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the Pull-out Strength Between a Novel Micro-dynamic Pedicle Screw and a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by Using Pull Out Test and Micro-CT
1
作者 Lei Qian Weidong Cheng Jun Ouyang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56-56,共1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icro-dynamic pedicle screw for the prevention of loosening between the screw and bone surface in lumbar spinal fusion.For this evaluation,the peek pull-out force(PPF)...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icro-dynamic pedicle screw for the prevention of loosening between the screw and bone surface in lumbar spinal fusion.For this evaluation,the peek pull-out force(PPF)after fatigue resistance testing at different cycles and semidiameter of screw insertion area of micro-CT image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micro-dynamic and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s.Methods Forty lumbar vertebrae received a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on one side and a micro-dynamic pedicle screw on the other side as follows:15 vertebrae underwent instant pull-out testing(group A,traditional vs.group B,micro-dynamic);15 vertebrae underwent pull-out test after 5000-cyclic fatigue loading(group C,traditional vs.group D,micro-dynamic);and 10 vertebrae underwent pull-out test after 10000-cyclic fatigue loading(group E,traditional vs.group F,micro-dynamic).All vertebrae that after fatigue loading were scanned by using micro-ct to check the semidiameter of screw insertion area.The PPF,normalized PPF(PPFn),bone mineral density(BMD)and diameter of screw insertion area were compared between all groups.Results The BMD showed a weak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PPF(r=0.252,P=0.024).The PPF in groups A and B(P=0.485),and groups C and D(P=0.184)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However,the PPF in group F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measured in group E(P=0.005).The PPFn of groups A,C,and 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s the number of cycles increased(P=0.015).Meanwhile,the PPFn of groups B,D,and F remained consistent regardless of the number of cycles(P=0.367). The semidiameter of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insertion area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of micro-dynamic pedicle screw insertion area(P<0.001).Conclusions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performance of a micro-dynamic pedicle screw versus that of a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using pull-out testing and micro-C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cro-dynamic pedicle screw provides similar resistance in lowcycle fatigue testing and favorable resistance in high-cycle fatigue testing versus the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The micro-dynamic pedicle screw provides stronger fixation stability versus the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especially in high-cyclic fatigue loading condition versus the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dynamic pedicle screw pull out strength MICRO CT
原文传递
沙漠砂混凝土与钢筋黏结性能试验研究
2
作者 秦拥军 陈奇 +1 位作者 毕钰 李向阳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77,82,共6页
在我国西部沙漠砂资源丰富的背景下,探究沙漠砂对钢筋与混凝土黏结性能的影响,制作中心拉拔试验,通过对不同沙漠砂取代率和不同粉煤灰掺量下的钢筋与混凝土的黏结强度进行试验研究。根据黏结滑移曲线,分析沙漠砂取代率和粉煤灰掺量对钢... 在我国西部沙漠砂资源丰富的背景下,探究沙漠砂对钢筋与混凝土黏结性能的影响,制作中心拉拔试验,通过对不同沙漠砂取代率和不同粉煤灰掺量下的钢筋与混凝土的黏结强度进行试验研究。根据黏结滑移曲线,分析沙漠砂取代率和粉煤灰掺量对钢筋和混凝土黏结强度、极限位移、破坏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直径16 mm钢筋混凝土试件在锚固长度较短导致脆性劈裂破坏的情况下,钢筋与混凝土的黏结强度随沙漠砂取代率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粉煤灰掺量为20%时,对两者的黏结强度提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砂混凝土 粉煤灰 中心拉拔试验 黏结强度
下载PDF
HRB635级高强钢筋与C70高强混凝土黏结锚固性能试验研究
3
作者 陈安英 王月童 +2 位作者 蒋庆 梁俊晖 朱华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7,共9页
目的 研究HRB635级高强钢筋与C70高强混凝土之间黏结锚固性能,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设计制作了5组45个直锚试件进行拉拔试验,分析了锚固长度、配箍率、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等因素对锚固性能的影响。结果 试件极限承载力随配箍率和锚... 目的 研究HRB635级高强钢筋与C70高强混凝土之间黏结锚固性能,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设计制作了5组45个直锚试件进行拉拔试验,分析了锚固长度、配箍率、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等因素对锚固性能的影响。结果 试件极限承载力随配箍率和锚固长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当箍筋率ρsv大于1.26%,锚固长度la大于15d后,配箍率和锚固长度的增加不再对试件极限承载力产生明显的影响;对于未配置箍筋的试件,当试件保护层厚度从2d增加到3d时,试件极限承载力随着保护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当保护层厚度大于3d后,保护层厚度的增加对试件极限承载力基本没有影响。结论 在进行HRB635级高强钢筋和C70高强混凝土试件设计时,锚固长度可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中相关公式进行计算,且具有足够的安全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RB635级钢筋 高强混凝土 锚固性能 拉拔试验
下载PDF
基于图像法对自密实超高性能混凝土性能提升的研究
4
作者 毛翔 杨鼎宜 +3 位作者 曹忠露 赵健 陈龙祥 王彤章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8-1409,共12页
为提升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性能,采用改进后的Andreasen&Andersen颗粒堆积模型设计UHPC基体配合比,利用图像法分析UHPC不同基体黏度对钢纤维分布的影响,并通过抗压强度结合纤维分布系数选择合适的基体黏度,研究不同形状、体积掺... 为提升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性能,采用改进后的Andreasen&Andersen颗粒堆积模型设计UHPC基体配合比,利用图像法分析UHPC不同基体黏度对钢纤维分布的影响,并通过抗压强度结合纤维分布系数选择合适的基体黏度,研究不同形状、体积掺量的钢纤维对UHPC力学性能的影响,最终得到力学性能最佳的配合比。试验结果表明:良好的UHPC基体黏度在均匀分散钢纤维的同时可以避免内部出现过多气泡,进一步提升UHPC抗压强度;与端钩、长直形钢纤维相比,波纹形钢纤维在相同黏度下分散效果更佳,且对UHPC基体力学性能提升效果更好。UHPC最佳配合比为水胶比0.16,水泥、硅灰、矿渣质量比0.75∶0.2∶0.05,波纹形钢纤维体积掺量3%,减水剂质量分数0.8%,此时粉体颗粒最紧密堆积、钢纤维分布均匀,UHPC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混凝土 颗粒紧密堆积理论 钢纤维 单丝拉拔 抗压强度 图像法
下载PDF
不锈钢筋混凝土粘结锚固性能研究
5
作者 赵晶 侯楠 +2 位作者 李海云 李然 郑宝锋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4-127,158,共5页
为研究不锈钢筋混凝土的粘结性能,制作了11组33个试样进行中心拉拔试验,研究了混凝土强度、钢筋类型、相对保护层厚度和相对锚固长度对不锈钢筋混凝土粘结锚固性能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通过统计回归对钢筋混凝土粘结强度计算公式进行... 为研究不锈钢筋混凝土的粘结性能,制作了11组33个试样进行中心拉拔试验,研究了混凝土强度、钢筋类型、相对保护层厚度和相对锚固长度对不锈钢筋混凝土粘结锚固性能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通过统计回归对钢筋混凝土粘结强度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利用修正后计算公式进行了粘结强度的计算,并将粘结强度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修正的粘结强度计算公式可较为准确地求出不锈钢筋混凝土的粘结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筋 混凝土 粘结强度 拉拔试验
下载PDF
干热环境下钢纤维-水泥基材料增强增韧效果影响研究
6
作者 杨家雷 周崇旭 +4 位作者 李贺龙 谢文 邹烽 李嘹 崔圣爱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115,共6页
为了研究干热环境下钢纤维对水泥基材料的增强增韧效果,以高地温隧道干热环境为背景,通过调研将隧道的围岩温度分为4个等级(40℃、60℃、80℃和100℃)并设置相应的模拟环境,通过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不同干热环境对水泥砂浆强度、钢纤维与... 为了研究干热环境下钢纤维对水泥基材料的增强增韧效果,以高地温隧道干热环境为背景,通过调研将隧道的围岩温度分为4个等级(40℃、60℃、80℃和100℃)并设置相应的模拟环境,通过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不同干热环境对水泥砂浆强度、钢纤维与水泥砂浆界面黏结性和钢纤维拔出功的影响,分析干热环境的劣化机理,最后通过钢纤维混凝土断裂性能试验进行对比验证。主要得到结论:(1)干热环境在早期有利于水泥砂浆抗压强度及钢纤维与水泥砂浆界面黏结强度的增长。7 d龄期以后,干热环境下水泥砂浆抗压强度及钢纤维与水泥砂浆界面黏结强度明显低于标准养护环境,下降的程度与温度呈正相关。(2)干热环境下的钢纤维-水泥砂浆的拔出功大于标准养护条件下的拔出功,表明干热环境可以提高钢纤维的增韧效果,但是温度过高钢纤维的增韧效果下降。(3)随着温度的升高钢纤维-混凝土试件的断裂能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断裂能在60℃时出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岩温度 干热环境 黏结强度 纤维拔出功 断裂能
下载PDF
胶合竹植筋节点抗拔性能影响因素
7
作者 吴宇飞 梁家年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3-151,共9页
胶合竹家具,如落地衣架和落地灯,存在着主杆节点的强度不足和美观度不佳等问题。植筋连接技术被广泛认为可以显著提升竹木构件节点的抗拔性能,而且由于其内置的特性,不会影响外形美观。尽管胶合竹植筋连接技术在建筑领域的方形梁柱节点... 胶合竹家具,如落地衣架和落地灯,存在着主杆节点的强度不足和美观度不佳等问题。植筋连接技术被广泛认为可以显著提升竹木构件节点的抗拔性能,而且由于其内置的特性,不会影响外形美观。尽管胶合竹植筋连接技术在建筑领域的方形梁柱节点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本研究旨在将这一技术应用于产品领域的胶合竹家具圆杆节点。在改变胶合竹植筋节点的形状后,需要通过试验分析来确定各项合理化设计参数,以提升节点的抗拔性能。选取胶合竹植筋圆杆为研究对象,以植筋边距、胶层厚度、植筋长径比等因素为研究变量。采用拉-拉模式进行抗拔性能试验,记录试件破坏模式和节点极限荷载。在试验过程中,出现胶合竹劈裂破坏、植筋拔出破坏和植筋屈服破坏3种破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为防止胶合竹劈裂破坏,胶合竹与植筋直径之比应不小于8;节点极限荷载受胶层厚度影响显著,但胶层厚度不宜过大,当植筋直径为4 mm时,胶层厚度可设置为1.0~1.5 mm;节点极限荷载随着植筋长径比增加而提高,对于直径为4和8 mm的植筋杆,屈服破坏的临界植筋长径比均可取为15。基于试验结果,本研究提出了胶合竹植筋节点极限荷载预测方程,计算值与试验值较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合竹 植筋 家具圆杆 抗拔性能 节点设计
下载PDF
轻骨料混凝土锚固化学锚栓拔出承载能力试验研究
8
作者 杨德栋 杜红凯 +3 位作者 王海萌 黄锐 田效军 韩淼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47,共6页
我国《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 145-2013)并未对化学锚栓在轻骨料混凝土中的使用做出规定,国内外也缺少相关研究,制约了化学锚栓的应用。为研究拔出破坏模式下轻骨料混凝土锚固化学锚栓的抗拉性能,本文采用通丝及倒锥形化学锚栓... 我国《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 145-2013)并未对化学锚栓在轻骨料混凝土中的使用做出规定,国内外也缺少相关研究,制约了化学锚栓的应用。为研究拔出破坏模式下轻骨料混凝土锚固化学锚栓的抗拉性能,本文采用通丝及倒锥形化学锚栓,设计并进行了11组静力约束抗拉试验,分析化学锚栓直径、锚固深度、化学锚栓类型等因素对轻骨料混凝土中化学锚栓抗拉性能的影响。通过试验结果可以发现,后锚固化学锚栓的破坏模式包括胶-混界面破坏、胶-筋界面破坏、锚栓钢材破坏和劈裂破坏;倒锥形化学锚栓的承载力较通丝化学锚栓低,易发生胶-筋界面破坏,而通丝化学锚栓易发生胶-混界面破坏;通丝化学锚栓的平均粘结强度随锚固深度增大而增大,与化学锚栓的直径相关性不大,抗拉承载力均随锚固深度和直径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锚栓 轻骨料混凝土 粘接强度 拔出承载力
下载PDF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沥青-集料界面水损伤研究
9
作者 司有翔 《科学技术创新》 2024年第7期165-168,共4页
为探讨沥青-集料界面水损伤特性,首先开展基于冻融循环的室内拉拔试验;其次,构建沥青-集料界面水损伤模型,并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表明:沥青-集料界面拉拔强度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降幅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小,最终趋于... 为探讨沥青-集料界面水损伤特性,首先开展基于冻融循环的室内拉拔试验;其次,构建沥青-集料界面水损伤模型,并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表明:沥青-集料界面拉拔强度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降幅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小,最终趋于平缓;橡胶沥青的粘附力要优于基质沥青,碱性集料对沥青的粘结性能要优于酸性集料;随着水损伤程度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水分子取代沥青分子吸附在集料表面,沥青集料之间的界面能随之下降,沥青与集料的粘结性能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沥青混合料 水损伤 拉拔强度
下载PDF
固结度对复合土工排水网-废弃黏土界面拉拔特性的影响
10
作者 李升智 徐辉 +1 位作者 王璐楠 王锦楠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07-417,共11页
中国沿海沿江软土地区产生的废弃渣土主要为渗透性差、抗剪强度低的黏性土,采用排水筋材进行加筋回填时,深入认识固结度对复合土工排水网(Geocomposite drainage layer,GDL)-黏性土界面强度的影响规律是工程渣土堆填场稳定性分析的重要... 中国沿海沿江软土地区产生的废弃渣土主要为渗透性差、抗剪强度低的黏性土,采用排水筋材进行加筋回填时,深入认识固结度对复合土工排水网(Geocomposite drainage layer,GDL)-黏性土界面强度的影响规律是工程渣土堆填场稳定性分析的重要基础。以武汉某基坑开挖渣土和商品化GDL为试验材料,开展了12组固结-拉拔试验,分析了固结度对GDL-黏土界面拉拔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界面拉拔曲线为应变软化型,固结度越大,达到峰值和残余拉拔力的位移也越大;随着固结度提高,界面峰值和残余摩擦角均呈增大趋势,而界面峰值和残余黏聚力变化不显著;随着拉拔位移的增大,GDL拉应力逐渐由坡形分布转向均匀分布。当固结度从0增大至90%时,界面峰值和残余强度分别提高了20.8%~111.1%和21.8%~101.7%,排水网芯的拉力承担比例则从80.4%~81.8%降低至62.5%~63.4%。该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GDL-黏土界面的相互作用机理,为废弃黏土堆填工程的稳定性分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结度 复合土工排水网 黏土 拉拔特性 界面强度
原文传递
Strength-Toughening Model of Eutectic Ceramic Composite with Inherent Defects 被引量:2
11
作者 FU Yunwei ZHANG Long +3 位作者 NI Xinhua LIU Xiequan CHEN Cheng ZHAO Siyuan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4期754-760,共7页
Strengthening and toughening mechanisms in composite ceramics is complex. A change in a single parameter induces multiple property variations. The multiple changes in properties are often incompletely represented in t... Strengthening and toughening mechanisms in composite ceramics is complex. A change in a single parameter induces multiple property variations. The multiple changes in properties are often incompletely represented in theoretical models. This incompleteness in the parameter chosen fails to explain the mechanism of failure in composite ceramics. The exponential toughness function is used to represent the pull-out toughening mechanism, which dominates the crack growth resistance curve(R-curve). The strengthening-toughening model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Mori-Tanaka method(M-T method). The influence of inherent defects on toughness function and strength is analyzed by using this model. The theoretical result is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 data. This model exactly reflects the change in strength. The theoretical result indicates that defects change the toughness function. Moreover, micro-cracks increase toughness size ac, and the strength of crack instable extensions acutely decreases as defect content increases. This presented model establish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important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defect, strength, elastic modulus, and the R-cur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有缺陷 增韧机理 陶瓷复合材料 强度 强韧化机理 共晶 复合陶瓷 R曲线
下载PDF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bond strength of deformed GFRP rebars with different surface configurations 被引量:2
12
作者 郝庆多 王言磊 欧进萍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EI CAS 2009年第4期469-474,共6页
Based on the Canadian Standards Association(CSA) criterion,experiments on 30 pull-out specimens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bond strength of deformed GFRP rebars with 8 different surface configurations.Each rebar was ... Based on the Canadian Standards Association(CSA) criterion,experiments on 30 pull-out specimens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bond strength of deformed GFRP rebars with 8 different surface configurations.Each rebar was embedded in a 150 mm concrete cube,and the test embedded length was four times of the rebar diame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de of failure,the average bond strength and the average bond strength-slip for each rebar was analyzed.Results show that the failure mode of all specimens is the shearing off or desquamation of ribs,no splitting cracks appear on the cube specimens.The bond stress of deformed GFRP rebars mainly depends on the mechan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ribs of the bar and the surrounding concrete,and the bond strength of deformed GFRP rebars is improved obviously.The optimal rib spacing is less than 2.5 times of the rebar diameter,and the rib height is more than 3% of the rebar diame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钢筋 表面强度 玻璃钢 实验 债券 混凝土机械 配置 粘结强度
下载PDF
不同试验方法对630MPa级高强钢筋粘结-锚固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毅红 张俊旗 +3 位作者 田桥罗 马晓斌 姚圣法 刘喜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13-118,共6页
为研究高强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采用拉拔试验和梁式试验,制作了15根630MPa级高强钢筋中心拉拔试件和15根梁式试件,考虑锚固长度、钢筋直径两个影响因素,从破环形态、粘结强度、粘结滑移性能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 为研究高强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采用拉拔试验和梁式试验,制作了15根630MPa级高强钢筋中心拉拔试件和15根梁式试件,考虑锚固长度、钢筋直径两个影响因素,从破环形态、粘结强度、粘结滑移性能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拉拔试件破坏形态与梁式试件类似;粘结滑移曲线变化规律相近;高强钢筋与混凝土的平均粘结强度随锚固长度和钢筋直径的增大而减小;拉拔试验测得的粘结锚固强度要高于梁式试验测得的粘结锚固强度;梁式试验比拉拔试验在极限荷载时的滑移量小,梁式试件受力更符合实际受力情况,但梁式试件制作难度比较大;比较梁式试验和中心拉拔试验所得粘结强度,给出两种试件粘结强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30MPa级高强钢筋 拉拔试验 梁式试验 粘结-锚固性能 破坏形态
下载PDF
夹竹桃根系拉拔力学试验及计算模型研究
14
作者 杨果林 李亚龙 +2 位作者 林宇亮 李琪焕 李海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85-2099,共15页
通过原位拉拔试验测定长江上中游地区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龄期为1、2和3 a的夹竹桃的整株拉拔力,分析拉拔力与株高、植株质量、地径、根系质量等生长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探究根系的分布情况及力学特性,采用整株挖掘法提取不同龄期的... 通过原位拉拔试验测定长江上中游地区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龄期为1、2和3 a的夹竹桃的整株拉拔力,分析拉拔力与株高、植株质量、地径、根系质量等生长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探究根系的分布情况及力学特性,采用整株挖掘法提取不同龄期的夹竹桃完整根系,对其根系质量分布进行统计,然后进行室内单根拉伸试验,探究夹竹桃根系抗拉力和抗拉强度与其根系直径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夹竹桃根系的整株最大拉拔力随龄期的增加而增加,与株高、植株质量、地径、根系质量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夹竹桃根系抗拉强度随直径增大而减小,而抗拉力随直径增大而增大;夹竹桃根系的根系质量随龄期的增加而增加,但根系质量集中于[0~10) cm的埋深范围内。通过理论推导,建立考虑根-土界面摩阻特征的根土复合体拉拔力学模型并给出了模型参数确定方法及模型适用范围。由该模型得到的夹竹桃根系的拉拔力计算值与夹竹桃拉拔力实际值相符,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可为实际工程生态护坡效应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竹桃根系 拉拔力 抗拉强度 力学模型
下载PDF
基于纤维拔出研究木材胶合界面的断裂行为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振瑞 李芸琪 +1 位作者 林兰英 刘杏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7-126,共10页
【目的】借鉴复合材料中纤维拔出方法探究木材/酚醛树脂(PF)胶合试件真实的界面剪切强度,分析拔出木条的断裂形貌和细胞壁层的破坏模式,为揭示木材胶合界面的断裂机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根据前期试验条件探索,分别制备得到两种类型... 【目的】借鉴复合材料中纤维拔出方法探究木材/酚醛树脂(PF)胶合试件真实的界面剪切强度,分析拔出木条的断裂形貌和细胞壁层的破坏模式,为揭示木材胶合界面的断裂机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根据前期试验条件探索,分别制备得到两种类型木材胶合试件:早材木条/PF树脂和早–晚材木条/PF树脂。利用万能力学试验机和超景深三维显微镜测得的数据计算出平均界面剪切强度,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手段分析界面相内聚合物分子间作用形式、拔出木条的宏观断裂形貌、微观尺度细胞壁层破坏模式以及裂纹的萌生与扩散。【结果】载荷–位移曲线表明:拔出过程中木条/PF树脂界面相均发生脆性断裂,早材木条/PF树脂的界面剪切强度为(1.23±0.12)MPa,而早–晚材/木条/PF树脂的界面剪切强度为(3.66±0.11)MPa,约为早材木条的3倍。FTIR分析得出:木材与PF树脂聚合物分子间被证实发生化学交联反应,增强界面相黏结性能。SEM结果显示:拔出后埋入顶端早材木条试样的断裂类型为剪切破坏,而埋入底端早材木条的断裂类型为拉伸–剪切破坏共存;拔出后早–晚材木条试样的断裂类型以碎片化拉伸破坏为主。AFM图像表明:拔出后早材木条试样以跨壁层破坏为主,起始裂纹发生在厚度变化较大的相邻管胞壁的S_(2)层,随后沿着S_(1)/S_(2)界面扩展;拔出后早–晚材木条试样晚材细胞S_(2)层起始裂纹同时沿着CML/S_(1)和S_(1)/S_(2)界面扩展;此外,交叉场区域容易发生应力集中,外部拉力载荷使得射线细胞发生剥离或整体脱落。【结论】PF树脂在早材和晚材中渗透差异导致两种类型胶合界面的剪切强度差异,早材木条和早–晚材木条自身结构和性能的差异性是造成拔出后界面断裂形貌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拔出试验 界面剪切强度 界面断裂失效 裂纹起始与扩展 细胞壁层破坏
下载PDF
线束端子拉脱力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16
作者 李政 张小萍 +1 位作者 刘苏苏 姚建南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5-159,共5页
针对线束端子压接强度检测过程中线束易受损和滑移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摆杆传动的三柱式线束夹持方法,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快速高效的线束端子拉脱力测试系统。该系统由三柱式夹持机构、摆杆传动机构、数据采集模块和人机交互模块等组成... 针对线束端子压接强度检测过程中线束易受损和滑移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摆杆传动的三柱式线束夹持方法,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快速高效的线束端子拉脱力测试系统。该系统由三柱式夹持机构、摆杆传动机构、数据采集模块和人机交互模块等组成,能够有效降低线束夹持受损、滑移等问题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样机通过标准砝码测得误差为1.38%,并对线束进行多组压接强度测试,测试数据显示相同加载速率、不同直径线束的相对滑移率低于6%,相同直径、不同加载速率下的线束相对滑移率低于4%。该方法的提出和本系统的开发对提高线束端子质量具有显著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束端子 拉脱力 测试系统 滑移率
下载PDF
城市道路生态型薄层层间黏结设计与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彭彬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3年第9期112-114,M0010,M0011,共5页
随着城市交通道路的发展,预防性养护得到很大的重视,其中薄层是一种高效且具有性价比的方式。针对当前热拌薄层污染严重,且施工性能较差等问题,基于冷拌冷铺技术的生态型薄层的方式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由于沥青未经过高温,生态薄层... 随着城市交通道路的发展,预防性养护得到很大的重视,其中薄层是一种高效且具有性价比的方式。针对当前热拌薄层污染严重,且施工性能较差等问题,基于冷拌冷铺技术的生态型薄层的方式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由于沥青未经过高温,生态薄层的黏结性能是重点。为改善生态型薄层罩面层间黏结性能,进一步提高薄层罩面的养护寿命,对3种不同的层间黏结材料进行研究试验,具体包括70号基质沥青、SBS改性沥青和水性环氧乳化沥青。试验方法采用MTS拉拔试验,通过3种不同黏结材料不同洒布量下的拉拔力、黏结强度,评价其作为层间材料的黏结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除了0.6 kg/m2及以下洒布量的基质沥青之外,其他方案均能够满足较为苛刻的黏结强度值不小于1 MPa的要求,整体黏结性能较好的材料为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洒布用量取0.6kg/m2和0.8 kg/m2时,水性环氧乳化沥青黏层材料和SBS改性沥青黏层材料的层间拉拔强度可达最佳又能保证性价比优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层罩面 层间黏结 沥青材料 拉拔强度
下载PDF
墩粗钢筋在高强钢纤维混凝土中的黏结锚固性能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子璇 李新星 +2 位作者 肖建庄 陈宣言 李水生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03-1010,共8页
为探究墩粗钢筋与高强钢纤维混凝土之间的黏结锚固性能,以黏结长度、保护层厚度和钢筋类型为试验变量,开展拔出试验.通过黏结-滑移曲线、破坏模式、黏结强度及峰值滑移等分析墩粗钢筋-高强钢纤维混凝土的黏结-滑移性能.结果表明:混凝土... 为探究墩粗钢筋与高强钢纤维混凝土之间的黏结锚固性能,以黏结长度、保护层厚度和钢筋类型为试验变量,开展拔出试验.通过黏结-滑移曲线、破坏模式、黏结强度及峰值滑移等分析墩粗钢筋-高强钢纤维混凝土的黏结-滑移性能.结果表明:混凝土的黏结强度随着黏结长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对墩粗钢筋试件的影响更明显;提高保护层厚度可以提升黏结性能,但作用有限;钢筋进行墩粗处理可以有效提高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强度,显著降低峰值滑移,改变破坏模式.基于试验数据,建立了混凝土的黏结-滑移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结-滑移关系 墩粗钢筋 高强钢纤维混凝土 拔出试验 锚固长度
下载PDF
高强不锈钢筋与UHPC的粘结锚固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海云 吴文辉 +3 位作者 侯楠 李然 邓瑞婷 赵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3-642,共10页
为了研究不锈钢筋与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的粘结性能,制作了12组36个试样进行中心拉拔试验,研究了保护层厚度、锚固长度、配箍率、钢筋直径及钢筋品种对不锈钢筋与UHPC的粘结锚固性能的影响.研究不锈钢... 为了研究不锈钢筋与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的粘结性能,制作了12组36个试样进行中心拉拔试验,研究了保护层厚度、锚固长度、配箍率、钢筋直径及钢筋品种对不锈钢筋与UHPC的粘结锚固性能的影响.研究不锈钢与UHPC在锚固段的粘结应力分布,分析导致试件劈裂破坏的原因.通过统计回归对钢筋混凝土粘结强度表达式进行了修正,得到了更加适用于不锈钢筋UHPC粘结强度计算公式.结果表明,修正的粘结强度表达式可较为准确地求出不锈钢筋与UHPC的粘结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筋 超高性能混凝土 粘结强度 拉拔试验
下载PDF
界面状态对PHC管桩填芯抗拔承载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20
作者 王彬 郭昭胜 +3 位作者 贺武斌 刘瑞峰 许春博 成旭振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3年第19期103-108,共6页
对考虑两种界面状态和3种填芯长度的PHC⁃600⁃B⁃130管桩混凝土填芯足尺试件开展轴心抗拔静载试验,获得了极限轴心抗拔荷载值、界面滑移量、分段黏结强度和平均黏结强度等试验数据。分析试验数据表明:相同填芯长度下,管桩内壁的两种界面... 对考虑两种界面状态和3种填芯长度的PHC⁃600⁃B⁃130管桩混凝土填芯足尺试件开展轴心抗拔静载试验,获得了极限轴心抗拔荷载值、界面滑移量、分段黏结强度和平均黏结强度等试验数据。分析试验数据表明:相同填芯长度下,管桩内壁的两种界面状态对极限轴心抗拔荷载值影响并不明显;相同界面状态下,极限轴心抗拔荷载值随着填芯长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大趋势;混凝土填芯界面平均黏结强度试验值介于0.618~0.692MPa。相对试件加载远端,加载近端处的填芯混凝土界面黏结强度和滑移量均相对较大,表明加载端的填芯混凝土承担了大部分的轴拉荷载;无端板试件的PHC管桩在加载端附近出现竖向开裂,表明加载端填芯混凝土在轴拉作用下存在剪胀现象,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C管桩 填芯混凝土 抗拔承载性能 界面状态 黏结强度 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