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混合梯度负泊松比结构多工况耐撞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马芳武 王强 +2 位作者 马文婷 梁鸿宇 蒲永锋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5-97,共13页
为满足车辆实际碰撞要求,提高汽车吸能部件的耐撞性,本文基于仿生原理提出了混合梯度负泊松比结构,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同时制作试验样件进行轴向压缩试验,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并利用LS-DYNA在不同冲击角度和冲击速度工况下对9种... 为满足车辆实际碰撞要求,提高汽车吸能部件的耐撞性,本文基于仿生原理提出了混合梯度负泊松比结构,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同时制作试验样件进行轴向压缩试验,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并利用LS-DYNA在不同冲击角度和冲击速度工况下对9种不同排布方式的混合梯度结构进行仿真模拟。综合耐撞性指标对比结果表明:多工况冲击条件下的最优排布方式为横向负梯度和纵向正梯度的组合,相比于均匀梯度结构,其综合吸能量提高了19.2%,吸能稳定性提高了30.6%,改进效果明显。通过对具有不同排布方式的混合梯度结构的变形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单一的横向梯度可以提高结构的吸能稳定性,而单一的纵向梯度则可以提高结构的综合吸能性能,最优的混合梯度结构由于合理的材料分布,兼顾了综合吸能性和吸能稳定性,从内在机制上解释了最优排布方式综合性能优异的原因,有利于混合梯度负泊松比结构的工程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碰撞 吸能 功能梯度 多工况 负泊松比
下载PDF
蜂窝结构吸能特性研究进展及其增材制造应用
2
作者 李春杰 周琦 常心如 《工业技术创新》 2023年第5期84-92,共9页
蜂窝的独特结构使其在抗压抗冲击等方面具有卓越优势,越来越多研究人员受到仿生学的启发,将蜂窝结构应用于各工程技术领域。增材制造(AM)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为复杂蜂窝结构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简要论述了吸能结构的研究意义;以结构力学... 蜂窝的独特结构使其在抗压抗冲击等方面具有卓越优势,越来越多研究人员受到仿生学的启发,将蜂窝结构应用于各工程技术领域。增材制造(AM)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为复杂蜂窝结构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简要论述了吸能结构的研究意义;以结构力学为基础,考察了相对密度、冲击响应等蜂窝结构力学性能参数,并列举了总吸能、比吸能等蜂窝结构吸能效果的评价指标;展示了负泊松比蜂窝结构、新型仿生蜂窝结构相比传统蜂窝结构的吸能特性改善,并对蜂窝结构的增材制造应用进行了评述。最后,对蜂窝结构的增材制造研究进行了前瞻性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材制造 仿生学 吸能特性 蜂窝结构 负泊松比
下载PDF
砀山酥梨果实F5H表达与石细胞发育的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徐超 方志 +6 位作者 杨芳梅 杨君祎 闫冲冲 邹鹤伟 张金云 林毅 蔡永萍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78-784,共7页
薄壁细胞次生壁木质化是石细胞形成的关键,石细胞团聚合主要受木质素单体组分及官能团含量的影响。阿魏酸5-羟化酶(F5H)是木质素合成途径中的一种关键酶,主要调控紫丁香基木质素(S木质素)单体的生物合成。本研究以砀山酥梨果实为材料,利... 薄壁细胞次生壁木质化是石细胞形成的关键,石细胞团聚合主要受木质素单体组分及官能团含量的影响。阿魏酸5-羟化酶(F5H)是木质素合成途径中的一种关键酶,主要调控紫丁香基木质素(S木质素)单体的生物合成。本研究以砀山酥梨果实为材料,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得到砀山酥梨F5H全长c DNA,命名为Pb F5H(Gen Bank登录号为KC852907)。Pb F5H全长1 978 bp,其开放阅读框为1 551 bp,编码516个氨基酸,推测蛋白分子量是58.4 k Da,等电点为6.49。进化树分析表明,砀山酥梨F5H蛋白与其他物种具有很高同源性,与苹果的相似性达到96%。相关性分析表明,砀山酥梨木质素含量与石细胞含量和Pb F5H表达量高度正相关。且砀山酥梨Pb F5H参与调控梨果实S木质素单体的合成,影响木质素G/S比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砀山酥梨 PbF5H 生物信息学分析 荧光定量表达 G/S比值
原文传递
Crust and uppermost mantle structure of the Ailaoshan-Red River fault from receiver function analysis 被引量:11
4
作者 XU Mingjie1, WANG Liangshu1, LIU Jianhua2, ZHONG Kai1, LI Hua1, HU Dezhao1 & XU Zhen1 1.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2.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6年第10期1043-1052,共10页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beneath the Ailaoshan-Red River fault was obtained from receiver functions by using teleseismic body wave records of broadband digital seismic stations. The average crustal thickness, Vp/Vs r...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beneath the Ailaoshan-Red River fault was obtained from receiver functions by using teleseismic body wave records of broadband digital seismic stations. The average crustal thickness, Vp/Vs ratio and Poisson’s ratio were also estim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terface of crust and mantle beneath the Ailaoshan-Red River fault is not a sharp velocity discontinuity but a characteristic transition zone. The velocity increases relatively fast at the depth of Moho and then increases slowly in the uppermost mantle. The average crustal thickness across the fault is 36―37 km on the southwest side and 40―42 km on the northeast side, indicating that the fault cuts the crust. The relatively high Poisson’s ratio (0.26―0.28) of the crust implies a high content of mafic materials in the lower crust. Moreover, the lower crust with low velocity could be an ideal position for decoupling between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EIVER function Ailaoshan-Red River fault velocity structure Poisson's ratio CRUST and UPPER mantl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