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5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ormal contact force model for a one‐dimensional sphere chain subjected to impact load
1
作者 Jun Liu Futian Zhao +3 位作者 Zhimin Xiao Yue Wang Zheng Liu Haowen Zhe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ystem Dynamics》 2022年第1期131-142,共12页
The normal contact force determines the behavior of a particle system.To investigate the normal contact force in a one‐dimensional sphere chain subjected to impact load,by comparing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exis... The normal contact force determines the behavior of a particle system.To investigate the normal contact force in a one‐dimensional sphere chain subjected to impact load,by comparing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existing typical normal contact force models embedded in the discrete element program,an improved normal contact force model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The improved model con-sists of two parts:the Cundall model for loading and the Daniel model for unloading.Moreover,a systematic test was designed to verify the accuracy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improved mode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lculated contact force curves agree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Furthermore,the improved model is implemented in the solution algorithm without need for complex numerical methods and parameters fitting,leading to more efficient sim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 normal contact force one‐dimensional sphere chain
原文传递
基于勒让德-扫描法的机械结合部法向接触刚度区间分析
2
作者 刘勇 渠杰 +2 位作者 张青 王大伟 闫方超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0-77,共8页
由于机械结合部实际接触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利用传统接触刚度模型对机械结合部进行分析时,难以确定其法向接触刚度的合理区间。为此,将微凸体曲率半径、分布密度和微凸体高度方差视为不确定性参数,基于KE弹塑性接触刚度模型和勒让德... 由于机械结合部实际接触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利用传统接触刚度模型对机械结合部进行分析时,难以确定其法向接触刚度的合理区间。为此,将微凸体曲率半径、分布密度和微凸体高度方差视为不确定性参数,基于KE弹塑性接触刚度模型和勒让德-扫描法,建立结合部法向接触刚度区间模型并进行求解。通过与接触刚度试验数据及传统模型求解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基于该模型对结合部法向接触刚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勒让德-扫描法具有较高的求解精度,粗糙表面形貌参数不确定性对于结合部法向接触刚度有着明显影响,且随着无量纲接触距离的减小,影响程度逐渐增加,其中微凸体高度方差的不确定性对粗糙表面法向接触刚度影响程度最大。机械结合部法向接触刚度区间模型的建立与分析,可为结合部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不确定性 法向接触刚度 勒让德多项式 扫描法
下载PDF
Numerical Analysis of a Sliding Frictional Contact Problem with Normal Compliance and Unilateral Contact
3
作者 Yahyeh Souleiman Mikaël Barboteu 《Open Journal of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2021年第4期391-406,共16页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This paper represents</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a continuation of</span><span style="color:#C45911;"> <...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This paper represents</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a continuation of</span><span style="color:#C45911;"> </span><span><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a href="#ref1" target="_blank">[1]</a></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and</span> <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a href="#ref2" target="_blank">[2]</a></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Here, we consider the numerical analysis of a non-trivial frictional contact problem in a form of a system of evolution nonlinea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The model describes the equilibrium of a viscoelastic body in sliding contact with a moving foundation. The contact is modeled with a multivalued normal compliance condition with memory term restricted by a unilateral constraint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 sliding version of Coulomb’s law of dry friction. After a description of the model and some assumptions, we derive a variational formulation of the problem, which consists of a system coupling a variational inequality for the displacement field and a nonlinear equation for the stress field. Then, we introduce a fully discrete scheme for the numerical approximation of the sliding contact problem. Under certain solution regularity assumptions, we derive an optimal order error estimate and we provide numerical validation of this result by considering some numerical simulations in the study of a two-dimensional problem.</s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scoelastic Material Sliding Frictional contact normal Compliance Unilateral Constraint Memory Term Variational Approximation Finite Element Error Estimate Numerical Simulations
下载PDF
微织构曲面的结合面的接触阻尼特性研究
4
作者 朱春霞 刘磊 +1 位作者 赵元 王宁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1-236,共6页
研究微织构曲面结合面上的表面形貌参数对曲面结合面接触阻尼的影响。分析结合面阻尼来源,建立了结合面单个微凸体阻尼的数学模型。进一步的,以平面微凸体的分布密度函数为理论依据计算曲面接触微凸体的数量,并研究曲面结合面上织构密... 研究微织构曲面结合面上的表面形貌参数对曲面结合面接触阻尼的影响。分析结合面阻尼来源,建立了结合面单个微凸体阻尼的数学模型。进一步的,以平面微凸体的分布密度函数为理论依据计算曲面接触微凸体的数量,并研究曲面结合面上织构密度、材料特性参数,以及施加的动态载荷的频率和幅值对接触阻尼的影响。经过研究及实例分析结果表明:织构密度越高,曲面结合面间的接触阻尼越小;随着材料特性参数的增大,法向接触阻尼越来越大;伴随振动频率加大,相同的载荷下接触阻尼逐渐减小;动态变形幅值越大,接触阻尼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向接触阻尼 表面织构 织构密度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浮环密封端面法向接触刚度仿真研究
5
作者 刘勇 郭昊东 +1 位作者 张青 闫方超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03-110,共8页
浮环密封是现代航空发动机常用的密封形式之一,浮环端面的接触刚度对浮环密封辅助密封面的摩擦磨损性能有重要影响。在分形理论的基础上,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了一种新的法向接触刚度计算模型。之后通过该模型计算浮环密封端面法向接触刚... 浮环密封是现代航空发动机常用的密封形式之一,浮环端面的接触刚度对浮环密封辅助密封面的摩擦磨损性能有重要影响。在分形理论的基础上,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了一种新的法向接触刚度计算模型。之后通过该模型计算浮环密封端面法向接触刚度,得到了浮环密封端面法向接触刚度随压力与粗糙度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求得的法向接触刚度与粗糙表面接触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4%;浮环密封端面法向接触刚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加,随接触面粗糙度的增大而减小。该方法为浮环密封端面法向接触刚度的计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浮环密封 粗糙表面 法向接触刚度 分形理论 接触力学
下载PDF
纳米级粗糙界面法向接触特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6
作者 吴兵 孙韵韵 巫世晶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2-272,共11页
精密仪器的应用推动了机械零部件的纳米化,然而关于纳米级粗糙形貌与接触参量之间映射关系的研究有限,且不同外加负载下粗糙界面接触参量的动态变化特性尚未完全被揭示。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纳米级粗糙界面的法向接触特性。首先,通... 精密仪器的应用推动了机械零部件的纳米化,然而关于纳米级粗糙形貌与接触参量之间映射关系的研究有限,且不同外加负载下粗糙界面接触参量的动态变化特性尚未完全被揭示。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纳米级粗糙界面的法向接触特性。首先,通过对表面功率谱密度函数进行逆傅里叶变换构建随机粗糙表面,建立具有纳米级粗糙度的铜-金刚石界面法向接触分子动力学模型。然后,从原子尺度模拟纳米级粗糙界面的法向动态接触过程,分析纳米级粗糙界面在不同外加负载作用下的动态变化特性,包括法向接触力、实际接触面积、界面等效变形量等关键参量。最后,模拟不同粗糙度的界面法向接触过程,建立等效接触变形量与实际接触面积间的映射关系。纳米级粗糙界面法向接触特性研究表明:接触界面粗糙形貌恒定时,法向接触力、实际接触面积、接触变形量与外加负载呈正相关;相同外加负载时,表面粗糙度的增加会使实际接触原子数量减少,进而导致法向接触力、实际接触面积和界面等效变形量的减小;原子间相互作用力和原子扩散效应直接导致接触参量的动态变化受表面形貌影响;实际接触面积随界面等效变形量呈非线性增长,且两者间存在幂律映射关系。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纳米级粗糙界面实际接触面积与等效变形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研究成果可为微纳尺度界面接触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界面 纳米级粗糙度 法向接触特性 分子动力学模拟
下载PDF
基于几何接触算法的摆线针轮传动误差分析
7
作者 黄岳磊 张迎辉 何卫东 《机械传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7,共8页
在摆线针轮传动的轮齿接触分析(ToothContactAnalysis,TCA)模型中,通常将误差值设为一个定值,易造成计算结果不合理,且计算过程中常出现计算不收敛等问题。对此,建立了包含修形、加工误差等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摆线针轮传动误差分析模型... 在摆线针轮传动的轮齿接触分析(ToothContactAnalysis,TCA)模型中,通常将误差值设为一个定值,易造成计算结果不合理,且计算过程中常出现计算不收敛等问题。对此,建立了包含修形、加工误差等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摆线针轮传动误差分析模型;在对啮合点矢量方程分析后,提出了一种解决数值不收敛等问题的方法,即在求得的摆线轮和针齿上纵横坐标相等的点中,找到法向量相等的啮合点。对回转体误差形式分析后,提出了一种解决计算结果不合理的方法,即令摆线轮周节误差、摆线轮齿廓径向跳动误差和针齿中心圆半径误差在公差带内呈周期性变化。以RV-80E减速器为试验对象,对比试验结果,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研究各误差对传动误差的影响,开展了各误差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针齿半径误差和针齿与针齿壳间隙综合作用下的法向间隙是影响传动误差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齿接触分析 几何接触 法向间隙 灵敏度
下载PDF
基于无网格方法的机械结合面接触分析
8
作者 任晓通 师俊平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8-895,共8页
典型的无网格方法采用移动最小二乘函数(moving least squares,MLS)作为近似函数,但由于MLS不具备Kronecker delta函数性质,本质边界施加困难。LRPIM是采用径向基点插值形函数的无网格方法,本质边界条件无需特殊处理,可以直接施加,在保... 典型的无网格方法采用移动最小二乘函数(moving least squares,MLS)作为近似函数,但由于MLS不具备Kronecker delta函数性质,本质边界施加困难。LRPIM是采用径向基点插值形函数的无网格方法,本质边界条件无需特殊处理,可以直接施加,在保持高精度的前提下提高计算效率。将LRPIM应用于机械结合面接触问题的计算。根据位移连续条件推导了含接触特性的线性互补方程,建立了基于LRPIM的计算模型,采用线性互补算法利用数值积分计算了几种典型的接触问题,得到了接触面压力分布和接触变形,分析了插值函数形状参数和积分域尺寸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插值函数形状参数α_(c)对接触力的影响较小,而形状参数q取-0.5~1.2时有较好的收敛效果;积分域无量纲尺寸a_(qx)、a_(qy)大于1.5时计算结果开始收敛,大于2.5时出现发散现象,取值2.1时收敛效果最佳。将计算结果与已有结果进行比较,表明本研究方法有较高的求解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网格 线性互补 结合面 接触特性 法向接触力
原文传递
考虑摩擦的圆锥微凸体结合面法向刚度模型
9
作者 杨琦 兰国生 +3 位作者 李声祺 李勇 宋建国 刘宇龙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6,共6页
基于分形理论和等效粗糙表面的假设,考虑摩擦状态下的临界接触载荷的变化,建立更为准确的圆锥微凸体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获得不同摩擦水平以及分形特征下的接触载荷和接触承载能力。仿真结果表明,当分形维数、分形粗糙度增加时... 基于分形理论和等效粗糙表面的假设,考虑摩擦状态下的临界接触载荷的变化,建立更为准确的圆锥微凸体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获得不同摩擦水平以及分形特征下的接触载荷和接触承载能力。仿真结果表明,当分形维数、分形粗糙度增加时,法向接触刚度分别随之增加与降低;当摩擦系数增大时,法向接触刚度随之降低,且受分形维数大小的影响;法向接触刚度与材料的塑性指数,因分形维数的取值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影响效果;法向接触刚度与法向接触载荷成正比。通过对比分析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准确和可靠性,有助于后续整机的理论分析与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理论 圆锥微凸体 摩擦 接触刚度 结合面
下载PDF
基于圆锥微凸体的结合面法向刚度改进模型
10
作者 李勇 兰国生 +3 位作者 杨琦 冀成龙 宋建国 刘宇龙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36,41,共7页
为了使结合面接触特性模型更具准确性,将粗糙接触表面微凸体等效为圆锥形微凸体,运用改进的W-M函数模拟粗糙表面三维形貌,修正了微凸体接触半径,且考虑域扩展因子对截面积分布函数的影响,建立了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仿真... 为了使结合面接触特性模型更具准确性,将粗糙接触表面微凸体等效为圆锥形微凸体,运用改进的W-M函数模拟粗糙表面三维形貌,修正了微凸体接触半径,且考虑域扩展因子对截面积分布函数的影响,建立了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了结合面形貌参数对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最后,将模型与真实试验数据以及以往模型做对比,证明了所建模型运用于实际结合面法向刚度数值计算的精确性,进一步证实了所建模型的可行性。所建模型有助于对结合面接触刚度进行更精确的预测,并为相关机械结构改进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微凸体 结合面 域扩展因子 法向接触刚度
下载PDF
圆锥结合面接触刚度三维分形数学模型的构建
11
作者 王伟刚 李卫兵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7,23,共7页
圆锥过盈连接是一种常见的连接方式,它能够承受大的轴向载荷和弯曲载荷,具有良好的刚度和承载能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实际中。针对圆锥结合面二维分形模型不能反映出圆锥结合面实际情况之间的接触问题,建立圆锥结合面三维分形模型,... 圆锥过盈连接是一种常见的连接方式,它能够承受大的轴向载荷和弯曲载荷,具有良好的刚度和承载能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实际中。针对圆锥结合面二维分形模型不能反映出圆锥结合面实际情况之间的接触问题,建立圆锥结合面三维分形模型,该模型首先建立圆锥形结合面接触系数,并考虑引入摩擦系数与微凸体在弹性变形阶段、塑性变形阶段和完全塑性变形阶段时,分别建立圆锥结合面法向载荷模型、法向接触刚度模型和切向接触刚度模型,以更符合圆锥结合面实际的接触情况,研究结果对圆锥过盈连接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理论 圆锥结合面 法向接触刚度 切向接触刚度
下载PDF
套圈整体抛磨的器壁构型及浮动支撑优化
12
作者 杜志伟 李学楠 +2 位作者 陈海滨 王良晨 杨胜强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3-102,共10页
针对套圈整体抛磨中器壁构型及浮动支撑对抛磨效果影响尚不清晰的问题,通过EDEM与ADAMS耦合仿真试验,探究不同器壁构型和浮动支撑结构下颗粒介质动能和套圈各表面法向接触力分布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器壁构型与浮动支撑对颗粒介质流场影... 针对套圈整体抛磨中器壁构型及浮动支撑对抛磨效果影响尚不清晰的问题,通过EDEM与ADAMS耦合仿真试验,探究不同器壁构型和浮动支撑结构下颗粒介质动能和套圈各表面法向接触力分布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器壁构型与浮动支撑对颗粒介质流场影响显著,当容器截面形状为正六边形,内接圆直径为300 mm,支撑杆直径为15 mm,均布圆直径为70 mm时,套圈各表面法向接触力处于较高水平,且法向接触力分布相对均匀,适合抛磨。选取经仿真优化的相关参数搭建套圈整体抛磨试验平台,进行套圈整体抛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抛磨后的套圈各表面粗糙度值明显下降,实现该工艺装备参数的基本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圈整体抛磨 器壁构型 浮动支撑 颗粒介质动能 法向接触力分布
下载PDF
糙面土工膜表面微凸体的法向变形规律
13
作者 顾月 施建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41-2846,共6页
土工膜在垃圾填埋场衬垫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糙面土工膜(GMX)与无纺土工织物(GT)的界面强度较低且极易发生滑坡。糙面土工膜表面分布着高度不均且随机分布的微凸体,而微凸体的细观力学特性决定了GMX/GT的界面强度。本文利用改进的... 土工膜在垃圾填埋场衬垫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糙面土工膜(GMX)与无纺土工织物(GT)的界面强度较低且极易发生滑坡。糙面土工膜表面分布着高度不均且随机分布的微凸体,而微凸体的细观力学特性决定了GMX/GT的界面强度。本文利用改进的大型直剪仪对GMX/GT界面进行了单轴压缩试验,并用轮廓仪测量了压缩前后的土工膜表面轮廓高度。将GMX/GT的接触模型进行简化,研究了在法向载荷逐渐增加时的粗糙表面微凸体的法向变形规律。通过将理论结果和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明确了土工膜表面微凸体的变形过程,从细观角度揭示了糙面土工膜的法向变形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膜微凸体 压缩试验 法向变形 HERTZ接触理论
下载PDF
基于主动超声激励的岩石节理刚度分布测量研究
14
作者 王鹏宇 杨天娇 王述红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2-669,共8页
Goodman提出采用节理刚度表征复杂岩石节理面的拓扑行为并为其提供定量值,而无需对节理面的粗糙度、接触面积等参数进行详细测量分析。然而目前对岩石节理刚度的测量仍存在局限,因此,在试验室环境下采用压电陶瓷换能器对完整平板试件和... Goodman提出采用节理刚度表征复杂岩石节理面的拓扑行为并为其提供定量值,而无需对节理面的粗糙度、接触面积等参数进行详细测量分析。然而目前对岩石节理刚度的测量仍存在局限,因此,在试验室环境下采用压电陶瓷换能器对完整平板试件和含节理平板试件进行弹性波激励,同时采用三维扫描激光多普测振仪监测平板内弹性波的传播数据。将采集的波场信号数据进行滤波、插值、积分等一系列处理,并基于Schoenberg线性滑移模型计算节理刚度分布,实现岩石节理接触行为的全局参数表征,同时进一步验证了岩石节理全场超声表征的可行性。全场波形数据清晰地揭示了岩石节理界面接触行为,为后续深入探索岩石节理几何形状、孔径、界面性质及其地震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节理 接触行为 弹性波 剪切刚度 法向刚度
原文传递
磨削接触刚度及其工艺关联分析研究
15
作者 冯克明 赵金坠 杜晓旭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7-154,共8页
在磨削加工中,磨削接触刚度过于抽象、难以理解,给磨削应用带来了不少困扰。立足外圆磨削工程,进行了全面分析、梳理,探讨了磨削相关部件之形变、受力,明确了关联刚度。磨床刚度主要受磨床主轴抗弯刚度、进给丝杠抗拉刚度影响,一般相对... 在磨削加工中,磨削接触刚度过于抽象、难以理解,给磨削应用带来了不少困扰。立足外圆磨削工程,进行了全面分析、梳理,探讨了磨削相关部件之形变、受力,明确了关联刚度。磨床刚度主要受磨床主轴抗弯刚度、进给丝杠抗拉刚度影响,一般相对固定;磨削刚度指磨削状态下砂轮与工件两者抵抗法向形变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磨削接触刚度;磨削接触刚度是指磨削状态下在磨削区内单位法向形变所承受的法向磨削力,具有时变特征,主要与砂轮基本特性、工件材料性能、砂轮工作面形貌、磨削参数有关。磨削技术人员主要工作是在满足磨削需求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当下磨削条件调整优化磨削接触刚度,保持磨削工艺系统稳定,最大限度发挥磨床加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削工艺系统 磨床刚度 磨削刚度 磨削接触刚度 法向磨削力 形变
下载PDF
交变双轴加载下钛合金微动磨损的仿真及试验研究
16
作者 韩怡茗 李欣 +1 位作者 闫贺年 杨建伟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51-1259,1268,共10页
微动磨损是导致机械连接结构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大多数研究都在恒定法向接触载荷工况下开展。然而实际工程中,广泛存在着可变法向载荷和轴向载荷的多轴加载工况,导致目前恒定法向载荷下微动磨损的研究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多轴交变... 微动磨损是导致机械连接结构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大多数研究都在恒定法向接触载荷工况下开展。然而实际工程中,广泛存在着可变法向载荷和轴向载荷的多轴加载工况,导致目前恒定法向载荷下微动磨损的研究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多轴交变加载工况下的微动磨损行为。因此,以钛合金的微动磨损为例,进行了交变双轴加载下微动磨损的仿真分析和试验测试研究。首先,建立了受循环交变双轴加载作用下的微动磨损模型;然后,对不同法向载荷幅值、位移载荷幅值、双轴加载相位差下的微动磨损行为进行了仿真,并根据Q-P曲线分析方法对这些复杂微动情况下的微动磨损机制进行了讨论;最后,在双轴加载的微动磨损试验机上进行了双轴微动磨损试验,验证了该有限元模型磨损形貌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交变法向载荷的磨损形貌不同于恒定法向载荷的磨损形貌,交变下法向载荷均值与恒定法向载荷保持不变,交变法向载荷下的磨损深度及宽度均大于恒定法向载荷下的磨损深度及宽度。位移幅值和相位差一定,随着法向载荷幅值的增大,磨损宽度和深度均增加,磨损形貌由“W”型转变为“W+V”型;法向载荷幅值和相位差一定,磨损宽度和深度均随位移幅值的增大而增大;法向载荷幅值和位移幅值一定,改变双轴加载相位差,0°相位差最大磨损深度出现在接触后缘,180°相位差最大磨损深度出现在接触前缘,90°和270°相位差的前、后缘磨损深度极大值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结构疲劳破坏 微动磨损形貌 双轴加载 柱面/平面接触模型 交变法向载荷 能量模型 Q-P曲线分析方法
下载PDF
基于混合润滑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建模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世军 刘鑫 +2 位作者 吴敬伟 卫娟娟 李鹏阳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7-59,共13页
为了研究含油结合面的接触刚度特性,本文采用分形接触理论、连续变形理论和刚度分配模型,建立了微凸体及油膜的接触刚度模型并将其耦合。通过这个模型,分析了材料特性、摩擦因数及润滑介质对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触载荷较小时... 为了研究含油结合面的接触刚度特性,本文采用分形接触理论、连续变形理论和刚度分配模型,建立了微凸体及油膜的接触刚度模型并将其耦合。通过这个模型,分析了材料特性、摩擦因数及润滑介质对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触载荷较小时,油膜刚度占总刚度比重较大。接触载荷较大时,油膜刚度占总刚度比重较小。对比模态试验与有限元结果,考虑摩擦的含油模态试验及有限元分析的固有频率均明显大于无油无摩擦情况。在考虑摩擦和油膜影响后,有限元分析获得的固有频率与试验获得的固有频率最大相对误差为3.85%,表明本文模型能很好地预测结合部的接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接触 摩擦 油膜刚度 法向接触刚度
下载PDF
混合润滑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兰国生 冀成龙 +3 位作者 李祥 李声祺 李勇 杨琦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220-227,共8页
在实际工作中,机械结合面一般加入润滑介质来减少磨损,因此将结合面微凸体等效为圆锥微凸体,并基于分形理论和改进的W-M函数建立混合润滑状态下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三维分形模型。对模型进行模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结合面无量纲法向接触... 在实际工作中,机械结合面一般加入润滑介质来减少磨损,因此将结合面微凸体等效为圆锥微凸体,并基于分形理论和改进的W-M函数建立混合润滑状态下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三维分形模型。对模型进行模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结合面无量纲法向接触总刚度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在分形维数为2.6附近时取得最大值;随着分形粗糙度参数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润滑介质的声阻抗增大而增大;混合润滑状态下结合面无量纲法向接触总刚度大于无润滑介质结合面无量纲法向接触刚度;最后与其他模型和试验数据进行对比,模型与试验数据更契合,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混合润滑粗糙表面法向接触刚度模型的提出,为结合面的刚度预测和机械设备的性能优化以及结构改进提供良好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润滑 法向接触刚度 圆锥微凸体 结合面
下载PDF
Meshing theory of beveloid gears with crossed axes and calculation of induced normal curvature
19
作者 LIGui-xian WENJian-min LIXiao ZHANGXin LIUFu-li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58-62,共5页
Based on the space meshing theory, it is proven that non-involute beveloid gears meshing with crossed axes can achieve to line contact. The meshing equation and tooth profile equation are presented by using meshing th... Based on the space meshing theory, it is proven that non-involute beveloid gears meshing with crossed axes can achieve to line contact. The meshing equation and tooth profile equation are presented by using meshing theory. A theoretical way is put forward to calculate the induced normal curvature along the normal direction of the contact l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承 曲率 空间啮合理论 齿轮 传输装置
下载PDF
含润滑介质的正交各向异性结合面接触特性研究
20
作者 王世军 崔圣奇 +2 位作者 吴敬伟 卫娟娟 李鹏阳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09-922,共14页
提出了一种含润滑介质的正交各向异性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的分形模型。该模型基于含椭圆修正因子的Hertz接触理论,并根据考虑润滑介质的侧向泄漏的平均雷诺方程,推导出固体接触刚度与流体刚度之间的解析关系。通过分析不同因素对结合面... 提出了一种含润滑介质的正交各向异性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的分形模型。该模型基于含椭圆修正因子的Hertz接触理论,并根据考虑润滑介质的侧向泄漏的平均雷诺方程,推导出固体接触刚度与流体刚度之间的解析关系。通过分析不同因素对结合面的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发现当无量纲固体真实接触面积小于0.05时,结合面的法向接触刚度受流体刚度的影响较大。随着润滑介质发生侧向泄漏,固体真实接触面积逐渐增大,固体接触刚度对结合面的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给定不同预紧力,对比试验与有限元仿真获得的前三阶固有频率,其最大相对误差为4.11%,证明本文构建的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结合面的接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椭球形微凸体 HERTZ接触理论 法向接触刚度 平均雷诺方程 有限元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