔间差异不显著.枯落物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在不同林龄及海拔间均差异显著,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在林龄相同的条件下,在中海拔(3200m、3400m)较高,在较高(3600m)、较低(3000m)海拔偏低.苔藓最大持水率平均为945%,在林龄和海拔间差异不显著;枯落物最大持水率平均573%,在林龄和海拔间均差异显著.各林龄和海拔梯度上的桦木林,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均显著增大,最大持水量显著下降,但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仅在部分类型下降显著.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在不同林龄间差异不显著,而在不同海拔间差异显著;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林龄10~25a的林分,随海拔升高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增大.在大规模采伐后,苔藓层的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可以作为次生林地水文效应向原始暗针叶林恢复程度的一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木林 苔藓 枯落物 土壤 最大持水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