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高危膀胱癌应用卡介苗+吡柔比星与卡介苗+吉西他滨预防术后复发的效果及对血清AGR、PON1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威 王鸿渊 +3 位作者 雷晓航 赵英帅 吕炜超 张建国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1146-1153,共8页
目的:探究中高危膀胱癌应用卡介苗+吡柔比星与卡介苗+吉西他滨预防术后复发的效果及对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R)、对氧磷酶1(PON1)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本院80例中高危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行经... 目的:探究中高危膀胱癌应用卡介苗+吡柔比星与卡介苗+吉西他滨预防术后复发的效果及对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R)、对氧磷酶1(PON1)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本院80例中高危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吡柔比星联合卡介苗膀胱灌注,研究组术后给予吉西他滨联合卡介苗膀胱灌注。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清肿瘤标志物[分泌型蛋白Dickkopf(DKK)、膀胱癌特异性核基质蛋白-1(BLCA-1)、β2-微球蛋白(β2-MG)]、新血管生成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AGR、PON1水平、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核心问卷量表(EORTC QLQ-C30)]、功能状态[功能状态评分标准(KPS)]、不良反应,术后随访1年,统计比较两组术后1年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2.50%(37/40),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P<0.05);研究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血清DKK、BLCA-1、β2-MG、VEGF、FGF、AGR水平低于对照组,PON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EORTC QLQ-C30、KP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恶心/呕吐、腹泻、白细胞减少、膀胱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吡柔比星联合卡介苗,中高危膀胱癌应用吉西他滨联合卡介苗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调节AGR、PON1水平,预防术后复发,提升生活质量,改善功能状态,且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危膀胱癌 吉西他滨 吡柔比星 卡介苗 肿瘤标志物 复发率
下载PDF
膀胱尿路上皮癌吡柔比星灌注化学疗法后的第2肿瘤1例
2
作者 邹玉婷 朱斯瑶 +1 位作者 卢义晨 曾福仁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1057-1062,共6页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s,TUR-BT)术后复发及进展风险高,5年复发率高达30%~80%,术后原病理类型肿瘤复发相对常见,尿路上皮癌术后...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s,TUR-BT)术后复发及进展风险高,5年复发率高达30%~80%,术后原病理类型肿瘤复发相对常见,尿路上皮癌术后原位再发鳞状细胞癌病例罕见。接诊1例NMIBC尿路上皮癌患者,经TUR-BT术及吡柔比星灌注化学疗法后原位再发鳞状细胞癌,术后病理可见明显细胞间桥及角化珠。对膀胱尿路上皮癌吡柔比星灌注化学疗法后的第2肿瘤发生诱因、相关因素等进行分析,以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尿路上皮癌 鳞状细胞癌 吡柔比星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下载PDF
前瞻性研究洛铂灌注治疗膀胱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作者 顾九零 杨堃 +2 位作者 李亚军 管兆龙 林峰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8期44-46,共3页
目的:分析洛铂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收治的NMIBC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在进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 目的:分析洛铂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收治的NMIBC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在进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的基础上接受吡柔比星灌注治疗,试验组在进行TURBT的基础上接受洛铂灌注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试验组NMIBC患者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NMIBC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NMIBC患者的临床有关指标(无进展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时间、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进行TURBT联合吡柔比星灌注治疗,对NMIBC患者进行TURBT联合洛铂灌注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洛铂灌注治疗 吡柔比星灌注治疗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在评价乳腺癌患者化疗后早期右室心肌力学特性的临床应用价值
4
作者 魏玉秀 张萌 齐伟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1412-1415,共4页
目的:探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评价乳腺癌患者化疗后早期右室心肌力学特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2例接受吡柔比星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化疗前(T0)、化疗第2周期末(T1)、第6周期末(T2)进行3D-STI检查,化疗期间... 目的:探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评价乳腺癌患者化疗后早期右室心肌力学特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2例接受吡柔比星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化疗前(T0)、化疗第2周期末(T1)、第6周期末(T2)进行3D-STI检查,化疗期间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45%或下降10%以上定义为心脏毒性反应(AIC)。比较T0、T1、T2右室3D-STI参数,评估各参数对AIC的预测价值。结果:与T0时相比,T1时RVGAS、RVGLS绝对值均降低(P<0.05),T2时均进一步降低(P<0.05),RVEF在T2时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1时RVGAS、RVGLS绝对值均与AIC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ROC曲线显示,T1时RVGAS绝对值<27.7%预测化疗结束后出现AIC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7.80%、82.90%,对应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T1时RVGLS绝对值<19.96%预测化疗结束后出现AIC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2.20%、88.20%,对应的AUC为0.84。结论:3D-STI参数可反映乳腺癌患者吡柔比星化疗后右室心肌力学早期变化,RVGAS、RVGLS绝对值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AIC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化疗 吡柔比星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 右心室功能
下载PDF
局部晚期乳腺癌CEF序贯NP方案新辅助化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强 杨林军 +3 位作者 陈勇 余小冬 蔡军波 曹旭晨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8年第9期693-695,共3页
目的:了解CEF序贯NP方案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38例ⅡB期~ⅢB期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CEF方案环磷酰胺(CTX)500mg/m2,d1,静脉注射;表柔比星(EPI)60mg/m2,d1,静脉注射;5-氟尿嘧啶(5... 目的:了解CEF序贯NP方案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38例ⅡB期~ⅢB期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CEF方案环磷酰胺(CTX)500mg/m2,d1,静脉注射;表柔比星(EPI)60mg/m2,d1,静脉注射;5-氟尿嘧啶(5-FU)500mg/m2,d1,持续4h静脉滴入,21d为1个周期,共3个周期后接受NP方案:诺维苯(NVB)25mg/m2,静脉推注,d1、d8;顺铂(DDP)30mg/m2,静脉滴入,d1~d3,并适量水化,每21d为1个周期,共3个周期。分别观察新辅助化疗后肿瘤原发病灶和区域淋巴结的缓解情况,以及毒副反应。结果:原发病灶临床有效率为92.1%(35/38),其中CR63.2%(24/38),PR28.9%(11/38),SD7.9%(3/18);pCR为31.6%(12/38)。22例化疗前细针穿刺活检明确区域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中,8例(36.4%)术后病理腋淋巴结转移阴性。毒副反应主要为白细胞减少症、脱发和恶心/呕吐,共有30例(78.9%)患者发生了Ⅲ~Ⅳ度的白细胞减少症。结论:CEF序贯NP新辅助化疗方案在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药物疗法 表柔比星 氟尿嘧啶 顺铂 药物疗法 联合
下载PDF
膀胱肿瘤术后吡柔比星灌注对患者部分血清肿瘤标记分子及增殖和侵袭分子mRNA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薛玉泉 王振龙 +1 位作者 张亚萍 种铁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310-313,319,共5页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对膀胱肿瘤术后患者部分血清肿瘤标记分子及增殖和侵袭分子mRNA含量的影响。方法:206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术后采用吡柔比星膀...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对膀胱肿瘤术后患者部分血清肿瘤标记分子及增殖和侵袭分子mRNA含量的影响。方法:206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术后采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规范化疗1年,对两组患者定期随访1年;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分别测定2组患者血清分泌型蛋白(DK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MMP-9水平,检测血清组蛋白-赖氨酸N-甲基转移酶(EZH2)、细胞周期素(Cyclin D1)、外泌体(exosomes)及可溶性血管黏附分子(s VCAM)mRNA含量,比较2组患者随访期间肿瘤复发率及并发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结束时2组患者血清DKK、VEGF、FGF、MMP-2及MMP-9水平均显著下降,观察组下降更显著(P<0.01);2组患者血清EZH2、Cyclin D1、exosomes及s VCAM mRNA含量也均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下降也更显著(P<0.05或P<0.01);随访期间观察组肿瘤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2组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肿瘤术后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可降低患者血清肿瘤标记分子水平及增殖和侵袭分子mRNA含量,且术后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肿瘤复发 局部 吡柔比星 膀胱灌注化疗 肿瘤标记分子 增殖和侵袭分子
下载PDF
联合加入二氢杨梅素与吡柔比星培养的人肝母细胞瘤细胞活性及心肌细胞毒性反应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麦天赋 冼晓晖 +2 位作者 黄敏诗 庄智杰 李明意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2期7-12,共6页
目的观察二氢杨梅素(DHM)和吡柔比星(THP)单用及联合培养对人肝母细胞瘤(HB)细胞株HuH-6活性和人心肌细胞株AC16毒性反应的影响,探讨DHM与THP联合化疗抗HB的作用机制。方法取HuH-6和AC16细胞进行培养,分别加入梯度浓度(0、100、150、200... 目的观察二氢杨梅素(DHM)和吡柔比星(THP)单用及联合培养对人肝母细胞瘤(HB)细胞株HuH-6活性和人心肌细胞株AC16毒性反应的影响,探讨DHM与THP联合化疗抗HB的作用机制。方法取HuH-6和AC16细胞进行培养,分别加入梯度浓度(0、100、150、200、250、300μmol/L) DHM进行干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筛选HuH-6细胞活性最低而AC16细胞活性无明显变化的作用浓度作为DHM的最佳作用浓度。以最佳作用浓度的DHM分别与梯度浓度(4、6、8、10μmol/L) THP联合作用来处理HuH-6和AC16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HuH-6细胞活性,采用LDH释放试验检测AC16细胞毒性,筛选在有效抑制HuH-6细胞活性的同时,对AC16细胞毒性作用最弱的THP最佳作用浓度用于后续实验。将AC16细胞分为4组,Ctrl组正常培养;DHM组加入DHM;THP组加入THP;DHM+THP组同时加入DHM和THP。采用探针法检测各组细胞内ROS生成水平,Brd U掺入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早期和晚期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p-Akt/Akt、细胞增殖相关蛋白PCNA以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leaved caspase-3/caspase-3、cleaved caspase-9/caspase-9水平。结果当250μmol/L的DHM与6μmol/L的THP联合作用时,在有效抑制HuH-6细胞活性的同时对AC16细胞的毒性作用最弱,故选择该浓度作为DHM与THP联合作用的最佳作用浓度。与Ctrl组比较,DHM组、THP组、DHM+THP组ROS水平均升高(P均<0.05),与THP组比较,DHM+THP组ROS水平降低(P <0.05)。与Ctrl组相比,DHM组、THP组、DHM+THP组Brd U阳性率均降低(P均<0.05);与DHM组比较,THP组、DHM+THP组Brd U阳性率降低(P均<0.05),DHM+THP组与TH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Ctrl组相比,DHM、THP、DHM+THP组早、晚期凋亡率均增加(P均<0.05);与DHM组相比,THP组早期凋亡率降低而晚期凋亡率增加(P均<0.05),DHM+THP组早、晚期凋亡率均增加(P均<0.05);与THP组相比,DHM+THP组早期凋亡率升高而晚期凋亡率降低(P均<0.05)。与Ctrl组相比,DHM组和DHM+THP组p-Akt/Akt降低,DHM组、THP组和DHM+THP组PCNA、Bcl-2/Bax水平降低,DHM组、THP组和DHM+THP组cleaved caspase-3/caspase-3、cleaved caspase-9/caspase-9水平升高(P均<0.05);与DHM组和THP组相比,DHM+THP组p-Akt/Akt、PCNA、Bcl-2/Bax水平降低,cleaved caspase-3/caspase-3、cleaved caspase-9/caspase-9水平升高(P均<0.05)。结论 DHM与THP联合作用时抗HB肿瘤细胞效果增强且心肌细胞毒性不叠加;DHM可能通过阻断Akt活化从而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增强THP对HuH-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凋亡促进作用,DHM与THP联合化疗对HB有一定的治疗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氢杨梅素 吡柔比星 肝母细胞瘤 心肌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下载PDF
手术联合吉西他滨或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老年膀胱癌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武晓光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第11期21-23,27,共4页
目的比较手术联合吉西他滨或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老年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朝阳县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膀胱癌患者60例自愿参与研究,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手术联合吡柔比星膀... 目的比较手术联合吉西他滨或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老年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朝阳县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膀胱癌患者60例自愿参与研究,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手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观察组采取手术联合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和功能状况评分,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随访6个月~1年统计2组疾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2组生活质量评分法(SF-36)评分、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准则(KPS)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1),且观察组SF-36评分、KPS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3%,低于对照组的23.3%(χ_(2)=5.192,P=0.023);观察组随访6个月复发与1年累积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老年膀胱癌患者应用手术联合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效果更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还可降低患者的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老年人 手术治疗 吉西他滨 吡柔比星 膀胱灌注 临床效果
原文传递
多西他赛联合吡柔比星治疗乳腺癌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复发率及生存率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胡显亮 《当代医学》 2021年第27期51-53,共3页
目的分析多西他赛联合吡柔比星治疗乳腺癌的临床效果及对肿瘤标志物水平、复发率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于乳腺科进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 目的分析多西他赛联合吡柔比星治疗乳腺癌的临床效果及对肿瘤标志物水平、复发率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于乳腺科进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多西他赛,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吡柔比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水平、生存率和复发率。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86%(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CRA和CA125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CA153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复发率为19.6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25%(P<0.05),联合组1、2、3年生存率为72.55%、60.78%和39.22%,高于对照组的60.78%、49.02%和27.4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西他赛联合吡柔比星治疗乳腺癌患者,可降低血液肿瘤标志物水平,显著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及临床治疗效果,并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他赛 吡柔比星 乳腺癌 临床效果 肿瘤标志物
下载PDF
华蟾素胶囊联合吡柔比星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于恒旺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第6期37-39,共3页
目的:分析华蟾素胶囊与注射用吡柔比星联合应用于晚期乳腺癌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以2020年1月-2021年2月临沭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抽样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54例。参照组使用注射用... 目的:分析华蟾素胶囊与注射用吡柔比星联合应用于晚期乳腺癌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以2020年1月-2021年2月临沭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抽样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54例。参照组使用注射用吡柔比星进行静脉注射治疗,研究组采用静脉注射吡柔比星联合口服华蟾素胶囊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生存率和复发率情况、疼痛缓解率及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的客观缓解率和临床控制率高于参照组,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改善程度高于参照组,参照组患者复发率高于研究组,参照组生存率低于研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疼痛缓解率高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注射用吡柔比星与华蟾素胶囊联合应用于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为确切,治疗后患者的疼痛情况得到有效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生存率明显提高,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吡柔比星 华蟾素胶囊
下载PDF
乳癖散结颗粒联合术后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燕妮 李志安 倪洁雯 《新中医》 CAS 2022年第14期147-150,共4页
目的:观察乳癖散结颗粒联合术后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0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吡柔比星+环磷酰胺化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 目的:观察乳癖散结颗粒联合术后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0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吡柔比星+环磷酰胺化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乳癖散结颗粒治疗。以21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CD4细胞水平,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水平,以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IgA、IgG、CD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gA、IgG、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血清CEA、CA125、CA15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EA、CA125、CA153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CEA、CA125、CA15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SF-36量表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SF-36量表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癖散结颗粒联合吡柔比星+环磷酰胺化疗能够有效增强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根治术 乳癖散结颗粒 吡柔比星 环磷酰胺 免疫球蛋白 肿瘤标志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