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50年中国大陆冬季气温和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研究 被引量:80
1
作者 梁苏洁 丁一汇 +1 位作者 赵南 孙颖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74-992,共19页
利用中国大陆468个站点1960~2013年逐日气温资料,本文首先对中国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气候跃变检验分析发现,中国冬季气温在整体变暖的趋势上叠加有年代际波动,可划分为冷期、暖期和停滞期三个时期。本文对比三个时... 利用中国大陆468个站点1960~2013年逐日气温资料,本文首先对中国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气候跃变检验分析发现,中国冬季气温在整体变暖的趋势上叠加有年代际波动,可划分为冷期、暖期和停滞期三个时期。本文对比三个时期的冬季大气环流发现,冷/停滞期(暖)期西风环流减弱(增强)而东亚大槽增强(浅薄),槽后的辐合下沉增强(削弱),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减弱),这加强(削弱)了东亚冬季风,冷空气更多(少)侵入中国大陆地区,冬季气温偏低(高)。北半球环状模/北极涛动(Nor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NAM/Arctic Oscillation,AO)正是通过东亚冬季风系统对中国冬季气温,尤其是冬季最低气温有很强的年代际影响。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与中国冬季气温在年代际上也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将PDO的年代际变化分量作为背景,分析NAM/AO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 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不同配置下的东亚冬季风环流场可以发现,两者的配置作用不仅影响着中国冬季气温一致变化型的年代际波动,而且也可以影响到冬季气温南北反相振荡型的变化,这从一个方面解释了1980年代和1990年代北方变暖较强及最近十年北方降温趋势较为明显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气温 东亚冬季风 北半球环状模/北极涛动(NAM/AO)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
下载PDF
北半球冬季风时期越赤道气流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曾中 杨麟美 +1 位作者 周江兴 高曙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90-195,共6页
利用1980-1986年格点风资料,分析了各年北半球冬季风期间(12-2月)东半球对流层低层及高空的越赤道气流通道。在该地区冬季低空具有气候意义的通道是105°L125°E、45°L80°E及150... 利用1980-1986年格点风资料,分析了各年北半球冬季风期间(12-2月)东半球对流层低层及高空的越赤道气流通道。在该地区冬季低空具有气候意义的通道是105°L125°E、45°L80°E及150°E5条,其中以100°一130“E为主要通道。高空则主要集中在80°一120°E区间。在1983一1984、1984一1985年两个冬季,45°E处出现较强的低空北风越赤道气流,这与高纬度大西洋东部上空持续的强阻塞形势有关。这支强越赤道气流与南印度洋及南太平洋多热带风暴也有联系。由平均经圈环流分析指出,冬季风期间在80°一125°E存在着一个较完整的冬季风环流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赤道气流 冬季风 季风 北半球
下载PDF
夏季风北边缘与沙尘暴的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孙国武 汤绪 李江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88-1093,共6页
使用1951--2000年相关资料,分析了夏季偏南风强度和夏季风北边缘、冬季风指数和春季偏北风以及沙尘暴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并研究了它们的联系过程。结果表明,夏季风北边缘与沙尘暴、北边缘与冬季风和冬季风与沙尘暴的距平相关百分率... 使用1951--2000年相关资料,分析了夏季偏南风强度和夏季风北边缘、冬季风指数和春季偏北风以及沙尘暴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并研究了它们的联系过程。结果表明,夏季风北边缘与沙尘暴、北边缘与冬季风和冬季风与沙尘暴的距平相关百分率分别是0.75,0.58和0.70,而且7~8月110°~120°E偏南风和12月~2月90°~100°E偏北风与3~5月90°~100°E偏北风的分析结果也相同。它们相互联系的过程是:夏季偏南风偏强(弱)-北边缘偏北(南)-冬季风偏强(弱)-冷空气偏强(弱)-春季偏北风偏强(弱)-沙尘暴偏多(少)。这些为沙尘暴的长期预测提供了一个新的事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北边缘 冬季风指数 沙尘暴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联系 被引量:92
4
作者 丁一汇 柳艳菊 +6 位作者 梁苏洁 马晓青 张颖娴 司东 梁萍 宋亚芳 张锦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35-852,共18页
对近年来中外关于东亚冬季风(EAWM)年代际变化问题研究进展做了回顾和评述,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容:(1)东亚冬季风明显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冬季气温经历了一次冷期(从20世纪50年代延续到80年代初中期),一... 对近年来中外关于东亚冬季风(EAWM)年代际变化问题研究进展做了回顾和评述,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容:(1)东亚冬季风明显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冬季气温经历了一次冷期(从20世纪50年代延续到80年代初中期),一次暖期(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后期延续到21世纪初)和近10-15年(约从1998年开始)出现的气候变暖趋缓期(也称气候变暖停顿期)。(2)东亚冬季风主要表现出强-弱-强3阶段的特征,即从1950年到1986/1987年,明显偏强;从1986/1987年冬季开始,东亚冬季风减弱;约2005年之后,东亚冬季风开始由弱转强。与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相对应,东亚冬季大气环流以及中国冬季气温和寒潮都表现出一致的年代际变化。(3)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和太平洋海表温度(SST)的区域模态变化密切相关。当北半球环状模/北极涛动(NAM/A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处于负(正)位相,东亚冬季风偏强(弱),中国冬季气温偏低(高)。此外,北大西洋年代尺度振荡(AMO)对东亚冬季风也有重要影响,在AMO负位相时,对应东亚冷期(强冬季风),正位相对应暖期(弱冬季风)。因而海洋的年代际变化是造成东亚冬季风气候脉动的主要自然原因,而全球气候变暖对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也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年代际变化 北极涛动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全球气候变化
下载PDF
近3000a来东亚冬季风变化在南海北部陆架泥质区的记录 被引量:2
5
作者 葛倩 初凤友 +1 位作者 叶黎明 许冬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6-62,共7页
通过对位于南海北部陆架泥质区ZJ2孔进行AMS14C测试和粒度分析,从中提取出了对沉积环境敏感的粒度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敏感组分的粒级含量和平均粒径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变化制约。根据该粒度指标,发现近3 000a以来东亚... 通过对位于南海北部陆架泥质区ZJ2孔进行AMS14C测试和粒度分析,从中提取出了对沉积环境敏感的粒度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敏感组分的粒级含量和平均粒径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变化制约。根据该粒度指标,发现近3 000a以来东亚冬季风存在8次增强的记录,与格陵兰冰芯的记录有着较好的一致性,且在其他不同区域亦能找到相对应的气候变化证据,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性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架 泥质区 东亚冬季风 沿岸流 环境敏感粒度组分
下载PDF
南海北部31 ka以来GDGTs组成及其对古温度和季风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
6
作者 刘磊 管红香 +3 位作者 冯俊熙 许兰芳 茅晟懿 刘丽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4-159,共16页
南海因受到高纬度气候、低纬度大洋以及东亚季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成为研究古温度和季风变化的理想区域。本文通过研究QH-CL11柱状沉积物的GDGTs组成、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延伸的86个碳原子的四醚指标(TEX86H),分析南海北部GDGTs来源,并... 南海因受到高纬度气候、低纬度大洋以及东亚季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成为研究古温度和季风变化的理想区域。本文通过研究QH-CL11柱状沉积物的GDGTs组成、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延伸的86个碳原子的四醚指标(TEX86H),分析南海北部GDGTs来源,并定量计算QH-CL11柱状沉积物记录的海洋表面温度(SST),从而探讨31 ka以来南海北部古温度变化的驱动机制。通过甲烷指数和支链/异戊二烯类指标等,确定isoGDGTs主要来自于奇古菌,适用于古温度重建。TEX86H温度显示出明显的冰期一间冰期旋回,与南海北部有孔虫和UK’37 SSTs具有很好的相似性。出现在TEX86H SST中的海因里希冷事件(H1-3)和Bφlling-Allerod暖期之前的温度大幅度上升事件(14.6 ka)反映了高纬度气候对南海的影响。南海SSTs和北太平洋MD01-2421 UK’37SST的差异(△SST5)可以用来反映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变化。△SSTs显示东亚冬季风强度在Bφlling-Allerφd暖期前增加,在新仙女木时期达到最大值,在全新世早期再次下降,然后在全新世中晚期缓慢增加,这与前人对东亚冬季风强度的认识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该方法对重建长周期东亚冬季风强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戊二烯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 TEXH86 海洋表面温度 东亚冬季风强度 南海北部
下载PDF
2020/2021年冬季黑龙江省气温异常成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玉娇 于璐 +2 位作者 冯娟 班晋 赵佳莹 《黑龙江气象》 2021年第4期9-12,共4页
2020/2021年冬季黑龙江省表现为“前冬暖、后冬冷”的气候特征。在500 hPa欧亚中高纬地区为“两槽一脊”环流形势,东亚大槽位置偏西、强度偏强,以经向环流为主,利于引导冷空气南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负异常、AO的负位相、北半球极涡... 2020/2021年冬季黑龙江省表现为“前冬暖、后冬冷”的气候特征。在500 hPa欧亚中高纬地区为“两槽一脊”环流形势,东亚大槽位置偏西、强度偏强,以经向环流为主,利于引导冷空气南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负异常、AO的负位相、北半球极涡面积偏大,均与黑龙江省冬季气温有较好的相关性。季节内东亚冬季风阶段性转换特征明显,出现明显低温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异常 北极涛动 北半球极涡面积 东亚冬季风
下载PDF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Its Possible Links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被引量:14
8
作者 丁一汇 柳艳菊 +6 位作者 梁苏洁 马晓青 张颖娴 司东 梁萍 宋亚芳 张锦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2014年第5期693-713,共21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ncise summary of the studies on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AWM) from three main perspectives. (1) The EAWM has been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global climate...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ncise summary of the studies on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AWM) from three main perspectives. (1) The EAWM has been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global climate change. Winter temperature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f variation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1950s: a cold perio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1950s to the early or mid 1980s), a warm period (from the early or mid 1980s to the early 2000s), and a hiatus period in recent 10 years (starting from 1998). The strength of the EAWM has also varied in three stages: a stronger winter monsoon period (1950 to 1986/87), a weaker period (1986/87 to 2004/05), and a strengthening period (from 2005). (2) Corresponding to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the EAWM, the East Asia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winter temperature of China, and the occurrence of cold waves over China have all exhibited coherent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The upper-level zonal circulation was stronger, the mid-tropospheric trough over East Asia was deeper with stronger downdrafts behind the trough, and the Siberian high was stronger during the cold period than during the warm period. (3)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the EAWM seem closely related to major modes of variability in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the Pacif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Whe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Arctic Oscillation and 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were in negative (positive) phase, the EAWM was stronger (weaker), leading to colder (warmer) temperatures in China. In addition, the negative (positive) phase of the Atlantic multi decadal oscillation coincided with relatively cold (warm) temperatures and stronger (weaker) EAWMs. It is thus inferred that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in the ocean may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atural factors influencing long-term variability in the EAWM, although global warming may have also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weakening the EAW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nor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 Arctic Oscillation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 global climatechange
原文传递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winte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15
9
作者 JIANG Xingwen LI Yueq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1年第2期250-262,共13页
In recent years, the socio-economic impacts of winter extreme climate events have underscored the importance of winter climate anomalies in Southwest China (SWC).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surface air tempe... In recent years, the socio-economic impacts of winter extreme climate events have underscored the importance of winter climate anomalies in Southwest China (SWC).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AT) and precipitation in SWC and their possible caus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observational data from 1961 to 2010.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AT anomalies in SWC have two dominate modes, one is homogenous, and the other a zonal dipole. The former is caused by the anomalies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the latter arises from the anomalies of both subtropical west Pacific high and regional cold air in lower troposphere. The most dominant mode of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in SWC is homogenous and it has a high correlation with nor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 (NAM, AO). Neither NAM nor ENSO has significant impacts on SAT in SWC. The anomalies of NAM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anomalies of tropical circulations, and therefore precipitation over the SWC. When NAM is in positive (negative) phase, the winter precipitation is more (less) than normal in SWC. Winter precipitation increase over the whole SWC is associated with the El Nino. However, during La Nina winter, the pattern is not uniform. There is an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over the central parts and a decrease in western and eastern parts of SWC. The severe drought in SWC in winter 2010 is more likely caused by anomalies of NAM, not El Nin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west China winter 2010 DROUGHT winter monsoon nor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 (NAM AO)
原文传递
西南地区冬季气候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49
10
作者 蒋兴文 李跃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25-1335,共11页
利用1961-2010年的多种观测资料,对西南地区冬季气候异常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冬季气温变化主要存在全区一致和东、西部反位相两种模态,这两种模态均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全区温度的一致变化与东... 利用1961-2010年的多种观测资料,对西南地区冬季气候异常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冬季气温变化主要存在全区一致和东、西部反位相两种模态,这两种模态均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全区温度的一致变化与东亚冬季风的异常有关,东、西反位相的变化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冷空气的异常活动有关。冬季降水异常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的变化特征。北半球环状模(NAM,AO)和ENSO对西南地区气温没有显著的影响。当NAM偏强(弱)时,西南地区降水偏多(少)。ElNio年,西南地区降水一致偏多;LaNia年,西南地区中部降水偏多,东、西部降水偏少。2010年冬季西南地区的干旱更有可能是由NAM异常引起的,而不是ElNi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2010年冬季 干旱 冬季风 北半球环状模(NAM AO)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滨珊瑚硼同位素气候环境指示意义再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羿 张春雷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55-1063,共9页
珊瑚碳酸盐硼同位素(δ11B)是古海洋中非常重要、具有特殊环境指示意义的地球化学指标。利用δ11B重建古海水pH值,极大地推动了对海洋酸化历史以及海洋生物适应酸化潜力的认识。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自然环境下生长的珊瑚具有非常强... 珊瑚碳酸盐硼同位素(δ11B)是古海洋中非常重要、具有特殊环境指示意义的地球化学指标。利用δ11B重建古海水pH值,极大地推动了对海洋酸化历史以及海洋生物适应酸化潜力的认识。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自然环境下生长的珊瑚具有非常强的调控钙化流体pH的能力,甚至有可能超过外部海水pH的影响,为δ11B—pH指标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需要对珊瑚钙化流体δ11B-pH气候环境指示意义重新进行分析、挖掘和再解释。本文利用前人测量的南海北部滨珊瑚(Porites)长时间尺度的钙化流体δ11B—pH记录,根据大气二氧化碳、海水温度、海水溶解无机碳含量和总碱度记录对δ11B-pH进行了重构。结果显示冬季风能够影响珊瑚礁海水pH值和珊瑚内部钙化环境,是控制南海北部珊瑚钙化流体pH值变化的主导因素。对于珊瑚礁周围的海水,冬季风通过影响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钙化作用、光合作用以及水体交换来控制海水pH值;对珊瑚内部钙化流体,冬季风通过影响温度,从而影响珊瑚呼吸作用来调控钙化流体溶解无机碳含量,最终影响流体pH值。虽然目前利用珊瑚δ11B—pH精确地定量重建外部海水pH存在着挑战和不确定性,但是在南海北部这个冬季风敏感海区,珊瑚δ11B—pH可以作为冬季风强度变化的潜在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同位素 滨珊瑚(Porites) 海洋酸化冬季风南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