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夜光藻种群的时空分布及其环境适应性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雨 叶又茵 +1 位作者 林茂 陈兴群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85-692,共8页
依据"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专项)的南海北部大尺度海区(107°00′-119°00′E,16°00′-24°00′N)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种群调查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 依据"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专项)的南海北部大尺度海区(107°00′-119°00′E,16°00′-24°00′N)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种群调查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栅格内值功能进行空间局部插值,从而构建空间格局分析模板,对南海北部夜光藻种群的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夜光藻对温度、盐度和营养盐的适应特性。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夜光藻细胞丰度的变化范围在0.001×104-64.5×104cells/m3,周年平均为(0.56±3.29)×104cells/m3(n=1,424),春季>秋季>冬季>夏季,最高为(1.28±4.24)×104cells/m3(n=356),最低为(0.19±0.95)×104cells/m3(n=356)。夜光藻细胞丰度总体呈现出近岸高于远海,且在近海海域呈斑块状分布的格局。雷州半岛东部近岸周年均是夜光藻密集的区域,且是冬季的最高丰度区;南海北部大部分海域周年则是夜光藻丰度最低的区域;粤东大鹏湾及珠江口邻近海域在夏冬两季并未成为丰度高值区;海南岛东南部近岸在夏季有较高丰度的夜光藻。与1958-1959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在南海北部的数据资料相比,夜光藻细胞丰度猛增,高于1959年平均丰度27倍余,季节差异变大,密集区变得更明显。南海夜光藻种群具有更高的适温属性,有别于东海、黄海、渤海夜光藻种群。盐度的正常波动一般对夜光藻丰度变化没有明显的影响。夜光藻大量繁殖并不直接依赖于高营养盐环境,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并不能单独地作为预判夜光藻增殖暴发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Noctiluca scintillans 空间分布 季节变化 环境适应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