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坡地形对影响云南降水的高原涡的作用机理 被引量:1
1
作者 何钰 朱莉 +4 位作者 李国平 谢家旭 马文倩 陶丽 张万诚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8,共17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NL分析资料及经质控后的自动站小时降水数据,诊断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坡地形在2017年7月2-3日高原涡影响云南降水过程中的作用,并利用数值模式WRFv4.0对此次过程进行了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高原涡是此次云南强降...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NL分析资料及经质控后的自动站小时降水数据,诊断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坡地形在2017年7月2-3日高原涡影响云南降水过程中的作用,并利用数值模式WRFv4.0对此次过程进行了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高原涡是此次云南强降水的重要影响系统;低涡中心及附近区域中高层维持暖心结构,并呈现显著的上升、下沉运动交替的分布;过程累积雨量分布表现为两条明显的与山脉走向平行的西北-东南向雨带,且具有强弱交错的分布特征,强降水集中出现在午后至傍晚及前半夜两个时段内,中心均位于地形边坡,并随着低涡向下游传播;南亚高压、西北辐散气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滇缅高压为低涡的东移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高空环流场,500 hPa正涡度及700 hPa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对强降水落区具有较好指示意义;低涡降水期间存在β中尺度重力波,波动由青藏高原东坡地形激发,沿着300~200 hPa的气层传播,高空的非地转平衡运动及垂直风切变为重力波的发展及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重力波先于低涡及降水向下游方向移动及发展,波脊处对应上升运动及辐散中心,波槽处对应下沉运动及辐合中心,强降水及波脊均位于低涡西南侧强辐合上升运动区;地形高度降低后,其机械阻挡抬升作用减弱,重力波和高原低涡消失,雨带强度及空间分布特征发生显著改变。高原东坡地形对高原涡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高原涡影响下的云南降水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坡 高原涡 重力波 地形敏感性试验
下载PDF
基于ERA-5高分辨率资料的高原低涡客观识别方法研究
2
作者 麦哲宁 许东蓓 +4 位作者 孙继松 燕若彤 张雅馨 常秉松 丁艺涵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91-2003,共13页
利用ERA5的500 hPa逐小时再分析资料(0.25°×0.25°),以高原低涡的天气学特征为依据,设计研究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网格资料的高原低涡客观识别算法,并对1990~2019年暖季的青藏高原低涡进行识别,建立高原低涡数据库。该算法通... 利用ERA5的500 hPa逐小时再分析资料(0.25°×0.25°),以高原低涡的天气学特征为依据,设计研究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网格资料的高原低涡客观识别算法,并对1990~2019年暖季的青藏高原低涡进行识别,建立高原低涡数据库。该算法通过客观标准提取低涡特征点、并采取DBSCAN算法(一种基于密度连通性质进行聚类的方法)进行特征点聚类分析,以相邻时次之间低涡的重合状况、临近程度和既往生命时长为依据对低涡进行追踪匹配,得到合理的低涡路径,将孤立的低涡连接成动态发展的低涡过程。利用《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简称《年鉴》),针对2017年暖季(5~9月)低涡对比分析与本文的客观识别结果的异同,结果表明:客观识别低涡的月分布特征以及移出高原低涡的占比与《年鉴》相似,典型的长生命低涡能被正确识别,可见客观识别算法及其数据库具备一定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但客观识别的低涡总数量多于《年鉴》,并且源地为“西部型”的低涡也较多。究其原因,更精细的网格尺度能将低涡在更早的生命时期提取出来,可能会将《年鉴》中的“东部型”低涡进一步追溯到更靠西的位置。此外由于青藏高原西北部观测站点较为匮乏,导致生成于高原西北部的低涡在《年鉴》中未能体现出来,也是低涡数量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资料 高原低涡 客观识别 对比检验
下载PDF
冻融条件下不同覆盖度土壤物理结皮的风蚀特征
3
作者 钟志强 郝连安 +2 位作者 马波 张秀梅 代骋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57,共10页
[目的]研究冻融条件下物理结皮的风蚀特征变化,为冻融风蚀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黄土高原北部风水复合侵蚀区内神木市六道沟小流域的沙黄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冻融、风洞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设计不同覆盖度(0%,20%,40%,60%,... [目的]研究冻融条件下物理结皮的风蚀特征变化,为冻融风蚀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黄土高原北部风水复合侵蚀区内神木市六道沟小流域的沙黄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冻融、风洞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设计不同覆盖度(0%,20%,40%,60%,80%,100%)的物理结皮进行风洞吹蚀试验,探究冻融作用对不同盖度结皮的风蚀强度、输沙率和输沙高度以及摩阻风速、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①风蚀强度随风速的增加显著增大(p<0.05)、随结皮盖度的增加显著减小(p<0.05),且结皮盖度越高,风蚀减蚀率越强,最高可达96.07%;冻融后物理结皮的风蚀强度较冻融前均显著增加,冻融后风蚀强度可增加0.02~1.27倍。②物理结皮覆盖显著减小了近地表的输沙率,且近地表输沙率随结皮覆盖度的增加而减小,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加;冻融后近地表输沙率增加了0.7~4.3倍,输沙高度增加了2~10 cm。③摩阻风速和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随结皮盖度变化差异不显著,冻融前摩阻风速介于0.84~1.35 m/s之间,冻融后摩阻风速在0.80~1.51 m/s内变化,冻融后物理结皮摩阻风速有所减小,但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变化不大。[结论]黄土高原北部的冻融作用增加了土壤风蚀程度,削弱了物理结皮对风蚀的抑制作用;随着结皮盖度增加,冻融作用后风蚀强度和近地表输沙强度明显增大;物理结皮覆盖度、冻融作用对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物理结皮 冻融作用 风洞试验 风蚀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数值预报产品对西藏高原西南部降水的检验评估
4
作者 普次仁 赤曲 +3 位作者 边巴卓嘎 张富华 巴桑次仁 旦增旺堆 《西藏科技》 2024年第8期37-42,共6页
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20日西藏高原西南部7个常规气象站08时至次日08时和20时至次日20时降水量资料,以及该时间段内ECMWF_HR、GRAPES_GFS和GRAPES_MESO模式08时和20时起报的24小时累计降水量,采用传统二分类检验方法,对上述三家... 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20日西藏高原西南部7个常规气象站08时至次日08时和20时至次日20时降水量资料,以及该时间段内ECMWF_HR、GRAPES_GFS和GRAPES_MESO模式08时和20时起报的24小时累计降水量,采用传统二分类检验方法,对上述三家模式针对西藏高原西南部降水预报能力做了检验评估。结果发现:三种数值模式对西藏高原西南部一般性降水的预报能力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夏季一般性降水的T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秋冬季则无明显的可预报性;数值预报西藏高原南部降水预报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性;各数值模式对小量级降水(<5 mm)的预报能力明显好于其他量级,>10 mm降水预报能力中ECMWF模式TS评分值大多数情况下大于其余数值模式,尤其在50 mm降水量级评分值远大于其他数值模式。因此ECMWF模式对于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过程预报中具有较高的参考依据。三种数值预报模式对夏季一般性降水预报能力明显优于其他季节,主要体现在低空报率和漏报率上。针对冬季也进行各模式的检验,三种数值预报模式对西藏高原南部冬季降水预报也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性,ECMWF和GRAPES_MESO模式预报稳定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预报产品 西藏高原西南部 降水检验 TS评分
下载PDF
高原山区微型群桩基础承载特征及竖向-水平联合荷载研究
5
作者 李海涛 任光明 +3 位作者 冯川 唐杨 王霆 王亮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9-147,共9页
为探究高原山区微型群桩基础的承载特性以及水平、竖向荷载耦合作用(V-H联合荷载)的影响,揭示联合荷载相互作用规律,在高原山区微型群桩基础现场试验的基础上,采用FLAC 3D对三种单一荷载情况进行数值反演,并对不同荷载比例下微型群桩基... 为探究高原山区微型群桩基础的承载特性以及水平、竖向荷载耦合作用(V-H联合荷载)的影响,揭示联合荷载相互作用规律,在高原山区微型群桩基础现场试验的基础上,采用FLAC 3D对三种单一荷载情况进行数值反演,并对不同荷载比例下微型群桩基础的V-H联合加载进行模拟。结果表明:①抗压和抗水平试验中,承台效应明显,荷载-位移曲线为“缓变型”;抗拔试验中,曲线为“陡变型”。②联合荷载下,施加水平荷载会削弱桩基竖向承载能力,水平荷载比例较大时,桩身抵抗力矩和桩侧极限摩阻力增大,荷载-上拔位移曲线突变点消失;在竖向荷载的影响下,存在临界荷载比n,下压-水平联合荷载中n 1=3.9,上拔-水平联合荷载中n 2=0.76,荷载比>n时,桩基水平承载力被削弱,<n时,桩基水平承载力提高。③联合荷载下,水平承载力与荷载比的倒数呈四次函数关系,竖向承载力与荷载比的倒数呈二次函数关系;联合荷载下的屈服包络线与单向极限荷载垂线所围空间分为“破坏区”与“安全区”,有别于单向加载的桩基承载特征,且桩基存在一个最优解,使各方向承载力均能得到充分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群桩基础 V-H联合荷载 桩基承载性能 原型试验 数值模拟 高原山区 输变电工程
下载PDF
微生物基因检测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神府南气田勘探中的应用
6
作者 徐伟 孙强 +3 位作者 梁玉楠 罗楚平 孟帅 张勇 《中国煤层气》 CAS 2024年第2期3-6,共4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复杂,储层分布差异大,气藏富集规律不明等问题,本文采用微生物基因检测技术的荧光定量PCR法测量研究区样品中油气指示基因的丰度,同时利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法检测样品中的烃类微生物种群类型,分析认为,本区主要有东...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复杂,储层分布差异大,气藏富集规律不明等问题,本文采用微生物基因检测技术的荧光定量PCR法测量研究区样品中油气指示基因的丰度,同时利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法检测样品中的烃类微生物种群类型,分析认为,本区主要有东北部、西部、南部三个烃类异常带,展布特征与沉积认识吻合,且西部、南部有亲缘关系,东北部与二者无亲缘关系,可能与致密气、煤层气不同层系烃的逸散有关。实钻表明,本技术对于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气和煤层气混源区的含油气性评价方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为油气有利区带筛选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黄土塬地貌区 微生物基因检测 荧光定量检测 高通量基因测序
下载PDF
高原地区卧式金属储罐热应力规律及解耦测试方法研究
7
作者 王少康 周帆 +1 位作者 武金模 朱玉成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24年第8期43-49,共7页
为研究卧式金属储罐在高原地区环境下的热应力分布规律,通过构建罐体热-力耦合模型并获取西宁市某5 d气象数据进行仿真模拟。研究了罐体外壁热应力分布特征,分析了罐体在设定工况下的热应力分布规律并针对罐体热应力提出一种通过S域信... 为研究卧式金属储罐在高原地区环境下的热应力分布规律,通过构建罐体热-力耦合模型并获取西宁市某5 d气象数据进行仿真模拟。研究了罐体外壁热应力分布特征,分析了罐体在设定工况下的热应力分布规律并针对罐体热应力提出一种通过S域信号变换的解耦测试方法且对其数值验证。结果表明:在西宁气象环境下,罐体外壁于第3天下午2点达到最高温度为95.9℃,该天下午4点在罐体底面两固定点处产生极值应力1 878.9 MPa;罐体在太阳辐射区和非辐射区分界处存在明显温度梯度和较大热应力;对于所提出的S域解耦测试方法,罐体应力的耦合与解耦数据均方根误差值较小,该方法可根据环境温度、辐射单一工况模拟结果计算得到环境温度-辐射复合环境下的模拟测试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储罐 高原地区 热应力 解耦测试方法
下载PDF
校企共建共享模式下“1+X”无损检测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以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8
作者 王强 《青海交通科技》 2024年第1期30-34,共5页
深入研究校企合作模式下无损检测实训基地的共享共建、校企共同举办各类大赛和培训的效果,以及高原高海拔地区无损检测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实训基地建设策略,对此行业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因此,本文从高原高海拔地区的角度出发,研究无损检测... 深入研究校企合作模式下无损检测实训基地的共享共建、校企共同举办各类大赛和培训的效果,以及高原高海拔地区无损检测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实训基地建设策略,对此行业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因此,本文从高原高海拔地区的角度出发,研究无损检测行业在这些特殊地理环境中的应用价值和面临的挑战。进一步提出适用于高原高海拔地区无损检测实训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策略,为推动实训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同时,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依赖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缺乏大量的实证数据支持。未来的研究需要收集更多的实证数据,扩大研究范围,深入研究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以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企合作 无损检测 实训基地 高原高海拔地区 行业发展
下载PDF
高原环境下修正的道路阻力对轻型汽车排放及油耗影响研究
9
作者 顾王文 王猛 +1 位作者 许卿云 王计广 《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68-71,共4页
根据GB/T 19233-2020标准中推荐的高原阻力修正方法,将轻型汽车平原环境下的道路阻力系数修正为海拔1900 m的高原环境下的道路阻力系数。在平原道路阻力和修正后的高原道路阻力下对车辆排放和油耗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于平原道路阻... 根据GB/T 19233-2020标准中推荐的高原阻力修正方法,将轻型汽车平原环境下的道路阻力系数修正为海拔1900 m的高原环境下的道路阻力系数。在平原道路阻力和修正后的高原道路阻力下对车辆排放和油耗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于平原道路阻力,在修正后的高原道路阻力下,NO_(x)排放升高了8.5%,THC排放下降了20.1%,CO排放下降了26.6%,PN排放下降了14.3%,油耗下降了10.7%。可知,高原条件对车辆排放及油耗影响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轻型汽车 道路阻力 排放 油耗 测试
下载PDF
高原双源动力集中动车组内燃车牵引变流器关键技术分析与验证 被引量:1
10
作者 范荣辉 付建辉 +1 位作者 康子剑 林珍君 《机车电传动》 2024年第2期101-107,共7页
针对高原型内燃机车运行海拔高、散热工况复杂和轻量化要求高的特点,文章介绍了一种复兴号高原双源动力集中动车组内燃车牵引变流器的主电路结构、工作原理及其设计方法。对于运行海拔高的特点,使用海拔修正的方法对柜内电气绝缘性能进... 针对高原型内燃机车运行海拔高、散热工况复杂和轻量化要求高的特点,文章介绍了一种复兴号高原双源动力集中动车组内燃车牵引变流器的主电路结构、工作原理及其设计方法。对于运行海拔高的特点,使用海拔修正的方法对柜内电气绝缘性能进行加强;对于散热工况复杂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冷却方案,并对整柜的损耗和散热能力进行精细化热设计,确保其散热能力;对于轻量化要求高的特点,使用模块化布局和有限元结构仿真的方法,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实现轻量化设计。试验表明,牵引变流器能满足各项性能指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 高原 环境适应性 内燃 牵引变流器 主电路 结构强度 试验
原文传递
Streamflow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and LUCC in a semi-arid watershed of Chinese Loess Plateau 被引量:10
11
作者 LI Qingyun SUN Yanwei +2 位作者 YUAN Wenlin LYU Subing WAN Fa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7年第4期609-621,共13页
Climate change and Land Use/Cover Change(LUCC)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two primary factors affecting watershed hydrological regime.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trends of streamflow, precipitation, air temperature and po... Climate change and Land Use/Cover Change(LUCC)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two primary factors affecting watershed hydrological regime.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trends of streamflow, precipitation, air temperature and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PET) from 1962 to 2008 in the Jihe watershed in northwestern Loess Plateau of China using the Mann-Kendall test. The streamflow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and LUCC were quantified independently by the elasticity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amflow presented a dramatic decline with a turning point occurred in 1971, while the precipitation and PET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temperature rose markedly especially since 1990 s with an approximate increase of 1.74°C over the entire research period(1962–2008). Using land use transition matrix, we found that slope cropland was significantly converted to terrace between 1970 s and 1990 s and that forest cover increased relatively significantly because of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after 2000. The streamflow reduction was predominantly caused by LUCC and its contribution reached up to 90.2%, while the contribution of climate change to streamflow decline was only 9.8%. Although the analytical results between the elasticity method and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were not satisfactorily consistent, they both indicated that LUCC(human activity) was the major factor causing streamflow decline in the Jihe watershed from 1962 to 2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eamflow LUCC climate change Mann-Kendall test elasticity method Loess plateau
下载PDF
某高原公路含盐冻土力学强度研究
12
作者 李海燕 王正伟 刘亚伦 《路基工程》 2024年第2期95-100,共6页
基于控制温度、含盐率、含水率3个变量的低温GDS三轴试验,研究温度、盐分、水分三因素综合作用对高原多年冻土动、静力学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降低使得冻结含盐细砂的黏聚力、内摩擦角增大,在低围压范围内抗剪强度随围压增大而线... 基于控制温度、含盐率、含水率3个变量的低温GDS三轴试验,研究温度、盐分、水分三因素综合作用对高原多年冻土动、静力学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降低使得冻结含盐细砂的黏聚力、内摩擦角增大,在低围压范围内抗剪强度随围压增大而线性提高,抗剪强度随温度降低而降低;在动荷载作用下冻结含盐细砂的破坏振次随动荷载的提高而降低;温度对冻结含盐细砂的动强度影响为温度越低,含冰量越大,自由水含量越低,动强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公路 含盐冻土 多场耦合 三轴试验 破坏特性
下载PDF
Ophthalmic Evaluation of Children from the Tibet Plateau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13
作者 Guiqin Wang Qian Shi +4 位作者 Lin Sun Jing Wang Lei Li Tianchang Li Wei Wang 《Eye Science》 CAS 2014年第3期134-137,共4页
Purpose:To perform ophthalmic examinations to evaluate the o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living in the Tibet plateau and diagnosed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Methods:.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und... Purpose:To perform ophthalmic examinations to evaluate the o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living in the Tibet plateau and diagnosed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Methods:.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underwent a conventional ocular examination including distant acuity test,slit-lamp examination,.fundus examination,.non-contact intraocular pressure measurement,.measurement of corneal thickness, and fundus photography.Results: Forty-two Tibetan children, aged between 4 and 18 years and diagnosed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The percentage of low visual acuity was4.76%, mean intraocular pressure was(13.67±2.15) mm Hg,average corneal thickness was(492.55±33.79) μm,.96.43%had an anterior chamber depth of 1 / 2 corneal thickness(CT),and 35.7% had an obvious fundus vascular tortuosity.Conclusion:.This study add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ocular status of the population living in the Tibet plateau, thereby offering clinical evid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eye diseases in this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眼科检查 西藏高原 评估 儿童 心脏疾病 非接触式 压力测量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纤维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试验与损伤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邓祥辉 张鹏 +2 位作者 王睿 吴起源 王旭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143-3153,共11页
为研究青藏高原环境条件下不同纤维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及冻融损伤演化规律,本研究依托西藏那曲地区某混凝土道路工程,对普通纤维混凝土(NC)、冲磨纤维混凝土(CM)以及膨胀纤维混凝土(PZ)进行了冻融循环试验和相关力学测试,在试验研究的... 为研究青藏高原环境条件下不同纤维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及冻融损伤演化规律,本研究依托西藏那曲地区某混凝土道路工程,对普通纤维混凝土(NC)、冲磨纤维混凝土(CM)以及膨胀纤维混凝土(PZ)进行了冻融循环试验和相关力学测试,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高原低气压环境下的冻融损伤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从冻融循环试验结果来看,冲磨纤维混凝土(CM)抗冻耐久性最佳,三种纤维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排序为CM>NC>PZ。针对本文建立的冻融损伤模型和基于该模型的抗折强度预测方程,采用青藏高原地区某高速工程项目的高寒引气混凝土测试数据进行了验证,冻融后的抗折强度试验值与预测值变化趋势相近且基本吻合。因此,本文建立的青藏高原抗折强度冻融损伤模型是合理且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地区 外加剂 纤维混凝土 现场试验 抗冻耐久性 损伤模型
下载PDF
拉萨裸裂尻鱼对光照颜色和强度的选择
15
作者 姜昊 朱蒙恩 +2 位作者 潘炳坤 蔡跃平 薛联芳 《水力发电》 CAS 2023年第7期1-4,100,共5页
通过自制的环形水槽研究了在不同底质和水流综合影响下拉萨裸裂尻鱼对光色和光强的偏好。结果显示,在动水有无底质条件下,拉萨裸裂尻鱼均偏好于蓝光或深蓝光(471.20~479.80 nm),次亮光(51.00 EV和62.10 EV);在静水有底质条件下主要偏好... 通过自制的环形水槽研究了在不同底质和水流综合影响下拉萨裸裂尻鱼对光色和光强的偏好。结果显示,在动水有无底质条件下,拉萨裸裂尻鱼均偏好于蓝光或深蓝光(471.20~479.80 nm),次亮光(51.00 EV和62.10 EV);在静水有底质条件下主要偏好于暗光(43.70 EV),在无底质条件下偏好于次亮光(62.10 EV)。研究结果可为高原过鱼设施进口光照诱集鱼技术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裸裂尻鱼 光色 光强 偏好度 过鱼设施 高原地区 试验
下载PDF
青藏高原环境下混凝土结构密实性超声无损检测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正 陈犇 +1 位作者 逄子超 吴昌杰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共8页
青藏高原的环境条件限制常导致混凝土出现密实性缺陷问题,如何对混凝土的密实性缺陷进行精确的无损检测,是保障结构承载力及耐久性的关键。该文结合此前在西藏雅鲁藏布江藏木大桥与广西南宁实地开展的混凝土超声试验结果,基于不同气压... 青藏高原的环境条件限制常导致混凝土出现密实性缺陷问题,如何对混凝土的密实性缺陷进行精确的无损检测,是保障结构承载力及耐久性的关键。该文结合此前在西藏雅鲁藏布江藏木大桥与广西南宁实地开展的混凝土超声试验结果,基于不同气压下混凝土实体的超声波速计算模型,建立了以气压、水胶比为参数的混凝土实体部分超声波速计算模型;进一步对混凝土在不同孔隙率、缺陷条件、骨料分布情况条件下的超声波速进行了计算分析。揭示了孔隙率及缺陷条件对混凝土超声波速的影响规律及机理。研究了骨料分布占比对混凝土超声检测结果的影响规律,建立了混凝土整体超声波速的多因素计算模型,并提出了基于超声波速的混凝土密实性统计分析方法,可以为实际工程中混凝土结构密实性的超声无损检测结果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超声波速 无损检测 混凝土结构 密实性 计算方法
下载PDF
Study on adverse effects of groundwater level rising induced by land creation engineering in hilly and gu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17
作者 DUAN Xu DONG Qi +2 位作者 YE Wan-jun ZHOU Jia-lin OH Erwi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12期2739-2753,共15页
Land creation projects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China to expand urban space in mountainous areas.In addition to the predictable settlement brought about by filling construction,varying degrees of land subsidence and e... Land creation projects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China to expand urban space in mountainous areas.In addition to the predictable settlement brought about by filling construction,varying degrees of land subsidence and engineering failures have a demonstrated relationship to groundwater level fluctuation induced by land creation engineering.In this work,we adopted a typical large-scale land creation project,Yan’an New City in Shaanxi province,West China,as our study area.Prior to conducting the main experiment,preliminary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groundwater level monitoring wer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groundwater fluctuation trend induced by land creation engineering.Although a blind drainage system was implemented,the depth aspect of groundwater level changes after large-scale land creation still needed to be addressed.To study the degree of impact and the settlement mechanism induced by the rising groundwater level,we conducted a Water Immersion Test(WIT)in a typical land creation site for 107 days.The rising groundwater level was simulated by injecting water from the bottom of the filling foundation.During the WIT,the soil water content,surface subsidence,and internal settlement of soil at different depths were obtained.Surface subsidence development could be categorized into four stages during the water level increase.The second stage,which is defined as the point when the groundwater level rises to 10 m,marked the critical point in the process.Furthermore,it was ascertained that the local settlement in regions that were originally composed of steep slopes is larger than that in originally flat areas.In addition,ground cracks and sinkhole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inspected;and it was determined that they would become new channels that would accelerate water infiltration and exacerbate the settlement.Based on the results from our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testing,several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land creation projects to mitigate issues associated with construction-induced groundwater level ris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immersion test Land creation engineering Loess plateau Groundwater Subsidence
原文传递
砂井载荷浸水试验在深层黄土湿陷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潘登丽 胡向阳 +2 位作者 赵成 严耿升 邵生俊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2-131,共10页
针对深层湿陷性黄土自重湿陷量室内试验结果不准确、测试黄土地基湿陷量的原位试验方法少等不足,基于已有的砂井浸水试验,提出了新的现场试验方法—砂井载荷浸水试验方法。其核心是井底地层在试验压力作用下沉降稳定后,利用井中砂砾石... 针对深层湿陷性黄土自重湿陷量室内试验结果不准确、测试黄土地基湿陷量的原位试验方法少等不足,基于已有的砂井浸水试验,提出了新的现场试验方法—砂井载荷浸水试验方法。其核心是井底地层在试验压力作用下沉降稳定后,利用井中砂砾石的强透水性,将水直接导入井底湿陷性黄土地层及砂井周围土体,使其快速浸水饱和,以此来测定砂井井底地层的湿陷量和砂井周围黄土的自重湿陷量。通过2组砂井载荷浸水试验,测试了不同压力和浸水条件下不同深度地层的湿陷变形,对比分析了砂井载荷浸水试验和临近场地大型试坑浸水试验,结果表明砂井载荷浸水试验的判定结果与试坑浸水试验一致,说明砂井载荷浸水试验是可行的。砂井载荷浸水试验具有周期短、费用低、场地条件要求低、用水量小等优点,适用于深层黄土湿陷性的研究,对黄土地区(尤其是深层黄土)工程的湿陷性评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井载荷浸水试验 黄土 湿陷性 神禾塬 大型试坑浸水试验
下载PDF
顾及季节和高程影响的青藏高原湿延迟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被引量:2
19
作者 曾印 谢劭峰 +3 位作者 张继洪 吴勇峰 刘俊文 徐庆兵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2-517,共6页
针对现有的需要实测参数的对流层天顶湿延迟(zenith wet delay,ZWD)模型在青藏高原地区适配性不足的问题,根据青藏高原地区13个探空站2015—2017年的探空站数据,将气象参数(地面空气温度、水汽压)和时空变化特征(年积日和高程)作为模型... 针对现有的需要实测参数的对流层天顶湿延迟(zenith wet delay,ZWD)模型在青藏高原地区适配性不足的问题,根据青藏高原地区13个探空站2015—2017年的探空站数据,将气象参数(地面空气温度、水汽压)和时空变化特征(年积日和高程)作为模型输入因子,以数值积分法计算得到的ZWD作为学习目标,通过多层感知器(multi-layer perceptron,ML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迭代训练,从而得到适用于青藏高原地区的ZWD预测模型(简称为MLP模型),并使用2018年的探空站数据对模型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MLP模型的年均偏差(bias)和年均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分别为-0.08 cm和1.13 cm,分别比GPT3模型、Saastamoninen模型和Ifadis模型的精度(RMSE值)提高了51.5%、40.2%、52.9%。研究可为青藏高原地区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导航定位和水汽反演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顶湿延迟 多层感知器 青藏高原地区 精度检验
下载PDF
高原和平原地区的血常规、生化及氨基酸肉碱代谢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程昱璇 袁永阳 +9 位作者 桑培培 郑英俊 舒杨 崔佳奕 张民杰 檀旭东 史文杰 蒋涛 张春燕 田亚平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3年第5期770-775,共6页
目的探讨高原与平原地区男性青年人群的血常规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和血液氨基酸肉碱代谢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西藏(海拔4200~4500m)男性青年579名,北京(海拔20~60m)男性青年499名,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指标,全自动生化免疫分... 目的探讨高原与平原地区男性青年人群的血常规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和血液氨基酸肉碱代谢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西藏(海拔4200~4500m)男性青年579名,北京(海拔20~60m)男性青年499名,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指标,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生化指标,液相串联质谱检测氨基酸肉碱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检测结果显示,高原地区人群外周血红细胞相关指标RBC、HGB、HCT、MCV、MCH、MCHC、RDW-CV显著高于平原地区(P<0.05)。两组间白细胞数目差异不大(P>0.05),但粒细胞分布差异明显,高原地区Neu%、Mon%、Eos%、Bas%显著低于平原地区(P<0.05),Lym%显著高于平原地区(P<0.05)。高原地区男性青年人群的血小板项目PLT、MPV显著低于平原地区(P<0.05)。高原地区人群AST、TBil、DBil、IBIL、ALB、TP、Glo、ALP、γ-GT、UREA、CREA、UA显著高于平原地区(P<0.05),TC、TG、LDL显著低于平原地区(P<0.05)。高原地区ARG显著低于平原地区(P<0.05),而ALA、CIT、GLY、LEU+ILE+PRO-OH、MET、ORN、PHE、PRO、TYR、VAL,肉碱C0、C2、C3、C4、C5、C6、C8、C10、C12、C14、C16、C18等指标显著高于平原地区(P<0.05)。结论在高原生活的男性青年红细胞生成增加,中性粒细胞等分类和血小板降低。高原男性青年的血脂(TC、TG、LDL)生化项目比平原低,肝(AST、TBil、DBil、IBIL、ALB、TP、Glo、ALP、γ-GT)、肾(UREA、CREA、UA)功能项目升高。氨基酸、肉碱的变化进一步表明在缺氧条件下会促进人体代谢。血常规、生化及氨基酸肉碱代谢指标的变化为后续适应高原的代谢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平原 质谱 生化 血常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