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rowth behavior and resource potential evaluation of gas hydrate in core fractures in Qilian Mountain permafrost area, Qinghai-Tibet Plateau
1
作者 Qing-guo Meng Chang-ling Liu +5 位作者 Zhen-quan Lu Xi-luo Hao Cheng-feng Li Qing-tao Bu Yun-kai Ji Jia-xian Wang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3年第2期208-215,共8页
The Qilian Mountain permafrost area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a favorable place for natural gas hydrate formation and enrichment,due to its well-developed fractures and abundant gas sources.U... The Qilian Mountain permafrost area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a favorable place for natural gas hydrate formation and enrichment,due to its well-developed fractures and abundant gas sources.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multi-component gas hydrates in fractures is crucial in accurately evaluating the hydrate reservoir resources in this area.The hydrate formatio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the core samples drilled from hydrate-bearing sediments in Qilian Mountain permafrost area and the multi-component gas with similar composition to natural gas hydrates in Qilian Mountain permafrost area.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component gas hydrates in core samples were observed in situ by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CT)under high pressure and low temperature conditions.Results show that hydrates are mainly formed and distributed in the fractures with good connectivity.The ratios of volume of hydrates formed in fractures to the volume of fractures are about 96.8%and 60.67%in two different core samples.This indicates that the fracture surface may act as a favorable reaction site for hydrate formation in core samples.Based on the field geological data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it is preliminarily estimated that the inventory of methane stored in the fractured gas hydrate in Qilian Mountain permafrost area is about 8.67×1013 m3,with a resource abundance of 8.67×108 m3/km2.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great resource potential of fractured gas hydrate and also provides a new way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prospect of natural gas hydrate and other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 Qilian Mountain permafrost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 hydrate Growth behavior Core fracture Rock Quality Designation Resource potential evaluation Engineering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Qilian Mountain permafrost area Qinghai-Tibet Plateau
下载PDF
天然热释光测量技术在多年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中的应用
2
作者 王惠艳 唐瑞玲 毕婧 《物探与化探》 CAS 2024年第1期24-30,共7页
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机理复杂,成因多源,发展多种捕捉微渗漏信息技术,提高勘查成功率是亟需解决的难题。本文首次把天然热释光测量技术应用于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中,利用RGD-6型热释光剂量仪测试了祁连山冻土区土壤样品热释光强度... 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机理复杂,成因多源,发展多种捕捉微渗漏信息技术,提高勘查成功率是亟需解决的难题。本文首次把天然热释光测量技术应用于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中,利用RGD-6型热释光剂量仪测试了祁连山冻土区土壤样品热释光强度,总结出适用于木里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的加热程序,以及样品取样粒级。试验结果表明,祁连山冻土区土壤样品最佳取样粒级为-60~100目,最佳升温速率应设置为5℃/s,最佳升温区间为50~400℃。根据祁连山冻土区土壤天然热释光强度异常特征,圈定了天然气水合物在地表的异常边界,天然热释光强度异常模式为顶部异常,与烃类异常模式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土壤天然热释光不受微生物的影响,灵敏度高,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寻找天然气水合物的方法,在今后的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过程中可以将这种技术加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热释光 粒级 温度 天然气水合物 冻土区 祁连山
下载PDF
1974—2020年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积雪变化及其与地面、空气温度的关系
3
作者 宝乐尔其木格 张秋良 郝帅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9-167,共9页
基于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5个气象站1974—2020年逐日气温、地面温度、积雪深度资料,利用气象统计方法分析了积雪气候特征及长期变化、积雪物候变化及积雪对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北部冻土区积雪深度年内变化呈单峰型,积雪深... 基于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5个气象站1974—2020年逐日气温、地面温度、积雪深度资料,利用气象统计方法分析了积雪气候特征及长期变化、积雪物候变化及积雪对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北部冻土区积雪深度年内变化呈单峰型,积雪深度最大出现在2月,平均17.9 cm,年积雪日数为161.5 d,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最大月份不重合。年均积雪深度为10.6 cm,最大积雪深度平均为22.6 cm,近47 a年均积雪深度呈弱的上升趋势。积雪初日显著推迟,终日显著提前,使得积雪持续日数明显缩短。研究区年均积雪深度和冷季地面−雪面温差呈较好的正相关,年最大积雪深度和冷季地面−雪面温差亦呈较好的正相关,积雪深度越大其对地面的隔热作用越大,年均积雪深度每增加1 cm,地面−雪面温差升高0.4211℃,年最大积雪深度每增加1 cm,地面−雪面温差升高0.2889℃,年均积雪深度对冷季地面−雪面温差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北部 多年冻土区 积雪物候 地面−雪面温差
原文传递
高原冻土区域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探析
4
作者 李凯龙 《现代工程科技》 2024年第4期37-40,共4页
针对高原冻土区域的特性以及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的应用要求,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对我国高原某冻土区域的沥青路面施工工程展开分析。分别论述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的意义、当前在高原冻土区域的沥青路面施工现状,以及其受到的来自混... 针对高原冻土区域的特性以及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的应用要求,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对我国高原某冻土区域的沥青路面施工工程展开分析。分别论述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的意义、当前在高原冻土区域的沥青路面施工现状,以及其受到的来自混合料老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等,最终提出应用接缝施工技术、碾压压实施工技术等有效施工技术增强施工效果,并强化对施工原材料和使用设备的质量管理,加强检测等措施,为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冻土区域 沥青路面 施工技术 质量控制
下载PDF
An Estimation of Ground Ice Volumes in Permafrost Layers in North- 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China 被引量:4
5
作者 WANG Shengting SHENG Yu +3 位作者 LI Jing WU Jichun CAO Wei MA Shua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1期61-73,共13页
The ground ice content in permafrost serves as one of the dominant properties of permafrost for the study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ecology, hydrology a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cold regions. This paper initially... The ground ice content in permafrost serves as one of the dominant properties of permafrost for the study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ecology, hydrology a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cold regions. This paper initially attempts to assess the ground ice volume in permafrost layer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by considering landform types, the corresponding lithological composition, and the measured water content in various regions. An approximation demonstrating the existence of many similarities in lithological composition and water content within a unified landform was established during the calculations. Considerable knowledge of the case study area, here called the Source Area of the Yellow(Huanghe) River(SAYR) in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has been accumulated related to permafrost and fresh water resources during the past 40 years. Considering the permafrost distribution, ext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ndform types, the ground ice volume at the depths of 3.0–10.0 m below the ground surface was estimated based on the data of 101 boreholes from field observations and geological surveys in different types of landforms in the permafrost region of the SAYR. The total ground ice volume in permafrost layers at the depths of 3.0–10.0 m was approximately(51.68 ± 18.81) km^3, and the ground ice volume per unit volume was(0.31 ± 0.11) m^3/m^3. In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the ground ice content was higher in the landforms of lacustrine-marshland plains and alluvial-lacustrine plains, and the lower ground ice content was distributed in the erosional platforms and alluvial-proluvial plains.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the volume of ground ice was relatively high in the top layers(especially near the permafrost table) and at the depths of 7.0–8.0 m. This calculation method will be used in the other areas when the necessary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including landform type, borehole data, and measured water con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冻土层 西藏高原 体积 地面 评价 北方 东方
下载PDF
生态地质层理论在煤层保护和生态修复中的应用--以高原高寒矿区生态治理实践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庆伟 邢夏帆 +3 位作者 邹明俊 郭彪 赵欣 王佟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4-109,共6页
高原高寒冻土区生态治理是世界性难题,在生态治理的同时进行煤炭资源保护更少先例可言。按照系统工程思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宗旨,并兼顾残存煤炭资源的保护,在青海省木里地区生态治理过程中取得成果认识如下:研究了木里矿区自然气候特... 高原高寒冻土区生态治理是世界性难题,在生态治理的同时进行煤炭资源保护更少先例可言。按照系统工程思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宗旨,并兼顾残存煤炭资源的保护,在青海省木里地区生态治理过程中取得成果认识如下:研究了木里矿区自然气候特征控制下的生态易破坏且难于修复性;总结了土壤层状结构控制下的水土流失和植被水分补给特征;认为生态地质层缺失和破坏是致使生态破坏的关键症结。为此,借鉴前人成果,研发了煤层顶板及其上覆岩层生态地质层修复技术,建立了生态地质层损伤判识方法,分析了生态地质层修复与再造对煤炭保护及生态修复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冻土区 生态地质层 生态修复 煤层保护 煤层顶板
下载PDF
多年冻土退化对冻结层上水变化的影响研究-以黄河源区为例
7
作者 朱亮 杨明楠 +4 位作者 刘景涛 张玉玺 李备 周冰 陈玺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13,共11页
冻结层上水是支撑寒区生态系统的重要水源和维持寒区水热循环过程的重要纽带,科学认识冻土退化对冻结层上水的影响作用,对气候变化加剧下高寒地区水资源及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黄河源区多年冻土退化的水文效应,基于典型监测点冻... 冻结层上水是支撑寒区生态系统的重要水源和维持寒区水热循环过程的重要纽带,科学认识冻土退化对冻结层上水的影响作用,对气候变化加剧下高寒地区水资源及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黄河源区多年冻土退化的水文效应,基于典型监测点冻土地温、含水率监测数据和黄河沿水文站断面径流变化数据,分析黄河源区多年冻土退化特征,探讨冻结层上水水位埋深和补给过程对多年冻土退化的响应。结果表明:2010—2020年监测点0~2.4 m剖面上平均升温0.42℃,多年冻土上界面埋深由2.1 m降至2.5 m,平均下降速率4 cm/a;以2018年为时间节点,冻结层上水埋深由0.9 m以浅降至0.9~1.8 m之间;冻土退化引起活动层融化期(5—10月)的径流过程提前、径流极值比降低、1月份径流过程线更加凸出。地温是控制冻结层上水变化的核心要素,在暖湿化的气候变化条件下,多年冻土退化将改变冻结层上水的动态特征及其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进一步影响黄河源区的水文生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退化 冻结层上水 土壤水 地表径流 黄河源区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高寒冻土区露天矿水传输涵养系统构建模式及应用
8
作者 王伟超 王佟 +5 位作者 王明宏 李永红 梁振新 赵欣 孙玉琦 李有鑫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8-179,共12页
水源涵养修复与保护一直是露天矿从开采到闭坑后全生命周期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薄弱环节,涉及高寒冻土区复杂背景下多学科、多圈层环境下更为错综复杂的水问题,其中相互联动水文过程的分析研究更是巨大挑战。在分析自然环境及高寒冻... 水源涵养修复与保护一直是露天矿从开采到闭坑后全生命周期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薄弱环节,涉及高寒冻土区复杂背景下多学科、多圈层环境下更为错综复杂的水问题,其中相互联动水文过程的分析研究更是巨大挑战。在分析自然环境及高寒冻土环境下水传输涵养的影响因素和矿山开采活动对水传输涵养影响的基础上,从不同形式和环境圈层中水的相互交织传输过程,重点分析在自然环境、露天矿生产活动破坏影响和人工修复保护3种情形下的水传输涵养机理。基于全面联系分析查找问题的思路和综合系统治理的原则,提出了水传输涵养系统的概念,并从3个基本构架提出了露天矿水传输涵养系统模式构建:(1)从治理区到与自然水系联通的20余种组合模式及不同类型对象基本适用条件,提出了地表水系联通搭接顶层系统构建;(2)按照近似原位涵养、汇水传输、过水传输、输排通道等功能单元定位,从生态截排水沟、不同截排水沟空间展布样式和输排水骨干网、汇水支网、功能单元分区提出生态截排水网络构建;(3)从微地貌整形、地表毛细沟网络和垂向上多元生态地质层重构理念支撑原位水源涵养系统重构的底层设计。基于以上研究,以5号井为例将其规划建造成10个功能单元分区,实现分区引导下地表水补径排汇空间分布的重新调整分配,最终形成5号井新的地表水传输涵养系统。研究旨在为高寒冻土区露天矿水的修复保护工作提供新的系统思路和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冻土区 水传输涵养机理 水传输涵养系统 地表水系联通 生态截排水网络 原位水涵养系统
下载PDF
多年冻土区白桦次生林蒸腾特征及其对影响因子的响应
9
作者 尚友贤 满秀玲 徐志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0-319,共10页
探究多年冻土区白桦次生林蒸腾特征对影响因子的响应,为准确评估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水文效应提供科学参考。运用热扩散式探针法,从2021年5—9月对多年冻土区的白桦树干液流进行监测,并同步观测影响因子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整个观测期,... 探究多年冻土区白桦次生林蒸腾特征对影响因子的响应,为准确评估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水文效应提供科学参考。运用热扩散式探针法,从2021年5—9月对多年冻土区的白桦树干液流进行监测,并同步观测影响因子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整个观测期,白桦次生林蒸腾表现出明显的小时、日、月变化。(1)白桦次生林小时蒸腾特征表现为优势木>中等木>被压木,蒸腾动态在晴天呈单峰曲线,在雨天呈双峰曲线。日尺度上,白桦次生林蒸腾平均值为1.47 mm/d,且最大值出现在7月。在整个观测期,林分蒸腾表现出明显的月变化,即7月>6月>8月>9月>5月,分别为65.08,62.43,54.27,22.92,19.84 mm;(2)林分累计蒸腾量共计224.54 mm,占同期降雨量的32.41%,其中优势木为林分蒸腾的主要贡献者,占林分总蒸腾量的62.64%;(3)在小时尺度上,林分蒸腾量主要受大气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差所影响;日尺度上,林分蒸腾与潜在蒸散、空气温度、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叶面积指数以及土壤温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空气相对湿度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含水量关系不显著(p>0.05),潜在蒸散、叶面积指数、饱和水汽压差以及空气温度是驱动林分日蒸腾的主要影响因子;月尺度上,空气温度对林分蒸腾的影响最大,其对林分蒸腾的解释度高达93.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区 林分蒸腾 大气因子 叶面积指数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交通荷载与冻融作用下黄土累积变形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新欣 李栋伟 +4 位作者 安令石 季安 何锦 秦子鹏 夏明海 《水力发电》 CAS 2023年第4期107-112,共6页
为揭示季节性冻土区路基黄土在循环交通荷载和冻融作用下的累积应变特性,进行循环加载试验,探讨冻融循环次数、含水率、动应力幅值、振动频率对冻融后黄土累积塑性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范围内土体并未破坏,产生的累积变形较... 为揭示季节性冻土区路基黄土在循环交通荷载和冻融作用下的累积应变特性,进行循环加载试验,探讨冻融循环次数、含水率、动应力幅值、振动频率对冻融后黄土累积塑性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范围内土体并未破坏,产生的累积变形较小且累积应变曲线皆表现为稳定型;循环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累积应变随冻融循环次数、含水率、动应力幅值的增加而增大,随振动频率的增加而减小。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考虑冻融循环次数的累积应变指数双曲函数预测模型,并利用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可为季节性冻土区路基黄土的沉降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铁路路基 季节性冻土区 累积变形 冻融循环 循环荷载 预测模型 累积应变 双曲函数
下载PDF
废轮胎骨料对粉土基可控性低强度材料抗冻性影响研究
11
作者 施娇婕 李朝晖 +1 位作者 李鑫 张立娟 《新型建筑材料》 2023年第9期86-91,共6页
粉土基可控性低强度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公路三背回填和狭窄空间回填,无需振捣,具有施工快速节约人工成本的特点。以废轮胎派生骨料橡胶颗粒(<5 mm)替代部分粉土作流动性回填材料的细骨料,研究了废轮胎颗粒掺量对粉土基可控性低强度回... 粉土基可控性低强度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公路三背回填和狭窄空间回填,无需振捣,具有施工快速节约人工成本的特点。以废轮胎派生骨料橡胶颗粒(<5 mm)替代部分粉土作流动性回填材料的细骨料,研究了废轮胎颗粒掺量对粉土基可控性低强度回填材料抗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废轮胎颗粒掺量增加,混合物强度损失率出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掺加适量废轮胎橡胶颗粒可以显著提高粉土基可控性低强度回填材料的抗冻性,降低材料的强度损失率,抑制裂缝的产生与扩张。但当掺量过大时(>80%),强度损失率增大,试件表面严重剥蚀,不利于材料的耐久性。试验发现存在有利于抗冻性能的最佳掺量,当水泥含量较低时该掺量为40%,水泥含量较高时该掺量为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橡胶轮胎 可控性低强度材料 抗冻性 粉土 冻土地区回填
下载PDF
高原高寒矿区生态地质层修复中冻土层构建与应用
12
作者 梁振新 王佟 +3 位作者 王伟超 肖龙 杨成 李聪聪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0-148,共9页
冻土层在高寒地区的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冻土层的修复与保护在高原高寒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中经常被忽略,鲜有研究。以木里矿区聚乎更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实践为例,通过对原始冻土层的平面分布、垂向分布、地层结构、地温变化等特征... 冻土层在高寒地区的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冻土层的修复与保护在高原高寒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中经常被忽略,鲜有研究。以木里矿区聚乎更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实践为例,通过对原始冻土层的平面分布、垂向分布、地层结构、地温变化等特征的分析,针对破坏的土壤层、地表层、冻土层、煤层顶板岩层等不同研究对象的生态地质层剖面,按照模拟季节性冻土、多年冻土差异变化特征及其生态地质功能的思路,在利用构建人造冻土层和回填层二元结构冻土生态地质层剖面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冻土概况调查、剖面模型建立、搭接融合、确定回填时间、设计表层保水、布设截排水沟、地貌重塑为流程的人工构建冻土层的修复技术,以实现人造冻土层在物质结构、地下含隔水层结构及水力联系、水源涵养等方面的功能基本达到原始冻土层的水平,同时提供更多对冻土保存有利的条件。采用探坑、钻孔岩心取样和孔内长期地温监测等不同方法手段在以往矿区渣山区和新回填修复采坑内对比实验,证实了原渣山压覆区域多年冻土顶界在稳定抬升,采坑内新回填区已经开始形成新的冻土层;通过对比渣山区自然恢复冻土层和采坑内人工修复冻层形成的时间和厚度,表明人造冻土层构建更有助于该区冻土快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高寒矿区 木里矿区 生态地质层 生态修复 冻土层
下载PDF
漠河多年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及成藏潜力研究 被引量:44
13
作者 赵省民 邓坚 +2 位作者 李锦平 陆程 宋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36-1550,共15页
作为我国多年冻土发育的主要地区之一,漠河地区具有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良好条件,发育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系统。漠河地区发育有多年冻土,一般厚20~80 m,地表温度-0.5℃^-3.0℃,地温梯度1.6℃/100m,具有与已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美国阿拉... 作为我国多年冻土发育的主要地区之一,漠河地区具有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良好条件,发育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系统。漠河地区发育有多年冻土,一般厚20~80 m,地表温度-0.5℃^-3.0℃,地温梯度1.6℃/100m,具有与已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美国阿拉斯加北坡Prudhoe湾、西伯利亚Messoyakha和我国祁连山木里地区类似的地温条件;漠河盆地中侏罗统厚达千余米的暗色泥岩,204.66×1012m3的烃类气体生成量,乃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重要母质和气体来源;盆内隆起、凸起及其边界断裂和地层裂缝,分别构成了水合物形成聚集的良好圈闭和烃类运移系统,其中的砂岩、粉砂岩为良好储层,上部的巨厚泥岩为封盖层。进一步看,漠河盆地发育的大量方解石脉、后生黄铁矿及钻探烃类异常等天然气水合物赋存标志。所有这些,无不显示该区域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良好条件及巨大成藏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多年冻土区 赋存标志 石油地质 漠河
下载PDF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临界高度研究 被引量:27
14
作者 王铁行 窦明健 胡长顺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4-98,共5页
根据青藏公路的路况调查结果和大量的计算结果 ,对冻土路基中的温度分布和变形特点进行分析 ,将临界高度的概念拓宽为保证路基处于安全状态的填土高度 ,提出了冻土路基的临界高度应有下和上两个值 ,并得到了确定砂砾路面路基和沥青路面... 根据青藏公路的路况调查结果和大量的计算结果 ,对冻土路基中的温度分布和变形特点进行分析 ,将临界高度的概念拓宽为保证路基处于安全状态的填土高度 ,提出了冻土路基的临界高度应有下和上两个值 ,并得到了确定砂砾路面路基和沥青路面路基 ,下临界高度和上临界高度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发现 ,由于融土核的发育状况与路基高度关系密切 ,增加路基高度并不能使上限上升 ,计算还发现 ,采用低吸热性的面层材料以及分期铺筑沥青路面面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地区 路基 临界高度 砂砾路面 沥青路面
原文传递
特殊气候条件对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毛雪松 李宁 +1 位作者 侯仲杰 马骉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共4页
为了揭示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病害发生的根源,基于青藏高原五道梁、沱沱河和安多等地的气象资料,研究了特殊气候条件对青藏公路路基的影响。从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及年降水变化曲线入手,考虑路基周期冻结和融化过程中水分迁移及相... 为了揭示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病害发生的根源,基于青藏高原五道梁、沱沱河和安多等地的气象资料,研究了特殊气候条件对青藏公路路基的影响。从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及年降水变化曲线入手,考虑路基周期冻结和融化过程中水分迁移及相变作用,结合SWS-3型连续面波仪的路基强度测试结果,分析了青藏公路纵向裂缝、波浪扭曲变形和不均匀沉陷等典型病害的发生机理。研究发现:青藏高原的低温特征使得路基常年处于冻结和融化的交替状态;雨季集中、固态降水特征致使路侧积水严重;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路基土体的动弹性模量由最初的均匀分布逐渐过渡到不均匀状态;路基两侧的积水及土体的冻融疏松是造成路基强度不均匀分布、产生病害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特殊气候 多年冻土地区 水分迁移 冻融疏松
下载PDF
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伴生碳酸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蔡俊军 卢振权 +4 位作者 何家雄 孙青 刘晖 王婷 孙喜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3-153,共11页
近几年,在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科学试验钻探过程中,观察到大量与水合物伴生的碳酸盐矿物,为揭示其与水合物的内在成因联系,运用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伴生碳酸盐岩中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特征,探... 近几年,在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科学试验钻探过程中,观察到大量与水合物伴生的碳酸盐矿物,为揭示其与水合物的内在成因联系,运用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伴生碳酸盐岩中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特征,探讨了伴生碳酸盐矿物可能的物质来源与沉积条件。结果表明,伴生碳酸盐岩赋存状态存在以下4种类型:①白色薄层状碳酸盐岩(Ⅰ型);②烟灰色菱形晶簇状方解石集合体(Ⅱ型);③深灰色薄壳状碳酸盐岩(Ⅲ型);④微细浸染状方解石或碳酸盐岩(Ⅳ型)。各类碳酸盐岩元素含量分布较为平行、各自变化幅度不大,并基本能与其他类型区别开来;特别是第Ⅱ类碳酸盐岩,其元素含量总体偏低,个别元素含量和元素比值与其他类型碳酸盐岩明显不同,且出现Sr、Ba、Eu异常和最低化学蚀变指数(CIA),说明黏土矿物对该类碳酸盐岩形成过程贡献最小。结论认为:第Ⅱ类碳酸盐岩中方解石颗粒粗大,含有一定量的文石和草莓状黄铁矿,应为水合物分解后碳酸盐岩化改造形成;第Ⅰ、Ⅲ、Ⅳ类碳酸盐岩可能为湖相碳酸盐与碎屑物质的共沉积作用所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冻土区 碳酸盐岩 天然气水合物 地球化学 稀土元素 微量元素 草莓状黄铁矿
下载PDF
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查技术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富贵 唐瑞玲 +3 位作者 杨志斌 孙忠军 周亚龙 张舜尧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3年第6期1043-1048,共6页
选择青海省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已知区作为试验区,探索和研究了传统油气地球化学方法(酸解烃、顶空气、ΔC)对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天然气水合物已知区浅表层土壤酸解烃、顶空气、ΔC等地球化学指标具... 选择青海省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已知区作为试验区,探索和研究了传统油气地球化学方法(酸解烃、顶空气、ΔC)对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天然气水合物已知区浅表层土壤酸解烃、顶空气、ΔC等地球化学指标具有顶部异常特征,各指标按累积频率圈定了3处异常,异常范围基本吻合且与地下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初步提出了"酸解烃+顶空气+ΔC"异常是地下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地球化学勘查 试验研究 永久冻土区
下载PDF
青海木里三露天井田构造特征及其与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关系 被引量:6
18
作者 于常青 李永红 +4 位作者 卢振权 瞿辰 罗愫 王伟超 周宇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38-1143,共6页
通过对青海木里冻土区三露天井田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处理,在岩石物理分析和地震响应特征分析模拟的基础上,获得了研究区深部构造和地震特殊处理如AVO特征分析等结果。结果显示,该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与构造关系极为密切,研究区的天然气... 通过对青海木里冻土区三露天井田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处理,在岩石物理分析和地震响应特征分析模拟的基础上,获得了研究区深部构造和地震特殊处理如AVO特征分析等结果。结果显示,该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与构造关系极为密切,研究区的天然气水合物分布主要受构造控制。在构造发育区,断裂和裂隙发育,其内的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特征明显,这一结果与实际钻探结果亦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里地区 冻土区 天然气水合物 深部构造 三维地震剖面
下载PDF
酸解烃技术在青海祁连山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富贵 杨志斌 +3 位作者 唐瑞玲 张舜尧 周亚龙 孙忠军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227-233,共7页
油气化探作为油气勘探的一种手段,在油气勘探中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本文利用祁连山木里地区浅表层地球化学特征和井中化探资料,发现酸解烃指标可以指示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情况,也可以对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进行预测和识别,对圈定天然气水... 油气化探作为油气勘探的一种手段,在油气勘探中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本文利用祁连山木里地区浅表层地球化学特征和井中化探资料,发现酸解烃指标可以指示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情况,也可以对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进行预测和识别,对圈定天然气水合物远景靶区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地球化学 酸解烃 永久冻土区
下载PDF
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探途元素—卤族元素I和Cl 被引量:5
20
作者 唐瑞玲 孙忠军 +4 位作者 张舜尧 李庆霞 杨志斌 张富贵 周亚龙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16年第4期553-559,共7页
孔隙水Cl-含量异常计算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饱和度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在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中卤族元素的有效性需要探索。选择祁连山冻土区三露天天然气水合物矿藏进行了土壤I和Cl的地球化学勘查试验,研究了土壤I、Cl和I/Cl的水合物... 孔隙水Cl-含量异常计算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饱和度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在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中卤族元素的有效性需要探索。选择祁连山冻土区三露天天然气水合物矿藏进行了土壤I和Cl的地球化学勘查试验,研究了土壤I、Cl和I/Cl的水合物异常模式,探讨了影响因素,进一步讨论了土壤Cl元素的地球化学障和I元素异常形成机理。试验表明,1Cl元素负异常是水合物矿层Cl元素的贫化和煤层地球化学障的综合效应;2I元素环状模式是水合物矿藏边界微渗漏和高寒湖沼土壤富集I的能力较差的结果;3I和Cl是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探途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族元素 环状异常 负异常 天然气水合物 冻土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