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相邻椎体再骨折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1
作者 王晓鹏 钟容 +2 位作者 钟燕 林峰 叶书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5799-5804,共6页
背景:有关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研究较多,但其相关危险因素仍在争论中,如何将其风险直观地呈现以便于临床应用的研究较少。目的:分析影响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 背景:有关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研究较多,但其相关危险因素仍在争论中,如何将其风险直观地呈现以便于临床应用的研究较少。目的:分析影响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1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68例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后3个月根据是否发生相邻椎体再骨折分为研究组(发生相邻椎体再骨折,n=31)和对照组(未发生相邻椎体再骨折,n=237)。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独立风险因素,利用R软件“rms”包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的年龄、绝经年龄、体质量指数、骨折病史、术前骨折椎体数、骨水泥渗漏、骨密度、术后后凸畸形角度、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9岁)、绝经年龄(≤51岁)、体质量指数(>24.7 kg/m^(2))、骨折病史(有)、术前骨折椎体数(≥2)、术后后凸畸形角度(>13°)是影响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③Nomogram预测模型决策曲线结果显示,当风险阈值>0.09时,此预测模型可以提供显著额外的临床净收益;④结果表明,年龄较大、绝经年龄较低、体质量指数较高、有骨折病史、术前骨折椎体数较多、术后后凸畸形角度较大是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此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可为此类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策略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女性 相邻椎体再骨折 影响因素 列线图
下载PDF
骨密度联合骨代谢指标在胸腰椎PVP后再骨折中的应用进展
2
作者 张爱军 颜欢欢 崔照晨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8期195-198,共4页
胸腰椎骨折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可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需及时治疗。椎体成形术(vertebroplasty,PVP)是临床用于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常见技术,具有疗效高、术后康复快等优势。部分患者于术后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出现再骨折等情况... 胸腰椎骨折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可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需及时治疗。椎体成形术(vertebroplasty,PVP)是临床用于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常见技术,具有疗效高、术后康复快等优势。部分患者于术后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出现再骨折等情况,不仅影响远期预后,严重时可加重病情,增加手术治疗难度。因此,如何评估胸腰椎PVP后再骨折风险与治疗效果,分析影响胸腰椎PVP后再骨折的主要因素,加强高危人群管理,预防胸腰椎PVP再骨折发生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主要将骨密度、骨代谢相关指标作为预测胸腰椎PVP后再骨折的主要观察指标,能够有效预测再骨折发生率,同时还能用于疾病治疗后临床效果的评估,应用价值较高。文章主要从骨密度、骨代谢指标在胸腰椎PVP后再骨折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分析了骨代谢指标与骨密度在胸腰椎PVP后再骨折中的应用进展,此文的研究结果为骨密度、骨代谢指标后期标准制定提供了借鉴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PVP 骨密度 骨代谢 再骨折 预测 评估
下载PDF
绝经后女性椎旁肌退化与经皮穿刺椎体成形后再骨折的相关性 被引量:1
3
作者 杨策凯 蔡卓延 +5 位作者 陈明 刘昊 翁汭 崔健超 张顺聪 姚珍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14-1419,共6页
背景:目前关于绝经后女性椎旁肌退化程度对经皮穿刺椎体成形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再骨折的影响研究较少,此次研究旨在揭示二者之间的联系。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椎旁肌退化与经皮穿刺椎体成形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再骨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 背景:目前关于绝经后女性椎旁肌退化程度对经皮穿刺椎体成形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再骨折的影响研究较少,此次研究旨在揭示二者之间的联系。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椎旁肌退化与经皮穿刺椎体成形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再骨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1年3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1例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住院接受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治疗的绝经后女性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经皮穿刺椎体成形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再骨折分为2组,再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组39例,对照组42例。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椎体骨矿物密度、椎旁肌的横截面积及平均CT值(Hu)。结果与结论:①单因素分析提示,两组患者的年龄及腰大肌平均CT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的体质量指数、椎体骨密度、椎旁肌横截面积及椎后肌群的平均CT值明显高于再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低椎体骨矿物密度(OR=0.004,95%CI:0.000-0.555,P<0.05)、低椎后肌群平均CT值(OR=0.940,95%CI:0.894-0.988,P<0.05)是绝经后骨质疏松性再发椎体压缩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③提示椎旁肌退化会导致经皮穿刺椎体成形后再骨折风险增高,其中椎后肌群平均CT值较低的绝经后女性,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后再发生椎体压缩骨折的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再骨折 椎旁肌 骨矿物密度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页岩气老井重复压裂时机优化方法
4
作者 王强 赵金洲 +2 位作者 胡永全 李勇明 王玉丰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0-198,共9页
基于多孔介质弹性理论、嵌入式离散裂缝模型及有限体积法,考虑页岩气微观渗流机制,建立适用于裂缝性页岩气储集层的渗流-地质力学全耦合模型,并提出了重复压裂时机优化方法,采用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井资料分析了重复压裂时机的影响因素... 基于多孔介质弹性理论、嵌入式离散裂缝模型及有限体积法,考虑页岩气微观渗流机制,建立适用于裂缝性页岩气储集层的渗流-地质力学全耦合模型,并提出了重复压裂时机优化方法,采用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井资料分析了重复压裂时机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受地层压力衰竭影响,最大水平主应力反转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随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后减小,且距人工裂缝越近的区域,应力反转面积百分比曲线出现峰值的时间越短,最终归零(恢复到初始状态)的时间也越短。重复压裂的最佳时间受基质渗透率、初始应力差、天然裂缝逼近角的影响:基质渗透率、初始应力差越大,应力反转面积百分比曲线出现峰值、恢复到初始状态的时间越短,采取重复压裂措施的时机越早。天然裂缝逼近角越大,裂缝附近越难发生应力反转、重复压裂最佳时间越早,人工裂缝末端以远区域越易发生应力反转、重复压裂最佳时间越晚。对于基质渗透率很小的储集层,其单井产能递减快,为保证经济性,可采取关井或注气补能等措施恢复应力,提前实施重复压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井 渗流-地质力学全耦合模型 重复压裂 时机优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韩城区块煤层气井顶板控底重复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
5
作者 王伟 魏振吉 +3 位作者 季亮 张旺 张正朝 赵海峰 《中国科技论文》 CAS 2024年第1期33-42,49,共11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韩城区块碎软煤层气老井采用常规重复压裂技术效果不佳的难题,以X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初次压裂改造效果及剩余气产能特征,结合二次加砂与顶板压裂,提出顶板控底重复压裂技术。利用实验与数值模拟软件优化施工参数,优选...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韩城区块碎软煤层气老井采用常规重复压裂技术效果不佳的难题,以X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初次压裂改造效果及剩余气产能特征,结合二次加砂与顶板压裂,提出顶板控底重复压裂技术。利用实验与数值模拟软件优化施工参数,优选100目石英砂控底并暂堵老缝、40/70目+20/40目石英砂支撑新缝的三级加砂工艺,优化射孔位置为距煤层顶部3~5 m,施工排量为9 m^(3)/min,平均加砂比例为9%,形成增大储层改造体积、提高储层动用程度的顶板控底重复压裂技术。在X井进行现场试验,重复压裂后新增产气量268.1万m^(3),累计应用18口井,平均单井日产气量增加1 210.42 m^(3),有效解决了碎软煤层气老井重复压裂改造效果差的问题,可以满足煤层气老井二次开发及压裂作业降本增效的需求,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韩城区块 碎软煤层 老井重复压裂 支撑剂暂堵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分布对手术及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影响
6
作者 阿卜杜吾普尔·海比尔 阿里木江·玉素甫 +1 位作者 林航 吐尔洪江·阿布都热西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9期4657-4662,共6页
背景:研究表明,经皮椎体成形手术中良好的骨水泥分布可减少术后椎体二次骨折并有助于改善预后,但如何获得良好的骨水泥分布是脊柱外科医生面临的一个问题。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分布与手术及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相关性。方法... 背景:研究表明,经皮椎体成形手术中良好的骨水泥分布可减少术后椎体二次骨折并有助于改善预后,但如何获得良好的骨水泥分布是脊柱外科医生面临的一个问题。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分布与手术及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骨科医院收治的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193例,骨折椎体≤2个,均接受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手术,术后进行随访。术后随访期间(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根据手术及邻近椎体是否再次发生骨折分为骨折组(n=30)和未骨折组(n=163),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基本资料替换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其与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手术及邻近椎体再次骨折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体质量指数、女性患者绝经年龄、骨水泥剂量、既往史、吸烟史、饮酒史、手术节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骨密度T值、骨水泥渗漏、骨水泥分布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95%CI:1.016-1.167,P=0.016)、骨水泥渗漏(95%CI:0.080-0.582,P=0.002)、骨密度T值(95%CI:1.214-22.602,P=0.026)和骨水泥分布(P=0.007)为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手术及邻近椎体再次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并且骨水泥分布Ⅰ型(骨水泥分布不接触椎体上下终板)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手术及邻近椎体再发骨折风险较高;③结果表明,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手术及邻近椎体再次骨折源于多项危险因素的综合影响,年龄、骨水泥渗漏、骨密度T值及骨水泥分布皆为手术及邻近椎体再次骨折设为独立高危因素,若骨水泥分布Ⅰ型则易引发手术或邻近椎体再次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分布 相邻椎体骨折 手术椎体再次骨折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建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再骨折预测模型
7
作者 施崭 范明星 +1 位作者 王祺龙 何达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3期205-210,共6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术后再骨折风险,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确定有效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19例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再骨...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术后再骨折风险,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确定有效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19例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再骨折与否分为再发组和非再发组,其中再发组22例,男11例,女11例;年龄55~86岁,平均(72.02±5.58)岁。非再发组97例,男50例,女47例;年龄55~86岁,平均(70.79±6.81)岁。统计两组一般资料,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OVCF术后再发骨折自变量,采用赤池信息准则(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比较全变量Logistic回归、逐步Logistic、Lasso-Logistic回归预测效能,构建诺莫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校准曲线分析OVCF术后再发骨折诺莫图模型效能。结果术后随访8~20个月,平均(12.00±2.40)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再发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T值、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5b,TPACP-5b)、核因子kB受体激活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nuclear factor kappa B ligand,RANKL)、骨保护素(osteoprotegrin,OPG)、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史、脊柱畸形指数(spinal deformity index,SDI)值、手术段Cobb角、后凸角度与非再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lambda.lse值0.049为最优模型,此时进入模型的变量涉及骨密度、SDI值、IL-17、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经BIC、AIC验证表明所构建模型拟合和预测效果相对较好;诺莫图模型的ROC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65,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5.45%、68.04%,且校准曲线显示,其预测效能与实际吻合较好。结论OVCF术后再骨折的发生受围手术期多方面影响,涉及骨密度T值、SDI值、IL-17、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基于以上因素可有效预测患者再骨折风险,为临床防治再骨折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畸形指数值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术后再骨折 风险 预测模型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
8
作者 赵胜江 《临床研究》 2024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苏州市吴中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OVCF患者142例,均接受PKP治疗,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目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苏州市吴中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OVCF患者142例,均接受PKP治疗,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比较术前、术后7 d伤椎Cobb角变化、疼痛程度、椎体骨折压缩程度,统计术后再骨折发生情况,并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索术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7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伤椎Cobb角、椎体骨折压缩程度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2例PKP治疗OVCF患者术后再骨折38例,发生率为26.76%。再骨折组年龄≥70岁、术前骨密度T值1.0~2.5 S、使用糖皮质激素、术前骨折椎体数≥2个的患者较未发骨折组占比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70岁(OR=2.657)、术前骨密度T值1.0~2.5 S(OR=4.024)、使用糖皮质激素(OR=5.137)、术前骨折椎体数≥2个(OR=3.276)是影响PKP治疗OVCF患者术后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VCF患者采用PKP治疗具有显著临床效果,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伤椎Cobb角、椎体骨折压缩,年龄、术前骨密度T值、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及术前骨折椎体数均与再骨折发生存在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临床效果 术后再骨折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危险因素策略探讨
9
作者 刘智超 常德海 +1 位作者 侯作保 郭二鹏 《智慧健康》 2024年第2期91-94,共4页
目的 分析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出现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出现对侧髋部再骨折情况,分别记作骨折康复组(n=30)、骨折危险组(n=70),统计侧髋部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制... 目的 分析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出现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出现对侧髋部再骨折情况,分别记作骨折康复组(n=30)、骨折危险组(n=70),统计侧髋部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制定科学的预防方案,促进患者更好康复。结果 骨折危险组患者年龄均值(80.23±4.28)岁,术后不能及时进行功能训练有71例患者、占比73.3%,属于骨质疏松有19例、占比63.3%,伴随内科病症有23例、占比76.7%,依从性差为17例、占比56.7%,末次观察髋关节功能评分均值(82.03±2.40),各个项目数据和骨折康复组患者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比较多,有高龄、骨质疏松、伴随内科病症、术后没有及时进行功能训练、依从性差、末次观察髋关节功能评分。结论 对髋部骨折术干预的老年患者,医护工作者应针对性实施干预工作,预防患者有骨质疏松、设计科学的功能训练方案、动态了解髋关节功能表现,有效开展术后指导,避免患者在术后出现侧髋部再骨折问题,保障患者康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髋部骨折 侧髋部 再骨折 危险因素 相关策略
下载PDF
页岩气长水平井重复压裂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炜 王小军 +1 位作者 张峰 肖佳林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62-566,共5页
针对目前暂堵转向重复压裂工艺难以适用于水平段长度大于500 m的页岩气水平井重复压裂的问题,开展了页岩气长水平井重复压裂技术研究。明确了水平段上的剩余可采储量,优化低动用段施工规模为1100~1200 m^(3),主要剩余潜力段施工规模为16... 针对目前暂堵转向重复压裂工艺难以适用于水平段长度大于500 m的页岩气水平井重复压裂的问题,开展了页岩气长水平井重复压裂技术研究。明确了水平段上的剩余可采储量,优化低动用段施工规模为1100~1200 m^(3),主要剩余潜力段施工规模为1600 m^(3),趾端最大施工排量为10 m^(3)/min,跟端最大施工排量为12 m^(3)/min,创新形成了以“井筒重建+段簇间补孔+一体化变黏压裂液”为核心的页岩气长水平井重复压裂关键技术。在FL页岩气田累计完成了2口井现场试验,重压后测试产量分别为18.4万m^(3)/d和17.7万m^(3)/d,采收率分别提高了4.8%和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水平井 重复压裂 实践应用
下载PDF
基于级联长周期光纤光栅的透明液体浓度测量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振清 蔡苗菀 +4 位作者 刘亚 辛宇浩 杨韧 王紫月 陈少华 《大学物理实验》 2023年第2期10-14,共5页
利用级联长周期光纤光栅进行透明液体浓度测量。将光栅充分浸没在液体槽中,通过向液体槽内注入不同浓度的溶液研究液体浓度对级联光纤光栅谐振波的影响。结果表明谐振波偏移量与溶液浓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因此,通过谐振波偏移量,能够... 利用级联长周期光纤光栅进行透明液体浓度测量。将光栅充分浸没在液体槽中,通过向液体槽内注入不同浓度的溶液研究液体浓度对级联光纤光栅谐振波的影响。结果表明谐振波偏移量与溶液浓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因此,通过谐振波偏移量,能够计算液体未知浓度。从而实现了液体浓度的测量。该实验操作简单,测量方便,适合在近代物理实验教学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级联长周期光纤光栅 透明液体浓度测量 光谱仪 折射率
下载PDF
重复压裂非均匀孔隙压力场对裂缝延伸的影响
12
作者 黄婷 薛小佳 +3 位作者 康博 董奇 周大伟 徐全胜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5-479,522,共6页
针对低渗透油气田水平井产量递减快的问题,重复压裂技术逐渐成为提高水平井单井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文中对边长30 cm立方体试件开展真三轴重复压裂实验,研究非均匀孔隙压力场对重复压裂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老缝长度越长、缝... 针对低渗透油气田水平井产量递减快的问题,重复压裂技术逐渐成为提高水平井单井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文中对边长30 cm立方体试件开展真三轴重复压裂实验,研究非均匀孔隙压力场对重复压裂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老缝长度越长、缝间距越小,新老缝之间的应力干扰越明显,老缝长度增大50%,破裂压力提高14.8%;新老缝间距越小、老缝越长,新缝压裂导致的压力冲击影响越大,新缝越容易沟通老缝;通过数值模拟优化加密缝间距,减弱老缝对新缝扩展的抑制作用,实现水力裂缝有效控制储层体积最大化。该研究揭示了水平井压前补能对新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对水平井重复压裂及压前补能方案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重复压裂 孔隙压力场 应力干扰 压前补能
下载PDF
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重复压裂新老缝合理配比研究
13
作者 慕立俊 李向平 +3 位作者 喻文锋 卜军 李蕾 刘铁楼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7-104,共8页
超低渗透油藏初次压裂投产后,由于地层能量亏空严重、裂缝失效等原因,油井产量递减迅速,无法满足生产需求,需要进行重复压裂,重复压裂设计的关键是确定合理的布缝位置和重复压裂的新缝数量。基于长庆油田元284井区储层地质特征,结合初... 超低渗透油藏初次压裂投产后,由于地层能量亏空严重、裂缝失效等原因,油井产量递减迅速,无法满足生产需求,需要进行重复压裂,重复压裂设计的关键是确定合理的布缝位置和重复压裂的新缝数量。基于长庆油田元284井区储层地质特征,结合初次压裂生产情况,建立了水平井重复压裂裂缝延伸数值模拟模型;对比了不同新老缝配比条件下重复压裂储层改造体积与最终开采效果,明确了重复压裂前注水补能提高重复压裂改造效果的机理;通过分析经济收益,获得了合理的新老缝配比关系。模拟结果表明:重复压裂新缝为2条、缝间距为20 m时,更有利于形成复杂缝网,提高采收率;随着2条老缝间重复压裂新缝数量增加,更有利于裂缝间相互沟通形成复杂缝网,提高储层改造效果;老缝间重复压裂的新缝数量较多时,由于裂缝之间的相互干扰,会导致开发生产前期产量增幅递减,但随着不断生产,由于储层改造更为充分,对后期稳产较为有利。研究结果为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重复压裂方案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透油藏 重复压裂 压前增能 裂缝延伸 新老缝配比 长庆油田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再骨折与药物依从性的关系
14
作者 宫德峰 吴昊 +1 位作者 刘冲 曾浩 《吉林医学》 CAS 2023年第9期2409-2413,共5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后椎体再骨折与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及药物依从性的关系。方法:以2018年6月~2020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手术治疗后,能定期随访的患者103...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后椎体再骨折与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及药物依从性的关系。方法:以2018年6月~2020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手术治疗后,能定期随访的患者103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术后是否遵医嘱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用药种类,用药持续时间,是否规律用药,有无药物副作用,停止用药的原因。是否出现腰背部疼痛,影像学检查有无新的骨折等。按术后1年有无椎体再骨折分成两组,比较两组抗骨质疏松治疗的用药差异,筛选出椎体再骨折与抗骨质疏松治疗之间的相关因素,并分析用药的合理性及药物依从性。结果:随访12~24个月,平均13.8个月。其中18例术后1年内发生椎体新发骨折,占随访患者的17.48%。骨折组(85例)以及再骨折组(18例)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钙剂和维生素D及衍生物的用药持续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双膦酸盐、降钙素、中成药等的用药持续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抗骨质疏松治疗主要用钙剂和维生素D及衍生物分别为36.4%及34.1%,再骨折组分别为66.7%及16.7%;两组双膦酸盐使用率不到20%,骨折组为15.3%,再骨折组为16.7%。两组药物依从性均比较差,骨折组服用钙剂和维生素D及衍生物超过3个月为34.1%,再骨折组为16.7%。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发生,与钙剂和维生素D及衍生物的用药持续时间有关,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不规范,药物依从性差,有必要开展多学科“骨折联络服务”,以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减少再骨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椎体再骨折 药物依从性 骨折联络服务
下载PDF
致密油水平井压裂段剩余油潜力定量研究方法及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FX区块为例
15
作者 蒲春生 康少飞 +3 位作者 谷潇雨 丁兴娟 王凯 张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7-155,共9页
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衰竭式开发面临产量递减快、一次采收率低的问题。由于对各压裂段剩余油潜力认识不清,重复压裂后水平井开发效果差异明显。明确各压裂段剩余油潜力对于重复压裂方案设计及改善水平井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以鄂... 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衰竭式开发面临产量递减快、一次采收率低的问题。由于对各压裂段剩余油潜力认识不清,重复压裂后水平井开发效果差异明显。明确各压裂段剩余油潜力对于重复压裂方案设计及改善水平井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FX区块为例,对压裂储层改造体积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优选其中的12个因素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参数,建立了BP神经网络裂缝长度和裂缝带宽度预测模型。7个测试样本预测结果误差分别为4.91%和2.42%,误差相对较小,说明该模型预测结果准确可靠。在此基础上,利用容积法和裂缝等效井径模型实现对压裂段剩余油潜力的定量研究。将该方法应用于同区块水平井,根据压裂段剩余油潜力评价结果设计针对性重复压裂措施并开展矿场试验,取得较好的效果,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体积压裂水平井 BP神经网络 剩余油 重复压裂
下载PDF
长庆油田水平井套中套井筒再造体积重复压裂技术
16
作者 王飞 慕立俊 +3 位作者 陆红军 白晓虎 卜军 任佳伟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0-96,共7页
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部分水平井初次改造程度低,前期先导试验攻关形成了水平井双封单卡体积压裂技术,然而双封单卡工艺存在起下钻次数多、放喷时间长、管外窜等问题,严重制约现场施工效率。通过压前补能、凝胶降漏、下入Ø114.3 m... 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部分水平井初次改造程度低,前期先导试验攻关形成了水平井双封单卡体积压裂技术,然而双封单卡工艺存在起下钻次数多、放喷时间长、管外窜等问题,严重制约现场施工效率。通过压前补能、凝胶降漏、下入Ø114.3 mm套管、热固树脂环空封固等技术重造新井筒,评价储层增产潜力,优化新老裂缝布缝与裂缝参数,配套研发小直径可溶桥塞,形成了水平井套中套井筒再造重复压裂技术。在CP50-15井进行了现场试验,成功下入1500 mØ114.3 mm套管并进行了环空封固,固井质量良好,采用桥射联作压裂工艺完成了26段压裂,施工效率达到了3段/d,投产后控制放喷生产,日产油由1.9 t升至15.4 t。该技术对提高超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中套井筒再造 体积重复压裂 补能 降漏 环空封固 水平井 超低渗透油藏
下载PDF
老年脆性骨折患者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
17
作者 姚宝红 金博 +3 位作者 高晓云 刘亚男 李光灿 张春玉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3年第4期241-245,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为避免再次骨折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1315例骨质疏松性骨折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60岁),根据既往骨折情况...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为避免再次骨折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1315例骨质疏松性骨折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60岁),根据既往骨折情况,将患者分首次骨折组(n=1038)和再次骨折组(n=277)。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血液生化指标情况。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脆性骨折患者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首次骨折组年龄低于再次骨折组[(73.31±9.01)和(76.26±8.11)岁];首次骨折组女性占比低于再次骨折组(74.40%和8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的常见诱因依次为跌倒(81.29%)、无诱因(7.07%)、腰背部负重(6.24%)、体位改变或扭伤(5.40%)。在院期间骨质疏松症总体诊断率为13.00%,钙剂、维生素D、双磷酸盐类使用率分别为12.50%、8.80%与4.90%。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OR=1.022)、血磷值增高(OR=3.220)、血红蛋白偏低(OR=0.983)、低血糖(OR=0.938)、血肌酐降低(OR=0.995)、白蛋白减少(OR=0.950)及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OR=2.214)。结论高龄、血磷值增高、血红蛋白偏低、低血糖、血肌酐降低、血清白蛋白减少、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再次骨折风险增高。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住院期间,骨质疏松症诊断及治疗率均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骨质疏松 脆性骨折 再次骨折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基于波前快速法的页岩气藏重复压裂储层动用评价方法
18
作者 王聪 黄世军 +4 位作者 赵凤兰 李金仓 陈新阳 苏哲烨 罗瑞兰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40-946,共7页
页岩气藏在初次压裂之后,产量会快速下降,目前通常采用的稳产措施是重复压裂,因此需要对储层动用体积进行定量评价,并对重复压裂的参数进行优化,即建立适用于页岩气藏的重复压裂储层动用评价方法,以保证重复压裂效果。文中引入重复压裂... 页岩气藏在初次压裂之后,产量会快速下降,目前通常采用的稳产措施是重复压裂,因此需要对储层动用体积进行定量评价,并对重复压裂的参数进行优化,即建立适用于页岩气藏的重复压裂储层动用评价方法,以保证重复压裂效果。文中引入重复压裂时机和流动系数等参数,建立了适用于重复压裂开发效果评价的波前快速推进法,可以快速有效地定量评价重复压裂前后页岩气藏的储层动用体积,优选了重复压裂时机,研究了重复压裂方式对储层动用体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次压裂后第2年进行重复压裂,储层动用效果最好;提高储层动用效果最好的重复压裂方式是缝内暂堵转向,封堵老缝、补压新缝和改善老缝导流能力的效果较差。研究成果对同类页岩气藏重复压裂优化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前快速推进法 储层动用体积 重复压裂 压裂时机 压裂方式
下载PDF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PVP术后再骨折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徐龙 魏建仝 要鹏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36-1839,共4页
目的 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再骨折发生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评估术后再骨折发生风险。方法 OVCF并行PVP的患者155例根据PVP后再骨折发生情况分为再骨折组(32例)和未再骨折组(123例)。采... 目的 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再骨折发生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评估术后再骨折发生风险。方法 OVCF并行PVP的患者155例根据PVP后再骨折发生情况分为再骨折组(32例)和未再骨折组(123例)。采用Logistic分析OVCF患者PVP后再骨折发生的影响因素,利用R软件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再骨折组年龄、骨水泥注射率、脊柱矢状面失衡比例、骨水泥椎间盘渗漏比例均明显高于未再骨折组,骨密度明显低于未再骨折组(P<0.05)。年龄、骨水泥注射率、脊柱矢状面失衡、骨水泥椎间盘渗漏是OVCF患者PVP后再骨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骨密度是保护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预测OVCF患者PVP后再骨折发生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885,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Hosmer-Lemeshow检验χ^(2)=2.541,P=0.960。结论 基于年龄、骨水泥注射率、脊柱矢状面失衡、骨密度、骨水泥椎间盘渗漏这5项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患者术后再骨折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区分度、准确度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再骨折 列线图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唑来膦酸联合骨化三醇治疗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天成 章维新 +2 位作者 王道成 孔杨 蔡东高 《中国医刊》 CAS 2023年第7期730-734,共5页
目的 观察唑来膦酸联合骨化三醇治疗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compression fracture,OTCF)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后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4月至2021年5... 目的 观察唑来膦酸联合骨化三醇治疗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compression fracture,OTCF)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后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滁州医院行PVP治疗的84例老年OTCF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术后给予骨化三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唑来膦酸治疗,均连续治疗1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时的骨密度、炎症反应指标、骨转换生化指标及再骨折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腰椎及左侧股骨颈的骨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时,两组腰椎及左侧股骨颈的骨密度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两组炎症反应指标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erum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erum 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及骨转换生化指标尿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urine N-telopeptides of typeⅠcollagen,uNTX)、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erum bone spes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sBAP)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时,两组sVCAM-1、sICAM-1、uNTX、sBA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1年内再骨折发生率(2.50%)明显低于对照组(17.95%),差异有显著性(χ^(2)=5.18,P=0.02)。结论 老年OTCF患者PVP术后采用唑来膦酸联合骨化三醇治疗对提升骨密度、降低骨转换率有积极作用,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再骨折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唑来膦酸 骨化三醇 再骨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