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iO添加剂对高致密Ag-SnO_(2)材料力学和电接触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范玉卓 梁滢雪 +2 位作者 陈良玉 彭一洋 李桂景 《贵金属》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66,共8页
为提高Ag-SnO_(2)电接触材料的综合性能,采用真空热复压技术实现了高效致密化,研究了纳米和亚微米NiO添加剂对力学和耐电弧侵蚀性能的影响及机理。借助电子背散射衍射仪(EBS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材料的微观结构及电弧侵蚀形貌... 为提高Ag-SnO_(2)电接触材料的综合性能,采用真空热复压技术实现了高效致密化,研究了纳米和亚微米NiO添加剂对力学和耐电弧侵蚀性能的影响及机理。借助电子背散射衍射仪(EBS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材料的微观结构及电弧侵蚀形貌。结果表明:含纳米NiO添加剂的Ag-SnO_(2)材料的相对密度显著增加,高达99.78%,电导率超过72%IACS。纳米NiO添加剂能够增加材料的抗压强度,而亚微米NiO导致材料的极限应变出现下降趋势。NiO添加剂可显著改善Ag-SnO_(2)材料的耐电弧侵蚀性能,抑制电极表面高温蒸发和孔洞产生。由于燃弧能量明显下降和熔池粘度增加,材料的质量损失明显减少。与无NiO的材料相比,含有亚微米NiO材料的晶粒得到细化,质量损失最低,阳极和阴极分别下降36.5%和4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sno_(2)材料 NiO添加剂 致密化 力学性能 电接触性能
下载PDF
Arc erosion behaviors of AgSnO_2 contact materials prepared with different SnO_2 particle sizes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苗 王献辉 +2 位作者 杨晓红 邹军涛 梁淑华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3期783-790,共8页
To clarify the effect of SnO2 particle size on the arc erosion behavior of AgSnO2 contact material, Ag?4%SnO2 (mass fraction) contact 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sizes of SnO2 particles were fabricated by powder metallur... To clarify the effect of SnO2 particle size on the arc erosion behavior of AgSnO2 contact material, Ag?4%SnO2 (mass fraction) contact 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sizes of SnO2 particles were fabricated by powder metallurgy. The microstructure of Ag?4%SnO2 contact materials was characterized, and the relative density, hardness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were measured. The arc erosion of Ag?4%SnO2 contact materials was tested, the arc duration and mass loss before and after arc erosion were determined, the surface morphologies and compositions of Ag?4%SnO2 contact materials after arc erosion were characterized, and the arc erosion mechanism of AgSnO2 contact materials wa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ne SnO2 particle is beneficia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elative density and hardness, but decreases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With the decrease of SnO2 particle size, Ag?4%SnO2contact material presents shorter arc duration, less mass loss, larger erosion area and shallower arc erosion p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sno_2 contact materials sno_2 particle size arc erosio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HARDNESS
下载PDF
一维SnO_(2)的合成及在触点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赵金成 谢明 李红梅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56-61,共6页
SnO_(2)是O=Sn=O结构,是一种n型、宽带隙(3.6 eV)半导体氧化物,因其独特的的电子、光学和热性能,而引起广泛关注。近年来,研究者制备了1D SnO_(2)材料,如纳米棒、纳米管、纳米带、纳米线、纳米纤维、纳米晶须等纳米结构。采用热蒸发、... SnO_(2)是O=Sn=O结构,是一种n型、宽带隙(3.6 eV)半导体氧化物,因其独特的的电子、光学和热性能,而引起广泛关注。近年来,研究者制备了1D SnO_(2)材料,如纳米棒、纳米管、纳米带、纳米线、纳米纤维、纳米晶须等纳米结构。采用热蒸发、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水热法、化学气相沉积、静电纺丝、脉冲激光沉积和光刻等方法合成1D SnO_(2)纳米结构,已成为介观物理和纳米器件的研究热点。本文对1D SnO_(2)纳米结构的合成技术和生长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调查,对1D SnO_(2)形貌在Ag基电接触材料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提出一维完美单晶材料是制备高性能电接触材料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sno_(2) 纳米材料 合成方法 生长机理 银基电接触材料
下载PDF
ZnO含量对AgCuOIn_(2)O_(3)SnO_(2)ZnO材料电接触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滕汶宋 周晓龙 +3 位作者 胡晨 于杰 刘满门 王立惠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59-2166,共8页
实验采用原位反应合成法制备了4种ZnO含量不同的AgCuO(10)In_(2)O_(3)(2)SnO_(2)(2)ZnO(x),(x=0.5、1、1.5、1.8)电接触材料并制成电触头铆钉,通过XRD、SEM、JR04C触点测试机等测试手段,分析了ZnO含量对材料电接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实验采用原位反应合成法制备了4种ZnO含量不同的AgCuO(10)In_(2)O_(3)(2)SnO_(2)(2)ZnO(x),(x=0.5、1、1.5、1.8)电接触材料并制成电触头铆钉,通过XRD、SEM、JR04C触点测试机等测试手段,分析了ZnO含量对材料电接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流电压的同时增大,材料电弧侵蚀现象更为明显;ZnO含量对接触电阻、熔焊力、阳极损耗及材料转移有着不同规律的影响,ZnO含量为1.8%(质量分数)的触头具有相对稳定且较低的接触电阻,当ZnO含量为1.0%(质量分数)时平均熔焊力最低,随着ZnO含量的增大,阳极损耗及质量转移质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但ZnO含量对于燃弧能量的影响不明显;电弧侵蚀后的阳极表面形成凹坑,阴极表面形成凸峰,ZnO含量的不同,阳极表面侵蚀面积及侵蚀形貌略有不同。对比发现,添加一定含量的ZnO对于AgCuO(10)In_(2)O_(3)(2)SnO_(2)(2)材料的电接触性能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CuOIn_(2)O_(3)sno_(2)ZnO 电接触材料 电接触性能 原位反应合成法
下载PDF
Ag-SnO_(2)电接触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5
5
作者 王金龙 付翀 +3 位作者 宁静 李旭 李清馨 路杨 《贵金属》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5-92,共8页
Ag-SnO_(2)电接触材料因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抗熔焊性和耐电弧烧蚀性等特性,已经成为最有可能代替传统有毒电接触材料Ag-CdO的一种新型环保电接触材料。基于40多篇文献的分析,归纳了包括合金内氧化法、粉末冶金法、喷涂法、模板法、磁... Ag-SnO_(2)电接触材料因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抗熔焊性和耐电弧烧蚀性等特性,已经成为最有可能代替传统有毒电接触材料Ag-CdO的一种新型环保电接触材料。基于40多篇文献的分析,归纳了包括合金内氧化法、粉末冶金法、喷涂法、模板法、磁控溅射法等制备工艺,增强相改性,增强相调控等方面对Ag-SnO_(2)电接触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提出设计研发新型Ag-SnO_(2)电接触材料的新思路,为Ag-SnO_(2)电接触材料的进一步优化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接触材料 ag-sno_(2) 制备工艺 增强相改性 增强相调控
下载PDF
Cr、La共掺杂SnO_(2)电子结构和力学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许婧婷 王景芹 +2 位作者 张广智 胡德霖 黄光临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124-7131,共8页
电触头材料AgSnO_(2)的第二相SnO_(2)是一种硬度高较脆,难以加工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和平面波超软赝势法,应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下CASTEP模块建立Cr、La单掺、共掺SnO_(2)晶胞模型,掺杂比例为16.67%,... 电触头材料AgSnO_(2)的第二相SnO_(2)是一种硬度高较脆,难以加工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和平面波超软赝势法,应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下CASTEP模块建立Cr、La单掺、共掺SnO_(2)晶胞模型,掺杂比例为16.67%,几何优化后分别计算焓变值、电荷布局、能带结构、态密度、弹性模量,分析研究掺杂后SnO_(2)电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各SnO_(2)体系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都是稳定的,掺杂后Sn-O键布局数减小,Sn、O间电荷重叠减弱,O原子向杂质原子Cr移动,Cr-O成键能力强,共价性高,电子转移剧烈。掺杂后带隙值减小,导电性提高,其中Cr-La共掺SnO_(2)体系由于Cr 3d和La 5d轨道的杂化作用,在费米能级处形成杂质能级,电子跃迁所需能量大幅减小,导电性最好。力学性能方面,各SnO_(2)体系的剪切模量和杨氏模量变化趋势是相似的。单掺Cr可提高SnO_(2)抵抗剪切形变和弹性形变能力,硬度、刚度增强,韧性、延展性较差.单掺La和共掺Cr-La可提高SnO_(2)韧性,减小硬度,改善加工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o_(2) 电触头材料 第一性原理 导电性 加工性能
下载PDF
多元复合改性Ag/SnO_(2)触点材料的内氧化法制备与电气性能研究
7
作者 沈涛 穆成法 +5 位作者 曹旭丹 刘振武 李跃 陈林驰 陈晓 杨辉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32-1641,共10页
为探究掺杂组元类型及含量对多元复合改性Ag/SnO_(2)In_(2)O_(3)触点材料的内氧化法制备工艺、微观结构、显微硬度、温升、电寿命等电气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中频熔炼-铸造工艺制备了改性AgSnIn合金,通过内氧化法制备了多元复合改性Ag/Sn... 为探究掺杂组元类型及含量对多元复合改性Ag/SnO_(2)In_(2)O_(3)触点材料的内氧化法制备工艺、微观结构、显微硬度、温升、电寿命等电气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中频熔炼-铸造工艺制备了改性AgSnIn合金,通过内氧化法制备了多元复合改性Ag/SnO_(2)In_(2)O_(3)触点材料。利用AC-4电寿命型式试验平台对触点材料进行温升、电寿命性能评价。结果表明,改性Ag/SnO_(2)In_(2)O_(3)材料的内氧化工艺优选参数为700℃/5 MPa/48 h。相比于Ni、Cu或Zn二元改性而言,Ni-Cu-Zn三元改性Ag Sn合金内部存在较大的微应变,相应的改性Ag/SnO_(2)In_(2)O_(3)材料的显微硬度随着In元素含量的降低呈先上升后急剧下降。由0.47%Ni、0.4%Cu、0.43%Zn和2.1%In(质量分数)组成的改性AgSnIn合金可实现完全内氧化,相应的改性Ag/SnO_(2)In_(2)O_(3)材料表现为最佳的显微硬度(1382.49 MPa)、最长服役寿命(28989次)和合适的温升(43.69 K),这归因于显微结构中存在较大的微应变(1.9×10^(-4))和起到强化效应的晶界组织。经分析发现,在特定的In含量2.1%~3.1%(质量分数),改性Ag/SnO_(2)触点材料的电寿命循环周期与显微硬度大小之间呈正相关性,这一结果将为Ag/SnO_(2)触点材料的配方设计与电寿命性能预测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sno_(2)触点材料 内氧化 微应变 显微硬度 电寿命
原文传递
纳米片状SnO_(2)增强Ag-SnO_(2)电接触材料及性能
8
作者 董玺 刘松涛 +3 位作者 王俊勃 思芳 窦博 郑贤军 《粉末冶金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8-93,100,共7页
为增强Ag-SnO_(2)电接触材料耐电弧烧蚀性能,采用水热法制备纳米片状SnO_(2)粉体,并采用化学沉积工艺制备了Ag-SnO_(2)电接触材料。分别对SnO_(2)粉体和Ag-SnO_(2)电接触材料进行表征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纳米片状SnO_(2)厚度约为50~100... 为增强Ag-SnO_(2)电接触材料耐电弧烧蚀性能,采用水热法制备纳米片状SnO_(2)粉体,并采用化学沉积工艺制备了Ag-SnO_(2)电接触材料。分别对SnO_(2)粉体和Ag-SnO_(2)电接触材料进行表征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纳米片状SnO_(2)厚度约为50~100 nm,宽度约为500 nm,比表面积为82.789 2 m~2/g。制得Ag-SnO_(2)电接触材料组织分布均匀,维氏硬度、密度和电导率分别为:131.8,8.15 g/cm~3,32%IACS;电弧烧蚀测试后,Ag-SnO_(2)电接触材料表面没有出现明显的Ag富集区与SnO_(2)富集区,耐电弧烧蚀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化学沉积工艺 纳米片状sno_(2) ag-sno_(2)电接触材料 耐电弧烧蚀
原文传递
Ag-Cd和Ag-Sn-In合金等温内氧化过程研究
9
作者 杨文涛 缪仁梁 +2 位作者 万岱 陈潺 罗宝峰 《电工材料》 CAS 2024年第2期26-29,32,共5页
制备了8种不同成分的Ag-Cd和Ag-Sn-In合金,探究它们的等温内氧化过程,并表征了其氧化后不同区域的组织与硬度。结果表明:Ag-Cd和Ag-Sn-In合金的等温氧化曲线均呈现抛物线状。根据曲线总结出氧化厚度平方的对数与氧化时间对数的线性方程... 制备了8种不同成分的Ag-Cd和Ag-Sn-In合金,探究它们的等温内氧化过程,并表征了其氧化后不同区域的组织与硬度。结果表明:Ag-Cd和Ag-Sn-In合金的等温氧化曲线均呈现抛物线状。根据曲线总结出氧化厚度平方的对数与氧化时间对数的线性方程,并分析对比Ag-CdO和Ag-SnO_(2)-In2O_(3)触点的组织形貌及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CdO ag-sno_(2)-In2O_(3) 内氧化 电接触材料
下载PDF
氧化物添加剂对Ag-SnO_(2)电接触材料抗蠕变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天阳 马园园 +3 位作者 张小龙 冯文杰 李桂景 房学谦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41-1447,共7页
为研究氧化物添加剂对Ag基电接触材料抗蠕变性能的影响,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分别含有CuO、WO_(3)和In_(2)O_(3)的Ag-SnO_(2)材料。室温下对拉伸试样进行蠕变实验,获得蠕变特征曲线及相关参数,构建了Ag-SnO_(2)材料的蠕变本构方程。借助... 为研究氧化物添加剂对Ag基电接触材料抗蠕变性能的影响,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分别含有CuO、WO_(3)和In_(2)O_(3)的Ag-SnO_(2)材料。室温下对拉伸试样进行蠕变实验,获得蠕变特征曲线及相关参数,构建了Ag-SnO_(2)材料的蠕变本构方程。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拉伸断口形貌进行分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一步对蠕变行为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由于SnO_(2)与Ag基体间的界面强度得到提高,氧化物添加剂可显著增强Ag-SnO_(2)电接触材料的抗蠕变性能,尤其是CuO添加剂的效果最佳。模拟结果与通过实验获得的蠕变数据基本吻合,误差小于3%。研究结果对预测Ag基电接触材料的蠕变行为及改善力学性能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sno_(2)电接触材料 氧化物添加剂 抗蠕变性能 有限元模拟
原文传递
Bi_(2)Sn_(2)O_(7)掺杂对Ag/SnO_(2)材料界面润湿性及物理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郑晓华 王纯 +2 位作者 沈涛 秦海波 杨芳儿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52-558,共7页
以化学共沉淀法合成的锡酸铋(Bi_(2)Sn_(2)O_(7))为改性组元,采用座滴法研究了Bi_(2)Sn_(2)O_(7)掺杂对Ag/SnO_(2)界面润湿角的影响规律,并利用机械合金化技术结合成型烧结工艺制备了Ag/SnO_(2)(x)-Bi_(2)Sn_(2)O_(7)(y)电接触材料。采... 以化学共沉淀法合成的锡酸铋(Bi_(2)Sn_(2)O_(7))为改性组元,采用座滴法研究了Bi_(2)Sn_(2)O_(7)掺杂对Ag/SnO_(2)界面润湿角的影响规律,并利用机械合金化技术结合成型烧结工艺制备了Ag/SnO_(2)(x)-Bi_(2)Sn_(2)O_(7)(y)电接触材料。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视频光学接触角测量仪、电阻测试仪、硬度计以及密度计等表征手段对材料的物相结构、电学及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Bi_(2)Sn_(2)O_(7)粉体呈无规则颗粒状,尺寸在1~10μm。Bi_(2)Sn_(2)O_(7)掺杂能明显改善Ag与SnO_(2)之间界面润湿性,并且Bi_(2)Sn_(2)O_(7)质量分数在16.7%时润湿角最小为82°。Ag与SnO_(2)之间的润湿角越小,Ag/SnO_(2)(x)-Bi_(2)Sn_(2)O_(7)(y)电接触材料的电阻率越低,尤其在锡酸铋掺杂质量分数为2%时电阻率达到最低值,为2.28μΩ·cm,致密度和硬度HV0.3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6.96%和900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sno_(2) Bi_(2)Sn_(2)O_(7)掺杂 电接触材料 润湿性 电阻率
原文传递
双稀土元素Ce,Nd共掺杂SnO_(2)电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于双淼 王景芹 +1 位作者 陈令 刘周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77-1183,共7页
新型AgSnO_(2)材料是现在最合适代替AgCdO的电接触材料,但其使用过程中会在表面析出SnO_(2)晶体。而SnO_(2)的导电性极差,会影响电触头的使用。如何改善SnO_(2)的导电性能成了当今学者们研究的主要方向。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 新型AgSnO_(2)材料是现在最合适代替AgCdO的电接触材料,但其使用过程中会在表面析出SnO_(2)晶体。而SnO_(2)的导电性极差,会影响电触头的使用。如何改善SnO_(2)的导电性能成了当今学者们研究的主要方向。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仿真构建了稀土元素Ce和Nd分别单掺杂和共掺杂SnO_(2)超晶胞,并分析计算了它们的能带图、态密度、电荷布局和电导率。分析结果表明单掺杂和共掺杂都能使SnO_(2)的带隙缩小,能带紧密,而共掺杂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单掺杂。单掺杂时Ce原子的4f态和Nd原子的4f态分别在SnO_(2)的导带底引入新的杂质能级,导带底向着低能级方向移动。而Ce和Nd共掺杂时,在SnO_(2)的导带底和价带顶引入了更多的能级,进一步缩短了带隙;通过布局电荷分析得知Ce和Nd共掺杂SnO_(2)时体系的离子性要强于单掺杂;通过计算各个体系的电导率得到单掺杂和共掺杂都能使电导率增大,而共掺时电导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接触材料 第一性原理 sno_(2) 稀土元素共掺杂 电性能
原文传递
SnO_(2)添加剂对AgCuOIn_(2)O_(3)复合材料电接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晨 周晓龙 +2 位作者 陈力 刘满门 王立惠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22-1331,共10页
采用反应合成法结合塑性变形工艺制备了不同SnO_(2)含量的AgCuOIn_(2)O_(3)SnO_(2)电触头材料,在JF04C触点材料测试机上对不同SnO_(2)含量的电触头材料进行电接触实验,研究了该材料的接触电阻、抗熔焊性和材料转移特性,并通过扫描电镜... 采用反应合成法结合塑性变形工艺制备了不同SnO_(2)含量的AgCuOIn_(2)O_(3)SnO_(2)电触头材料,在JF04C触点材料测试机上对不同SnO_(2)含量的电触头材料进行电接触实验,研究了该材料的接触电阻、抗熔焊性和材料转移特性,并通过扫描电镜对试样阴/阳表面电侵蚀下的微观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gCuOIn_(2)O_(3)SnO_(2)触头材料接触电阻小,当测试电压不超过12 V时,接触电阻随测试次数的增加呈现缓慢下降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当电压增大到18 V时,各试样的接触电阻均增大,且增幅程度不一。对于SnO_(2)含量不变的试样,熔焊力随着测试次数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材料的燃弧能量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测试次数的增加呈锯齿形波动。电接触过程材料主要为阴极转移,材料的损耗量随SnO_(2)量的增多先增大后减小,阴/阳极触头表面呈凸凹状,且表面存在熔融金属液凝固状花样,材料转移主要以熔桥方式进行,当SnO_(2)含量在0.5wt%~1.0wt%时,电接触性能最为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合成法 AgCuOIn_(2)O_(3)sno_(2)接触电阻 抗熔焊性 电触头材料 塑性变形工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