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膝关节置换后服用健脾益气活血方患者肌力及疼痛的变化
1
作者 单嘉欣 张一龙 +5 位作者 吴鸿涛 张家媛 李安安 刘文刚 许学猛 赵传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78-1382,共5页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仍有部分患者存在术肢乏力、疼痛改善不理想的情况,临床发现健脾益气活血方可促进全膝关节置换后康复,但具体疗效仍然有待研究。目的:观察健脾益气活血方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术肢肌力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7...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仍有部分患者存在术肢乏力、疼痛改善不理想的情况,临床发现健脾益气活血方可促进全膝关节置换后康复,但具体疗效仍然有待研究。目的:观察健脾益气活血方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术肢肌力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74例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37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手术方式及假体,对照组术后予常规止痛、抗凝、功能锻炼等治疗;试验组术后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健脾益气活血方,持续治疗并随访1个月,统计两组术前、术后肌力(屈伸肌群峰力矩、总功量)、目测类比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术后14 d及1个月,试验组的伸肌峰力矩、屈肌峰力距、伸膝总功量、屈膝总功量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改善更佳(P<0.05);②术后7,14 d及术后1个月试验组的目测类比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改善更佳(P<0.05);③提示健脾益气活血方可有效提高术肢肌力情况,改善患者术后肢体疼痛,加快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健脾益气活血方 肌力 疼痛 随访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of functional biliary pain and dyspeptic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Effect of papillotomy 被引量:33
2
作者 László Madácsy Roland Fejes +5 位作者 Gábor Kurucsai Ildikó Joó András Székely Viktória Bertalan Attila Szepes János Lonovic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42期6850-6856,共7页
AIM: To characterize functional biliary pain and other gastrointestinal (GI) symptoms in 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 (PCS)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 (SOD) proved by endoscopic sphincter ... AIM: To characterize functional biliary pain and other gastrointestinal (GI) symptoms in 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 (PCS)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 (SOD) proved by endoscopic sphincter of Oddi manometry (ESOM), and to assess the post-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EST) outcome. METHODS: We prospectively investigated 85 cholecystectomized patients referred for ERCP because of PCS and suspected SOD. On admission, all patients completed our questionnaire. Physical examination, laboratory tests, abdominal ultrasound, quantitative hepatobiliary scintigraphy (QHBS), and ERCP were performed in all patients. Based on clinical and ERCP findings 15 patients had unexpected bile duct stone disease and 15 patients had SOD biliary typeⅠ. ESOM demonstrated an elevated basal pressure in 25 patients with SOD biliary-type Ⅲ. In the remaining 30 cholecystectomized patients without SOD, the liver function tests, ERCP, QHBS and ESOM were all normal. As a control group, 30 ‘asymptomatic’ cholecystectomized volunteers (attended to our hospital for general cardiovascular screening) completed our questionnaire, which is consisted of 50 separate questions on GI symptoms and abdominal pain characteristics. Severity of the abdominal pain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was assessed with a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In 40 of 80 patients having definite SOD (i.e. patients with SOD biliary typeⅠand those with elevated SO basal pressure on ESOM), an EST was performed just after ERCP. In these patients repeated questionnaires were filled at each follow-up visit (at 3 and 6 mo) and a second lookQHBS was performed 3 mo after the EST to assess the functional response to EST. RESULTS: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bdominal pain demonstrated that patients with common bile duct stone and definite SOD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 of symptomatic agreement with previously determined biliary-like pain features than patient groups of PCS without SOD and controls. In contrary,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when the pain severity scores were compared in different groups of PCS patients. In patients with definite SOD, EST induced a significant acceleration of the transpapillary bile flow; and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VASs obtained from the pre- and post-EST questionnaires, the severity scores of abdominal pain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however, only 15 of 35 (43%) patients became completely pain free. Post-EST severity of abdominal pain by VAS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predominant dyspepsia at initial presentation as compared to those without dyspeptic symptoms. CONCLUSION: Persistent GI symptoms and general patient dissatisfaction is a rather common finding after EST in patients with SOD, and correl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predominant dyspeptic symptoms at the initial presentation, but does not depend on the technical and functional success of 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疼痛 消化不良 食管括约肌 病理机制
下载PDF
Exercise-provoked esophageal motility disorder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chest pain 被引量:1
3
作者 Jacek Budzyńsk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35期4428-4435,共8页
AIM: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erciseprovoked esophageal motility disorders and the prognosis for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METHODS:The study involved 63 subjects with recurrent angina-like chest pain no... AIM: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erciseprovoked esophageal motility disorders and the prognosis for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METHODS:The study involved 63 subjects with recurrent angina-like chest pain non-responsive to empirical therapy with proton pump inhibitor(PPI).In all,a 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panendoscopy,24-h esophageal pH-metry and manometry,as well as a treadmill stress test with simultaneous esophageal pH-metry and manometry monitoring,were performed.Thirtyfive subjects had no significant coronary artery lesions,and 28 had more than 50% coronary artery narrowing.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esophageal motility disorders,a calcium antagonist was recommended.The average follow-up period was 977 ± 249 d.RESULTS:The prevalence of esophageal disorders,such as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or diffuse esophageal spasm,was similar in patients both with and without significant coronary artery narrowing.Exercise prompted esophageal motility disorders,such as a decrease in the percentage of peristaltic and effective contractions and their amplitude,as well as an increase in the percentage of simultaneous and non-effective contractions.In 14(22%) patients the percentage of simultaneous contractions during the treadmill stress test exceeded the value of 55%.Using Kaplan-Meier analysis and the proportional hazard Cox regression model,it was shown that the administration of a calcium channel antagonist in patients with such an esophageal motility disorder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risk of hospitalization as a result of a suspicion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fter the 2.7-year follow-up period.CONCLUSION:In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 non-responsive to PPIs,a diagnosis of exercise-provoked esophageal spasm may have the effect of lowering the risk of the next hospita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cardiac chest pain Esophageal motility Calcium antagonist EXERCISE Provocative test follow-up
下载PDF
癌性疼痛患者出院随访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鹤 卢芳燕 +2 位作者 章梅云 陈佳萍 施晓兰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3年第7期653-659,共7页
目的总结癌性疼痛患者出院随访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UpToDate、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美国国立指南网、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国际指南协作网、苏格兰院际指南网、加拿大安大略省注册护... 目的总结癌性疼痛患者出院随访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UpToDate、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美国国立指南网、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国际指南协作网、苏格兰院际指南网、加拿大安大略省注册护士协会、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和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癌性疼痛患者出院随访的所有证据,包括临床决策、指南、专家共识、团体标准、证据总结、系统评价。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4月。由2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评价,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结果最终纳入10篇文献,包括临床决策1篇、指南1篇、系统评价3篇、政府报告1篇、团体标准1篇、专家共识3篇。从随访原则、随访人员和对象、随访时间和频率、随访方式、随访内容、随访记录、随访终止、质量控制共8个方面汇总25条最佳证据。结论医护人员应在随访机构完善的制度和流程管理下,运用循证的方法结合临床情境及患者意愿,形成有效随访策略,从而提高癌性疼痛患者疼痛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性疼痛 出院后医疗 随访研究 循证护理学
下载PDF
Predictive Factors for Persistent Pain and Poor Recovery of Health Status 1 Year after Whiplash Injury (Quebec Grade 1 and 2): Results from the ESPARR Cohort
5
作者 Inès Khati Laetitia Chossegros +4 位作者 Pierrette Charnay Hélène Tardy Anne-Laure Perrine Bernard Laumon Martine Hours 《Pain Studies and Treatment》 2014年第2期36-49,共14页
Background: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addressed whiplash injury, and many meta-analyses have sought to highlight chronicity factors;the implicated processes, however, remain a matter of debate. The present study ... Background: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addressed whiplash injury, and many meta-analyses have sought to highlight chronicity factors;the implicated processes, however, remain a matter of debate. The present study used data from the ESPARR cohort (an on-going prospective study of a representative cohort of road accident victims in the Rh?ne administrative département of France). The objectives were to describe the consequences of whiplash injury and to determine prognostic factors for poor recovery and persistent pain at 1 year post-accident. Methods: The cohort included 255 “pure” whiplash victims, 173 of whom responded to the 1-year follow-up questionnaire. Correlations between explanatory variables and health and pain status were explored by modified Poisson regression to provide adjusted relative risk (RR) values. Results: Half of the victims had not fully recovered health status by 1 year. The main factor associated with non-recovery was pain (RR = 1.3;1.0-1.7). A birth in the family preceding the accident emerged as another factor (RR=1.5;1.2-1.9). Victims responsible for their accident were twice as likely to report being free of pain as those not responsible (RR = 0.5;0.3-0.8). No correlation emerged with accident-related characteristics or PTSD. Conclusions: The present results extend our understand- ing of whiplash injury. Residual pain is the fundamental factor causing whiplash victims to feel that they have not recovered good health. Our findings suggest this may be bound up with physical factors (gender susceptibility);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having to carry weights (such as a baby) and with perceiving oneself as a victim are not incompatible with this hypoth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IPLASH One Year-follow-up Recovered Health pain PREDICTIVE Factor
下载PDF
癌痛规范化治疗在基层医院推广中的问题与对策
6
作者 管静 陈耀成 黄东彬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24期60-63,共4页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医疗技术的进步及环境饮食等因素的改变,癌症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癌痛是肿瘤最常见伴随症状,但我国癌痛的治疗现状却不容乐观。文章针对癌痛规范化治疗在基层医院推广中发现的问题,如癌痛的认知、阿片类药物的...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医疗技术的进步及环境饮食等因素的改变,癌症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癌痛是肿瘤最常见伴随症状,但我国癌痛的治疗现状却不容乐观。文章针对癌痛规范化治疗在基层医院推广中发现的问题,如癌痛的认知、阿片类药物的恐惧、基层药物配备不全、癌痛筛查及随访的缺失。针对这些问题,应在基层医院进行癌痛规范化的宣讲及培训,提高当地群众对癌痛的认识,去除阿片药物的恐惧,提升医护人员癌痛治疗水平,规范镇痛药物的使用,因地制宜地制定随访方案,提高基层医院的癌痛治疗水平,为癌痛规范化治疗在基层的推广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痛 规范化治疗 基层医院 问题 随访 治疗水平
下载PDF
多学科协作癌痛整合门诊的实施与管理 被引量:2
7
作者 樊嘉欣 李玉梅 《上海护理》 2023年第2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专科医院多学科协作癌痛整合门诊的运营管理模式,为解决“看病难”问题提供参考。方法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于2013年起构建癌痛整合门诊一站式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由肺内科医师、麻醉师、临床药师、疼痛专科护士兼国家二... 目的探讨专科医院多学科协作癌痛整合门诊的运营管理模式,为解决“看病难”问题提供参考。方法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于2013年起构建癌痛整合门诊一站式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由肺内科医师、麻醉师、临床药师、疼痛专科护士兼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组成,通过绿色通道实现癌痛问题的快速检查、诊断及解决;并建立个人档案,登记“疼痛筛查表”,由疼痛专科护士每周电话随访实施疼痛跟踪管理和延续护理。通过调查2018-2021年就诊于癌痛整合门诊的308例患者,了解其就医体验并评价癌痛门诊实施效果。结果患者就医体验总体满意度为96.4%;认为一次性达到就医目的者占88.3%、认为诊治及时合理者占87.3%、认为居家康复护理指导及时者占78.6%;53.9%的患者认为门诊费用价格适中。结论与目前分科精细化的诊疗模式相比,多学科癌痛整合门诊为患者提供了一站式的便捷快速诊疗服务,可有效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提升了患者的就医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性疼痛 门诊 多学科协作 随访 延续护理
下载PDF
全程信息化随访管理在癌性疼痛患者中的应用梁彩云冼敏婷谢清云 被引量:1
8
作者 梁彩云 冼敏婷 谢清云 《现代医院》 2023年第10期1575-1579,共5页
目的 探讨全程信息化随访管理在癌性疼痛患者中干预效果。方法:利用移动护理系统,进行癌痛患者的随访模块的设计,通过人员培训并投入使用,完善效果测试。方法 将2022年11月—2023年4月共80例癌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比出院前以及出院后... 目的 探讨全程信息化随访管理在癌性疼痛患者中干预效果。方法:利用移动护理系统,进行癌痛患者的随访模块的设计,通过人员培训并投入使用,完善效果测试。方法 将2022年11月—2023年4月共80例癌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比出院前以及出院后随访的数据资料,使用美国疼痛协会患者结果问卷(中文版)(APS-POQ-C)评价随访系统的应用效果。结果 形成基于疼痛认识调查与评估、个性化管理计划以及随访方案三大模块的癌性疼痛患者随访管理模式,癌痛患者随访后报告的疼痛缓解改善(P<0.05)、对情绪和睡眠的影响、疼痛控制的满意程度有明显的改善(P<0.01),另外对止痛药的成瘾性、使用与忍耐信念有也有一定的改善(P<0.05)。结论 全程信息化随访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疼痛管理质量,减少患者感知障碍,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 疼痛管理 随访 信息化
下载PDF
1例睾丸内注射氯化钙致睾丸坏死行手术切除的护理体会
9
作者 宗琼怡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3年第12期233-235,共3页
本文总结1例睾丸内注射氯化钙致睾丸坏死行手术切除的患者的护理经验。术前完善检查、备皮、心理辅导,术后做好留置尿管护理、伤口观察、个体化疼痛管理、引流管护理,以及预防阴茎、阴囊肿胀等并发症护理,促进患者伤口预后。
关键词 睾丸坏死 疼痛 引流管 心理支持 随访
下载PDF
信息化随访系统对胃癌放化疗后伴癌痛患者服药依从性、疼痛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10
作者 王曼曼 栗彦伟 +1 位作者 唐贞贞 刘雪冰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第17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信息化随访系统对胃癌放化疗后伴癌痛患者服药依从性、疼痛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2022年10月1日收治的120例胃癌放化疗后伴癌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排秩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 目的:探讨信息化随访系统对胃癌放化疗后伴癌痛患者服药依从性、疼痛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2022年10月1日收治的120例胃癌放化疗后伴癌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排秩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模式随访,研究组给予信息化随访系统;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NRS)]、服药依从性、疼痛控制障碍[采用癌痛患者疼痛控制障碍评估工具(BQ-C)]、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服药依从性与疼痛控制障碍、疼痛控制障碍与心理状态的相关性。结果:干预后,两组NRS最剧烈时、最轻微时、平均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服药依从性、BQ-C、SDS、SAS、SF-36评分均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1)。经Pearson相关性显示,服药依从性与BQ-C评分呈负相关(r=-0.238,P<0.05),BQ-C评分与SDS、SAS评分呈正相关(r=0.760、0.742,P<0.05)。结论:将信息化随访系统应用于胃癌放化疗后伴癌痛患者中,可有效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疼痛程度,缓解负性情绪,改善生活质量,且服药依从性与疼痛程度、心理健康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随访系统 胃癌 放化疗 疼痛 服药依从性 心理健康
下载PDF
“互联网+”微信随访模式对院外妇科肿瘤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杨婷婷 尚碧瑜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3年第25期103-105,共3页
目的探究“互联网+”微信随访模式对院外妇科肿瘤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妇科肿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互联网+”微信随访干预。比较两组疼痛评分、治... 目的探究“互联网+”微信随访模式对院外妇科肿瘤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妇科肿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互联网+”微信随访干预。比较两组疼痛评分、治疗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率97.56%高于对照组的8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互联网+”微信随访模式能够有效降低院外妇科肿瘤患者疼痛,提升其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微信随访 妇科肿瘤 疼痛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基于胸痛中心建设构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多学科随访体系及应用
12
作者 李丽 李妹芳 傅娟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28期61-65,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胸痛中心建设构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多学科随访体系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九江学院附属医院胸痛中心STEMI介入术后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访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目的探讨基于胸痛中心建设构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多学科随访体系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九江学院附属医院胸痛中心STEMI介入术后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访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随访,观察组实施多学科随访,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心理状态、健康行为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死亡情况,生存率为100%。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6、12个月焦虑抑郁评分表(HA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6、12个月HADS评分均低于本组随访1个月,两组患者随访12个月HADS评分低于本组随访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6、12个月健康行为能力量表(SRAHP)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6、12个月SRAHP量表各维度评分均低于本组随访1个月,两组患者随访12个月SRAHP量表各维度评分低于本组随访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6、12个月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6、12个月SF-36评分均低于本组随访1个月,两组患者随访12个月SF-36评分低于本组随访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胸痛中心建设构建STEMI患者多学科随访体系及应用的效果较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健康行为能力,提升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中心建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多学科随访体系 不良反应 不良事件 健康行为能力
下载PDF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髋关节疼痛原因随访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赵志 肖玉周 +2 位作者 周新社 周建生 尚希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7期3197-3202,共6页
目的探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影响髋关节疼痛的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2年1月初次行THA并具有完整资料的229例(238髋)患者进行随访,实际随访到155例(共164髋),随访率为67.7%;随访时间为1~6年,平均3.7年... 目的探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影响髋关节疼痛的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2年1月初次行THA并具有完整资料的229例(238髋)患者进行随访,实际随访到155例(共164髋),随访率为67.7%;随访时间为1~6年,平均3.7年。初次筛选采用Charnley髋关节评分标准,髋关节出现疼痛患者进一步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对出现疼痛的17例(18髋)患者进一步分析疼痛的原因,并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结果 17例(18髋)患者出现术后髋关节疼痛,疼痛原因为:关节内因素8例(47.1%),包括假体脱位3例(3髋)(17.6%)、假体感染2例(2髋)(11.8%)、无菌性炎症2例(3髋)(11.8%)、假体松动1例(1髋)(5.9%);关节外因素4例(23.5%),包括腰椎源性疾病3例(3髋)(17.6%),异位骨化1例(1髋)(5.9%);其他原因5例(29.4%),包括心理及精神因素2例(2髋)(11.8%),不明原因3例(3髋)(17.6%)。结论引起THA后疼痛的关节内外源性因素很多,包括假体脱位、松动、不稳及感染等;心理及精神因素引起的疼痛易被临床医生忽视,不明原因疼痛是目前临床诊断和预防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疼痛 手术后 疼痛原因 随访研究
下载PDF
北京市67家医院癌痛管理相关护理质量水平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许丽媛 魏梦娅 +3 位作者 覃旺军 杨阳 杨青 樊碧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62-366,共5页
目的:调查北京市癌痛管理现状,为更好地落实疼痛管理工作和规范癌痛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19年7月至2019年9月参与北京市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现场评审的67家医院为研究对象,依据北京市癌痛规范化示范病房现场评审标准,对疼痛... 目的:调查北京市癌痛管理现状,为更好地落实疼痛管理工作和规范癌痛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19年7月至2019年9月参与北京市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现场评审的67家医院为研究对象,依据北京市癌痛规范化示范病房现场评审标准,对疼痛评估、住院疼痛病人宣教及居家疼痛病人随访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北京市共有67家医院参与此次检查,其中三级甲等医院30家(44.7%)、三级乙等医院18家(26.8%)、二级及以下医院19家(28.3%)。所有受检医院的护理质量部分均能达到检查要求,合格率为100%,其中评分为“优秀”的有40家(59.7%)、“合格”的有27家(40.3%)。在疼痛常规评估、体温单记录疼痛、动态评估疼痛、重度疼痛交班记录、疼痛宣教、疼痛随访这6个分项目中,平均得分最高的是“重度疼痛交班记录”项目,为(4.7±0.6)分;平均得分最低的是“疼痛常规全面评估”项目,为(4.1±0.8)分。三甲医院(27.2±2.5)分和三乙医院(27.5±1.9)分的护理质量总分显著优于二级及以下医院(25.5±2.4)分(P<0.05)。护理质量总分为“优秀”的医院在“动态评估疼痛”、“重度疼痛交班记录”和“疼痛随访”这3个分项目的得分显著高于“合格”医院(P<0.01或P<0.05)。结论:北京地区医疗机构的癌痛护理质量总体合格,但在动态评估疼痛、重度疼痛交班记录和疼痛随访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因此加强对护士的疼痛管理培训和疼痛随访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高癌痛护理服务的整体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质量 癌症疼痛 疼痛评估 疼痛随访
下载PDF
PDCA循环结合PIO健康教育形式在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患者随访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宝娜 何琨 +3 位作者 王军利 张伟红 李阳阳 李珍 《齐鲁护理杂志》 2014年第21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PDCA循环结合PIO健康教育形式在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患者随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6例晚期癌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随访模式管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PDCA理论结合PIO健康教育形式进行随访... 目的:探讨PDCA循环结合PIO健康教育形式在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患者随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6例晚期癌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随访模式管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PDCA理论结合PIO健康教育形式进行随访管理;观察比较两组疼痛评分、生命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出院后1个月疼痛评分、生命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结合PIO健康教育形式是一种规范化的随访模式,能为患者提供"四全"随访管理,提高出院患者的癌痛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 癌痛规范化治疗 随访教育 疼痛管理
下载PDF
臭氧溶核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远期随访 被引量:20
16
作者 刘延青 王应德 丁晓宁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262-265,共4页
目的:观察臭氧溶核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远期疗效,并对照研究经典椎间盘造影术和臭氧椎间盘造影术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价值。方法:对207例需进行臭氧溶核术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行前瞻性研究,在术中对疑似病变椎间盘先后进行... 目的:观察臭氧溶核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远期疗效,并对照研究经典椎间盘造影术和臭氧椎间盘造影术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价值。方法:对207例需进行臭氧溶核术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行前瞻性研究,在术中对疑似病变椎间盘先后进行经典椎间盘造影和臭氧椎间盘造影,分别观察诱发疼痛反应及病理分型。随访术后1年、2年、3年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对术前和术后的VAS进行加权处理并评价疗效,同时对两种椎间盘造影术诱发疼痛试验阳性率进行对照,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际随访到病例181例,占入组随访病例的87.4%。术后随访1年、2年、3年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72%、78%,优良率为67%、63%、57%。在治疗有效者的243个间盘和治疗无效的62个间盘中臭氧诱发痛发生率分别为89.7%和45.2%,比较有明显差异。臭氧椎间盘造影诱发疼痛试验阳性率比经典椎间盘造影明显升高(57%:25%)。结论:臭氧溶核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远期疗效稳定,术中臭氧诱发痛与疗效呈正相关,且诱发疼痛试验阳性率明显高于经典椎间盘造影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臭氧溶核术 远期随访 诱发疼痛试验
下载PDF
癌痛患者精细化管理前后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6
17
作者 何苗 付岚 陈旭霞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197-199,共3页
目的探索精细化管理对癌痛患者疼痛控制的有效性。方法运用《癌症病人疼痛调查表》和数字评定量表,调查100例服用第三阶梯止痛药同时进行精细化管理的肿瘤患者疼痛相关知识及强度。结果患者通过精细化管理72h后对癌痛知识的认知度由21%... 目的探索精细化管理对癌痛患者疼痛控制的有效性。方法运用《癌症病人疼痛调查表》和数字评定量表,调查100例服用第三阶梯止痛药同时进行精细化管理的肿瘤患者疼痛相关知识及强度。结果患者通过精细化管理72h后对癌痛知识的认知度由21%上升到72%,对药物镇痛的顾虑由79%降至32%。数字评分法(NRS)评分显示,患者精细化管理前的平均疼痛强度为5.9分,且重度以上占23%;实施精细化管理72h后,平均疼痛强度为1.6分,且无中度及以上疼痛。结论精细化管理流程可增加患者对疼痛的认识,减少对镇痛治疗的顾忌,从而有效控制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 癌痛 治疗 随访
下载PDF
双向随访对中重度癌痛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28
18
作者 诸海燕 刘秋霞 +1 位作者 赵建国 罗慧群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CSCD 2013年第10期19-20,共2页
目的研究双向随访对中重度癌痛患者镇痛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出院的168例中重度癌痛患者按出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79例接受常规门诊随访,观察组89例在此基础上接受双向随访,出院第4周收集资料,通过自拟调查问卷方式评价随访效果。结... 目的研究双向随访对中重度癌痛患者镇痛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出院的168例中重度癌痛患者按出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79例接受常规门诊随访,观察组89例在此基础上接受双向随访,出院第4周收集资料,通过自拟调查问卷方式评价随访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服药依从性、癌痛控制有效率、对疼痛治疗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对中重度癌痛患者实施双向随访可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提高癌痛控制效果,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对疼痛治疗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 癌性疼痛 延伸服务 双向随访 镇痛 疼痛护理
下载PDF
地尔硫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胸痛病人有益 被引量:7
19
作者 吕安康 胡万英 +1 位作者 王俊宜 沈卫峰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1-4,共4页
目的 :评估地尔硫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胸痛病人的近期临床疗效和远期再狭窄率的影响。方法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胸痛病人 2 5 1例 ,其中地尔硫治疗 189例 ,其余 62例未接受地尔硫治疗。比较 2组随访期内严重心脏事件 (死亡、心... 目的 :评估地尔硫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胸痛病人的近期临床疗效和远期再狭窄率的影响。方法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胸痛病人 2 5 1例 ,其中地尔硫治疗 189例 ,其余 62例未接受地尔硫治疗。比较 2组随访期内严重心脏事件 (死亡、心肌梗死和重复靶血管再通治疗 )发生率和再狭窄率。结果 :在中位数 12 8d的随访期内 ,严重心脏事件在地尔硫组为 4 .8% ,非地尔硫组为 12 .9% (P<0 .0 5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尔硫 冠状动脉硬化 冠状动脉造影术 冠状血管 胸痛 心肌梗死 随访研究
下载PDF
门诊癌痛病人疼痛及身心症状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梓萌 唐丽丽 +4 位作者 庞英 何双智 汪艳 何毅 宋丽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4期287-290,295,共5页
目的:通过对门诊癌痛病人进行系统的随访,调查分析癌症病人的疼痛程度、躯体及心理症状,以便更好地控制癌痛并改善病人的躯体及心理症状。方法:对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疼痛门诊就诊的癌痛病人,分别于首次就诊3天内、... 目的:通过对门诊癌痛病人进行系统的随访,调查分析癌症病人的疼痛程度、躯体及心理症状,以便更好地控制癌痛并改善病人的躯体及心理症状。方法:对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疼痛门诊就诊的癌痛病人,分别于首次就诊3天内、2周后、4周后进行三次随访,采用疼痛数字评分表和中国版记忆症状评估简表对癌症病人的疼痛程度、躯体及心理症状进行评估。结果:102例癌痛病人参加随访,98例病人完成两次随访,49例病人完成三次随访。首次随访中65.7%的病人在调查当时诉中、重度疼痛。在之后的每次随访中,疼痛评分均比前一次随访减少。另外,首次随访中癌症病人躯体及心理症状的发生率较高,位于前10位的症状除疼痛外,还有感到烦躁、缺乏精力、感到担心、睡眠有困难、食欲不振、感到不快乐、恶心反胃、便秘及难以集中精神。结论:疼痛随访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及时发现并处理疼痛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对癌症病人的疼痛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痛 身心症状 随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