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2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progress on classification,source,application of phytosterol esters,and their thermal oxidation stability
1
作者 Dami Li Shangde Sun Jingnan Chen 《Grain & Oi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S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Phytosterol esters can effectively decrease serum cholesterol concentration in the human body and prevent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s.It was found that phytosterol esters exhibited better solubility and bioavailab... Phytosterol esters can effectively decrease serum cholesterol concentration in the human body and prevent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s.It was found that phytosterol esters exhibited better solubility and bioavailability than free phytosterols.In recent years,phytosterol esters have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However,during food processing,phytosterol esters are susceptible to degradation at high temperatures,resulting in certain losses and formation of potentially harmful substances for humans.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and updates on the thermal oxidation stability of phytosterol esters in recent year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i)Sources,physiological activities,and applications of phytosterol esters;(ii)Oxidation mechanism of phytosterol esters;(iii)Effects of phytosterols species,the volume of addition,food matrix,heating temperature and time,and antioxidants on the thermal loss and oxidation stability of phytosterol esters.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safety of phytosterol esters is also discussed in detail.Additionally,the prospect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highligh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stability Loss rate Oxidation mechanism phytosterol esters
下载PDF
In-situ Characterization of Non-aqueous Nano-dispersion Systems by Freeze-etching TEM and Comparative Study with Laser Scattering Method
2
作者 欧忠文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10年第3期432-436,共5页
In-situ characterization of non-aqueous nano-dispersion systems(NANDS) by freeze-etch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FETEM) was reported.To improve just-for-once successive rate of specimen preparation and ge... In-situ characterization of non-aqueous nano-dispersion systems(NANDS) by freeze-etch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FETEM) was reported.To improve just-for-once successive rate of specimen preparation and get good characterization results,an improving specimen preparation method of freezing etching was developed.Size,distribution and morphology of NANDS were directly visualized.Some information of particle dispersion feature and particle density can also be obtained.Reproductivity of the FETEM characterization is excellent.Comparing with laser scattering method,which is liable to give positive error especially for small size particle anchoring disperser,FETEM characterization can give more accurate measurement of particle size.Moreover,FETEM can give dispersion feature of nanoparticle in non-aqueous medi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aqueous nano-dispersion system dispersion state in-situ characterization FREEZE-ETCHING laser scattering method
原文传递
植物油活性物质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恬 张昊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12,共12页
我国是植物油脂生产和消费大国,在油料加工中会产生大量植物油脱臭馏出物、油脚和皂脚等副产物。植物油加工副产物富含植物甾醇、天然维生素E和角鲨烯等活性物质,具有调节胆固醇代谢、抑菌、抗炎、抗氧化等生物学功能以及促进动物生长... 我国是植物油脂生产和消费大国,在油料加工中会产生大量植物油脱臭馏出物、油脚和皂脚等副产物。植物油加工副产物富含植物甾醇、天然维生素E和角鲨烯等活性物质,具有调节胆固醇代谢、抑菌、抗炎、抗氧化等生物学功能以及促进动物生长和提高畜产品品质等有益功效。因此,从植物油加工副产物中提取天然活性物质并进行饲料资源化研究与应用,有助于破解当前饲料开发和养殖产业面临的现实难题。本文围绕植物甾醇、天然维生素E和角鲨烯等植物油活性物质在畜禽生产中的最新研究报道,对其应用效果与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以期为动物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油活性物质 植物甾醇 天然维生素E 角鲨烯 家禽
下载PDF
植物甾醇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动物生产、经济效益影响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张蓓 杨歌谣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68-172,共5页
植物甾醇是以环戊二烯菲为骨架的3-羟基类化合物,主要以游离态、酯化态和糖苷3种形式存在于植物细胞膜中。植物甾醇是甾体化合物、VD及多种激素合成的前体物质,广泛存在于油类、蔬菜、水果、坚果、豆类及薯类等植物中。植物甾醇主要包括... 植物甾醇是以环戊二烯菲为骨架的3-羟基类化合物,主要以游离态、酯化态和糖苷3种形式存在于植物细胞膜中。植物甾醇是甾体化合物、VD及多种激素合成的前体物质,广泛存在于油类、蔬菜、水果、坚果、豆类及薯类等植物中。植物甾醇主要包括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等,具有胆固醇结构。植物甾醇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调节免疫、降低胆固醇、抗炎、抗氧化、促生长、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可以提高动物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力,改善血脂代谢,提高生产性能,改善畜产品品质,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为了使植物甾醇更好地应用于动物养殖中,文章综述了植物甾醇的理化性质、活性功能及其在动物养殖中的研究进展,为其在动物生产中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甾醇 动物生产 经济效益 抗氧化 免疫
原文传递
乳化植物甾醇对福建白兔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及盲肠菌群与代谢物的影响
5
作者 何玉琴 陈冬金 +3 位作者 姚浪群 许卫华 曹翀 林标声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231-3246,共16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乳化植物甾醇对福建白兔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及盲肠菌群与代谢物的影响。选取健康、体重相近的40日龄福建白兔1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0只(公母各占/1/2),单笼饲养。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A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 mg/kg... 本试验旨在研究乳化植物甾醇对福建白兔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及盲肠菌群与代谢物的影响。选取健康、体重相近的40日龄福建白兔1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0只(公母各占/1/2),单笼饲养。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A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 mg/kg的普通植物甾醇,试验组B、C、D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0、20和40 mg/kg的乳化植物甾醇,试验期为60 d。饲养试验结束后采样,测定各组的生长性能和肠道形态、盲肠菌群组成与代谢物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和试验组A相比,试验组B、C、D福建白兔的腹泻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料重比等各项生长性能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其中试验组C的平均日增重、料重比与其他各组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C的十二指肠绒毛长度与试验组B、C的空肠绒毛长度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A、B、C、D十二指肠的隐窝深度与试验组B、C、D空肠的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A、B、C、D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比值(V/C值)与试验组B、C、D回肠的V/C值显著增加(P<0.05);试验组A空肠、回肠的V/C值显著低于试验组B、C、D(P<0.05);试验组C十二指肠的绒毛长度、试验组C、D十二指肠的V/C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试验组B、C、D盲肠菌群组成与对照组和试验组A相差较大,试验组B、C、D在门水平上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为主,厚壁菌门/拟杆菌门随着乳化植物甾醇添加剂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略微下降的趋势;在属水平上,Muribaculaceae、瘤胃球菌科NK4A214组(Ruminococ-caceae_NK4A214_group)、阿克曼氏菌属(Akkermansia)、梭菌纲UCG014(Clostridia_UCG-014)、梭菌纲vadinBB60组(Clostridia_vadinBB60_group)为各组优势菌属。4)添加植物甾醇的各试验组盲肠中糖和醇、有机酸、氨基酸等代谢物的相对含量比对照组增加,部分脂类和类脂类的相对含量下降,类激素物质的相对含量增加。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这些代谢物与产粪甾醇真杆菌属(Eubacterium_coprostanoligenes)和瘤胃球菌科V9D2013组(Ruminococcaceae_V9D2013_group)密切相关。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乳化植物甾醇可降低福建白兔的腹泻率和死亡率,提高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降低料重比,有利于改善肠道形态和盲肠菌群组成,增加盲肠中代谢物的相对含量,特别是短链脂肪酸;乳化植物甾醇添加剂量为20 mg/kg时对福建白兔生长性能和肠道黏膜形态完整性的改善效果最好,此剂量为福建白兔饲粮中的乳化植物甾醇的最佳添加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植物甾醇 福建白兔 生长性能 肠道形态 菌群组成 代谢物
下载PDF
美国红仁核桃及其油脂营养品质评价
6
作者 朱振宝 张芳 +2 位作者 段屹帆 董兆斌 王根宪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6-174,共9页
为了系统评价美国红仁核桃及其油脂的营养品质及特性,以传统栽培品种“西洛3号”作为对照,分别测定两种核桃的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和矿质元素的组成和含量,分析核桃油的脂肪酸含量和组成,比较脂质伴随物VE、植物甾醇和多酚含量,测定油... 为了系统评价美国红仁核桃及其油脂的营养品质及特性,以传统栽培品种“西洛3号”作为对照,分别测定两种核桃的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和矿质元素的组成和含量,分析核桃油的脂肪酸含量和组成,比较脂质伴随物VE、植物甾醇和多酚含量,测定油脂质量指标。结果表明:美国红仁核桃的粗脂肪质量分数为(50.40±0.72)%和粗蛋白质量分数(19.60±0.56)%,均显著高于西洛核桃(P<0.05),前者谷氨酸、精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也显著高于后者,分别为(166.24±0.26)、(94.10±2.91)、(86.26±1.94)mg/g,2种核桃矿质元素含量相近;美国红仁核桃内种皮总酚[(727.08±0.24)mg/g]、总黄酮[(57.67±0.02)mg/g]和花色苷[(1.21±0.55)mg/g]含量均显著高于西洛核桃种皮(P<0.05);美国红仁核桃油中亚油酸含量[(67.78±0.01)%]显著高于西洛核桃油,前者多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76.74±0.20)%]也显著高于后者(P<0.05),但前者的总VE质量分数[(169.88±0.12)mg/kg]、总植物甾醇质量分数[(2095.06±2.26)mg/kg]和多酚质量分数[(30.93±0.01)mg/g]都略低于西洛核桃油。红仁核桃油皂化值(171.78 mg KOH/g)、过氧化值(3.94 mmol/kg)、酸价(0.91mg/g)、茴香胺值(1.95)和羰基价(0.83 mmol/kg)均比西洛核桃油的低。美国红仁核桃富含脂肪和蛋白质,种皮颜色鲜红,富含多酚、黄酮和花色苷类物质,其亚油酸含量高于其他常见核桃品种,ω-6和ω-3系脂肪酸的比值更为合理,为核桃品种改良提供了良好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红仁核桃 脂肪酸 氨基酸 生育酚 植物甾醇 品质评价
下载PDF
植物甾醇提取纯化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媛媛 马改琴 +3 位作者 李跃凡 李琪 高媛 于修烛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122,共9页
为了提高植物甾醇的提取效率和纯度,对植物甾醇的结构和来源,提取纯化方法及其辅助技术的原理、种类、特点以及应用等进行归纳分析,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植物甾醇来源广泛,但传统的植物甾醇提取纯化方法如溶剂萃取法等存在收... 为了提高植物甾醇的提取效率和纯度,对植物甾醇的结构和来源,提取纯化方法及其辅助技术的原理、种类、特点以及应用等进行归纳分析,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植物甾醇来源广泛,但传统的植物甾醇提取纯化方法如溶剂萃取法等存在收率低、纯度低以及影响环境等缺点,具有一定局限性。新型的植物甾醇提取纯化方法如超临界CO_(2)法等具有操作简单、无毒、产品纯度高等优点,是一种环保高效的提取方法。辅助提取技术如酶、微波、超声波和磁场等能够优化对植物甾醇的提取纯化工艺,提高提取纯化效率。通过将传统方法进行改良、与新型方法结合、优化工艺参数以及开发新的提取纯化技术等措施,实现植物甾醇的高效提取纯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甾醇 结构 来源 提取 纯化
下载PDF
番茄红素、叶黄素和植物甾醇联合应用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粟叶萍 谢佩雅 +4 位作者 韦入菲 陈欣颖 韦宇杭 宗少晖 曾高峰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88-397,共10页
目的:探索番茄红素、叶黄素和植物甾醇联合应用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侧去卵巢(OVX)法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将60只12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OVX组,番茄红素、叶黄素和植物甾醇... 目的:探索番茄红素、叶黄素和植物甾醇联合应用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侧去卵巢(OVX)法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将60只12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OVX组,番茄红素、叶黄素和植物甾醇联合干预低剂量(L)、中剂量(M)、高剂量(H)组,戊酸雌二醇组(E2组),每天1次灌胃给药,持续12周。Micro-CT扫描分析小鼠股骨骨密度(BMD)和骨微结构变化;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股骨组织病理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股骨中骨钙素(BGP)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的表达;16S rDNA扩增子测序检测分析粪便中V3~V4区菌群基因。结果:HE结果显示,OVX组小鼠骨松质结构改变,骨小梁稀疏松散、粗细不匀,大量断裂,骨髓腔间距宽;M组、H组的骨结构改善,且H组接近于sham组;Micro-CT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OVX组的BMD、小梁体积百分比(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Tb.N)和连接密度(Conn.Dn)显著降低,骨表面积/组织体积(BS/TV)、骨小梁空隙(Tb.SP)、结构模型指数(SMI)显著增加;与OVX组相比,M组和H组BMD、BV/TV、BS/TV、Tb.N、Conn.Dn显著增加,H组Tb.Sp、SMI显著降低;ELISA结果显示,与OVX组相比,M组、H组的BGP显著升高,TRAP5b显著降低。16S r DNA扩增子测序结果显示,在门水平上,H组的疣微菌门相对丰度较OVX组明显增加,拟杆菌门相对丰度较OVX组降低;在属水平上,H组艾克曼菌属、毛螺菌科_NK4A136菌属、双歧杆菌属、回肠杆菌属和毛螺旋菌属的相对丰度较OVX组升高,杜氏杆菌属、乳酸杆菌属、螺杆菌属和另枝菌属的相对丰度较OVX组降低;线性判别分析效应(LEf Se)分析结果显示,H组中的放线菌门、放线菌门未确定菌纲、双歧杆菌目、双歧杆菌属、双歧杆菌科、Ileibacterium valens和回肠杆菌属丰度富集。结论:番茄红素、叶黄素和植物甾醇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改善OVX小鼠骨微结构,缓解骨丢失,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肠道菌群结构和丰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番茄红素 叶黄素 植物甾醇 肠道菌群
下载PDF
植物油脱臭馏出物的组成及品质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于紫薇 张亚茹 +1 位作者 常明 刘睿杰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41,共5页
旨在为植物油脱臭馏出物(DD油)相关标准的制定以及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收集了全球35个不同工厂来源大宗油料的DD油,对其理化指标、不皂化物和危害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5个DD油样品的酸值(KOH)为68.1~191.3 mg/g,过氧化值为0.043~0.1... 旨在为植物油脱臭馏出物(DD油)相关标准的制定以及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收集了全球35个不同工厂来源大宗油料的DD油,对其理化指标、不皂化物和危害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5个DD油样品的酸值(KOH)为68.1~191.3 mg/g,过氧化值为0.043~0.149 g/100 g,水分及挥发物含量为0.18%~1.98%,灰分含量均小于0.3 g/100 g,皂化值(KOH)为125.0~205.8 mg/g,不皂化物含量为2.80%~35.71%;DD油样品的植物甾醇含量为0.81%~18.23%,维生素E含量为0.13%~9.23%,角鲨烯含量为0.09%~2.56%;DD油样品中PAH4总含量为6.74~61.98μg/kg,6种邻苯二甲酸酯(DEP、DMP、DIBP、DBP、BBP、DEHP)总含量为1.12~17.57 mg/kg。不同DD油理化指标、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且样品中多环芳烃和塑化剂的污染水平较高,在DD油相关标准的制定及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应给予必要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臭馏出物 理化指标 维生素E 植物甾醇 多环芳烃 塑化剂
下载PDF
植物甾醇酯合成过程中的氧化变化规律
10
作者 陈思 刘睿杰 +1 位作者 王小三 常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4-89,共6页
旨在提高植物甾醇酯的产品品质,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底物、氮气以及抗氧化剂等因素对植物甾醇酯合成过程中氧化和脱水产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甾醇酯中氧化和脱水产物水平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脂肪酸不饱和度的增加以及链长的缩... 旨在提高植物甾醇酯的产品品质,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底物、氮气以及抗氧化剂等因素对植物甾醇酯合成过程中氧化和脱水产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甾醇酯中氧化和脱水产物水平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脂肪酸不饱和度的增加以及链长的缩短而显著增加;采用氮气保护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植物甾醇氧化产物的水平,而添加抗氧化剂则能够在减少植物甾醇氧化产物水平的同时显著降低脱水产物的水平。综上,通过优化反应条件、氮气保护和添加抗氧化剂可有效控制植物甾醇酯合成过程中的氧化和脱水产物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甾醇 植物甾醇酯 脱水 氧化
下载PDF
西藏地区油菜籽特征品质分析与挖掘
11
作者 陈析羽 杨瑞楠 +5 位作者 王雪妍 马飞 喻理 袁玉婷 张良晓 李培武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3-998,共6页
为分析和挖掘西藏地区油菜籽特征品质,推动西藏油菜高质量发展,选取31份西藏地区与448份长江流域代表性油菜籽样品,分析了油菜籽含油量、脂肪酸和植物甾醇含量,比较了西藏地区与长江流域油菜品质差异。结果发现西藏油菜籽含油量显著高... 为分析和挖掘西藏地区油菜籽特征品质,推动西藏油菜高质量发展,选取31份西藏地区与448份长江流域代表性油菜籽样品,分析了油菜籽含油量、脂肪酸和植物甾醇含量,比较了西藏地区与长江流域油菜品质差异。结果发现西藏油菜籽含油量显著高于长江流域冬油菜区,但植物甾醇含量显著低于长江流域冬油菜区。考虑到油菜籽中甾醇含量与芥酸含量呈负相关,在西藏地区取低芥酸油菜籽样品,验证了芥酸含量高是导致西藏地区油菜籽甾醇平均含量低于长江流域的重要原因,并筛选出含油量高于长江流域平均值,甾醇含量高的油菜籽品种新油20、清湘油168、新油17和藏油12号,可作为高甾醇油菜品种在西藏地区推广,对提升西藏地区油菜籽品质、巩固脱贫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油菜籽 植物甾醇 含油量 特征品质
下载PDF
植物甾醇对O/W型纳米乳液物化稳定性及消化特性的影响
12
作者 胡梦伟 宋萧萧 +3 位作者 代志凯 孙海辉 殷军艺 聂少平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0-140,共11页
植物甾醇(PS)具有不溶于水,难溶于油的特性,构建水包油(O/W)型纳米乳液是目前提升其生物利用度、感官品质的常见方法,然而其乳化作用对O/W型纳米乳液的稳定机制尚未得到关注。本研究构建了荷载不同质量分数的植物甾醇(0.1%,0.5%,0.9%)... 植物甾醇(PS)具有不溶于水,难溶于油的特性,构建水包油(O/W)型纳米乳液是目前提升其生物利用度、感官品质的常见方法,然而其乳化作用对O/W型纳米乳液的稳定机制尚未得到关注。本研究构建了荷载不同质量分数的植物甾醇(0.1%,0.5%,0.9%)的纳米乳液(PSN),系统探究了PS浓度对油-水界面张力,以及乳液的微观结构、粒径、ζ-电位、储藏稳定性、氧化稳定性以及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S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并可在界面处形成部分结晶,影响PSN的物化稳定性;制得的PSN粒径为165.3~247.2 nm,ζ-电位范围为-24.3~-28.4 mV,随着PS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大;4℃储存28 d,0.1%PSN及0.5%PSN均可保持良好的稳定性,然而在60℃储存条件下,0.9%PSN表现出最优的动力学稳定性。此外,加速氧化试验及消化试验的结果均显示,较高浓度的PS可有效抑制乳液中的脂质氧化以及游离脂肪酸的释放(<31.41%)。本研究结果可为PS功能性食品或辅料的精准开发提供较好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甾醇 纳米乳液 稳定性 界面张力 体外消化
下载PDF
基于植物甾醇与γ-谷维素的牡丹/葵花籽油凝胶的制备及其物理特性研究
13
作者 赵晶晶 徐宝成 +4 位作者 丁玥 刘茜茜 王永超 余慧 刘丽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4-170,共7页
凝胶剂的含量和比例、植物油基质是影响油凝胶结晶特性和加工功能的重要因素。该研究以植物甾醇和γ-谷维素为凝胶剂,牡丹籽油和葵花籽油为基质油制备高含量α-亚麻酸油凝胶,探讨了植物甾醇与γ-谷维素的质量比以及基质油对油凝胶外观... 凝胶剂的含量和比例、植物油基质是影响油凝胶结晶特性和加工功能的重要因素。该研究以植物甾醇和γ-谷维素为凝胶剂,牡丹籽油和葵花籽油为基质油制备高含量α-亚麻酸油凝胶,探讨了植物甾醇与γ-谷维素的质量比以及基质油对油凝胶外观、硬度、黏度、微观结构、流变和热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下,当m(植物甾醇)∶m(γ-谷维素)=40∶60,添加量为8%(质量分数)时,油凝胶形成的速度最快,硬度和黏度最大,熔点也最高;与葵花籽油凝胶相比,此条件下牡丹籽油凝胶的硬度更大(210.70 N),凝胶时间更短(0.5 h),熔点更高(55.22℃)。油凝胶制备时,可通过调整植物甾醇与γ-谷维素的比例来获得所需的晶型和凝胶网络结构,并由此获得理想的硬度、黏度、熔点和透明度等,以适应特定食品加工的需求。该研究为后续基于油凝胶的新型功能黄油和功能奶油的制备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凝胶 植物甾醇 γ-谷维素 牡丹籽油 葵花籽油
下载PDF
基于辅酶调控产9α-OH-AD工程菌株构建及其发酵工艺优化
14
作者 高园园 孙康 +3 位作者 石畅 王雪梅 申雁冰 王敏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14-21,共8页
利用偶发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fortuitum)MFT降解植物甾醇生产9α-羟基-雄烯二酮(9α-OH-AD)过程中,存在丙酰辅酶A过量积累及辅因子不平衡等问题,影响菌株的转化效率。通过表达scpC降低胞内丙酰辅酶A含量,并通过串联表达ndh解决植物... 利用偶发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fortuitum)MFT降解植物甾醇生产9α-羟基-雄烯二酮(9α-OH-AD)过程中,存在丙酰辅酶A过量积累及辅因子不平衡等问题,影响菌株的转化效率。通过表达scpC降低胞内丙酰辅酶A含量,并通过串联表达ndh解决植物甾醇侧链降解过程中胞内辅因子I不平衡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表达AarC将琥珀酰辅酶A和乙酸盐转化为琥珀酸盐和乙酰辅酶A,增强三羟酸(TCA)循环。构建的重组工程菌株MFT-scpC-AarC-ndh经初步优化发酵后,9α-OH-AD产率达到89.56%,比原始菌株转化率提高了37.86%。本研究为9α-OH-AD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也为其他植物甾醇转化工程菌株的构建提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α-羟基-雄烯二酮 植物甾醇 丙酰辅酶A 琥珀酰辅酶A 偶发分枝杆菌
下载PDF
植物甾醇对高脂饮食犬血脂水平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15
作者 许巧 张礼根 +1 位作者 郑敏萍 滑志民 《畜牧与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9-113,共5页
旨在研究植物甾醇对高脂饮食犬血脂水平及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健康、体重相近比格犬18只,随机分为3组,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高脂日粮(高脂饮食组)和高脂日粮中添加1%植物甾醇的日粮(植物甾醇组),试验期为10周。结果:试验过程中... 旨在研究植物甾醇对高脂饮食犬血脂水平及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健康、体重相近比格犬18只,随机分为3组,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高脂日粮(高脂饮食组)和高脂日粮中添加1%植物甾醇的日粮(植物甾醇组),试验期为10周。结果:试验过程中,高脂饮食组犬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均逐渐升高,并分别于第2周、第6周和第2周后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于第8周,TC和TG含量超过犬高血脂症的发病标准;添加植物甾醇后,与高脂饮食组相比,血清TC、TG和LDL-C含量分别于第4周、第6周和第4周后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脂饮食显著提高了犬血清丙二醛(MDA)含量(P<0.05),添加植物甾醇后,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长期给予犬高脂饮食可引发高血脂症和氧化应激,植物甾醇可有效改善高脂饮食犬的血脂状况,并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甾醇 高脂饮食 高脂血症
下载PDF
植物甾醇酯的生物活性及其运载体系研究进展
16
作者 刘宗杰 赵骞 +5 位作者 朱夏颖 潘丽 张傲涵 王勇浩 张林 张玉焕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4-131,共8页
植物甾醇酯具有降胆固醇、抗氧化、抗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生理功能,然而稳定差、水溶性差以及生物利用率低等缺点限制了其在食品、医药以及化妆品领域的应用,因此选择合适的运载体系对其进行递送以拓宽其应用是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对植物... 植物甾醇酯具有降胆固醇、抗氧化、抗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生理功能,然而稳定差、水溶性差以及生物利用率低等缺点限制了其在食品、医药以及化妆品领域的应用,因此选择合适的运载体系对其进行递送以拓宽其应用是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对植物甾醇酯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进行总结,并综述了多种运载体系递送植物甾醇酯的研究进展,提出现有运载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改进方法,以期为植物甾醇酯新型运载体系的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甾醇酯 脂肪酸 生物活性 运载体系
下载PDF
粗妥尔油的理化特性、脂肪酸组成和功能活性成分分析
17
作者 黄云 汪勇 李颖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20期79-81,共3页
粗妥尔油是造纸制浆工业副产物,本文对其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和功能活性成分进行了测定,并与主要植物油加工副产物脱臭馏出物的基本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二者虽理化性质相差较大,但脂肪酸组成相似,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粗妥尔油... 粗妥尔油是造纸制浆工业副产物,本文对其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和功能活性成分进行了测定,并与主要植物油加工副产物脱臭馏出物的基本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二者虽理化性质相差较大,但脂肪酸组成相似,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粗妥尔油的甾醇含量高于油脂脱臭馏出物,且β-谷甾醇含量最高,是脂肪酸和甾醇的优质天然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妥尔油 脱臭馏出物 理化性质 增值加工 植物甾醇 不饱和脂肪酸
下载PDF
OsFK1 encodes C-14 sterol reductase,which is involved in sterol biosynthesis and affects premature aging of leaves in rice
18
作者 Ping Li Xia Zhang +15 位作者 Wuzhong Yin Yang Shui Jie Zhang Nana Xu Dasong Bai Qingxiong Huang Yuanyuan Li Pan Qi Xing Li Qianlong Li Shihong Yang Guotao Yang Hong Chen Peng Qin Yungao Hu Youlin Peng 《The Crop Journal》 SCIE CSCD 2024年第4期1010-1021,共12页
The enzyme C-14 sterol reductase is involved in biosynthesis of brassinosteroids(BR)and sterols,as well as plant development.OsFK1,a member of the sterol biosynthesis pathway located in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ER),e... The enzyme C-14 sterol reductase is involved in biosynthesis of brassinosteroids(BR)and sterols,as well as plant development.OsFK1,a member of the sterol biosynthesis pathway located in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ER),encodes C-14 sterol reductase.However,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 of C-14 sterol reductase in rice.Compared with the wild type,an osfk1 mutant showed dwarf phenotype and premature aging in the second leaf during the trefoil stage,and abnormal development of leaf veins during the tillering stage.The osfk1 mutant showed signs of aberrant PCD,as evidenced by TUNEL staining.This suggested that high ROS buildup caused DNA damage and ROS-mediated cell death in the mutant.The osfk1 mutant also showed decreased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aberrant chloroplast structure.Sequencing of the osfk1 mutant allele revealed a non-synonymous G to A mutation in the final intron,leading to early termination.Here,we identified the OsFK1 allele,cloned it by Mutmap sequencing,and verified it by complementation.HPLC-MS/MS assays demonstrated that the osfk1 mutation caused lower phytosterol levels.These findings showed that the OsFK1 allele encoding C-14 sterol reductase is involved in phytosterol biosynthesis and mediates normal development of rice p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f development ROS phytosterol biosynthesis RICE
下载PDF
一株高效转化Phytosterol为雄甾烯酮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1
19
作者 夏海锋 饶志明 +2 位作者 廖伟宏 徐美娟 许正宏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7-11,共5页
从保藏的200多株菌中筛选出1株高效转化植物甾醇为4-烯-雄甾-3,17-二酮和1,4-二烯-雄甾-3,17-二酮的菌株,并对该菌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的研究。结果发现菌株ST06可以利用多种碳源,可以水解淀粉,但不利用纤微素。用16SrDNA的方法对其进... 从保藏的200多株菌中筛选出1株高效转化植物甾醇为4-烯-雄甾-3,17-二酮和1,4-二烯-雄甾-3,17-二酮的菌株,并对该菌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的研究。结果发现菌株ST06可以利用多种碳源,可以水解淀粉,但不利用纤微素。用16SrDNA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发现与Bacillus属Bacillus amyloiquefaciens的相似性最高,达到99.9%,将该菌株命名为Bacillus amyloiquefaciens ST06。该菌在培养温度30℃,pH7.0,转速220r/min,转化时间7d,底物添加量为0.3%时,ADD与AD的总得率高达40%以上,此时底物转化率高达9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甾醇 芽胞杆菌 微生物转化 4-烯·雄甾-3 17-二酮 1 4-二烯-雄甾-3 17-二酮
下载PDF
Seasonal variation in dietary intak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obesity-related chronic diseases in northeast China
20
作者 Cheng Wang Zican Li +2 位作者 Dongwei Guan Hongxin Fu Rennan Feng 《Frigid Zone Medicine》 2024年第3期129-136,共8页
Objective: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seasonal changes in dietary and nutrient intake of residents(18-75 years old)in Northeast China during summer and winter,and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fatt... Objective: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seasonal changes in dietary and nutrient intake of residents(18-75 years old)in Northeast China during summer and winter,and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fatty acids,phytosterols,and the prevalence of obesity-related chronic diseases,particularly obesity,hyperlipidemia,and NAFLD.Methods:A total of 4773 participants from the Internet-based Dietary Questionnaire for Chinese(IDQC)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Dietary intake information was collected using a validated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Student's t-test or Mann-Whitney U-test was used to analyze continuous variables,while Chi-squared tests were used to compare categorical variables.Multivariable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employed to ass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ty acids,phytosterols,and obesity-related chronic diseases.Results:The mean consumption of legumes,vegetables,fruits,nuts,dairy products,fish,condiments,energy,protein,fat,and carbohydrate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summer and winter(P<0.05).Significant inverse associ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both fatty acids and phytosterols and obesity-related chronic diseases in multivariate adjusted models.Summer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intake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prevalence of hyperlipidemia(Q4,OR,0.515;95%CI,0.283-0.921;P<0.05)an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Q4,OR,0.331;95%CI,0.176-0.599;P<0.001).Phytosterols intake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prevalence of obesity(Q4,OR,0.603;95%CI,0.414-0.873;P<0.05),hyperlipidemia(Q4,OR,0.420;95%CI,0.233-0.731;P<0.001),and NAFLD(Q4,OR,0.206;95%CI,0.111-0.360;P<0.001)during the summer.Conclusions:Higher PUFA intake wa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prevalence of obesity,hyperlipidemia,and NAFLD.Phytosterol intake was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prevalence of hyperlipidemia and NAFLD.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PUFA and phytosterols and the prevalence of obesity-related chronic diseases may be influenced by seasonal differences in food int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esity-related chronic diseases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phytosterol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