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bining Motor Imagery and Action Observation with Vibratory Stimulation Increases Corticomotor Excitability in Healthy Young Adults
1
作者 Nodoka Kimura Tomoya Furuta +1 位作者 Gen Miura Eiichi Naito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2022年第5期177-195,共19页
Vibratory stimulation but also motor imagery and action observation can induce corticomotor modulation, as a bottom-up stimulus and top-down stimuli, respectively. However, it remains unknown whether the combination o... Vibratory stimulation but also motor imagery and action observation can induce corticomotor modulation, as a bottom-up stimulus and top-down stimuli, respectively. However, it remains unknown whether the combination of motor imagery, action observation, and vibratory stimulation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corticomotor excitability.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otor imagery and/or action observation, i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vibratory stimulation, on the corticomotor excitability of healthy young adults. Vibratory stimulation was provided to the palm of the right hand. Action observation consisted in viewing a movie of someone else’s finger flexion and extension movements. The imagery condition required the participants to imagine they were moving their fingers while viewing the movie and attempting to move their finge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ovie. Eleven right-handed healthy young adults were asked to perform six conditions randomly: 1) vibratory stimulation, imagery, and action observation, 2) vibratory stimulation and action observation, 3) vibratory stimulation and viewing of a blank screen, 4) imagery and action observation, 5) action observation, and 6) viewing of a blank screen. Single-puls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corticomotor excitability and the peak-to-peak amplitude of the motor evoked potentia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vibratory stimulation increases corticospinal excitability. The findings further revealed that performing motor imagery while viewing finger movement is more effective at inducing an augmentation of corticomotor excitability compared to action observation alone. Thus, the combination of motor imagery, action observation, and vibratory stimulation can effectively augment corticomotor exci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tor Evoked Potential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Vibratory Stimulation motor Imagery action Observation
下载PDF
中药及间充质干细胞调控免疫反应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作用机制
2
作者 王绍娜 高晨 +2 位作者 樊飞燕 刘飞祥 张运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4087-4093,共7页
背景:肌萎缩侧索硬化为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常导致大脑和脊髓神经元死亡。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机制极为复杂,难治率、死亡率高且目前其治疗药物仅有2种,因此开发新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预后迫在眉睫。目的:综述中药及间充质干细胞调... 背景:肌萎缩侧索硬化为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常导致大脑和脊髓神经元死亡。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机制极为复杂,难治率、死亡率高且目前其治疗药物仅有2种,因此开发新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预后迫在眉睫。目的:综述中药及间充质干细胞调控免疫反应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以“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senchymal stem cells,ALS,immune response”为英文检索词,以“中药,间充质干细胞,肌萎缩侧索硬化,免疫反应”为中文检索词,检索万方、中国知网、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10-2023年的相关文献,最终纳入69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①中药调控免疫反应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可总结为5个机制:主要包括冰片和黄芪甲苷等中药促进闭锁小带蛋白1、闭合蛋白5表达重建血液中枢神经系统屏障完整性;复方扶芳藤合剂调节自然杀伤细胞表面受体分子抑制其自身毒性;半枝莲和广藿香等作用补体系统因子抑制其异常激活;雷公藤和钩藤等介导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衰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产生而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左归丸、栝蒌根等促进白细胞介素10表达调控T细胞改善免疫环境。②通过现有研究总结了间充质干细胞调控免疫反应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可总结为5个机制:减少水通道蛋白4表达和降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信号传导等方面修复免疫屏障完整性;释放吲哚胺2,3-双加氧酶和前列腺素E2等因子抗自然杀伤细胞毒性;分泌因子H干扰转化酶活性抑制补体系统异常激活;调控CX3CL1/CX3CR1系统轴或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等途径改变小胶质细胞表型抑制其活性;增加白细胞介素10表达或激活STATS磷酸化通路来恢复T细胞功能。③目前中药联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研究较少,已知的相关研究报道显示,肌萎灵注射液可促进干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补阳还五汤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显著提高血脑屏障完整性,未来还需进一步探讨两者对难治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协同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免疫反应 中药 提取物 复方 间充质干细胞 运动神经元 作用机制 信号通路 炎症因子
下载PDF
人工智能辅助姿态识别和运动处方的研究
3
作者 孔令凯 王森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142,共4页
推进体育核心素养有效转化和成功落实,提高体育在中考的分数占比,是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现代化建设和革新的重点和抓手。为应对目标任务繁重而体育资源有限的问题,针对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等中学生普遍开展的体测内容,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 推进体育核心素养有效转化和成功落实,提高体育在中考的分数占比,是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现代化建设和革新的重点和抓手。为应对目标任务繁重而体育资源有限的问题,针对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等中学生普遍开展的体测内容,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评估和辅助提高学生基础动作训练水平的姿态评鉴和处方系统。研究内容包括标准动作模型的建立、现场动作采集及与标准动作的对比判定、生成学生动作改进建议三部分,最终形成一套智能的基础体育动作识别、标准程度评估和体质提升建议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教育 运动动作 人工智能 动作采集 运动处方 动作识别 姿态估计算法 标准程度评估
下载PDF
康复机器人结合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
4
作者 唐迪 王方 +4 位作者 王心刚 李月 崔向红 刘东杰 王丽丽 《武警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观察康复机器人结合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选择2022年4-12月在联勤保障部队大连康复疗养中心就诊的初发脑卒中患者46例(病程<3个月)。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23人。... 目的观察康复机器人结合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选择2022年4-12月在联勤保障部队大连康复疗养中心就诊的初发脑卒中患者46例(病程<3个月)。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23人。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及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前,试验组采用动作观察疗法观看与上肢有关的日常生活动作和活动视频,之后患者想象自己利用患侧上肢完成这些动作;对照组观看英文字母、汉字、几何图形或没有动物及人的视频。治疗前、治疗4周,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MA-UE)、运动评定量表上肢部分(MAS-UE)、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两组患者进行上肢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UE、MAS-UE、MBI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FMA-UE、MAS-UE、MBI均显著提高(P<0.001);治疗后,试验组FMA-UE(P=0.039)、MAS-UE(P=0.027)、MBI(P=0.004)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机器人结合动作观察疗法,能够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功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康复机器人 动作观察疗法 上肢 运动
下载PDF
基于HAPA的运动干预方案应用于帕金森病患者的效果
5
作者 李苏苏 曾强 +3 位作者 刘韵涵 邢梦珂 赵静 李冬梅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6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HAPA)模型的运动干预方案应用于帕金森病(PD)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收治的80例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 目的:探讨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HAPA)模型的运动干预方案应用于帕金森病(PD)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收治的80例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基于HAPA的运动干预方案,比较两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3个月后,两组步态测试评分、平衡测试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各维度评分及总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HAPA的运动干预方案应用于PD患者可有效提高平衡能力、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行动过程取向 帕金森病 平衡功能 运动功能
下载PDF
The Change of Spectral Energy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EMG Signal During Forearm Action Process
6
作者 HU Xiao LI Li WANG Zhi-zhong 《Chinese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English Edition)》 2007年第2期55-65,共11页
Spectral energy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EMG signal is often used but difficultly and effectively control artificial limb, because the spectral energy distribution changes in the process of limb actions. In this paper,... Spectral energy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EMG signal is often used but difficultly and effectively control artificial limb, because the spectral energy distribution changes in the process of limb actions. In this paper,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EMG signal patterns were firstly characterized by spectral energy change. 13 healthy subjects were instructed to execute forearm supination (FS) and forearm pronation (FP) with their right forearms when their forearm muscles were “fatigue” or “relaxed”. All surface EMG signals were recorded from their right forearm flexor during their right forearm actions. Two sets of surface EMG signals were segmented from every surface EMG signal appropriately at preparing stage and acting stage. Relative wavelet packet energy (symbolized by pnp and pna respectively at preparing stage and acting stage, n denotes the nth frequency band) of surface EMG signal firstly was calculated and then, the difference (Pn=pna-pnp) were ga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n from some frequency bands can effectively characterize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EMG signal patterns. Compared with Pn in other frequency bands, P4, the spectral energy change from 93.75 to 125 Hz, was more appropriately regarded as the fea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信息 小波信号 能量 电位
下载PDF
基于AMESim对多作用内曲线径向柱塞马达建模与仿真分析
7
作者 杨国来 马伟 +2 位作者 姜明琦 曹泽钰 徐霄 《液压气动与密封》 2023年第5期1-5,共5页
为了研究多作用内曲线径向柱塞马达的动态特性。在AMESim仿真软件凸轮设计器中,创建与内曲线马达定子环曲线相同的盘形滚子凸轮子模块,解决了软件模型库中元件模块不能直接搭建内曲线马达液压模型的问题。并搭建16柱塞10作用径向柱塞马... 为了研究多作用内曲线径向柱塞马达的动态特性。在AMESim仿真软件凸轮设计器中,创建与内曲线马达定子环曲线相同的盘形滚子凸轮子模块,解决了软件模型库中元件模块不能直接搭建内曲线马达液压模型的问题。并搭建16柱塞10作用径向柱塞马达液压模型,对比验证液压模型是正确和可靠的,仿真分析得到内曲线马达在不同流量下转速曲线、不同压力下输出扭矩曲线以及转速与压力曲线,为内曲线马达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作用 内曲线 径向柱塞马达 凸轮设计 AMESIM仿真
下载PDF
有限元分析立定跳远状态时不同摆臂动作和触地姿势的膝关节损伤 被引量:1
8
作者 潘正晔 马勇 郑伟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6期5778-5783,共6页
背景:立定跳远是人体跳跃时常采用的标准动作,同时也是下肢爆发力训练的主要项目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起跳过程中的摆臂动作及触地时足部采用外八姿态能够增加跳跃距离,但鲜有研究关注触地过程中的膝关节损伤。目的:探讨立定跳远不同摆... 背景:立定跳远是人体跳跃时常采用的标准动作,同时也是下肢爆发力训练的主要项目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起跳过程中的摆臂动作及触地时足部采用外八姿态能够增加跳跃距离,但鲜有研究关注触地过程中的膝关节损伤。目的:探讨立定跳远不同摆臂动作和触地姿势下双侧半月板和股骨软骨的应力及应力分布特征。方法:招募8名男性大学生进行立定跳远试验,试验中分自由摆臂和限制摆臂起跳、踝关节正常姿态和“外八”姿态触地4种情况,采集跳跃过程中的运动学数据和地面反作用力,通过逆动力学计算获取膝关节反力作为边界条件和荷载。基于1名受试者的膝关节MRI图像,建立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对立定跳远触地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与结论:(1)摆臂动作与踝关节姿态对膝关节运动学特征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限制摆臂与改变踝关节触地姿态均会对膝关节在矢状面、额状面上的运动学特征产生显著影响(P<0.001,P<0.001);(2)限制摆臂+正常姿态触地与自由摆臂+正常姿态触地时的双侧软骨接触较为均匀,限制摆臂+外八姿态触地和自由摆臂+外八姿态触地的应力集中均发生在软骨内侧而外侧接触较少,内侧软骨较外侧受到更大的冲击;摆臂动作+外八姿态触地时,股骨软骨接触应力峰值(8.89 MPa)和半月板接触应力峰值(10.71 MPa)均较低;限制摆臂+外八姿态触地时,股骨软骨接触应力峰值(13.11 MPa)和半月板接触应力峰值(11.23 MPa)均较高;(3)结果显示,正确的摆臂动作配合适当程度的踝关节“外八”姿态落地,能够减小膝关节的损伤风险;当踝关节以“外八”姿态触地并限制跳跃过程中的摆臂动作时,会使股骨软骨的接触应力显著增大,可能提高膝关节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定跳远 运动控制 摆臂动作 有限元分析 膝关节损伤
下载PDF
珍龙醒脑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早期肢体运动障碍的临床研究
9
作者 张旭冉 董兴鲁 +3 位作者 李匡时 周莉 臧书晗 朱丽虹 《中医临床研究》 2023年第15期18-23,共6页
目的:探索珍龙醒脑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早期肢体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对29例脑梗死恢复早期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给予4周的藏药珍龙醒脑胶囊口服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患者《中风病证候要素评价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 目的:探索珍龙醒脑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早期肢体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对29例脑梗死恢复早期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给予4周的藏药珍龙醒脑胶囊口服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患者《中风病证候要素评价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的改变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获取治疗前后各向异性分数值差异的脑区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患者的内火、痰湿、血瘀证候的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FMA总分和NIHSS总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胼胝体体部、胼胝体压部、胼胝体毯、丘脑后辐射、放射冠、左侧上纵束、左侧外囊、右侧内囊前肢等脑区的各向异性分数值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期间,受试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珍龙醒脑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早期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用药4周是有效且安全的。珍龙醒脑胶囊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胼胝体、放射冠等脑区受损白质纤维束的修复与重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恢复期 珍龙醒脑胶囊 弥散张量成像 运动障碍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基于sEMG信号的下肢康复动作识别算法
10
作者 谭智峰 张磊 +2 位作者 苗娟 刘剑伟 陈永源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3年第34期37-40,共4页
表面肌电信号(sEMG)是一种神经电信号,其能反映神经、肌肉的状态及功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对基于sEMG信号的下肢康复动作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取得巨大突破。随着深度学习模型的日益成熟,各种模型对sEMG信号下肢康复动作的准确率... 表面肌电信号(sEMG)是一种神经电信号,其能反映神经、肌肉的状态及功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对基于sEMG信号的下肢康复动作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取得巨大突破。随着深度学习模型的日益成熟,各种模型对sEMG信号下肢康复动作的准确率有明显提升。该文使用基于CNN网络的sEMG信号下肢康复动作识别算法,首先数据预处理过程,选用截止点为20 Hz(低)和450 Hz(高)的有限脉冲响应带通滤波器对sEMG信号进行处理,之后进行特征提取,满足实验数据的需求。最后介绍基于CNN网络的sEMG信号下肢康复动作识别,说明CNN网络的结构以及参数设置。结果显示该文采用的CNN算法具有良好的识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N模型 深度学习 SEMG信号 运动肌肉群 康复动作
下载PDF
双人肢体协作动作运动想象脑电的ERD/ERS特征分析
11
作者 姚树璋 徐佳琳 +4 位作者 左国坤 黄志权 李寒 盛俊鹏 连士东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23年第4期331-340,共10页
目的基于运动想象(motor imagery,MI)的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一般采用基于单人肢体动作的MI任务范式,诱发的事件相关去同步/同步(event-related desychronization/synchronization,ERD/ERS)模式及对应的可辨识思维类... 目的基于运动想象(motor imagery,MI)的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一般采用基于单人肢体动作的MI任务范式,诱发的事件相关去同步/同步(event-related desychronization/synchronization,ERD/ERS)模式及对应的可辨识思维类别数较为有限,无法满足BCI对外多指令控制。为此,本文在单人肢体动作MI的基础上引入双人肢体协作动作MI,探索双人肢体协作动作MI的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ph,EEG)信号的多脑区ERD/ERS特征。方法采用自回归模型功率谱估计和事件相关谱扰动方法,对被试者执行单人左/右手动作MI、双人左/右手协作动作MI的EEG数据,进行频率-空间-时间特性对比分析与研究。结果区别于单人左/右手动作MI,双人左/右手协作动作MI的EEG信号在大脑额叶区出现ERD特征,在感觉运动皮质区出现ERD、ERS特征,特征的频带更宽;感觉运动皮质区的ERD特征出现时间较晚、持续时间更长,且ERD、ERS特征的对比度更大。结论在相同肢体部位的前提下,双人肢体协作动作MI过程有可能增加BCI的思维类别数,且其EEG特征更易辨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运动想象 双人肢体协作动作 脑电信号 事件相关去同步/同步
下载PDF
用于运动单元活动追踪的动作电位卷积神经网络分类方法仿真研究
12
作者 李怡欣 郑杨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17,共8页
为了解决在真实条件下运动单元动作电位(MUAP)波形变异导致的MUAP分类识别准确率低,进而降低运动单元(MU)追踪性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MUAP分类方法,并利用仿真数据进行了效果验证。该方法以被称为MU指纹的MUAP波... 为了解决在真实条件下运动单元动作电位(MUAP)波形变异导致的MUAP分类识别准确率低,进而降低运动单元(MU)追踪性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MUAP分类方法,并利用仿真数据进行了效果验证。该方法以被称为MU指纹的MUAP波形作为模型输入,结合Keras深度学习框架设计的CNN网络结构简单,并采取Early-stop策略训练网络,可实现不同MU的准确分类和匹配,从而持续追踪给定MU放电活动。所提基于CNN的MU分类方法能够在样本量较小的情况下,即每个MU可获取(54.49±29.28)个MUAP波形样本,对平均(30.23±5.37)个MU进行准确分类,分类准确性达到(89.41%±3.72%),显著高于现有的基于MUAP波形相似度的方法(49.66%±6.12%)。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MUAP波形变异展现出了更好的鲁棒性,为开展真实条件下MU放电活动持续追踪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对运动控制的神经机制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分解 运动单元追踪 运动单元动作电位 卷积神经网络
下载PDF
针刀联合雷火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传导的影响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蔡晓静 黄云声 +1 位作者 章小梅 吴伟明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第2期92-94,98,共4页
目的 探究小针刀联合雷火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神经根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中山陈星海医院收治的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9例)与治疗组(27例),对照组单纯使用雷火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小... 目的 探究小针刀联合雷火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神经根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中山陈星海医院收治的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9例)与治疗组(27例),对照组单纯使用雷火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小针刀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JOA评分,股神经、腓总神经及胫神经的动作电位潜伏期、MCV以及SCV,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相关神经的动作电位潜伏期、MCV以及SCV及VAS、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降低更显著(P<0.05),2组JO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升高更显著(P<0.05),2组腓总神经、胫神经以及股神经动作电位潜伏期均较治疗前缩短,且治疗组缩短更显著(P<0.05),2组腓总神经、胫神经以及股神经MCV以及SCV均较治疗前加快,且治疗组加快更显著(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针刀联合雷火灸能能明显减轻腰部症状,改善腰椎活动功能,有效恢复腓总神经、胫神经、股神经传导速度,治疗LDH临床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小针刀 雷火灸 动作电位潜伏期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下载PDF
动作观察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
14
作者 朱平安 钟立达 +4 位作者 马贤聪 卢绮琪 黎志良 曹哲嘉 鲍晓 《中国康复》 2023年第4期208-212,共5页
目的:探讨动作观察疗法(AOT)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72名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D 4组各18例,4组都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再给与不同治疗措... 目的:探讨动作观察疗法(AOT)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72名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D 4组各18例,4组都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再给与不同治疗措施。A组:AOT+rTMS,B组:AOT,C组:rTMS;D组:无其他治疗措施。每组均治疗8周。在治疗开始前、治疗4、8周后分别进行Fugl-Meyer下肢评分(FMA-LE)、10m步行测试(10MWT)、体感诱发电位(SEP)评估。结果:4组患者治疗4周、8周后的FMA-LE、10MWT、SEP潜伏期以及SEP波幅均存在交互效应(均P<0.05)。4组患者治疗4周、8周后的FMA-LE、10MWT以及SEP波幅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4组患者治疗8周后的FMA-LE,10MWT以及SEP波幅均较治疗4周后升高(均P<0.05);4组患者治疗4周及8周后SEP潜伏期均降低(均P<0.05);4组患者治疗8周后SEP潜伏期较治疗4周后均有降低(均P<0.05)。治疗4周、8周时,A组FMA-LE、10MWT和SEP波幅均高于其他3组(均P<0.05),SEP潜伏期均低于其他3组(均P<0.05);但是在治疗4周和干预8周时,B组、C组和D组FMA-LE、10MWT、SEP潜伏期以及波幅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AOT联合rTMS治疗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改善更加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作观察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 运动功能障碍
下载PDF
投掷动作发展序列与4~5岁幼儿上手投掷 能力的关联性研究
15
作者 王贺 庄德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第14期20-23,共4页
该文采用录像解析、数理统计等方法,旨在探究投掷动作发展序列与投掷能力的关联性,以便日后的幼儿体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运用投掷动作发展序列客观评价幼儿的投掷能力。研究结果:(1)整体序列与投掷距离关联性P=0.005<0.05,y=2.930x+0.41... 该文采用录像解析、数理统计等方法,旨在探究投掷动作发展序列与投掷能力的关联性,以便日后的幼儿体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运用投掷动作发展序列客观评价幼儿的投掷能力。研究结果:(1)整体序列与投掷距离关联性P=0.005<0.05,y=2.930x+0.411与投掷精准度关联性P=0.301>0.05;(2)部分序列与投掷距离关联性P=0.000<0.001,y=1.378x+0.288与投掷精准度关联性P=0.222>0.05;(3)整体序列与部分序列关联性P=0.000<0.001,y=5.536x+1.354。研究结论:(1)4~5岁幼儿上手投掷动作处于低、中两阶段的人数最多;(2)上手投掷动作序列与投掷距离呈正相关,与投掷精准度无显著相关性;(3)整体序列与部分序列的发展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5岁幼儿 上手投掷 动作序列 动作发展 投掷能力
下载PDF
房颤冷冻消融中右侧膈神经稳定起搏的方法探讨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铮 贺嘉 +8 位作者 方丕华 陈雄彪 周公哺 李崇强 唐闽 张竟涛 贾玉和 任岚 张澍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年第6期429-433,共5页
目的右侧膈神经麻痹是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时最常见并发症。消融时监测膈神经活动是预防该并发症的有效措施。本研究通过测量上腔静脉区域起搏阈值和不同部位起搏的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的方法,探讨膈神经的影像学的最佳起搏部位。方... 目的右侧膈神经麻痹是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时最常见并发症。消融时监测膈神经活动是预防该并发症的有效措施。本研究通过测量上腔静脉区域起搏阈值和不同部位起搏的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的方法,探讨膈神经的影像学的最佳起搏部位。方法前瞻性入选了32例接受冷冻球囊治疗的房颤患者。将可调弯标测电极导管以倒"U"字形放置到上腔静脉区域,使导管头端指向上腔静脉游离壁侧,右前斜造影判断上腔静脉形态,以及前壁、游离壁和后壁三个位点,将胸锁关节下第一、第二和第三椎间隙分别定义为上腔静脉区域的上、中、下三段。在各部位予以膈神经起搏(固定脉宽2 ms、起搏周长1 000 ms),通过改良的Ⅰ导联监测起搏膈神经时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检测各部位起搏阈值和各部位起搏输出5 m A时,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的大小。结果采用倒"U"字形放置膈神经起搏导管可以达到稳定起搏。在32例患者中没有患者出现持续性膈神经麻痹。起搏位点共285个。可以发生膈神经夺获的位点占61.4%(175/285)。游离壁、后壁能够发生膈神经夺获的起搏位点显著多于前壁[游离壁为80.0%(76/95)、后壁为84.2%(80/95)、前壁为20.0%(19/95),P<0.001]。改良Ⅰ导联记录的后壁和游离壁起搏能够记录到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的起搏点显著多于前壁起搏点(P<0.001)。膈神经起搏阈值和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存在负相关性(r=-0.267,P=0.005)。结论通过倒"U"字形放置起搏导管于上腔静脉的后壁和游离壁,可以达到稳定的膈神经起搏。在起搏阈值最低的部位进行起搏可以展现更加清晰的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有助于冷冻消融时监测膈神经麻痹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膈神经麻痹 膈神经起搏 起搏阈值 复合运动动作电位
下载PDF
基于SEONS算法的表面肌电信号分解方法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强 杨基海 +1 位作者 陈香 张旭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0-125,共6页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信号(sEMG)的分解问题,以检测神经肌肉系统的运动单位发放的信息。方法采用二阶非平稳源分离(SEONS)算法以及FastICA方法对肌肉轻度收缩情况(10%MVC)的sEMG进行分解研究,并对分离信号中的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波形进行检测...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信号(sEMG)的分解问题,以检测神经肌肉系统的运动单位发放的信息。方法采用二阶非平稳源分离(SEONS)算法以及FastICA方法对肌肉轻度收缩情况(10%MVC)的sEMG进行分解研究,并对分离信号中的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波形进行检测判断。结果两种方法均能较有效地提取隐含在sEMG信号中的运动单位发放信息,但由于sEMG信号是一种复杂的非平稳信号,两种方法的分离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结论SEONS算法从非平稳性的角度来考虑信号的盲源分离问题,较符合sEMG信号的非平稳特征,因而可应用于sEMG信号的分解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信号 二阶非平稳源分离 分解 运动单位动作电位
下载PDF
NEMG信号运动单位动作电位的分类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香 杨基海 +4 位作者 梁政 郑凡 钱晓进 冯焕清 叶石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66-472,共7页
提出了一种对于构成针电极肌电信号(NEMG)的不同形状的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进行分类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小波变换(WT)的多尺度分析提取表征MUAP特性的时 频特征,再用无导师 有导师混合模式识别网络完成对输入样本的学习和分类.实验... 提出了一种对于构成针电极肌电信号(NEMG)的不同形状的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进行分类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小波变换(WT)的多尺度分析提取表征MUAP特性的时 频特征,再用无导师 有导师混合模式识别网络完成对输入样本的学习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对不同波形的MUAP具有较强大的分类能力,整个分类过程完全人工干预,且所需的时间不多,可以应用于临床实际,为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提供实时、有效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电极肌电信号 运动单位动作电位 小波变换 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 学习矢量量化
下载PDF
基于生理层肌电模型的表面肌电信号仿真方法 被引量:2
19
作者 何为 杨基海 +1 位作者 梁政 陈香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46-450,共5页
目的根据SEMG的生理和检测过程的实际情况,研究表面肌电信号分解测试信号的仿真方法。方法从生理层肌电模型出发,以模拟电极随机抖动的方法仿真MUAP波形的随机变异,以改变传导速度的方法模拟MUAP的趋势变异,采用调整MU发放时刻表的方法... 目的根据SEMG的生理和检测过程的实际情况,研究表面肌电信号分解测试信号的仿真方法。方法从生理层肌电模型出发,以模拟电极随机抖动的方法仿真MUAP波形的随机变异,以改变传导速度的方法模拟MUAP的趋势变异,采用调整MU发放时刻表的方法模拟出特定叠加程度的SEMG信号。结果同一MU中的不同发放时刻的MUAP波形的随机变异以及MUAP波形的趋势变异都可以通过该方法定量模拟。结论该方法模拟出的SEMG信号更能逼近真实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可用于验证SEMG分解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信号 运动单位动作电位 肌电模型 仿真
下载PDF
行波超声电机定、转子接触状态试验分析 被引量:16
20
作者 姚志远 吴辛 赵淳生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8-391,共4页
行波超声电机的接触模型是建立在定、转子是光滑接触表面的假设上,而实际中定、转子的接触面是粗糙的。针对这一问题,通过试验研究行波超声电机定子表面摩擦层在预压力下的变形规律;利用Polytec公司PSV-300F-B型高频扫描激光测振系统测... 行波超声电机的接触模型是建立在定、转子是光滑接触表面的假设上,而实际中定、转子的接触面是粗糙的。针对这一问题,通过试验研究行波超声电机定子表面摩擦层在预压力下的变形规律;利用Polytec公司PSV-300F-B型高频扫描激光测振系统测试工作状态下的定子振动的频率、幅值和速度随预压力变化的规律;并利用电接触法测试定、转子的接触状态。试验结果表明,60行波超声电机的预压力在100N以上,此时摩擦层的变形量同自由定子(未加上转子)的振幅在同一个数量级上;在预压力下定子的振动幅值和速度大幅下降;工作中定、转子不会产生脱离。这说明传统的接触模型不能够正确地反映定、转子的接触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电机 摩擦层 摩擦作用 接触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