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93篇文章
< 1 2 1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sing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and alpha-fetoprotein levels for 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cirrhotic patients 被引量:30
1
作者 Guang-Sheng Jia Guang-Long Feng +5 位作者 Jin-Ping Li Hai-Long Xu Hui Wang Yi-Peng Cheng Lin-Lin Yan Hui-Jie Jiang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303-309,共7页
BACKGROUND: The various combination of multiphase enhancement multislice spiral CT(MSCT) makes the diagnosis of a 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HCC) on the background of liver cirrhosis possible. This study was to ... BACKGROUND: The various combination of multiphase enhancement multislice spiral CT(MSCT) makes the diagnosis of a 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HCC) on the background of liver cirrhosis possible.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combination of MSCT enhancement scan and alpha-fetoprotein(AFP) level could increase the diagnostic efficiency for s HCC.METHODS: This study included 35 s HCC patients and 52 cirrhotic patients without image evidence of HCC as a control group. The diagnoses were made by three radiologists employing a 5-point rating scale, with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 results as the gold standard.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 cur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the three MSCT combination modes(arterial phase+portal-venous phase, arterial phase+delayed phase,arterial phase+portal-venous phase+delayed phase) and AFP levels for s HCC on the background of liver cirrhosis. RESULTS: The area under ROC curve(AUC), sensitivity,and specificity of the combination of arterial phase+portalvenous phase+delayed phase were 0.93, 93%, and 82%,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AUC of the arterial phase+portalvenous phase+delayed phase combination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arterial phase+portal-venous phase(AUC=0.84, P=0.01) and arterial phase+delayed phase(AUC=0.85, P=0.03). Arterial phase+portal-venous phase had a smaller AUC(0.84) than arterial phase+delayed phase(0.85), but the difference was insignificant(P=0.15). After combining MSCT enhancement scan with AFP, the AUC,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were 0.95, 94%, and 83%,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a greatly increased diagnostic efficiency for s HCC.CONCLUSIONS: The combination of AFP and 3 phases MSCT enhancement scan could increase the diagnostic efficiency for s HCC on the background of liver cirrhosis. The application of ROC curve analysis has provided a new method and reference in HCC dia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multi-slice spiral ct ALPHA-FETOPROTEIN delayed phase imaging
下载PDF
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 in evaluating donors of living-related liver transplantation 被引量:13
2
作者 Chen, Wen-Hua Xin, Wei +4 位作者 Wang, Jie Huang, Qing-Juan Sun, Yi-Fang Xu, Qing Yu, Sheng-Nan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SCIE CAS 2007年第4期364-369,共6页
BACKGROUND:During the past years,the number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has increased greatly,but the number of available organs has not increased. In view of the critical shortage of organs,the indications for living re... BACKGROUND:During the past years,the number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has increased greatly,but the number of available organs has not increased. In view of the critical shortage of organs,the indications for living related liver transplantation(LRLT) have broadened since experience with the procedure has been achieved.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assess the value of multi-slice spiral CT(MSCT) angiography in evaluating the hepatic arterial and veinous anatomy of potential donors for LRLT METHODS:MSCT was performed after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contrast material at 3 ml/s. The total dose was calculated as 2 ml/kg. Twenty LRLT donors(2 men and 18 women) were subjected to MSCT angiography of hepatic blood vessels. These were generated by volume rendering and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while 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 was added in 5 patients. RESULTS:We identified 10 important hepatic vascular variants in 9 of the 20 donors(4 arterial,4 venous,and 2 portal venous variants). In hepatic arterial variants two had a replaced right hepatic artery arising from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an accessory right hepatic artery from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and a replaced left hepatic artery arising from the left gastric artery. In hepatic venous variants,three had an accessory inferior right hepatic vein and one had two accessory inferior right hepatic veins. In hepatic portal venous variants,two had trifurcation of the main portal vein.CONCLUSIONS:As a non-invasive and reliable method,MSCT angiography is of value in the clinical evaluation of LRLT donors. MSCT angiography should be recommended as a routine preoperative examination for potential LRLT don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slice spiral ct living-related liver transplantation DONOR ANGIOGRAPHY
下载PDF
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多层螺旋CT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3
作者 黄雪莹 党佩 +2 位作者 杨瑞 田博 王晓东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 探究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WB-DWI)联合多层螺旋CT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3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8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检测方式将其分为WB-DWI组(n=25)、多层螺旋CT组(n=25)、联合组(n=... 目的 探究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WB-DWI)联合多层螺旋CT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3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8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检测方式将其分为WB-DWI组(n=25)、多层螺旋CT组(n=25)、联合组(n=30)。分析WB-DWI、多层螺旋CT单一及联合对患者累及部位的检出率,分析两种检查方式单一及联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检出情况,通过ROC曲线分析WB-DWI、多层螺旋CT联合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价值。结果 检测结果主要与Durie-Salmon分期、国际骨髓瘤分期相关(P<0.05)。与WB-DWI、多层螺旋CT单一检测对比,联合检测患者累及部位的检出率较高(P<0.05)。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WB-DWI、多层螺旋CT联合检测高于单一检测(P<0.05)。与WB-DWI、多层螺旋CT单项诊断对比,两项联合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均较高(P<0.05)。结论 相较于WB-DWI、多层螺旋CT单项检测,联合检测可有效提升患者病理检出情况,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多层螺旋ct 国际肿瘤分期
下载PDF
采用MSCT灌注成像检查评估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分化程度的可行性分析
4
作者 江叶 汪祝莎 +1 位作者 孙韬 何洪林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5期77-78,共2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检查评估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分化程度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确诊的52例周围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分化级别患者的MSCT灌注成像参数;分析灌注参数与...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检查评估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分化程度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确诊的52例周围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分化级别患者的MSCT灌注成像参数;分析灌注参数与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高分化、中分化周围型NSCLC患者BF、BV、PS、MTT及PH数值均高于低分化周围型NSCLC,以高分化周围型NSCLC的BF、BV、PS、MTT及PH数值最高。各个灌注参数值,其中高分化、中分化周围型NSCLC的BF、PH与低分化周围型NSCLC比较差异显著(P<0.05),三者BV、PS及MTT数值比较,均为明显差异(P>0.05)。周围型NSCLC患者灌注参数BF、PH与其分化程度成负相关,且相关性显著(P<0.05)。结论MSCT灌注成像检查可有效反映周围型NSCLC的分化程度,其灌注参数中BF、PH对评估其分化程度有一定帮助,与周围型NSCLC分化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灌注成像 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 分化程度
下载PDF
MSCT三维骨重建技术在髋关节骨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5
作者 高岩 刘震钢 +1 位作者 李小硕 韩子旭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2期157-159,共3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三维骨重建技术在髋关节骨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8月我院收治98例髋关节骨折患者,均行常规X线检查和MSCT检查,并进行MSCT三维重建,观察X线片、二维MSCT图像和MSCT骨三维重建图像。结...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三维骨重建技术在髋关节骨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8月我院收治98例髋关节骨折患者,均行常规X线检查和MSCT检查,并进行MSCT三维重建,观察X线片、二维MSCT图像和MSCT骨三维重建图像。结果手术显示,98例患者共发现101处髋中骨折,其中35处为股骨头骨折,24处为股骨颈骨折,21处为粗隆间骨折,21处为髋臼骨折。X线漏检12处骨折,二维CT漏检7处骨折,MSCT三维骨重建未见漏检,其对髋关节骨折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及二维CT(P<0.05)。MSCT三维重建对髋臼骨折分型正确检出率高于二维CT和X线,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患者术前MSCT骨三维重建资料设计治疗方案,术中所见与资料吻合,患者手术时间(106.30±27.40)min,术中出血量(356.60±54.17)mL,术中透视时间(21.35±5.11)s,骨折愈合时间(80.46±12.29)d;术后随访显示治疗优良率为94.90%,且暂未发生并发症。结论MSCT三维骨重建可清晰显示髋关节骨折情况,有利于髋关节骨折及骨折分型诊断,对临床手术方案制定及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排螺旋ct 三维骨重建 髋关节骨折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的MPR及VR重建技术对外伤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6
作者 敖平 张玉霖 +4 位作者 朱丽 罗艺 陈聪 俞梅美 修志刚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5期149-152,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技术对外伤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10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龙泉医院收治的90例外伤性肋骨骨折患者的MSCT图像,根据轴位薄层图像分别结合MPR、VR重建图像进...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技术对外伤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10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龙泉医院收治的90例外伤性肋骨骨折患者的MSCT图像,根据轴位薄层图像分别结合MPR、VR重建图像进行诊断,比较两种重建技术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90例患者共371处肋骨骨折,其中错位骨折254处,MPR及VR的诊断敏感度率分别为98.03%(249/254)、96.85%(246/254),误诊率分别为0.40%(1/250)、0.40%(1/247),MPR及VR对肋骨错位骨折诊断的敏感度及误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R及VR对117处无错位骨折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88.03%(103/117)、74.36%(87/117),误诊率分别为2.83%(3/106)、5.43%(5/92);MPR及VR对总的肋骨骨折诊断敏感度分别为94.88%(352/371)、89.76(333/371),误诊率分别为1.12%(4/356)、1.77%(6/339);MPR对无错位骨折及总的肋骨骨折诊断敏感度高于V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误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平均诊断时间(174.59±21.64)s短于MPR平均诊断时间(211.66±27.70)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R诊断用时短,MPR对无错位骨折敏感度更高,合理利用两种重建技术能提高肋骨骨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后处理技术 肋骨骨折 诊断价值
下载PDF
术前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7
作者 张磊 米玉霞 王建业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1期83-86,共4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MLNM)中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MSCT三期增强扫描,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MSCT三期增强...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MLNM)中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MSCT三期增强扫描,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MSCT三期增强扫描在术前诊断MLNM的诊断效能。结果术后病理检查证实80例NSCLC患者中,N0期31例,N1期24例,N2期25例,其中MLNM 25例(31.25%);术前MSCT诊断N0期34例,N1期24例,N2期22例,术前MSCT对NSCLC患者N分期诊断与术后病理一致性一般(Kappa=0.735);25例合并MLNM患者中,术前MSCT确诊19例,其对NSCLC患者MLNM的诊断与病理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0.531),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00%、80.00%、78.75%、63.33%和88.00%;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在不同肿瘤直径、胸膜凹陷与否、不同肿大淋巴结位置、累及粗大肺静脉与否以及不同淋巴结短径的NSCLC患者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MS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NSCLC患者MLNM具有一定的准确性,结合原发病灶大小、胸膜凹陷、肿大淋巴结位置、累及粗大肺静脉等多方面信息可为淋巴结清扫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多排螺旋ct 增强扫描 纵隔淋巴结 转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老年冠状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
8
作者 梁崟 《临床医药实践》 2024年第3期195-197,共3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成像诊断老年冠状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50例,均接受64排128层螺旋CT(64-SCTA)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检查结果作为冠脉狭窄诊断的...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成像诊断老年冠状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50例,均接受64排128层螺旋CT(64-SCTA)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检查结果作为冠脉狭窄诊断的“金标准”,计算64-SCTA检查的诊断价值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64-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64.82%,94.35%和70.80%;进一步去除钙化节段,64-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4.09%,97.33%和84.09%,其中诊断灵敏度和准确度较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度较前提高,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诊断老年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和准确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狭窄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造影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效能研究
9
作者 肖朝华 李海军 《科技与健康》 2024年第1期17-20,共4页
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效能。选取河北省衡水市第五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 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效能。选取河北省衡水市第五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观察组接受MSCTA诊断。对比两组患者不同部位的脑动脉瘤检出率、两种检测方法下的图像质量分级情况及诊断效能。研究发现,针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可为患者实施MSCTA检查,此检查与DSA检查相比同样具有理想的诊断价值,动脉瘤检出率与图像质量较高,但与DSA此类有创检查项目相比,MSCTA对患者的影响更小,具有便捷、实惠等优势,可应用于临床诊断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 颅内动脉瘤 影像学特征 诊断影响
下载PDF
基于多层螺旋CT对康北地区藏族人群叉状肋骨的研究
10
作者 张玉霖 敖平 +4 位作者 朱丽 黄佼 修志刚 俞梅美 李为民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5期404-407,共4页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MSCT)了解康北地区藏族人群中叉状肋骨的发生率及其影像特征,以期为临床相关诊疗提供影像学参考依据。方法对1253例行胸部MSCT检查的康北地区藏族患者(男661例,女592例)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叉状肋骨发生...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MSCT)了解康北地区藏族人群中叉状肋骨的发生率及其影像特征,以期为临床相关诊疗提供影像学参考依据。方法对1253例行胸部MSCT检查的康北地区藏族患者(男661例,女592例)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叉状肋骨发生情况及其在性别、侧别间的差异,观察叉状肋骨发生部位、与肋软骨连接处的形态学特征及邻近肋间隙改变情况等。结果1253例患者的胸部MSCT中发现57例患者存在叉状肋骨,共发现64处叉状肋骨,患者层面叉状肋骨发生率为4.55%,其中51例单发,6例多发;叉状肋骨男性发生率为4.99%(33/661),女性发生率为4.05%(24/592),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叉状肋骨发生率为56.14%(32/57),左侧发生率为33.33%(19/57),双侧发生率为10.53%(6/57),不同侧别间叉状肋骨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叉状肋骨见于第2~8肋骨,以第3~5肋为主。叉状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呈闭孔型55处(85.94%),开孔型5处(7.81%),开放型3处(4.69%),其他类型1处(1.56%);62处(96.88%)出现上肋间隙变窄。结论康北地区藏族人群中叉状肋骨的发生率为4.55%,好发于第3~5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以闭孔型多见,上肋间隙多变窄。MSCT可准确诊断叉状肋骨并提供精准影像学评估,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肋软骨变异 叉状肋骨 发生率 多层螺旋ct
下载PDF
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硬化程度与MSCTA评估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及联合预测价值
11
作者 梁耘 莫健姣 +3 位作者 杨静爱 吴英宁 李保生 黄昌辉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5期67-69,73,共4页
目的研究分析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硬化程度与MSCTA评估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与联合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在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确诊及疑似冠心病的30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颈动脉彩超和冠... 目的研究分析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硬化程度与MSCTA评估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与联合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在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确诊及疑似冠心病的30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颈动脉彩超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检查为金标准,计算上述两种诊断方法对冠心病检出率、阳性率、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准确性等诊断学指标,并研究分析超声评估与MSCTA评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超声与CAG检查结果一致性为Kappa=0.588,MSCTA与CAG检查结果一致性为Kappa=0.503(P<0.05);超声评估颈动脉硬化程度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33%、80.95%、79.28%、86.93%、70.97%;MSCTA评估冠脉狭窄程度的准确度为81.07%,其中轻度狭窄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54%、83.72%、83.33%、85.04%、81.90%;中度狭窄的分别为84.36%、65.28%、92.40%、78.33%、86.34%;重度狭窄的分别为86.83%、78.57%、88.56%、58.93%、95.19%;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硬化程度与MSCTA评估冠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性(r=0.852,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评估与MSCTA评估在诊断冠心病冠脉硬化程度与狭窄程度时与CAG金标准有较好的一致性,有助于提高冠心病的诊断价值,且其具有无创、简单便捷、重复性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脉狭窄 颈动脉硬化 颈动脉彩超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在婴儿脐疝的临床价值
12
作者 姚亮凤 游阿华 +2 位作者 欧阳鑫 张婧 崔运能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3期327-330,共4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婴儿脐疝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23年8月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在临床诊断为脐疝且行MSCT检查的10例脐疝婴儿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0~7月,中位年龄2月,在CT图像上观察脐疝的影像学表现,测量疝...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婴儿脐疝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23年8月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在临床诊断为脐疝且行MSCT检查的10例脐疝婴儿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0~7月,中位年龄2月,在CT图像上观察脐疝的影像学表现,测量疝环宽度及疝颈比,并追踪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10例患儿均表现为脐部不同程度向前突起,腹壁肌肉中断,其疝出物为充气肠管或脂肪,或两者混合的软组织影;疝环大小为3.1~33.2 mm,中位值14.9 mm,疝颈比为0.18~2.06,中位值1.49。疝环/疝颈比最大的1例患儿行脐疝修补术,其余9例患儿采用保守治疗,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MSCT可为评估婴儿脐疝提供客观的影像学证据,在脐疝的诊断和治疗选择中具有潜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疝 多层螺旋ct 婴儿 诊断 临床价值
下载PDF
肠壁囊样积气症的MSCT征象及其在临床诊治决策中作用的探讨
13
作者 饶慧敏 马梅香 +3 位作者 卢林 沈云 陈克敏 陈大治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5-210,共6页
目的:通过比较采用不同临床治疗方案的肠壁囊样积气症(PCI)患者多层螺旋CT(MSCT)征象的差异,探讨MSCT征象在PCI临床诊治决策中的作用,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22年8月期间治... 目的:通过比较采用不同临床治疗方案的肠壁囊样积气症(PCI)患者多层螺旋CT(MSCT)征象的差异,探讨MSCT征象在PCI临床诊治决策中的作用,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22年8月期间治疗的44例PCI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保守组(34例)和手术组(10例),总结其MSCT征象特点,包括病变部位、气囊肿的大小、累计长度、在肠壁的分布、有无游离气体、门静脉积气、肠梗阻等,并比较两组间上述MSCT征象出现率的差异。结果:(1)MSCT征象:44例PCI肠壁囊样积气症气囊肿直径为0.1~3.7 cm,病变累计长度约为1.0~180 cm,1例为单发,其余为多发;浆膜下型13例(29.5%),黏膜下型15例(34.1%),混合型16例(36.4%);累及结直肠31例(70.5%),累及小肠19例(43.2%),累及胃壁、系膜处各1例(2.3%);伴有腹腔游离气体14例(31.8%);伴有肠梗阻14例(31.8%)。(2)两组间患者MSCT征象的差异:手术组与保守组之间病灶呈串珠样(90.0%vs 29.4%)、伴发门脉积气(60.0%vs 5.9%)、伴发肠梗阻(70.0%vs 20.6%)及伴发腹腔游离气体(70.0%vs 20.6%)等征象的出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变生长方式、生长部位在两组间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CI患者在MSCT上具有特征性表现;MSCT的征象特点可为PCI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当病灶呈串珠样改变,伴发门脉积气、肠梗阻及腹腔游离气体时要结合临床表现考虑手术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壁囊样积气症 多层螺旋ct 征象 外科手术
下载PDF
思维导图引导干预在肺癌患者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14
作者 杨子 李伟岚 +1 位作者 郑琰 吴景辉 《癌症进展》 2024年第3期344-347,共4页
目的探讨思维导图引导干预在肺癌患者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依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将80例肺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引导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思维导图引导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CT图像质量、... 目的探讨思维导图引导干预在肺癌患者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依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将80例肺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引导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思维导图引导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CT图像质量、心理状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检查依从性和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T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HAMD、HAMA评分均低于本组干预前,观察组患者HAMD、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检查总依从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医护人员引导态度、引导及时性、引导正确性的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思维导图引导干预能够提高肺癌患者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缓解患者的负性心理状态,提高检查依从性及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思维导图引导干预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
下载PDF
肺腺癌的MSCT征象与胸内增大淋巴结的关系分析
15
作者 曾丹丹 朱峰正 +1 位作者 李新 肖木芳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5期551-554,共4页
目的分析肺腺癌的多层螺旋CT(MSCT)征象与胸内增大淋巴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行MSCT检查的96例肺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出现胸内增大淋巴结(淋巴结短径>1 cm)分为有胸... 目的分析肺腺癌的多层螺旋CT(MSCT)征象与胸内增大淋巴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行MSCT检查的96例肺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出现胸内增大淋巴结(淋巴结短径>1 cm)分为有胸内增大淋巴结组(n=72)和无胸内增大淋巴结组(n=24),比较两组患者病理特征、MSCT征象,Logistic回归分析MSCT征象(肿瘤强化、血管集束征、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与胸内增大淋巴结的关系。结果有无胸内增大淋巴结肺腺癌患者肿瘤大小以及分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胸内增大淋巴结肺腺癌患者MSCT征象(肿瘤强化、血管集束征、分叶征、毛刺征以及胸膜凹陷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大小、分化程度、肿瘤强化和毛刺征均与胸内增大淋巴结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系数分别为2.866、3.108、3.317和3.343,肿瘤大小、肿瘤强化和毛刺征均与胸内增大淋巴结呈正相关,肿瘤越大、强化程度越高、出现毛刺征,则越有可能出现胸内增大淋巴结;肿瘤分化程度与胸内增大淋巴结呈负相关,肿瘤分化程度越低,则越有可能出现胸内增大淋巴结。结论肺腺癌的MSCT表现如肿瘤大小、分化程度、CT强化程度、毛刺征均是胸内淋巴结增大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多层螺旋ct 征象 胸内增大淋巴结
下载PDF
三期增强CT扫描联合血清AFP和VEGF水平诊断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研究
16
作者 哈鹏 苏晓晨 付宾鹏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51-254,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对肝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诊治的肝内占位性病变患者82例,均接受MS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检查,采取细针穿刺...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对肝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诊治的肝内占位性病变患者82例,均接受MS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检查,采取细针穿刺活检或手术组织行常规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FP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VEGF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三期增强CT扫描联合血清AFP和VEGF水平诊断肝细胞癌(HCC)的效能。结果在本组82例肝占位患者中,病理学检查诊断肝细胞癌(HCC)43例,局灶性增生性结节(FPN)39例,MSCT扫描诊断原发性肝癌(PLC)36例,诊断良性病灶46例;HCC病灶平扫及增强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CT值分别为(33.2±1.7)、(68.2±2.4)、(61.5±1.2)和(31.9±1.6),均显著低于FPN病灶【分别为(40.1±2.5)、(92.5±3.1)、(76.8±2.6)和(63.2±3.7),P<0.05】;HCC患者血清AFP和VEGF水平分别为(310.5±25.3)ng/mL和(97.6±62.1)ng/L,均显著高于FPN患者【分别为(23.6±3.2)ng/mL和(65.4±19.8)ng/L,P<0.05】;MSCT诊断恶性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4%和97.4%,采用CT联合血清指标诊断可以将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都提高到97.4%。结论应用三期增强CT扫描扫描联合血清AFP和VEGF水平对判断肝内占位性病变的性质有帮助,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肝内局灶性增生性结节 多层螺旋ct 甲胎蛋白 诊断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联合miR-527、miR-25检测对早期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17
作者 李振伟 赵宏伟 杜森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联合血清miR-527、miR-25检测对早期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8例,同期良性肝病患者50例,对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qRT-PCR法检测血清miR-527、miR-25水平...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联合血清miR-527、miR-25检测对早期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8例,同期良性肝病患者50例,对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qRT-PCR法检测血清miR-527、miR-25水平。ROC曲线分析血清miR-527、miR-25水平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四表格法分析多层螺旋CT联合血清miR-527、miR-25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miR-527、miR-25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肝病患者(P<0.05);ROC曲线结果表明,血清miR-527水平诊断原发性肝癌的AUC为0.753,敏感性为74.36%,特异性为70.00%;血清miR-25水平诊断发生原发性肝癌的AUC为0.722,敏感性为61.54%,特异性为72.00%。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结果显示,原发性肝癌患者76例,其中弥漫型肝癌12例,结节型肝癌38例,巨块型肝癌26例;良性肝病患者52例。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为78.21%(61/78),特异性为70.00%(35/50),准确度为75.00%(96/128);多层螺旋CT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具有一致性(Kappa值=0.479,P<0.05)。多层螺旋CT联合血清miR-527、miR-25水平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为96.15%(75/78)、特异性为68.00%(34/50),准确度为85.16%(109/128);三者联合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具有较好一致性(Kappa值=0.673,P<0.05),且联合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度显著高于多层螺旋CT、miR-527、miR-25单独诊断(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联合血清miR-527、miR-25检测对早期原发性肝癌诊断准确度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miR-527 miR-25 原发性肝癌 诊断
下载PDF
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和醋酸-靛胭脂染色联合多层螺旋CT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效能及临床意义
18
作者 杨亮 冯志华 +4 位作者 马为灵 马伟凤 陈帅 张立霞 吴吉海 《中国内镜杂志》 2024年第2期9-16,共8页
目的 分析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和醋酸-靛胭脂染色联合多层螺旋CT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效能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2年3月于该院就诊的202例疑似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ME-NB... 目的 分析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和醋酸-靛胭脂染色联合多层螺旋CT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效能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2年3月于该院就诊的202例疑似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ME-NBI、醋酸-靛胭脂染色和多层螺旋CT检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curve),分析不同检查方法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以胃癌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四格表,分析ME-NBI、醋酸-靛胭脂染色联合多层螺旋CT和三者联合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 ME-NBI和醋酸-靛胭脂染色两者联合检查的图像质量明显高于各自单独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临床特征中的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E-NBI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3,准确度为85.64%,敏感度为88.37%,特异度为83.62%,醋酸-靛胭脂染色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AUC为0.814,准确度为81.68%,敏感度为83.72%,特异度为80.17%,多层螺旋CT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AUC为0.804,准确度为80.69%,敏感度为82.56%,特异度为79.31%,三者联合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AUC为0.893,准确度为89.60%,敏感度为93.02%,特异度为87.07%。结论 ME-NBI和醋酸-靛胭脂染色联合多层螺旋CT,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 醋酸-靛胭脂染色 多层螺旋ct 早期胃癌 癌前病变 诊断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及漏诊的原因分析
19
作者 李洋洋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期110-113,共4页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MSCT)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及漏诊的原因。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2年3月283例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SCT检查淋巴结转移情况,将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较...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MSCT)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及漏诊的原因。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2年3月283例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SCT检查淋巴结转移情况,将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较,分析MSCT的诊断价值。根据漏诊情况将确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分为漏诊组(n=41)和未漏诊组(n=128)。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MSCT漏诊的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性。结果283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淋巴结转移169例,MSCT检查出淋巴结转移128例,漏诊41例。MSCT诊断阳性符合率为92.75%,阴性符合率为71.72%,总符合率为81.98%。ROC曲线显示,MSCT的AUC为0.741(95%CI:0.723~0.826),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高分化、Ki-67阴性、间质浸润深度<1/2是MSCT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漏诊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肿瘤大小是独立保护因素(P<0.05)。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性。结论MSCT对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良好。但对于肿瘤大小<4cm、高分化、Ki-67阴性、间质浸润深度<1/2的患者可能出现漏诊,对此类患者应结合其他辅助检查进行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 宫颈癌 淋巴结转移 漏诊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研究
20
作者 乔龙虎 贺莉 王超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4期26-27,共2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颅内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亳州市中医院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和多层螺旋CT检查(MSCTA),对比DSA和MSCTA在颅内脑动脉瘤的...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颅内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亳州市中医院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和多层螺旋CT检查(MSCTA),对比DSA和MSCTA在颅内脑动脉瘤的瘤体直径、瘤颈宽度、动脉瘤位置、图像质量分级情况。结果DSA和MSCTA在颅脑动脉瘤体直径、瘤体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和MSCTA在诊断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椎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的颅脑动脉瘤体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方法均有高质量的图像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A和DSA在诊断颅内脑动脉瘤大小、位置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价值,MSCTA创伤小、检查时间短、检查费用低,可作为DSA诊断颅内脑动脉瘤的替代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 颅内脑动脉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