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豆树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翟大才 姚建林 +5 位作者 王文娟 尹霞 李继 奚晓飞 任梦强 柏晓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14-819,共6页
为探究红豆树叶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生物活性,本研究首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红豆树叶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结合DPPH和ABTS法及抑菌圈法,评价其体外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红豆树叶挥发... 为探究红豆树叶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生物活性,本研究首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红豆树叶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结合DPPH和ABTS法及抑菌圈法,评价其体外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红豆树叶挥发油中共检测出化合物36个,占挥发油总量的90.50%;挥发油主要成分为1,4-二十烷二烯(25.72%)、1,19-二十烷二烯(10.85%)、2,6-二叔丁基对甲酚(10.14%)、邻苯二甲酸正丁基异丁基酯(9.75%)、(Z,Z)-6,9-二十烷二烯(7.60%)、(E,E)-α-金合欢烯(7.51%)、叶醇(4.74%)和2-异丙烯基-5-甲基-6-庚烯-1-醇(4.04%)。红豆树叶挥发油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作用的半数有效量(ED_(50))分别为0.27、0.14 mg/mL,且抗氧化活性与挥发油浓度呈量效相关。红豆树叶挥发油浓度为7.1 mg/mL时,其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抑菌圈分别为11.29、9.88、10.85和11.03 mm。本研究为红豆树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树叶 挥发油 化学成分 抗氧化活性 抑菌活性
下载PDF
红豆树种子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翟大才 房震 +4 位作者 汪勇 张明亮 胡宗浩 李强 柏晓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46-951,共6页
为研究红豆树种子的化学组成及生物活性。本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甲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鉴定,并首次采用不同极性溶剂对红豆树种子的生物活性物质进行萃取;同时,利用DPPH法、ABTS法和抑菌圈法评价红豆树种子生... 为研究红豆树种子的化学组成及生物活性。本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甲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鉴定,并首次采用不同极性溶剂对红豆树种子的生物活性物质进行萃取;同时,利用DPPH法、ABTS法和抑菌圈法评价红豆树种子生物活性物质的体外抗氧化及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红豆树种子萃取物中共检测出化合物12个,占萃取物总量的89.03%;种子萃取物的主要成分为5-羟甲基糠醛(52.98%)、D-阿洛糖(7.24%)、2,3-二甲氧基-10,11-二氢二苯并(b,f)恶庚英-10-醇(6.51%)、甲基丁香酚(4.53%)、2,3-二氢-3,5-二羟基-6-甲基-4H-吡喃-4-酮(4.45%)、黄樟素(3.75%)、α-松油醇(3.31%)、2,6-二甲氧基苯酚(2.01%),此8种成分占总量的84.78%。红豆树种子正丁醇、乙酸乙酯和石油醚等萃取物对DPPH和ABTS自由基均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且抗氧化活性与萃取物浓度呈线性相关。当红豆树种子正丁醇、乙酸乙酯和石油醚等萃取物浓度为10.0 mg/mL时,正丁醇萃取物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抑菌效果最佳;乙酸乙酯萃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最佳;石油醚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最佳。研究结果为红豆树种子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树种子 萃取物 化学成分 抗氧化 抑菌活性
下载PDF
鄂西红豆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何碧珠 郜祥雄 +1 位作者 彭东辉 王荣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9-57,共9页
【目的】对外植体采用特殊处理方法,并对不同培养时期的基本培养基进行调整,以建立高效、快速、繁殖系数高的鄂西红豆再生技术体系。【方法】以成熟度为80%的鄂西红豆种子为外植体,通过向培养基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和配比的植物生长调节... 【目的】对外植体采用特殊处理方法,并对不同培养时期的基本培养基进行调整,以建立高效、快速、繁殖系数高的鄂西红豆再生技术体系。【方法】以成熟度为80%的鄂西红豆种子为外植体,通过向培养基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和配比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筛选适宜的芽诱导培养基、继代增殖培养基、壮苗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并对诱导生根培养的试管苗进行炼苗移栽,观察其成活率。【结果】最适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0.5 mg/L+KT0.5mg/L+NAA 0.5mg/L+维生素B10.1mg/L+蔗糖30g/L+琼脂6.5g/L+活性炭1.5g/L,诱导率达85%;最适芽继代增殖培养基为WPM+6-BA 1.5 mg/L+KT 0.3 mg/L+TDZ 0.02 mg/L+NAA 0.5 mg/L+蔗糖30g/L+琼脂6.5g/L+活性炭1.5g/L;无根苗壮苗培养基为WPM+NAA 0.5 mg/L+IBA 1.0 mg/L+IAA 1.0mg/L+蔗糖30g/L+琼脂6.5g/L+活性炭1.5g/L。当无根苗生长到4-5cm时形成完整植株并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上诱导生根,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WPM+IBA 0.5mg/L+NAA 1.5mg/L+新型基因诱导生根剂0.05mg/L+蔗糖30g/L+琼脂6.5g/L+活性炭1.5g/L。【结论】建立的鄂西红豆再生技术体系可获得75%-85%的正常萌芽,生根率达85%以上,瓶苗移栽成活率达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红豆 组织培养 高效繁殖 高效再生
下载PDF
红豆树立木的主要性状特征研究(Ⅱ) 被引量:7
4
作者 郑天汉 李健英 黄兴发 《林业科技开发》 2009年第1期68-71,共4页
红豆树胸高心材出现在10 a以后,相同立地环境且同龄的红豆树立木,其心材出现有迟早和大小的差别。心材材积与胸径呈幂函数关系、心材直径与胸径呈直线关系、心材直径与树高呈对数关系、心材直径与冠长呈直线关系、心材直径比率与胸径呈... 红豆树胸高心材出现在10 a以后,相同立地环境且同龄的红豆树立木,其心材出现有迟早和大小的差别。心材材积与胸径呈幂函数关系、心材直径与胸径呈直线关系、心材直径与树高呈对数关系、心材直径与冠长呈直线关系、心材直径比率与胸径呈自然对数函数关系;红豆树心材率达2倍以上标准差进行优树选择时,可望选出选择差较大、心材比率在90.2%的优树。Ⅰ级侧枝枝粗与胸径、冠长呈直线关系,与树高关系、枝下高不存在有实际意义的相关关系。红豆树林分中,通直的Ⅰ级木占调查样本数的33.7%、Ⅱ级木占21.1%、Ⅲ级木占24.7%、Ⅳ级木占17.5%、Ⅴ级木占3%。冠长与胸径呈直线关系、与树高呈对数关系,冠幅与胸径呈对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树 性状特征 回归方程
下载PDF
红豆树育苗技术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范剑明 谢金兰 +3 位作者 张冬生 张汉永 丁文恩 温伟文 《园艺与种苗》 CAS 2013年第6期33-35,59,共4页
红豆树是中国特有树种,属植物经济价值较高的珍贵用材树种。阐述了红豆树的形态特征和习性等,总结出红豆树育苗技术的播种、育苗管理要点,指出对种子的浸泡、沙藏催芽是关健技术。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红豆树苗木的繁育,提高苗木质量。
关键词 红豆树 育苗技术 形态特征
下载PDF
红豆树苗木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郑天汉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1-73,90,共4页
红豆树1年生苗木质量评价标准为:Ⅰ级苗的临界值:总鲜重≥56.9 g,地径≥34.2 cm,苗高≥46.7 cm;Ⅱ级苗的临界值:56.9 g>总鲜重≥17.1 g,0.98 cm>地径≥0.67 cm,43.0 cm>苗高≥23.2 cm;Ⅲ级苗的临界值:17.1 g>总鲜重≥11.9 g... 红豆树1年生苗木质量评价标准为:Ⅰ级苗的临界值:总鲜重≥56.9 g,地径≥34.2 cm,苗高≥46.7 cm;Ⅱ级苗的临界值:56.9 g>总鲜重≥17.1 g,0.98 cm>地径≥0.67 cm,43.0 cm>苗高≥23.2 cm;Ⅲ级苗的临界值:17.1 g>总鲜重≥11.9 g,0.67 cm>地径≥0.56 cm,23.2 cm>苗高≥16.9 cm;Ⅳ级苗的临界值:总鲜重<11.9 g,地径<0.56 cm,苗高<16.9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树 苗木 质量评价
下载PDF
红豆树百年老林分的主要生态特征值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郑天汉 黄昌尧 +1 位作者 蔡勇 江仁平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3-35,39,共4页
分析红豆树(Ormosia hosiei)百年以上老林分的11个乔木层树种的相对优势度、物种多样性、均匀度、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度等指标。红豆树在该生态环境中比其它树种的适应性都好。红豆树种群稳定性较好,榕冬青次之,其它树种尚处群落发... 分析红豆树(Ormosia hosiei)百年以上老林分的11个乔木层树种的相对优势度、物种多样性、均匀度、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度等指标。红豆树在该生态环境中比其它树种的适应性都好。红豆树种群稳定性较好,榕冬青次之,其它树种尚处群落发育初期,演替趋势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树 老林分 生态特征值
下载PDF
红豆树苗木的质量性状分析及其主因子选择 被引量:10
8
作者 郑天汉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3-66,共4页
红豆树总生物量、总干物质、根、茎、苗高、地径等18个苗木性状关系矩阵及主分量分析结果表明:主分量分析中,总生物量指标的特征向量值最大,植株总生物量指标是反映苗木质量的相关中心,最能体现苗木的质量水平,植株生物量可以作为红豆... 红豆树总生物量、总干物质、根、茎、苗高、地径等18个苗木性状关系矩阵及主分量分析结果表明:主分量分析中,总生物量指标的特征向量值最大,植株总生物量指标是反映苗木质量的相关中心,最能体现苗木的质量水平,植株生物量可以作为红豆树苗木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除了生物量指标以外,特征向量值次之的为苗高和地径2个指标。植株生物量鲜重、苗高、地径3个因子最能反映红豆树苗木质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树 苗木 相关性 主分量分析
下载PDF
红豆树开花结实规律及种子发芽试验 被引量:38
9
作者 郑天汉 汤文彪 +1 位作者 陈清根 蔡勇 《林业科技开发》 2006年第6期38-41,共4页
定株观察红豆树开花结实的发育节律,掌握红豆树生物学特性等。多地点、多处理的重复催芽试验,发芽率差异极显著。机械破皮与始温80℃温水自然冷却浸种1 d的催芽处理对发芽率效果显著,但二者的Q检验差异不显著。机械破皮催芽处理的田间... 定株观察红豆树开花结实的发育节律,掌握红豆树生物学特性等。多地点、多处理的重复催芽试验,发芽率差异极显著。机械破皮与始温80℃温水自然冷却浸种1 d的催芽处理对发芽率效果显著,但二者的Q检验差异不显著。机械破皮催芽处理的田间发芽率可达到94.7%,始温80℃温水自然冷却浸种1d的催芽处理发芽率可达到82.3%,多次重复温水催芽处理的发芽率在85%以上,温水催芽处理高效、便捷、实用性强。种子宜干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树 果实 种子 发芽处理 发芽率
下载PDF
红豆树立木的主要性状特征研究(Ⅰ) 被引量:6
10
作者 郑天汉 《林业科技开发》 2008年第6期40-43,共4页
分别测量与分析了红豆树立木的胸径、树高、枝下高、胸高心材比率、枝粗系数、树干通直度系数、枝下高系数等13个性状特征及其变异程度,及各主要性状间相关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材积生长与胸径、冠长、Ⅰ级侧枝粗度、树高、枝角、... 分别测量与分析了红豆树立木的胸径、树高、枝下高、胸高心材比率、枝粗系数、树干通直度系数、枝下高系数等13个性状特征及其变异程度,及各主要性状间相关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材积生长与胸径、冠长、Ⅰ级侧枝粗度、树高、枝角、通直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枝下高呈显著相关。红豆树材用性优树选择因子的重要性序列为:胸径、枝下高、树高和胸高心材比率;枝下高与通直度可择其一作优树选择的评价指标;枝粗系数可作为红豆树干材的形质控制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树 性状特征 变异程度 相关矩阵
下载PDF
红豆树苗木根瘤及其对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郑天汉 张俊钦 黄承梅 《林业科技开发》 2008年第5期58-60,共3页
红豆树根瘤的形成时间和根瘤的数量与圃地土壤的质量有关,在土壤水肥条件好的环境中,1 a生苗木中的根瘤少见,且根瘤个体极小;在土壤较贫瘠的圃地中,红豆树根瘤十分发达,数量多且形成时间早。红豆树根瘤能够促进苗木生长,有根瘤生长比无... 红豆树根瘤的形成时间和根瘤的数量与圃地土壤的质量有关,在土壤水肥条件好的环境中,1 a生苗木中的根瘤少见,且根瘤个体极小;在土壤较贫瘠的圃地中,红豆树根瘤十分发达,数量多且形成时间早。红豆树根瘤能够促进苗木生长,有根瘤生长比无根瘤生长的1年生红豆树植株中,根系的干物质增长率46%、根系鲜重的增长率41.9%、茎干物质增长率40.3%、植株总干物质的增长率35.0%、植株总鲜重增长率22.4%、植株叶的干物质增长率14.8%。截根处理有助于根瘤菌感染苗木植株,苗木生长更健壮:截根处理的苗木径高比为4.1%,未截根处理的为3.4%;截根处理促进根系的发育,截根处理的侧根总长度47cm/株、未截根处理的侧根总长度为26cm/株、侧根增加率为80.8%,截根处理的须根总长度228cm/株、未截根处理的侧根总长度为102cm/株、须根增加比率123.5%;截根处理促进苗木根幅的扩大,比未截根处理的根幅增大2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树 根瘤 生长量 效应
下载PDF
红豆树老林分的群落特征 被引量:14
12
作者 郑天汉 陈元品 何国生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07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红豆树群落乔木层物种种类相对较少,红豆树、榕冬青、青冈栎、苦槠4个树种在乔木层中占居绝对优势地位,四者是红豆树群落的主要共建种;木荷、朴树、樟树、米槠、广东润楠、南岭黄檀6个树种的重要值分别为4.0、6.1、6.1、3.2、3.1、3.0,... 红豆树群落乔木层物种种类相对较少,红豆树、榕冬青、青冈栎、苦槠4个树种在乔木层中占居绝对优势地位,四者是红豆树群落的主要共建种;木荷、朴树、樟树、米槠、广东润楠、南岭黄檀6个树种的重要值分别为4.0、6.1、6.1、3.2、3.1、3.0,在红豆树群落中的生态环境资源的竞争能力相差不大。红豆树在群落中处于乔木上层,为林中霸王木,具有较显著的相对优势度,成林后对光照条件的竞争具有绝对优势。红豆树群落乔木层的垂直层次结构中,上层木为红豆树和米槠,中层木为榕冬青和青冈栎,苦槠、木荷、朴树、樟树、广东润楠、南岭黄檀为下层木。红豆树在群落中的水平层次地位最高,榕冬青、青冈栎、米槠次之。乔木层中处于上层地位的4个树种在灌木层中,其幼树的重要值仍然位居前列,红豆树、青冈栎、苦槠、榕冬青的重要值分别为7.94、5.94、2.57、2.48。可见红豆树群落的自然演替趋势仍然以红豆树、青冈栎、榕冬青、苦槠为主要共生结构,在无干扰状态下红豆树群落能够实现自然更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树 重要值 结构特征
下载PDF
红豆树籽油制备工艺优化及脂肪酸类成分分析
13
作者 邢奇妹 周文娟 +4 位作者 王春梅 欧余航 傅小伟 张琳婧 倪林 《中医药导报》 2022年第8期37-40,80,共5页
目的:采用石油醚加热回流提取红豆树籽油,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液料比3个因素对红豆树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同时分析红豆树籽油中脂肪酸组分。方法:以单因素试验的结果为依据,利用Design Expert8.0.6软件进行响应面试验设计及数据分析... 目的:采用石油醚加热回流提取红豆树籽油,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液料比3个因素对红豆树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同时分析红豆树籽油中脂肪酸组分。方法:以单因素试验的结果为依据,利用Design Expert8.0.6软件进行响应面试验设计及数据分析,进一步优化回流提取红豆树籽油的工艺,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红豆树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各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由大到小顺序为提取温度、液料比、提取时间;最佳提取工艺是提取时间为93 min,提取温度为71℃,液料比为20∶1(mL∶g)。在此工艺条件下红豆树籽油提取率为10.007%,通过验证试验发现,试验提取率为10.010%,与预测值相对标准偏差为0.004%;红豆树籽油中检测到15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7.87%,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7.80%,含量排名前三的脂肪酸为亚油酸、油酸、棕榈酸,其中亚油酸的含量高达48.33%。结论:优化后的红豆树籽油提取工艺条件稳定可靠,可为红豆树资源利用及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树籽油 响应面法 工艺优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脂肪酸 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不同采种地红豆树种子性状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翟大才 房震 +5 位作者 吴锦菲 姚琦 柏晓辉 杨立春 镐青青 张艳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3-69,共7页
【目的】分析不同采种地红豆树种子性状变异及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为红豆树采种地试验和遗传资源保护、优质种质资源的挖掘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采自福建、浙江、安徽、湖南、四川等5省13个采种地的红豆树种子进行纵径、横径、单... 【目的】分析不同采种地红豆树种子性状变异及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为红豆树采种地试验和遗传资源保护、优质种质资源的挖掘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采自福建、浙江、安徽、湖南、四川等5省13个采种地的红豆树种子进行纵径、横径、单粒质量、厚度、纵横径比、体积指数等6个性状测量,并采用单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红豆树种子性状都具有丰富的变异性(变异系数均大于10%),其中体积指数变异系数最大,为25.39%。利用相关性分析进一步研究发现,纵径、横径、单粒质量、厚度、纵横径比、体积指数等6个性状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这些性状与经纬度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聚类分析显示13个采种地种子可聚为5个类群,且各类群在6个性状上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利用主成分分析及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发现,13个采种地种子中综合排名前3位的依次为四川雅安、福建沙县和安徽歙县富堨的红豆树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树 种子性状 聚类分析 综合评价模型
原文传递
一种新的珍贵树种红豆树扦插快速繁殖技术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红敏 彭辉 +1 位作者 瞿虹 吴喜凤 《林业科技通讯》 2016年第11期30-32,共3页
红豆树(Ormosia hosiei Hemsl. et Wils.)种子来源少,种苗紧缺,红豆树扦插繁殖还没有系统的研究,寻求最佳的内部控制因素,选择适宜的外部环境条件,提高扦插繁殖插穗的生根率,是扦插繁殖研究的焦点问题。另外现有扦插育苗技术生根慢、... 红豆树(Ormosia hosiei Hemsl. et Wils.)种子来源少,种苗紧缺,红豆树扦插繁殖还没有系统的研究,寻求最佳的内部控制因素,选择适宜的外部环境条件,提高扦插繁殖插穗的生根率,是扦插繁殖研究的焦点问题。另外现有扦插育苗技术生根慢、培育周期长,成活率低也是红豆树扦插繁殖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对红豆树扦插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红豆树扦插繁殖的方法。本扦插方法大大缩短了种苗培育周期,以扦插时间计算可缩短种苗培育周期35~100d,且扦插后的实际成活率达到90%以上,远远高于常规的红豆树扦插方式,提高了扦插育苗成活率,也降低了培育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本方法操作简单方便,成本低,容易实施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树 ormosia hosiei Hemsl. ET wils.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扦插 繁殖 快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