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9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metry deviation effects of railway catenaries on pantograph– catenary interaction: a case study in Norwegian Railway System 被引量:2
1
作者 Yang Song Tengjiao Jiang +1 位作者 Petter Navik Anders Rønnquist 《Railway Engineering Science》 2021年第4期350-361,共12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non-contact measurement of the realistic catenary geometry deviation in the Norwegian railway network through a laser rangefinder.The random geometry deviation is included in the catenary model ... This paper presents a non-contact measurement of the realistic catenary geometry deviation in the Norwegian railway network through a laser rangefinder.The random geometry deviation is included in the catenary model to investigate its effect on the pantograph–catenary interaction.The dispersion of the longitudinal deviation is assumed to follow a Gaussian distribution.A power spectrum density represents the vertical deviation in the contact wire.Based on the Monte Carlo method,several geometry deviation samples are generated and included in the catenary model.A lumped mass pantograph with flexible collectors is employed to reproduce the high-frequency behaviours.The stochastic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atenary geometry deviation causes a significant dispersion of the pantograph–catenary interaction response.The contact force standard deviations measured by the inspection vehicle are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simulation results.A critical cut-off frequency that covers 1/16 of the dropper interval is suggested to fully describe the effect of the catenary geometry deviation on the contact force.The statistical minimum contact force is recommended to be modified according to the tolerant contact loss rate at high frequency.An unpleasant interaction performance of the pantograph–catenary can be expected at the catenary top speed when the random catenary geometry deviation is inclu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ILWAY pantograph catenary Geometry deviation Non-contact measurement Contact force
下载PDF
Pantograph and catenary system with double pantographs for high-speed trains at 350 km/h or higher 被引量:10
2
作者 Weihua ZHANG Ning ZHOU Ruiping LI Guiming MEI Dongli SONG 《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2011年第1期7-11,共5页
The paper is aimed at developing an optimized design of the pantograph and catenary system with double pantographs at a speed of 350 km/h for the Wuhan-Guangzhou high-speed railway. First, the pantograph and catenary ... The paper is aimed at developing an optimized design of the pantograph and catenary system with double pantographs at a speed of 350 km/h for the Wuhan-Guangzhou high-speed railway. First, the pantograph and catenary system for the Beijing-Tianjin high-speed railway was analyzed to verify whether its design objective could be fulfilled. It shows that the system is not able to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of a sustainable running speed of 350 km/h. Then a new scheme for the pantograph and catenary system is proposed through optimization and renovat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parameters of the pantograph and catenary system, including the suspension type of the catenary, tension of the contact wire, and space between two pantographs. Finally,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new system was verified by simulation and line test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w scheme of the pantograph and catenary system for the Wuhan- Guangzhou high-speed railway is acceptable, in which the steady contact between the rear pantograph and the catenary at the space of 200 m can be maintained to ensure the current-collection quality. A current collection with double pantographs at a speed of 350 km/h or higher can be achie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enary pantograph dynamic performance double pantographs
下载PDF
Evolution of the electrical contact of dynamic pantograph–catenary system 被引量:7
3
作者 Guangning Wu Wenfu Wei +2 位作者 Guoqiang Gao Jie Wu Yue Zhou 《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2016年第2期132-138,共7页
A good contact between the pantograph and catenary is critically important for the working reliability of electric trains, while the basic understanding on the electrical contact evolution during the pantograph--caten... A good contact between the pantograph and catenary is critically important for the working reliability of electric trains, while the basic understanding on the electrical contact evolution during the pantograph--catenary system working is still ambiguous so far. In this paper, the evolution of electric contact was studied in respects of the contact resistance, temperature rise, and microstructure variation, based on a home-made pantograph-catenary simulation system. Pure carbon strips and copper alloy contact wires were used, and the experimental electrical current, sliding speed, and normal force were set as 80 A, 30 km/h, and 80 N, respectively. The contact resistance presented a fluctuation without obvious regularity, concentrating in the region of 25 and 50 mf~. Temperature rise of the contact point experienced a fast increase at the first several minutes and finally reached a steady state. The surface damage of carbon trips in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revealed a complicated interaction of the sliding friction, joule heating, and arc ero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tograph-catenary system Electrical contact Electric trains - Contact resistance Temperature rise MICROsTRUCTURE
下载PDF
Pantograph-catenary are test apparatus for high-speed railway 被引量:1
4
作者 WU Jie WU Guangning +4 位作者 GAO Guoqiang ZHU Guangya HAO Jing ZHU Ningjun ZHOU Yue 《Instrumentation》 2014年第2期60-66,共7页
With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of train speed,undulations of catenary and vibrations of the pantograph head result in generating pantograph- catenary arc frequently,intensifying the abrasion between pantograph strip and... With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of train speed,undulations of catenary and vibrations of the pantograph head result in generating pantograph- catenary arc frequently,intensifying the abrasion between pantograph strip and catenary wire,which has seriously influenced the current collection and safety of electric multi units(EMU).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pantographcatenary arc in immediately. Some researchers develop a few pantograph- catenary arc testing equipment,which couldn’t really reflect the operating condition of pantograph-catenary system. In this paper,the pantograph-catenary arc test apparatus was developed,which simulated the flexible and straight contact of pantograph strip and catenary wire,based on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antograph and catenary. The equipment was used to research the electrical parameters of the pantograph-catenary arc and the dynamic contact resist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tograph-catenary arc dynamic contact resistance pantograph strip catenary wire
原文传递
基于LSTM预测误差的轨道交通弓网接触力异常识别算法
5
作者 杨劲松 邵奇 +3 位作者 刘金朝 陶凯 郭剑峰 彭楠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4-78,共5页
[目的]接触力是轨道交通弓网综合检测的重要内容,也是弓网系统性能的重要评价因素,但在检测过程中常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异常检测数据。目前针对弓网接触力异常检测数据的剔除主要依赖于人工,影响数据分析效率,因此需深入研究弓网... [目的]接触力是轨道交通弓网综合检测的重要内容,也是弓网系统性能的重要评价因素,但在检测过程中常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异常检测数据。目前针对弓网接触力异常检测数据的剔除主要依赖于人工,影响数据分析效率,因此需深入研究弓网接触力异常识别算法。[方法]梳理了弓网接触力常见的异常形式,分析了不同异常形式下接触力检测数据的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预测误差的弓网接触力异常识别算法,通过使用正常的接触力数据训练LSTM模型,使该模型能够对接触力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为实现正常区段与异常点的精确划分,使用基于置信区间的异常检测数据识别方法。为降低长距离异常数据对LSTM模型预测效果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预测值置换的异常数据处理方式。通过高速综合检测列车测得的真实检测数据,分别对三种常见异常形式的弓网接触力识别效果进行验证。[结果及结论]提出的算法能够较好地实现对弓网接触力异常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弓网接触力异常识别算法 LsTM预测误差
下载PDF
Fatigue life evaluation on key components of high-speed railway catenary system 被引量:6
6
作者 QI Guang-feng XIAO Xiao-hui +1 位作者 ZHAO Hui CHEN Jian-f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8期1958-1965,共8页
The fatigue load spectrum and operation life evaluation of key components in the catenary system under the high speed train running condition were investigated.Firstly,based on the catenary model and pantograph model,... The fatigue load spectrum and operation life evaluation of key components in the catenary system under the high speed train running condition were investigated.Firstly,based on the catenary model and pantograph model,the couple dynamic equations of pantograph–catenary were built with the Lagrange’s method;then the dynamic contact force was obtained by the Newmark method at the train speeds of 250,280 and 300 km/h,respectively.Secondly,the finite element model(FEM)of one anchor section’s catenary was built to analyze its transient response under the contact force as train running;then the loading time history of messenger wire base,steady arm,registration tube,oblique cantilever,and straight cantilever were extracted.Finally,the key components’fatigue spectrum was carried out by the rain-flow counting method,and operation life was estimated in consideration of such coefficients,such as stress concentration,shape and dimension,surface treatmen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tigue life of the catenary system reduces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rain speed;specifically,the evaluated fatigue life of the steady arm is shorter than other compon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tigue spectrum fatigue life evaluation pantograph–catenary’s contact force high-speed railway
下载PDF
多策略融合LSSVM-NGO的滑动电接触失效诊断
7
作者 任志玲 张景智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7-47,共11页
为提高弓网滑动电接触失效判断的准确率,提出了一种多策略融合改进北方苍鹰优化算法(INGO)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滑动电接触失效诊断模型。首先,通过自制的滑动电接触摩擦磨损实验机进行载流条件下的滑动摩擦实验,分析载流稳定... 为提高弓网滑动电接触失效判断的准确率,提出了一种多策略融合改进北方苍鹰优化算法(INGO)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滑动电接触失效诊断模型。首先,通过自制的滑动电接触摩擦磨损实验机进行载流条件下的滑动摩擦实验,分析载流稳定系数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变化规律,确定弓网接触失效判据;其次,采用tent混沌映射、均匀分布的动态自适应权重,以及黄金正弦算法和非线性收敛因子多种融合策略综合改进NGO。通过测试函数对其进行仿真测试,结果证明INGO算法收敛速度和稳定性更优;最后,使用INGO算法进行模型参数寻优,构建滑动电接触失效诊断模型。将本文所提模型与其他诊断模型对比,诊断精度分别提高了16.67%、12.5%、8.33%,进一步证明该诊断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网系统 载流稳定系数 北方苍鹰算法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接触失效
原文传递
钢悬链线立管S形铺设极限水深
8
作者 李英 梁雪梅 +2 位作者 周楠 王晓飞 李斌 《中国海洋平台》 2023年第6期49-57,共9页
针对南海某气田铺管船正常铺设钢悬链线立管(Steel Catenary Riser,SCR)的作业,基于OrcaFlex数值模拟对立管进行总体动态分析,确定立管可安全作业的阈值环境条件。研究波浪方向、海流速度、立管外径、壁厚等对立管正常铺设作业窗口的影... 针对南海某气田铺管船正常铺设钢悬链线立管(Steel Catenary Riser,SCR)的作业,基于OrcaFlex数值模拟对立管进行总体动态分析,确定立管可安全作业的阈值环境条件。研究波浪方向、海流速度、立管外径、壁厚等对立管正常铺设作业窗口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不同外径、壁厚立管在不同水深下的适用性,确定立管极限安装水深。研究表明,立管作业窗口对浪向较敏感,在随浪条件下进行铺管作业更安全。随着立管外径、壁厚、表面流速增大,波高-周期作业窗口减小,极限铺设水深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悬链线立管 s形铺设 作业窗口 极限铺设水深
下载PDF
基于MOMS(微光机系统)传感技术的地铁弓网关系实时监测系统
9
作者 吴迅奇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35-237,243,共4页
目的:当行车线路上接触线存在硬点、弓网间接触力异常、弓网间发生燃弧等接触不良的状况时,其会影响地铁的正常运营。因此,需研究能够正确找出弓网间接触力异常的区段,以及定位接触线硬点在运营线路上位置的方法。方法:介绍了现有传感... 目的:当行车线路上接触线存在硬点、弓网间接触力异常、弓网间发生燃弧等接触不良的状况时,其会影响地铁的正常运营。因此,需研究能够正确找出弓网间接触力异常的区段,以及定位接触线硬点在运营线路上位置的方法。方法:介绍了现有传感技术和MOMS(微光机系统)传感技术;提出一种基于MOMS传感技术的地铁弓网关系实时监测系统;分析了接触线存在硬点、弓网间接触力和弓网间燃弧现象的监测结果。结果及结论:当列车运行速度为80 km/h时,通过MOMS接触力传感器监测到的动态弓网接触力约为120 N±10 N;通过MOMS加速度传感器能够捕捉到接触线硬点对受电弓弓头的瞬时振动冲击,其垂向加速度由-200 g变为120g(g为重力加速度);通过弓网间相互作用的波动程度,可以间接评估弓网间的燃弧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微光机系统 弓网关系
下载PDF
基于状态监测的城市轨道交通弓网健康度评价方法
10
作者 刘书浩 孙照岚 +3 位作者 冯旭杰 吴高华 胡昊 刘从岗 《交通运输研究》 2024年第5期91-100,共10页
为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基于状态监测技术,构建城市轨道交通弓网健康度综合评价体系。首先,详细阐述弓网系统的作用机理,引入健康度这一评价指标,分析弓网健康度特征。其次,识别影响弓网系统运行状态的关键因素,从监... 为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基于状态监测技术,构建城市轨道交通弓网健康度综合评价体系。首先,详细阐述弓网系统的作用机理,引入健康度这一评价指标,分析弓网健康度特征。其次,识别影响弓网系统运行状态的关键因素,从监测参数指标和外观状态指标两个维度建立弓网健康度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构建4级健康度评判准则。最后,为验证评价体系的有效性,选取沈阳市一条已运营超过5年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进行实例分析。结果显示,该线路各区段的健康度得分在80.1~95.5,故障率为0.008%~0.031%;健康度得分越高的区段,其故障率越低,二者呈负相关。研究结果证实了弓网健康度评价指标体系在监测多维度数据和反映系统潜在风险方面的可用性和有效性,所提出的评价方法能全面、准确地揭示弓网系统的运行状态,可为弓网维护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状态监测 弓网 健康度 评价体系
下载PDF
环境温度对地铁刚性接触网弹性与弓网受流质量影响研究
11
作者 杨岗 吕琨 +2 位作者 孔国伟 沈鑫 李芾 《机车电传动》 2024年第1期152-165,共14页
近年来全国地铁大面积发生弓网异常磨耗事件,特别是冬季异常磨耗已然成为常态,2022年全国有30余条地铁线路出现此现象,经济损失达数亿元。为了研究环境温度对弓网关系的影响,文章首先建立了某地铁线路刚性接触网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到环... 近年来全国地铁大面积发生弓网异常磨耗事件,特别是冬季异常磨耗已然成为常态,2022年全国有30余条地铁线路出现此现象,经济损失达数亿元。为了研究环境温度对弓网关系的影响,文章首先建立了某地铁线路刚性接触网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到环境温度-20~20℃下接触网刚度曲线,并分析了环境温度对接触网刚度影响规律;然后,构建地铁变刚度弓网耦合动力学模型,依据EN 50119等标准验证了其准确性,并计算了环境温度(-20~20℃)、列车运行速度(40~90 km/h)、受电弓静抬升力(70~160 N)、定位线夹卡滞工况下的弓网接触力,着重分析了环境温度对弓网接触力、弓网受流质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环境温度与弓网接触力、受流质量具有强正相关性,当环境温度低于0℃时,弓网受流指标将严重恶化;线夹卡滞会对弓网接触力、受流质量带来恶劣影响,而且行车速度越高影响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性接触网 环境温度 接触网刚度曲线 弓网接触力 受流质量 弓网耦合动力学
原文传递
环境风下高铁双弓-网系统动态受流特性研究
12
作者 陈小强 张玺 +1 位作者 王英 王心仪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0-329,411,412,共12页
为了研究环境风对高速铁路双弓-网系统动态受流性能的影响,首先,以位于我国西部大风区的兰新高铁为研究对象,基于模态分析法建立双弓-网耦合系统模型;其次,运用空气动力学理论推导作用于接触网线索上的环境风载荷;然后,考虑横风向空气... 为了研究环境风对高速铁路双弓-网系统动态受流性能的影响,首先,以位于我国西部大风区的兰新高铁为研究对象,基于模态分析法建立双弓-网耦合系统模型;其次,运用空气动力学理论推导作用于接触网线索上的环境风载荷;然后,考虑横风向空气阻尼的影响,探究空气阻尼作用下双弓受流特性;最后,采用4阶自回归(autoregression,简称AR)模型建立接触网沿线脉动风场,着重分析风速和风攻角对双弓受流的影响。结果表明:横风向空气阻尼对双弓受流产生的影响较小;脉动风下风速越大则风向越趋于垂向,双弓受流性能更易恶化;后弓受流性能相较前弓对风速和风攻角的变化更加敏感。双弓-网系统风振响应分析可为优化风环境下弓网受流质量和接触网防风参数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双弓-网系统 空气阻尼 脉动风 弓网受流
下载PDF
地铁受电弓动态包络线分析及应用
13
作者 邓波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0-283,共4页
[目的]地铁供电系统中,接触网的安全运行高度依赖于合理的受电弓动态包络线设计。然而,当前行业内尚未就受电弓动态包络线的确定方法和参数达成统一标准,因此,深入研究受电弓在不同速度等级下的参数确定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方法]分析了... [目的]地铁供电系统中,接触网的安全运行高度依赖于合理的受电弓动态包络线设计。然而,当前行业内尚未就受电弓动态包络线的确定方法和参数达成统一标准,因此,深入研究受电弓在不同速度等级下的参数确定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方法]分析了现有规范中关于动态包络线的定义,并指出了这些定义在地铁领域应用时存在的不明确性。通过对欧洲和德国标准中受电弓摆动量的数学模型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地铁接触网设计的实际参数,提出了一种估算地铁受电弓在不同运行条件下最大横向摆动量的方法。[结果及结论]我国地铁受电弓动态包络线标准的缺失对接触网的设计安全性、施工及检修等环节均产生了重要影响。鉴于此,期望在“十四五”期间,通过行业协会、车辆制造商、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等多方面的协同努力,结合标准地铁列车的开发工作,能够制定出统一且准确的受电弓动态包络线标准,以推动轨道交通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受电弓 动态包络线 接触网 拉出值 始触区
下载PDF
刚性架空接触网弓网动态检测探讨
14
作者 王强 《科学技术创新》 2024年第12期30-33,共4页
刚性架空接触网设备安装精度要求高,且基本设置在环境相对复杂的隧道内。为确保设备良好工作状态,本文通过对刚性架空接触网检测依据、项目进行分析,对实际检测数据进行对比,提出了有效的刚性架空接触网检测方法,为后期隧道内刚性架空... 刚性架空接触网设备安装精度要求高,且基本设置在环境相对复杂的隧道内。为确保设备良好工作状态,本文通过对刚性架空接触网检测依据、项目进行分析,对实际检测数据进行对比,提出了有效的刚性架空接触网检测方法,为后期隧道内刚性架空接触网相关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性架空接触网 接触力 弓网动态检测 燃弧
下载PDF
弓网系统燃弧检测技术及评价方法研究概述
15
作者 杨子贤 周宁 +5 位作者 孙翌 黄冠华 程尧 张卫华 顾正隆 李泽宇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2-91,共10页
受电弓-接触网系统是电气化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气化列车获取电能的唯一途径。弓网燃弧作为弓网系统受流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有着检测便捷、评估直观的优势,由此衍生出多种燃弧检测方法。针对当前的不同燃弧检测方法,将其归纳为... 受电弓-接触网系统是电气化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气化列车获取电能的唯一途径。弓网燃弧作为弓网系统受流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有着检测便捷、评估直观的优势,由此衍生出多种燃弧检测方法。针对当前的不同燃弧检测方法,将其归纳为直接检测与间接检测2类。直接检测主要指基于电流、电压等电气参数的燃弧直接测量,间接检测主要包含基于声学、光学和电磁辐射等特性的远距离测量。针对以上的不同检测方法,详细论述了其应用场景、检测基本原理及相应的评判方法。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不同检测方法的优劣,并结合燃弧检测的相关标准,讨论了标准中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以及燃弧检测后续研究的主要方向与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网系统 燃弧 检测技术 评价指标
下载PDF
电气化铁道脉冲电磁骚扰的Simulink模型 被引量:20
16
作者 陈嵩 沙斐 王国栋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5-58,共4页
从分析电气化铁道弓网电火花的形成机理及条件入手,介绍在Simulink仿真环境中对该复杂条件模型的建模方法。模型由离线事件模拟器、放电电压条件判决器、触发源等模块组成,将机车车速、定位点跨距、弓网接触压力、受电弓质量、离线概率... 从分析电气化铁道弓网电火花的形成机理及条件入手,介绍在Simulink仿真环境中对该复杂条件模型的建模方法。模型由离线事件模拟器、放电电压条件判决器、触发源等模块组成,将机车车速、定位点跨距、弓网接触压力、受电弓质量、离线概率等诸多因素作为仿真的输入参数,能反映出机车运行时弓网间电火花噪声的动态变化。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仿真并统计噪声的幅度概率分布。本文的研究为分析预测电气化铁道脉冲电磁骚扰对无线通信系统的干扰等问题提供了计算机仿真模型。在获取电气化铁路实际典型工况噪声采样的基础上,使用该模型可以对电气化铁道脉冲电磁骚扰进行普适性的模拟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周期长、成本高的路测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网离线 火花隙 击穿电压 脉冲噪声 建模与仿真
下载PDF
深水海底管道S型铺设参数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35
17
作者 龚顺风 何勇 +4 位作者 周俊 金伟良 李志刚 赵冬岩 何宁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7-95,共9页
以深水海底管道S型铺管法为研究对象,运用悬链线理论建立管道的静平衡微分方程,通过理论分析给出了迭代求解管道整体形态的数值计算方法,并开发相应的计算分析程序,分析了不同参数对张紧器张力和管道极限铺设水深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 以深水海底管道S型铺管法为研究对象,运用悬链线理论建立管道的静平衡微分方程,通过理论分析给出了迭代求解管道整体形态的数值计算方法,并开发相应的计算分析程序,分析了不同参数对张紧器张力和管道极限铺设水深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管道铺设水深、管径和壁厚、混凝土配重层厚度的增加,所需张紧器张力明显增大;当托管架底部倾角较大时,控制应变越大管道所需张力越小;当托管架底部倾角较小时,管道初始倾角越大、托管架半径越小管道所需张力越小。此外,管道的浮重度、托管架长度和半径、张紧器张拉能力、管道初始倾角对极限铺设水深有着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管道 s型铺管法 悬链线理论 托管架 极限铺设水深
下载PDF
PSO优化的LS-SVM在列车弓网系统的建模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衷路生 齐叶鹏 +3 位作者 杨辉 龚锦红 张永贤 颜争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1-6,共6页
提出基于粒子群(PSO)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列车弓网系统建模方法。针对LS-SVM的超参数难以选择的问题,提出采用具有全局搜索性能的PSO优化LS-SVM超参数的方法。在建立弓网子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得到了弓网系统的整体动力学方... 提出基于粒子群(PSO)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列车弓网系统建模方法。针对LS-SVM的超参数难以选择的问题,提出采用具有全局搜索性能的PSO优化LS-SVM超参数的方法。在建立弓网子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得到了弓网系统的整体动力学方程。最后进行弓网系统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PSO优化LS-SVM模型比LS-SVM模型、子空间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报精度,所提出的方法用于列车弓网系统的建模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粒子群优化 弓网系统 曲线拟合 非线性建模
下载PDF
基于空间域尺度自适应小波能量的接触网不规则识别
19
作者 李牧迪 周宁 +4 位作者 程尧 孙翌 姜杭艳 支兴帅 张卫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23-2035,共13页
针对高速铁路受电弓−接触网系统中出现的接触网垂向和横向结构不规则问题,在研究接触网不规则对受电弓振动响应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弓头加速度的空间域尺度自适应小波能量识别接触网结构不规则的方法,并开展仿真和现场实测验证。... 针对高速铁路受电弓−接触网系统中出现的接触网垂向和横向结构不规则问题,在研究接触网不规则对受电弓振动响应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弓头加速度的空间域尺度自适应小波能量识别接触网结构不规则的方法,并开展仿真和现场实测验证。首先,建立受电弓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对不同接触位置下的弓头振动响应进行分析,并建立弓网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获取弓头加速度信号,根据标准和实验结果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其次,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对信号时频分析并进行空间域转换,基于空间域中的能量分布特征自适应提取表征接触网不规则的尺度参数;最后,提取尺度参数下的平均小波能量作为特征分量进行融合,实现接触网不规则识别。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能够有效地从弓头振动信号中同时检测出接触网垂向幅值大于0.5 mm的不平顺以及横向定位器偏离故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受电弓−接触网系统 接触网不平顺 定位器偏离 小波能量 振动响应
下载PDF
基于GBDT算法的弓网动态匹配特性预测模型
20
作者 黄桂灶 马同鑫 +3 位作者 杨泽锋 李政 魏文赋 吴广宁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6-32,50,共8页
高速铁路通过弓网系统的滑动电接触获取电能驱动列车运行,弓网动态匹配特性是保障良好滑动电接触的基础。首先,建立了弓网动态匹配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通过与文献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对接触网的关键结... 高速铁路通过弓网系统的滑动电接触获取电能驱动列车运行,弓网动态匹配特性是保障良好滑动电接触的基础。首先,建立了弓网动态匹配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通过与文献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对接触网的关键结构参数和运行速度参数进行样本抽样,获得输入参数集;然后,利用有限元模型对输入参数集开展大量计算分析并进行结果的特征提取,获得弓网动态匹配关键特征参量的输出结果,结合输入和输出结果,构成了样本数据集;最后,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lifting decision tree, GBDT)算法对数据集进行学习训练和验证测试,建立弓网动态匹配特性预测模型,并将其与基于决策树、随机森林、极端随机树和极端梯度提升树算法的4个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GBDT算法的模型预测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好,在测试集上的R~2达到了0.929,能够准确快速地评估弓网匹配特性。通过对GBDT模型进行参数重要性分析可知,运行速度对弓网匹配特性的影响程度最大,达61%,其次是接触线的张力、承力索张力和档距。该研究初步探索了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预测模型来替代有限元模型的可能性,所建立的模型可用于弓网动态匹配特性的快速预测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网系统 动态特性 机器学习 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 受流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