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13钢表面多弧离子镀CrAlN涂层的显微硬度及耐磨性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袁嵩 王帅 +3 位作者 方略 张永伟 李晓燚 周志明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23年第11期115-120,共6页
目的 提高H13热作模具钢表面的显微硬度及耐磨性。方法 通过多弧离子镀技术,分别对未经热处理的H13钢、淬火H13钢以及氮化H13钢的表面进行多弧离子镀沉积Cr Al N涂层,并分别对这3种基体上的Cr Al N涂层的显微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进行研... 目的 提高H13热作模具钢表面的显微硬度及耐磨性。方法 通过多弧离子镀技术,分别对未经热处理的H13钢、淬火H13钢以及氮化H13钢的表面进行多弧离子镀沉积Cr Al N涂层,并分别对这3种基体上的Cr Al N涂层的显微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进行研究。结果 涂层表面均较为平整,且出现了白色小颗粒。经过淬火和氮化处理后,H13钢Cr Al N涂层的显微硬度达到3 300HV以上,达到基体的14倍多。与基体的摩擦系数相比,淬火和氮化处理后,H13钢的摩擦系数比基体低,镀膜后的摩擦系数比基体高。氮化H13钢表面Cr Al N涂层的磨损机理主要是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共同作用,淬火H13钢的Cr Al N涂层磨损机理主要是黏着磨损;淬火和氮化后H13钢基体上CrAlN涂层的耐磨性均得到较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13钢 CrAlN涂层 多弧离子镀 摩擦磨损 显微硬度 显微组织
下载PDF
多弧离子镀TiN与不同金属基材间的接触界面与表面特性 被引量:8
2
作者 徐富春 王水菊 +3 位作者 林秀华 汤丁亮 张棋河 薛茹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9-74,共6页
用多弧离子镀技术在不同金属基材上进行TiN镀膜实验 ,制备了TiN/Fe、TiN/Cu和TiN/Cr/Cu复合膜 .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X射线衍射仪 (XRD)和光电子能谱 (XPS) ,研究了TiN与Fe、Cu和Cr/Cu三种不同衬底接触界面的形貌、结构及其表面特... 用多弧离子镀技术在不同金属基材上进行TiN镀膜实验 ,制备了TiN/Fe、TiN/Cu和TiN/Cr/Cu复合膜 .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X射线衍射仪 (XRD)和光电子能谱 (XPS) ,研究了TiN与Fe、Cu和Cr/Cu三种不同衬底接触界面的形貌、结构及其表面特性 .SEM观察发现 ,在一定离子镀膜条件下 ,TiN涂层可与Fe、Cu和Cr/Cu金属基材形成均匀平整的接触界面 ,在铜基上TiN界面清晰 ,在Fe与Cr/Cu界面有明显的层状晶界微结晶分布 .XRD分析显示 ,Fe、Cu和Cr/Cu表面生成的薄膜都包含TiN、Ti2 N等多晶相 ,在Cr/Cu界面还包含Ti-Cr的金属间化合物 .XPS结果表明 ,表面除了TiN膜外 ,还生成TiO2 和TiOxNy 等氧化膜 .Ar+ 刻蚀 5min后 ,TiO2 消失 ,TiOxNy 减少 ,TiN则呈增加趋势 .TiN与Cr/Cu界面形成明显的Ti-Cr和Cr-Ni互扩散层 ,这有助于增强薄膜附着力 ,形成较牢固的TiN涂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弧离子镀 氮化钛 接触界面 表面特性 金属基材 表面处理 薄膜
下载PDF
对中国西部造山带地质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34
3
作者 李荣社 徐学义 计文化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020-2025,共6页
从大陆研究的视角,认为大陆造山带地质研究是广义上的陆缘地质研究,阐述了陆缘多岛弧盆构造系统及其演化过程,提出造山带内时代相近的一组蛇绿混杂岩带是"古陆缘多岛弧盆格局"的残留,"古陆缘多岛弧盆构造系统"的基... 从大陆研究的视角,认为大陆造山带地质研究是广义上的陆缘地质研究,阐述了陆缘多岛弧盆构造系统及其演化过程,提出造山带内时代相近的一组蛇绿混杂岩带是"古陆缘多岛弧盆格局"的残留,"古陆缘多岛弧盆构造系统"的基本残留形式在平面和剖面上都可能是"网结状"等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缘构造 蛇绿构造混杂带 网结状 多岛弧盆系统
下载PDF
多弧离子渗碳工艺及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郑维能 李成明 +2 位作者 贺琦 范本惠 潘俊德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3-5,共3页
用石墨阴极电弧源作为碳源,由冷阴极电弧放电产生的高能量、高密度的碳离子流,在负偏压的作用下高速轰击试样(20钢),使其加热至850~1000℃,碳原子通过扩散渗入试样表层,快速形成渗碳层。研究了工艺参数与渗层厚度的关系、渗层的显微组... 用石墨阴极电弧源作为碳源,由冷阴极电弧放电产生的高能量、高密度的碳离子流,在负偏压的作用下高速轰击试样(20钢),使其加热至850~1000℃,碳原子通过扩散渗入试样表层,快速形成渗碳层。研究了工艺参数与渗层厚度的关系、渗层的显微组织、碳浓度分布。利用俣野平面法对沿渗层深度各点处扩散系数进行了计算,探讨了渗速快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渗碳 石墨 阴极电弧源
下载PDF
多弧离子渗碳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潘俊德 范本惠 +2 位作者 李成明 郑维能 徐重 《金属热处理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39-45,共7页
介绍了多弧离子渗碳的一些成果。用石墨阴极电弧源作为渗碳源,由冷阴极电弧放电产生了高密度碳离子流。试样(A3或20钢)在负偏压的作用下,碳离子流高速轰击试样,使其加热到900~1000℃高温,碳离子渗入试样内部形成高渗速渗碳层。同时研... 介绍了多弧离子渗碳的一些成果。用石墨阴极电弧源作为渗碳源,由冷阴极电弧放电产生了高密度碳离子流。试样(A3或20钢)在负偏压的作用下,碳离子流高速轰击试样,使其加热到900~1000℃高温,碳离子渗入试样内部形成高渗速渗碳层。同时研究了工艺参数与渗层厚度的关系,渗碳层的显微组织,渗层碳浓度分布。试验表明,这种多弧离子渗碳技术,是一种新的金属表面等离子渗碳技术,是离子渗碳工艺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弧离子渗碳 石墨阴极电弧源
原文传递
20钢离子镀TiN的组织和性能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桂生 胡新 《云南冶金》 2008年第5期43-46,共4页
以20钢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弧离子镀的方法,表面制备了氮化钛涂层。通过用磨损试验和组织观察,探讨性能和组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硬度的基体对表面氮化钛形成良好支撑,有助于改善涂层的耐磨性。20钢表面沉积TiN涂层,可以提高表面... 以20钢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弧离子镀的方法,表面制备了氮化钛涂层。通过用磨损试验和组织观察,探讨性能和组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硬度的基体对表面氮化钛形成良好支撑,有助于改善涂层的耐磨性。20钢表面沉积TiN涂层,可以提高表面的硬度,在较低载荷下能够明显降低摩擦系数、磨损量,改善耐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钢 多弧离子镀 氮化钛涂层 磨损
下载PDF
Givens-Gentleman正交变换及其在卫星激光测距三级复弧估计技术中的应用
7
作者 张瑞华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21-225,共5页
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不求平方根的 Givens Gentlem an 正交变换解线性无偏最小方差估计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这种方法在卫星激光测距三级复弧估计技术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最小方差估计 正交变换 三级复弧 卫星激光测距
下载PDF
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OF PRESENT GLOBAL PLATE MOTION USING SLR TECHNIQUE
8
作者 朱文耀 张华 冯初刚 《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 SCIE 1990年第12期1477-1487,共11页
Using thelast 5 years' (1983—1988) global Satellite Laser Ranging (SLR) data of satellite Lageos, we have determined the present-day change rate of the baseline length among those SLR stations located in the Nort... Using thelast 5 years' (1983—1988) global Satellite Laser Ranging (SLR) data of satellite Lageos, we have determined the present-day change rate of the baseline length among those SLR stations located in the North America, South America, Indaia, Pacific and Eurasia plates. The precision estimated is better than 1 cm/a. The results of this determination agree with those obtained by the geologic tectonic rate model of Minster and Jordan (1978).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motion of those regions located faraway from the plate boundary is probably stable in the past million years. In some regions at the plate boundary the result is found disagreed with the M/J model. For example, the determined change rate of the Monumeny Peak-Ouincy baseline across the famous San-Andreas transform fault is 2.9cm/a (M/J:5.3 cm/a). This might be explained with the hypothesis that periodic deformations occurring at the plate boundary and sudden deformations occurring only in the plate boundary zone. We have also found the intraplate motion at the rate 1 cm/a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in the North America plate.A brief introduction is also given to the principle and the estimation method called 'multistage-multiarc' for determining the plate motion by the SLR technique along with an analysis of error sources in determin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R TECHNIQUE GLOBAL PLATE motion BASELINE change rate multiarc metho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