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Ti3C2Tx-PVA被动调Q的低噪声556 nm腔内倍频黄绿光激光器
1
作者 徐知微 闫佳乐 +3 位作者 王国珍 李奔 陆宝乐 白杨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48,共11页
采用液相剥离法获得厚度约为3.2 nm、层数约为3至4层的碳化钛纳米片(Ti_(3)C_(2)T_(x)),结合旋涂法制备出Ti_(3)C_(2)T_(x)-聚乙烯醇(Ti_(3)C_(2)T_(x)-PVA)薄膜,并借助拉曼光谱、原子力显微镜和平衡双探测系统对Ti_(3)C_(2)T_(x)纳米... 采用液相剥离法获得厚度约为3.2 nm、层数约为3至4层的碳化钛纳米片(Ti_(3)C_(2)T_(x)),结合旋涂法制备出Ti_(3)C_(2)T_(x)-聚乙烯醇(Ti_(3)C_(2)T_(x)-PVA)薄膜,并借助拉曼光谱、原子力显微镜和平衡双探测系统对Ti_(3)C_(2)T_(x)纳米片的物相组成、厚度及可饱和吸收性能进行了表征。将Ti_(3)C_(2)T_(x)-PVA薄膜作为可饱和吸收体应用于一种808 nm半导体激光二极管端面泵浦Nd∶YAG陶瓷/LBO腔内倍频的556 nm黄绿激光器中实现被动调Q。在分析布儒斯特偏振器和双折射晶体协同选频滤波机理的基础上,通过两者的协同使用,抑制了1116 nm和1123 nm处光谱腔内振荡并进一步压缩了1112 nm处p-偏振光的纵模个数。在5.1 W最高激光二极管泵浦功率下,获得了平均输出功率为86.2 mW、重复频率为745.8 kHz、脉冲宽度为46 ns的556 nm被动调Q脉冲黄绿激光输出。4 h内测得功率不稳定度和激光噪声仅为±0.39%和0.37%,光束质量评价因子为M2x=1.837和M^(2)^(y)=1.975。Ti_(3)C_(2)T_(x)-PVA薄膜被动调Q结合“布儒斯特偏振器+双折射晶体”协同选频滤波技术方案为开发高稳定性、低噪声脉冲黄绿激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调Q Ti3C2Tx-PVA 低噪声 556 nm黄绿激光 选频滤波
下载PDF
532nm激光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疗效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吴迪 梁越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33期47-48,共2页
目的:532 nm黄绿激光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评价。方法对95例(138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行VISUCAS 532 nm黄绿激光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术后密切随访,末次光凝结束时开始计时,术后3个月行荧光素... 目的:532 nm黄绿激光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评价。方法对95例(138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行VISUCAS 532 nm黄绿激光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术后密切随访,末次光凝结束时开始计时,术后3个月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与激光治疗前造影结果相比较,主要观察患者的视力、眼底无灌注区、新生毛细血管、玻璃体积血以及有无纤维增殖膜形成等情况,对于原有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或新生毛细血管仍未消退的患者要追加光凝治疗。随访6个月-1年。结果末次治疗6个月后65只眼(47.1%)视力提高2行以上,58只眼(42.0%)视力无明显变化,其余15只眼(10.9%)视力下降超过2行。129只眼(93.5%)可见视网膜新生毛细血管消退,9只眼(6.5%)出现玻璃体积血。对于少量玻璃体积血的患者,通过采取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补充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后,患者玻璃体积血明显吸收,对于玻璃体积血量大的患者,采取玻璃体切割术,术后患者视力均未受影响。结论532 nm黄绿激光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32 nm黄绿激光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全视网膜激光光凝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