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尾近红鲌消化系统的形态与组织学结构研究
1
作者 董立学 蒋明 +8 位作者 陆星 吉哲慧 魏辉杰 李清 孙艳红 陈见 李佩 李明光 王贵英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74,共8页
为了解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特点,采用生物学测量、苏木精-伊红染色(HE)组织学观察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31尾黑尾近红鲌[平均体重(115.71±24.12)g]消化系统各部分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为了解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特点,采用生物学测量、苏木精-伊红染色(HE)组织学观察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31尾黑尾近红鲌[平均体重(115.71±24.12)g]消化系统各部分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1)黑尾近红鲌口亚上位,口裂宽/吻长、口裂高/吻长分别为1.68±0.16、1.46±0.12;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和肠组成,肠道盘曲简单,以折点为界可将肠道分为前、中、后三段;(2)黑尾近红鲌肝脏指数为0.51±0.31,肠道系数为0.93±0.23,胰腺组织在肝脏中呈弥散性分布;(3)食道与前肠、中肠、后肠褶皱数量均差异显著,粘液细胞密度差异不显著;前肠管腔直径、褶皱高度和肌层厚度均显著高于后肠;(4)肠内面突起的皱褶发达,前肠和后肠分泌孔小而密集,微绒毛短而粗;中肠分泌孔大而多,微绒毛长而密,排列整齐。以上结果表明,黑尾近红鲌的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符合其肉食性兼具杂食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消化系统 形态学 组织学
下载PDF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加工过程腌制工艺的优化
2
作者 胡王 陈小雷 +2 位作者 李正荣 周蓓蓓 鲍俊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9-146,共8页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因肉质细腻深受消费者喜爱,其鱼体扁平,适合加工成整鱼产品,所以腌制是黑尾近红鲌加工的关键环节。为缩短腌制时间、降低鱼肉含盐量、提高黑尾近红鲌制品的安全性和标准化,本研究对黑尾近红鲌...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因肉质细腻深受消费者喜爱,其鱼体扁平,适合加工成整鱼产品,所以腌制是黑尾近红鲌加工的关键环节。为缩短腌制时间、降低鱼肉含盐量、提高黑尾近红鲌制品的安全性和标准化,本研究对黑尾近红鲌的腌制工艺进行优化。试验以鱼肉含盐量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为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加盐量、腌制时间和腌制温度3个因素进行优化。单因素试验中,加盐量分别为3%、5%、7%和9%,腌制温度为5℃、10℃、15℃和20℃,腌制时间为24 h、48 h、72 h和96 h,并通过响应面分析软件分别得到鱼肉含盐量、TVB-N值与加盐量、腌制温度、腌制时间的二次回归方程,通过计算得出最佳腌制工艺参数为:加盐量4.5%、腌制温度7℃、腌制时间38 h,此条件下黑尾近红鲌鱼肉含盐量为3.23%、TVB-N值为32.35 mg/100 g。通过验证试验,证明模型预测与实际实验结果相差很小,说明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实际生产情况。此模型能够为黑尾近红鲌的工业化生产服务,并对其他体形扁平鱼类的腌制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尾近红鲌 腌制 响应面分析法 优化
下载PDF
Construction of the first high-density genetic map for growth related QTL analysis in 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被引量:1
3
作者 Yanhong SUN Pei LI +5 位作者 Guiying WANG Renli SUN Jian CHEN Qi ZHOU Jingou TONG Qing LI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3期1118-1130,共13页
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is a fish endemic to the upper areas of the Changjiang(Yangtze)River in China.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mapping is a powerful tool to identify potential genes affecting traits of econom... 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is a fish endemic to the upper areas of the Changjiang(Yangtze)River in China.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mapping is a powerful tool to identify potential genes affecting traits of economic importance in domestic animals.In this study,a high-density genetic map was constructed with 5901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makers by sequencing 92 individual fish from a F1 family using the 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 approach.Initially,48 QTLs for total length,body length,body height,and body weight wer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he high density of the genetic map with 24 LGs,a total length of 3839.4 cM,and marker spacing of about 0.82 cM.These QTLs explained 27.1%-49.9%of phenotypic variance.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major QTL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growth of A.nigrocauda,and these are potentially useful in comparative genomics research,genome assembly,and marker-assisted breeding programs for this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high-density genetic map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下载PDF
Polymorphisms in the Myostatin-1 gene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growth traits in 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4
作者 孙艳红 李清 +4 位作者 王贵英 祝东梅 陈见 李佩 童金苟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597-602,共6页
Myostatin( MSTN) is a member of th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gene superfamily that negatively regulates skeletal muscle development and growth. In the present study, partial genomic fragments of Myostatin-1(MSTN-... Myostatin( MSTN) is a member of th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gene superfamily that negatively regulates skeletal muscle development and growth. In the present study, partial genomic fragments of Myostatin-1(MSTN-1) in two commercial hatchery populations of Ancheryth r oculter nigrocauda, an economically important freshwater fish, were screened for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 and then genotyped by direct sequencing of PCR products. Five SNPs were identified in intron 1 and exon 2, including a non-synonymous mutation causing an amino acid change(Val to Ile) at position 180. Association analyses based on 300 individuals revealed that the g.1129T>C SNP locus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otal length(TL), body length(BL), body height(BH) and body weight(BW) in 6-and 18-month-old populations, while the g.1289G>A locus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BH and BW in the 6-month-old population. Haplotype analyses revealed that fish with the genotype combinations TC/TC or TC/GA showed better growth performance.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g.1129T>C and g.1289G>A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growth traits and may be candidate gene markers fo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in A. nigrocau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苷酸多态性 生长性状 Β基因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转化生长因子 SNPS 基因组片段 直接测序法
原文传递
杂交鲌(翘嘴鲌♀×黑尾近红鲌♂)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研究
5
作者 吉哲慧 李清 +7 位作者 蒋明 孙艳红 陆星 陈见 李佩 魏辉杰 李明光 王贵英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19,共8页
为探究杂交鲌“先锋1号”(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的消化系统特征并分析其食性及消化吸收特点,本研究采用生物学测量、电镜扫描、苏木精-伊红(H.E)染色等方法对体质量为(192.04±40.4... 为探究杂交鲌“先锋1号”(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的消化系统特征并分析其食性及消化吸收特点,本研究采用生物学测量、电镜扫描、苏木精-伊红(H.E)染色等方法对体质量为(192.04±40.45)g杂交鲌的外部形态特征、消化道、各部分形态学及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1)杂交鲌消化系统由消化道与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管和肠3部分,无胃;肠道呈z字型盘旋,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胰腺组织在肝脏中成弥散性分布。(2)杂交鲌肠道系数为0.94±0.09,口咽腔长/头长比值为0.21±0.05,符合杂食性鱼类特征。(3)杂交鲌食道、前肠、中肠、后肠四者的肌层厚度和管腔直径相互间都存在显著差异,肌层厚度和管腔直径依次减小,其中食道肌层厚度和管腔直径最长,分别为(522.59±34.06)μm和(3489.5±114.38)μm;后肠最短分别为(163.94±4.76)μm和(1937.37±64.32)μm。(4)粘液细胞在消化道内呈不均匀分布,食道内粘液细胞的密度显著高于肠道内粘液细胞的密度;食道中多为Ⅰ型粘液细胞,前肠内多为Ⅱ型粘液细胞。(5)杂交鲌食道及整个肠道均具有消化吸收功能,其中前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生物学性状 消化系统 组织学 超微结构
下载PDF
黑尾近红鲌人工繁殖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谭德清 王剑伟 +1 位作者 严太明 但胜国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3-196,共4页
报道了2001~2003年对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黑尾近红鲌开展人工繁殖试验的结果。黑尾近红亲鱼来源于四川泸州长江上游一级支流龙溪河。催产剂为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 A),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与鲤鱼脑垂体(PG)。采用一次注射法,并... 报道了2001~2003年对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黑尾近红鲌开展人工繁殖试验的结果。黑尾近红亲鱼来源于四川泸州长江上游一级支流龙溪河。催产剂为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 A),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与鲤鱼脑垂体(PG)。采用一次注射法,并用干法进行人工授精。共进行了23次人工催产,催产成功的占16次,有效的占3次,失败的占4次;共注射雌鱼70尾,其中46尾雌鱼排卵,平均催产率65.71%,受精率8.33%~100.0%,孵化率0.50%~94.71%,获得仔鱼29.3万尾。对亲鱼选择、催产方法、孵化与苗种培育等技术细节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尾近红鮊 人工繁殖 催产方法 苗种培育 孵化率
下载PDF
六种常用渔药对黑尾近红鲌鱼种的急性毒性试验 被引量:16
7
作者 徐先栋 曹义虎 +6 位作者 邓勇辉 朱恩华 曾庆祥 张建铭 周秋白 陈云香 肖鸣鹤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696-700,共5页
为查明甲苯咪唑、阿维菌素、辛硫磷、聚维酮碘、福尔马林和食盐6种常用渔药对黑尾近红鲌鱼种毒性,用生物毒性试验方法进行了这6种药对黑尾近红鲌鱼种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6种药物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28、0.0028、0.042、37.7、6... 为查明甲苯咪唑、阿维菌素、辛硫磷、聚维酮碘、福尔马林和食盐6种常用渔药对黑尾近红鲌鱼种毒性,用生物毒性试验方法进行了这6种药对黑尾近红鲌鱼种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6种药物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28、0.0028、0.042、37.7、6.45、1005.5mg/L。阿维菌素和辛硫磷毒性高,应谨慎使用。其他药物可按常规用量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尾近红鲌 毒性试验 安全质量浓度
下载PDF
黑尾近红鲌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94
8
作者 谭德清 王剑伟 但胜国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0-246,共7页
测定了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黑尾近红的含肉率及其肌肉生化成分和能值。结果表明 :黑尾近红的含肉率为 70 74 % ;其肌肉生化成分 (鲜重百分比 )水分含量为 80 97%、蛋白质 15 92 %、脂肪 1 11%、灰分 1 0 1%、无氮浸出物 0 99%、比... 测定了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黑尾近红的含肉率及其肌肉生化成分和能值。结果表明 :黑尾近红的含肉率为 70 74 % ;其肌肉生化成分 (鲜重百分比 )水分含量为 80 97%、蛋白质 15 92 %、脂肪 1 11%、灰分 1 0 1%、无氮浸出物 0 99%、比能值 4 37kJ/g及E/P 2 7 4 5kJ/g。肌肉生化成分含量与体长变化无明显关系。肌肉中含有 17种氨基酸 ,总量为 6 9 0 7% (干重百分比 ) ;9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是 34 81% ,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比例为5 0 39% ;四种鲜味氨基酸含量为 2 6 94 % ;必需氨基酸指数 (EAAI)是 6 3 6 4。缬氨酸 ,苏氨酸和异亮氨酸为限制性氨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尾近红鲌 含肉率 肌肉 营养成分 氦基酸
下载PDF
不同年龄黑尾近红鲌消化酶活性比较 被引量:25
9
作者 白晓慧 王贵英 熊传喜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33,共4页
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一龄和二龄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肝胰脏及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并对两个年龄组个体的上述消化酶活性分别进行了比较。实验测得一龄鱼蛋白酶活性大小为前肠>中肠>后肠>... 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一龄和二龄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肝胰脏及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并对两个年龄组个体的上述消化酶活性分别进行了比较。实验测得一龄鱼蛋白酶活性大小为前肠>中肠>后肠>肝胰脏,二龄鱼蛋白酶活性大小为中肠>前肠>后肠>肝胰脏;两个年龄组淀粉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同,为肝胰脏>中肠>后肠>前肠;两个年龄组消化道中脂肪酶活性变化趋势也基本相同,为后肠>中肠>前肠>肝胰脏。总体来看,一龄鱼消化酶活性大于二龄鱼,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差异显著,而脂肪酶活性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在二龄鱼人工配合饲料中,要适当减少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蛋白酶 淀粉酶 脂肪酶
下载PDF
黑尾近红鱼白个体繁殖力的研究 被引量:42
10
作者 薛正楷 何学福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0-94,共5页
研究了长江上游泸州地区 64尾黑尾近红鱼白的个体繁殖力变动及其与雌亲体多项形态学指标的关系 .结果表明 :黑尾近红鱼白的个体绝对繁殖力 (F)平均为 3 572 6 81 ( 4 541~ 1 1 4 3 56)粒 ;个体相对繁殖力 (F/l)平均为 1 60 4 0 3 ( 2 ... 研究了长江上游泸州地区 64尾黑尾近红鱼白的个体繁殖力变动及其与雌亲体多项形态学指标的关系 .结果表明 :黑尾近红鱼白的个体绝对繁殖力 (F)平均为 3 572 6 81 ( 4 541~ 1 1 4 3 56)粒 ;个体相对繁殖力 (F/l)平均为 1 60 4 0 3 ( 2 73 55~ 4 462 61 )粒 /cm ,F/mo 平均为 2 77 2 8( 4 2 76~ 60 1 4 2 )粒 /g .个体绝对繁殖力 (F)、个体相对繁殖力 (F/l)与体长 (l)、净体质量 (mo)、年龄 (t)、成熟系数 (M)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 ;相对繁殖力(F/mo)除与成熟系数 (M)成直线正相关外 ,与其它形态指标相关不显著 ;个体繁殖力随丰满度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尾近红BA 个体繁殖力 形态学指标 长江 泸州 绝对繁殖力 相对繁殖力 净体质量 成熟系数
下载PDF
黑尾近红鲌的年龄和生长研究 被引量:28
11
作者 薛正楷 何学福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12-717,共6页
研究了长江上游泸州地区濑溪河黑尾近红鱼白种群的年龄 (用t表示 )和生长 ,结果表明 :濑溪河黑尾近红鱼白种群年轮形成期在 4— 6月 ,6月是其高峰期 ;其生长特点属于均匀生长类型 ;体长 (用l表示 )与鳞径 (用R表示 )呈线性关系 ;体长与... 研究了长江上游泸州地区濑溪河黑尾近红鱼白种群的年龄 (用t表示 )和生长 ,结果表明 :濑溪河黑尾近红鱼白种群年轮形成期在 4— 6月 ,6月是其高峰期 ;其生长特点属于均匀生长类型 ;体长 (用l表示 )与鳞径 (用R表示 )呈线性关系 ;体长与体质量 (用m表示 )相关式为 :m =0 0 0 75 3 2 70 1(r=0 9932 ) ;体长和体质量实测值回归得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各参数 :l∞ =44 42 6cm m∞ =15 39 15g k=0 15 3 t0 =- 0 6 2 4龄 ,体质量生长拐点年龄tr =7 112龄 ,拐点体质量 mr =46 6 85 g .黑尾近红鱼白1~ 2龄生长较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 生长规律 黑尾近红Pai 鲤科 种群年轮 体长 鳞径 质量
下载PDF
饥饿和再投喂对黑尾近红鲌幼鱼体成分、消化酶活性和RNA/DNA比值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代金 黄辉 +1 位作者 谭德清 朱成科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7-32,79,共7页
在室内水温23~26℃的条件下,分别对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幼鱼进行不同时间(0、5、10、15、20和25 d)的饥饿处理和饥饿后恢复投喂(25 d)试验。结果显示:在饥饿过程中,幼鱼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体重和RNA/DNA比值不... 在室内水温23~26℃的条件下,分别对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幼鱼进行不同时间(0、5、10、15、20和25 d)的饥饿处理和饥饿后恢复投喂(25 d)试验。结果显示:在饥饿过程中,幼鱼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体重和RNA/DNA比值不断减小。脂肪含量在饥饿前期下降明显,后期下降缓慢;蛋白质含量在饥饿前期下降缓慢,后期下降明显,表明幼鱼是优先利用脂肪作为能量来源,其次再利用蛋白质。饥饿5、10 d组幼鱼的消化酶活性下降显著(P<0.05)。肝脏的蛋白酶、淀粉酶活性饥饿至15 d下降显著,之后随着饥饿时间延长,下降趋于平缓;消化道的脂肪酶、淀粉酶活性饥饿至15 d显著下降,之后下降趋于平缓。恢复投喂后,饥饿5、10、15、20 d组幼鱼的消化酶、生化组成及RNA/DNA比值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而饥饿25 d组幼鱼的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RNA/DNA比值、消化酶均未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饥饿5、10 d组幼鱼体重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饥饿15、20、25 d组幼鱼体重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这表明黑尾近红鲌幼鱼的补偿生长随饥饿时间的不同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ocauda) 饥饿 再投喂 生化组成 消化酶活性 RNA/DNA比值
下载PDF
5种常用鱼药对黑尾近红鲌鱼种的急性毒性实验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代金 黄辉 谭德清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7-231,共5页
在常温静水条件下,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比例5∶2)、高锰酸钾、晶体敌百虫、强氯精、溴氯菊脂等5种常用水产药物对黑尾近红鲌鱼苗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安全浓度最高的是高锰酸钾为0.738mg/L,安全浓度最低的是溴氯菊脂为0.... 在常温静水条件下,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比例5∶2)、高锰酸钾、晶体敌百虫、强氯精、溴氯菊脂等5种常用水产药物对黑尾近红鲌鱼苗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安全浓度最高的是高锰酸钾为0.738mg/L,安全浓度最低的是溴氯菊脂为0.0033mg/L,5种常用水产药物对黑尾近红鲌鱼苗都比较敏感,药物的敏感性大小依次为:溴氯菊脂>强氯精>敌百虫>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高锰酸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尾近红鲌 药物 安全浓度 半致死浓度(LC50) 毒性试验
下载PDF
池塘养殖条件下黑尾近红鲌(0^+~2龄)的可量性状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曹义虎 马保新 +2 位作者 邓勇辉 张爱芳 丁立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3期20498-20500,共3页
[目的]探索人工养殖条件下黑尾近红鲌的可量性状。[方法]首次采用传统形态(TM)度量和框架结构形态(TBM)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池塘养殖条件下的黑尾近红鲌(0+~2龄)的可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黑尾近红鲌的体长与全长、体高、吻长的相关... [目的]探索人工养殖条件下黑尾近红鲌的可量性状。[方法]首次采用传统形态(TM)度量和框架结构形态(TBM)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池塘养殖条件下的黑尾近红鲌(0+~2龄)的可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黑尾近红鲌的体长与全长、体高、吻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0.960和0.739,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尾柄高与尾柄长、体长与头长、头长与眼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04、0.482和0.355。黑尾近红鲌体长与体重呈幂指数关系,其回归方程为W=0.015L2.971(r2=0.978,P<0.01);全长与体长的回归方程为BL=0.786+0.390TL(r=0.988,P<0.01);体高与体长的回归方程为BL=3.363+1.471BD(r=0.960,P<0.01);吻长与体长的回归方程为BL=7.361+5.879 SnL(r=0.739,P<0.01)。[结论]池塘养殖条件下黑尾近红鲌(0+~2龄)呈匀速生长规律,其肥满度较自然生长条件下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尾近红鲌 可量性状 框架结构形态测量 传统形态度量
下载PDF
翘嘴鲌(♀)和黑尾近红鲌(♂)杂交F_1的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观察 被引量:6
15
作者 胡文彪 李清 +1 位作者 杨瑞斌 王贵英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3-109,共7页
以丹江口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和池养第4代的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为亲本进行远缘杂交,经人工催产、人工授精得到受精卵并能正常发育获得杂交鲌子一代个体。对杂交鲌胚胎及胚后发育过程及各个发育时期... 以丹江口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和池养第4代的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为亲本进行远缘杂交,经人工催产、人工授精得到受精卵并能正常发育获得杂交鲌子一代个体。对杂交鲌胚胎及胚后发育过程及各个发育时期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受精卵近圆形,淡黄色,直径0.86~0.95mm,受精后1h40min,吸水膨胀,卵径可达1.0~1.3mm;发育过程可分为7个阶段:受精卵胚盘形成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形成阶段和出膜阶段,并进一步分为29个发育分期;水温在24~25℃范围内,受精40min后开始第1次卵裂,受精后26h大部分仔鱼发育完毕,刚出膜的仔鱼全长为4.50~5.05mm,发育总积温为647.7℃.h;胚后发育过程分为仔鱼和稚鱼2个阶段:仔鱼阶段为从出膜至腹鳍形成阶段,历时288h,稚鱼阶段为从腹鳍形成至鳞片长齐的阶段,历时240h。刚出膜的仔鱼无游泳能力,鱼体透明,出膜后104h仔鱼能平游,且仔鱼口裂明显,具备摄食能力并开始摄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尾近红鲌 翘嘴鲌 杂交子一代 胚胎发育 仔稚鱼发育
下载PDF
人工养殖黑尾近红鲌卵巢发育的周年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曹义虎 徐先栋 +1 位作者 邓勇辉 肖鸣鹤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84-587,共4页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及繁殖生物学重要参数的测量统计,对人工养殖黑尾近红鲌卵巢发育的周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养殖的黑尾近红鲌卵巢发育可分为6个时期。人工养殖的黑尾近红鲌繁殖期在5-8月,全年平均成熟系数最高的月份为7...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及繁殖生物学重要参数的测量统计,对人工养殖黑尾近红鲌卵巢发育的周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养殖的黑尾近红鲌卵巢发育可分为6个时期。人工养殖的黑尾近红鲌繁殖期在5-8月,全年平均成熟系数最高的月份为7月,达18.77%,8月后平均成熟系数开始下降,翌年2月降至最低,平均为0.95%。人工养殖的黑尾近红鲌产卵类型为分批产卵型,产黏性卵,在同一繁殖期内可以产卵3-5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尾近红鲌 卵巢发育 组织学 周年变化
下载PDF
黑尾近红鲌胚胎发育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殷海成 吕海英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7-130,共4页
用胚胎固定脱膜方法对黑尾近红鲌(Ano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胚胎发育进行连续观察,研究其胚胎正常发育特征。结果表明:黑尾近红鲌卵黏性,成熟时为淡黄色,卵膜透明,直径(0.90±0.03)mm。受精时卵呈淡黄色,圆形,直径为(0.94±... 用胚胎固定脱膜方法对黑尾近红鲌(Ano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胚胎发育进行连续观察,研究其胚胎正常发育特征。结果表明:黑尾近红鲌卵黏性,成熟时为淡黄色,卵膜透明,直径(0.90±0.03)mm。受精时卵呈淡黄色,圆形,直径为(0.94±0.05)mm,遇水膨胀后为(1.20±0.05)mm。在水温为24.5℃的孵育条件下,历时50h完成胚胎发育过程。其中,受精卵经25 min开始胚胎发育,45 min时进入2细胞期,5h 15 min时进入囊胚期,7h 25 min时进入原肠期,10h 15min进入神经胚期。受精后15h 55 min进入尾芽期,50h时50%以上的胚体孵出。刚出膜的仔鱼长约(4.10±0.02)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尾近红鲌 受精卵 胚胎发育
下载PDF
黑尾近红鲌胚胎发育和原始生殖细胞的迁移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殷海成 吕海英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65-269,共5页
用胚胎固定脱膜方法对黑尾近红鲌胚胎发育进行连续观察,用整胚原位杂交技术对原始生殖细胞的起源和迁移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黑尾近红鲌受精卵为粘性,淡黄色,圆形,直径(0.94±0.05)mm。在水温24.5℃的孵育条件下,受精卵经25 min... 用胚胎固定脱膜方法对黑尾近红鲌胚胎发育进行连续观察,用整胚原位杂交技术对原始生殖细胞的起源和迁移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黑尾近红鲌受精卵为粘性,淡黄色,圆形,直径(0.94±0.05)mm。在水温24.5℃的孵育条件下,受精卵经25 min开始胚胎发育,45 min进入2细胞期,5 h15 min进入囊胚期,7 h 25 min进入原肠期,10 h 15 min进入神经胚期;50 h,50%以上的仔鱼孵出。刚出膜的仔鱼长约(4.10±0.02)mm。黑尾近红鲌原生殖细胞最早发现于原肠期;在原肠中期和神经胚期,其位于胚盾靠近卵黄囊的内胚层;在胚层分化期,原生殖细胞迁移到脏壁中胚层;在孵化期,原生殖细胞迁移到体两侧的生殖嵴中,与生殖嵴共同组成胚胎的未分化性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尾近红鲌 胚胎发育 原生殖细胞 迁移
下载PDF
黑尾近红鲌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殷海成 吕海英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5-269,共5页
对人工驯化的黑尾近红鲌Ano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进行人工药物催情、产卵和孵化,并连续观察其胚胎发育全过程。结果表明:用激素PG+HCG+LRH-A2、HCG+LRH-A2+DOM、PG+LRH-A2+DOM、HCG+LRH-A2组合催产,催产率均为100%,受精率... 对人工驯化的黑尾近红鲌Ano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进行人工药物催情、产卵和孵化,并连续观察其胚胎发育全过程。结果表明:用激素PG+HCG+LRH-A2、HCG+LRH-A2+DOM、PG+LRH-A2+DOM、HCG+LRH-A2组合催产,催产率均为100%,受精率为72.4%~97.9%,孵化率为63.8%~80.4%。黑尾近红鲌的胚胎发育时序和特征与斑马鱼Danio rerio相似,可分为7个时期。受精卵为黏性,呈淡黄色,圆形,直径为(0.94±0.05)mm。在水温为23.4~25.3℃条件下,受精卵经过25 min开始胚胎发育,45 min进入2细胞期,5 h 15 min进入囊胚期,7 h 25 min进入原肠期,10 h 15 min进入神经胚期,50 h 50%以上的仔鱼孵出。刚出膜的仔鱼体长为(4.10±0.02)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尾近红鲌 人工繁殖 胚胎发育
下载PDF
黑尾近红鲌仔鱼发育与生长性能研究
20
作者 殷海成 张勇 +1 位作者 赵红月 吕海英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1-123,共3页
在水温23.8~25.3℃条件下,对黑尾近红鲌仔鱼的生长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发育特征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黑尾近红鲌胚胎孵化后,经历40d发育到仔鱼期结束,1~4d为仔鱼前期,5~40d为仔鱼后期。仔鱼的体长日均增长0.40mm,体质量日均增加4.18m... 在水温23.8~25.3℃条件下,对黑尾近红鲌仔鱼的生长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发育特征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黑尾近红鲌胚胎孵化后,经历40d发育到仔鱼期结束,1~4d为仔鱼前期,5~40d为仔鱼后期。仔鱼的体长日均增长0.40mm,体质量日均增加4.18mg。体长与日龄增长呈直线相关,L=4.9717+0.3041d(R2=0.9885,P<0.01,n=750),而体长和体质量关系呈幂函数关系,W=0.0201L3.007(R2=0.99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尾近红鲌 仔鱼 发育 生长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