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sm of expanding swept volume by nano-sized oil-displacement agent
1
作者 LEI Qun LUO Jianhui +6 位作者 PENG Baoliang WANG Xiaocong XIAO Peiwen WANG Pingmei HE Lipeng DING Bin GENG Xiangfe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5期991-997,共7页
The effect of expanding swept volume by iNanoW1.0 nanoparticles in ultra-low permeability core was studied by 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technology,and the mechanism of expanding swept volume was expl... The effect of expanding swept volume by iNanoW1.0 nanoparticles in ultra-low permeability core was studied by 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technology,and the mechanism of expanding swept volume was explained by oxygen spectrum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7O-NMR)experiments and capillarity analysis.The results of the LF-NMR experiment show that the nano-sized oil-displacement agent iNanoW1.0 could increase the swept volume by 10%-20%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water flooding,making water molecules get into the low permeable region with small pores that conventional water flooding could not reach.17O-NMR technique and capillary analysis proved that iNanoW1.0 nanoparticles could weaken the association of hydrogen bonds between water molecules,effectively change the structure of water molecular clusters,and thus increasing the swept volume in the low permeable region.The ability of weakening association of hydrogen bonds between water molecules of iNanoW1.0 nanoparticles increases with its mass fraction and tends to be stable after the mass fraction of 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particles nano-SIZED oil-displacement agent WATER FLOODING swept volume WATER molecular hydrogen bonding capillary action
下载PDF
生物纳米驱油剂体系的制备与性能评价
2
作者 王博 邓舒元 +2 位作者 冯青 佘跃惠 张凡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76-683,703,共9页
为了实现油田的绿色高效开发,通过芽孢杆菌3096-3(Bacillus sp. 3096-3)代谢产物脂肽类表面活性剂与希瓦氏菌CD-8(Shewanella sp. CD-8)还原产物纳米铁颗粒进行复配,形成一种绿色、环保、高效的新型生物纳米驱油体系。通过液相色谱-质... 为了实现油田的绿色高效开发,通过芽孢杆菌3096-3(Bacillus sp. 3096-3)代谢产物脂肽类表面活性剂与希瓦氏菌CD-8(Shewanella sp. CD-8)还原产物纳米铁颗粒进行复配,形成一种绿色、环保、高效的新型生物纳米驱油体系。通过液相色谱-质谱分析(HPLC-MS/MS)、红外吸收光谱分析(FT-IR)、X射线粉晶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粒径与Zeta电位分析等方法对菌株的代谢产物、还原产物以及复配体系的分散稳定性进行了表征,并探究了复配体系的乳化性能与提高采收率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由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和纳米铁颗粒复配而成的生物纳米驱油剂体系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乳化性能与纳米铁颗粒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在实验条件范围内,渗吸采收率随纳米颗粒浓度与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温度为70℃下纳米铁颗粒浓度为100 mg/L时的生物纳米驱油剂体系渗吸采收率最高可达56.80%,渗吸采收率效果优于单一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与纳米铁流体。所研制的生物纳米驱油剂体系为油田的绿色开发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纳米驱油剂 纳米颗粒 乳化性能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非常规油藏补能提采开发方式研究进展及路径优选
3
作者 许宁 满安静 +3 位作者 徐萍 张帅迁 许琬晨 葛艳阳 《中外能源》 CAS 2023年第8期38-46,共9页
致密油、页岩油等非常规油藏采用水平井体积压裂开发之后,面临持续补充地层能量、减缓产量递减和提高采收率等问题。通过调研分析,在目前压裂、吞吐和驱替3大类开发方式,水、纳米剂、表面活性剂、CO_(2)、减氧空气5种主要注入剂构成的2... 致密油、页岩油等非常规油藏采用水平井体积压裂开发之后,面临持续补充地层能量、减缓产量递减和提高采收率等问题。通过调研分析,在目前压裂、吞吐和驱替3大类开发方式,水、纳米剂、表面活性剂、CO_(2)、减氧空气5种主要注入剂构成的20余种接续补能提采细分开发方式中,聚焦补能稳产提采,根据不同开发方式的实验结果和现场试验效果,认识到吞吐类方式在前1~2周期效果好,但地层能量不断被消耗,不可持续。压裂类方式仅在一次改造规模小、潜力层段未压裂或压裂改造不彻底等情况下有效,在压裂工艺没有很大提升时效果不平衡。驱替是一种连续补能方式,特别是纳米剂周期驱替将驱替作用与渗吸机理相结合,可有效扩大非常规油藏微观波及体积,提高驱油效率,而且可有效降低和化解水淹与注不进风险,是致密油、页岩油等非常规油藏较好的接续开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藏 补能提采 压裂 吞吐 周期驱替 纳米剂
原文传递
核壳结构抗剪切驱油剂的合成及性能测试
4
作者 曹孟菁 朱维耀 +1 位作者 郭光范 杨金尧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39-1745,共7页
目前聚合物溶液作为驱油剂在注入过程中,由于受到高速剪切降解作用的影响,导致溶液粘度大幅下降,影响了聚合物溶液的性能。本文通过调控有机单体质量比,合成出了粘度可调控的核壳结构聚合物微球,采用TEM、红外、粘度计等分析手段对合成... 目前聚合物溶液作为驱油剂在注入过程中,由于受到高速剪切降解作用的影响,导致溶液粘度大幅下降,影响了聚合物溶液的性能。本文通过调控有机单体质量比,合成出了粘度可调控的核壳结构聚合物微球,采用TEM、红外、粘度计等分析手段对合成的核壳结构聚合物微球进行表征,同时对其增粘性、抗剪切性、抗盐性和粘温性进行了研究。表征结果显示,合成的核壳结构聚合物微球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均一性。实验结果表明,有机单体质量比为7∶3时,合成的核壳结构聚合物微球具有良好的增粘性能。剪切速率从3500r/min到11500r/min,聚合物的粘度保留率均在82%以上。温度从20℃上升到60℃时,其聚合物粘度保留率最大可达91%,表现出良好的抗温能力。盐浓度为10000mg/L时,合成出的核壳结构聚合物微球粘度保留率远高于非核壳结构聚合物微球溶液的粘度,表现出良好的抗盐能力。本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结构 抗剪切性 驱油剂 纳米二氧化硅 耐温性
下载PDF
纳米微乳液驱油体系的构建及性能评价
5
作者 郑存川 张莉伟 +3 位作者 徐金山 曾美婷 付高峰 付玉龙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23年第1期89-94,共6页
微乳液驱油是一种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由十二烷基甜菜碱、异丙醇和90~120石油醚等制备微乳液,采用拟三元相图法研究助表面活性剂与表面活性剂比值Km对微乳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Km值的增大,形成微乳区的面积先增大后减小,当Km=2时... 微乳液驱油是一种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由十二烷基甜菜碱、异丙醇和90~120石油醚等制备微乳液,采用拟三元相图法研究助表面活性剂与表面活性剂比值Km对微乳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Km值的增大,形成微乳区的面积先增大后减小,当Km=2时具有最大面积。通过微乳液稀释法制备了纳米微乳液驱油剂,采用激光散射系统和旋转滴界面张力仪分别测定其粒径分布和界面张力,结果表明:浓度为0.25%的平均粒径为149.0 nm;浓度为0.3%时具有最低界面张力为1.780 44 mN/m。实验室评价了纳米微乳液驱油剂的性能,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均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浓度为0.5%时具有最大起泡高度为140 mm;浓度为0.3%时有最大乳化效率为55.0%;浓度为0.2%时具有最大洗油效率为88.39%;浓度为0.3%时总驱油采收率为86.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微乳液 驱油剂 三元相图 助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纳米磁流体在驱油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常紫汐 于洪江 +1 位作者 程渊 杜春保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35,共5页
综述了基于磁性纳米材料所构建的纳米磁流体在提高原油采收率中的应用;总结了纳米磁流体的驱油机理,重点论述了基于氧化铁、钴铁氧体和镍铁氧体等磁性纳米材料所构建的纳米磁流体在提高原油采收率中的应用进展;最后对纳米磁流体在驱油... 综述了基于磁性纳米材料所构建的纳米磁流体在提高原油采收率中的应用;总结了纳米磁流体的驱油机理,重点论述了基于氧化铁、钴铁氧体和镍铁氧体等磁性纳米材料所构建的纳米磁流体在提高原油采收率中的应用进展;最后对纳米磁流体在驱油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纳米材料 纳米磁流体 提高采收率 驱油
原文传递
纳米驱油剂提高原油采收率效果及作用机理分析
7
作者 李鸿儒 卢祥国 +3 位作者 王晓燕 殷庆国 李毓 曹豹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5-311,共7页
为高效开发大港油田低渗致密储层,通过纳米驱油剂CN-1的粒径分布、界面张力、润湿性和乳化性测试研究了纳米驱油剂CN-1的物化性质,针对大港致密油田开展静态渗吸实验和常规驱替实验,并对CN-1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N-1是一种非... 为高效开发大港油田低渗致密储层,通过纳米驱油剂CN-1的粒径分布、界面张力、润湿性和乳化性测试研究了纳米驱油剂CN-1的物化性质,针对大港致密油田开展静态渗吸实验和常规驱替实验,并对CN-1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N-1是一种非均相驱油剂,它由纳米颗粒与携带液组成,颗粒粒径分布10~100 nm。驱油剂CN-1和携带液与原油间界面张力均高于3.69 mN/m,它们浸泡岩心后致使油水接触角升高,岩石表面亲水性减弱。与注入水相比较,CN-1驱油剂渗吸采收率增幅较高,说明纳米驱油剂具有提高洗油效率的作用。与CN-1驱油剂相比较,尽管表面活性剂BHS溶液洗油效率较高,同时乳化作用引起“贾敏效应”也产生了扩大波及体积效果,但其注入压力明显低于CN-1驱油剂的水平,扩大波及体积效果较差,最终采收率增幅较低。纳米颗粒在岩石孔隙内滞留引起渗流阻力和注入压力升高,进而造成中低渗透部位(孔隙)吸液压差和吸液量增大,因而扩大波及体积是CN-1驱油剂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理。纳米驱油剂注入时机愈早,采收率增幅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驱油剂 粒径分布 界面张力 滞留能力 采收率 物理模拟 机理分析
下载PDF
一种分子修饰纳米驱油剂的合成与提高采收率机理的研究
8
作者 马腾 胡克剑 +6 位作者 金田 李佳蓓 史经民 王百 先思蓉 郭姿彤 陈世军 《当代化工》 CAS 2023年第12期2915-2922,2940,共9页
研究了纳米二氧化硅粉体的有机表面改性的方法。采用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二甲基氧化胺(OA-12)和硅烷偶联剂的协同作用来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改性,分别讨论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OA-12和硅烷偶联剂的添加量对改性效果的影响。利用红... 研究了纳米二氧化硅粉体的有机表面改性的方法。采用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二甲基氧化胺(OA-12)和硅烷偶联剂的协同作用来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改性,分别讨论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OA-12和硅烷偶联剂的添加量对改性效果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IR)、热重(TG)和物理吸附等分析方法对改性前后的纳米二氧化硅粉体进行表征。测定了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基本性能,改性合成工艺结果表明,合成纳米二氧化硅驱油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在反应温度为80℃时,0A-12的添加量为3%、前期反应4.5h、硅烷偶联剂的添加量为25%、后期反应3h。改性后的纳米二氧化硅发生润湿反转,由油湿变为水湿,当加量逐渐增加,表面界面张力下降,有利于提高洗油效率;流体黏度增加,有利于提高驱油剂波及体积,由驱油实验可知,质量分数为15%的纳米流体在注入量1PV条件下,原油采收率提高5%以上,具有较好的提高采收率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 硅烷偶联剂 表面活性剂 驱油剂 采收率
下载PDF
纳米微球驱油剂化学分析及在低渗透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9
作者 李辰 武思拓 +2 位作者 曾立祥 章洋阳 吕涛 《当代化工》 CAS 2023年第11期2645-2648,共4页
利用聚合物纳米微球的远井封堵特性与改性纳米SiO_(2)近井调驱特性,在实验室内研制出了二者的纳米微球驱油体系。基于反相微乳液理论制备了性能良好的聚合物纳米微球及硅烷偶联剂改性纳米SiO_(2),分析了其化学作用机理。结合岩心驱替实... 利用聚合物纳米微球的远井封堵特性与改性纳米SiO_(2)近井调驱特性,在实验室内研制出了二者的纳米微球驱油体系。基于反相微乳液理论制备了性能良好的聚合物纳米微球及硅烷偶联剂改性纳米SiO_(2),分析了其化学作用机理。结合岩心驱替实验及现场井组试验评估了二者在低渗油田的驱替效果。结果显示:聚合物纳米微球与硅烷偶联剂改性纳米SiO_(2)先后注入会产生正向协同效应,实现高渗地层有效封堵的同时也能提高低渗区域的洗油效率,最终提高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微球驱油剂 低渗油藏 聚合物 采收率
下载PDF
特低/超低渗油藏纳米驱油剂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23
10
作者 贺丽鹏 罗健辉 +4 位作者 丁彬 王平美 彭宝亮 耿向飞 李莹莹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1-84,90,共5页
特低/超低渗油藏具有渗透率低、毛细阻力大等特点,因常规注水困难,水驱难以有效波及,仍有大量剩余油存在。本文以自制的纳米SiO_2硅溶胶为载体,创新建立了SiO_2的亲水/亲油改性方法,研发出分别具有长链烷基、羟基、短链烷基结构的亲油... 特低/超低渗油藏具有渗透率低、毛细阻力大等特点,因常规注水困难,水驱难以有效波及,仍有大量剩余油存在。本文以自制的纳米SiO_2硅溶胶为载体,创新建立了SiO_2的亲水/亲油改性方法,研发出分别具有长链烷基、羟基、短链烷基结构的亲油、亲水、憎水改性纳米SiO_2系列样品。采用光散射、红外表征了改性SiO_2的尺寸与基本结构。通过自主研发的毛细作用分析系统考察了不同类型SiO_2样品的注入性能并分析了纳米颗粒改善水注入性能、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机理。结果表明:纳米SiO_2可以有效改善水的注入性能,纳米SiO_2的粒径对水注入能力影响不大。亲水改性的纳米SiO_2能够进一步提高水的注入能力,具有提高水驱波及体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潜力。通常情况下水是以分子团簇结构存在,水分子间依靠氢键形成团簇结构,相互水团簇之间存在动态结合可能是造成特低/超低渗油藏常规注水困难的主要原因。改性纳米SiO_2硅溶胶具有胶体溶液的典型特征,硅溶胶中的纳米粒子不断地做不规则布朗运动,改变水分子的运动状态,影响氢键网络的重排机理,从而实现水分子团簇结构的改变,增加了水的注入能力,使纳米驱替液能够进入常规水难以注入的特低/超低渗油藏,扩大了波及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驱油剂 提高采收率 纳米SiO_2 改性纳米SiO_2
下载PDF
纳米驱油剂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机理 被引量:26
11
作者 雷群 罗健辉 +6 位作者 彭宝亮 王小聪 肖沛文 王平美 贺丽鹏 丁彬 耿向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37-942,共6页
采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岩心驱替实验测试iNanoW1.0纳米驱油剂扩大特低渗透岩心水驱波及体积的效果,并通过氧谱核磁共振(17O-NMR)和毛细作用分析实验分析其扩大水驱波及体积的机理。LF-NMR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iNanoW1.0纳米驱油剂... 采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岩心驱替实验测试iNanoW1.0纳米驱油剂扩大特低渗透岩心水驱波及体积的效果,并通过氧谱核磁共振(17O-NMR)和毛细作用分析实验分析其扩大水驱波及体积的机理。LF-NMR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iNanoW1.0纳米驱油剂能够在常规水驱的基础上增加10%~20%的波及体积,使水分子进入常规水驱不能波及的低渗小孔隙区域。17O-NMR实验和毛细作用分析证实iNanoW1.0纳米粒子能够减弱水分子间的氢键缔合作用,有效改变水分子网络结构,从而使普通水进入常规水驱不能波及的低渗小孔隙区域,增加波及体积;其减弱氢键缔合作用的能力随iNanoW1.0纳米粒子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强,且在达到0.1%后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子 纳米驱油剂 水驱波及体积 水分子氢键缔合作用 毛细作用
下载PDF
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的纳米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2
作者 张群 朱友益 +2 位作者 马德胜 王红庄 王强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2年第9期1599-1603,共5页
对近年来纳米技术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的应用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评述。其中包括由表面活性剂和疏水改性纳米粒子组成的纳米乳液、纳米粒子增强的粘弹表面活性剂体系、固体纳米粒子稳定的CO2气体泡沫和纳米分子沉积膜的作用机理及提高... 对近年来纳米技术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的应用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评述。其中包括由表面活性剂和疏水改性纳米粒子组成的纳米乳液、纳米粒子增强的粘弹表面活性剂体系、固体纳米粒子稳定的CO2气体泡沫和纳米分子沉积膜的作用机理及提高采收率的应用效果;还包括微-纳米颗粒封堵技术、纳米降压增注技术、纳米材料改性破乳技术、尤其是油藏纳米机器人等技术在石油开发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应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领域的纳米技术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石油采收率 纳米材料 驱油效率 波及系数
下载PDF
功能性纳米驱油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吴景春 石芳 +2 位作者 赵阳 张淼鑫 蔡丽媛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0-75,I0004,I0005,共8页
分析不同种类纳米驱油剂的物理化学特性,探讨纳米驱油剂的驱油机理,以及智能微纳米胶囊、磁性Janus纳米材料、荧光Janus纳米颗粒三种功能性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纳米材料功能性的叠加将使纳米驱油剂愈加智能化,为油气田开发工程领域提... 分析不同种类纳米驱油剂的物理化学特性,探讨纳米驱油剂的驱油机理,以及智能微纳米胶囊、磁性Janus纳米材料、荧光Janus纳米颗粒三种功能性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纳米材料功能性的叠加将使纳米驱油剂愈加智能化,为油气田开发工程领域提供支持,纳米材料分子功能化设计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驱油剂 功能特性 智能驱油 驱油机理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纳米三元复合聚合物驱油剂驱油效果评价 被引量:7
14
作者 曹孟菁 郭光范 +3 位作者 闫方平 陈颖超 张玉平 杨火海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5-60,共6页
以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单体,采用蒸馏沉淀法合成了一种纳米聚合物微球,利用SEM,FTIR等方法对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研究了聚合物微球的抗温抗盐性、渗流规律、渗流特征及驱油影响因素等。... 以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单体,采用蒸馏沉淀法合成了一种纳米聚合物微球,利用SEM,FTIR等方法对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研究了聚合物微球的抗温抗盐性、渗流规律、渗流特征及驱油影响因素等。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纳米聚合物微球具有良好的吸水膨胀性能、抗盐性和抗温性。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在渗透率为8.85×10^-3~29.87×10^-3μm^2的岩心中流动时,表现出非达西渗流特征,其膨胀体系在岩心上可起到封堵效果。聚合物微球颗粒膨胀后的分散体系使水相相对渗透率下降。温度和注入颗粒段塞尺寸对聚合物微球的提高采收率均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 纳微聚合物颗粒 驱油剂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纳米驱油剂在增注驱油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任晓娟 王睿 +3 位作者 潘谦宏 齐银 阿斯亚·巴克 罗向荣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7-151,共5页
为分析纳米驱油剂在低渗储层增注驱油中的作用,评价了以硅烷偶联剂改性的纳米SiO_(2)为主要成分的纳米驱油剂的基本性能,通过枣湾区块长6储层天然岩心和微观模型驱替实验研究了纳米驱油剂的流动特征和驱油特征。结果表明,纳米驱油剂中... 为分析纳米驱油剂在低渗储层增注驱油中的作用,评价了以硅烷偶联剂改性的纳米SiO_(2)为主要成分的纳米驱油剂的基本性能,通过枣湾区块长6储层天然岩心和微观模型驱替实验研究了纳米驱油剂的流动特征和驱油特征。结果表明,纳米驱油剂中的纳米颗粒粒径较小,具有较低的油水界面张力、良好的亲水性及一定的静态吸附能力。30℃下,0.1%纳米驱油剂的油水界面张力为0.784 mN/m,在亲水和亲油载玻片上的润湿接触角分别为22.5°和16.2°,在长6岩心表面的平均静态吸附量为0.0033 mL/g。纳米驱油剂可以驱替常规水驱波及不到的圈闭在小孔隙中的残余油,且能剥离吸附在孔隙表面的油,对片状集中分布残余油的驱替效果好于网状分散分布的残余油。在微观模型和天然岩心中注入1 PV 0.1%纳米驱油剂后,水驱渗透率分别提高55.2%~56.7%和34.3%~55.4%,驱油效率分别提高10.9%~21.6%和6.1%~10.1%,增注驱油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储层 纳米驱油剂 采收率 渗透率 增注驱油
下载PDF
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水化膨胀的耐温抗盐性 被引量:4
16
作者 曹孟菁 朱维耀 +3 位作者 韩光明 张玉平 郭光范 杨金尧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5-290,共6页
合成了一种粒径约300 nm的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采用SEM,XRD,VSM等分析手段对合成的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进行表征,考察了NaCl含量、温度、地层水类型和pH对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膨胀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的封堵性能... 合成了一种粒径约300 nm的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采用SEM,XRD,VSM等分析手段对合成的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进行表征,考察了NaCl含量、温度、地层水类型和pH对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膨胀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的封堵性能。表征结果显示,合成的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均一性,且纯度较高。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抗温、抗盐性能良好,温度从60℃增加到100℃时,微球的膨胀倍率从5.2增至6.4;氯化钙和氯化镁水型及pH对微球膨胀倍率影响较大,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可以对1.2μm的核孔膜形成有效封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 纳微米聚合物颗粒 驱油剂 水化膨胀性能 抗温抗盐
下载PDF
纳米SiO2/HPAM/SDS分散体系稳定性的改进及其对驱油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五花 王业飞 +1 位作者 何臻培 丁名臣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87-1096,I0005,共11页
分析了60℃、1.0×10^4mg/L氯化钠盐水和模拟地层水中纳米SiO2/HPAM/SDS分散体系的浊度实验及Zeta电位,发现Ca^2+、Mg^2+离子是体系失去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根据沉降实验及Zeta电位分析仪探讨了降低pH值和添加络合剂对模拟地层水中纳... 分析了60℃、1.0×10^4mg/L氯化钠盐水和模拟地层水中纳米SiO2/HPAM/SDS分散体系的浊度实验及Zeta电位,发现Ca^2+、Mg^2+离子是体系失去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根据沉降实验及Zeta电位分析仪探讨了降低pH值和添加络合剂对模拟地层水中纳米SiO2/HPAM/SDS体系稳定性的改善效果及机理,同时利用流变仪及界面张力仪分析了两种方法对体系驱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降低,体系的Zeta电位绝对值降低,但SiO2周围H^+保护层的形成及水化作用力的增强改善了体系的稳定性;络合剂Na2EDTA、ATMP和Na4EDTA均能增强体系的稳定性,Na2EDTA和ATMP络合Ca^2+、Mg^2+的同时降低了体系的pH值,而体系的黏度随pH值的降低急剧下降;Na4EDTA加入后,体系的pH值增大,稳定配位化合物的形成使体系的Zeta电位绝对值、黏度、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增加,降低界面张力的能力增强。因此,在SiO2质量分数为0.5%的体系中加入质量分数为0.4%的Na4EDTA(最佳质量分数),采收率提高了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2 PH值 络合剂 稳定性 驱油性能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修饰SiO_2纳米颗粒增强油/水界面活性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建荣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86-392,共7页
中高渗透率老油田进入高含水开采期后,剩余油分布零散,提高采收率难度大。纳米颗粒在老油田提高采收率方面优势明显:它在水中形成纳米尺度的小颗粒,大幅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使孔隙中的原油易于被驱替出来;同时,纳米颗粒对小孔道有暂时堵... 中高渗透率老油田进入高含水开采期后,剩余油分布零散,提高采收率难度大。纳米颗粒在老油田提高采收率方面优势明显:它在水中形成纳米尺度的小颗粒,大幅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使孔隙中的原油易于被驱替出来;同时,纳米颗粒对小孔道有暂时堵塞作用,通过扩大波及提高采收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SiO_2纳米颗粒接枝各类表面活性剂的溶液分散性和界面活性。首先筛选得到羧酸链修饰的SiO_2体系,考察了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从50.880 m N/m降低至37.956 mN/m)。引入Janus结构(双子结构),设计了烷烃和羧酸表面活性剂混合修饰的SiO_2纳米颗粒。研究结果表明,该结构能够进一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从37.956 mN/m降低至32.028 mN/m),表明了纳米颗粒表面修饰表面活性剂体系与界面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为高效纳米驱油剂的设计与实验合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采收率 表面活性剂 分子动力学模拟 纳米驱油剂 SiO2纳米颗粒 分散性 油水界面张力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优化纳米智能驱油剂提高采收率的研究
19
作者 张娜 吕艳军 +1 位作者 姚瑞清 李稳红 《能源化工》 CAS 2020年第6期73-80,共8页
针对低渗透油田的采收率较低的问题,利用长庆油气院研发的纳米智能驱油剂,在室内驱油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地层水矿化度、纳米智能驱油剂质量分数、温度、注入量及渗透率对采收率的影响,并通过SPSS软件的单因素和多重因素显... 针对低渗透油田的采收率较低的问题,利用长庆油气院研发的纳米智能驱油剂,在室内驱油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地层水矿化度、纳米智能驱油剂质量分数、温度、注入量及渗透率对采收率的影响,并通过SPSS软件的单因素和多重因素显著性检验,筛选出显著性因素,进一步采用软件Design Expert 8.0中Box-Behnken法进行响应面试验设计。结果表明,各因素显著性由大到小依次为:渗透率、纳米智能驱油剂质量分数、地层水矿化度、注入PV数。各因素最优条件为:矿化度30968.57 mg/L,纳米智能驱油剂质量分数0.37%,注入PV数3.14,渗透率1.81×10^3μm^2。在该条件下,采收率提高预测值为14.1606%,与重复性验证试验值误差仅为0.0677个百分点,吻合度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智能驱油剂 提高采收率幅度 响应面法
下载PDF
纳米驱油技术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14
20
作者 罗健辉 杨海恩 +4 位作者 肖沛文 王平美 郑力军 王光义 邬国栋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69-674,共6页
根据"尺寸足够小、强憎水强亲油、分散油聚并"3大特性的纳米智能驱油剂战略设计,针对低渗透油藏"注不进,采不出"的技术瓶颈,提出"纳米水和纳米油"创新设想,以SiO2纳米颗粒为载体,通过在同一纳米颗粒上实... 根据"尺寸足够小、强憎水强亲油、分散油聚并"3大特性的纳米智能驱油剂战略设计,针对低渗透油藏"注不进,采不出"的技术瓶颈,提出"纳米水和纳米油"创新设想,以SiO2纳米颗粒为载体,通过在同一纳米颗粒上实现多功能集成,研制出具有破坏/减弱水分子强氢键缔合作用的第一代纳米驱油剂iNanoW1.0。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和毛细作用分析实验,分析了水中加入的介质对减弱/破坏水分子间氢键作用力的影响;通过低场核磁分析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比较了iNanoW1.0驱和普通水驱的注入性能与驱替效果,并在长庆姬源油田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iNanoW1.0通过破坏水分子动态网络结构,使普通水变成"纳米水"。与普通水驱相比,iNanoW1.0驱的注入性与驱替效果均较好,注入启动压力梯度降低、特/超低渗透油藏普通水驱不可及波及体积增加。长庆超低渗现场先导试验总体呈现增液、增油、降递减的特点。长庆油田超低渗油藏首次通过注水提高了采收率,发展了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理论。图6表3参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驱油剂 纳米水 纳米油 采收率 水驱 长庆油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