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6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ck burst mechanism analysis in an advanced segment of gob-side entry under different dip angles of the seam and prevention technology 被引量:26
1
作者 Yang Zengqiang Liu Chang +2 位作者 Tang Shichuan Dou Linming Cao Jingl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8年第6期891-899,共9页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frequent occurrences of rock burst in gob-side entry during the mining process of the mining zone No. 7, the mechanical model of main roof of fully-mechanized caving mining before breaking ...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frequent occurrences of rock burst in gob-side entry during the mining process of the mining zone No. 7, the mechanical model of main roof of fully-mechanized caving mining before breaking was established by the Winkler foundation beam theory, and the stress evolution law of surrounding rock with different dip angles of the seam during the mining process was analyzed by using FLAC3 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dip angle changing from 45° to 0°, the solid-coal side of gobside entry begins to form an L-shaped stress concentration zone at a dip angle of 30°, and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degree goes to higher and higher levels. However,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degree of the coalpillar side goes to lower and lower levels; the influence range and peak stress of the abutment at the lateral strata of adjacent gob increase with dip angle decreasing and reach a maximum value at a dip angle of 0°, but the tailgate is not affected; the abutment pressure superposition of two adjacent gobs leads to stress concentration further enhancing in both sides of gob-side entry. With the influence of strong mining disturbance, rock burst is easily induced by dynamic and static combined load in the advanced segment of gob-side entry. To achieve stability control similar to that in the roadway, the key control strategy is to reinforce surrounding rock and unload both sides. Accordingly, the large-diameter drilling and high-pressure water injection combined unloading and reinforced support cooperative control technology was proposed and applied in field test. The results of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EME) and field observation showed that unloading and surrounding rock control effect was obvi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BURST Change of dip angle Gob-side ENTRY Dynamic and static combined load Cooperative control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
下载PDF
Structure instability forecasting and analysis of giant rock pillars in steeply dipping thick coal seams 被引量:9
2
作者 Xing-ping Lai Huan Sun +3 位作者 Peng-fei Shan Ming Cai Jian-tao Cao Feng Cu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1233-1244,共12页
Structure stability analysis of rock masses is essential for forecasting catastrophic structure failure in coal seam mining. Steeply dipping thick coal seams (SDTCS) are common in the Urumqi coalfield, and some dyna... Structure stability analysis of rock masses is essential for forecasting catastrophic structure failure in coal seam mining. Steeply dipping thick coal seams (SDTCS) are common in the Urumqi coalfield, and some dynamical hazards such as roof collapse and mining-induced seismicity occur frequently in the coal mines. The cause of these events is mainly structure instability in giant rock pillars sand- wiched between SDTCS. Developing methods to predict these events is important for safe mining in such a complex environment. This study focuses on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al mechanics model of a giant rock pillar and presents a viewpoint of the stability of a trend sphenoid fractured beam (TSFB). Some stability index parameters such as failure surface dips were measured, and most dips were observed to be between 46° and 51°. We used a digital panoramic borehole monitoring system to measure the TSFB's height (△H), which varied from 56.37 to 60.50 m. Next, FLAC^3D was used to model the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of vertical displacement in the giant rock pillars; the results confirmed the existence of a TSFB structure. Finally, we investigated the acoustic emission (AE) energy accumulation rate and observed that the rate commonly ranged from 20 to 40 kJ/min. The AE energy accumulation rate could be used to anticipate impeding seismic events related to structure failure. The results presented provide a useful approach for forecasting catastrophic events related to structure instability and for developing hazard prevention technology for mining in SDT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mining structural instability rock pillars forecasting acoustic emission (AE) steeply dipping coal beds
下载PD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behaviors of bolt-supported rock strata surrounding an entry in large dip coal seam 被引量:1
3
作者 Ke Yang Guangxiang Xie Guowen Tan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2011年第S1期445-449,共5页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behaviors and stability of rock strata surrounding an entry with bolt supporting in large dip coal seams (LDCSs) dipping from 25° to 45°, a self-developed rotatable experimental f...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behaviors and stability of rock strata surrounding an entry with bolt supporting in large dip coal seams (LDCSs) dipping from 25° to 45°, a self-developed rotatable experimental frame for similar material simulation test was used to build the model with the dip of 30°, based on analyses of geological and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in Huainan mine area, Anhui, China. The strata behaviors, such as extracting- and mining-induced stresses development,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odes, were synthetically integrated during working face advanc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mining-induced stress and deformation are asymmetrical in the roadway. The strata behaviors are totally different in different sections of the roadway. Because of asymmetrically geometrical structure influenced by increasing dip, strata dislocating, rock falling and breaking occur in roof. Then, squeezing, collapsing and caving of coal happen in upper- and lower-rib due to shearing action caused by asymmetrical roof bending and dislocating. Owing to the absence of supporting, floor heaving is very violent and usually the zone of floor heaving develops from the lower-rib to upper-rib. Engineering practices show that, due to the asym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pressure and roadway configuration,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implement bolt supporting system to control rock stability of roadways in LDCSs. The upper-rib and roof of entries are the key sections. Consequently, it is reliable to use asymmetrical bolt-mesh-cable supporting system to control rock stability of roadways based on the asym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oadway configuration and strata behavi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ge dip coal seams (LDCSs) rock pressure asymmetrical strata behavior physical model bolt supporting system
下载PDF
基于耗散能演化的层状黄砂岩损伤本构模型及其验证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冬桥 郭允朋 +1 位作者 李杰宇 凌凯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4-799,共16页
层理构造影响工程岩体力学性质及稳定性.为探究层理倾角对岩石变形损伤过程的影响,开展了0°,15°,30°,45°,60°,75°,90°共7种不同层理角度的黄砂岩纵波波速测试和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了层理角度对黄砂... 层理构造影响工程岩体力学性质及稳定性.为探究层理倾角对岩石变形损伤过程的影响,开展了0°,15°,30°,45°,60°,75°,90°共7种不同层理角度的黄砂岩纵波波速测试和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了层理角度对黄砂岩峰值强度、弹性模量及破裂模式的影响,基于弹性模量劣化程度和耗散能演化特征分别表征黄砂岩初始层理损伤变量和荷载损伤变量,并借助Logistic函数模拟了层理与荷载耦合损伤变量演化全过程,探讨了层理角度对黄砂岩损伤演化规律的影响,进一步结合损伤力学理论与有效介质理论,建立了能够模拟单轴压缩下层状黄砂岩变形全过程的分段本构模型.结果表明:随层理倾角增大,黄砂岩纵波波速逐渐增大,峰值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倒N型变化趋势,各向异性特性明显;黄砂岩破裂模式与层理倾角密切相关,倾角在0°~60°范围内时,主要发生穿切层理弱面的劈裂型张拉破坏,倾角为75°和90°时,岩样发生沿层理弱面的剪切滑移和劈裂张拉破坏;基于耗散能表征的损伤演化曲线可分为初始无损伤、损伤开始、损伤加速及损伤减速终止4个过程,借助Logistic函数构建的理论损伤模型可以很好的模拟和预测层状黄砂岩损伤演化全过程;初始层理损伤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约为1.41,表明层理倾角对黄砂岩初始损伤影响较大;建立的分段本构模型可以较好的描述层状黄砂岩单轴压缩应力–应变全过程,且理论模型曲线与试验数据吻合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层理倾角 能量耗散 损伤演化 本构模型
下载PDF
陡倾反向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及处治措施
5
作者 廖廷周 刘黔 《科学技术创新》 2024年第14期191-194,共4页
随着公路建设规模增大,陡倾反向岩质边坡变形破坏在建设中逐渐增多,勘察设计人员往往忽略该类边坡的工程地质分析及综合处治措施,本文以贵州某道路陡倾反向岩质边坡变形破坏及处治措施为例,对边坡岩体结构、环境地质条件、变形破坏特征... 随着公路建设规模增大,陡倾反向岩质边坡变形破坏在建设中逐渐增多,勘察设计人员往往忽略该类边坡的工程地质分析及综合处治措施,本文以贵州某道路陡倾反向岩质边坡变形破坏及处治措施为例,对边坡岩体结构、环境地质条件、变形破坏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重点讨论了边坡变形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及重点加固处治措施,为同类项目提供工程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倾反向岩质边坡 弯曲破坏 破坏机理 加固处治措施
下载PDF
原生层理结构影响下煤岩组合体超声波及CT扫描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雷国荣 李春元 +4 位作者 齐庆新 王嘉敏 杜伟升 李向上 何团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86,共13页
为研究原生层理结构对煤岩组合体波速及力学性质的影响,并提升室内获取煤岩波速及力学参数的精确性、快速性及便捷性,在室内对不同原生层理倾角的煤岩组合体开展了多层位多方位的超声波及CT扫描测试。基于超声波测试数据,获取了原生层... 为研究原生层理结构对煤岩组合体波速及力学性质的影响,并提升室内获取煤岩波速及力学参数的精确性、快速性及便捷性,在室内对不同原生层理倾角的煤岩组合体开展了多层位多方位的超声波及CT扫描测试。基于超声波测试数据,获取了原生层理结构影响下煤岩组合体不同层位的波速及波速比变化特征;结合CT扫描及三维重构技术,应用煤岩灰度分布频数数据,提出了不同层位CT灰度均值的计算方法,获得了不同原生层理倾角下煤岩组合体不同层位灰度及煤岩含量的变化规律,建立了煤岩CT灰度均值与波速、力学参数的关系;构建了考虑层理倾角与煤岩含量效应的煤岩组合体纵波波速计算模型,并应用测试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①含原生层理的煤岩组合体波速及波速比与层理倾角线性相关,随层理倾角增加,组合体的纵波波速近似线性减小,而波速比的分布范围增大;②不同层理倾角下组合体的CT灰度均值与波速线性相关,随CT灰度均值增高,煤岩组合体波速线性增加;③煤岩组合体的密度随CT灰度均值增加线性增高,其动态弹性模量及剪切模量则与CT灰度均值均呈三阶多项式关系,并随CT灰度均值增高趋于增大;④层理倾角与煤岩含量相比,组合体波速对煤岩含量的敏感性更高,煤岩含量相近则波速受层理倾角响变化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组合体 层理倾角 超声波 CT扫描 波速 灰度
下载PDF
倾角变化条件下反倾层状斜坡倾倒变形演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杜睿锡 郑达 +2 位作者 吴章雷 陶诗鑫 周鸿轲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0-159,168,共11页
倾倒变形是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的一种典型破坏模式,为了研究不同岩层倾角对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倾倒变形的影响,以澜沧江上游古水水电站坝前倾倒变形体为原型,从岩层倾角变化的角度出发,利用大型土工离心机试验分析了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的失稳... 倾倒变形是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的一种典型破坏模式,为了研究不同岩层倾角对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倾倒变形的影响,以澜沧江上游古水水电站坝前倾倒变形体为原型,从岩层倾角变化的角度出发,利用大型土工离心机试验分析了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的失稳破坏过程、变形演化特征与最终失稳模式等。结果表明:①反倾层状斜坡的变形演化过程基本概括为岩层压密-坡脚压裂阶段、弯折面形成-部分失稳阶段和弯折面贯通-彻底失稳3个阶段,岩层倾角的改变并不会影响斜坡阶段性演化过程;②岩层倾角越大的斜坡,斜坡形成弯折面所需时间越短,失稳破坏发生后坡体贯通性倾倒破坏深度更大,对应的变形范围越大,折断岩层的破坏程度越剧烈;③岩层倾角变化会导致斜坡的倾倒变形过程与最终失稳模式存在一定差异。倾角较小的55°和70°模型斜坡前部岩层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明显弯曲倾倒变形,最终以“倾倒-弯曲-滑移”的失稳模式发生破坏;倾角最大的85°斜坡岩层发生的弯曲变形较小,最终以“倾倒-折断-崩塌”的模式发生破坏。研究结果对大型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倒变形 反倾层状岩质斜坡 破坏模式 弯折面 离心机模型试验 古水水电站
下载PDF
顺倾软岩露天煤矿到界边坡参数及高效开采技术研究
8
作者 梁成江 崔清迪 +3 位作者 王蛟 达梓博 封海洋 胡健男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11期29-33,共5页
针对顺倾软岩露天煤矿到界边坡参数问题,从经济、技术及安全等角度出发,结合高效开采技术,基于极限平衡法提出一种基于高效开采技术的顺倾软岩露天煤矿到界边坡参数研究方法,并以扎尼河露天矿为工程背景,对二采区西帮到界边坡参数及高... 针对顺倾软岩露天煤矿到界边坡参数问题,从经济、技术及安全等角度出发,结合高效开采技术,基于极限平衡法提出一种基于高效开采技术的顺倾软岩露天煤矿到界边坡参数研究方法,并以扎尼河露天矿为工程背景,对二采区西帮到界边坡参数及高效开采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西帮边坡同帷幕保持50 m安全距离时,边坡沿帷幕破坏的稳定系数满足到界边坡安全储备系数要求;而正常到界边坡参数满足安全储备系数要求但压覆煤量较大,通过对二采区西帮实施预应力锚索加固后,边坡角可提高约7°,资源回收率有极大的提升,剖面1和剖面2在单米宽度下可多采煤炭资源1.09万t、0.97万t,且边坡仍处于稳定状态。研究结果可为类似的顺倾软岩露天煤矿到界边坡参数的确定及原煤开采方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软岩 顺倾 到界边坡 高效开采技术
原文传递
多弱层顺倾软岩边坡控制开采技术
9
作者 王蛟 崔清迪 +3 位作者 梁成江 曲道龙 封海洋 刘汉权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3-178,共6页
针对多弱层顺倾软岩边坡下部压煤问题,从边坡变形风险可控以及资源回收最大化角度出发,在分析地质资料和弱层层位的基础上,结合单一弱层的控制开采技术,提出了多弱层顺倾软岩边坡控制开采技术;以扎尼河露天矿北端帮边坡为工程背景,基于... 针对多弱层顺倾软岩边坡下部压煤问题,从边坡变形风险可控以及资源回收最大化角度出发,在分析地质资料和弱层层位的基础上,结合单一弱层的控制开采技术,提出了多弱层顺倾软岩边坡控制开采技术;以扎尼河露天矿北端帮边坡为工程背景,基于极限平衡理论,分析了北端帮边坡的稳定性,对多弱层控制的顺倾软岩边坡控制开采方案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通过多弱层顺倾软岩边坡控制开采技术的实施,可在采场深部增加内排物料形成“中间桥”工艺,对深部弱层形成“压覆”,对整体边坡形成“支撑”,保证边坡沿各弱层滑动均得以控制,实现多弱层顺倾软岩边坡煤炭高效回收以及蠕动形变的稳定性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稳定性 多弱层 顺倾软岩边坡 边坡下部压煤 控制开采
下载PDF
岩层倾向对喀斯特槽谷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分离能力的影响
10
作者 蒋莉沙 甘凤玲 +3 位作者 谭晓红 石海龙 赵烜 蒲俊兵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139,共10页
[目的]探索岩层倾向对喀斯特槽谷区土壤分离能力的影响机制,为喀斯特槽谷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提供参考意见。[方法]以重庆市青木关岩溶槽谷区顺/逆层坡为研究对象,通过水槽冲刷试验,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顺/逆层坡的土壤分离能力差异... [目的]探索岩层倾向对喀斯特槽谷区土壤分离能力的影响机制,为喀斯特槽谷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提供参考意见。[方法]以重庆市青木关岩溶槽谷区顺/逆层坡为研究对象,通过水槽冲刷试验,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顺/逆层坡的土壤分离能力差异,并探讨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分离能力的影响。[结果](1)顺/逆层坡土壤分离能力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全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其中,逆层坡有机质含量、>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全氮含量大于顺层坡。(2)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分离能力均为顺层坡高于逆层坡。此外,草地土壤分离能力综合得分在顺/逆层坡均低于辣椒地、玉米地和裸地。(3)根据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基于有机质含量和>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建立的顺/逆层坡土壤分离能力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7,0.85,能有效预测土壤分离能力。[结论]草地土壤分离能力在顺/逆层坡均为最小。因此,为预防喀斯特槽谷区水土流失及促进生态恢复,应合理进行耕种,并且适当增加草地的覆盖面积,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分离 土壤理化性质 岩层倾向 土地利用类型 喀斯特槽谷区
下载PDF
单轴压缩下不同倾角煤岩组合体力学特性及破坏特征
11
作者 杜锋 王凯 +3 位作者 孙加智 邓云 丰程涛 谢陈孝先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6-145,共10页
为探究不同倾角下煤岩组合体失稳诱发冲击地压机制,利用颗粒离散元程序对0、15、30、45、60°这5组不同倾角煤岩组合体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煤是煤岩组合体失稳破坏的主体;当煤岩组合体的倾角分别由0°增加至30°... 为探究不同倾角下煤岩组合体失稳诱发冲击地压机制,利用颗粒离散元程序对0、15、30、45、60°这5组不同倾角煤岩组合体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煤是煤岩组合体失稳破坏的主体;当煤岩组合体的倾角分别由0°增加至30°和由30°增加到60°时,煤岩组合体的单轴抗压强度分别下降2.01%和9.59%,细观裂纹数量分别下降22.9%和4.0%,声发射信号出现时间提前,说明倾角的增大导致煤岩组合体单轴抗压强度降低,失稳破坏时间提前但破坏程度降低;在单轴加载初期,不同倾角组合体界面处煤岩颗粒向界面处运动导致界面处存在扩容趋势,倾角影响界面附近煤岩颗粒的运动进而导致组合体破坏区域逐渐由煤体向煤岩交界面过渡;当煤体裂纹扩展至煤岩界面时,高倾角煤岩组合体产生的界面滑移效应导致其破坏形式由压剪破坏转变为滑移破坏,且30°倾角为分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轴压缩 不同倾角 煤岩组合体 力学特性 破坏特性 裂纹扩展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大倾角采场围岩应力分布及矸石充填特征的倾角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高利军 晋发东 +3 位作者 梁东宇 杨文斌 汤业鹏 王同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150,共9页
煤层倾角是造成大倾角采场采动力学行为呈现复杂性、特殊性,诱发众多灾害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揭示煤层倾角对大倾角采场围岩控制及矿压显现特征的影响规律,采用物理相似模拟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综合分析了大倾角工作面顶板... 煤层倾角是造成大倾角采场采动力学行为呈现复杂性、特殊性,诱发众多灾害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揭示煤层倾角对大倾角采场围岩控制及矿压显现特征的影响规律,采用物理相似模拟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综合分析了大倾角工作面顶板破断运移及矸石滑滚充填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离散元(FLAC2DPFC2D)耦合算法建立了不同倾角的大倾角采场耦合数值模型,研究了大倾角采场围岩应力分布及矸石充填特征的倾角效应。结果表明:①采动作用下,大倾角采场顶底板内围岩应力均呈非对称拱形分布,随着煤层倾角增大,拱形垂直应力释放区范围和向上部偏移程度逐渐增大,但水平应力释放区范围和应力值逐渐减小,无论是垂直应力还是水平应力都易在工作面上下端头顶板处出现应力集中,但最大集中应力会随煤层倾角的增大而减小;大倾角工作面顶底板内应力大小和传递方向均存在非对称特征,随着煤层倾角增大,工作面顶底板应力拱高逐渐降低,围岩应力的传递方向以围岩涌向采出空间为主,由初始近似竖直方向逐渐偏转趋于工作面垂向。②工作面顶板破断及矸石的滑滚充填具有时序性和分区演化特性,并随煤层倾角的改变而呈现一定的倾角效应。随着煤层倾角增大,直接顶的初次破断位置将逐渐向工作面倾向上部区域转移,同时由于重力沿工作面倾向的分力变大,矸石沿倾向的充填程度更为密实,但充填长度减小,工作面中上部区域高位岩层的破碎程度和空洞范围增大。③采空区内矸石对围岩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提供侧向应力和竖向支撑2个方面,且受矸石重力作用影响较大,会随煤层倾角改变呈现较强的倾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倾角煤层 围岩应力 矸石充填 倾角效应 采动应力 顶板破断
下载PDF
不同界面倾角下煤岩组合体强度及破坏特征分析
13
作者 段洪浪 《山西冶金》 CAS 2024年第5期54-56,共3页
开采深部煤炭时,煤层与顶底板相互作用更加明显,影响工作面安全生产。针对此问题,基于离散元方法,采用PFC2D建立了煤岩组合体试样,分析了不同界面倾角下煤岩组合体强度及破坏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煤岩界面倾角的增加,煤岩组合体试样的峰... 开采深部煤炭时,煤层与顶底板相互作用更加明显,影响工作面安全生产。针对此问题,基于离散元方法,采用PFC2D建立了煤岩组合体试样,分析了不同界面倾角下煤岩组合体强度及破坏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煤岩界面倾角的增加,煤岩组合体试样的峰值强度近似线性减小,弹性模量非线性增加,起裂应力和峰值应变规律性较差,AE计数的峰值逐渐降低,且AE事件出现阶段提前,试样破坏形态逐渐由“V”字形向沿界面倾角破坏转变,且裂纹具有更强的贯穿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组合体 倾角 离散元 强度特征 破坏特征
下载PDF
砂页岩缓倾地层隧道围岩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
14
作者 张黎杰 王天勇 +1 位作者 白银银 汪精河 《铁路技术创新》 2024年第1期41-48,共8页
砂页岩缓倾地层常为近水平软硬互层岩体,强度和变形各向异性显著,隧道围岩稳定机理复杂。以西延高铁宜君隧道某深埋段为研究对象,在现场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采用RFPA建立砂页岩水平互层数值模型,研究无支护条件下的围岩破坏特征,分析软硬... 砂页岩缓倾地层常为近水平软硬互层岩体,强度和变形各向异性显著,隧道围岩稳定机理复杂。以西延高铁宜君隧道某深埋段为研究对象,在现场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采用RFPA建立砂页岩水平互层数值模型,研究无支护条件下的围岩破坏特征,分析软硬岩层厚比、强度比和侧压力系数对隧道围岩破坏的影响规律,并通过现场变形监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砂页岩缓倾岩体各向异性特征显著,隧道开挖后在拱顶产生沿层面的张拉破坏,随层厚比减小,围岩破坏范围逐渐减小。(2)强度比越小,岩体各向异性越显著,拱顶软硬层交界处易产生剪切破坏,且破坏范围越大。(3)侧压力系数为0.25时,围岩呈现X形破坏,拱顶产生张拉破坏,随侧压力系数增加,围岩破坏范围减小,呈现月牙形分布;侧压力系数为1时,围岩呈现圆环形破坏。(4)围压、层厚比和强度比的增大均可弱化砂页岩缓倾岩体的各向异性特征,声发射数减少,岩体破坏程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延高铁 隧道围岩 砂页岩缓倾地层 围岩破坏 数值模拟 RFPA 宜君隧道
下载PDF
陡倾岩层地层隧洞变形影响研究
15
作者 李鹏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9-73,共5页
针对陡倾岩层的隧洞岩层可能会发生滑移等破坏,并产生大量的松动压力,导致围岩掉块或坍塌的情况,结合新疆某水利隧洞工程,通过理论分析研究陡倾岩层隧洞变形机理,结合数值模拟探讨岩层不同倾角对围岩变形和塑性区体积造成的影响,研究结... 针对陡倾岩层的隧洞岩层可能会发生滑移等破坏,并产生大量的松动压力,导致围岩掉块或坍塌的情况,结合新疆某水利隧洞工程,通过理论分析研究陡倾岩层隧洞变形机理,结合数值模拟探讨岩层不同倾角对围岩变形和塑性区体积造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岩层倾角几乎与最大变形方向垂直,这表示隧洞的垂直变形受到岩层倾角的严重影响;而岩层的倾角对隧洞的平行变形影响较小.随着岩层倾角的不断增大,围岩塑性区主要以剪切破坏为主,抗拉破坏影响很小,该研究成果可为隧洞类似工程案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倾岩层 隧洞变形 数值模拟 影响研究
下载PDF
陡倾片麻岩滑坡演化过程研究——以兰陵溪滑坡为例
16
作者 王建平 马思哲 党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158,共7页
弯曲-倾倒破坏是陡倾顺层岩质斜坡的一种变形模式,当其折断面贯通形成滑移面时,斜坡演化为滑坡。以三峡库区兰陵溪滑坡为例,引入反转应力法、梁板强度理论对滑坡变形模式与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岩质斜坡具有典型的陡倾顺... 弯曲-倾倒破坏是陡倾顺层岩质斜坡的一种变形模式,当其折断面贯通形成滑移面时,斜坡演化为滑坡。以三峡库区兰陵溪滑坡为例,引入反转应力法、梁板强度理论对滑坡变形模式与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岩质斜坡具有典型的陡倾顺层、岩体结构软硬相间的特点,为其发生弯曲-倾倒破坏提供了先天性条件。②差异性风化是兰陵溪滑坡发生弯曲-倾倒变形的主要原因,片状片麻岩抗弯强度变弱,促使片麻岩逐渐发生弯曲,最后产生弯曲折断-倾倒变形破坏。③兰陵溪滑坡演化过程历经差异性风化、岩层弯曲变形、岩层倾倒破坏、折断面贯通等4个阶段,所有折断面贯通形成潜在滑移面时,斜坡演化为滑坡。研究成果可为该滑坡工程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同类型岩质斜坡治理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倾顺层岩质斜坡 弯曲-倾倒破坏 软硬相间 差异性风化 反转应力法 梁板强度理论 兰陵溪滑坡 三峡库区
下载PDF
不同倾角单裂隙对非均质岩石失稳演化研究
17
作者 王婷静 《岩土工程技术》 2024年第5期539-547,共9页
岩体中的裂隙对岩石的力学行为、能量演化和失稳破坏有显著影响。为阐明不同倾角单裂隙对岩石能量演化和失稳破坏机理,基于颗粒流PFC2D方法,建立了不同倾角单裂隙砂质泥岩数值模型,模拟了不同倾角单裂隙下砂质泥岩的单轴压缩试验。研究... 岩体中的裂隙对岩石的力学行为、能量演化和失稳破坏有显著影响。为阐明不同倾角单裂隙对岩石能量演化和失稳破坏机理,基于颗粒流PFC2D方法,建立了不同倾角单裂隙砂质泥岩数值模型,模拟了不同倾角单裂隙下砂质泥岩的单轴压缩试验。研究表明,随着单裂隙倾角变大,砂质泥岩的强度与弹性模量先降低后增大,预制裂纹会影响断裂面的裂纹起始位置,并加速断裂面的形成;声发射事件在岩样破坏前存在小范围沉寂期,该特征可作为岩石破坏的前兆判据;随着裂隙倾角的增大,总能量持续增大,弹性能和耗散能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倾角30°时,岩石试样冲击倾向性最弱,有利于降低冲击地压危险,倾角为90°时,岩石试样冲击倾向性相对最强,不利于冲击地压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FC2D 岩石 单裂隙倾角 AE 能量演化 弹性能存储率 弹性能释放率
下载PDF
缓倾岩层高铁隧道控制爆破技术研究
18
作者 王天勇 张黎杰 白银银 《铁路技术创新》 2024年第1期82-89,共8页
为解决爆破开挖引起的层状围岩隧道成型困难问题,以西延高铁缓倾层状宜君隧道工程为研究背景,分析爆破方案爆后隧道轮廓存在超欠挖等问题。采用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对缓倾层状围岩隧道光面爆破成形控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隧道围岩损... 为解决爆破开挖引起的层状围岩隧道成型困难问题,以西延高铁缓倾层状宜君隧道工程为研究背景,分析爆破方案爆后隧道轮廓存在超欠挖等问题。采用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对缓倾层状围岩隧道光面爆破成形控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隧道围岩损伤情况,提出光面爆破参数的优化措施,通过改变炮眼布置形式及参数,可有效改善隧道超欠挖效果,提高隧道开挖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延高铁 宜君隧道 缓倾岩层 控制爆破 超欠挖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四川盆地近水平红层岩体崩塌块径特征研究
19
作者 张淳 蹇黎明 李夺 《路基工程》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四川盆地近水平红层多为砂、泥岩交互,在构造和风化作用下,易诱发崩塌灾害。选择4处研究区,实地测量砂岩层层厚、节理间距及岩层倾角,调查崩塌体三维尺度上的块径特征并研究其与节理间距、层厚之间的对应关系。分析发现:缓倾砂岩层其层... 四川盆地近水平红层多为砂、泥岩交互,在构造和风化作用下,易诱发崩塌灾害。选择4处研究区,实地测量砂岩层层厚、节理间距及岩层倾角,调查崩塌体三维尺度上的块径特征并研究其与节理间距、层厚之间的对应关系。分析发现:缓倾砂岩层其层厚与所发育节理间距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二者近似满足1∶1的比例关系。结合节理间距为崩塌块径主控因素这一性质,得出由层厚预测崩塌体体积的方法,提出近水平红层崩塌落石危害预测的判别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岩体 小倾角 崩塌落石 节理间距 块径特征 灾害预测
下载PDF
断层倾角对冲击地压危险性影响研究
20
作者 许磊 吉锡 马治国 《能源与节能》 2024年第2期199-203,共5页
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以接触面单元模拟断层上下盘构造关系,模拟在断层地质构造下,工作面从断层下盘向断层面推进过程中,在不同断层倾角和落差下的矿山压力分布规律和断层带位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正断层地质构造下,以下盘工作面... 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以接触面单元模拟断层上下盘构造关系,模拟在断层地质构造下,工作面从断层下盘向断层面推进过程中,在不同断层倾角和落差下的矿山压力分布规律和断层带位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正断层地质构造下,以下盘工作面开采为研究对象,距断层距离40 m处,断层倾角小于70°时,诱发冲击地压的危险性较大,当断层倾角大于70°时,冲击地压危险性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断层 倾角 数值模拟 冲击地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