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thod for Six-Legged Robot Stepping on Obstacles by Indirect Force Estimation 被引量:16
1
作者 XU Yilin GAO Feng +1 位作者 PAN Yang CHAI Xun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4期669-679,共11页
Adaptive gaits for legged robots often requires force sensors installed on foot-tips,however impact,temperature or humidity can affect or even damage those sensors.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realize indirect force esti... Adaptive gaits for legged robots often requires force sensors installed on foot-tips,however impact,temperature or humidity can affect or even damage those sensors.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realize indirect force estimation on the legged robots using leg structures based on planar mechanisms.Robot Octopus III is a six-legged robot using spatial parallel mechanism(UP-2UPS) legs.This paper proposed a novel method to realize indirect force estimation on walking robot based on a spatial parallel mechanism.The direct kinematics model and the inverse kinematics model are established.The force Jacobian matrix is derived based on the kinematics model.Thus,the indirect force estim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Then,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output torques of the three motors installed on one leg to the external force exerted on the foot tip is described.Furthermore,an adaptive tripod static gait is designed.The robot alters its leg trajectory to step on obstacles by using the proposed adaptive gait.Both the indirect force estimation model and the adaptive gait are implemented and optimized in a real time control system.An experiment is carried out to validate the indirect force estimation model.The adaptive gait is tested in another experiment.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robot can successfully step on a 0.2 m-high obstacle.This paper proposes a novel method to overcome obstacles for the six-legged robot using spatial parallel mechanism legs and to avoid installing the electric force sensors in harsh environment of the robot's foot ti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bot parallel mechanism force estimation obstacle
下载PDF
基于运动/力传递性能的索并联机器人尺度综合研究
2
作者 王耀军 金翔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29-2040,2118,共13页
索并联机器人使用柔性绳替代传统并联机器人的刚性连杆,以控制末端动平台,在搬运、医疗康复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解决索并联机器人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尺度综合问题,对索并联机器人的性能评估指标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螺旋理论确定... 索并联机器人使用柔性绳替代传统并联机器人的刚性连杆,以控制末端动平台,在搬运、医疗康复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解决索并联机器人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尺度综合问题,对索并联机器人的性能评估指标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螺旋理论确定了索并联机器人驱动输入与运动输出的运动/力传递关系,并提出了局部运动/力传递性能指标,评估了其在指定工作空间下的全局运动/力传递性能;然后,借助空间模型法,得到了索并联机器人在参数设计空间的性能图谱,并基于参数设计空间的性能图谱,对索并联机器人进行了尺度综合,以得到优化后的尺寸参数;最后,采用了平面3自由度索并联机构的试验样机,对运动学可达工作空间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了得到了优化尺寸参数下的运动可达工作空间。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尺度综合方法优化后的机构允许姿态角达到|θ|≤60°的工作空间,占总工作空间的95.1%,可达工作空间提高了29.4%;优化后机构姿态角达到|θ|≤80°的工作空间,占总工作空间的67.3%,可达工作空间提高了81.3%;优化后允许机构姿态角达到|θ|=80°的工作空间,占总工作空间的14.5%,可达工作空间提高了172%。因此,对运动/力传递性能尺寸参数进行优化,可避免索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内的奇异位形,满足绳索单向力传递的特性要求,可在索并联机器人设计中作为尺度综合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构 索并联机器人 性能评估指标 尺度综合问题 运动/力传递性能指标 运动学可达工作空间 允许机构姿态角
下载PDF
新型解耦和各向同性五维力传感器性能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高峰 陈玉龙 +2 位作者 彭斌彬 李为民 张建军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71-74,共4页
介绍基于并联4-SPS&1-UPU结构的新型机器人五维力与力矩传感器的结构特点,并分析计算了其力与应变之间的转换关系及其力各向同性,为该五维力与力矩传感器的设计和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传感器是力与力矩解耦和各向... 介绍基于并联4-SPS&1-UPU结构的新型机器人五维力与力矩传感器的结构特点,并分析计算了其力与应变之间的转换关系及其力各向同性,为该五维力与力矩传感器的设计和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传感器是力与力矩解耦和各向同性的。该传感器采用弹性铰链替代球铰和虎克铰,具有结构灵巧、工艺好等优点,可应用到机器人手指和其他使用多维力与力矩传感器的场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力传感器 各向同性 并联机构
下载PDF
新型并联解耦结构五维力传感器性能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陈玉龙 高峰 +1 位作者 张建军 赵辉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69-671,693,共4页
介绍基于并联 4 - SPS& 1- U PU结构的新型五维力 /力矩传感器的结构特点 ,并分析计算了其力与应变之间的转换关系及其力、力矩各向同性度 ,为该五维力 /力矩传感器的设计和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传感器是力与力... 介绍基于并联 4 - SPS& 1- U PU结构的新型五维力 /力矩传感器的结构特点 ,并分析计算了其力与应变之间的转换关系及其力、力矩各向同性度 ,为该五维力 /力矩传感器的设计和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传感器是力与力矩解耦和力矩各向同性的。该传感器采用弹性球铰替代普通球铰 ,弹性虎克铰替代普通虎克铰 ,具有结构灵巧、工艺好等优点 ,可应用到机器人手指和其他使用多维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耦 力传感器 机器人手指 力矩传感器 性能分析 多维 各向同性 新型 替代 弹性
下载PDF
可重构柔索并联机器人协同避障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訾斌 王炳尧 +1 位作者 刘浩 钱森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93-601,共9页
针对可重构索驱动机器人自身结构与环境障碍物间高碰撞风险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临界支撑线及多指抓握的可重构柔索机器人协同避障方法。通过简化环境障碍物与机器人结构得到一类可重构柔索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一般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 针对可重构索驱动机器人自身结构与环境障碍物间高碰撞风险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临界支撑线及多指抓握的可重构柔索机器人协同避障方法。通过简化环境障碍物与机器人结构得到一类可重构柔索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一般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利用其结构的拓扑约束及障碍物间的临界支撑线求取机器人的无碰撞运动区域;通过凸包算法及凸包映射算法求取不同构型及障碍物分布下可重构柔索并联机器人的力封闭工作空间,并分析不同构型及障碍物分布对机器人无碰撞力封闭工作空间的影响;随后,通过优化算法求取指定运动轨迹上最优索分布;最后在重构索驱动机器人实验平台对所得优化结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果显示,所设计的可重构柔索机器人协同避障方法能有效避免重构索驱动机器人运动过程中的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重构柔索并联机器人 协同避障 力封闭工作空间 多指抓握 最优索力分布
下载PDF
基于刚-柔并联连杆系统的越障机器人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郭云龙 刘少刚 贾鹤鸣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81-1588,共8页
针对越障机器人提出了一种刚-柔混合型并联连杆机构,建立了机构的系统模型。利用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以及模态方程建立了其动力学模型。对所建模型进行计算仿真,并与刚性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新模型的能量变化规律总体上与... 针对越障机器人提出了一种刚-柔混合型并联连杆机构,建立了机构的系统模型。利用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以及模态方程建立了其动力学模型。对所建模型进行计算仿真,并与刚性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新模型的能量变化规律总体上与一般刚性系统的相似,因而能够适用于相同应用场合;在外力作用下,刚-柔混合系统的动能变化曲线更加平缓,具备了更强的缓解冲击的特性,因而更适用于存在较多冲击的越障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控制技术 刚-柔混合系统 并联连杆机构 动力学建模 越障机器人
下载PDF
新型4自由度并联机构的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马晓丽 尹小琴 +2 位作者 马履中 张庆功 张雪莲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77-380,共4页
对虚拟轴工作台并联机构做了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采用分析静力学的虚位移原理建立静力平衡方程,并用该方程计算了机构处于某种静力平衡状态下的平衡驱动力及力矩.采用影响系数矩阵及应用达朗贝尔原理建立了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并对并联机... 对虚拟轴工作台并联机构做了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采用分析静力学的虚位移原理建立静力平衡方程,并用该方程计算了机构处于某种静力平衡状态下的平衡驱动力及力矩.采用影响系数矩阵及应用达朗贝尔原理建立了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并对并联机器人做了虚拟样机动力学仿真.机构的力分析为虚拟轴工作台样机的主动副驱动力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器人机构 虚拟轴工作台 力分析 动力学建模
下载PDF
基于广义力平衡原理的Stewart平台机构标定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强 王宣银 +1 位作者 程佳 尹瑞多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343-1345,共3页
通过分析Stewart机构各运动副的制造误差和安装误差,以及其对雅可比矩阵的影响,利用雅可比矩阵和一阶静力影响系数之间的对偶关系,提出基于广义力平衡原理的Stewart平台机构标定方法。该方法通过测量平台各缸作用力,避免了测量虎克铰空... 通过分析Stewart机构各运动副的制造误差和安装误差,以及其对雅可比矩阵的影响,利用雅可比矩阵和一阶静力影响系数之间的对偶关系,提出基于广义力平衡原理的Stewart平台机构标定方法。该方法通过测量平台各缸作用力,避免了测量虎克铰空间坐标难的问题。通过对平台进行广义力加载测量,得到平台平衡状态时互不相关的广义力和各单缸力的实验数据,最后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实际的一阶静力影响系数,从而标定出机构初始状态时的各铰点空间坐标。实验表明,该方法所标定出的Stewart平台机构参数,能使平台的运动学模型更为精确,有效地提高了平台的定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构 STEWART机构 广义力 标定
下载PDF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机器人机构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修龙 陈天祥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9-114,共6页
为培养学生的机构分析能力,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对3-PRR并联机器人机构动力学建模分析进行研究。推导出3-PRR并联机构位置反解、速度反解和加速度反解等方程。基于第2类拉格朗日方程建立3-PRR并联机器人机构逆动力学模型,据此求出各驱... 为培养学生的机构分析能力,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对3-PRR并联机器人机构动力学建模分析进行研究。推导出3-PRR并联机构位置反解、速度反解和加速度反解等方程。基于第2类拉格朗日方程建立3-PRR并联机器人机构逆动力学模型,据此求出各驱动关节的驱动力。在空载和负载两种情况下进行数值计算,经过与Adams仿真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动力学建模的正确性。本研究为平面3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运动学建模和动力学建模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为实物样机的优化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器人机构 拉格朗日方程 动力学建模 驱动力
下载PDF
基于螺旋理论的钢带并联机器人力学特性数值分析
10
作者 艾青林 黄伟锋 祖顺江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650-1656,共7页
为了克服传统的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较小、奇异性与运动学正解分析复杂的缺点,拓宽并联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提出一种新型的六自由度钢带并联机器人机构形式.阐述了钢带并联机器人结构组成、工作原理、钢带运动副关键技术,并对不同结构的钢... 为了克服传统的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较小、奇异性与运动学正解分析复杂的缺点,拓宽并联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提出一种新型的六自由度钢带并联机器人机构形式.阐述了钢带并联机器人结构组成、工作原理、钢带运动副关键技术,并对不同结构的钢带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得到结构参数改变时钢带能承受的失稳力.基于螺旋理论建立了钢带并联机器人力学模型,对刚带并联机器人受力进行数值计算,得到钢带并联机器人不同位姿与结构对各钢带受力的影响规律,为优化钢带并联机器人的结构与运动参数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弯曲截面结构的钢带承压能力较好,钢带失稳力随钢带圆弧截面中心角、钢带厚度增大而增大,随钢带长度增大而减少.其他结构参数一定,载荷力为400 N时,动平台外接圆半径为210 mm,动平台沿Z轴运动范围受卷筒装置中钢带长度的限制,沿Y轴运动范围为-745~680 mm,沿X轴运动范围为-675~675 mm,动平台绕Z轴旋转角度范围为-87°~87°,绕Y轴旋转角度范围为-77°~77°,绕X轴旋转角度范围为-90°~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理论 钢带并联机器人 力学特性 数值分析 失稳力
下载PDF
3T-1R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与设计
11
作者 马晓丽 张庆功 张雪莲 《煤矿机械》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2-54,共3页
提出一种新型4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的力分析方法。用分析静力学的虚位移原理及雅可比矩阵建立并联机构的静力平衡方程,并计算和仿真验证该方程。用达朗贝尔方法建立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在ADAMS软件中作机构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关键词 并联机器人机构 自由度 力分析 动力学建模 样机
下载PDF
一种虚拟轴工作台并联机构的力分析与样机模型
12
作者 马晓丽 张庆功 张雪莲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4-26,80,共4页
提出一种新型四自由度虚拟轴工作台并联机构的力分析方法。用分析静力学的虚位移原理及雅可比矩阵建立并联机构的静力平衡方程,并计算和仿真验证该方程。用达朗贝尔原理建立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在ADAMS软件中作机构的动力学仿真分析。实... 提出一种新型四自由度虚拟轴工作台并联机构的力分析方法。用分析静力学的虚位移原理及雅可比矩阵建立并联机构的静力平衡方程,并计算和仿真验证该方程。用达朗贝尔原理建立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在ADAMS软件中作机构的动力学仿真分析。实例证明可得到该并联机构静力平衡和动力平衡的主动副驱动力设计条件。此外,设计并创建了样机的三维CAD模型,该模型可直接用于虚拟轴工作台的样机制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器人机构 虚拟轴工作台 力分析 动力学建模 样机模型
下载PDF
并联机器人力感觉系统的研究
13
作者 杜志江 于凌涛 孙立宁 《传感器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8-21,25,共5页
提出了在 6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 6个连杆上集成拉、压力传感器 ,组成力感觉系统 ,建立 6个传感器受力与动平台所受 6维合外力的解析关系 ,从而通过检测 6个传感器的受力就可以确定并联机器人动平台的受力情况。在分析国内外并联力感觉系... 提出了在 6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 6个连杆上集成拉、压力传感器 ,组成力感觉系统 ,建立 6个传感器受力与动平台所受 6维合外力的解析关系 ,从而通过检测 6个传感器的受力就可以确定并联机器人动平台的受力情况。在分析国内外并联力感觉系统的基础上 ,着重介绍了该力感觉系统的集成和力学建模过程 ,并给出了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器人 力感觉系统 力传感器 力学模型 自由度
下载PDF
基于外力估计的并联机器人柔顺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倪涛 孙旭 +3 位作者 李东 赵亚辉 张泮虹 邓英杰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43-451,共9页
针对并联机器人在作业过程中的位置精确控制及柔顺控制问题,提出了基于外力估计的并联机器人柔顺控制策略,实现并联机器人在作业过程中位置和力的高性能动态交互。基于外力估计的柔顺控制实现过程中,考虑到接触力传感器成本较高,提出一... 针对并联机器人在作业过程中的位置精确控制及柔顺控制问题,提出了基于外力估计的并联机器人柔顺控制策略,实现并联机器人在作业过程中位置和力的高性能动态交互。基于外力估计的柔顺控制实现过程中,考虑到接触力传感器成本较高,提出一种无传感器外力估计的方法。首先建立并联机器人以及伺服运动系统动力学模型,利用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和电机的电流反馈值来估算外力作用时机器人关节力的变化。其次根据估算的并联机器人关节力,设计基于位置的阻抗控制,使并联机器人末端执行器与环境柔性接触,确保并联机器人的作业精准度与柔顺度。最后选取合适的阻抗控制参数,对所提出的柔顺控制策略进行仿真分析并且在搭建的实验平台上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实现并联机器人的精确柔顺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器人 柔顺控制 外力估计 阻抗控制
下载PDF
基于ANSYS的混联码垛机器人主要部件受力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红州 邹晓晖 +1 位作者 陈润六 郑小民 《装备制造技术》 2017年第6期11-12,21,共3页
一种混联码垛机器人主要由大臂和小臂组成,大臂的摆动与俯仰运动采用2-UPS/U并联构型来实现,小臂串联在大臂上。混联机器人整体刚度好、稳定性好,但并联结构的受力情况较复杂,因此需要对主要部件进行受力分析。采用ANSYS软件对混联码垛... 一种混联码垛机器人主要由大臂和小臂组成,大臂的摆动与俯仰运动采用2-UPS/U并联构型来实现,小臂串联在大臂上。混联机器人整体刚度好、稳定性好,但并联结构的受力情况较复杂,因此需要对主要部件进行受力分析。采用ANSYS软件对混联码垛机器人的主要部件进行了受力分析,并制造了样机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联机构 码垛机器人 受力分析
下载PDF
一种并联操作机器人的驱动力矩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彦斐 宫金良 林于一 《机械设计与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21,共3页
根据实际加工装配的需求,提出一种基于Delta并联机构的操作手。根据结构对称性,选择操作手的单条支链进行受力分析,建立了驱动力矩与机构参数和运动参数的关系模型。分析了机构参数和运动参数对电机驱动力矩的影响规律,得到了多组关系... 根据实际加工装配的需求,提出一种基于Delta并联机构的操作手。根据结构对称性,选择操作手的单条支链进行受力分析,建立了驱动力矩与机构参数和运动参数的关系模型。分析了机构参数和运动参数对电机驱动力矩的影响规律,得到了多组关系曲线和曲面,分析结果对操作手结构参数的设计和运动空间的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最后基于理论分析设计了并联操作手实物样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构 操作机器人 力分析 驱动力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