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5篇文章
< 1 2 8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pagation and Pinning of Travelling Wave for Nagumo Type Equation
1
作者 Sharon-Yasotha Veerayah-Mcgregor Valipuram Manoranjan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24年第3期861-869,共9页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propagation and its failure to propagate (pinning) of a travelling wave in a Nagumo type equation, an equation that describes impulse propagation in nerve axons that also models population ...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propagation and its failure to propagate (pinning) of a travelling wave in a Nagumo type equation, an equation that describes impulse propagation in nerve axons that also models population growth with Allee effect. An analytical solution is derived for the traveling wave and the work is extended to a discrete formulation with a piecewise linear reaction function. We propose an operator splitting numerical scheme to solve the equation and demonstrate that the wave either propagates or gets pinned based on how the spatial mesh is chos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erator Splitting Travelling Wave Piecewise Reaction Nagumo Equation pinning Finite Differences
下载PDF
Pinning energies of organic semiconductors in high-efficiency organic solar cells 被引量:1
2
作者 Xian’e Li Qilun Zhang +1 位作者 Xianjie Liu Mats Fahlman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2023年第3期52-61,共10页
With the emergence of new materials for high-efficiency organic solar cells(OSCs),understanding and finetuning the interface energetic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Precise determination of the so-called pinning ener... With the emergence of new materials for high-efficiency organic solar cells(OSCs),understanding and finetuning the interface energetic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Precise determination of the so-called pinning energies,one of the cri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terial to predict the energy level alignment(ELA)at either electrode/organic or organic/organic interfaces,are urgently needed for the new materials.Here,pinning energies of a wide variety of newly developed donors and nonfullerene acceptors(NFAs)are measured through ultraviolet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The positive pinning energies of the studied donors and the negative pinning energies of NFAs are in the same energy range of 4.3−4.6 eV,which follows the design rules developed for fullerene-based OSCs.The ELA for metal/organic and inorganic/organic interfaces follows the predicted behavior for all of the materials studied.For organic-organic heterojunctions where both the donor and the NFA feature strong 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the pinning energies often underestimate the experimentally obtained interface vacuum level shift,which has consequences for OSC device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semiconductors organic solar cells pinning energies integer charge transfer interface dipoles
下载PDF
Critical Current Density,Vortex Pinning,and Phase Diagram in the NaCl-Type Superconductors InTe_(1-x)Se_(x)(x=0,0.1,0.2)
3
作者 于林超 黄嵩 +5 位作者 邢相灼 易晓磊 孟炎 周楠 施智祥 刘晓兵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3期49-55,共7页
Research of vortex properties in type-Ⅱsuperconductor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and fundamental physics.Here,we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critical current density Jc,vortex pinning... Research of vortex properties in type-Ⅱsuperconductor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and fundamental physics.Here,we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critical current density Jc,vortex pinning,and phase diagram of Na Cl-type In Te_(1-x)Se_(x)(x=0,0.1,0.2)superconductors synthesized by high-pressure technique.Our studies reveal that the values of Jc calculated by the Bean model exceed 10^(4)A/cm^(2)in the In Te_(1-x)Se_(x)system,signifying good potential for applications.The magnetic hysteresis loops(MHLs)show an asymmetric characteristic at various degrees,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the surface barrier.Intriguingly,a rare phenomenon in which the second magnetization peak in the MHLs occurs only in the field-descending branch is detected in In Te_(0.9)Se_(0.1).Such an anomalous behavior has not been observed before and can be described by considering the respective roles of the surface barrier and bulk pinning in the field-ascending and field-descending branches.By analyzing the pinning force density versus reduced field,the pinning mechanisms are studied in detail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Dew-Hughes model.Finally,combining the results of resistivity and magnetization measurements,the vortex phase diagrams are constructed and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rtex magnetization pinning
原文传递
Flux pinning evolution in multilayer Pb/Ge/Pb/Ge/Pb superconducting systems
4
作者 高礼鑫 张晓珂 +3 位作者 张安蕾 肖祁陵 陈飞 葛军饴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3期491-496,共6页
Multicomponent superconductors exhibit nontrivial vortex behaviors due to the various vortex–vortex interactions,including the competing one in the recently proposed type-1.5 superconductor.However,potential candidat... Multicomponent superconductors exhibit nontrivial vortex behaviors due to the various vortex–vortex interactions,including the competing one in the recently proposed type-1.5 superconductor.However,potential candidate that can be used to study the multicomponent superconductivity is rare.Here,we prepared an artificial superconducting multilayer to act a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study multicomponent superconductivity.The additional repulsive length and the coupling strength among superconducting films were regulated by chang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insulting layer.The magnetization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to clarify the effect of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repulsive vortex interactions on the macroscopic superconductivity.The vortex phase diagram and the optimum critical current density have been determined.Furthermore,a second magnetization effect is observed,and is attributed to the upper layer,which provides the weak pinning sites to localize the flux lines.The pinning behaviors switches to the mixed typ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insulting layer thicknesses.Our results open a new perspective to the study and related applications of the multilayer superconducting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layer superconducting film competing interaction flux pinning mechanism
原文传递
可重构通道选择型功率放大器设计
5
作者 南敬昌 王绮梦 +1 位作者 李政 潘俊汝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1-569,共9页
为满足现代无线通信系统小型化、集成化、低成本和高性能的需求,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可重构功率放大器结构。该结构设计的输入匹配网络,能够实现1~3 GHz频段内的良好匹配;输出匹配网络将可重构技术和滤波匹配技术相结合,通过分布式PIN开关... 为满足现代无线通信系统小型化、集成化、低成本和高性能的需求,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可重构功率放大器结构。该结构设计的输入匹配网络,能够实现1~3 GHz频段内的良好匹配;输出匹配网络将可重构技术和滤波匹配技术相结合,通过分布式PIN开关连接不同的滤波匹配电路,实现信号在多通道内高效的放大特性和工作频带的高选择性输出。采用CGH40010F GaN晶体管设计并加工了一款工作在1.5、1.8、2.4、2.6 GHz的功率放大器,其带宽约为200 MHz,通带外信号衰减可达-30 dB。通过测试,该功率放大器的饱和输出功率为40 dBm,增益维持在10 dB左右,最大功率附加效率(power added efficiency, PAE)可达到63%,实测结果与仿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本文结构降低了电路复杂度和设计难度,具有高效率、高选择性等优势,为设计宽频带多功能可重构功率放大器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放大器 可重构 微带滤波 信号选择 PIN开关
下载PDF
宽带射频限幅器的设计
6
作者 魏庆发 刘磊 +1 位作者 王正斌 张军马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4-88,共5页
文中首先根据器件手册完善了所用PIN管的spice模型,保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接着,分析了宽带射频(RF)限幅器中PIN二极管在高于、低于渡越频率的频段时工作状态的不同,并给出了对应功耗的计算方法,以保证功耗的精确性;然后,根据滤波器原理... 文中首先根据器件手册完善了所用PIN管的spice模型,保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接着,分析了宽带射频(RF)限幅器中PIN二极管在高于、低于渡越频率的频段时工作状态的不同,并给出了对应功耗的计算方法,以保证功耗的精确性;然后,根据滤波器原理用三对反向并联的PIN管设计了一款宽带RF限幅器;最后,根据高、低频段功耗的不同给出了该限幅器的输入功率上限。实测结果表明,在3 MHz~3 GHz的宽频带范围内,其回波损耗大于24 dB,插入损耗小于1.6 dB。该宽带RF限幅器可将30 dBm的连续波信号限制在15 dBm以内,结构简单,价格低廉,易于与其他电路集成,可用于通信设备和测量设备的输入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幅器 宽带 PIN二极管 功耗
原文传递
一种基于PIN二极管的可切换吸透一体超材料设计
7
作者 李良柱 张健穹 +2 位作者 林良圳 李相强 王庆峰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2-327,共6页
设计并验证了一种基于集总电阻和PIN二极管的可切换吸透一体超材料结构,以实现宽带透波和通带可开关特性。该超材料单元结构由连接集总电阻的交指谐振器、带通频率选择表面层以及加载PIN二极管的开关控制层组成。通过等效电路理论对单... 设计并验证了一种基于集总电阻和PIN二极管的可切换吸透一体超材料结构,以实现宽带透波和通带可开关特性。该超材料单元结构由连接集总电阻的交指谐振器、带通频率选择表面层以及加载PIN二极管的开关控制层组成。通过等效电路理论对单元结构与谐振频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单元结构的表面电流和电场分布的分析,揭示了其吸波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PIN二极管处于导通状态时,设计的结构在9.48~10.31GHz透波频段内插入损耗低于1d B,在5.34~8.08GHz和11.89~15.14GHz频段内具有90%以上的吸波率,并且在5.21~15.37GHz频带内整体反射系数低于-10d B,展现出良好的宽频隐身效果;而当PIN二极管处于截止状态时,原本的通带变为全反射带,反射系数大于-1d B。这一设计在隐身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总电阻 PIN二极管 吸透一体超材料 可切换
下载PDF
无线激光传输系统收发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8
作者 李谦 庞俊奇 +4 位作者 刘瑞康 赵中梁 马宏帅 张磊 谭秋林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99,共5页
针对航天发动机、涡轮机等旋转部件的温度测量系统中的信号传输问题,以850 nm波长的红外光为载体,设计了基于FPGA的无线激光通信的数据传输系统。该系统由转子端的光发射模块、定子端的光接收模块、地面可视化设备3部分组成。此外,在前... 针对航天发动机、涡轮机等旋转部件的温度测量系统中的信号传输问题,以850 nm波长的红外光为载体,设计了基于FPGA的无线激光通信的数据传输系统。该系统由转子端的光发射模块、定子端的光接收模块、地面可视化设备3部分组成。此外,在前置放大电路中引入一个反馈电容,系统的开环增益曲线会增加一个极点做补偿以提升系统的稳定,并进行了仿真验证。在此基础之上,搭建实验系统对电路性能进行测试。通过仿真及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设计的方案可以实现传输速率为40 Mbit/s的稳定传输,为旋转环境的动态监测技术中的无线数据传输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传输 无线激光通信 PIN等效模型 光检测电路 前置放大电路 反馈电容
下载PDF
层合复合材料z-pinning增强技术的力学进展 被引量:28
9
作者 孙先念 郑长良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94-1202,共9页
z-pinning技术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增强层合复合材料层间韧性的新技术。此项技术通过在层合板内嵌入体分比小于5%的z-pin,能使层合板的Ⅰ型层间断裂韧性提高十几倍,减少50%由低能量冲击所产生的层间分层,并且只造成层合... z-pinning技术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增强层合复合材料层间韧性的新技术。此项技术通过在层合板内嵌入体分比小于5%的z-pin,能使层合板的Ⅰ型层间断裂韧性提高十几倍,减少50%由低能量冲击所产生的层间分层,并且只造成层合板面内拉压强度的少量退化或不退化。同时,z-pinning技术较之其他层间增强技术,如编织、纺织和缝合技术等,又具有易于加工,且便于控制工艺质量等优点。因此,这一技术在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并在一些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结构中得到了应用。简要介绍了z-pinning技术的工艺特点,重点综述这一领域细观力学模型与实验测试等力学分析工作的最新进展,并对准确评估z-pin力学行为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合复合材料 z—pinning 分层 层间增强 分层韧性
下载PDF
基于PIN管的1-bit波束可重构反射阵
10
作者 陆倩 于映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87,共6页
针对传统反射阵列天线不能灵活地进行波束转向,无法满足部分应用场景需求这一问题,文中设计、制作并测试了一种具有12×12个反射单元的1-bit波束可重构反射阵列。通过在两个尺寸相同的L形结构中间加载PIN二极管实现1位可重构单元,采... 针对传统反射阵列天线不能灵活地进行波束转向,无法满足部分应用场景需求这一问题,文中设计、制作并测试了一种具有12×12个反射单元的1-bit波束可重构反射阵列。通过在两个尺寸相同的L形结构中间加载PIN二极管实现1位可重构单元,采用Ansys HFSS 15对该单元进行建模和仿真,在4.36 GHz~5.06 GHz频率范围内,单元在PIN二极管导通和断开两种状态下的相位差在180°±25°范围内,并在4.46 GHz和4.96 GHz两个频率下,具有180°相位差。对4.96 GHz进行验证,通过数字控制板独立调节每个PIN二极管,从而实现所需的相位分布。仿真和测试结果表明反射阵可以在4.96 GHz的中心频率下实现±50°范围内的波束扫描,并且在4.76 GHz~5.46 GHz频率范围内,具有相对良好的波束扫描性能。此外,反射阵采用镜面对称排布方式以改善交叉极化,实测交叉极化为-26.7 dB,相比较传统排布方式,交叉极化峰值降低了15.2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重构 PIN二极管 波束扫描 交叉极化 反射阵
原文传递
用于多波段的多模式频率可重构天线
11
作者 张彦鹏 孙学宏 +3 位作者 刘丽萍 袁一杰 王艳妮 赵灵芝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95,98,共5页
为了应对频率可重构模式单一,尺寸偏大,工作频段较窄等问题,基于传统的微带缝隙天线,通过对其进行结构的改造,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应用于C,S,X,Ku波段的多模式频率可重构微带缝隙天线。天线为叉型结构,分别在3个叉形枝节和微带线之间嵌入PI... 为了应对频率可重构模式单一,尺寸偏大,工作频段较窄等问题,基于传统的微带缝隙天线,通过对其进行结构的改造,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应用于C,S,X,Ku波段的多模式频率可重构微带缝隙天线。天线为叉型结构,分别在3个叉形枝节和微带线之间嵌入PIN二极管,通过控制二极管的导通状态,使天线具有4种不同的模式,分别对应于单频带、双频段、三频段和四频段。此天线尺寸为20mm×22mm,较传统缝隙天线体积减少了20%以上,实现了小型化。天线在工作频点处的最大增益可达5dBi,具有良好的辐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带缝隙天线 可重构 多模式 PIN二极管 紧凑型天线
下载PDF
大豆GmRSM1通过调节PIN基因表达促进顶端弯钩消失
12
作者 付佳祺 李世宽 +5 位作者 谭萌慧 罗方 张传玲 刘祾悦 卢倩 谷勇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731-2741,共11页
顶端弯钩是双子叶植物黄化幼苗短暂出现的独有结构,尽管当前拟南芥顶端弯钩的模型网络已经相对透彻,但在大豆中的研究却非常少。本试验构建pBAR-GmRSM1过表达载体,通过遗传转化和阳性植株筛选,得到3个拟南芥过表达纯合株系(OE-GmRSM1#64... 顶端弯钩是双子叶植物黄化幼苗短暂出现的独有结构,尽管当前拟南芥顶端弯钩的模型网络已经相对透彻,但在大豆中的研究却非常少。本试验构建pBAR-GmRSM1过表达载体,通过遗传转化和阳性植株筛选,得到3个拟南芥过表达纯合株系(OE-GmRSM1#64、#69和#70)和3个大豆纯合株系(OE-GmRSM1#103、#78和#95),转化体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暗培养拟南芥和大豆,过表达转化体的顶端弯钩消失或消失速度快于野生型。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拟南芥野生型和转化体植株顶端弯钩部位细胞长度发现,野生型在弯钩维持阶段弯钩内侧细胞长度小于外侧,而转化体植株两侧细胞长度相同。分离大豆顶端弯钩内外两侧,并通过检测PIN基因在大豆野生型与3个过表达转化体顶端弯钩的表达情况,发现PIN1e、PIN3d和PIN6a三个基因在子叶出土时的顶端弯钩部位表达量显著高于顶端弯钩展开后的表达量,而转化体中弯钩处这3个基因在弯钩维持阶段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野生型,但在展开后的表达量并无显著性差异。经过烟草瞬时表达,确定GmRSM1蛋白定位在细胞核和细胞膜。因此,顶端弯钩出现的原因是弯钩内外两侧细胞差异伸长,因而导致下胚轴弯曲。GmRSM1可以通过正向调控生长素运输载体PIN1e、PIN3d和PIN6a缩短弯钩维持和展开时间,验证了该基因对生长素转运的调控作用。本试验通过验证GmRSM1基因在顶端弯钩消失表型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顶端弯钩的基因通路,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端弯钩 大豆 拟南芥 PIN家族 生长素
下载PDF
植物向重力反应中PIN-FORMED介导的生长素极性运输调控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贤 彭亚坤 +2 位作者 陈猛 孔梦娟 谭树堂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40,共16页
植物的向性,即植物对光或重力等环境刺激信号产生的定向生长反应。在向重力性反应中,植物器官将重力感知为定向环境信号,来控制其器官的生长方向以促进生存。植物激素生长素及其极性运输在植物向重力反应中起着决定性的调控作用。质膜... 植物的向性,即植物对光或重力等环境刺激信号产生的定向生长反应。在向重力性反应中,植物器官将重力感知为定向环境信号,来控制其器官的生长方向以促进生存。植物激素生长素及其极性运输在植物向重力反应中起着决定性的调控作用。质膜定位的生长素输出蛋白PIN-FORMED(PIN)通过动态的亚细胞极性定位,改变生长素运输的方向以响应环境刺激,由此植物器官间建立的生长素浓度梯度是细胞差异化伸长和器官弯曲的基础,来调控植物的形态建成和生长发育过程。本文主要讨论发生在植物重力感受细胞内早期重力感知和信号转导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PIN介导的生长素极性运输、PIN的极性定位以及质膜蛋白丰度的调控机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重力性 PIN 生长素转运 极性 内膜运输
下载PDF
荷花PIN基因家族的鉴定及非生物胁迫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程志鹏 汪仲毅 +3 位作者 匡健华 赵晗茜 陈龙清 胡慧贞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目的】探究荷花中NnPIN家族成员的特征及在非生物胁迫响应中的作用,为荷花抗逆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新的基因资源。【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荷花NnPIN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通过qRT-PCR技术分析了其在低温(4℃)、水淹及外源3 mmol/... 【目的】探究荷花中NnPIN家族成员的特征及在非生物胁迫响应中的作用,为荷花抗逆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新的基因资源。【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荷花NnPIN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通过qRT-PCR技术分析了其在低温(4℃)、水淹及外源3 mmol/L脱落酸(ABA)处理下的表达模式。【结果】(1)荷花基因组中共鉴定出12个具跨膜结构域的NnPIN基因,分别命名为NnPIN1~12,且分布在6条染色体上,并主要定位于质膜和内质网;(2)系统进化分析表明,NnPIN蛋白可根据中央亲水环的长度分为经典型和非经典型2种类型,且同一类型具相似结构;经典型具完整的motif 1~12,而非经典型则缺失中央亲水环部分(motif 6,8,9,12);(3)NnPIN基因在启动子区域具有大量光响应、非生物胁迫和激素响应元件,并特异性地具有厌氧、脱落酸(ABA)、低温等响应元件;(4)NnPIN基因(除NnPIN8外)均正向响应外源ABA和低温胁迫,而NnPIN6和NnPIN7正向响应水淹胁迫,NnPIN1、NnPIN2、NnPIN3、NnPIN4、NnPIN5、NnPIN8、NnPIN9和NnPIN12则负向响应水淹胁迫。【结论】NnPIN基因家族特异性参与荷花非生物逆境胁迫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花 PIN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非生物胁迫 表达模式
下载PDF
高功率微波信号对PIN限幅器温度分布的影响特性
15
作者 高铭萱 张洋 张军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0-165,共6页
针对高功率微波波形参数对限幅器温度分布特性的影响,基于双级PIN限幅器的场路协同仿真模型对微波脉冲幅值、频率对温度分布的影响展开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微波脉冲幅值、频率的提升会使双级PIN限幅器中PIN二极管的高温区域分布向P区... 针对高功率微波波形参数对限幅器温度分布特性的影响,基于双级PIN限幅器的场路协同仿真模型对微波脉冲幅值、频率对温度分布的影响展开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微波脉冲幅值、频率的提升会使双级PIN限幅器中PIN二极管的高温区域分布向P区拓展、高温区域分布范围扩大;相对而言,微波脉冲幅值对温度分布的影响更为显著,频率对温度分布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率微波 PIN限幅器 微波效应 热效应 温度分布
下载PDF
双级PIN限幅器的微波脉冲响应机理及规律
16
作者 高铭萱 张洋 张军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49-359,共11页
基于双级限幅器中两个PIN二极管的多物理场仿真模型与限幅器中其他电路元器件的SPICE模型,搭建了Si基双级PIN限幅器的场路协同仿真模型,利用这一模型对微波脉冲作用下限幅器中两级PIN二极管的温度响应特性进行了仿真.在此基础上对限幅... 基于双级限幅器中两个PIN二极管的多物理场仿真模型与限幅器中其他电路元器件的SPICE模型,搭建了Si基双级PIN限幅器的场路协同仿真模型,利用这一模型对微波脉冲作用下限幅器中两级PIN二极管的温度响应特性进行了仿真.在此基础上对限幅器在不同频率、幅值微波脉冲信号作用下内部发生熔化现象所需的时间与能量进行了仿真,并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机理分析与响应特性规律总结.仿真结果表明,当限幅器中第一级PIN二极管内部最高温度已达到材料熔点时,第二级PIN二极管的温度变化幅度较小.限幅器内部发生熔化现象所消耗的时间与能量随信号幅值、频率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关系,发生熔化现象所需的时间随信号幅值或频率的提升而减小;发生熔化现象所需的能量随频率的提升而降低,随幅值的变化存在极大值点;限幅器的响应特性对信号参数表现出了不同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级PIN限幅器 微波脉冲 场路协同仿真 热效应
下载PDF
一种S波段超宽带能量选择表面设计
17
作者 周涛 虎宁 +3 位作者 盖龙杰 黄文涛 徐延林 刘培国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18,共6页
设计了一种工作在S波段的能量选择表面,可实现超宽带自适应强电磁防护。该结构由两层金属周期结构组成,顶层为两个对称分布的金属条和一个金属片,金属条与金属片间加载两个PIN二极管;底层为十字架结构。当入射电磁波场强低于阈值时,能... 设计了一种工作在S波段的能量选择表面,可实现超宽带自适应强电磁防护。该结构由两层金属周期结构组成,顶层为两个对称分布的金属条和一个金属片,金属条与金属片间加载两个PIN二极管;底层为十字架结构。当入射电磁波场强低于阈值时,能量选择表面工作在透波状态,电磁波可以传播;当入射电磁波场强超过阈值时,金属条和金属片之间产生的感应电压使得PIN二极管导通,此时能量选择表面进入防护状态,电磁波被屏蔽。通过对能量选择表面在PIN二极管导通和截止状态下的表面电流和电场分布以及等效电路模型进行分析,解释了该结构的工作原理。采用PCB制作工艺加工了实物样板并对弱场入射下的插入损耗以及强场入射下的防护效能进行测试。实验和仿真结果匹配性良好,表明该能量选择表面在透波状态下的工作中心频率为2.7 GHz,插入损耗小于1 dB的工作频带为2.2~3.5 GHz;在防护状态下,工作频带的防护效能大于10 dB,达到了超宽带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选择表面 强电磁防护 S波段 超宽带 自适应响应 PIN二极管
下载PDF
基于变分模态分解和自动编码器的PIN二极管温度特性预测
18
作者 张洋 周扬 +2 位作者 张泽海 阳福香 葛行军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6-101,共6页
提出融合变分模态分解(VMD)和自编码器的预测方法,将温升特性曲线分解成若干个子信号分量,其中包含高频的波动量、中间量和低频的趋势量,然后利用自编码器对每个分量进行预测,最后将分量的预测值相加,从而实现对PIN二极管温升特性曲线... 提出融合变分模态分解(VMD)和自编码器的预测方法,将温升特性曲线分解成若干个子信号分量,其中包含高频的波动量、中间量和低频的趋势量,然后利用自编码器对每个分量进行预测,最后将分量的预测值相加,从而实现对PIN二极管温升特性曲线的精准预测。通过与多种机器学习方法的对比验证了结合VMD分解可有效提升预测精度,同时也验证了自编码器在特性曲线拟合上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N二极管 强电磁信号 器件特性预测 变分模态分解 自编码器
下载PDF
Pin1和paxillin蛋白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9
作者 李娜 刘存宇 何志巍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7期721-727,共7页
目的探讨Pin1和paxillin蛋白在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2年9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208例原发性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和病理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P... 目的探讨Pin1和paxillin蛋白在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2年9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208例原发性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和病理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组织中Pin1和paxillin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Western blot检测多个肺癌细胞系细胞中Pin1和paxillin蛋白表达水平。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Pin1和paxillin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肺癌组织中Pin1和paxillin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n1蛋白表达与T分期、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paxillin蛋白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肺癌组织中Pin1与paxillin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_(s)=0.455,P<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in1和paxillin在不同肺癌细胞株中表达高低不一。Paxillin低表达组患者的生存预后显著优于paxillin高表达组(P<0.05),Pin1表达水平则与肺癌患者生存预后无显著关联(P>0.05)。结论肺癌组织中Pin1和paxillin蛋白表达升高,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肺癌组织中Pin1与paxillin表达呈正相关,且paxillin表达水平可作为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判断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PIN1 PAXILLIN 预后 相关性
下载PDF
面向卫星通信的K波段低剖面可重构线圆极化变换表面
20
作者 王东阳 王洪斌 《无线电工程》 2024年第9期2101-2108,共8页
针对K波段卫星通信容量大、工作模式灵活的需求,设计了一款用于K波段卫星通信的反射型可重构线圆极化变换表面。该线圆极化变换表面基于改进型耶路撒冷十字结构,在PIN二极管导通和关闭时,分别可在18.59~20.50 GHz和18.66~23.19 GHz实现... 针对K波段卫星通信容量大、工作模式灵活的需求,设计了一款用于K波段卫星通信的反射型可重构线圆极化变换表面。该线圆极化变换表面基于改进型耶路撒冷十字结构,在PIN二极管导通和关闭时,分别可在18.59~20.50 GHz和18.66~23.19 GHz实现线极化波转右旋圆极化波和左旋圆极化波,重叠工作频段为18.66~20.50 GHz,带宽1.84 GHz。该极化变换表面的单元尺寸为0.22λ×0.2λ×0.083λ(λ为重叠频段中心工作波长),剖面高度仅为0.083λ。该极化变换表面在PIN二极管处于导通和关闭状态下,入射角度稳定性分别为40°和20°,且交叉极化电平低于-60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重构线圆极化变换表面 PIN二极管 左右旋圆极化切换 低剖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